首页 > 文章中心 > 少儿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少儿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少儿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少儿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艺术能力;重要性;培养方法

学前教育对少年儿童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接受学前教育,使得幼儿园及其他学前教育机构的职能更加的多样化。如果幼儿教师注重在学前阶段对少年儿童艺术能力的培养,那么,将对少年儿童日后的艺术道路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幼儿教师对少年儿童的影响

在学前教育开展之前,大部分家长都选择在家教育孩子,而不是将孩子送到幼儿园进行基础教育。在这种情形下,大部分少年儿童的基本认知是从父母那里得来的,养成的习惯也与父母有关,因此,得到的艺术修养也与父母大体相似。而在今天,大部分父母将孩子送到幼儿园,幼儿教师成了与孩子接触时间较多的个体,孩子的日常习惯和思维习惯大多受老师教育的影响,幼儿教师也肩负着神圣的使命,要给少年儿童以人生的启迪,为少年儿童展开美好的社会生活画卷,使少年儿童在健康、快乐、勇敢、智慧的起点出发。在日常的工作中,幼儿教师不仅是少年儿童的陪伴者、守护者,更是少年儿童的引导者。所以,幼儿教师对少年儿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同时,由于幼儿时期是少年儿童大脑发展时期,所以,教师的传授更对孩子的思维素养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

二、艺术修养对幼儿教师的重要性

1.增强幼儿教师的艺术修养有助于幼儿教师自身修养的完善

艺术修养对一个人有着重要的意义。2005年,看望钱学森时,钱学森曾经发出这样的感慨: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没有这些是不行的。由此可见,文化艺术修养在我们人生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基本的职业素养除了细心、热爱孩子以外,还要注重自身素养的形成,其中就包括自身的艺术修养。只有具备一定程度的艺术修养,才能更好地将艺术修养转变为个人的气质和教学风格,才能更好地影响少年儿童的艺术生活。

2.增强幼儿教师的艺术修养有助于工作的顺利进行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大部分的工作内容是与孩子为伴,通过与他们的游戏、教学等互动,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增加他们的日常知识。幼儿教师为了培养孩子的兴趣,经常会与孩子一起画画、唱歌、跳舞,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具有一定的艺术表达能力,才能更好地带领孩子们进行游戏和生活,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

3.增强幼儿教师的艺术修养有助于增强少年儿童的艺术兴趣

在现在的学前教育中,少年儿童接触最多的当属幼儿教师,幼儿教师对少年儿童的影响也是有目共睹的。为了增强少年儿童的艺术兴趣,促使少年儿童全面发展,幼儿教师就要增强自身的艺术修养,使孩子们在充满艺术氛围的环境中健康成长、积极生活。

三、教师培养少年儿童的艺术能力的策略

1.从自身出发,培养教师的个人艺术热情

艺术,是艺术家借助于一定方式对现实生活的概括反映,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作为引导少年儿童艺术兴趣的幼儿教师,必须从内心深处热爱艺术,将艺术视为终生爱好,多读、多听、多看,多接触各种艺术形式,订阅相关的艺术杂志、报纸,随时关注艺术动态(定期观看歌剧、美术展、艺术报告等),并养成定期欣赏艺术作品的习惯,热情地传递艺术方面的理念,带着感情地去欣赏艺术作品,这样才能发现艺术的美和学习通往艺术的技巧,才能给少年儿童带来潜移默化地引导。

2.寓教于乐,增强学生艺术体验

孩子的心是天真的、需要引导的,要想使少年儿童真正愿意去接近艺术、感受艺术,就需要用真实的体验激起孩子对艺术的兴趣和渴望,这样才能带动孩子以自己的心去感受艺术之美,对艺术产生求知欲和渴求欲,想要主动地走入艺术的殿堂。当少年儿童本身产生了兴趣和热情,幼儿教师只要多加引导,增加技巧方面的问题,就可以正确指引少年儿童的艺术方向了。教师要增加少年儿童学生对于艺术生活的体验。比如,经常组织小朋友去看电影,组织小朋友进行唱歌跳舞活动,鼓励小朋友多参加幼儿园组织的文艺演出,帮助小朋友编排节目以发掘小朋友的艺术潜质。通过多彩的活动和教师的传授,相信每位少年儿童都会找到适合自己的艺术能力,发掘自身的艺术潜能。

3.以幼儿的需求为引导,增加贴近幼儿需求的艺术内容体验

作为幼儿教师,要关注少年儿童的需求,从幼儿的角度发现艺术之美。如,小朋友喜欢动画片,就应该多了解这方面的音乐及动物形象,方便在教学中使用,以对少年儿童的艺术兴趣进行引导。在讲解艺术技巧的时候,也可以将小朋友带入一个幻想中的童话世界,让他们在自己喜欢的世界中学习艺术、感悟艺术。在兴趣的引领下,少年儿童会更加快乐地投入幼儿园的音乐、绘画课程中,便于对少年儿童的艺术积极性进行引导,丰富少年儿童的艺术生活,使少年儿童将艺术带入日常生活,进一步增强少年儿童对艺术的直观体验。

综上所述,艺术能力在学前教育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能让少年儿童对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并通过学习具备一定的艺术能力,这就需要幼儿教育工作者、]家长及幼儿园等学前教育机构共同努力,以少年儿童的健康发展和艺术能力培养为统一的目标,积极引导,努力营造一个良好、和谐融洽的艺术氛围,让孩子们成为全方位发展的新时代少年儿童。

参考文献:

[1]丁玲.浅谈美术教育中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审美教育. 时代教育,2011(2).

[2]李凤霞.幼儿绘画艺术教育引领策略.吉林教育,2010(10).

[3]汪艳秋,高庆春.浅谈学前教育学生艺术能力的培养.大舞台,2010(10).

[4]宋一.幼儿的心理特点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中国市场,2010(Z1):106-107.

少儿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艺术;少数民族文化;幼儿教育;关系分析

一、引言

少数民族艺术是对少数民族在长期生产劳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才艺和技术的总称,它存在于少数民族地区,是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目前,面对外来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冲击,少数民族艺术要在新时代继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传承是最有效的手段。少数民族艺术传承即是将一个民族的艺术文化继承和发展下去,而不仅仅只是简单的文化传播。民族艺术作为民族文化中相当重要的具体组成部分,其传承的特点和方向与民族文化也是保持一致的,他们通过基层最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传播,同时也在传承中不断的更换各种方式和方法,更加符合当前时代与社会的需要[1]。当前,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承主要有五种途径:生产生活中的口耳相传、博物馆等静态方式传播、民族传统节日和宗教活动中的耳濡目染、民族旅游的推广和通过教育的形式来传承。前四种途径在传承少数民族艺术的过程中,发挥了自己的作用,但是也存在许多弊端。所以,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承不仅仅要通过这样一些静态和被动的方式进行运作,更重要的是需要通过一些灵活的方式进行积极主动的保护与继承[2]。所以,教育的积极意义和作用就逐渐显露出来。学者们认为,只有教育才能为文化艺术的延续不断提供动力,使文化艺术传播开来并传承下去。同时,教育这一方式更是永葆少数民族艺术青春和生命的最有利手段,通过教育能够将艺术的生命加以延续,并且在不断的发展中获取新的生命力,更加符合时代感以及更具有现实意义。社会、家庭和学校是教育的三个主体,在传承少数民族艺术的过程中,社会、家庭和学校各自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同时又要形成合力,形成少数民族艺术传承的动力。教育要从小开始才能获得最佳效果,少数民族艺术通过教育这一有效手段来传承,也应该从娃娃抓起,从幼儿期抓起,使幼儿教育也能成为传承少数民族艺术的有效方式之一[3]。

二、少数民族艺术在幼儿教育中传承的可行性分析

要使我国少数民族艺术能够在新时期大放异彩,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将保持少数民族艺术生命的活力作为一项永恒的课题和任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将传承的任务放在少数民族同胞的少年儿童身上,让他们从小就在自己的血液里烙上深深的印记,从幼儿期就将少数民族艺术进行潜移默化的传承和发扬。这些都建立在少数民族艺术在幼儿教育中的传承是可行的。

(一)符合幼儿的兴趣和年龄特点

首先,少数民族艺术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和活泼生动的形式,这正好与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点相匹配,容易激发幼儿对少数民族艺术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此外,少数民族艺术作品中所洋溢的热情和欢快的情绪可以营造一种开心和快乐的学习氛围,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和对少数民族艺术的喜爱,幼儿的认知与感情的共鸣很容易被这种欢快的氛围所激发[4]。如果将少数民族艺术的不同表现形式融入到幼儿学习与成长的环境中,就能使幼儿在耳濡目染中享受到欣赏和表现艺术的乐趣。最后,少数民族艺术是少数民族同胞在历史发展和劳动过程中有感而发的,是对理想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美的追求,这些都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容易被幼儿感受和模仿[5]。

(二)幼儿已具备良好的心理基础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一项研究表明:幼儿期是儿童审美感知发展的最初阶段,此时,儿童已经能初步感知艺术作品的美。对传承少数民族艺术,幼儿已经做好了“心理上”的准备。此时,幼儿包括记忆、思维、想象和语言能力在内的智力因素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和语言能力的发展,都表明了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水平已经具备了少数民族艺术启蒙教育的基础,使幼儿期开展少数民族艺术启蒙教育成为可能[6]。

三、少数民族艺术在幼儿教育中传承的价值分析

(一)对少数民族艺术传承本身的价值

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承是由“传”和“承”两方面构成的,其中最重要的过程就需要通过人这一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来参与,不仅是传还是承都需要少数民族同胞们积极的参与,否则仅仅拥有一腔热情,却不付诸于实现,也就无法传承。通过许多研究和调查也表明,由于互联网信息的交流和信息共享的快速渠道,年轻一代已经被许多全球化的文化和潮流文化所影响和覆盖,他们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正在按照世界的潮流和流行趋势来进行。更多的年轻一代们更愿意按照世界的潮流和流行趋势来生活,包括穿什么衣服,跳什么舞蹈,唱什么歌曲,用什么饰物,甚至有些年轻一代错误的认为民族的就是土的,是落后的,是不合潮流的,这使得许多少数民族的艺术传承之路出现重重困难。要改变这一现状,要使继承者们从幼年时期就要对民族艺术有所了解和认识,要培养少数民族幼儿对于本民族艺术形式和文化思想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热爱自己的民族艺术,将这些艺术形式作为自己本民族的瑰宝来看待;同时又要能了解其他民族的艺术,感受其他民族艺术的优秀之处和价值,从而促进整个中华多元民族文化艺术的繁荣与和谐[7]。当前,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已经成为世界共识,幼年时期的教育对儿童今后的人生都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影响。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儿童学者告诉我们,凡人生所需要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可见,在幼儿期,孩子其实已经可以形成一些重要的习惯、倾向和态度。心理学家也告诉我们,幼儿期,孩子的兴趣会开始分化,每一个孩子都会显现出自己的独特个性,在接受教育后,幼儿会对一些活动呈现出较为稳定的兴趣和态度。所以,幼儿园一定要将少数民族艺术在课程安排和教育设置中有所反映,从小培养幼儿对少数民族艺术的浓厚兴趣。此外,孩子在幼年时期就能具有初步的学习能力,在三岁左右就会对于一些文化现象触发懵懂的学习意识,并且由于幼儿十分善于模仿,因此在生理和心理上对于艺术文化的传承都有着十分积极有利的基础[8]。如果在人生最初的幼儿阶段就能够培养他们,使他们成为少数民族优秀艺术的继承者,那对于整个文化传承的任务而言是事半功倍的。

(二)对幼儿个体发展的价值

1.有利于幼儿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不可否认一个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对于人的认知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二者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意义都是举足轻重的。在幼儿园开展少数民族艺术传承,其实就是开展少数民族艺术启蒙教育。幼儿在接触少数民族艺术的过程中,通过聆听少数民族传说故事、少数民族歌曲和乐曲,欣赏少数民族手工艺品和舞蹈,穿戴少数民族服饰,就可以在耳濡目染中调动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少数民族艺术启蒙教育中,需要幼儿集中注意力,仔细观察,概括理解,不断记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了智力因素的发展。同时,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承并不需要大量理论知识的传授,想要将幼儿培养成为少数民族艺术的继承者,首先要进行少数民族文化自信和感情的培养,让幼儿从小就感知到本民族艺术文化的优秀和灿烂,这就能使幼儿在欣赏少数民族艺术之美,表现少数民族艺术之美,创造少数民族艺术之美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其非智力因素。

2.有利于幼儿审美心理的发展

儿童在幼儿期就已经存在一定的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水平,这是一种高级认知的阶段,是美学感知的萌芽阶段。教育者要在这一阶段积极地采取措施来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否则这一阶段稍纵即逝,一旦错过了这一萌芽阶段,审美认知就得进行全新的认知重构,反而会浪费时间[9]。所以,幼儿可以在欣赏和学习一些少数民族艺术形式的过程中,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对少数民族艺术产生兴趣,在心理构架上重新对于艺术进行全方位的美感感知,从而引导幼儿能够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个正确的艺术感导向和审美取向。

3.有利于民族地区幼儿的文化认同

学者陈世联、刘云艳曾选取云南迪庆藏族、澜沧拉祜民族、丽江纳西民族,四川凉山彝族,贵州三都水族、铜仁苗族共1202名少数民族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民族文化认同作出比较研究,结果发现,调查中的少数民族儿童并没有展现出对本民族文化较高程度的认同。在这一调查收集的信息中可以明显看出,目前少数民族的儿童并没有显现出对于本民族文化的关注,所以在民族文化的认同乃至民族认同方面并不理想。而少数民族艺术由于其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又有丰富多彩的形式,所以最易被幼儿喜爱和接受,这是一个民族文化认同的突破口。所以目前极其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通过在多民族地区的幼儿教育中开展少数民族艺术启蒙教育,一方面培养少数民族艺术的继承者来不断传承少数民族艺术,另一方面在感受传承本民族艺术中培养初步的民族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10]。多民族地区的幼儿从小生活在多个民族共同生活的区域里,一些不同民族的幼儿在一起成长和生活。他们居住在一起,上一个幼儿园,一起做游戏,一起玩耍,一起学习。他们从小接触不同的民族语言,看到不同的民族服饰,听到不同的民族乐曲、歌曲和故事,看到不同的民族舞蹈和手工艺品,认识和领略到多种民族艺术文化的特点。在多民族的相互交往中,幼儿从小就树立一种能理解、接受和欣赏其他民族的民族艺术文化的心理感情,增进与其他民族幼儿的了解和友谊。

(三)对民族文化艺术发展的价值

长期以来,我国的各民族在生产生活中亲密往来、紧密依存,形成了多元一体格局。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要持续不断地发展下去且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须百花齐放,保持民族文化艺术的多元性,同时又要有一体性,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与和谐。多元和一体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发展的核心。而少数民族艺术在幼儿教育中的传承既有利于保持民族文化艺术的多元性,又有利于维护我国多元一体的文化艺术格局,从而在多元一体中促进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蓬勃发展[11]。

1.有利于保持民族文化艺术的多样性

文化多元主义的一个核心观点是,在每一个多种民族聚居的国家,每一个不同的民族都应该保留住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和传统文化。而文化相对主义则认为多民族国家的不同民族应该相互尊重各自不同的文化差异,从而谋求不同文化的共存。文化在传承和发展中逐渐具备多样性的特质,这就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一样,也会由于地域和具体条件的差距呈现不同的特征。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也必须像保护生态环境的多样性那样,随时保持警惕。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也呈现出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全球化的文化发展趋势开始冲击着我国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更强烈冲击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特别是那些地处偏远山区,人口少,经济滞后的民族,他们具有鲜明特色的艺术形式正面临着缺少继承者的不利局面,长久以往,一些少数民族艺术就会走向消亡[12]。而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民族文化的安全在一定程度上就意味着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的安全,所以在面对当前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的危险局面,需要国家和社会密切关心,积极地采取措施,保护好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不被侵蚀,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消亡了,那么这个民族也会最终走向消亡。少数民族艺术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需要寻找和研究出更科学有效的方式加以创新和传承,让这些少数民族文化的瑰宝在新时期闪烁出更耀眼的光芒。所以,少数民族艺术在多民族地区的幼儿教育中传承,可以为各种不同民族的艺术培养可能的继承者,从而维护了我国民族文化艺术的多样性。

2.有利于维护我国多元一体的文化艺术格局

中华民族是中国从古至今各民族的总称。在中国经历不断分合后最终成为一个统一国家的过程中,多种民族也相互交融,最终形成中华民族这个民族集合体。在我国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56个民族不断交往、杂居、通婚、融合,又在分歧中不断争斗、分裂、灭亡,逐渐形成一个融合又各具个性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在历史的积淀之下,我国的56个民族具有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这些民族文化又共同构成了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中华民族文化既有一体性,更有多元化,一体性和多元化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显著特征[13]。艺术文化的传承既要维护文化的一体性,也要维护文化的多元化。如果对民族文化过于忽视,容易造成部分民族文化的消融,不利于文化生态多样性的安全。而反过来如果对民族文化过度的强调,过分推崇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同时排斥其他民族和民族文化,很容易陷入狭隘的民族主义误区。民族的团结和和谐需要使不同的民族也能相互认同各自的民族文化和建立情感上的亲近关系。所以,在多民族地区的幼儿园教育中传承少数民族艺术,可以培养本民族艺术的继承者,维持民族艺术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可以增进各民族的感情,相互认同,有利于维护我国的多元一体文化艺术格局。总之,幼儿时期是每个人成长的奠基期,具有重要地位和特殊意义,甚至会决定其未来人生的走向。此时,幼儿心理和生理地发展也提供了在幼儿期传承少数民族艺术的可能性。在幼儿期传承少数民族艺术不仅是传承的一种有效途径,更对幼儿自身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在多民族地区的幼儿教育中传承少数民族艺术也有着全局性的战略意义。同时,少数民族艺术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幼儿教育的特殊工具,可以成为一种幼儿教育的重要资源,这种资源丰富了教学的手段,充实了教学的内容。也正是幼儿教育和少数民族艺术二者之间相互碰撞和交流,才会共同为少数民族艺术传承产生更多的积极意义[14]。

[参考文献]

[1]赵世林.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论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

[2]张文勋,施惟达,张胜冰,等.民族文化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3]宋桂生.当代民族艺术之路传承与超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孙亚娟.儿童养育习俗及其研究价值的教育人类学分析[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7):6-10.

[5]方娟.少数民族艺术在幼儿教育中的传承[D].昆明:云南大学,2010.

[6]龙成彦.少数民族地区第一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后的现状及改进思路[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1):92-95.

[7]张文馨.成人教育视域下的民族艺术传承研究--基于对云南少数民族艺术传承教育的思考[D].昆明:云南大学,2014.

[8]徐万邦,祁庆富.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6.

[9]朱晓红.蒙古族民间艺术的特征及其幼儿教育价值[J].前沿,2005(1):113-115.

[10]陈世联,刘云艳.西南六个少数民族儿童民族文化认同的比较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6(11):12-15.

[11]黄宗植.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及其实践对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启示[J].民族教育研究,2004(6):80-84.

[12]蔡迎旗.多元文化中的幼儿民族文化教育[J].山东教育,2002(5):30-33.

[13]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

少儿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育;学前教育;专业艺术;启示

一、引言

学前专业艺术教学作为实现义务教育的重要渠道,对提高幼儿综合素养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必须要能够创新教学模式、转变教学观念,这样才能够推动幼儿专业艺术教育的发展进程。针对当今学前专业艺术教育来说,传统教学模式与教学思想依然存在,为了能够全面提升幼儿的艺术素养,融入奥尔夫音乐教育模式是非常可取的渠道。奥尔夫音乐教育中蕴含着创造性、基础性、综合性、游戏性的理念,不仅能够丰富专业艺术教学模式,同时也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推动幼儿全面发展。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特色

第一,综合性教学。在奥尔夫音乐教育模式中,从来就没有孤立的音乐,只有舞蹈、动作、语言形式的音乐形式。从音乐本质的游戏性、娱乐性为基础,实现作为原始的音乐教学模式。奥尔夫音乐教育注重整体教学,将舞蹈、戏剧、文学等多种艺术融合为一个整体。通过表演、创造让艺术呈现出多元化形式,从而推动幼儿专业艺术教育改革,让专业艺术教育更具有魅力。因此,在幼儿专业艺术教育过程中,无论是音乐教育还是舞蹈教育,其中都会涉及到一些其他的教育形式,也就是舞蹈教育中蕴含音乐、音乐教育中蕴含舞蹈等。让专业艺术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层次、综合。第二,游戏性教学。幼儿的天性就是玩,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幼儿的天性,我们有必要通过游戏的教学方式,进行专业的艺术教育,从而构建感知为前提的自由化的教学课堂。经过一段时间的游戏教育发现,幼儿在游戏当中似乎能够忘记一切,全身心的投入到游戏当中,调动一切能够使用的力量,全身心、全感官的让自身融入到游戏当中。能够让幼儿在快乐、自由的环境中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进行彰显出非凡的创造与想象,让幼儿游戏与幼儿艺术相互融合,而这正是奥尔夫音乐教育模式的一大特点。第三,自由浪漫性。任何艺术都来源于生活,不仅具有愉悦性特点,同时也具备浪漫特点,艺术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实现浪漫的过程。但在传统模式下,专业技术教育模式中很少能够彰显浪漫气息,幼儿在学习当中也表现的非常无聊、无奈。但在奥尔夫音乐教育模式下,该模式由于具有创造性理念,能够在专业艺术融入浪漫自由的特色,这样能够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浪漫自由气息更多的是一种课堂氛围,在奥尔夫音乐教育模式下,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至关重要,也是开展专业艺术教育的前提。

三、奥尔夫音乐教育对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学的启示

第一,教学以幼儿为出发点。由于幼儿在进入到学前教育阶段前,由于家长对艺术的感触不深,导致幼儿专业艺术基础非常薄弱,对专业艺术的理解能力不强。但由于幼儿好奇心强,绝大多数幼儿都对艺术非常渴望,但很多幼儿在课堂中却不愿意表达,一是由于幼儿自信心不强、二是由于幼儿心态问题。通过借鉴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必须要能够充分尊重幼儿、理解幼儿,通过充分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情感特点和内心需求,制定符合幼儿发展要求的教学内容。在专业艺术教学中,必须要能够减少灌输式教学方法,开展研究性、艺术性学习模式,这样才能够唤醒幼儿潜在的艺术天性。第二,实现综合性专业艺术教学,开展课堂活动。专业艺术逐渐从单一朝向综合性发展,这时专业艺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幼儿艺术教学领域中,我们必须要创设综合性课堂,才能够发挥专业艺术教育的积极作用。通过开展综合性专业艺术教学,并在课堂中融入相应的课堂活动,保障课堂活动能够仅仅围绕教学内容,例如舞蹈活动、戏曲活动、绘画活动等,将不同的艺术形态融入到专业艺术教学当中。采用讨论、模仿、欣赏、创造等形式发挥幼儿的主观意识,将单一的知识变得更加多元化。只有这样才能够构建综合性专业艺术教育课堂。第三,构建创造性课堂,鼓励幼儿即兴创作。艺术教育的真正价值不是幼儿会应用多少作品,而是艺术的再生能力,这也是艺术教育的本质内容。但长时间专业艺术教育中,我们似乎过于注重技能教育,压抑了幼儿的创造灵感,局限了幼儿的创造思维。奥尔夫音乐教育模式下,我们认识到了发挥幼儿创造性的作用,要求我们在专业艺术教育中鼓励幼儿即兴创作。从自然发展规律来说,即兴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意识,并具有很强的贯通能力。因此,在专业艺术教育中,首先教师需要具备即兴创作的能力,通过将传统艺术与创造艺术进行对比,从而激发幼儿的创造兴趣,并根据幼儿主观意识编排出相应的歌曲或舞蹈。在创造性课堂当中,教师可以给幼儿提出针对性空间与情节,分配幼儿角色,选择相应的音乐,之后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编排内容,给予幼儿参考,进而开展即兴创作。虽然幼儿创作的作品不够完美,但这并不妨碍幼儿发展,反而能够不断完善和提高幼儿的艺术素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要积极融入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明确奥尔夫音乐教育模式的特点,进而实现学前艺术教育的创新,构建自由、创造、民族的艺术课堂,这样才能够全面推动幼儿发展。

参考文献:

[1]栾晓梅.奥尔夫音乐教育对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学的启示[J].滨州学院学报,2011(04):119-121.

[2]白艳.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2(32):156-157.

少儿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纲要》实施以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幼儿艺术教育已成为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其社会地位也不断上升。

然而,艺术的本质是审美,孩子们真的从幼儿园艺术活动和所参加的艺术兴趣班中感受到了艺术之美?据调查,儿童艺术教育现状令人堪忧,在儿童艺术教育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异化现象,诸如,儿童艺术教育非艺术化、专业化、成人化、时装化、尖子化和庸俗化等[3]。

随着《纲要》的颁布与落实,我们应对照《纲要》精神反思当前幼儿艺术教育的种种弊端,寻求更合理、更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幼儿艺术教育途径,让孩子真正从艺术活动中受益。

二、《纲要》艺术领域的主要精神解读

《纲要》中艺术领域的基本思想和原则要求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幼儿艺术教育的主要精神如下:

(一)以培养幼儿审美愉悦为艺术教育目标

人类审美意识和审美追求是通过艺术最集中、最典型、最强烈地表现出来[4]。《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能初步感受并喜欢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幼儿艺术教育目标是培养幼儿审美愉悦,目标层次依次为感受美、发现美和创造性地表现美。

感受美:艺术能启迪和深化幼儿对美的感受能力。感受是美感的基础,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幼儿的美感多处于直观感受水平,具有形象性和功能性的特点。引导幼儿欣赏艺术作品应与幼儿的知识、经验和心理发展特点相应适。他们喜欢贴近自己生活、色彩鲜艳、画面清晰、生动活泼的艺术品。

发现美:通过艺术活动帮助幼儿发现美。美是艺术的特质,“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人都有一种喜好美好事物的欲望。大千世界处处皆美,当我们面对美丽的大自然,面对社会中真、善、美的事物,面对优美的艺术作品,一种愉悦之情油然而生,这就是美感。幼儿发现美的事物多半依赖于客观事物本身的鲜明特征,缺乏自觉性。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他们通过探索和学习自觉发现美的能力。如发现春天之美、发现蚂蚁搬家之趣味、发现一叶知秋之神奇等。创造性的表现美:通过艺术活动表现心灵美、自然美,创造美的形象。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幼儿的图画、咏唱、各种形体表演都充溢着童真之美。他们不拘一格的绘画、自编的歌词、兴高采烈的手舞足蹈都是富有个性的新创意。这些稚嫩而新颖的创造性表现需要教师以真诚、喜悦之心去发现、去接纳、去欣赏,更需要引导他们不断的创新[5]。

总之,幼儿艺术教育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萌发美的情感,并使幼儿的美感和认识得到深化和发展,能使幼儿通过艺术活动具体感知和认识美的形态,并通过艺术活动具有初步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愿望,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思想品质和性格,陶冶幼儿的情操,激发幼儿积极向上和善良美好的心理品质,从而为幼儿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以贴近幼儿生活走进自然为艺术教育内容

《纲要》指出:“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幼儿艺术教育是自然的艺术教育,《纲要》中多处指出,教师要引导孩子去接触发现生活中、大自然中的人、事、物。

孩子的感知来源于生活,幼儿艺术教育的内容也应该源于生活。艺术教育活动把日常生活和幼儿真实的生存环境作为艺术学习的最初起点,艺术活动的一个重要指标是通过日常生活和艺术的连接,汲取和扩展艺术想象和艺术创作的素材和灵感,在不断提高艺术能力的情况下反过来用艺术的眼光观察生活,用艺术的形式表现生活[6]。

自然是艺术的源泉。儿童本来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且幼儿的心灵很少受世俗的熏染,他们更容易与大自然的生灵沟通融合,充分感受大自然中一切鲜活的生命。自然能帮助幼儿感受色彩的鲜明;自然能帮助幼儿感受音乐的节奏,如树林的里小鸟鸣叫声,小河边哗哗的流水声.大自然的声音就这样不知不觉在幼儿心中回响,使幼儿自然而然地感受自然的节奏、韵律[7]。因此,幼儿艺术教育活动中应充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让幼儿在自然中感受美、发现美。

(三)以幼儿喜欢的方式作为艺术教育组织方式

《纲要》的要求中指出在幼儿艺术教育活动中:“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乐趣。”“幼儿的创作过程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幼儿在喜欢参加艺术活动的前提下能够大胆且不受拘束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体验,这需要教师组织的艺术活动具有宽容性,能够接纳各种不同智力水平的儿童,给他们提供表现自我的、发挥所能的均等机会,尊重幼儿的个别差异,接纳不同水平,不要横向比较,对所有儿童都提供一视同仁的爱心,不歧视,也不限制,让幼儿能够在轻松愉快、有自由表达机会的情景中进行艺术活动。

(四)以促进幼儿发展的评价为艺术教育评价目的

《纲要》明确指出评价是“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在此我们能看到一个根本的变化,即评价的功能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评价的发展得到充分的关注。幼儿艺术教育评价不是为评价而评价,而是为了教育而评价,强调评价的目的在于更好地诊断和改进教育,促进教育活动参与者(包括教师、幼儿、家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8]。也就是说,幼儿园评价绝非用于筛选、排队,更不是用于给幼儿贴标签,伤害他们的自尊和自信,给他们的成长蒙上阴影。

幼儿艺术教育评价要为幼儿的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幼儿发展评价既要关注幼儿的知识技能的获得,更要关注幼儿的学习兴趣、情感体验、沟通能力的发展;幼儿发展评价不仅要关注幼儿目前的发展,同时也要注重分析过去,预期未来,注重发现和挖掘幼儿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幼儿发展中的需要。

三、当前幼儿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艺术教育观念存在的问题教育改革,观念先行。很大一部分幼儿园教师、家长的幼儿艺术教育观念属于“学艺术就是要成名成家”“学艺术就是要让孩子画出最好看的画,唱出最好听的歌”“让孩子现在多学一点以后就会轻松一些”之类。其实幼儿艺术教育活动应以幼儿为本,强调幼儿在艺术活动中的主动性,强调幼儿艺术教育对幼儿自身的影响作用以及对其发展的促进作用,其功能并非单纯的技能训练和表演。这是都是教育者必须深入领会并在实施中深入贯彻的基本理念。如果不能树立这种新观念就谈不上真正的改革。

“别的孩子都上了艺术班,我的孩子也要上,不能落后于别人。”“现在社会竞争压力大,多学一点技能性的东西能够在社会上立足。”这些家长或者由于盲目跟风,或者望子成龙心切,或者出于现实的压力而让孩子选择了艺术学习,然而这些错误的观念将导致家长过分关注孩子学习的结果而忽略孩子在艺术学习中的审美情感和体验的获得。

“我现在已经有4家连锁幼儿园了,我的目标是把幼儿园办成像肯德基、麦当劳一样的连锁管理的企业,这样的规范管理,赢利肯定没问题。”“我不管教师通过什么途径(来开展艺术活动),只要教师排的节目在能在汇报演出上得奖。”这是一个规模较大的连锁幼儿园的董事长在谈到办园理念及对艺术教育活动的看法时提到的。

通过以上几例我们可以看出当前人们在幼儿艺术教育观念上存在偏差,滞后于《纲要》中艺术教育新观念。不属于九年义务教育范围的幼儿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一些老板、投资者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活动,成了满足家长“望子成龙”的途径。更有甚者,一家省级示范幼儿园竟然引进了国外企业管理体系ISO90001国际质量认证,且引以为荣,老师的一切行为被高科技摄像头监控。我们的幼儿园成了企业流水线管理的工厂,幼儿在这样的工厂中就成了流水线中生产出来的产品。

(二)幼儿艺术教育目标确立与实现存在的问题

教育目标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构成教育活动的第一要素和前提,它决定着教学发展的方向[9]。在目前的幼儿艺术教育活动中,教育目标在确立与实现时存在缺失审美体验、凸显功利性等方面的问题。

1、缺失审美体验。幼儿艺术教育应该是“审美”的,幼儿艺术教育还应是“快乐”的,应让幼儿与音乐、美术等艺术活动一同游戏,大胆创造,获得应有的自我愉悦与审美享受。过于刻板和理性的艺术知识学习是很不足取的[10]。

有一部分教师意识到在幼儿艺术教育中应该重视审美体验。然而,教师处在幼教的传统观念与现念的矛盾中,不能很好地把握审美目标的实现。在教师的观念中依然认为孩子必须要学习关于艺术的知识,为了知识甚至可以忽略了孩子在活动中的审美体验与感受,让幼儿掌握复杂的乐理知识。随着《纲要》的实施幼儿园教师的观念上有所转变,行动上却放不开,目标的确立与实现之间存在偏差,目标的实现过程中依然注重知识传授,对艺术审美目标的把握不够。

2、凸显功利性。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是整个幼儿艺术教育的价值取向所在[10]。幼儿艺术教育目标应突出情感、兴趣、态度、个性等方面的价值取向,着眼于培养终身学习的基础和动力。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依托各种艺术活动和活动的各个环节来实现。然而许多幼儿园在实现目标时存在功利化的倾向,偏离了《纲要》中提出的价值取向,不是为了幼儿的终身可持续发展,而是为了迎合家长的要求,为了幼儿园自身的利益。

离六·一儿童节越来越近的同时,教师和幼儿不是沉浸在节日即将到来的喜悦中,而是越来越忙了,几乎每个幼儿园都将这个节日视为展示幼儿园艺术教育“成果”的机会。他们以汇报演出这样的方式来庆祝儿童节。为了这台演出,幼儿园一般都提前一个月甚至更久开始排练,在最后一周里几乎是全天停课来进行节目排练,为的是能够让家长、让社会各界人士看到幼儿园的孩子多才多艺,看到幼儿园艺术教育的成功。似乎有了这种最好的广告,生源也就随之而来。尽管教师非常清楚艺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幼儿的艺术兴趣和艺术素养而不是一味地强调技能技巧,但是没有办法,必须达成后者。因为竞争太激烈,生源很重要。教师在家长们的要求下只好“努力教学”让孩子们能在汇报演出时有让家长满意的表现。在他们看来,只要家长满意,生源就会稳定。

儿童发展的自主性,要求我们高度尊重儿童,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内在本质,而不是用成人的世界,用成人的眼光去过滤他们的生活,使他们被迫服从。用成人的要求来约束儿童,是对儿童的最大犯罪,是对人性的犯罪。在这方面18世纪的教育家卢梭早给我们以启蒙:“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儿童是有他们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11]。”

(三)幼儿艺术教育内容选择存在的问题

艺术教育内容是实现幼儿艺术教育目标的一个核心问题,这是由幼儿艺术教育内容在实施整个幼儿艺术教育的地位所决定的,幼儿艺术教育目标最终通过内容来实现。所以如何选择艺术教育内容来实现目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当前许多幼儿园的艺术教育活动在选择内容时存在着缺少艺术欣赏活动;缺少各领域综合的艺术教育活动。

1、缺少艺术欣赏活动。《纲要》中艺术领域的目标要求与内容都体现了使幼儿体验到生活中和艺术中的美,艺术欣赏活动是体现审美目标贯穿幼儿艺术教育活动始终的主要内容,幼儿艺术教育要大力加强艺术欣赏教育。

在传统的幼儿艺术教育中,艺术欣赏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对此现象,边霞曾经作过这样的论述:“目前我们的艺术教育就等同于艺术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把儿童对艺术知识技能的掌握当作是儿童艺术教育的直接目标和唯一任务,儿童缺少参入艺术、体验艺术并获得审美愉悦的机会。”[10]艺术欣赏教育无疑在整个艺术教育中被看作是可有可无的一块。实际上艺术欣赏是十分重要不可缺少的。美国音乐教育家穆塞尔直截了当地把儿童艺术教育理解为就是为欣赏而进行的教育,对于技能技巧训练与艺术欣赏的关系,他认为“解决整个技巧问题的正确方法就是以欣赏为动机并以欣赏为目的”[11]。

随着《纲要》的颁布和实施,一部分幼儿园已意识到需要加强幼儿艺术欣赏教育,但即使一些教师认识到了艺术欣赏教育在整个艺术教育中的地位,认识到了艺术欣赏教育对儿童艺术素养形成的重要作用,也往往因为缺乏欣赏材料,缺乏必要的欣赏理论指导,没有欣赏指导经验等主客观原因而无法开展有效的艺术欣赏活动。

2、幼儿艺术教育内容专业化。幼儿艺术教育作为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该是一种普遍的、普及的、基本的艺术素养教育[3]。《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与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当前在幼儿园艺术教育中存在专业化的倾向,表现在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以及各种兴趣班的教学中,不顾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特点追求整齐划一的效果。活动要求幼儿掌握娴熟的艺术知识和技能,忽视幼儿现有的水平和接受能力,把对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当作是幼儿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和直接目标。这种以艺术知识和技能教学为主的专业化的艺术教育即不符合幼儿艺术教育的审美育人宗旨,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据调查所知,一般幼儿园的舞蹈艺术班都要练难度较大除了要下腰、劈腿还要练习各种基本功。除了艺术兴趣班,幼儿园的艺术活动同样存在专业化的倾向,表现在要求幼儿掌握专业的乐理知识,如某幼儿园中班幼儿被要求学会前后附点音符的唱法与写法。高难度、专业化的艺术技能技巧的训练可能表面上在一段时间内看到有一些成绩,但事实上,却因此削弱甚至磨灭幼儿对艺术所具有的敏感和乐趣。这样的艺术学习与《纲要》的基本精神背道而驰。

3、缺乏艺术活动之间及各领域的有机整合。综合艺术教育思想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就发展壮大起来,到90年代已经成为教育的主流[12]。当今艺术教育整合化、综合化成为各发达国家艺术教育的新趋势。新《纲要》中明确指出“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综合艺术教育认为各艺术门类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雕塑是静止的舞蹈,舞蹈是活动的雕塑,生动的表明了各艺术门类之间是相通的。

在很多幼儿园艺术活动中音乐就是音乐,美术就是美术,各个学科之间各有独立的大纲、进度、教法,活动之间似乎没有任何关系。这种系统性的分科教学虽然有利于艺术学科体系的不断完善、满足人类经验传承之需要,但由于幼儿的心智成熟还不具备接受学科知识体系教学,过早进行分科训练,极容易造成幼儿视野和思维的封闭和孤立定势,这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纲要》精神不相吻合。其实有很多艺术活动完全可以融合起来,如在音乐活动中介入故事或者录相,美术活动中或接介入音乐或多媒体等等,使得艺术活动生动活泼、轻松愉快。

(四)幼儿艺术教育活动组织方式存在的问题

幼儿艺术教育活动组织方式是幼儿教师组织进行艺术活动时所不可缺少的,它关系到艺术教育的成败和效果,是连接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的桥梁。

1、注重模仿忽视创造性。《纲要》中明确提出:

“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什么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然而,在实际的艺术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教育活动组织方式依旧是以模仿为主,忽视幼儿在活动中的创造性表现,忽视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

一堂小班美术课,教师事先从树上摘了很多片樟树叶,上课时很平均的分发给每个小朋友,然后教师便在黑板上贴出了自己的示范画,一张标准的树叶,并且多次强调叶脉、叶柄及画法。然后开始让孩子用左手按住树叶右手画,且一再强调要沿着树叶的边。有的孩子由于控笔能力不强不能沿树叶的边画出来,结果老师竟然握着孩子的手画了起来,孩子眼中流露出的是一片迷茫与无助。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这是谁都知道的名言,可我们的幼儿园老师却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孩子眼中的树叶怎么会全是樟树叶?孩子眼中的树叶怎么会全是绿色?孩子眼中的树叶怎会是同一形状?整个活动不仅没有任何艺术的美感,更是束缚了孩子的想象力,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或许那个被教师抓住双手画的孩子从此没有了自信,从此不敢在白纸上任意挥洒自己眼中美丽的世界。

许多教师和家长都有这样的顾虑:我不教他怎么会唱歌、怎么会画画、怎么会跳舞呢?其原因是:一方面对幼儿艺术潜能缺乏认识和估价,不相信幼儿具有创造性,所以总是以优越儿童、高明于儿童的权威姿态出现,无论从艺术活动的过程还是评价都体现出一种成人中心的倾向。另一方面,与我们传统教育中“子不教,父之过;生不教,师之过”的教育原则有关。无疑,我们的幼儿教师都是高度负责的,他们总是想力所能及地将自己所能都教给孩子,从而也造成了“好心办坏事”、“费力不讨好”的结果,致使许多孩子的想象、火花、灵感被枯燥的说教给扼杀了。如此一来,即使让幼儿自由创作,他们交上来的作品也几乎是“照猫画虎”,一点创造性也没有了[13]。

2、突出教师主导忽视幼儿主体。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儿童的发展,儿童发展的核心往往是儿童主体性的发展。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14]《纲要》也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今天幼儿教育中,很多教师依然只关注自己如何去教,如何去实施教案,如何实现目标,忽视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性。幼儿园仍然有许多教师习惯于“背”教案:怎样导入,怎样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什么时候进行什么活动,这里幼儿可能会说什么话,我该怎样回答等等。整个活动都由教师和教案主导。虽然目前有许多幼儿园开展生成性活动,但在活动中幼儿主体性的发挥依然受到限制。有些老师已习惯于按部就班,已习惯于将不符合她预先设想的行为、想象一律取消或阻止,忽视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造,从而也丢失了许多好的教育契机。

(五)实施幼儿艺术教育评价存在的问题

评价在教育实践中起着有力的杠杆作用,但这一作用力却未必一定会把教育推向理想的方向。《纲要》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工作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评价是一把双刃剑。罗恩菲尔认为,评价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对技巧的判断,而是对孩子成长的激励,这里所说的成长包括情感、经验、智慧、兴趣、个性、创造里等诸多,对儿童作品的评价,只是使教师更加透彻地了解孩子的成长,并不断予以激励,而不是以幼儿的优缺点来困扰他们。一幅作品的完成,技巧只是帮助儿童表现的一方面,评价更重要的是必须针对艺术教育对幼儿的影响。幼儿艺术教育的评价是一个自然而又复杂的过程,决不是仅仅对幼儿艺术作品的简单评价。

1、评价标准简单化。在幼儿园我们经常看到许多教师自觉或不自觉的对孩子的作品用自己的标准或观点去评价,极大损害了孩子对艺术的兴趣。老师对幼儿的弹钢琴只简单评价到:“某某弹的很好。”对于绘画作品只说“画得好!”在每一个孩子眼里自己的画都是最棒的,他们每画的一幅画都有自己的故事与生命力,老师的怎么会如此单一用“好”与“不好”来肯定一部分幼儿而打击其他孩子的绘画兴趣剥夺他们的绘画权利呢?

《纲要》指出:“承认和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避免用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在幼儿面前慎用横向比较。”上文提到的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弹的好”、“画的好”、“涂的好”,老师的评价依据到底是什么?好,又好在哪里?这种简单至极的横向比较评价没有激发幼儿对艺术的热情,对幼儿的发展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还有的教师用简单的分数来衡量孩子丰富的情感世界。成功的幼儿艺术教育应该是面向全体幼儿,而不是教师按统一的评价标准选出来的尖子生,更不是用简单的分数来满足家长的要求。教师应该利用评价提高每一个幼儿的艺术审美情感、审美情趣和审美创造的艺术基本素养的教育,而不是通过评价给孩子划分等级或者剥夺孩子从事艺术活动的机会。

2、评价主体单一化。任何评价都是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利益,对主客体价值关系的判断。《纲要》在第四部分“教育评价”的第二条中规定,“管理人员、教师、幼儿及其家长均是幼儿园教育评价工作的参与者”,以及在第四条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工作评价实行以教师自评为主,园长以及有关管理人员、其他教师和家长等参与评价的制度”。可以看出《纲要》关于教育评价的一个重要革新就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即评价主体由单纯的管理者转变为幼儿园管理人员、同行教师、幼儿、家长以及教师本人的共同参与[16]。从上文提到的事例可以看出在目前的幼儿园艺术教育中存在教育评价主体单一化,即幼儿艺术作品的主要评价者是教师,评价对象注重结果。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进一步转变幼儿艺术教育观念

在教育发展史上,任何一次教育改革,无不以教育观念的变革为先导;教育每前进一步,无不有赖于教育观念上的突破和革新[17]。大半个世纪以来的传统模仿教学和苏联教学模式,对广大教师和家长的影响深厚而久远,诚然,自新《纲要》颁布以来,幼儿教育界已经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艺术教育改革,获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这个传统与现代交汇处,幼儿艺术教育依然存在着各种问题。其中家长、教师、社会的观念的进一步转变最为重要。为此,我们要进行以下观念的转变。

1、儿童观:儿童艺术教育既要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也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二者不可偏废。儿童是艺术教育的主体,每一个儿童都有对未知事物进行主动探索和发现的愿望和能力,都有热爱和探索艺术的倾向和冲动,儿童在艺术教育中自主感知、自由的积极探索、体验、操作等,而不是被动模仿、被呆板教出来的。教师应该尊重儿童、了解儿童、对儿童充满信心,确信每一个儿童在艺术教育活动中都具有学习和创造的潜能,确信每个儿童都能用自己的方式在艺术教育活动中取得成功!

2、教师观:教师观念的更新往往能直接带来教育实践的转变。在艺术教育活动中幼儿教师不应只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应该是幼儿兴趣的激发者,美好艺术环境的创设者,儿童艺术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教师与幼儿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应尊重幼儿,尊重他们的个性与独创性,而不是高高在上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儿童,评价儿童的作品。

3、教学观:教师应树立教学过程是一个让儿童发现、探究艺术知识、感受、体验审美情感的过程,是培养儿童健全人格的过程的观念。教师应树立师生共同参与探索活动的观念,摒弃“教师示范讲解儿童模仿”的教学方式,教学是一个师生共同创设具有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氛围,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儿童艺术学习的兴趣和自由表达创造的程度。教师只有在这种观念下才能更好的开展儿童艺术教育活动。

(二)实现幼儿艺术教育审美目标

艺术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在艺术教育活动中,教师首先要深刻领会《纲要》中艺术教育领域目标,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培养幼儿对美的感受,时刻关注孩子的审美体验与感受,培养发现美、创造性地表现美的能力,让孩子拥有健全的人格。

审美目标的实现需采用多种途径来实现。首先,创设美的环境是培养幼儿美感的重要基础。不论是家长或是教师都应时常美化环境,布置环境,积极为幼儿创设一个美的活动环境,并以美的外表,美的言谈举止来感化幼儿,以引起幼儿美感。其次,利用大自然为培养幼儿的美感开拓广阔的天地。大自然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美的宝库,自然美可以陶冶人的性情,纯洁人的道德情操,从而获得无穷的美的享受。因此要经常组织幼儿户外活动、参观、春游等。最后,艺术教育是幼儿情感培养的中心环节。在幼儿园里,艺术教育和艺术活动占很大比例,幼儿通过音乐、美术、舞蹈、表演、游戏等活动来接受美的熏陶和教育。幼儿美感直观性,决定了我们教育过程中要从一些内容简单、形象鲜明的事物,易于理解的文艺作品人手,去培养幼儿对现实生活中艺术作品的兴趣。幼儿美感的表面性,要求我们不仅应注意引导幼儿去欣赏事物的外在美,而且还要通过对知识技能的学习和理解,引导幼儿体验事物的内在美。

(三)丰富幼儿艺术教育内容

教师所选择艺术教育活动内容应是丰富的,贴近生活、来自自然的,不仅可以是单个艺术门类的欣赏活动,还可以是多个艺术门类之间的贯通融合。

幼儿艺术欣赏涉及到幼儿对艺术作品形式的感受、意义的领会等方面的内容,作品背后涉猎到人类文明的诸多领域,乃至整个人类文化的方方面面。我们可以根据各种艺术理论的提示并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和认识水平来选择和安排艺术欣赏活动。

(四)幼儿艺术教育组织方式多样化

有效的教育组织方式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在幼儿艺术教育活动中我们应避免单一机械的模仿与强化训练,当针对受教育者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以及教育内容选择适当的教育方法,鼓励幼儿在艺术活动中的创新,给幼儿充分的自由发挥的机会,教育过程中应注意方法的游戏性、多样性、趣味性,寓学于乐。

有些幼儿园就结合《纲要》精神改革幼儿艺术教育,每周开展2-3次公开艺术活动,让教师们共同探讨,相互点评,总结组织活动经验;定时定点的分组艺术活动,根据孩子的兴趣,每周开展分组艺术活动,分组活动时,一个教师带十几个孩子,便于个别观察、指导;注重集体教育与个别指导相结合,幼儿的个体差异决定了发展的不平衡性,教师有目的地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孩子获得成功体验。

(五)多元化多维度的幼儿艺术评价

少儿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 美育; 少儿舞蹈; 培养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对人的作用是非常深刻的。舞蹈是各类艺术中历史最久远的门类之一,是人们表达情感的最古老也是最直接的好形式。名家把舞蹈称为“艺术之母”。舞蹈教育是以人的肢体语言来表现人思想感情的艺术,因此有人把舞蹈称为形体艺术、人体艺术;人在运动中的美是最让人动心的, 所以,还有人把舞蹈艺术称之为“美的艺术”。

舞蹈艺术对儿童身体成长、品行素质、自身修养、良好体质、身体协调、想象力、创造力及智力发展等方面都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舞蹈教育具有推动少儿素质全面提高的诸多潜在优势,是孩子们喜爱的一种娱乐活动,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手段。那么,舞蹈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美育的中流砥柱,在儿童时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舞蹈训练促进幼儿健康生理素质的形成

少儿由于其年龄特点,骨骼、肌肉及肌腱较嫩,可塑性强。从少儿时期开始训练舞蹈,可以矫正一些不良习惯导致的形体毛病。

再者,舞蹈是一种以人体动作反映生活和情感的艺术。一个舞蹈通常需要身体各个部位协调动作,舞蹈训练跟体育运动一样,有助于儿童的身体健康发育。如:舞蹈素质训练中的压腿、踢腿以及肩、胸、腰、髋上的各种手段练习及对孩子韧带、肌肉的延展训练等等都跟体育训练有着密切的联系。

舞蹈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它要靠身体各个部位的协调动作,来表现各种美。动作的协调性训练有助于儿童大脑的发育;长期训练可有效提高孩子的耐力和灵活性,有助于儿童形体的健美,培养内在气质、美化身段,提高人对自己欣赏和自信心,从而使儿童的身体塑造的更挺拔,肢体更灵活,身体各部位更加协调。

二、舞蹈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综合心理素质

1.个性心理素质

舞蹈训练除了能促进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发展,还有利于他们气质、仪表等方面的健康发展。舞蹈教育能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使之成为心灵的人。舞蹈教育锻炼了孩子的意志,增强了孩子们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了自尊、自爱、自强、自信的健康个性。

2.鼓励少儿自我表达、培养自信心

首先,我认为可以结合“自信心训练法”开展舞蹈欣赏。根据我多年教授少儿舞蹈课实践证明,这样训练少儿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想法,可以有效地培养少儿的自信心。

其次,舞蹈是一种用动作表达情感的艺术活动,我在舞蹈教育中让少儿经常上台表现自我。

再次,我们应尽可能为孩子创造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孩子得到的肯定多了,无疑有助于自信心的培养,形成活泼大方开朗的性格。

3.确立目标、培养坚持性

坚持性是指一个人在行动中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完成既定目的的品质。结合舞蹈教育,我们应引导孩子确立这样一个目标:争取参加演出活动。这样的目标对孩子来说是直观的,为此,孩子们会迫切地要求进步,努力地学习舞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很重要。第一,我们要根据幼儿舞蹈水平和坚持性差异,为幼儿制定出更具体的目标。第二,密切关注孩子学习的过程,尤其是注意帮助能力较弱的孩子。最后,对孩子的学习结果,要及时反馈。

4.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舞蹈课堂中,学生必须学会排队,队型的变化,以及上下课的礼貌。在舞台舞蹈中必须按既定的先后顺序出场、退场,孩子们可以从中学会等待和轮流;换演出服装常常需要别人的帮助,孩子们可以从中学会如何请求等待和轮流。所以,将舞蹈中的潜在因素挖掘出来,对孩子表现出的社会给予充分发展,少儿的社会性帮助将促进他们学会合作、分享等技能。

三、舞蹈教育可开发少儿潜能、促进智力发展

首先,舞蹈学习实质是右脑在做“体操”,右脑开发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其次,舞蹈艺术为人提供丰富想象力的广阔天地并给予了孩子们的“知觉促动”。遵循这一原理舞蹈教学应克服单纯传授技巧,而应把舞蹈教学过程变为少儿自己的探索活动。此外,舞蹈教师的评价应突出培养创新性的要求,充分尊重少儿个性表达和创造自由。

舞蹈本身就为人们提供了发展想象力、创造力的广阔天地空间,正因为有这片天地,往往每一个孩子包括每个人对每一个舞蹈动作、每一部舞蹈作品甚至舞蹈感觉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我尝试改变模仿的教学形式,把教学过程变成儿童主动探索的活动。比如在教《鱼儿》的时候,我先创设情景:“一片蔚然的大海中、一群美丽的小鱼儿在水藻中穿梭,一个个都是童话世界中的人鱼公主,一下子就引来了很多孩子的关注……。”教师优美的语言,生动的描述把孩子们带到情景中去,孩子们似乎自己就是一条美丽的鱼儿在翩翩起舞。感受那种受大家关注的美丽与活跃。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自己去表现,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并抓住其好胜心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投入。由此又可以提高他们的记忆力,何乐而不为呢?

四、舞蹈教育可培养儿童的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幼儿有着奇特、美丽而又丰富的想象力,多变的情绪,甚至我们常人乍看起来不太合乎常理的情趣,都是儿童世界的“真理”。我们有机地结合这一特点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赏识教育,充分调动幼儿的心理最活跃的因素,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地探索、创新。正因为有了敏锐的观察力和较强的理解力,才会对幼儿的想象力及创造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我编排舞蹈《年糕乐》的过程中,其中有两组幼儿手中高举年糕相互向对方比试、炫耀,突然,出现了一个孩子,手持特大的年糕,众人羡慕不已。他会怎么做呢?我把问题留给了孩子们。孩子们充分展开了想象与创造的翅膀,随着音乐进行着夸张而诙谐地即兴表演着、讨论着,最后,大家达成一致,他炫耀后并没有独自吃,而是让每个人都品尝一口,将情节推向高潮。其他孩子都向他学习,你让我一口,我尝你一口,以动作与情感的交流抒发内心情感,从而表达出团结友爱、互相谦让的主题思想。

五、舞蹈艺术特有的感染力能够培养少儿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集体观念与竞争精神

我国著名的舞蹈家吴哓邦说:“艺术以它的感染力去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高尚品质,鼓舞人们的乐观主义和进取精神。”幼儿舞蹈以感情为中心,潜移默化地塑造美的心灵,辨别真、善、美。舞蹈教育中以集体舞为大多数,这就要求每一个学生相互合作从而集体观念自然形成。这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胜于苦口婆心的说理,学生会乐于接受,满足自我表现的心理。为此,合理组织各种形式对于培养学生的竞争精神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像舞蹈《洗手绢》所表现的爱劳动、《公共汽车上》表现的尊老爱幼、《一分钱》所展示的拾金不昧等都能很容易引起孩子们情感上的共鸣。幼儿舞蹈艺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德育渗透到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上留下深深的印记。

六、舞蹈艺术是美的教育,是使少儿学会感知美、表现美、提高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

前苏联巴拉诺夫等于1981年编著出版的《教育学》这样写道:“美育是培养完全理解和正确鉴赏艺术美与现实美的才能的一种教育。”

舞蹈作为起源于最早的艺术形式,自然屹立在美育教育前列的科学理念已成共识,与各种艺术元素和谐完整地结合在一起。从提高全民族文化艺术水平,提高人的道德情感审美教育着手,利用舞蹈的优先位置,使美育教育成为新力支柱。

舞蹈教育是对儿童进行美育教育的最具广泛性的形式之一。教学过程中,孩子们通过优美的音乐旋律,优美的舞蹈形象,陶冶了情操,受到了美的教育。此种教育方式,有助于塑造儿童形体美、举止美、行为美、品德美、人格美、感知美的能力。

少儿舞蹈有诗意的构思,有美的艺术造型,有活泼可爱的儿童形象,有悦耳动听的音乐旋律。少儿舞蹈艺术通过孩子们的内在韵律和形体节奏的揉合,展示多彩的思想感情,在身心自美的过程中给人以美,是一种集内涵外延于一体的理想的美育形式。它通过无声胜有声的美陶冶着孩子们的道德情操,美化着孩子们的思想感情,让孩子们从中去感知美、表现美。

1.感知美

我国有着光辉灿烂的民族民间艺术,它们永不枯竭的“生命之泉”闪烁着绚丽缤纷的光彩,少儿舞蹈在这如此丰厚资源的哺育下,正茁壮成长,期待着枝繁叶茂的明天。而今天,孩子们表演着具有我们浓郁民族特色的舞蹈,其意在于去感知美,为它添土浇水。如在排练《大团圆》时,力求表现以汉、藏、蒙古、朝鲜、维吾尔、高山族幼儿在祖国大家庭的怀抱里,团结友爱,共建我们伟大的祖国。在排练中,每个孩子都为其表演的角色着迷,但又为其所表演的角色中舞蹈语汇内涵的感知所困扰,但孩子们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学着、练着,始终不肯放弃。终于,汗水没有白流,劲儿没有白使,演出的成功使孩子们真正感受到了舞蹈的美,感受到了“付出”的美。

2.表现美

表现美是美育的核心。我们应当引导孩子们认识美、理解美、感知美,同时更要去表现美,使之升华为自身的素质,用自己的心灵、自己的肢体语言去表现美。例如我在编排舞蹈《世界真美好》时,通过舞蹈语言、服饰语言、道具语言描绘着花儿、动物及孩子们和平共处、人类与自然界和谐统一的局面。在排练时,我深入浅出地引导他们,让孩子们尽快地进入到各自的角色当中。让他们体验到花儿的娇美、动物们或优美、机灵或笨拙、憨厚等各自不同的肢体动作表现、小朋友们的健康、活泼与快乐。孩子们的思绪、情感被牵动到舞蹈语汇、舞蹈情节之中,最终达到表现美的目的。

七、结论

综上所述,普及儿童舞蹈教育是培养他们对舞蹈美的感情、形体、动作的重要手段,是舞蹈教育的重要任务。通过舞蹈教育,不仅能使儿童热爱舞蹈,使其形体、行为、举止、言谈等方面得到良好规范,乃至会影响他们一生。我们作为新时代的舞蹈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担起舞蹈教育的担子,充分认识到舞蹈教育在儿童时期的重要性,应该把舞蹈引入课堂,努力达到提高美育与素质教育的目的。相信舞蹈的普及指日可待,这一愿望的实现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在幼儿舞蹈教育中的体现点滴谈.山东教育网.

[2]吕艺生.舞蹈教育学.上海音乐出版社.

[3]浅谈舞蹈的教育手段.中国舞蹈网.

[4]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2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