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儿科护理的认识

对儿科护理的认识

对儿科护理的认识

对儿科护理的认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门诊-输液;发热-护理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220-02

发热是儿科的常见症状,是儿童就诊的常见原因〔1〕,占儿科和急诊就诊率的30%〔2〕。儿童发热多由自限性感染引起,主要为呼吸道、胃肠道及中枢神经系统和泌尿道的病毒和细菌感染。一般不需过度的处理和治疗。发热同时也是严重感染疾病的初期症状,发热儿童有患危重疾病的危险,家属如果对发热不了解,缺乏发热患儿护理知识,可造成不必要的担忧和不正确的处理。为了解小儿家属对发热护理认知现状,2013.4.1-4.10对在本院门诊输液的患儿家属进行调查,现将调查过程和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本院门诊输液的患儿家属60人为调查对象,患儿年龄0-6岁之间。

1.2 调查

1.2.1 调查内容 自行编制调查问卷,内容:一般资料,家属与患儿的关系,家属的文化程度,家属对发热护理的认知,以打钩的形式请患儿家属回答8个跟发热护理有关的问题。

1.2.2 调查方法 由调查员向家属详细说明调查目的与方法,所有的调查对象均自愿参与本调查。调查员现场发放问卷,由被调查家属填写,发放问卷60份,回收问卷60份,有效回收率100%。

1.3 统计学方法 所获数据输入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

2 结果

2.1 患儿家属资料 共60人,其中男2人(3.3%),女58人(96.7%);年龄23-68岁,平均年龄42.82岁;与患儿关系,母亲32人(53.3%),奶奶∠外婆26人(43.3%),父亲2人(3.3%);患儿家属文化,文盲19人(31.7%),小学10人(16.7%),中学19人(31.7%),大专及以上12人(20%)

2.2 患儿家属对发热护理的认知情况,见表1

表1 患儿家属对发热护理的认知(人,%)

3 讨论

3.1.1 本次调查由于地处县级医院,以农村人为主,总体文化水平偏低,平均年龄偏大,家属对小儿发热护理的知识欠缺明显, 整体认知水平参差不齐。本次调查显示,96.7%的家属认为发热要居家休息,不可大量运动;但也有3.3%的家属认为没关系,认为运动后出汗有利于退热,居家休息不利于呼吸新鲜空气。86.7%的家属知道小儿发热要多喝白开水,清淡饮食;13.3%的家属认为小儿发热原本就没胃口,不想吃东西,多喝白开水,清淡饮食会导致小儿更加不想吃东西,小儿想吃什么就吃,会增加食欲。

3.1.2 由于大部分小儿由老人照顾,文化程度低,对小儿发热都依照传统习俗来护理,获得科学护理知识途径少,不知道怎样科学的护理小儿发热,96.7%的家属认为体温38.5摄氏度或以上应给予退热剂;只有63.3%的家属知道小儿测体温以肛温为主,36.7%的家属则认为不正确,应该听医生的,医生说怎样就怎样; 15%的家属知道小儿体温低于38.5摄氏度以物理降温为主,有85%的家属认为是不正确的,认为不用退热剂体温不马上降下来,会导致小儿发生抽搐、惊厥,会烧坏脑子,会烧傻的。物理降温太慢,没什么用。还有一部分则不知道什么是物理降温,会起什么作用。年轻家属虽然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可以从书籍、电视、网络上获取小儿发热护理知识,但因为没有实际护理经验,碰上小儿发热时常常束手无策,她们只能用从年长的朋友、长辈那里获得的知识来护理患儿。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她们认为从老人那里获得的护理知识是正确的,有76.7%的家属认为小儿发热要捂热,要多穿衣服,不能脱衣服否则会加重发热。

3.1.3 家属对药品应用知识普遍欠缺,对抗生素的作用及引发的危害认识不足。她们过于依赖药物,特别是抗生素,42%的家属认为小儿发热一定要用抗生素。她们不知道小儿发热的机制,不知道抗生素有较复杂的作用机理及副作用。认为发热就是有炎症,就要用抗生素,要消炎,她们不知道使用抗生素有严格的要求,不明白在使用抗生素前应做病理学检查、细菌培养或其他辅助检查,应根据检查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家属对给药途径存在很大误区,56.7%的家属认为小儿发热一定要输液治疗,小儿在口服用药时很难配合,不肯服用,很难全喝完,会因药量不足而延长康复时间。还有一部分家属认为输液方便,一天用一次就行了,不用一天几次的喂小儿服药。一旦小儿发热,家属往往就主动要求医生给小儿静脉输液,使用抗生素,以为这样小儿才能好的快。只有43.3%的家属认为是不正确,在选择给药方式时应根据药效并结合患儿病情而定,对于严重感染,病情重,病程长及口服困难的患儿才应考虑选择静脉给药〔3〕。

3.2 对策

3.2.1 根据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护士应首先加强自身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小儿发热护理知识,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有效的宣传。门诊输液室具有患儿人数多,流动性大,停留时间短等特点。临床护理人员少,工作量大,在有限的时间内只能完成某些具体的治疗,护理技术操作等工作,无暇对患儿的家属进行小儿发热护理知识的宣传指导和专业教育〔4〕。针对家属获得科学的护理知识少,护士应提高责任心、爱心,给予家属更多帮助,抓住输液过程的时机,根据家属的年龄,接受能力的情况,主动耐心的向患儿家属用通熟易懂的语言简要的介绍小儿发热护理知识,从患儿就诊叙述中迅速判断其所需求的和所欠缺的知识,结合实际的具体情况,有重点的给予宣传教育、指导护理。对与乱用药,不合理的自主用药,护士应根据患儿不同情况,包括病情、年龄、治疗方法等有选择性的向患儿家属进行宣教〔5〕。使其逐渐认识到滥用药物的危害。为了使家属更方便的获取小儿发热护理知识的健康宣教内容,采用多种方式,多种途径进行介绍宣传。在输液大厅,等候区制作健康教育宣传窗,通过图画,文字介绍的方式制作简单、明了、易懂的小儿发热护理知识内容的板报。通过大厅电视滚动播放关于小儿发热护理知识的PPT,以动画方式吸引家属观看。投放健康处方,以方便家属取看。增加护士一对一的宣传,利用患儿输液的时间与其家属进行行之有效的交流, 合理的宣传,对家属的护理误区,耐心讲解有关知识,纠正误区,增强家属对小儿发热护理知识的学习意识,让他们逐渐掌握如何科学、正确的护理小儿发热,避免过度用药,不和理用药及滥用药物,避免过及心态,能正确的按医嘱护理,使小儿能够得到更科学、正确的护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让小儿安全的度过发热期,更好的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WalshA,EdwardsH,courtneyM,WilsonJ,Monaghan S.Paediatric nurses’ Knowledge,attitudes and factors influencing fever management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2005,49:453-464

[2]Wong A,Sibbald A,Ferrero F,etal.Antipyretic effect of dipyrone versus ibuprofen versus asetaminophen in children:results of a multinational,randomized,modified double-blind study.clinical pediatrics,2001,40(6):313-324

[3]宗青,陈正姗,钟淑诊等.儿科患儿家长抗生素应用相关知识及健康需求调查[J].护理学报,2008,15(7):17

对儿科护理的认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护患纠纷;儿科;服务态度;沟通障碍;法律意识

护患纠纷是指护患双方对护理过程及其后果作评价时所产生的分歧,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制度的完善及病人的自我保护意识的加强,护患纠纷不断增多,并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儿科病房因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护理纠纷更易发生。为探讨病人投诉的原因及防范措施,现将我院儿科病房2003年—2007年发生的45起护患纠纷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1  临床资料

2003年—2007年我院医患纠纷办公室统计涉及儿科护理方面的病人投诉45起,通过对护患对方提供的陈述材料及病案等原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归纳出引起护患纠纷的原因。详见表1。表1  2003年—2007年儿科护患纠纷发生情况(略)

2  分析

2.1  家长对护理服务态度不满意 

随着社会的进步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及人们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的增强,对医疗、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儿科护士服务的对象大多是独生子女,其家长期望值过高,任何一项护理若不细致均有可能产生不良后果,容易与患儿家长发生冲突,直接导致纠纷。同时,由于基层医院护理人员编制不足,且儿科常见病发病的季节性强,还要不断增加床位,使护理工作量增大,护理人员又难以相应增加;患儿多过于拥挤,“抱怨”较多,使护士忙于治疗不能耐心回答家长提出的问题,或说话不严谨,解释工作不到位等,造成家长心情不愉快,从而引发护患纠纷[1]。本组投诉中服务态度问题所占比例最高,充分说明护理人员缺乏主动服务意识。

2.2  护患沟通障碍 

一方面,由于部分低年资护士缺乏社会经验及沟通交流的技巧,对家长的提问很少耐心回答或机械简单,使家长误感工作敷衍了事。新业务的开展及治疗量的增加占用了大量时间,使护士与患儿及家长的沟通交流时间减少,无暇顾及患儿及家长的情绪与心理感受,使患儿及家长产生不满。另一方面,护士与患儿及家长在认知上往往看法不同,如小儿静脉穿刺成功与否与病房的光线及家长的密切配合是相辅相成的,但部分家长对此并不认同,总认为是护士技术水平不高。由于小儿血管特点穿刺难度大,护士根据患儿个体差异选择穿刺部位时与家长意见不统一,若不能一针见血,矛盾一触即发。本组投诉案中有3起由于家长对护理工作缺乏认识而产生误解造成,反映了社会对医疗工作的特殊性缺乏应有的认同,对医疗卫生职业的风险性缺乏了解。

2.3  家长对医疗收费的不理解 

随着物价上涨以及医疗费用的不断增长,使病人经济意识的逐渐加强。个别家长缺乏相关知识及就医道德,出现了因为医疗收费问题诱发的护理纠纷。本组投诉中,医疗收费问题所占的比例位居第三。因医疗服务项目繁多,内涵没有统一规定,护理人员在科室又承担着每日记账及催缴费的工作,费用增多时部分家长怀疑护士多记或错记费用,当护士催款时说话若不注意场合、分寸,很容易产生护患纠纷[2]。

2.4  法制观念淡薄,忽视病人权益 

随着法律知识的普及,加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患儿家长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不断增强。若患儿家长对治疗护理的过程不理解、效果不满意及期望值过高和对医疗高风险的不认知,或者对病情恶化不理解、不接受,迁怒于护理人员身上而引发纠纷。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由于惯性思维,不注重履行告知义务及签字手续,或护理文件书写不规范,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使发生纠纷时举证不利[3]。

2.5  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工作中责任心不强,对患儿缺乏爱心,对护理工作有正确的认识,工作马虎大意,如输液时未排尽空气;不注意药物配伍禁忌出现沉淀反应;巡回液体不及时,液体外渗;续液体不及时,未调速;拔针后压迫不严而致出血等。有时仅仅为一句话,使患儿及家长对护理人员失去信任而引发纠纷。危重病人多、护理工作量大造成病人等待,易引起纠纷;受某些媒体对医护人员的负面报道影响,患儿及家长对医务人员缺乏信任,全程监督医疗护理操作,无端怀疑加药剂量,违反了制度和操作原则,给医疗护理带来不便,同时使医护人员产生反感情绪而引起纠纷。医院其他环节出现问题,如治安、药品的质量与价格、住院费用、医疗设施、治疗效果不佳等其他纠纷引发对护理工作不满。患儿家长若对医生的诊治、用药、疗效等不满意时,不直接与医生发生冲突,往往通过对护理工作上的失误,如静脉穿刺不成功、语言上的不慎等借故发泄不满情绪而引发纠纷。

3  对策

3.1  转变护理观念,提高服务质量 

市场经济的发展、独生子女的社会现实性及护患关系的转变,要求儿科护士必须时刻牢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增强服务意识,在思想上、行为上、观念上处处为患儿着想,自觉为患儿提供优质护理服务,以增强患儿及家长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和信任[4]。在工作中实行换位思考,体验患儿及家长角色,从而启发主动服务意识[5]。工作中必须意识到自己的角色,注重患儿及家长的合作,通过尊重患儿的权利来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面对动态变化的患儿应调整好自身心态,保持健康良好的心境,设身处地为患儿着想,改善服务态度,为患儿提供优质服务。

3.2  掌握交流沟通技巧,建立良好护患关系 

大量的纠纷是由于不善于或不适当的护患沟通引发的[6]。服务稍有缺陷,就会引起患儿及家长的不满和投诉,护理人员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以人为本的理念。针对儿科护患关系的复杂性,我科护士运用有效的沟通技巧与患儿及家长交流信息,全面了解患儿的生理、心理和生活情况[7]。实行首问负责制,改叫床号为小朋友、小宝宝,称家属为同志、阿姨、叔叔等;提倡小儿温馨输液,每项操作前有问候、有解释,操作中有关照,操作后有交代;护士与患儿交朋友,一起玩耍、教他们学习等,及时解决患儿的护理问题。

3.3  合理收费,提高透明度 

为减少医疗费用引发的纠纷,我院自2005年实行了医疗费用的明码标价,双联处方,一日清单,自费药由家长签字同意,并在病区住院收费处设有医疗费用查询机,使家长对医疗费用支出心中有数。如有疑问可对照收费标准查询,或从相关部门得到解答,同时在诊疗护理过程中多与家长沟通,告知家长费用情况,明明白白看病,清清楚楚付账,并要求全科护士熟练掌握病房微机系统的工作程序,严把收费关和医嘱处理关。

3.4  加强法律知识学习,强化法制观念 

首先认识纠纷的重要性,不论何种原因引起的纠纷,都会给医患双方带来影响。对已经发生的差错和护理纠纷采取个案分析,对案例进行讨论,从法律的角度来认识纠纷产生的原因,使护理人员逐渐学法、懂法,并运用到护理实践中去,提高自我保护意识[8,9]。科室利用护士会对全科护士进行法律法规知识培训,举办法律法规知识竞赛活动,引导护士学法、懂法、知法、依法行护,使护士认识到自己违规行为可能导致的法律后果,能够从法律的高度认识到本职业的职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保障患儿的权力,提高护士的安全防范能力,避免不必要的护患纠纷。

3.5  加强管理职能,提高安全意识 

护理工作具有环节多、操作多、交接多、技术性强、服务要求细、时间连续性强等特点,管理者要使护理人员认识到护理工作是对人提供的一种特殊服务,要认识到法律不会因为护理工作辛苦与繁忙而免去应承担的责任。组织科室利用晨会、交接班或业务学习时间学习、讨论医疗纠纷案例,从中吸取教训,防患于未然。对科室工作中出现的差错或差错苗头及家长不满意的方面,要组织科室护理人员针对具体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原因,制订相应的防范措施。

3.6  加强专业技术培训,提高业务能力 

科室对各级护理人员制订培训计划,加强业务技术及基本素质训练,突出重在平时、重在细节、重在关键、重在低年资护士。学习并掌握各年龄组儿童对疾病的心理及情绪的不同反应,注意身心两方面客观征象及主观症状,熟悉儿科常用药物的剂量、作用及用法。注重护理工作的细节,努力提高护理技术水平及业务能力,使患儿及家长满意放心,杜绝或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春梅,吴育萍,郭建青.儿科病房护理纠纷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护理研究,2006,20(10b):26372639.

[2]王虎娥.护患纠纷发生的原因及防范对策[j].护理研究,2008,22(5c):13921393.

[3]崔亚萍.规范护理行为在防止护患纠纷发生的作用[j].护理研究,2007,21(7c),19501951.

[4]苏叶萍.强化法律及服务意识 预防护患纠纷[j].护理研究,2007,21(6c):16611662.

[5]罗琼华.护患纠纷产生原因及防范措施初探[j].护理研究,2006,20(5c):13891390.

[6]耿玉如.防止因医患沟通不当而引发医疗纠纷[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18(4):226.

[7]陈丽红.儿科常见护理纠纷的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j].护理研究,2006,20(8a):20432044.

对儿科护理的认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小儿内科护理;临床带教;护理责任制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4.36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104-01

现在医院中有很多刚刚从校园毕业的大学生在实习,这些大学生刚刚毕业,缺乏临床上的经验,缺乏对疾病的认识,且动手能力相对薄弱。就是在这种状况下,医院需要对这些实习生进行临床带教。临床带教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但却是为医院培养护理专业人才的必经之路。小儿内科护理临床带教可以在实际操作中巩固实习生在学校中所学的理论知识,这种将理论和实际相联合的方法,不仅可以巩固实习生的理论知识,还加强了实习生的动手能力,对疾病的认识等。本文主要通过分发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间的20位小儿内科临床带教教师进行调查,探究小儿内科护理临床带教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相应的对策。

1 资 料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间的20位小儿内科临床带教教师,其中男性教师13位,年龄30-60岁,平均年龄为(46±2)岁,工作年龄3-20年不等,平均工作年龄为(12±3)年。女性教师7位,年龄为36-50岁,平均年龄为(42±3)岁,工作年龄为4-15年不等,平均工作年龄为8年。

1.2 调查方法 通过分发调查问卷的方法对这20位小儿内科护理临床带教教师进行调查,调查问卷采取当时发放当时回收的方法,而后对调查结果进行总结。

2 结 果

从表1中,我们可以得到,在小儿内科护理临床带教中主要存在两方面的因素:带教教师的因素和学生的因素。其中60%的带教教师认为是带教教师的因素,15%的带教教师认为存在带教教师自身职业素质的问题,20%的带教教师认为存在带教教师专业技能水平低的问题,25%的带教教师认为存在带教教师对学生管理不严格的问题。调查中也发现15%的带教教师认为实习的学生不认真学习,25%的带教教师认为实习的学生没有责任感。

从表2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带教教师给小儿内科护理带教提供的一些建议。其中有高达50%的小儿内科护理带教教师认为应该提高带教教师自身职业素质,30%的带教教师认为应该提高带教教师的专业技能,还有20%的带教教师建议医院实行岗位责任制以增强小儿内科护理带教效果。

3 讨 论

主要讨论提高小儿内科护理带教效果的方法

3.1 通过培训等加强带教教师职业素质 大学生毕业之后的实习,就是使学生可以将理论和实际良好的结合在一起的一个过程,而对于学习小儿内科护理的毕业生来说,临床护理带教尤为重要。因为在小儿内科护理中,对小儿的护理很可能影响到患者的恢复及病情的转变。因此要做好小儿内科护理临床带教。而做好小儿内科护理临床带教的首先就是要加强小儿内科护理带教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教育。

3.1.1 加强在职护理人员素质教育 医院可以采用各种形式对在职的护理人员进行职业道德素质的教育,加强其自身责任感和小儿内科护理的专业技能。

3.1.2 将强对护理人员的“三严”教育 所谓的三严教育指的是:严格的组织纪律性的教育、严格的护理操作流程的教育、护理人员护理态度严谨的培养[1]。在教育中,主要培养护理人员专业的技能,提高护理人员的组织纪律性、培养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的严谨的工作态度。再教育后,希望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虚心学习,认真执行护理中的每一个操作流程。平时生活中关心患儿的生活,给患者家人般的温暖。

3.2 医院应该选好合适的带教教师 一位优秀的带教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给学生起着示范的作用。小儿内科护理中,可能出现各种病症,因此为了保证小儿内科护理带教的质量,医院在选拔带教教师时要严格把关。对带教教师的要求应该是带教教师工作经验丰富、工作责任心强、理论基础扎实、临床护理操作熟练。除此之外,护理教师应该根据专业的任务,在带教之前做好计划。医院人员在带教教师带教的过程中对带教教师进行评估,一旦发现带教教师不合格,医院应该立即采取措施。

3.3 采用岗位责任制 在小儿内科护理带教的过程中,应该实行岗位责任制,不论是带教教师还是实习生。实习生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全面负责所带病患的护理工作,在实习生护理的过程中,带教教师定期对其进行检查和审核,并适当的给予实习生护理的建议。这样可以使实习生可以全面了解护理过程。

3.4 带教教师带实习生参与重症患者的护理 这样可以使实习生对小儿内科护理有更为深刻的认识,认识到自身责任之中,可以使实习生在以后的工作中以更加负责的态度去工作[2]。可以避免实习生出现不认真学习的情况。

4 结 论

小儿内科护理带教应该做好带教教师的职业素质培养、带教教师的选拔、实行岗位责任制以及让实习生参与重症护理等,做好以上这些即可有效提高小儿内科护理带教的效果,为培养小儿内科护理人员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对儿科护理的认识范文第4篇

①护士缺少责任感、素质偏低,患儿表达能力不足,常以哭闹来表达心理恐惧与生理不适,儿科护士长期处于嘈杂哭闹的环境中,这就要求其具备良好素质与高度责任心。与其他科室相比,儿科护士应更具耐心,更能吃苦,因此,儿科护理人员的素质严重影响着临床护理的安全。②护士专业技术不全面,缺乏业务知识。儿科护士直接面对的病人多是表达能力不足的小儿,且患儿病情转变迅速,护士要担负的责任也相对较大,严格要求儿科护理人员不仅要具备过硬的理论知识基础,还要熟练掌握护理操作技能。③许多医院为降低成本,加大经济效益,删减护理人员,导致病人与护理人员的比例不符合规定的标准。随着法定假日的增多,在岗实际人数也相对减少,频繁倒班、过重的工作量与来自部分家长的一些冲动言行导致护士精神高度紧张、体力消耗快,导致儿科护士心理与身体双重疲劳。④护士不被管理者重视,在福利、待遇方面被传统观念所影响,医院常出现重医轻护的现象。部分医院领导认为,护士的工作只是给病人测量体温、发药、生活护理以及输液,因此,只关心如何使护士可用度最大化,不看重护士的培养,甚至是限制护士晋升,护士的薪资待遇常处于医院基层。特别是儿科护理人员,虽工作繁忙、压力大,但是儿科的护理服务价格较低,大多数细致工作无任何费用收取,在现今医院按照各科室收入分配奖金的制度下,儿科护士的奖金仅能在倒数几位。

2护理安全隐患的防范措施

(1)强化护士的法律意识及法制观念,以法律规范贯穿护理工作,消除各类不安全因素,提高护士的自律能力,保证医疗秩序正常运行。护理服务做到周到、严谨及耐心,不仅要求护士具备专业的素质,还须强化自身法制意识。

(2)加强对护理人员安全教育的培训,护士长定时组织护理人员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与工作制度进行认真学习,并进行考核,保证规章制度得到落实。对交接班、早会时间加以利用,进行护理安全提示工作,临床护理过程中使用安全提示言语,领导所有护士进行护理工作应急预案的学习,对护理工作安全隐患定期排查分析,讨论提出护理缺陷,并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增强风险预防能力。

(3)控制管理好关键环节,充分评估安全隐患,强调控制护理工作当中的重点时间、人物与制度。护理人员存在结构差异,年资不超过3年的护士是儿科的重点控制对象,护士长对不具备过硬理论知识、性格不够稳定与服务意识不高的人员单独进行谈话,给予成绩肯定,指出不足之处。在工作中,提倡安全与效益就是质量,灌输安全管理科学化的观念,加强对保险防范意识、自身保护意识以及防患于未然意识的培养。

(4)在节假日、连班、双休日等相对薄弱的主要时段,结合工作量与技能需求,合理安排值班护士,排查不安全因素,对薄弱环节进行弥补,安排好下一步工作。学习重点制度,规范护理工作行为,以确保满足患儿需求与安全护理。

(5)加强儿科护理人员专科业务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儿科所需专业性较强,儿科护士必须要保持自信平稳的心态,处理事情沉着冷静,不被外界因素所干扰,取得患儿及家属对护士的信任与配合;儿科护士要掌握各项娴熟的抢救技巧,对各项先进检查设备熟练使用,做到精益求精。对儿科新入护士安排专业技术过硬的资深护士进行一对一带教,对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每周考核一次,以达到尽快提高新入护士穿刺技术的目的。

(6)对人力资源合理分配,为确保护理的安全性,护士长结合各时段儿科护理的工作量变化,可尝试性对排班方式进行改革,根据工作量动态安排值班护士人手。

3结论

对儿科护理的认识范文第5篇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我院儿内、外科共四个科室———小儿外科、新生儿室、儿内一科和儿内二科共89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0~53岁。其中,副主任护师4名,主管护师18名,护师47名,护士20名;学历层次:本科学历21名,大专学历51名,中专学历17名。

1.2科研培训方法

在培训开始前对儿科护理人员的科研状况和能力进行调查,针对具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科研知识培训课程。儿科护理人员科研知识的培训主要分两个阶段开展,第一阶段:对儿科的全体护理人员开展护理科研的重要性及其意义的学习,同时加强护理科研相关知识的培训,重点为护理科研的选题原则、选题方法、科研步骤、科研设计和论文写作等方面的培训,第一阶段培训经考核合格后参加第二阶段的学习。护理科研培训的第二阶段:所有参加培训的护理人员结合儿科的临床护理特点,开展一定的护理科研实践活动,结合儿科的工作特点和性质进行护理科研的选题和设计,然后请有关专家对相关护理科研实践活动进行点评,指出不足之处,督促其不断改进。每个阶段为期一个月,共两个月。

1.3调查方法

对所有儿科护理人员在护理科研培训前后分别就对待护理科研的态度、科研动机和科研能力进行调查和比较。调查均由同一组人员进行,调查前进行统一培训,采用统一说明语,调查前事先声明此调查不会给被调查者带来任何负面影响,要求如实填写,匿名完成,当场回收。

1.4科研能力的评价

根据潘银河相关研究量表对护理人员的科研能力进行评估,具体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含三个方面)、检索文献的能力(含五个方面)、科研设计的能力(含五个方面)、科研实践的能力(含六个方面)、处理资料的能力(含五个方面)、写作论文的能力(含六个方面)。每部分的评分标准:任何时候都能做到4分,绝大多数时候能够做到3分,一般情况下能够做到2分,偶尔能够做到1分,任何情况下都做不到0分。满分120分,分数越高,表示其科研能力越强。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采用t检验对计量资料进行比较,采用χ2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培训前后儿科护理人员对待护理科研的态度变化情况

培训前后儿科护理人员对待护理科研的态度有明显变化,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2培训前后儿科护理人员科研动机变化情况

培训前后儿科护理人员在为发展护理事业做贡献、更好地总结临床经验、解决护理实际问题、对护理科研有兴趣、为了晋升职称的需要和其他等护理科研动机上有明显差异,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3培训前后儿科护理人员科研能力变化情况

培训前后儿科护理人员在发现问题的能力、查阅文献的能力、科研实践的能力、科研设计的能力、处理资料的能力、论文写作的能力和总分等护理科研能力上有明显差异,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