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保护环境后的感受

保护环境后的感受

保护环境后的感受

保护环境后的感受范文第1篇

一、在感受自然美中,增强孩子的生态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尽力使每一个学生在青少年时期真正地看到田野、树林和河流,到过那些无名的、偏僻的角落,因为正是这些东西的独特的美构成了我们祖国的美。”大自然以其不息运动给人类以极大的审美感受,是开展环境教育活动取之不尽的源泉,问卷调查显示,99%的孩子都喜欢郊游活动。我们很多孩子生活在农村,田间五谷、山间野花、小溪里的鱼虾都为他们所耳熟目详;乡间的小路、村前的草坡、村后的竹林都是他们的快乐所在。法国雕塑艺术家罗丹说得好:“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兔妈妈生宝宝前后有何变化、蜘蛛怎么吐丝、鸽子如何下蛋等;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物体,如春天的花草、夏天的露珠、秋天的树叶、冬天的雪雾等。学生可以通过耳闻目睹去体会自然的神奇、生命的伟大,所以学校应创造机会带孩子们进行生态旅行,让孩子们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体验大自然的朝晖夕阳、万千气象,看动物园里的斑斓猛虎、艳丽的鹦鹉、开屏的孔雀、憨态可掬的熊猫……植物园的蔽天大树、缤纷的花坛……以自由的方式“各取所需”,体会自然与人的内在和谐统一,老师再因势利导,向孩子们介绍各种植物、动物特征以及同人类的关系,从了解它们的习性开始去关怀它们、爱护它们,让它们可持续生存与发展。寓情感陶冶于环境知识的传授中,知、情、意、行熔于一炉,使孩子明白,保护野生动植物,爱护大自然的山山水水,以最终维持地球的生态平衡,受益的还是人类自己。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自然积淀尊重环境、热爱天地的道德素养,收到“不教而教”的效果。

二、在创造环境美中,强化孩子的环保意识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创造生活环境美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而除了大自然本身,人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劳动创造出来的。如:针对“白色污染”的逼近,开展“我劝妈妈用布袋”的活动,让我们的学生向父母们宣传塑料袋虽方便却增加了垃圾数量,污染了土壤和地下水上百年不能自然降解这一环保知识,劝父母上街购物买菜使用布袋,菜篮不用塑料袋。在“检回希望,保护地球”的因旧利废制作活动中,我指导学生利用自然材料和废旧物品进行设计、加工成具有观赏价值、实用价值的制品――旧包装纸叠成玫瑰花、幸运星;废弃的小铜铃改做风铃;易拉罐砌成楼房模型;碎布裱成步贴画……然后用来装饰校园、教室,不但美化了环境,还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变废为美、变无用为有用的乐趣,从而使学生明白废物新用,是废弃产品循环利用的一大举措,是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方式,可节省能源、减少污染,达到强化孩子环保意识的目的。

三、在欣赏艺术美中,让学生绿色情感升华

赞科夫说:“艺术不仅作用于学生的理智,而且影响到他的情感。因此,艺术有助于培养信念。……越是依靠情感为基础,信念就越坚定。”情感具有奇妙的激活功能,是人们行为的强大内驱力。所以借助艺术手段,可使环境教育开展得更生动、形象,更乐于被孩子们接受。如,在课改年级一年级的美术教材中有《鱼儿游游》一课,这就是教育孩子爱护动物、保护环境很好的契机。我先让学生欣赏海底色彩斑斓的鱼,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接下来让学生利用不同的材料来表现鱼,如:树叶、废旧画报、矿泉水瓶、植物种子等一些生活中的废弃物,从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课堂延伸我采用一首诗歌:碧水清清水草肥,小小鱼儿来聚会,东边一群排着队,西边一群赶紧追。为了家园变更美,保护水源别怕累,小朋友们来帮忙,美丽的心灵齐放飞。引申出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最后的收拾整理阶段,让学生主动地把学具收拾整齐,把教室打扫干净,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习惯。在这样的绘画课中,孩子们既发挥了创造力和想象力,画出很有创意的美术作品,又培养了很强的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身为教师,只要加以因其势而导之,使环境教育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孩子热爱自然的情感体验升华为环境道德信念,从而实现知行统一,“寓教于娱乐,寓教于无形”之中,这比空洞的说教效果会好得多。

保护环境后的感受范文第2篇

本课教学内容选自第三单元“只有一个地球”中的第一课《地球在哭泣》。本课教材由“人口太多了”和“环境太差了”两部分组成,用5课时完成教学内容。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地球以它博大的胸怀和无偿的赐予,养育了我们人类。但是近几百年来,由于人口的飞速增长,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使得地球的承载能力接近极限。由此产生的一些问题,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困扰着世界,困扰着人类。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是人口增长、环境恶化、资源匮乏,他们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存质量。通过本单元的教学,要让学生懂得控制人口数量,保护环境的深远意义;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和关注环境问题;知道世界人口基数大、增长过快的现状以及由此产生的吃饭、住房、教育、就业、资源短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知道简单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的知识和危害。“环境太差了”分为“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三个教学板块,用时3课时。通过三个板块的教学,旨在让学生知道地球上的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和发展的基础。但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地球已经在环境问题上向我们提出“严重警告”。因此,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从小了解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处的重要性,保护好共同生活的家园———地球。课前让学生通过搜集和调查,了解并关注“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等造成地球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了解这些污染的形成以及造成的严重后果,培养学生关注环境治理、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了解并关注大气污染。

二、教学理念实践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进行学习,注重学习过程的体验和感受。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大气污染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严重危害,体会“地球在哭泣”的含义。

2.关心生活中的大气环境问题,初步树立大气环境忧患意识和保护大气环境的责任感。

3.策划保护大气环境的活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保护大气环境出力。

重点:了解大气污染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严重危害,树立大气环境忧患意识和保护大气环境的责任感。

难点:树立大气环境忧患意识和保护大气环境的责任感。

四、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

五、教学环节

活动一:感受地球是我们美丽的家园。

设计意图:通过生动优美的语言文字描写和直观形象的图片感官刺激,让学生感受到地球的美丽,体会到地球是人类美丽的家园,为与下文地球环境的污染形成感情的落差做铺垫。

活动二:了解生活中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现象。

设计意图:抓住语文课本中宇航员的感叹,引导学生感受地球由“美丽”到“哭泣”的变化,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知道环境污染、资源浪费是地球哭泣的主要原因,初步引发学生的思考。

活动三:了解大气污染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严重危害,初步了解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搜集、交流、展示相关的资料,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现实,再通过设身处地的感受交流,进一步认识到大气污染给周围的环境和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严重影响,唤起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活动四:策划保护大气环境的活动。

设计意图:此活动的设计,在于进一步激发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并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为保护大气环境出力,做地球村的主人。

活动五:课外拓展作业。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策划付诸于行动,并通过自己的行动,影响和教育更多的人行动起来,净化大气环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六、课后反思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课程要求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因此,我们要让学生通过《品德与社会》课的学习,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的道理,并将这些道理转化为一种内在社会动力,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了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本节课中,教师没有就教学内容进行空洞的说教,而是课前要求学生搜集、查找跟学习内容相关的资料,充实、拓展了学习内容,强化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学生在查找、搜集资料的同时,也进行着资料的筛选、整理,提高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符合《课标》中对高年级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目标。

2.注重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课本上学生通过阅读就能解决的问题,主要让学生自主学习;需要集思广益、扩展容量、人人参与、有一些难度的问题,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而对一些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进行深入、独立思考的问题,则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不同学习方式的交替使用,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注重了学科间的融合和渗透。本节课中,教师将语文课本《只有一个地球》中对地球美丽外表的描写引入课堂中,激发学生对美丽家园的热爱之情,接着抓住文中宇航员的两句对比强烈的感叹,使学生感受到地球虽然美丽但是很脆弱,从而去探究脆弱背后隐藏的原因。语文课本中优美的语言文字、精美的图画、宇航员深深的叹息,无不感染着学生去深思地球哭泣的原因,深化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果。

保护环境后的感受范文第3篇

关键词:情感教育;渗透;环境教育

在“环境保护”已成为人类谋求生存和发展的重大课题之一的今天,语文学科的“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特征决定了语文教育与环境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因为它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让学生去感受环境中美的事物,热爱美的事物”。其次,环境教育也是一种美育,可以让学生感受环境中美的事物,从而让学生热爱美的事物,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最后,在重视自然环境的同时,还应该进一步向学生提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保持宁静、豁达、平和的心境,建立自然、和谐的人际关系。

那么,如何发挥语文的学科特点,在语文的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呢?

一、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巧妙渗透环境意识

语文教材中所涉及的知识非常广博,它包含着智育、德育、美育等各个方面的知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隐含的内容,在语文知识的讲授中巧妙渗透环境意识。

1.在现代文阅读分析中渗透环境教育

教材中有用于阅读教学的说明性文章,如《松鼠》重在阐析科学道理,在学习此类文章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了解大自然的秘密,从而产生探索自然世界,研究自然科学的兴趣。如教《长江之歌》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江的历史、文化,让他们知道长江不仅是地理概念上的一条水系,也是文化观念上的一轴画卷,更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伟大坚强的象征。可是,它如今却水质严重恶化,每年的污水排放量已超过300亿吨,而且还在逐年增长。这惊人的数字不得不激起一种强烈的治理长江、保护长江的情感驱动力,由这种情感驱动借助语言文字传情达意的功能变成我们的意识、信心和决心,再化为具体的行动。其作用就远远超过了教师苦口婆心的说教,学生自己动手找到的资料,真实可靠、说服力强,既锻炼了动手动脑的能力,又丰富了知识。

初中语文课文中有一部分作品本身就是环境教育的范文,但学生的思想认识往往只停留在浮浅的层次,以为那只是将来的事,威胁不到自己,甚至认为全世界的人都在讲环保,只有他一个人不注意没有关系,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教学此类文章时应渗透情感教育,让学生真正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自发地为保护环境贡献力量。如教学《向沙漠进军》,学生通过课文了解到风沙的巨大“威力”,从而使心灵受到震撼,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近年沙漠化的现状,并让学生设想此种发展速度下,若干年后的地球将是怎样的,这样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保护环境的紧迫感。

2.在古诗文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古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的瑰宝,代代吟诵,千古不衰。让学生感受古代文人笔下优美的自然景物,理解环境与作者抒发感情之间的关系,以及环境对健康人格养成的积极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树立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1)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受文人笔下所描绘的自然风光之美,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如描写“四季”,叶绍翁笔下的“春”清新活泼,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杜甫笔下的“夏”抒情浪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刘禹锡笔下的“秋”风光无限美好,令人遐想,“湖光秋月两相和,弹面无风镜未磨”;岑参笔下的“冬”是那么富有想象色彩,“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些诗句向人们展示出自然界中的一切仿佛都有了生命。还有那绚丽的湖光山色,潺潺的小溪,那烟波浩渺的大海,奔腾不息的大江,那些名山秀水、小桥落叶、迷蒙烟雨、辽阔的草原,无一不向人们展示出一幕幕鲜活的美景。在教学中,教师结合课文特点,借助多媒体,通过图片、音乐等直观教具,美丽的多媒体画面在学生中所唤起的感觉,会产生一种愉悦之情。这种审美体验慢慢地沉淀为有益的营养,继而产生保护美丽大自然的愿望。有一句话叫做:“于无声处听惊雷”,对学生的教育也应如此,要潜移默化地渗透在其中。

(2)古诗文对培养健康的人格有重要的作用。如周敦颐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所表达出的洁身自好的高尚品格。陆游看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尘,只看有香如故”,显示了坚定而不屈服于生活磨难的信念。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豁达,充分体现了“优美的自然环境能陶冶人的情操”。在这里,学生对自然的情感在一步步加深,由最初的“美感”到“喜爱”,由“喜爱”到“关注”,由“关注”到“思考”,层层递进,学生的环境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3)把古诗文中的自然环境与现在的自然状况进行对照,增强学生紧迫感。当前空气的污染、河水的污染、森林的破坏等,使得人们对优美自然环境的接触日趋减少,人们的想象力被束缚了,心态变得浮躁了,心境变得狭隘了。学生通过对照思考后,他们的环境意识逐渐变得凝重起来,教师巧妙的点化引领,激发和培养学生保护生存环境的义务感、责任感、使命感,使其逐步形成正确的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

二、开展各项语文实践活动,提高研究并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1.走出课堂,亲自体验观察

以课本中环境被毁造成的后果作为契机,组织学生进行科技制作——“变废为宝”,通过对废旧物品的回收再利用、再加工、再装饰,使之成为一件件形象可爱的“笔筒”“花篮”“小动物”等。与此同时,记好观察记录、写好观察日记和实践感受,这样使学生在观察、记录中既培养了观察、动笔能力,又可美化环境、培养学生情操;既促进了学生动手动脑的创新能力,又增强了他们保护动物的环保意识。

我还组织学生对周围生存环境遭受严重污染的河流、居民区进行实地考察、调查研究,如调查汨罗江水污染情况、八景旅游开发与环保等,写成调查报告,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又增强了他们的环境意识和环保责任感,获得了双赢的教育效果。

2.利用电教媒体,对学生进行直观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教媒体走进语文课堂,成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在语文课教学中,可利用幻灯、多媒体电脑等手段,向学生展示我国乃至全球令人担忧的环境现状,分析目前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二十一世纪环保工作的前景,强化学生对环保问题的理解,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总之,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环境教育因素,要善于将环境教育渗透到知识载体中去,要挖得准,不露痕迹,像“着物物不知”的春风,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教师应不断地激发和培养学生保护生存环境的义务感、责任感、使命感,使其逐步形成正确的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

参考文献:

[1]曲格平主编.环境保护知识读本[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9.

保护环境后的感受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5-0013-01

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素材,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同时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数学教科书中有很多环保教育的素材,教师只要有意识地创设环境教育的情境,适时把握渗透点,引入环保教育元素,就能播下“绿色”的种子,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1 创设情境,渲染氛围,激活学生的环保意识

小学数学是一门宣传环保知识、渗透环境教育的重要学科,不管是介绍环保知识,还是作出环境保护的决策,都离不开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处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进环境知识的实例,通过数据的呈现和处理,能够更加尖锐地反映环境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解决环境问题的急迫性。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时,我先出示图片,介绍水土流失的现象以及水土流失后给人类带来的损害。然后让学生解答应用题“地球上每天有800万吨水土流失。流失的水土如果用载重量10吨的汽车来运,需要多少辆汽车才能运完?如果每辆汽车长8米,把这些车排列起来,车队有多长?”然后让学生进行计算。通过计算,学生发现800万吨水土需要80万辆载重量10吨的汽车才能运完,这个车队长6400千米,大约是64个兰临高速公路程的长。这些数据使学生大吃一惊,这仅是一天流失的数据更何况一年流失的呢?学生深深感受到了水土流失的严重性。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了知识,发展了空间观念,又对学生适时进行了环境教育。最后出示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目前全国整体流失面积为367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38.2%,每年有100多亿吨沃土付诸东流,相当于卷走至少1000万亩耕地上30厘米厚的耕作层,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一组多么令人心情沉重的数据,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保护环境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2 贴近生活,挖掘素材,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己有的可以渗透环境教育的素材,自然渗透,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接受环境保护知识。在教学完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统计”后,我巧妙地利用实践活动“你寄过贺卡吗?”,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适时渗透环保意识,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活动伊始,先让各小组同学统计去年个人及家庭收到贺卡的数量,填写统计表;观察表格中的数据,看能得到什么数学信息?根据信息推出什么数据?学生通过计算得出:全班同学个人收到贺卡共314张;全班同学家庭收到贺卡共363张;全班同学去年一共收到贺卡667张,平均每个家庭收到贺卡约13张;按平均每个家庭收到贺卡约13张算,全校学生的家庭估计可收到18000张贺卡。再引导学生说出精美的贺卡是用木材生产而成的。然后提供相关数据,再次计算得出生产贺卡会消耗很多资源:全校同学一年收到的贺卡生产出来需要砍掉9棵树;全校所有家庭收到的贺卡需花费约3600多元,排出污水约5400千克,耗水1800千克。最后组织学生畅谈活动感言。学生纷纷发出感言:“为了拯救树木,我们应该少寄贺卡。”“森林是制造氧气的工厂,能够吸收有害物质,能够保持水土,能够涵养水源,我们一定要保护森林,让人类有个绿色的生存环境,动物有个美好的家园。”“砍伐树木,总有一天会得到大自然的惩罚,沙漠会吞噬整个地面,龙卷风会毁坏我们的家园。”“废纸张是生活垃圾的一部分,如果我们不想生活在垃圾中,就必须采取“使用-回收”的模式。”“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节约每一张纸做起,珍惜和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我们要走出教室,当好‘宣传小卫士’,开展宣传活动,呼吁周围的人保护环境。” “这次实践活动真正让我明白每个人节约一张纸,挽救的可能是一棵大树,甚至整个森林……节约不仅是美德,更是责任。”这样对环境污染,能源浪费,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等作了很好的阐述。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研究环保问题,在朴实的课堂教学中,流露了学生真实的情感,有力地培养了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3 加强实践,亲身体验,提高学生的环保能力

新课程要求把学习内容与社会生活、学习经验相结合,并设计相应的活动,引导学生把眼光转向社会,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环境意识的形成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而且只有在他们的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如果没有接触过协调环境关系的有关活动,那么,热爱环境、保护环境只能是一句空话。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提高环境意识,培养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的能力。

3.1 查找资料。在六年级整理复习“年月日”时,我让学生说出:植树节是在哪一个季度?今年这个季度一共有多少天?国家为什么要定3月12日是植树节,植树有什么好处?学生回答这些问题以后,再追问学生:“你能说出与环境有关的节日吗?如果现在你不知道,课后可以查找相关资料,在下一堂课进行交流。”课后学生通过翻查日历、上网查找等知道了与环境有关的节日除了植树节还有爱鸟周、世界环境日、世界无烟日……。学生通过课外查阅,扩大了知识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环保意识。

保护环境后的感受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环境教育

学科渗透

创新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2-0116

一、教材分析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是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六章中的内容。本节内容认知难度不大,比如第一部分“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学生有切身体会,很多环境问题他们在生活中都遇到过,在电视、网络等媒体中也经常接触到,显然不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措施”,学生也很容易接受和认同。因此,本节课关键是要充分渗透环境教育,树立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策略

本节内容易于理解,但要讲解得引人入胜,使环境保护意识深入人心,却需要精心准备。要讲好这节课,教师首先要做足课前准备,利用新颖的教学设计及与时俱进的现代教学模式,通过适当的图片、视频和精美的PPT制作,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以小组展示和汇报的形式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其更深刻地认识保护共同家园的重要性,从而产生保护共同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围绕以上两个关键环节,我对课堂教学做出合理规划:首先,在教学内容的导入上,我选择通过迈克尔・杰克逊的《Earth Song》MTV引出课题;接着由学习小组展示和汇报我们共同家园面临的环境问题,让学生从内心产生保护我们共同家园的使命感;然后由相应的学习小组汇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及所需采取的措施,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各种生态保护的有效方法;最后通过组织知识抢答赛的形式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课堂结束后,我以“如何保护我们美好的家园”为主题布置任务,让学生围绕主题任务自主设计呼吁大家投身于环境保护的公益广告,并将自己的作品以微信或QQ的方式进行上传。通过引导学生积极设计公益广告的方式,培养了学生保护共同家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达到德育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目的。

三、教学准备

提前一周把学生分成三个调查小组,分别以“关注全球生态问题”“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措施”为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指导;收集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并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卡片和标记笔。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2.能力目标

通过小组任务分工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资料收集、整理等工作及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口头汇报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设计保护环境的公益广告、展示自己的作品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

树立“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需从我做起”的意识,并能积极加入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各项活动中去。

五、教学过程实录

情境导人:播放迈克尔・杰克逊的歌曲《EarthSong》MTV。

设计意图:奠定凝重的情感基调,引起共鸣,引出课题。

提问:这首歌反映出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反映植被遭破坏、环境被污染、生态被破坏、野生动物被杀害等问题。

过渡:当我们的环境遭到破坏,会带来哪些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下面我们请第一调查小组的同学给大家汇报。

学生活动一:负责相关内容的小组分别派代表展示他们的PPT课件并进行相关内容的介绍。

过渡: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直接影响到生物的多样性。那什么是生物的多样性?生物的多样性对人类有何价值?请第二调查小组的同学给大家汇报。

学生活动二:(同活动一)

过渡:感谢第二调查小组的同学让我们认识到生物多样性对人类如此重要。那我们如何保护它?有哪些保护措施?请第三调查小组的同学给大家汇报。

学生活动三:(同活动一)

设计意图: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渡:第三调查小组的同学教会了我们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教师活动:通过六盘水市经济发展所走的从“煤都”到“凉都”的转型之路,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可持续发展是六盘水市人民的必然选择。

设计意图:结合当地经济转型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含义,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学生活动四:“知识抢答赛”,即教师提出生态学的相关问题,由学生抢答。(对获胜组给予小奖品鼓励)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抢答赛的过程中对已学的知识加深记忆。

学生活动五:学生小组针对“为了一个更美好的家园,我们能做些什么”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并派代表汇报。

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爱护环境是公民的基本素养和行为准则,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环境保护意识。

学生活动六:角色扮演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和宣传――假如你是个广告人,请设计一个“呼吁保护环境”的公益广告。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使学生自觉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卫士,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目的。

课后作业:让学生课后将自己的作品发到自己的微信或微博中。

设计意图:起到环境保护的宣传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