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培育技术

培育技术

培育技术

培育技术范文第1篇

红河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的应用型人才;适应学校教育信息化、网站设计、广播电视、数字媒体、广告传媒等行业的人才需求。应用型人才的本质特征是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从2004年起在总结专科办学经验基础上对本科实践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创建实践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实验课程体系、教学评价等;以学习共同体理论为指导,构建实践共同体,创建实习场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的场所,提高本科生实践能力,服务地方教育信息化。

二、指导思想

学院坚持“培养专业基础理论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的理念,以“学习共同体”理论为指导,不断改善实验教学设备与环境条件的同时,对实践课程体系进行完善,包括实验课程设置、实验类型、实验教学评价等;严格按照教育部本科水平评估要求,开展验证(基础)型、综合型、设计型实验教学,完善实验教学内容。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创建实习场,使学生与校内外教师结成实践共同体,实行长、短期实习实践教学,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供支持。实现学校教学与实践基地教学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导向作用相结合,注重知识传授,强调实践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促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三、培养措施

(一)改革实践课程体系

实践课程体系主要指本专业实验课程教学,我们重点对实验课程设置、实验类型、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课程设置也随着毕业生就业的变化,紧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做了改进,增加部分方向的课程及其实验学分。增加的课程包括《教育技术项目实践》《三维动画设计》《影视》《非线性编辑》《电视专题片创作》等。在2007年以后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按照教育技术学专业指导委员2006-2010指导性专业规范关键思路增加实践课程《教育技术项目实践》(Ⅰ-Ⅲ)共4学分,在3个学期开设;2008和2009年版人才培养方案中《教育技术项目实践》课程学分变为6学分,在4个学期开设。实验学分的所占比重逐年增加,2004至2006年3版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专业课学分47,实践学分12,占专业学分的25.53%;2007年版专业课学分43,实践学分22,占专业学分的51.16%;2008至2009年两个版本中的专业课学分43,实践学分24,占专业学分的55.81%。

实验类型设计方面,我们依据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方案(试行)要求,把以往的实验划分成验证(基础)型、综合型、设计型三类。基础型实验学生可在教师指导下或独立地按照实验项目既定的方法、步骤和实验设备,完成实验全部过程,通常是实验、训练,获得一定的设备操作技能。综合型实验需要学生综合学过的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抑或是多学科的内容,在基础型实验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拟订实验方案,实验、观察、分析、判断实验结果,写出实验报告。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实验动手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类实验通常在一门课程的几个实验项目之后,安排一次小型综合实验,或在学完几门课程之后,安排一次时间较长的大型综合实验。

设计型实验,学生可以自由选题也可由教师拟订题目,根据所学内容,确定实验方案,查阅相关资料,拟定或选择实验方法和步骤,选用仪器设备,独立操作完成实验,并进行综合分析,写出实验报告。这类实验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组织能力和技术能力,为以后从事实际工作打基础。

实践课程的评价方式在原有的期中、期末考试、平时成绩(含实验成绩)三部分以外,增加了课程设计、期末成果展示这两种表现性评价,课程设计是设计型实验的重要表现形式。从成绩比重上看,实践性考核占期末成绩的50%以上,部分课程达到70%,重点考查学生实践能力的变化。通常教师会在课程开始之初或是期中考查阶段给出一个相对宏观的课程设计范围和要求,学生在给定的范围内按照要求完成选题、规划、设计等工作。整个设计过程中他们需要把本门课程甚至是其他课程的知识融会贯通地应用到该课程设计中;并定期向教师汇报课程设计的阶段性成果、疑难、困惑等,接受教师非持续性的指导;完善课程设计,最终提高自身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成果展示环节展示的是学生在综合型、设计型实验的学习结果,要求他们对某一门课程的学习成果进行整理、归纳并汇报交流。成果展示前要求教师要了解哪些预期目标得到实现,学生生成了哪些问题,结果怎样,学生准备以怎样的形式汇报成果,并提出合理化建议,把握成果展示的方向。展示过程中师生要总结交流,提升问题解决的深度和广度。其目的是为了交流他们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在交流中激发兴趣,进行思维碰撞,点燃创新火花,取长补短,共同学习,激励探索,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培育技术范文第2篇

(一)对本次培训的理解

理论上的教育技术是指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从研究对象看,教育技术包括两个部分,教与学的过程和教与学的资源;从研究范畴看,教育技术包括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五个方面;从应用目的看,教育技术指运用技术支持与优化教学过程达到优化教育教学的目的。

通过老师对各模块的深入剖析,不同小组精辟见解的介绍及同组成员的集体讨论,共同作业,我对教育技术有了新的想法。即把教育技术当作手段,把思想和观念转变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上来,教师利用各种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而信息技术只是教育技术中的一个,或者说是实现教育技术的技术基础,以提高教育技术使用的效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为本次培训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评价的平台和技术支持。

(二)感受新理念教学的独特魅力

1、团队合作学习的形式贯穿了整个培训过程,队员间的合作与互助组、团队内、团队间的热烈讨论帮助我们理清了概念,同时也促进了反思,这样的活动效率很高,值得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借鉴使用。

2、信息技术为过程性评价提供了高效、简洁的平台,每次的讨论,每次的反思,学习全部记录在相应的网络空间中,将学习的点点滴滴记录了下来,帮助我们记录了这次“培训的成长历程”,在我培训结束的时候回顾一下,成就感骤升,这也体现了信息技术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可想而知,如果能把这样的平台真正应用在课堂教学中,那么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兴趣必然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形式更加丰富,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帮助学生确立自主的尊严和获得可持续发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让他们通过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育效果。

(三)新认识和学习了一些实用性极强的软件,可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减轻教师的备课负担

培育技术范文第3篇

通过12天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程》的培训学习,我认识到了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而在未来教育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帮助者和品德的示范者等。教师既是学生的长者、引路人,又是朋友、伙伴。在现代和未来的教育中,教育不再是指学校教育,它包含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教师的眼光不仅限于课堂,更要放眼社会。同时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学生在学校获取的知识、技能不可能满足学生终生的需要,因此教师必须树立终身教育思想,认识到学校教育的任务不只是传授一些现有的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学习,掌握不断获取知识、加工信息的能力,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使学生终身受益。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在教育领域的引入,在要求教师掌握这些新技术。现代教育技术媒体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增加了教学法直观性。现代教育技术媒体运用于课堂教学,以其直观可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变得更加形象,显示了与传统教学手段炯然各异的优势。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使用,对于教师来说,是教学方法方式的改革,教师只须根据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于课堂教学的课件,课前在网上多使用“拿来主义”,将已有的东西用于自己的教学,只要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就应该说是所需的;如此一来,教师减少了因学校要求必须使用多媒体或课件教学,而免去自制课件所需大量时间,从而间接地减轻了工作量,把更多精力放在教学研究之中,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如此的优势,对于教育教学和教师来说,无疑是有益的。现代教育技术媒体的使用,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激发创造力,提高学习效果。

培育技术范文第4篇

1选育过程

母本67129选育:2003年种植鄂杂棉1号F1,同年南繁加代,在杂种分离世代,只淘汰劣株,不进行选择单株。2005年F5大量选择单株,2006年种植成株行,考察各株行的农艺性状与经济性状,室内考种与纤检相结合,编号为067129的株行综合性状优良,并把该品系定名为67129。父本F-65的选育:父本F-65为转基因品系2031与鄂抗棉12杂交后代选系。2004-2005年从鄂抗棉12号与2031杂种后代中连续定向选择单株,同时在自然病圃筛选结合南繁加代,于2006年选育出新品系F-65。它具有结铃性强,结铃均匀,铃中等大小,略紧凑,抗虫抗病性强的特点。2007年以67129为母本、F-65为父本配制组合。2008年进行杂交组合鉴定,2009年品种比较试验并小面积示范。2010-2011年参加湖北省杂交棉区试;2011年参加生产试验。

2特征特性

植株塔形,较紧凑,整齐度较好。生育前、中期生长势较强,后期易早衰。茎秆多茸毛,叶片中等大小,缺刻深,叶色淡绿,苞叶中等大小。花药白色。铃卵圆形,铃尖突起中等,结铃性较强,吐絮畅。区域试验中株高118cm,果枝18.3个,单株成铃27.8个,铃重6.06g,大样衣分40.75%,子指10.8g。早熟性好,生育期126d,霜前花率81.6%。3产量表现2009年在课题组品种比较试验,每公顷皮棉产量为1936.5kg,比对照鄂杂棉10号增产3.47%。2010-2011年湖北省2年区试平均每公顷皮棉产量1654.5kg,比对照鄂杂棉10号F1增产6.13%。其中:2010年每公顷产皮棉1589.55kg,比鄂杂棉10号F1增产10.05%;2011年每公顷产皮棉1719.6kg,比鄂杂棉10号F1增产2.74%。4纤维品质2010-2011年纤维品质经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上半部平均长度30.3mm,断裂比强度30.4cN•tex-1,麦克隆值5.3。

5抗病、虫性湖北省杂交棉区试中,经湖北省农科院经作所人工枯黄病圃鉴定,枯萎病病指13.7,黄萎病病指26.4,抗枯萎病,耐黄萎病。2011年湖北省农科院抗虫鉴定,中抗棉铃虫。

6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棉区种植,枯、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7栽培技术要点

7.1适期播种,培育壮苗。营养钵育苗以4月中旬播种为宜,注意浇足苗床水,出苗后注意揭膜通风,防止高温烧苗,及早喷药防治病虫害。

7.2合理密植。因该品种整个生育期长势强,结铃性强且结铃均匀,肥力水平较高的田块,每公顷2.10万~2.25万株为宜,土壤肥力中等的棉田每公顷2.4万株为宜。

培育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水稻;育秧;壮秧;培育技术

一、引言

俗话说“秧好半年粮”,实践证明,培育水稻壮秧,可增产稻谷750~1200kg/hm2,增幅10%~15%,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一直以来水稻育秧技术上不断进行改革、创新,由过去以防止烂秧,提高成秧率为中心转变为现在的以提高秧苗素质为关键的高产栽培技术体系。从而对发展水稻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应不断总结成功经验,克其薄弱环节,进一步提高秧苗素质为中心的育秧技术水平,培育壮秧,充分发挥壮秧在水稻高产栽培中的优势。

二、水稻壮秧的标准

(1)秧龄适宜。从播种到插秧一般为35~40d,人工插秧的秧苗为35~40d。但机插秧的秧苗不能超过35d,一般在30~35d,否则影响秧苗的正常生长发育,主要原因是秧苗过大,机插会损伤秧苗,推迟返苗1周左右。目前,秧苗的高度以不超过4寸(13.33cm)为好。因为秧苗过高,节间拉的过长,说明秧苗处于徒长状态,所以节间缩短是壮秧的标准。(2)茎宽。经多年调查,水稻秧苗的茎越宽,说明水稻秧苗素质越好。秧苗的假茎扁宽达到4mm以上即为健壮秧苗的条件之一。(3)干重高。干重越高,说明秧苗的干物质积累越多,秧苗稳健,未徒长。目前,每100株壮秧的干重在15g以上即为壮秧。(4)白根多。秧苗根系多少和根长的标准以数量和长短决定,壮秧的根系每片叶应有3条白根,如果达到4片叶就应该有12条根,而且根系必须是白根,不能是黑根或褐根。根长应达到5cm~10cm,而且带有根毛。

三、培育壮秧技术要点

(1)施底肥与调酸。培肥秧田要重施底肥,播种前3~5天,每667m2用腐熟有机肥1500~2000kg,磷酸二铵30kg,硫酸钾15~20kg,硫酸锌2kg进行旋耕,使土壤与肥料混合均匀,整平、起畦抬床。播种前每667m2用碳铵15~20kg作耙面肥。调酸要注意一是使用水稻壮秧剂,20m2秧田用壮秧剂1.5kg+7.5kg细土充分混合拌匀,均匀撒于2~3cm深的秧田土壤中;二是硫磺粉调酸,在播种前20~30天,每m2用100g均匀混于10cm的土壤中。(2)种子处理。培育壮秧,首先要有饱满、纯度高、成熟一致、发芽力强、洁净而无病害的健种,种子处理主要包括晒种、选种、浸种。晒种主要是在播前2~3天翻晒种子,能使种子干燥一致,浸种后吸水均匀,发芽整齐,提高发芽率10%左右。此外,晒种还能起到一定的杀菌作用。对有芒的种子还应进行脱芒以便播种。选种要精选饱满充实的谷粒作种。用盐水选种:无芒粳稻的盐水比重为1.13,有芒粳稻的盐水比重为1.05~1.13。配制比重为1.13的盐水,100千克水需24千克盐。用盐水选种时操作要迅速,种子入水最好在5分钟内捞出来,否则氯离子影响种子发芽。将选出的好种在清水中洗净后再用杀菌剂浸种消毒,常用的杀菌剂有:50%克菌丹50倍液,80%4021000倍液,福尔马林SC倍液,10%的石灰水等,能有效地防治稻瘟病、恶苗病和白叶枯病等。浸种目的是使种子在播前吸足发芽所需的水分,以保证播后发芽迅速而整齐。浸种时间的长短,主要视温度而定,15℃需5~6天,20℃需2~3天。稻种浸透的标准是谷壳颜色变深,胚部膨大突起,折断米粒无响音和中心不现白色。(3)精心播种。种床要求泥烂、面平,播种均匀,半籽入泥,667m2秧田播种量40~50kg。播种时间,春稻一般在4月上旬开始播种,中旬结束;麦茬稻在5月上旬播种,播种后用1∶2干爽腐熟粪土均匀覆盖0.7~1cm。(4)秧田管理。秧田管理主要包括秧田追肥、秧田灌水、防治杂草及病虫害等环节。第一,秧田追肥。分三次进行:一是2叶1心期,667m2追硫酸铵10kg或尿素5kg,浅灌水,结合15%多效唑120g加水50kg,广枯灵500倍液或敌克松5000倍液喷雾,可促分蘖,控苗高,防治立枯病;二是3叶1心期,667m2追硫酸铵20kg或尿素10kg,灌水1次促使秧苗分蘖;三是拔秧前5~7天,每667m2用尿素7~8kg作“送嫁肥”,可促使秧苗移栽后成活快,返青早。第二,秧田灌水。播种后,如果苗床水分过多,不仅会降低苗床土壤的通透性和温度,影响根、芽的正常生长,还容易引发烂芽、烂苗的现象。所以在秧苗3叶期以前,苗高6cm左右,以旱长为主,畦沟有水即可。灌水不上畦面,概括为晴天一沟水,阴天半沟水,小雨放干水,大雨深水护苗。3叶期后秧苗超过6cm以后,要灌水上畦,保持浅水层,但不要淹没秧尖,谨防大小漫灌。久雨初晴,不要立即排完,要逐渐减浅。第三,防治杂草及病虫害。秧田注意防治稻蓟马、二化螟、叶蝉、叶瘟、胡麻叶斑病、绵腐病等。可用杀虫双、叶蝉散、吡虫啉、三环唑、菌毒杀星、敌克松等药剂,除草剂可用扫弗特、幼禾葆、神锄等,在播种后3~5天,未出苗前喷施。

相关期刊更多

耕作与栽培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贵州省农业农村厅

汽车与配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百联集团有限公司

内燃机与配件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石家庄金刚内燃机零部件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