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好的商业养老保险

好的商业养老保险

好的商业养老保险

好的商业养老保险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养老保险销售服务

1发展养老保险第三支柱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54亿,预计在“十四五”期间将达到3亿人,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养老保险是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保障社会平稳发展的重要手段。我国养老保险体制是由“三大支柱”构成的。其中第一支柱是基本养老保险,第二支柱是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第三支柱是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目前,作为第一支柱,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不断增加,截至2021年3月月末,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已超10亿,达到10.07亿人,基本养老保险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来维持。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基本养老保险的支付压力越来越大,而且基本养老保险只能满足人们最基础的生存保障,无法满足老龄人口对生活品质的需求。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作为养老保险的第二支柱,越来越受到国家的关注。目前我国的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制度初步建立,并逐步完善,已经覆盖5800多万人。但是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总数,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的覆盖面积相对较小,无法满足我国庞大老龄人口的养老需求。而且,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发放制度和保障力度都有很大的限制。发展第三支柱可以缓解基本养老保险的支付压力,弥补第二支柱的不足,满足人们高品质的养老需求。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第三支柱整体发展水平较低,需要不断地发展完善,强化第三支柱在养老保险中的地位,以提升养老保险的市场化水平,完善我国养老保险体制,提升养老保险的保障能力,维护我国社会稳定。

2我国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发展存在的问题

2.1民众长期投资意识淡薄

目前,我国民众的养老观念还比较传统,一般是依靠下一代或者自身积蓄来养老,而且由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民众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普遍不担心未来的养老问题,对于商业养老保险的兴趣不高,很少会主动去了解相关知识。此外,由于国家和从业机构宣传工作的缺乏,民众对于商业养老保险的保障机制不了解,对商业养老保险的税延政策和终生领取制度缺乏认知。民众自身养老观念的限制和宣传工作的缺乏共同导致了我国民众长期投资意识淡薄,导致作为养老保险第三支柱的个人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缓慢,无法发挥其支柱作用。

2.2产品单一,缺乏创新

目前,我国拥有资质的金融和保险机构都推出了大量的商业养老保险产品,但是这些产品普遍存在种类单一、差异不明显、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往往会在某一领域开展激烈的竞争。由于我国商业养老保险从业企业的数据基础薄弱,精算能力不足,害怕出现经营风险,过于保守,保险产品的优势不明显。在产品设计、投资回报比、领取方式、风险管控、服务能力等方面缺乏创新,无法为民众提供性价比高、灵活多样的商业养老保险产品。

2.3销售服务不到位

目前,我国的商业养老保险销售服务还存在许多问题。首先,商业养老保险种类较为单一,市场上的保险产品大同小异,只是在名称和细节上存在一些差异,创新能力不足,民众的选择空间不大。而且商业养老保险的收益率并不高,与银行储蓄和理财产品相比,优势不明显,很难激起民众的购买兴趣。其次,保险公司对于产品的宣传力度不够,宣传工作缺乏主动性,宣传方式落后,产品宣传未能突出产品优势,导致民众无法及时获取保险公司的产品信息,自然也就不会购买相应的保险产品。最后,由于保险公司的售后服务不足,导致客户的产品体验较差,影响企业口碑,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2.4机制体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已经明确了三大支柱的养老保险体制,作为第三支柱的个人商业保险的地位虽然已经明确,但是相关的政策制度还没有出台,顶层设计缺乏。目前开始试行的商业养老保险税延政策,实行税前扣除标准和退休后领取养老金时再缴纳个税的措施,在退休前,按照每月收取6%计算,最高不超过1000元,在退休后缴纳个税时,其中的25%是免税的,剩下的75%按照10%的比例缴税,因而,最后纳税人的实际缴税额仅为7.5%,降低了所缴纳的税费。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民众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热情。但是从实际效果上来看,该政策对于高收入人群来说有一定的效果,确实降低了其纳税额,但是对低收入人群来说,收效甚微。国家在出台类似政策时,要做好实际调查工作,充分考虑到所有民众的状况,制定科学的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制度。

3中国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发展建议

3.1国家层面的建议

为了提升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保障能力,政府需要在稳固第一支柱,扩充第二支柱的同时,加快发展第三支柱。为此,政府要从以下方面下手,激发第三支柱的潜力。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好相关制度。要根据我国民众的收入水平,充分考虑政策制度对不同收入人群的影响,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制定养老保险第三支柱的相关政策措施,并加快推进试点工作,以检验政策制度的合理性。监管部门要明确界定第三支柱税优养老产品的标准和规则,积极充实第三支柱产品池。加快对民众商业养老保险知识的普及,引导民众树立长期投资意识,正视养老问题,为商业养老保险奠定厚实的群众基础。其次,要利用好税收和财政等经济手段,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让商业养老保险从业者可以设计出物美价廉的保险产品,给民众更多更好的产品选择。让养老储蓄存款、养老理财和基金、专属养老保险、商业养老金等养老保险产品能够充分参与到第三支柱的建设中来,提升养老保险的市场化水平。此外,要建立统一的个人养老金账户。建立个人唯一的养老金账户,通过账户对接合格金融产品,依托账户实现缴费、查询、投资、领取等功能。依托个人账户,打通养老保险第二、三支柱,实现二、三支柱之间的接续。同时加快开发衔接第二、三支柱的年金领取期养老保险产品。根据职业年金和企业年金管理的有关政策,职工在达到国家年金领取条件时,可以将本人企业年金个人账户资金全部或者部分购买商业养老保险产品。由于企业年金、职业年金本身有递延税收的特殊政策,现有保险产品并不适合年金账户转换购买。建议开发趸交即领的标准化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并进一步明确税务政策和产品纳税流程,打通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促进个人账户领取期产品转换。在此基础上,逐步整合个人住房公积金账户等资金,实现养老财务资源利用最大化,完成资源整合,便于民众操作,让民众可以清晰地了解到自身的养老保险账户状态。最后,要完善监管。商业养老保险是我国养老保险三大支柱之一,对于提升养老保险市场化水平,完善养老保险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政府要加强对行业内的监管,加强立法,完善监管体制,切实保障民众的经济利益。一方面,要加强对保险公司和金融机构养老保险产品的审核考察,清除不良产品,优化商业养老保险市场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企业资金使用的监管,保障商业养老保险的资金运转健康,收益稳定,以保障民众的养老保险投资安全。

3.2企业层面的建议

企业是市场经营的主体,在养老保险第三支柱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为此,企业要不断强化自身实力,努力打造民众需要的商业养老保险产品。首先,企业要提升自身的精算能力,依靠自身的从业经验和客户数据,利用好大数据和信息处理技术,结合国家优惠政策和市场需求,做好产品定位,推出具有差异化的优质养老保险产品。其次,要加强宣传力度。要积极利用好现代化的宣传渠道,通过公众号、自媒体、短视频、论坛等新型宣传渠道,将自己的优质产品推送给目标客户,提升民众对企业产品的认知度,宣传要突出产品的优势,抓住客户的关注点,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层次客户,精准推送其需要的养老保险产品。要做好售后服务工作,及时解决客户的问题,提升客户的消费体验,努力打造产品口碑,提升企业形象,促进企业长期稳定发展。最后,要做好养老金的投资管理工作。养老金的投资要符合金融市场规律,选择长期稳健、收益合理的金融投资产品,采用分散投资的方式,分散投资风险,投资要在稳固收益的同时,尽可能地提升收益率,以扩充养老金的储备,为产品设计提供资金支持。此外,要加强养老金投资管理的内部监管,防止内部人员挪用资金,虚假投资,造成企业资金损失,为民众带来投资风险。要坚持“长期投资长期收益、价值投资创造价值、审慎投资合理回报”理念,制定完善的风险预警和处理机制,规范公司管理、优化管理模式、健全奖励机制,不断加快专业化人才队伍的建设。

3.3民众层面的建议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养老方式难以应付多变的经济环境,民众必须要丰富养老保障手段,以应对经济形势变化带来的养老危机。商业养老保险是对我国养老保险体制的完善,是丰富民众养老保障的重要方式。民众既是商业养老保险的投资者,也是受益者。广泛的民众参与是发挥养老保险第三支柱作用的基础。为此,民众要认识到我国养老保险体系面临的资金压力,转变养老观念,强化长期投资的意识,积极参与到养老保险第三支柱的建设中去,优化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缓解国家的财政压力。民众要将商业养老保险与普通的保险区分开来,意识到商业养老保险是一种长期投资,具有稳定可观的收益。主动去接触了解商业养老保险的保障机制和产品优势,转变认知,选购符合自身需求的商业养老保险产品,为日后的养老问题提供坚实的保障。

4结论

总之,要充分意识到商业养老保险作为养老保险第三支柱的重要地位,不断激发其市场潜力。为此,国家要优化顶层设计,建立统一的养老金账户,利用好税收和财政的调节作用,加强市场监管。民众要转变养老观念,提升长期投资意识。企业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业务能力,以市场为导向,加快优质商业养老保险产品的开发设计,拓宽产品宣传渠道,优化售后服务,为民众提供优质的产品选择和消费体验。多方一同努力,强化商业养老保险的支柱作用,提升我国养老保障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晓洁.人口老龄化下我国养老服务财政保障政策的演进特征及展望[J].经济与管理,2021,35(1):13-19.

好的商业养老保险范文第2篇

关键字:村民;商业养老保险;因素

一、前言

现阶段,我国已步入人口老龄化时代。预计在2050年我国人口规模将超过4亿人,将占总人口的30%以上。我国老年人人口中基数大,增长速度快,是老龄化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老年人养老保险问题已成为社会中的一重要问题。老年人养老保险的主要构成有:社会保障保险、企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而商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商业养老保险以个人自愿到商业的保险机构购买形式进行,其特点是灵活性高、市场效率高,有利于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解决。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村民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得到较大的提高,促使农村村民参与商业养老保险需求的增大。本文指出商业养老保险对农村村民意义,对广州市农村村民参与商业养老保险进行问卷调查,通过SPSS数据分析,研究农村村民参与商业养老保险的影响因素,为商业养老保险的推广与发展提供一点借鉴。王治民(2010)认为若加强农民对养老保险问题的重视,则需加强农民养老政策教育。张强(2017)指出身体健康状况、婚姻状况等会影响其参与商业养老保险。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本文将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考察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子女数量、受教育程度、职业、家庭年收入、身体健康状况、养老理念、对商业养老保险的了解程度、对商业养老保险的信任程度、获得商业养老保险信息的渠道、对商业养老保险总体的满意程度、对商业养老保险险种保费的满意程度、对商业养老保险保障水平的满意程度,这十五因素对广州市农村村民参与商业养老保险的影响是否显著。

二、数据分析

1.数据收集本研究是针对广州市农村村民进行调研的。由于取样过程受人力和费用的限制,本文的问卷调查采用纸质问卷和网络调查两种方式,并采用匿名方式进行。调查问卷一共发放210份,剔除前后矛盾的和有遗漏关键信息的问卷,得到的效问卷是197份,有效率为93.8%。为了更好地掌握数据的基本特征与结构,本文首先对197个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这些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子女数、受教育程度、职业、年家庭收入、健康状况、养老方式、参与商业养老保险情况、信息渠道。在调查对象中以女性为主,占55.8。调查对象的年龄跨度较大,主要集中在31岁到39岁,占样本总体的33.5%。调查对象的婚姻状况以已婚为主,占样本总体的55.8%。调查对象的子女数以2个为主,占39.1%。调查对象的学历分布比较均衡,初中以下学历占样本总体的27.9%,大专/本科学历占样本总体的27.4%。调查对象的职业主要是普通员工,占样本总数的39.1%;调查对象的年家庭收入主要以5-10万元为主,占样本总体的33.5%。调查对象的健康状况以良好为主,占样本总体的55.3%。调查对象的养老方式以社会养老保险为主,占样本总体的44.7%。调查对象的参与商业养老保险情况以未参与为主,占样本总体的67%。调查对象的信息渠道以保险机构宣传为主,占样本总体的39.1%。

2.回归分析为了调查农村村民参与商业养老保险的影响因素,把是否参与了商业养老保险“未参与/已参与”这个二维定性变量作为目标函数(即因变量),本文利用SPSS23.0的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F值为107.734,相应的P值为0.000,小于0.05,说明logistic回归模型是显著的。通过logistic回归,得到,年龄、婚姻状况、子女数、职业、年家庭收入、健康状况、养老方式、了解程度、信息渠道、总体满意度、保障水平满意度这些因素的sig值为0.000、0.020、0.000、0.001、0.001、0.000、0.003、0.001、0.004、0.000、0.000,sig值小于0.05,这些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sig值越小代表其对因变量的影响越大;性别、受教育程度、信任度、保费满意度这些因素的sig值为0.433、0.904、0.307、0.055,sig值大于0.05,这些因素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得到年龄、婚姻状况、子女数量、职业、家庭年收入、身体健康状况、对商业养老保险的了解程度、获得商业养老保险信息的渠道、对商业养老保险总体的满意程度、对商业养老保险保障水平的满意程度这十一个因素的假设成立。

总结

通过SPSS23.0的描述统计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调查对象的参与商业养老保险情况以未参与为主,占样本总体的67%。说明商业养老保险的市场仍需进一步开拓。通过回归分析,可得子女数的B值为-0.138,说明子女数越多的村民,更可能希望依靠子女养老,因此,子女数越多的村民,其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意愿会更小。学历的B值为0.007,说明学历越高的村民,其更能对商业养老保险作为理性的判断,其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意愿会更大。

好的商业养老保险范文第3篇

摘要:近年来养老问题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文章指出,在养老保险领域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都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而二者的有效结合更能确保养老保险制度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养老;社会保险;商业保险;结合

养老几乎是所有社会成员都将面临的问题。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逐渐加剧,养老对我国人民的生活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按照联合国评定人口老年型国家的标准,我国早在2000年就已步入老年型社会,这是严重的在经济尚未发展成熟的情况下就过渡到老龄化国家的未富先老。并且我国老龄化现象来得早、发展快,老龄人口基数大,因此,采取有效社会措施解决我国的养老问题刻不容缓。

目前我国老百姓养老主要有三种途径:个人储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和个人商业养老保险。其中个人储蓄是最传统的的养老方式。但由于收入有限,绝大多数人无法依靠储蓄积累较多资金,并且储蓄具有随意性、无计划性,因而在现代社会仅靠个人储蓄远不能满足人们的养老需求,养老的重心应在于养老保险计划的参与和实施。我国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并不完善,其不足主要体现在保障程度普遍较低、资金投资运营渠道较少且资金收益不高、资金安全性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等方面。实践表明,单一的传统社会保险制度模式已不能够解决日趋复杂的养老保险保障问题。从国际保险业形势来看,世界各国纷纷掀起了以建立多支柱、市场化为方向的养老保障制度模式。商业保险具备多年累积的精算优势,同时还具有营业网点众多、账户管理经验丰富、风险控制和预警机制完善、社会资源分配利用合理、收益无需纳税等明显优势,已逐渐渗透到社会保险的管理中,并由此形成了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相互补充、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具体而言,在养老保险方面,商业保险对社会保险的补充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增加养老保险的保障程度。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只能向参保退休人。员提供最低保障待遇,即当地平均工资20%左右。社会保险的根本目的只是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为了保持人们的就业积极性,防止“动力真空”的情况出现,社会保障率不能越过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要的界限。因此,如果遇到购房、生重病或长期生病等情况,老年人很可能陷入贫困的窘境。除此之外,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获得更高水平的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商业养老保险恰能较好满足人们的需求,弥补社会养老保险的不足。它不仅能提供适度的保障,为保户提供多元化的领取养老金方式,如每月领取、每年领取或一次性领取,还开拓了养老保险的多功能,如分红、保障最低收益、投资账户等。第二,加速养老金的积累,实现养老金的有效支付。目前我国企业的平均缴费率为23%,而基本养老保险缴费率的国际警戒线为20%,世界各国企业平均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率为10%。我国偏高的缴费率导致了两种后果:一是企业普遍存在逃避缴费和拖欠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动机,使养老保险基金隐性流失严重;二是加大了企业的产品成本,降低了企业的竞争力,给企业经营造成压力。另外,我国养老保险制度采取的是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方式。随着退休人员的急剧增加,退休费用也飞速增长,这导致社会统筹基金不足以支付同期的基本养老金。因此政府不得不动用个人账户的资金,将社会统筹资金和个人账户资金都用作现收现付,致使个人账户空账运转,无法积累。商业养老保险具有精算优势和丰富的账户管理经验,它能够积累更多的养老保险基金,有效解决因退休人员迅速增加以及物价上涨而导致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偿付能力不足的难题。这有利于缓减社会养老保险对企业和政府的经济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企业的劳资负担,为企业提高竞争力奠定基础。第三,有助于加强资金管理,健全监督机制。温家宝总理曾说过社会保险基金是“高压线”,社会保险基金必须切实管好用好,确保安全完整、保值增值,这是政府的重要责任。商业保险参与社会保险体系建设,在加强资金管理合健全监督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商业保险本质上属于盈利事业,因此在养老资金的运用和管理上更注重效益及效率,在监督上也更加严格。它对社会保险的渗透可以加大养老金的投资收益,提高资金周转率,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流失,改善社会统筹账户及个人账户资金缺乏的现状。

好的商业养老保险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村;养老;商业保险;问题及对策

一、发展农村商业养老保险的必要性

(一)农村商业养老保险是对社会养老保险的重要补充。近几年,国家对农民养老保障问题越来越关注,2012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我国全面普及,但是社会保险的覆盖率低、保障金额有限,难以满足人们老年时正常生活需求,商业养老保险可以有效弥补社会养老保障的不足。商业养老保险可以提供不同层次的养老保障,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在人们有劳动能力和经济支付能力的条件下为自己购买一份商业养老保险,在年老没有劳动能力时依然可以保证自己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对年老生活是一种可靠的保障。

(二)农村商业养老保险是应对传统养老模式弱化的有效途径。我国农村传统养老模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家庭养老,依靠家庭成员间的扶助来养老,在我国农村主要是指根深蒂固的养儿防老。但是现如今这种模式逐渐在弱化,一部分原因是有些子女由于种种原因而不愿意赡养老人,例如在子女多的情况下就会因为老人财产分配不均等问题导致子女虽有能力但是拒绝抚养老人,导致老人年迈时无人照料,这种情况在农村时有发生。更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家庭规模缩小。由于上世纪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导致现今我国农村家庭趋向4-2-1或4-2-2结构、这意味着一对年轻的夫妇既要抚养一个或两个孩子同时又要扶养双方父母四位老人,无论经济上精力上都很难照顾周全,所以家庭养老模式势必弱化。第二种是土地养老。自古以来土地都是农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但是近几年由于城市建设扩大、小乡镇的扩建等占用了很大一部分农民耕地,仅仅依靠土地来养老的观念已经禁不住考验,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在家庭养老和土地养老弱化的情况下发展商业养老保险显得尤为必要。

(三)农村商业养老保险是保险行业发展的机遇。我们国家绝大多数人口都居住在农村,随着老龄化的严峻,农村人口养老保障问题更加突出,而农村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几乎是一个从未开发的巨大潜在市场,保险公司要抓住这个机遇,利用好农村这个巨大的保险市场来扩大养老保险业务,为保险业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前景。

(四)农村居民收入在不断增加。如今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经济发展迅速,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可支配收入越来越多,1月19日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22元,比上年增长8.9%。可以看出随着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对商业养老保险的购买更具备支付能力。

二、农村商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居民对保险的认同度低。保险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一直有待提高,尤其是农村居民,其教育文化水平相对于城镇较低,对保险的认同度不高,没有正确的认识到保险的保障作用和功能,甚至错误的理解为保险没有用、浪费钱,对保险充满排斥情绪。这种误读和悲观情绪成为制约农村商业养老保险的一大问题。

(二)农村居民未意识到养老风险的存在,购买意识淡薄。现如今在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下,家庭规模在缩小,面对4-2-1和4-2-2的家庭结构,子女对父母的赡养压力是非常大的,甚至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很多家庭是独生子女,一旦子女发生意外,父母晚年没有劳动能力时将没有经济来源无依无靠。这些问题将会导致养老存在一定的风险性,但是绝大多数农村居民没有意识到养老风险的存在及其严峻性。依然是根深蒂固的养儿防老思想,即使有足够的资金去购买商业养老保险,农村居民也会选择把钱存进银行或分给子女而不会倾向去买保险。

(三)保险公司对保险市场不重视。几乎所有保险公司都把关注点放在了城市,对农村保险市场很少涉足,有的保险公司虽然进入了农村保险市场,但并未对农村市场进行深入的考察和研究,而只是简单的把在城市开展的养老保险业务、保单转移到了农村,通常造成保险费率偏高农民无力支付、产品设计与农民需求不匹配等问题的出现,这种做法久而久之便会抑制农民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积极性。农村和城市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市场,各有各的特点,对于农村市场而言需要保险公司的高度重视。

(四)政府的支持力度不足。政府对商业养老保险的支持力度不够,虽然在2014年8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现代保险服务业的目标,指出要充分推进商业养老,以商业养老对现有的保障程度较低的养老、医疗社保提供强有力补充。但是并未对商业养老保险现状做出实质性的改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一直在进行积极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农村商业养老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保险优惠力度也不明显。

三、农村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对策

(一)保险公司加大宣传力度。农村居民不愿意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对商业养老保险缺乏了解甚至是误读,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保险公司要加大对养老保险的宣传力度,使得更多农村居民了解商业养老保险。首先保险公司可以通过挨家挨户发放保险宣传单、在村镇举办义演活动等引起农民对养老保险的关注度,并在村里设立小型保险咨询服务站,方便农民进一步咨询保单缴费和养老保障金额等相关问题。保险公司还可以通过先向村干部或村镇里德高望重的人普及养老保险知识并详细介绍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必要性,当得到这些人的高度认可后,他们首先会为自己购买一份保险继而在村里宣传养老保险的保障作用,农村居民可能会对保险公司人员的上门宣传行为怀有排斥心理,但对于村干部或村里德高望重人的建议会很容易采纳和接受,这样对商业养老保险在农村的宣传及开展大大有力。

(二)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各行各业的发展都依赖于政府的导向与政策支持,商业养老保险在农村市场的开展和深入更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对于农村保险市场,由于农村居民的经济条件有限,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相对于城市一定是偏低的,同时又是一个需要新开拓的市场,前期对农村市场的考察、调研、保单设计、营销成本等又会很高,综合来看养老保险公司的利润情况不会特别可观,而商业养老保险公司又是一个盈利机构,如果没有政府作为强有力的后盾,保险公司将很难有动力深入开拓农村养老保险市场。目前面对愈发严重的老龄化形式,我国养老问题亟需解决,在农村更是急需商业养老保险来缓解养老压力,所以政府要给予保险公司以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支持政策。例如保险公司在乡镇修建保险机构时政府可以以相对较低的土地出让价格出让给保险公司;还可以对专营农村商业养老保险的保险公司给予一定程度上的免税或减税待遇等。

(三)保险公司强化服务意识。保险本身就作为一种服务行业,所以保险工作人员一定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首先要到诚实守信,对每一份保单都要尽到如实告知的义务,不能有欺诈或隐瞒的行为发生;其次,在农村开展养老保险业务所面临的群体通常是年龄大、受教育程度偏低的农民,这就要求保险工作人员要耐心细致的为农民讲解保险的保障功能及每一份保单的具体情况,设身处地的为每一位投保者推荐适合的保单,真正做到为农民的养老增添一份保障,为完善养老保障体系贡献力量。

(四)加强对农民的风险意识和保险意识教育。农村居民整体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对养老风险意识和保险意识淡薄,所以应该加强对农村居民的风险意识和保险意识教育。首先国家可以通过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民众最信赖、最关注的电视节目提及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政府的宣传和引导无疑是最具有代表性和动员性的。其次各级政府还可以利用学校这个平台,在中小学定期组织开展保险教育专题活动,让学生们尽早对商业养老保险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学生是接受能力最强最快的群体,先把商业养老保险的保险保障功能传递给学生,再由他们传递给父母、传递到每一个家庭。

当家家户户都意识到自己年老时的养老问题存在一定的难度和风险,便会提高对商业养老保险的重视程度。这种对农民风险意识和保险意识的教育和宣传势必会大大增加农民对为商业养老保险的需求,对商业养老保险在农村的开展将起到良好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高乐,钟星星.我国农村商业养老保险困境与经营策略分析[J]时代金融,2014.01

好的商业养老保险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商业养老保险可以弥补社会养老保障供给上的不足,有利于建立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保障体系。本文分析了全省商业荞老保险发展中存在的制约因素,提出加快发展全省商业养老保险市场的政策建议。

    目前我国初步形成了由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养老保险构成的“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商业养老保险是养老保障体系第二、第三支柱的主导者,满足人们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养老保障需求,并为基本养老保险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甘肃省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较低,而社会养老保障负担逐年加大。积极发展商业养老保险既能填补现有社会养老保障的空白,拓宽社会养老保障范围和领域,也能弥补社会养老保险供给的不足,有利于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一、全省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缺乏税收优惠政策的支持。税收优惠政策直接影响着人们参与商业养老保险的积极性。我国税法规定,居民个人购买的商业养老保险,在领取养老金时无需缴纳个人所得税,但在商业养老保险的缴费环节却没有相应的税惠政策。目前,我省企业年金只是企业年金缴费在工资总额4%以内可以免税,个人缴费必须在税后缴纳,完全以养老保险为特征的商业保险没有税收政策支持。

    (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人较低。近年来、甘肃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由于基础薄弱,发展相对滞后,在全国仍然处于落后地位。2008年甘肃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人达到10 969.41元,比2007年增长9.560i0,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我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人在全国的位次后移,差距在逐年扩大,省内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突出:商业养老保险需要投保人具有持续、稳定的经济收人,可支配收人的较低水平直接限制了人们对养老保险的投保能力和有效需求。

    (三)商业养老保险意识薄弱。我国长期形成的政府和企业包揽一切的观念至今仍未根除,人们缺乏风险与自我保障意识。另外,商业保险起步晚,多数寿险保单尚未兑现,人们对保险公司的信誉心存疑虑,习惯把储蓄作为养老的首选方式。从我省情况来看,人们商业养老保险意识普遍薄弱,还不擅长运用保险机制去防范和化解风险,企业和个人参保意愿不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潜在保险需求向现实保险需求的转化。

    (四)保险产品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目前中国人寿、太保寿险、平安人寿、新华人寿、泰康人寿、太平人寿、平安养老、人保寿险、幸福人寿9家寿险公司已在我省设立了分支机构,各家公司均已开办了养老保险业务,但是养老险种雷同,个别险种“克隆”现象严重。一方面是某些保险产品的过度开发和供给,另一方面又有大量养老保险需求得不到满足,保险产品供给结构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了保险需求的实现。

    (五)保险服务质量较低。目前我省保险公司的服务质量较低。主要表现在:首先,缺乏服务意识,更多是从自身利益出发,没有意识到服务对于保险这一无形商品的重要性,保险服务的手段和方式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消费者难以从保险公司享受到高效、专业的风险管理及其延伸服务。其次,保险公司管理不规范,公司内控机制还不完善,没有将维护保险消费者的利益作为公司管理的重要内容。此外,保险业务手续繁杂,消费者获取相应的信息以及保险索赔较为困难等都是保险服务质量低的表现。

    (六)保险销售过程中问题较多。长期以来,我省保险消费者的保险知识相对缺乏,选择保险产品主要依赖于销售人员的推介。商业养老保险产品专业性较强,客观上要求销售人员在承揽业务时必须担负起客观、全面、准确介绍保险产品的剑玉,使客户能基于自身的保险需求作出正确、自愿的抉择。但是部分销售人员由于受自身专业知识限制或出于个人利益考虑,在保险销售过程中过分注重保险功能和好处的宣传,甚至产生销售误导行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人们在风险处理方式上对养老保险的选择。

    二、加快全省商业养老保除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结合甘肃实际,推动全省养老保险税优政策的出台。养老保险产品是税收敏感型的制度安排,合理的税收制度能够促进潜在养老需求转换为现实购买力。2008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个人、团体养老等保险业务,鼓励和支持有条件企业通过商业保险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障计划,研究对养老保险投保人给予延迟纳税等税收优惠”。建议相关部门加快研究,结合甘肃实际.尽早推出落实该文件的配套政策和措施,为我省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以逐步满足人民群众更高层次的养老保障需求。

   (二)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养老保险的市场需求。一是加大商业养老保险宣传,培育理性的消费观念。保险公司应加大对商业养老保险的宣传力度,并侧重宣传内容和方式。首先要通过大型的社会宣传活动,采取新颖的形式、丰富的内容,广泛宣传养老保险的作用,引导社会民众及早作出养老规划。其次,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各种新闻媒介,进行广泛的社会宣传,普及商业养老保险知识,培育理性的保险消费观念。第三,深人农村、企业单位、居民院楼等,面向广大群众宣传商业养老保险的意义与功用等。二是激发养老保险意识,推动潜在的养老需求向现实需求转化。养老保险意识的薄弱影响了潜在保险需求向现实保险需求的转化,激发人们积极的养老保险意识是商业养老保险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一方面要引导人们转变观念,提高对保险和风险的认识,转变过去一切依赖政府、单位和家庭的传统思想,努力实现养老风险自担。另一方面,充分认识商业保险的保障和社会互助功能,增强自保意识和转嫁风险的意识,享受养老保障的利益,提高保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