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培育法治思维的前提

培育法治思维的前提

培育法治思维的前提

培育法治思维的前提范文第1篇

法治思维是一种以法律规范为基础的理性思考能力的体现,也就是在掌握基本法律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形成运用法律规定及精神去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医学职业精神培育是医学专业技能与人文精神的结合,医学职业精神教育引入法治思维是必然趋势。目前,我国医学生在培养过程中以医学技能为重点,辅以医学伦理教育,但在法律层面的培育较少,更谈不上培育医学生的法治思维。为了使未来的医疗工作者在实施医疗行为时不仅能贯彻医学伦理道德理念,也能运用法治思维,本文就如何将法治思维引入医学职业精神教育进行探讨。

1医学职业精神教育引入法治思维的必要性

1.1民主法治时代的必然需要

法治思维不可能在人的头脑中自发产生,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人具有法律知识,并学会运用法律知识分析、思考、解决自身职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当代医学教育培育的人才势必要融入民主法治的发展进程中,他们不仅担负着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医疗使命,同样也是实现民主法治的主力军。因此,在医学职业精神培养过程中必须引入法治思维培育。

1.2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需求

医疗卫生事业正走向制度化管理的轨道,而医疗卫生事业制度化中法制完善是必然之势。随着各种新的医疗技术不断应用到医疗领域,每有新技术、新理念的应用,都需要法律做出明文规定,用法制调整、规范它们在医疗实践中的应用。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应及时更新法律认知,明确自己在医疗工作中享有的权利和义务,既可以及时运用新技术、新理念,又可以维护自己和患者的权利,从而推动医疗卫生事业有序发展。

1.3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条件

和谐医患关系是医疗领域发展的目标取向。目前,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疗纠纷是医患关系不和谐的主要表现。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医疗过程中医学技能尚有不足,另一方面是医疗工作者人文医疗的缺失,而人文医疗能力的培养过程不仅是沟通、伦理的培育,也应该包括法治思维的培育。医德与医学法律的功能互补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维护医疗秩序的必要方式[1]。在医学职业精神的培育过程中,应加强医学生对依法行医的认知,让学生通过学习《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医疗法律法规,既可以保护患者利益,又能维护医疗工作者的权益。在此基础上,学生应学会运用法律法规依法行医。如在诊治过程中明确向患者履行告知义务、规范病例书写、保障患者隐私权等;在遇到医疗冲突时会合理运用法律法规维护医疗工作者和患者双方的权益,及时解决一些矛盾。医学职业精神培育过程中有效强化法治思维可以转变医疗观念,确保医疗工作的安全,预防或减少医患矛盾,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形成。

2将法治思维引入医学职业精神教育的措施

2.1丰富医学法律理论知识

医学院校对于医学生的教育以培育医学技能为主,辅以医学伦理知识,相关的医学法律知识普及较少。医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在诊疗、护理环节能很好地从医学角度处理、解决问题,但如果缺乏必要的医学法律知识,将可能会在医疗工作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矛盾和纠纷。如不能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度、章程进行医疗操作,一旦出现问题势必引发医疗纠纷,既无法保证患者利益,更无法维护自身权益。因此,医学院校应开展医学法律理论知识的教育,培育医学生在医疗工作过程中应具有的法治思维。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出台了各种医疗法律法规,如《医院工作人员守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这些法律法规既能保证患者权利,又可以维护医疗工作者的合法利益。让医学生在校及实习期间学习相关医学法律知识,学习过程中明确从医实践中的权、责、利,让医学生认识到合格的医务工作者不仅要有高超的医疗技能,还要具备基本的法律理论素质,逐渐培养他们依法行医的思维。培育医学生具备法律知识可采取多种手段,如:传统课堂的理论教学;在临床实习中依据医疗实践进行专题学习,开展案例教学,让学生感触到医学职业不仅是医学知识的承载,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法治思维能力。

2.2培养医学法治思维习惯

法治思维建立在具有法制知识的基础上,能运用法律的价值进行思考、评价、分析,法治思维培育过程的关键是培养医学生养成法治思维的习惯。将法律知识转化为法治思维习惯,就是要让学生在掌握法律知识点的基础上将所学的法律常识应用到医疗行为中,积久成习。法治思维习惯一旦养成,会使医务工作者在医疗过程中能关照各方利益,有效减少医患矛盾冲突。一是法律主体意识的培养。在法律基础知识讲授过程中灵活指导学生的思维行为,让学生从身边的事情出发,自觉与法律知识相结合,运用民主法治的原则表达自己的主张和立场。二是法律平等价值的深化。懂得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愿望,明确行医过程中患者与医者平等的理念,作为医者不仅要依法捍卫自身权利,更应从患者角度思考问题,依法维护患者的隐私权、知情权等。

2.3提高医学法律实践能力

法治思维包括对已掌握的法律常识、法律意识的实践运用,因此,法治思维的形成在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中应该提升实践的能力,这需要在教育及实践中加强。

(1)创建法治环境:培育医务工作者的校园和实习场所应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使医学院校的各项活动运转过程中渗透法治理念,使学生融入法治环境氛围,让医学生认识到运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在社会实践中切实可行,实践能力必然得以提升。

(2)规范医疗法律行为:培养医学生不仅是让他们熟练掌握和运用医疗技能,也应让医学生依照各项医疗法规来规范医疗行为,强化他们行医规范的培养,并在实习期间让学生按程序、按法规开展实践操作。

(3)开展法治模拟实践:让已完成法律知识学习的医学生就近几年发生的医疗纠纷案件、医患矛盾事件开展模拟法庭,让即将步入医疗职业的学生提前体验医疗工作可能面临的法律问题,并能合理运用所掌握的法律知识,将法律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总之,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日臻完善的大环境中,医学院校不仅要培养医学生具备良好的医学知识,也应注重培养他们形成对自己、对患者、对社会负责的法治思维能力,这就要求在培养医学生医学职业精神的过程中引入法治思维,为创建和谐的医患、社会关系奠定法治基础。

培育法治思维的前提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职;政治教学;培养创新思维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于人才的需求有了新的需求,这给中职教育带来了全新的契机。在中职教育体系中,政治教学却一直采取着传统的教学方法,这与时代的特征是完全不符的。而且,在新形势下,中职政治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教师应该深刻思考的问题之一。

一、创新思维的含义及其特点

创新思维指的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让学生学会对事物融会贯通,并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新的思考。通过这些新的思考,进而让问题的解决的方式有了新的方向。创新思维是现如今中职学生特别需要的一个特质,具备了创新思维能够让很多问题的解决变得更加轻松。与其他思维方式不同,创新思维具有很多独特的特点。其中,发散性、深刻性和独创性就是其明显的特征。具备了思维的创新性,才能让学生的思维方式变得更加独辟蹊径,并对自己的结构体系进行一个重新整合发展。

二、中职政治教学的主要现状

目前,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持续推行,在中职院校中,传统的中职政治教育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传统的中职政治教育中,政治教师的教学往往都以“说教”为主,课堂氛围沉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情绪完全不能被调动起来。加之政治内容本身就比较枯燥无味,中职院校的学生学习基础又较弱。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也很容易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并对政治学习产生抵触情绪。根据相关调查,在中职院校中,学生逃课率较高的课程便是思想政治课程。即便不逃课,很多学生在课上也是“人在心不在”的状态,要么是悄悄玩手机,要么就是做其他学科的作业。真正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听课的学生数量屈指可数。

三、在中职院校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体系也变得日益完善。而中职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承担着培养双向人才的重要使命和作用。目前,很多的中职学生学习基础较薄弱,学习能力较差,就更别提所谓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了。而这些存在于学生身上的局限性也让中职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真正适应时展的需求,并与时展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因此,在中职的政治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创新学习,学生有了更为丰富的知识结构体系,并逐步形成独特的个性和思考方式。这些都能成为学生未来成功进入职场的有用筹码。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的大部分中职院校都调整了自己的招生人数。大量的扩招让学生的生源质量不可避免的大幅度下滑。现在的中职学生理论学习能力较弱,对于政治学习缺乏基本的兴趣。因此,中职教师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渐渐忽略了。而此时再提创新思维的培养,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潜能,并利用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的方法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处理。

四、中职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一)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中职的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充分尊重学生,并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是基本前提。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根本无从体现,学生仅仅进行着单调的机械学习,这种教学方法是明显行不通的。新形势下,课堂不应该仅仅是课堂而已,教师也不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导师。在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模式下,课堂应该是学生和教师进行相互沟通交流的平台,而教师也应该只是学生思想政治课学习的引导者。在思想政治的课堂上,教师应该始终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例如,当教师就一问题要求学生发言的时候,教师不应该对学生给出的答案给出过于果断的正误判断。即便学生回答的问题有一定出入,教师也应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肯定学生积极发言的行为,为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提供有力的氛围。又如,对于在政治课堂上存在分歧的问题,教师不应该“一竿子打死”,而是应该要求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在讨论中各抒己见,进行头脑风暴。这样的方式既能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又能让学生之间的思维形成相互的碰撞,有助于创新思维模式的形成。

(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角色定位

在中职政治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角色定位也十分重要。正确的角色定位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新性思维也会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首先,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敢于养成向权威发出挑战和质疑的学习精神。在挑战和质疑中,学生学会了不盲从,有了自己的思考方式,自然而然也就逐步形成了开放的思想和新颖的思维方式。其次,政治教师也应该找准自己的定位,认真提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鼓励学生多发表自己的想法。这种互相促进的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融会贯通,并在课堂上变得更加自信。这些角色定位的转变都有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性思维。

(三)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中职学校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实现就业,而很多中职学生虽然理论学习能力较弱,但是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因此,政治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一特质,让学生多参与一些社会实践,并在社会实践中逐步提升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可以结合政治课上一些内容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科技活动或技工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应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积极思考,勇于动手,在实践中体会创新思维带来的快乐。

五、结语

在当前形势下,学生的创新思维非常重要。任何一门课程都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教学目的,对于中职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也不例外。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能够让学生的未来发展变得更加顺利。

参考文献:

[1]林胜德.中职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1(28):125-126.

[2]胡金胜.创新思维在中职政治教学中的培养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5(16):62.

培育法治思维的前提范文第3篇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 思想政治教育 知识与能力的统一 专业建设

[作者简介]田华银(1968- ),男,重庆人,长江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逻辑哲学研究。(重庆 408100)

[课题项目]本文系长江师范学院教研教改项目“基于批判性思维的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kcfs20110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1-0126-02

批判性思维是个体面对相信什么和做什么作出合理判断和反省,并进行自我调控和纠正的倾向和技能,它是能抓住信息要领,善于质疑辨析,严格推断,清晰敏捷的日常思维,是基于充分的理性和事实而非感性和传闻来进行理论评估的能力和意愿;它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知识和能力的统一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条件。

一、批判性思维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重要价值

1.批判性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学习和训练,能提高学生思维的系统性,能使他们清晰地学习和使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的概念,作出符合逻辑的正确判断和推理,不出现自相矛盾、违背基本原理的现象,而概念、判断和推理是思维能力的基本形式和基本要素;批判性思维的学习和训练能培养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综合、比较、概括、推理、论证等能力,而这些能力是人的思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必不可少的素养,对于学生理解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对于他们理解基本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等具有基础性作用。

2.批判性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工作能力。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理念、思维方法和能力,对于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它遵循了个性发展的原则,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独创性,培养其自主意识、独立人格和批判性的精神;它坚持系统性的原则,把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方法等诸要素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它能培养学生的交际习惯和协作精神,培养他们乐观、豁达、开朗的性格,能学会在与人合作中进行探讨和工作;能给人的成长塑造民主的环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鼓励他们评判性、创造性地学习理论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纷繁复杂的信息的选择、分析、评价、辨别、判断和应用的能力,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学习提高能力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

3.批判性思维是健全人格的基本要素。健全人格要求个体具有思想开放、独立自主的品质,具有尊重他人、诚信交往的良好道德情操,具有强烈的自信心、社会责任感和公平正义的品质。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否则,思想政治教育就总是浮于人的思想表面而不能深入。批判性思维就是要培养人的公正合理评判的品质,避免对权威的盲目崇拜,敏锐地发现问题,它是能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公正思想。因此,以批判性思维为基本理念培养的人才,具有看问题的全面性和开放的思想品质,具有克服自我中心,学会移情思考,善于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等品质。将批判性思维运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是培育独立自主人格的基础。

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倾向现状

既然批判性思维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该专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倾向水平怎样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于2011年10月对长江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1级、2010级和2009级学生进行了全面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倾向测试。

从表1可知,该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9级和2010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倾向非常接近,互有高低;但2011级新生各维度的平均得分均高于前两个年级;从平均总分来看,2010级最低,为246.812,2009级其次,为248.957,2011级最高,为256.710,表明2010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倾向最弱,2009级次之,而2011级新生最强。从三个年级的总体情况来看,平均总分均在280以下,表明批判性思维能力倾向属于中性,还

于比较弱的状态。

从127页表2可知,总分在210分以下的学生,2009级3人,占全班的3.26%,2010级有6人,占全班的8.70%,2011级仅1人,占全班的1.45%,说明2010级学生对批判性思维能力倾向气质明显抵触的学生最多,2009级次之,2011级最少。总分在210~280的学生中,2009级和2010级均占班级的82.61%,2011级占班级的78.26%;总分在280~350之间的学生中,2011级占14.13%,2010级仅占8.70%,2009级占班级的14.13%,表明2011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倾向要强于2009级和2010级。从三个年级学生的总体情况看,81.30%学生的总分处于210~280的区域,表明绝大部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倾向处于中性区域,还明显较弱。

总之,根据测试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进入大学后,也许学到了很多知识,思想道德修养也有一定提升,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还不够强,没有真正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有效统一。

三、批判性思维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原则与措施

1.批判性思维语境下专业建设的原则。以批判性思维作为理念、方法和培养目标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必须坚持“原则性知识”为基本前提的原则。作为培养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才的专业,需要传授给学生的原则性知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要掌握基本的逻辑规律和推理方法。这些知识是保证推理有效性和正确性的前提,是培养学生理性的思辨能力的必要条件。二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他们必须具有本专业的基本原理性知识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必须深刻领会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些知识是确保人才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必要条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基本保障。2.批判性思维语境下专业建设的途径。第一,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做好人才培养顶层设计。为了实现人才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统一,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素质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高度统一;为了提高人才对于信息的收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设基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逻辑学与批判性思维”课程和“中国媒介教育”等课程;增加基础理论即原则性知识课程的课时量,减少理论课程门数,强化实践课程的地位;在课时安排方面,为了加强实践和能力训练,培养方案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时间,把课余时间尽可能多地还给学生。

第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转变教学管理观念。从批判性思维的视角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首先需要教师深入学习和领会批判性思维知识,养成批判性思维的思维方式,具有优秀的批判性思维者的品质,善于应用批判性思维工具。在此基础上,教师转变教学管理观念,改传统的家长式禁锢式管理为民主制开放式管理,改传统的“知识本位”观念为“能力本位”观念,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为“引导启发式”教学。

第三,重视批判性思维的作用,改革课程教学模式。教师应当充分发挥优秀的批判性思维者的效用,重视批判性思维能力倾向的培养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融批判性思维于课程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精神和能力。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和具体特点,教师把教学的艺术性、能力或技能要求和反思的优势结合起来,采取“艺术+能力+反思”的教学范式。同时,在课外,通过“教学团学一体化平台”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运用专业知识开展能力训练。

第四,教师充当引导者角色,营造平等教学氛围。教师转变自己的角色,教师和学生都是平等的教学活动主体。根据批判性思维的精神、方法和思维模式开展课程教学改革,营造鼓励讨论、增强自信、气氛宽松的平等的教学环境,因为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宽松平等的环境是首要因素。只有学生感到安全、平等,知道不会受嘲笑和受指责,才会主动呈现自己的观点、暴露自己的问题,才会主动参加讨论、探究,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

第五,采用多样化和过程性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实行知识和能力双重目标考核。在课程评价考核方面,教师改变传统的一张试卷的评价方式,针对课程性质,灵活多样地采用多种考核评价方式;改革课程考核评价的内容结构,尽量限制概念定义、简答题等死记硬背的内容,提倡把知识与重大理论问题、当前的热点问题、生活问题和行业问题的思考结合起来,着重考核学生的逻辑分析、判断与推理能力,鼓励

学生发表独立与创新的观点;在考核评价的时间方面,注重教学过程性考核,把平时的课堂学习、讨论发言与课外实践训练纳入考核评价范围。除此之外,我们还采用批判性思维测评工具及其他方法和手段,从大学一年级开始进行分阶段的全程测试、调研,采取实证研究方法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思路、措施、手段和方法。

综上所述,批判性思维能有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体优化,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开展有效益的工作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基础和能力基础。

[参考文献]

[1](美)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许良英,赵中立,李宝恒,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美)戴尔·斯科特·里德利.自主课堂——积极的课堂环境的作用[m].沈湘秦,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3]胡瑞,李忠云.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4(10).

[4]刘春杰,武宏志.简论批判性思维与高等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4(12).

培育法治思维的前提范文第4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普遍性;特殊性;中西方对比

美英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仅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有强大的实力,而且在教育上包括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具有明显优势。西方经过长期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为适应资本主义统治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目标、途径以及领导、组织、评估体系。由于文化传统和历史渊源差异以及社会制度的截然不同,因而其思想政治教育诸多形式,与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有明显区别。同时,在相互区别的过程中又有其共性的东西。本文拟通过对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比较探讨,分析其深刻原因,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经验借鉴。

一、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性

综合比较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发现不同的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在目的、手段和途径上,都存在相同的一面:宗旨均在于“教化民众”,以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思想灌输是其主要手段;全社会参与是主要途径。

1、有明确的目的

中西方国家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上具有一致性,概括起来就是:第一,从人的培养的目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为培养维护其阶级统治的人;第二,从教育的目的来看,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为维护阶级统治的统治地位。

(1)培养维护其阶级统治的人。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都是为了培养人,但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的目的和其他学科有所不同,如医科培养医生、工科培养工程师,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培养维护其阶级统治的坚定拥护者。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是争取民心。一个国家人民群众思想政治态度如何,直接关系到统治阶级地位是否巩固,影响到这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文明进步。中国古代有句成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说的就是人心向背,是统治者地位能否牢固的关键。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高唱民主,宣称国家属于人民,为人民所有,政府权力源于人民,要以国民意志为根据,也说明了民心对一个政府的重要作用。第二,培养忠于自己阶级统治的人。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维护其统治的人,都各有明确的要求,但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提法不同。中国提出培养“四有新人”的人才培养目标,强调要把青年人培养成为忠于社会主义祖国,忠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美国提出培养“好公民”、“合格公民”的人才培养目标,强调实施教育的核心不单是为了培养职业技能,更主要的是使教育对象掌握美国社会基础价值观,把教育对象培养成忠于美国资产阶级政权的坚定支持者。

(2)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无论中西方,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目的都是一样的、明确的,即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具体表现在:维护制度,维护国家政权,维护统治阶级意识形态体系,维护统治阶级的领导权。其中,维护其制度以巩固其统治地位的基础;维护其领导以从根本上巩固其统治地位的核心;维护其意识形态以巩固其统治地位的前提;维护其领导权以从根本上巩固其统治地位。这“四个维护”,集中到一点,就是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

2、把思想灌输作为手段

为实现上述目的,中西方各国都不约而同的把思想灌输作为手段,而且其灌输内容也有相同之处。

(1)都把思想灌输作为塑造人的手段。思想灌输的教育方法,不仅是我国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采取的主要手段,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如此。正如美国教育家所说:“即使是在具有民主传统和声称西方民主之冠的国家,也必然要进行政治灌输和禁止异说,这是很实际的问题。”[1]不同国家都把思想灌输作为手段这一现象,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国家的共同使命,就是持续不断地向本国人民群众进行统治阶级意识形态教育;这里的灌输,不是指教育方法上的强迫硬灌,而是指有领导的正面教育;采用灌输的方法与讲求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方式、方法并不矛盾,是统一的。

(2)思想灌输的主题基本上是一致的。中西方不同国家在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的主题存在相同之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培养人们的政治立场、观点和方法和树立人们的价值观念或信仰为目的的意识形态教育;第二,进行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教育;第三,以培养人们遵纪守法意识,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为目的的法制纪律教育;第四,进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路线教育;第五,以为形成全民族的凝聚力,培养人们主人翁责任感为目的的爱国主义教育。

3、强调全社会参与

从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实现来看,一个鲜明共同点是,要求全社会,包括国家政权、各类社会机构团体都来参与,以便实施普及的、全程的思想政治教育。

(1)国家政权机构的决策、引导与管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实践活动,要求全社会参与,首先需要政府机构的重视,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实施的有力保证。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做到:提出规划、确定目标、纳入各级政府部门的工作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并组织实施和严格监督,才能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在中国,各级党组织担负着领导和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在美国,历届总统和主管教育的领导机构都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总统亲自督促各州和地方教育委员会研究从小学到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2)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分工与配合。中西方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都注意发挥教育合力的作用,从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涉及的范围和途径来看,主要来自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每个人都接受过这三个方面的教育,甚至终身受到这种合力的影响。第一,这种建立在血缘关系、经济关系和感情联系基础上的家庭教育,主要通过父母对所在国家、制度、政策等的认同感,从言谈举止中对子女产生影响。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各国都有奠基性、针对性和全程性的特点。第二,学校教育对人们思想政治观点及品德的形成,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它通过各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师的榜样力量、各种课外活动、学校校风等影响学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各国都有目的性、渐进性、引导性和知识性等的特点。第三,社会教育是人们通过社会舆论、社会交往、社会活动等接受的教育,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在各国都具有广泛性、渗透性和导向性的特点。[2]

(3)宗教的诱导与融合。宗教文化是早期民族文化的主流,随着世界的发展,宗教在不同国家的地位和作用出现了差异,但不管宗教文化在国家中是处于民族文化的核心,还是宗教文化多元化的状况,宗教在世界各国中的作用不可忽视,而且更多的国家则是有意识的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宗教教育融合在一起。在美国,历届执政者都把宗教变成美国资产阶级实行政治统治的舆论工具,变成一种社会凝聚的力量和美国人的一种精神动力。在中国,正常的宗教活动,在团结、巩固和扩大包括宗教各界的爱国统一战线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3]

(4)各种传媒的传输与导向。报纸、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等是对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具和有力武器,通过这些媒体向公众传递信息、思想和观念的过程,称为“大众传媒”。中西各国运用大众传媒,宣传国家大政方针、对外政策,培养人们政治兴趣,改变人们政治态度,巩固人们的政治信念等,对维护国家稳定安全等具有重要作用。

4、原因分析

不同的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手段、途径上,存在着相同的一面,分析其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1)受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以及上层建筑体系内部关系的制约。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上层建筑,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同时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其次,上层建筑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他们之间具有相对独立性,但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以及上层建筑庞大体系的上述关系所决定,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必然集中表现为培养维护其阶级统治的人;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

(2)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所制约。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社会的人,一种观点、理论不可能在人的思想中自发形成。需要经过有组织的、成系统的灌输教育,才能使人们接受。通过内化,才能转化为自己的认识。而且,这种灌输教育是全社会的。既然是全社会的,就必须有全社会的参与,才能获得全面的成功。

二、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

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在目的、手段和途径上等方面存在相同的一面,但同时在提法和作用、内容、组织运作等方面存在不同,即中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特殊性。

1、思想政治教育的提法和作用性质存在区别

(1)思想政治教育提法上的区别。不同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提法不同,目前大致有以下几种提法: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工作、思想道德教育、政治社会化、公民教育等。在这些不同的提法中,实际上存在两种不同认识。第一类,把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道德学或公民学,例如把人要讲礼貌,过街要注意安全等内容等包括在里面。第二类,认为这些不同的提法是同一内容的不同表现形式。

(2)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性质的差异。无论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中国社会主义国家,虽然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为了维护各自国家的制度、国家政权、意识形态、领导权,但其作用的性质有原则性的区别。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维护的是无产阶级领导政权,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维护的是资产阶级政权。

2、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存在差别

(1)理论基础相左。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括:社会主义理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道德教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教育,社会主义法治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西方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源自以洛克和卢梭为代表的“天赋人权论”、“社会契约论”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包括:资本主义制度教育,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价值观教育,资本主义法治观教育,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教育等。

(2)对人的培养要求各异,教育内容不同。在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各族人民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四有”新人反映了社会主义对人的本质要求,同时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出了具体要求。培养“好公民”是美国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的具体目标。“好公民”是指爱美国、爱美国的社会制度、遵守美国法律、履行美国宪法规定的任务。围着这个要求对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提出了要求。[4]

3、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运作不同

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国家,不管采取何种形式,都是有领导、有组织地进行,只不过是在组织运作上有所区别。在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分工负责。中央设置宣传部,教育部设社政司,领导和组织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党和各级政府组织都把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列入议事日程,设置有关部门对新闻、出版实行管理;完善有关法制,把思想政治教育纳入法制轨道。在美国,各专职教育管理部门、各州政府在总统主持下经常研究教育工作。其运作特点之一是成立“开国文件委员会”,专门研究如何宣传美国的《独立宣言》、《解放宣言》、《联邦宪法》,把这三个文件尊为开国之本,立国之本。美国对学校教育进行严格政治筛选,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权牢牢掌握在可信任者手中。

4、原因分析

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差异追其根源,大体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1)制度原因。恩格斯说:“每一个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由法律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点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是由这个基础来说明的。”[5]社会主义国家以公有制为主体构成其经济基础,资本主义国家以私有制为主体构成其经济基础,两类国家经济基础不同,必然决定作为上层建筑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不同。所以,不同制度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内容、作用性质是不可能相同的。

(2)国别和历史文化背景原因。各国之间,国情不同,历史不同,面临的现实不同,实现目标不同,都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出现内容、方法上的差异。人类从远古到近展的历史是创建辉煌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的历史,世界各国人民在这一历史过程中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并通过长期的文化交流,不断吸收外来文化成果,发展、丰富着不同民族的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所涵盖的内容,正是这种文化积淀的反映。同时,也决定了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在其理论基础,对人培养的要求,运作方式等方面的差别。

三、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分析对我们的启示

通过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比较分析,结合中国自己的特色和具体情况,对我国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一些启示:

1、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发挥思想教育的优势

通过比较分析不难看出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中国的专利,西方国家对其的重视不亚于中国,所以我们要发挥重视理论教育、理想教育传统的这一大优势。随着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一个重视科学理论思维的民族才是有前途的民族,这一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被世人所认识。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开放社会,中西文化相互激荡日趋激烈,人们的价值观念日趋多样化。但思想观念越是多样化,越需要一种主流的思想观念来引导和帮助人们识别正误,认清方向,这种主流的思想观念只能是马克思主义,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坚定不移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精神支柱。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重中之重。

2、确立层次分明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与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相比,其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层次性,这就启示我们可以将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具体化和层次化,使其更具有操作性。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能肩负跨世纪历史重任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从公民教育的角度来说,这属于培养“模范公民”的层次。但是,仅有这个层次还是不够的,道德教育需要分层次进行。现阶段,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分为两个层次:最低层次是培养合格公民,使受教育对象具备爱国爱党、遵纪守法、心态健康、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德境界,最高层次是培养模范公民,使受教育对象具备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具备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献身的精神。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会循序渐进,更加落到实处,实效性才能得到提高。

3、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

当前,从教育的表层形式和途径到深层教育思想,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教育形式变得多样化,除了理论灌输之外,还有大量实践活动以及环境熏陶感染教育,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正面教育与启发教育相结合,社会调查与社会服务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各种校园活动相结合来施行思想政治教育。我国道德教育的方法总体上说是理论灌输方法,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品德等课程的讲授,尽管在学生和公民中已经开展了一些心理咨询、有形教育、社会实践等活动,但其广度和深度尚显不足,有待拓展。同时在这个方面我们也可以借鉴西方的做法更加关注“大众传媒”的作用,把握教育主旋律,净化媒体环境;关注教师、政工干部和党政干部队伍整体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加大教师筛选和考核力度。[6]

4、采取开放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全员教育体系

要树立开放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对国家而言,就是要树立解放思想,加强与国外的思想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学习西方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共同探讨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面临的思想道德危机等课题。对学校而言,就是要形成学校全员教育的良好氛围。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瓶颈是学生思想道德培养仅仅是班主任的事,而且思想政治课教师不是品德能力的培养,而是一个单纯的知识灌输者角色,学校也没有注意环境的熏陶,没有把校长及管理干部、任课教师、班主任统合起来,他们各行其是,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混乱,这就必然要求内外开放,齐抓共管,建立多层面多视角的思想政治教育立体网络系统。同时对家庭和社会而言,也要承担自己应尽的职责,积极参与到育人的环节中来。

【参考文献】

[1]卡扎米亚斯等.教育的传统与变革[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75.

[2]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17.

[3]赵飞.中美学校德育实施途径比较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1(2).43.

[4]金仕琼,镡鹤靖.中美高等德育的目标、内容及实施途径比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2).28.

培育法治思维的前提范文第5篇

关键词:职业高中政治;综合能力;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020-01

前言: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我国的教育方法和教学目标发生了改变,素质教育一直是教育部门改革过程中强调的重点。职业高中政治虽然不是学生们的主修课,但是高中政治却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为学生们的素质教育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所谓综合能力的培养就是对学生们的德、智、体、美几个方面进行评估和检测,通过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素质。职业高中政治教育在德、智两方面的教育,也就是学生思想方面的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职业高中政治如何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培养为研究课题,对职业高中政治教学方法、模式的改进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一、职业高中政治教学的现状

1、内容枯燥,学生存在偏见

高中政治在所有高中课程中存在内容更乏味,学生们对此存在偏见。学生在学习高中政治时,由于课程内容理论性的内容较多,很多学生都把政治教学看作是在说教,学生认为课本中理论性的东西太多,没有实用意义,学生们忽视了高中政治对自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作用。

2、教材内容更新慢

为了应对高考等一些列的考试,高中政治课本为了保证统一性,改版和更新的速度很慢,这就导致政治教材里很多内容和案例都是多年前,教材内容很难跟上时代的步伐,学生们在对政治教育本身就存在偏见,教材又不能及时更新,这就会让学生更难于接受高中政治这门课程。

3、应对考试的学习目的

学生之所以能够学习高中政治课,很大的原因是为了应对考试,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是以应对考试为目的,经常出现的就是老师画题,学生背题,至于高中政治在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上发挥的作用很少会引起老师和学生的重视。

二、职业高中政治如何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1、培养学习思维能力,提升学习效果

高中政治课程通过多年的课程改革已经逐渐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高中政治课本在内容编排性,更注重知识的完整性,也就是整本书的知识内容联系较为密切,所以政治老师在带领学生学习高中政治课程时,就要试着引导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在讲授新的知识时,把学过的内容联系起来,让学生们最终形成完整的政治理论体系。

高中政治课程明确提出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培养,若想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实现学生们能够通过对高中政治的学习以后,运用政治课上学到的思想方法,对其他学科也有知识体系上的把握,还可以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把社会实践能力与思想方法相结合,实现更好的解决问题。

2、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职业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方法每个人的见解都会略有不同,我认为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创新。

首先,高中政治教师要树立创新意识,学生的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在于他所受到的教育,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应该在前人的教学基础上,不断实现教学方法方式的创新,教师自身具备了不断创新的思想,才能在政治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们思想意识和学习方法的创新,最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其次,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要想让学生们敢于创新,就必须营造一个轻松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下,教师能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对有不同见解的学生,能给予正确的理论指导,教师对于一些具体问题先不要做出标准答案,可以让学生们各抒己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想法,同时教师应该鼓励和肯定学生们的不同观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让学生们敢于创新,提高创新能力。

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在教学内容上可以设置一些环节,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或是运用生动的案例,让学生有种切身的感受,促使学生在课堂上产生创新意识。

3、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职业高中政治课程不单纯是一门文化课,更是一门高中学生的精神指导课,大多数学生在高中学习过程中,思想观念都不成熟,对事物的认识就会存在偏差,高中政治教育可以完善学生的思想观念,让学生们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懂得如何实现对自己精神世界的建立和完善,从而建立起完整的人格,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4、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再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我国许多高等中学院校都进行新课标的改革,高中政治教学方法也发生改变,强调学生团结合作的学习模式不断被运用到课堂中来,因为高中政治课程更多的是思想理论上的研究学习,在这种环境下不同思想的碰撞更利于学生的学习进步,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或要求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通过小组讨论、总结等方式,实现学生在小组内积极讨论,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认识提出不同观点,由小组成员认真总结得出结论,最终在老师的帮助对小组的想法观点进行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们团结合作的意识。

结论:在职业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高中政治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团结合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孟凡宝.浅谈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高考(综合版).2013.12(05):77.

[2] 刘利明.试论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01(03):115-116.

相关期刊更多

耕作与栽培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贵州省农业农村厅

汽车与配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百联集团有限公司

内燃机与配件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石家庄金刚内燃机零部件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