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弘扬非遗文化的意义

弘扬非遗文化的意义

弘扬非遗文化的意义

弘扬非遗文化的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保护传承模式;规划策略;荣堂古村;火山文化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7-0072-05

1 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概况

我国非遗保护面临后继乏人、生境破坏两大问题。国外以政策扶持、法律保障、教育普及、经济扶助为手段,为非遗保护提供良好生存环境、发展空间及生源队伍,经验值得借鉴,并已获成效。但我国不同于国外,城镇化正已亘古未有的速度飞速发展,非遗生境遭受巨大威胁,挖掘并建立非遗保护与保护规划的联系,并指导后者的制定与实施,刻不容缓且意义重大,也是研究空白所在。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规划模式

笔者从研究非遗保护特点出发,结合保护规划一般制定流程,探索并尝试加强二者的天然联系,将其规划模式分为解读、加载、保护、弘扬、体验五大步骤,谨以海口石山镇荣堂古村为例。(图1)。

2.1保护规划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解读

解读,即按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标准,对荣堂非遗进行分类归整,落实到保护规划层面,再对古村物质构成要素可能涉及到的非遗及其文化进行一般性归纳,拟定出非遗规划解读的一般流程,旨在主动、全面、完整的将非遗及其精神挖掘出来(表1)。

1)解读非物质文化及其遗产。将其分为自然地质景观、山水文化标志、地方民族特色三大解读层面。解读自然地质景观,在于不同地域景观是孕育不同本地习俗的根源;而山水文化格局往往能体现当地人的自然审美情趣;地方民族特色更是能直接反映当地独有的民风民俗。逆转保护视角,此为宏观层面的文化背景铺垫。

2)解读城镇规划布局及其相关物质要素。最能直观体现非遗特色的环节,落在村镇布局选址、传统建构筑物、传统工具三个解读层面之上。布局选址,往往暗含风水理念;传统建构筑物是人们营造技巧和审美倾向的浓缩,也是当时生产力水平的直接体现;传统工具能反映人们的生活劳作习惯,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等,以上直接构成非遗的规划保护要素,是中观层面的保护构架。

3)解读城镇文化空间。将其按等级分为中心场所和日常场所;按位置分为室外空间、过渡空间、室内空间;按参与度划分为观赏空间、参与空间;按表现形式划分为自然属性空间及文化属性空间。非遗生境的保护是非遗保护的重难点,明细的划分,有利于指导相应的保护措施的建立与实施。此为微观层面的保护单元。

4)解读地域内非遗的类别。按其与城市物质要素的关系分为“影响地域构成形制及布局特色的非遗、靠地域物质要素作物质载体的非遗、靠地域物质要素提供生存空间的非遗”三类;按其保存状态分为“‘神形合一’的非遗、没有物质躯壳的非遗、没有精神灵魂的非遗、已消逝的非遗”四类,方便制定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此为微观层面的保护措施(图2)。

以上是对非遗全面解读、并充分与保护规划衔接的关键性环节。具体流程如下表所示:

2.2 保护规划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加载

非遗本身是一种非物质性的意识或精神,其内容必须转化为某种物质形态,才能得以表达、传承及展现,这一过程就叫加载。研究非遗加载过程和加载方式,对其载体据规划需要另作细分,对我们进行非遗保护、非遗场景设计具有重大意义。经研究,笔者将其划为特色符号、物质实体、传承人三大类;同时考虑到非遗对活体传承人的依赖度差异将导致规划保护侧重不同这一点,建立了依赖型符号、独立型符号的新概念,具体手法如表2所示。

2.3 保护规划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非遗是文化生命的活态存在,非遗保护不仅要保护其文化精神,也要保护其物质载体,在对非遗内涵、物质载体、加载方式充分解读的基础上,在与规划物质要素建立对应关系的前提下,始考虑非遗特有保护规划的落实方式。笔者将保护手法分作精神和物质两大层面,具体保护手法如表3。

2.4 保护规划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

非遗表面上是独立的文化表象,但深层次上是存在一定关联的。非遗弘扬要根据历史地域的文化特点和文化现状进行,既要对非遗点景进行保存或营造,在空间序列中安放“情感”的诱点;又要通过非遗线景的串联,在弘扬流程中实现“情波”的流动;最终达到构筑活态非遗面景,在弘扬框架中莫定浓郁的地域文化“情境”的效果,具体弘扬手法如表4所示。

2.5保护规划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

心理体验是“一个包括着情感、想象、经验、直觉等多种心理活动的主观化指向”。设计师通过材料、工艺和结构未实现非遗景观设计的参与性,依靠虚实等设计手法调动游客的感官感受,进而丰富人的心理体验,是一个设计师与游客间双向互动的过程,其体验的方式就规划策略而言,主要是旅游体验。但很多文章对非遗体验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避而不谈,现将体验手法予以陈述,如表5所示。

3结语

非遗保护难度难于物遗保护,但只要保护好了,其文化信息和精神内涵被成功转换为旅游的吸引物,其魅力较之物遗是永恒的,将更出彩。本文以非遗保护为出发点,使之与保护规划融合,将非遗这一精神层面的保护落实到城市物质保护的层面之上,这对于在城市化中为非遗保有生存发展之地意义重大。

参考资料:

[1]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弘扬非遗文化的意义范文第2篇

在现实社会中,需要使用倡议书的场合越来越多,倡议书有利于倡议者交代清楚倡议活动的原因,以及当时的各种背景事实。相信写倡议书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关于一些中华传统倡议书,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中华传统倡议书1中华中学的同学们:

大家好!曾有一位伟人说过“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今日,我们应当这样说:忘记传统文化,就等于精神的灭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立国之基,立身之本,是我们屹立民族之林的一块丰碑。在新时代的背景,我们青年更应躬行传统文化,发掘时代精髓。(立论简明,倡议的对象感明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富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于今,对我们青少年仍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思想观念而言,仁义礼智信是我们塑造良好思想品格的标准对人文精神,墨子所提倡的锲而不舍,治学专一,借助外力”是我们求学途中的灯塔;对道德规范而言,《弟子规》的“守考悌,次见闻”、《礼记》中“君子如切如磋”都是找们立身成人的良师益友,其中展现的永久魅力从不过时,深深吸引着曾经与现在的中华儿女。

(此段善于化大为小,从熟悉的名言入手,去触摸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但要注意引用出处的准确性:锲而不舍《出自《荀子劝学》》,如切如磋出自《诗经》,《论语》中曾引用)

这样的思想精髓从不拘泥于古籍经注的汉字中,生活中也处处体现。公共交通上,你是否时常听到提醒“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你是否对旁边经过的师长礼貌问好,而不是低头默默走过?你是否对长辈的意见洗耳恭听,对同龄人的处境设身着想?如果没有,那么请从现在,从小事上,从自己做起。

(此段在上段基础上进一层阐述传统文化的活力,用三个有生活气息的例举让传统文化真实可感;让“从我做起”的倡议具体可行)

时代在不断进步的,对于一种传统文化、美德,不同的时代舆论会对其有不同的看法。为老人让座是我们以前所提倡的,目的是关爱老人的身体健康,而现在,年轻人生活压力重重,步履匆忙,脸色疲倦,一定程度上也需被让座来休息。于是我们见到身背LED灯,上写“无需让座”的硬核老汉,他的体谅理解,对后辈的关照,何尝不是一种新型文化与美德呢?所以对于传统之化,我们既要躬行,又要结合时代创新。

(此段巧妙在于用小例子阐释大道理,与很多空泛说大道理的作文相比,就显得更真实鲜活亲近,因而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放眼全球,许多人类问题也受传统文化的启发,可用不同的思维途经解决。“精准扶贫”便反映了仁爱与团结的中国传统智慧,有深远的时代意义。所以,我们要提炼出其具时代价值的意义,使世界人民受益。

(此段如能加上“一带一路”及“丝路精神”等内容就更好,阐释其中蕴含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文化理念,倡导中华民族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使命感)

谨此,我们倡议全校的同学: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从自己做起。为达此目标,我们向大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其一,以传统美德为明镜,反照自身品德修养,尽量做到“吾日三省吾身”。成为“正人君子”,莫为“梁上小人”。

其二,以传统思想为座右铭,激励自身不断努力进取。如对学习吃力的同学,可以《礼记》一言为志: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则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其三,在日常交往,社交媒体上,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努力向外界传播创新传统文化,做时代主人。

(以上三点建议体现倡议书要求,完成写作的任务驱动,从修身正己到治学、处世践行,层次清晰,而且扣合了倡议书对象是高中生的特点)

如能做到躬行传统文化,发掘时代精髓,则可像宋代张载所说“为往圣继绝学,为盛世开太平”,同样亦可为传统赋新知,为时代谋底蕴。(从引用中仿出佳句,“为传统赋新知,为时代谋底蕴”,凝练而又扣题。可做标题,比原标题更典雅)

中华中学校学生会

20__年12月

中华传统倡议书2广大的青年大学生朋友们:

几年来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颁布与推广,国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也在逐年增加,尤其是近些年韩国申请端午节、中医、活字印刷为韩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内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而毫无疑问民族传统文化无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要保护和维护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就必须要增强意识从我身边做起,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倡议:

一、从我做起从自身做起,提高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加强自己的文化修养以及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学习,多了解有文化底蕴的中国传统文化,只有熟悉自己民族文化的内涵才能更好地弘扬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

二、从我做起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宣传,一方面多向亲朋好友宣传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学校的便利条件与学校和学生会各部门联系,定期开展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活动或者班会,并且可以出版一些期刊杂志分发给同学们,让我们的大学中形成一种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氛围。

三、有经济条件的同学还可以组成类似旅游观光社团,到一些民族文化气息比较浓郁的地方去旅游观光,如河南开封,陕西西安,或者天津北京等地可以增强同学们的认识水平并且真正激起同学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致力保护的决心。

总之,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瑰宝,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最丰厚的礼品,但不可忽视的是我们的民族文化却在正走向非常尴尬的境地,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任务更是迫在眉睫,所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行动起来让我们一起加入到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行列中来,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贡献出我们的一分微薄之力。

倡议人:____

日期:__年__月__日

中华传统倡议书3全国各族同胞、海外侨胞们:

汉字是中华文明之魂、生命的符号,也是先祖以无穷智慧创造的、世间独有的文化传播工具。

汉字揭示了人生奥秘、宇宙规律,解读民族意识、感悟民族和谐都离不开汉字;表明人与人、人与自然(天地、动物、植物、矿物)以及人与暗物质之间的关系,也需要智慧的`符号来表达。

汉字经历数千年的发展,从形、音、意各个方面已日臻完善,点、横、竖、撇、捺笔划中蕴含着自然的哲理与警示。中华各族人民的和谐与繁荣,民族精神的生生不息,与充满灵性、象征诗性的汉字息息相关。为了敬惜文字,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我们特向全国各族同胞、海外侨胞发出以下倡议:

一、充分认识敬惜汉字的重大意义。

敬惜汉字就是礼敬先祖、尊重和继承民族的创造精神;敬惜汉字就是传承文明、弘扬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敬惜汉字就是净化心灵、传承孝道、尊重自然、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美德。

二、充分认识学好汉字的重要性。

学好汉字,从圣人古训到先贤名言,从《惜字训》到佛家经典均有论述。汉字为世间至宝,国之遗产。她能使凡者圣、愚者智、贫者富、富者善、病者康。学好汉字,必能使人聪明睿智、福寿康宁,现身获其寿之五福,后裔得伊训之百祥。在科学技术、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以回归自然、关爱环境的心态,高度重视中华民族之瑰宝――汉字,以符合自然之道的方式学好汉字,认真领会,准确把握。

三、应在日常生活中培养敬惜汉字的美德。

我们应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的行为中,对有汉字的书籍、纸张、袋子以及各种物品等,均不可乱扔乱抛。可回收利用的送往回收站,无法回收的可焚化后埋于净处。切不可以书作枕、作凳、垫物;以报纸当铺坐、塞墙孔、包鞋、包物;以字纸擦物品、当手纸,甚至将汉字踩踏于脚下等。有条件者可建惜字炉,正确焚化之。

四、国家提出以德治国,要构建和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美好型社会,为我们倡导敬惜汉字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契机。

我们作为炎黄子孙的一分子,一定要敬重、珍爱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正确使用汉字,尽可能避免错别字,不以拼音取代汉字。同时,要严禁乱写乱画,特别是不要在文物古迹上乱题乱写,保护好国家文物。

我们强烈呼吁:

1、把汉字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申报,以保护中华古国仅存的汉字体系;

2、设立“汉字日”,以号召全民敬惜汉字;

3、国家应立法规范汉字的使用、保护。

让汉字这块人类瑰宝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全国各族同胞、海外侨胞们,行动起来吧!让我们一起在工作、生活的行为当中,以实际行动敬惜汉字,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倡议人:____

日期:__年__月__日

中华传统倡议书4广大的青年大学生朋友们:

几年来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颁布与推广,国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也在逐年增加,尤其是近些年韩国申请端午节、中医、活字印刷为韩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内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而毫无疑问民族传统文化无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要保护和维护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就必须要增强意识从我身边做起,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倡议:

一、从我做起从自身做起,提高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加强自己的文化修养以及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学习,多了解有文化底蕴的中国传统文化,只有熟悉自己民族文化的内涵才能更好地弘扬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

二、从我做起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宣传,一方面多向亲朋好友宣传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学校的便利条件与学校和学生会各部门联系,定期开展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活动或者班会,并且可以出版一些期刊杂志分发给同学们,让我们的大学中形成一种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氛围。

三、有经济条件的同学还可以组成类似旅游观光社团,到一些民族文化气息比较浓郁的地方去旅游观光,如河南开封,陕西西安,或者天津北京等地可以增强同学们的认识水平并且真正激起同学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致力保护的决心。

总之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瑰宝,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最丰厚的礼品,但不可忽视的是我们的民族文化却在正走向非常尴尬的境地,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任务更是迫在眉睫,所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行动起来让我们一起加入到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行列中来,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贡献出我们的一分微薄之力。

中华传统倡议书5亲爱的同学们:

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培养同学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加强学生的传统文化归属感,引发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现象的思考。对此大连理工大学化机1401小组开展“修德”活动,促进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向更深层次发展,让同学们从国学的至善至理箴言中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更好的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对于传统文化的继往开来。

德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核心内容,其负有更深的传承意义。德是古代君子所遵守的内心底线,德是古代君子的标签,惟贤惟德,能服于人。中华文明五千年,人民以德养育家庭赡养父母,臣子以德报效祖国。中华民族因德的可以传承,所以德必然会作为一种文化继续传承下去。道德是一个人的自身修养,是反映一个人品质的镜子,照出一个人真实的.面貌;道德是人类建立美好生活的基础,没有了道德,人类就没有了核心。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应有德,以此我们才可以是国家更加的昌盛。

我们知道修德是重要的,并且是必要的。修德,它绝对不是深山老林中的老朽之人才应追求的,在新时期,对于这个国家最新鲜最活跃的血液——大学生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大学生应行动起来,日常主动反思总结自己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不足,更好地在现实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德才兼备的大学生。为此我们组织“修德”活动,提出如下倡议:

一、内修君子之心;孔子说这样的圣人都要每日三次地反省自己的行为,何况是涉世未深的我们,需要我们对自己反省的地方有很多,有时问题的答案不在其他,而就在我们自己的内心深处,这也是我们旗帜活动中修德手环的主要目的之一,通过对自己每日行为的反省能让我们对自己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到自己,就像新教徒所说的:自助者天助也!

弘扬非遗文化的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徽文化 文化竞争力 文化事业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2-256-02

“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作为徽文化核心区的绩溪,应大力传承弘扬徽文化,凝聚建设和谐幸福新绩溪的精神力量;全力打响徽文化品牌,提升经济发展支撑力和文化竞争力,加快建设青山绿水、徽风古韵、富民强县、安居乐业新绩溪的步伐。

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提升文化竞争力、发展支撑力的良好基础

徽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是绩溪发展的比较优势;传承弘扬徽文化,必将提升绩溪的文化竞争力和发展支撑力,激发出建设新绩溪的精神力量和内在动力。

1.徽文化的内涵、基本价值与鲜明特征。“徽文化”,即徽州文化,是指宋元明清以来根植于徽州本土,并经由徽州商帮和徽州士人向外传播和辐射,进而影响其他地域文化进程的一种区域性历史文化。它极具地方特色,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被誉为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2001年5月20日,总书记到黄山,对徽文化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如此灿烂的文化,如此博大精深的文化,一定要世世代代传下去,让她永远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更是惊叹:“徽文化是我们中华文化里面的一个大的角色,凡是热爱中华文化的,没有不热爱徽文化的。徽文化非常纯正地体现了中原文化的一些特点,另外又有着多方面的地域性创造,有很多的‘非遗’和物质文化遗产,都达到一种文化的极致。”

徽文化博大精深,门类多样,意蕴深长,影响巨大,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包括以新安理学、徽州朴学、新安画派、新安医学、徽州谱牒等徽州流派;以徽商会馆、商标商号、商业环境等为代表的徽商文化;以民居、祠堂和牌坊为典型代表的徽派古建筑、古村落文化;以徽剧、徽州三雕、汪公庙会为代表的民间艺术、民俗文化。此外,还有徽墨、徽菜、歙砚、徽州方言、徽派盆景等。其中,儒学伦理、宗族观念、商业精神是徽文化的三大基本内核;和谐、善治、功效是它的基本价值;“徽骆驼”、“绩溪牛”则是其典型的形象代表。

徽文化还具有非常鲜明的特征,即具有较强的进取开放意识,创业创新精神。这在最具代表意义的“徽商”身上表现的最为明显,他们身上的“徽骆驼精神”是中华民族顽强的原始生命力和勇于开拓创新精神的一个生动体现。这一精神,体现在一大批从徽州走向世界的先哲先贤们的开风气之先的首创精神。这是徽文化精神的核心与动力,是最有价值的,是徽文化的精华。

2.绩溪是徽文化的核心区和发祥地之一。绩溪有徽州之源、安徽之源之称,历史悠久,人文厚重,民风淳朴,民俗独特,文化遗存丰富。2003年以来,先后被授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徽菜之乡”、“中国徽厨之乡”、“中国徽墨之乡”、“国家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优秀文化旅游名县”、“国家生态县”等称号;2008年被国家列入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成为全国关注的传承优秀文化遗产,共同呵护人类精神家园的一个热点地区。

(1)人文底蕴十分厚重。自古以来,绩溪人崇文重教,邑小士多,人文底蕴厚重,素有“东南邹鲁”之称。第一,物质文化遗产“璀璨夺目”。绩溪文化积淀厚重,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各种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耀若群星,异彩纷呈。目前境内拥有国保单位1处,省保单位16处。颇具徽派建筑特色的古村落、古民居遍布徽岭南北;砖雕、木雕、石雕精妙绝伦,堪称“三雕艺术”大观园。第二,非物质文化遗产“遗珠生光”。绩溪自古以来文风昌盛,非物质文化遗产灿若繁星,有徽菜、徽墨、徽剧、徽厨之乡的美誉。胡开文墨庄所制“地球墨”,曾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由绩溪民间乡土菜肴演变形成的徽菜,跻身于中华菜系;原生态的徽剧徽调至今仍在民间广为流传。如今,徽墨跻身国字号“非遗”,徽戏、祭社、“赛琼碗”、安苗节、秋千台阁、石川船会等14项成为省级项目,无论项目等级、类别,还是数量均居全省前列。第三,文化名人辈出。徽州之神汪华、抗倭名将胡宗宪、徽墨制作大师胡天柱、红顶商人胡雪岩、著名学者胡适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2)自然生态资源独特。绩溪,山清水秀,生态良好,森林覆盖率达78%,是联合国绿色产业示范区、国家生态示范县。因循“天人合一”理念和水口文化构筑的一座座古村落,粉墙黛瓦、山水相依、布局科学、自然和谐,保护了青山绿水的自然生态。如今仍处处可见灵山秀水人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乡村美景。

绩溪,自然山水雄奇秀丽,有山皆奇,无水不秀,人称百里花园——清凉峰、龙须山、小九华、江南第一关、鄣山大峡谷等一大批自然景观,雄奇秀丽,如诗如画,发展文化生态旅游的条件得天独厚。

二、弘扬培育新“绩溪牛”精神,为建设新绩溪激发内在动力

“绩溪牛”精神是绩溪徽文化的重要象征,历经数百年的锤炼积淀,已深深地渗入了绩溪人的基因和骨髓。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倡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生态文明的新时期,传承弘扬“绩溪牛”精神,对于建设和谐秀美新绩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提炼培育新时期“绩溪牛”精神,为建设新绩溪激发内在动力。数百年来,“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忍辱负重、艰苦创业;诚实守信、崇文重教;团结互助、造福桑梓”的“绩溪牛”精神,激励着一代代绩溪人走出大山,勇闯天下,百折不挠、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不断创新,创造出了“无绩不成街”的奇迹。在新时期传承弘扬“绩溪牛”精神,应在传承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体现时代要求,提炼出绩溪新人文精神——新“绩溪牛”精神。笔者认为,以“艰苦创业、诚实守信、崇文厚德、包容开放”十六字较为恰当。对于新“绩溪牛”精神,县委、县政府应动员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进行别出心裁、富有渲染力的宣传,做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让民众了解,为百姓认同,入脑入心,内化为信念,就一定会成为鼓舞全县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成为建设新绩溪的内在动力。

2.大力弘扬徽商精神,激发全县人民干事创业、富民兴县的时代精神,造就一支新徽商队伍。徽商凭借“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眼光向外、经营在外的开放精神,以德治商、讲求信誉的诚信精神,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同舟共济、以众帮众的和协精神,重教兴学、造福桑梓的慈善精神”,将商业由小做大、由弱做强,执掌商界牛耳三百余年,创造了“无徽不成镇”、“无绩不成街”的奇迹。在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尤其要继承和弘扬其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终身学习、敢为人先的创新能力,造福桑梓、回报社会的责任意识,增强“文化自觉”时代意识,积极提升商业文化品位,培育和增强新徽商的核心竞争力,造就一支新徽商队伍,为绩溪大建设、大发展培养一大批企业家和管理者,再造新徽商的新辉煌,推动绩溪跨越式发展。

3.与文明争创活动相结合,激发群众参与文明创建、建设美好家乡的自豪感和责任感。“绩溪牛”精神与我们提倡的民族精神和时代建设相契合,也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相符合。把培育弘扬新“绩溪牛”精神与文明创建活动相结合,可以大大增强人民群众对文明创建活动的积极性与认同感,提高文明创建活动的实效性。如通过将中华经典诗文与徽文化有机结合,把经典诵读、全民阅读活动作为传承弘扬徽文化、全面提升市民素质和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推动城乡文明建设,形成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的良好社会风尚;举办“和谐新绩溪”大讲堂,通过人文精神、励志教育、养生文化等系列专题讲座,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弘扬先进文化,提升民众素质,促进部级文明县城的争创进程。

三、全力打造徽文化集中展示体验区,提升文化竞争力

1.深入挖掘徽文化资源,以名城、名镇、名村、名人为重点,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打造特色文化名片。按照“打造精品、丰富内涵、发挥特色、形成优势”的要求,突出“人文绩溪、生态绩溪”的地方特色,打响徽文化游、生态游和名人故里游“三张名片”。一是大力抓好徽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带动以徽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二是积极整理和发掘徽州传统文化,结合新农村建设和美好乡村建设,推进古村落的恢复和保护工作,提高徽文化旅游的影响力。三要依托厚重、丰富的徽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整理和开发利用旅游项目,使各种民俗表演成为文化旅游的一大亮点,提高景区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促进绩溪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加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恢复老城区名街区、名建筑历史风貌。要以山为骨,以水为魂,以文为脉,着力加强对古城文化遗产的抢救、发掘和保护,延续绩溪古城的文脉,保持古城的魅力。按照“恢复景观,成片整治,包装特色,形成风貌”的要求,全面落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加强对西关古里、中正坊等重点历史文化街区的抢救性、修复性保护,尽快着手背街道路整修和水圳恢复工作;规划建设一批人文景观和城市雕塑,努力提升山水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品味。通过文化名城保护,全面展示绩溪的文化特色和文化魅力,从而把绩溪建设成为一座“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山水名城。

3.合理开发利用非遗项目,促进旅游产业大发展。

(1)高度重视徽杭古道景区的保护性开发和延伸发展。“走徽杭”是徽商谋生置业的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徽杭古道”是绩溪人走出大山、勇闯天下、艰苦创业、成就辉煌的历史见证,是一条富含历史文化信息的徽商之道,被游客评为“华东第一步行古道”。要加快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步伐,完善旅游开发项目规划建设,集中力量,重点推介,打响品牌,形成效益。

(2)把非遗产业做大做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生产经营性保护是让非遗真正活起来的重要途径。发展壮大县域文化产业,可以为建设新绩溪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绩溪徽菜、徽墨、徽州三雕等非遗产业已初具规模,特色餐饮十分火爆。石雕、木雕等工艺品市场趋热,全县大大小小企业达几十家。应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引导传统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引进一批示范效应大的新型文化业态,做大做强徽菜、徽墨、“三雕”等文化产业集群,把绩溪建成“特色彰显、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的徽文化集中展示体验区。

4.建设一批徽文化重点工程,提升绩溪的知名度、美誉度。文化精品代表着一个地区文化发展的水平,对于繁荣和发展文化事业具有重要的激励、引导和推动作用。

(1)加快登源百里历史文化生态走廊规划建设,将登源河打造成“生态走廊”、“文化长廊”和“旅游名廊”,让“一村一品”特色文化吸引众多游客,使“千年仁里”、“太极湖村”、“和谐龙川”、“徽杭古道”等声名远播,形成品牌。

(2)着重建设一批能够体现绩溪文化特色、代表绩溪县形象和发展水平的标志性文化设施,提高城市文化品位。要加快“徽文化博物馆”建设进程,凸显整个老城区的文化生态保护格局;尽快规划建设胡适纪念馆。

(3)着手编纂《历史文化名城·绩溪》文化丛书,全面形象生动地介绍绩溪,宣传绩溪,展示绩溪,提高绩溪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构建文化旅游大格局,促进绩溪旅游经济大发展

1.围绕“景”字,把自然山水风景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开发自然生态型景区。应以游客体验为中心来选择利用资源,延伸开发旅游产品。如“徽杭古道”景区可通过延伸开发,集徽文化、山地运动、古道体验于一体的旅游走廊,成为连接多个景点的“徽杭古道徽文化体验园”,充分展示绩溪县自然景区的生态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也将成为安徽省首条真正意义上的低碳旅游线路。

2.围绕“古”字,把保护古迹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开发田园风光型景区。在加大对古村落保护力度的基础上,结合新农村建设打造成现代感十足而又溢满诗情画意、徽风古韵的休闲度假村。如获得“安徽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称号的仁里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共投入资金690万元,修缮了古民居、祠堂、恢复古迹及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等;以古村落为载体,建成综合性旅游度假区“仁里徽之源休闲度假村”,2009年已通过国家3A景区验收。还有湖村、磡头、冯村、宅坦、石家等古村落都开始走上这样的路子,并已尝到甜头,实现了多赢。

3.围绕“文”字,把徽文化与农业景观资源相结合,开发农事体验型景区。要充分挖掘徽文化内涵,开发农事体验产品,供旅游者观光休闲,体验农业乐趣。如上庄徽文化产业园,既是徽州农耕文化的缩影,又是传承徽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中,“安苗节”活动以“节”扬“文”,以节庆形式展示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金山时雨茶文化体验园”的2万余亩有机茶基地、2000平米的徽派建筑生产车间,还有获得中国名茶评比金奖的金山时雨名茶和别具一格的茶楼,让游客可以亲身参与采茶、制茶的过程和乐趣,通过观茶艺、品清茶体验茶文化。还有,部级农业旅游示范基地——五蜂园生态示范园,拥有可供游客观花采果的百亩枇杷园,可以浏览从蜂产品原料到成品产出全过程的食品加工参观通道和500平米展示展销大厅,供游客参观、选购蜂产品,深受游客青睐。

总之,唱响徽字歌,打响徽文化品牌,传承弘扬徽文化,将提高绩溪的知名度、美誉度,增强绩溪人的归属感、凝聚力,提升历史名城的城市文化品位,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增强科学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文化支撑力,促进绩溪又好又快发展,使绩溪成为和谐幸福的一方乐土,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2.名人故里绩溪.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

3.陈瑞.徽文化研究的主要应用价值.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3)

弘扬非遗文化的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文化景观;坎布拉;后弘文化

1、青海省黄南州坎布拉后弘文化景区现状概况

青海坎布拉后弘文化景区位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的南宗沟,景区面积约390公顷。景区内群山环保、环境优美,为中国西北典型的丹霞地貌景观。景区所在区域历史悠久,是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发祥地之一,具有丰富的宗教文化底蕴与内涵,历史建筑、历史遗迹多,藏传佛教与地域民族特色氛围浓厚。景区内部现存的主要宗教建筑包括尼姑寺、阿琼南宗寺、桑阿旦杰寺、度母殿等,以清代历史建筑为主,合称南宗寺,为省级文保单位。区域范围内有夏琼寺等历史名寺,为后弘文化寺庙的主要代表。

2、后弘文化历史回顾与研究

2.1后弘文化基本发展脉络

总体来说,藏传佛教可以分为“前弘期”与“后弘期”。“前弘期”始于7世纪中叶松赞干布时代,中经赤松干德赞的弘扬,到赤热巴中时达到高峰,至9世纪中叶朗达玛灭法为止,前后约200年。公元836年朗达玛上台执政,在位五年期间大事灭佛,佛教尤其是显宗受到极其沉重的打击。公元929年吐蕃臣民起义胜利后,拉隆华多等著名僧侣结束了隐居生活,在坎布拉附近地区开始传教活动。公元975年他们的众徒在各地开始复教,有些教徒前往传教讲法,进行佛教复兴,史称“后弘期”。“后弘期”的藏传佛教历史发展大致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从“后弘期”开始到格鲁派兴起之前(10世纪末一15世纪);以及格鲁派——黄教时期(15世纪以后)。

2.2景区中后弘期历史文化脉络及组织形态发展

历史文化脉络

景区的现有宗教寺庙历史格局浓缩了藏传佛教后弘文化期从历史源头、到后弘期开端、众教派兴起、格鲁派兴盛的历史脉络,是后弘文化的编年史。

后弘期源头:公元十世纪初,三贤哲、拉隆华多到坎布拉阿琼南宗(南宗沟)一带传法、弘法,南宗峰三修洞修炼,是藏传佛教后弘期之源头。

后弘期历史元年:三贤哲及其他两位汉僧为贡巴饶赛受戒后,一代大师贡巴饶赛为十弟子受戒,十弟子回卫藏弘法,从而标志着后弘期的历史元年,掀开了后弘期的大幕。

2.3景区的后弘历史文化地位

后弘文化区位于坎布拉景区的南宗沟一带,其后弘文化元素主要体现为南宗寺等藏传佛教寺庙。南宗寺位于坎布拉景区的南宗沟内,是阿琼南宗寺、南宗尼姑寺、南宗扎寺(色扎寺)三寺的统称。在藏传佛教的历史中,南宗寺,确切的说是阿琼南宗寺,当时是三贤哲讲法、收徒之地,被称之为“藏传佛教的复兴地”之一,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后弘期下路弘传的“燎原之地”

公元9世纪中叶,阿琼南宗寺(格鲁派寺院)所在地是三贤哲讲法、收徒的地方。正是由于三贤哲、拉隆华多(剌杀藏王郎达玛)的传教活动,公元975年他们的众徒在各地开始复教,形成了“下路弘传”,形成了藏传佛教的二次复兴——后弘期,所以后弘文化区可称之为“下路弘传的燎原之地”。

(2)各教派的融合共生之地

随着黄教于15世纪后的崛起,后弘文化区所在的南宗峰与南宗沟内呈现出各教派的融合共生格局:三修洞(黄教)与观音殿(红教)坐落封顶,峰下河东红色台地上,由北向南依次排列着尼姑寺(红教)、阿琼南宗寺(黄教)、桑阿德吉寺(红教)。 形成宁玛派(红教)与格鲁派(黄教)并存,尼姑与阿卡(喇嘛)同修的宗教寺庙格局。

(3)黄教宗师开创时代的治学之地

一代藏传佛教格鲁派宗师——宗喀巴大师,不仅开创了格鲁派(黄教)的恢宏时代,而且也开创了藏传佛教后弘期的新局面。宗喀巴大师作为青海人,3-16岁曾在坎布拉地区的夏琼寺学习经文,这一宝贵的经历奠定了后期成为一代大师的坚实基础。因而,虽然宗喀巴大师没有和南宗沟的直接联系,但大师与夏琼寺所在的坎布拉地区独特的历史渊源可以进一步提升坎布拉后弘文化区的宗教地位。

3、景区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主要思路与策略

3.1保护框架与主要思路

后弘文化区文化遗产的保护框架分为物质形态的保护和非物质形态的保护两方面,物质文化遗产形态的保护以藏传佛教寺院及古文化遗址的保护为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藏传佛教本体宗教理念传承为核心,呈现多种文化载体共同保护的格局。两种保护框架的空间分布呈明显的非均质分布特征,以藏传佛教寺院遗产分布最为集中,并彰显出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并存与融合的局面。严格保护后弘区有形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同时传承和充分利用后弘及热贡特色传统文化,开展文化旅游、发展文化产业、弘扬民族文化,构建后弘区新的生态经济增长点。加强核心区遗产及历史格局保护。一方面要严格保护南宗寺、桑阿德吉寺等文化单体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素,另一方面要整体保护原住藏民和僧侣的传统聚居地,对后弘文化核心区域实行商业行为准入制,限制缺乏民族文化特征和地方特色的经营项目。支持原住藏民参与传统文化工艺的经营和开发,并给予优惠政策。

3.2保护的措施与要求

(1)保护高品质的藏式空间环境格局

将寺庙、僧舍、民居、建筑与自然景观遗产作为整体进行一体化保护,重点保护寺庙与僧舍的生态环境、空间形态及建筑风格,加强对南宗河沿岸整体藏式空间格局、街巷、僧舍、藏式民居建筑与典型空间要素和文化景观风貌的详细控制与引导,处理好新建筑与历史建筑的协调关系,全面维护后弘区多样化的地域性文化与景观资源,提供与后弘文化匹配的空间环境质量,保护后弘区空间环境的整体性和艺术性。

(2)构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体系

严格按照历史文化区保护规划中划定的绝对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和环境协调区,做到严格执行、科学保护、有的放矢、合理安排,构建3层次的保护体系:

核心保护区:该区域内包括南宗寺、三修洞等文物古迹、历史街区、典型历史建筑及具有南宗河等重要历史价值的河流水系和藏民村落格局,其中的保护与整治须经过详细研究之后慎重进行。核心保护区内所有建筑及环境均按文物保护法的要求进行严格保护,禁止随意改变现状、风貌及环境。

3.3景区扩展总体思路

在原有景区保护的基础上,对于景区的主要景区景点进行扩展和延伸,增加景区的活动内容与范围。将景区中现状的山林、河流等元素与文化景观建设进行有机结合,建设以后弘期藏传佛教发展历程为基本背景进行文化景点规划设计,满足景区现代游览和景观建设的基本要求。在具体的景区景点设计上,通过解读延续后弘文化历史脉络,营造现代文化景点,重点展现藏传佛教四大发展时期重要历史事件、历史名人与文化成就等内容。

弘扬非遗文化的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部门开发利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第四章第三十五条规定了相关公共文化机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职责。档案部门作为“记录历史,文脉传承”的公共文化机构,应以《非遗法》的颁布为契机,积极参与非遗的保护工作。留存历史,弘扬文化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档案工作的社会关注度和重视度。实践中,很多档案部门都实际参与了非遗保护工作,但其工作领域及重点普遍仅限于非遗档案的建档和保存,工作较为隐性。而“传承和传播”是非遗保护的核心和关键,工作更加显性,在获得重视的倾向性方面有明显优势。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它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具有重要价值的、珍贵的文化资源。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据初步统计,全国各地现存的非遗项目近90万项之巨。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的认识到,我国非遗的传承和传播在强势、主流文化的冲击下,现面临着诸多问题。笔者认为较突出的问题体现在:一是法律法规尚未健全。我国非遗还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有关管理规范、保护标准等方面的制度尚未健全。二是非遗传承意识淡薄。“申报热情,传承冷漠”的两极分化局面较为突显,多项申遗项目在申报成功后呈现出传承人断层,“绝活”无人问津的局面。三是申遗档案很难得到妥善保护。由于思想意识不足或保管条件有限,大量典籍、实物等珍贵资料难以得到妥善保护,有些甚至已流失或损毁。因此,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重视和加强非遗的传承和传播,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需要破解的课题。

二、加强非遗档案开发利用对档案部门及非遗的传承传播的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指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为保护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地记录和收集整理而形成的对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载体的历史记录。①档案部门作为非遗保护的重要公共文化机构,结合其自身特点,突显出非遗保护方面的种种优势。如:档案部门拥有完整的档案管理设备和档案保护设施,可避免资源浪费;档案部门有完善的档案管理与保护制度,可为非遗档案的管理提供保障;档案馆公共服务意识和能力的提高,有效促进非遗保护工作顺利开展等。基于以上优势,很多档案部门都实际参与到非遗保护工作中。例如:南京云锦、金线金箔、金陵刻经、秦淮灯会是南京人耳熟能详的部级“非遗”,江苏省档案馆已经为这四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部建立档案。又如:2011年9月,云南省通海县档案馆接收洞经古乐和“高台”艺术两个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档案进馆。由此可见,档案部门在非遗档案的建档和保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同时,档案部门也应认识到非遗档案开发利用对档案部门及非遗的传承传播的重要意义,我们需要打破传统,转变工作模式,利用馆藏和现有条件,积极开展非遗档案的开发利用。

(一)服务非遗档案的开发利用,增强责任使命感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的附件《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第四条明确规定,建立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目的,其中之一就是鼓励公民、企事业单位、文化教育科研机构、其他社会组织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这给档案部门保护非遗的职责提供了政策依据。③另外,《档案法》赋予了档案部门在档案理论科学技术研究、档案保护、档案宣传等方面的组织与指导职责。文化需要记忆,历史需要留驻,做好非遗的研究、宣传、传承和弘扬等环节则主要涉及到非遗档案的开发利用。档案部门要将积极开展非遗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促进非遗的传承和传播,视为弘扬和传承人类文明和文化的神圣使命,履行档案部门“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的义不容辞的职责。

(二)非遗档案的开发利用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创新的契机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真实反映了地方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民间传统工艺等显著地方特色。和馆藏的党政机关的文书档案、普通的专门档案相比,非遗档案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其特殊性,有较大的挖掘空间。此外,非遗档案需要更深入的开发利用及全面的管理要求,需要档案部门打破传统观念和工作模式,进行全新的探索和尝试,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开辟创新道路。

(三)通过非遗档案的开发利用促进非遗的传承和传播,进一步提升档案部门的影响力

档案部门不应将对非遗保护工作的重点局限于建档和保存。虽然做好建档和保存是非遗传承和传播的前提和基础,但档案部门应在做好“幕后工作”的同时,还应加大自身工作产生的“绩效”,在非遗的传承和传播上发挥优势,突破创新。档案部门要加强非遗的宣传,展示非遗档案开发利用成果,为非遗的传承和传播工作提出合理性建议及具体措施,在弘扬文化、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等重点工作中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从而进一步提升档案部门自身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三、非遗档案开发利用的途径

(一)广泛收集,建立非遗档案数据库

收集工作是档案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前提条件。要做好非遗档案的开发利用,必先广泛收集能够反映有关非遗的历史起源、表现形式、传承情况等各方面具有珍贵价值的文献典籍、影音资料、实物道具等资料。非遗档案的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民间遗存量大。因此,档案部门要更新观念,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非遗档案的收集工作。此外,为了更好的留存历史,为历史文化发展历程的认知和研究提供全面的支持,档案部门应在全面系统的记录基础上,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非遗档案数据库,为非遗的宣传和传承提供便利条件。

(二)深入编研,编写文献资料

档案部门应立足馆藏,深入挖掘非遗档案独特的文化意蕴,并对其进行系统整理和考证研究,使其形成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编研成果,充分展现非遗档案的文化魅力。目前,我国非遗资料编研较突出的成果有《十大文艺集成志书》、《中国文化遗产大辞典》、《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地图集》等,均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精华。

(三)加强宣传,弘扬历史文化

积极开展非遗档案的宣传,提高公众对非遗的认知和保护意识,弘扬优秀民族历史文化。首先,档案部门可借助文化机构的公众影响力,联合举办文化艺术节、博览会等现场展示活动。例如:上海闵行区档案馆在2013年国际档案日之际,与相关部门联合举办“城市记忆·经典闵行——闵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特展”。重点展示了马桥手舞狮、江南丝竹、七宝皮影戏等非遗实物展品和档案资料。钩针传承者们还在现场展示了钩针编结技艺等“绝活”,使百姓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④其次,档案部门还可利用社会媒体、网络等众多宣传渠道,推动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例如:江西省艺术档案馆已经建立并开通了全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开开通的第一网——江西省非物质文化保护网,在提高社会公众对非遗的关注程度,推动非遗的保护和传承等方面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⑤

总之,现在全国各地已形成一股强大的申遗热潮,各部门对申遗工作都给予极大的重视。身兼“记录历史,文化传承”重要职责的档案部门,要高度重视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将其作为工作重点。虽然我们还面临着工作机制、管理经验、资金及人力支持等多方面的困难,非遗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可谓任务重、难度高、阻碍多,但只要档案部门开拓进取,全体档案工作者齐心协力,必将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传播做出更大贡献。

注释:

①张惠萍.档案学视角下的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研究[J].云南档案,2012(09):34.

②摘编自新浪新闻网(来源《金陵晚报》).四大非遗走进江苏档案馆.2006-7-12.

③王云庆,万启存.守护精神家园——谈档案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J].档案与建设,2007(02):15.

④上海档案信息网.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