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机构建设管理

机构建设管理

机构建设管理

机构建设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医疗设备;维修;养护;制度;目标

医疗设备在当今医院,所起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先进的医疗设备不仅大大提高了临床诊断、治疗能力,而且创造了丰厚的经济利益及社会影响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疗设备的自动化程度及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同时对医疗设备的保养、维修及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且在医院等级质量评估方面,医疗设备的管理与运用成了评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医疗设备工程人员,下面本人结合多年的工作实际,针对医疗设备机构建设、医疗设备的运用维修及医疗设备的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1 组建医疗设备购置委员会及专职的维修机构。

1.1 建立医疗设备购置委员会 医疗设备购置委员会应由医院分管层、医疗设备使用人员及维修人员组成。购置设备前首先通过本地市场状况对该医疗设备进行立项论证,然后对该设备的使用率、投资回报率、设备的先进性、设备的性能、性价比及售后服务等方面进行综合性评估,严格遵守医疗设备购置制度,避免盲目性及随意性采购。一台好的医疗设备不仅能促使医院诊疗水平的提高,业务的拓展,同时也为医院带来了极大的经济利益及社会效益。反之,一台差的医疗设备,不仅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同时又阻碍了医院的发展。

1.2 建立专职的医疗设备维修机构 随着医院步入市场化,各级医院领导层普遍存在重医轻工的思想,在生活待遇、工种重视程度、培养发展等方面存在失衡现象,促使大量优秀医疗工程技术人员流失,从而造成目前医院医疗工程人员素质偏低、维修手段及维修工具的落后。然而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现在医疗设备在诊疗活动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随着医疗设备的不断添加及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对医疗设备的保养、维修问题也日益凸显。虽然现在医疗器械销售厂家及公司售后服务制度比较健全,但毕竟鞭长莫及,而且维修费用昂贵。培养医院自己的医疗设备维修队伍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医疗设备利用率高及延长医疗设备使用寿命等优点。如果医院自己有一支强有力的医疗设备维修队伍,及时地发现、处理医疗器械隐患,并能对一些故障进行及时修复处理,不仅为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技术保障,避免了不必要的医患纠纷;而且医疗设备的能否正常运行,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医院形象与声誉,也影响到医务人员的情绪及行为。

2 建立医疗设备维修专职人员的培养制度

一名合格的医疗设备维修人员首先应具备强烈的责任心,及全心全意为医疗工作服务的思想。医院管理层应对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合理分工,正确使用,严格管理。在业务水平提高上要做到安排维修人员到设备厂家或公司进行定期培训,搭建院内维修人员与厂商技术部分咨询、沟通平台,鼓励技术人员进行业务交流及在职脱产学习、进修。在学术研究、新项目开展方面给予维修部门充分的人力、物力上支持,营造适合医疗工程技术人员施展才能的条件,为保证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转而提供组织保障。因此医院领导层在重视医疗设备引进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医疗设备维修队伍的建设、培养,把医疗工程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工作纳入医院总体建设的轨道。

3 建立工程技术人员工作职责制度

3.1 医疗设备的安装、调试制度 一台新设备安装时,应安排分管该设备的维修人员,参与协调厂商工程师进行设备安装,借此机会了解该设备的工作原理、内部结构、维护保养方法及易损部件更换方法等。机器安装工作完成后,还要对设备进行调试,了解设备的性能和各项参数是否符合规定要求,对所了解的知识,认真做好记录,并填写验收报告。

3.2 建立医疗设备的使用及日常检查制度 医疗设备使用人员上岗前,必须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严格按照设备的操作流程进行操作。而且设备操作人员应该做好使用设备的日常检查工作,如设备表面清洁除尘,开机前检查设备外部电压、电流是否正常等,不同的设备日常检查有不同的要求,所以设备操作人员应该严格按照该设备的出厂要求来做日常检查。如机器运行时出现异响,异味、运行不稳定、图像伪影、数据偏差等异常情况,应及时的通知设备维修人员,不可私自拆卸。设备维修工程技术人员要经常到设备使用科室与设备操作人员进行沟通,了解设备使用情况,查看设备的使用环境如室温、湿度、防尘、防护、电源线路保护等情况是否符合要求,并及时纠正操作中不规范行为。

3.3 建立维护人员定期检查制度及维修工作制度 定期检查医疗设备其目的是对设备的精准度、状态、性能及易损部件进行预防性维修。发现问题能够及时的校准、更换。这样不仅大大提高医疗设备的完好率、使用率,同时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减少及消除设备故障隐患。

随着医疗设备的使用频率增加及年限的增长,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各种故障。医院设备维修部门要及时的组织、调配相关医疗工程技术人员到故障现场,对机器故障进行精确的分析,及时的修复故障设备,确保临床诊疗工作继续顺利进行。

4 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及管理目标

4.1 建立主管领导负责制度 医疗设备目前是医院资产的核心部分,必须加强对医院维修机构的领导管理,确立主管领导负责制。主管领导工作职责应包括,负责医疗设备维修的日常工作,积极组织维修人员参加各种业务学习、培训、讲座及业务交流,统筹安排维修工作的详尽规划,进行经费预算,尽可能的降低运行成本,论证各种设备的保养周期、日常维护及维修的相关事宜等等,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如维修人员责任细则、维修设备的管理、事故责任细则等,并负责具体实施。

4.2 建立设备档案管理制度 组建设备档案资料部门,并制定设备档案管理制度细则。凡有价值万元以上的各种进口和国产的贵重设备及精密、稀少设备都必须建立档案,来具体详尽收集或记载医疗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使用及维修方法等,并科学分类、严格管理、确保维修有案可查。使维修依据更加及时可靠、方法更加恰当,更换部件更加准确。

4.3 建立管理目标制度 对医院设备维修工程人员根据学历、资历、职称等,进行技术合理分工,如分为大型医疗设备维修组,精密设备维修组及常规设备维修组。根据业务能力各组设立负责人,各组之间定期组织业务交流,必要时各组组员可相互调剂,使维修工程人员技术更加全面。医院结合自身现状对维修小组的自维修合格率进行明确的目标要求。如CT自维修成功率应达到70%,生化分析仪自维修成功率应达到90%,B超自维修成功率应达到80%等。年终根据各组自维修合格率进行考评,并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

机构建设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现状;存在问题 ; 完善措施

一.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现状

(1)现行工程质量检测模式导致检测单位第三方公正性地位得不到保证。主要表现在工程检测费用由被检测单位支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第141号《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规定,检测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这将比较有效地改观检测机构的检测行为,对检测机构形成较大的政策支撑。但目前这种局面还没有形成。

(2)部分检测机构基于部门利益形成保护。根据检测行业协会的了解,目前有相当数量的检测机构依附于施工企业、监理单位、科研单位、高校、质监机构等,不同程度地形成了利益保护群,特别是依附于施工企业的检测机构,其检测结论公正性受到质疑。

(3)工程现场质量与检测责任行为无法直接联系,“仅对来样负责”, 但事实也无法把作为责任主体的检测机构和工程现场质量的责任进行有效的连接。有相当部分的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的管理者,仅把检测作为资料过关的阶段。

(4)检测试验行为规范得不到保证。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建设行业的管理者以及工程的其他相关责任主体。随着市场经济的开放,特别是检测市场的全面放开, 各种问题也随之而来。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检测机构更看重的是企业的经济效益, 其行为未得到有效约束和监控。

(5)检测机构小规模现象造成市场恶性竞争。检测机构小规模,市场准入较低,势必产生一哄而上,追求短期效益行为,严重影响检测的规范和质量;同时,产生从业人员素质低、技术落后,不利于检测领域的检测技术创新和发展。

(6)管理部门缺乏强有力的监管手段。目前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质量监督机构由于人力条件有限,难以对检测机构进行“全天候”的监管,况且大部分的检测属试件破坏检测,很难做到“追本溯源”。

(7)检测机构的淘汰制度、吊销制度、公司信用制度不健全。

二.当前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存在的问题

在建设工程中,原材料的质量和工程质量很大程度上是用试验和检测结果来反映的。在对工程质量进行评价时,试验和检测报告是必不可少的质保资料。一旦报告失实,将无法真实反映工程的实际质量情况,给社会和公众安全带来隐患。但目前,试验和检测机构存在以下几个比较大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建设工程的质量。

(1)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在质量管理、经营理念上存在不足

①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质量管理缺少高素质的管理人员,真正一线检测人员经验不足,与检测机构申报资质要求相比差距较大。其原因:一是申报资质技术人员从外单位聘用的;二是作为检测一线的检测人员现场检测经验不足,对一些技术性问题缺乏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②质量管理、设备管理、环境管理、检测等制度流于形式,只是挂在墙上,应付各种形式的检查,与真正具体执行相差甚远。③缺少有关新规范、标准、图集、资料等,现场检测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和业务技能的培训不足,一些新标准已开展较长时间而没有严格执行。(2) 假报告现象,严重地影响了检测单位的社会形象,破坏了检测工作的准确、公正、科学性。虚假报告情况大致有以下几种:①在检测记录上直接划改,将不合格报告更改为合格报告。②直接收取施工单位的检测费,施工单位不送样品,试验也不做,直接开具虚假的合格报告。③对于群体住宅、小区工程,送一份试样,出具多份合格试验报告,减轻试验负荷,赚取不正当利润。④对于一份有多组试件样品的报告,抽掉不合格的试验数据,只开合格样品的报告,替施工单位开脱责任。⑤为了施工单位的验收需要,在工程验收前补开虚假报告。这种行为,一部分是因为检测单位利益的需要,还有一部分是出于当地上级部门或其他利害关系的需要。⑥为满足检测单位的需要,降低试验标准,将不合格样品开具合格报告,或为检测客户隐瞒不合格情况,不向当地质监部门报告。(3)检测单位为了业务需要,向监理、施工、建设单位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行贿,严重影响到检测工作的科学公正性。(4)部分检测员试验时不通过统一的原始记录本记录原始数据,在计算出试验结果后才填写原始记录数据。(5)部分检测项目检测人员不进行试验,而叫一些无试资格的临时工做试验,然后检测员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不能真正地掌握原始数据,影响了检测数据的准确性。(6)检测市场收费不规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一个地区存在几家检测单位,互相竞争检测业务,检测价格竞争时互相压价。②具体某个单位工程时,进行包死价,例如,某一幢6层住宅楼,以4000元价格负责所有检测试验。③在具体某项检测项目时,没有按照物价局规定的收费标准,而是采取百分比,例如收到具体检测项目80%或更低。

三. 完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管理的措施

(1)加强对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资质管理①加强对工程质量检测机构从业人员的考核管理,特别是质量管理手册中管理人员和现场一线检测人员必须在位在岗,真正发挥其抓管理,管质量、效益的作用,对于长期外聘人员必须解聘。②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做到年检有标准,一切按制度办事。积极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及时掌握新规范,新标准,提高其业务技能,保证检测工作科学性、合理性、公正性。③工程质量检测的行业管理部门,在把好检测机构资质审批的同时,做好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资质管理和动态考核。因为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特殊性,在落实质量责任的同时,要加大省、市两级管理部门的巡查年检力度,通过巡查年检,对存在问题限期整改,甚至停检整顿,直至吊销检测机构的资质,这样才能做到资质标准不降,监督管理到位,检测数据的质量得到保障。(2)对于工程质量检测机构不规范的行为,省、市主管部门也一直采取一些管理手段进行监管,此如三级密码管理制度、报告统一格试、报告统一印刷序列号等来监控虚假报告资料流入工程中,给工程质量带来隐患,为了规范检测工作,建议采取以下几个方面对策:①样品委托管理 接样室提供给检测客户样品委托单,由客户填写,委托单应标明检测项目的检测参数、标准、价格等详细信息,接样员把委托单内容输入微机并打印;任务单在空余时间集中统一打印,由微机自动生成按项目分类的任务单流水号,同时微机可打印样品标签,方便样品标识;按照三级密码制度,样品编号与委托单编号相互独立,这样检测人员就不能知道样品是哪个检测客户,也不会产生一份样品多个任务书,每个任务书上的检测项目不能随意减少,就不会产生随意抽掉不合格数据,减少了弄虚作假的可能性。②检测数据及原始记录的管理 检测人员领取任务书后,按任务书要求对样品进行检测,应保证两个人参与试验,一个试验,一个记录,互相监督,经两人签字后,交审核人审核签字后,检测数据不能够再修改,检测人员在输入每个任务的检测数据时,微机自动进行数据处理并编制检测报告。③检测报告编号在检测报告中唯一的,报告经签发后,不得进行更改。(3) 对于不合格检测报告统计,采用微机直接生成不合格统计报表并打印出不合格报告,上报当地质量监督站处理,减少隐瞒不合格报告可能性。(4)对工程质量检测机构收费的管理,在微机中直接统计各个检测项目,并根据检测价格指导价,管理部门可直接计算出收费具体情况,对不规范行为进行处罚,可直接规范行业价格竞争,减少不正当的竞争,规范检测市场。(5)对于一些检测单位乱收费,及个别检测人员不按规范进行检测的违法乱纪行为,严格按《建设工程质量责任主体和有关机构不良记录管理办法》及《广东省建筑市场管理条例》、《建筑法》中的规定,进行处罚,情节特别严重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结 语

工程质量检测机构除在我省的一些地级市还属于事业单位管理外,一般都是中介服务性机构,在检测过程中,除了省、市两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定期巡查年检外,机构内部还应加强练“内功”,保证检测工作规范开展,检测报告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公正性,使检测工作不受任何形式、任何理由的干预,并采取切实可行的监督管理对策,加强质量管理,积极推行质量管理体系论证,使工程质量中的检测数据具有准确性,减少工程质量隐患。

机构建设管理范文第3篇

一、完善经营组织制度,巩固脱钩改制成果。本市已经脱钩改制的造价咨询机构,要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完善经营组织制度,建立合理的治理结构。要明确产权结构、股权所有,保障股权所有者的合法权利;章程不明确的要修改后通过规定程序予以确立;要健全并实施监督制度,明确重大事项的决策、决定的审议制度,防止和制止违规操作行为的发生。

二、健全经营管理运行机制。工程造价咨询机构要健全科学化、民主化的经营管理制度,充分发挥管理层、员工们的积极性和业务才能;要完善透明的劳动人事、分配制度,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增强专业人才的合力和凝聚力;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完善执业质量审核制度和其他工作制度,以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ISO900--标准为目标运作。

三、坚持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造价咨询机构和执业人员要严格做到“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执业准则和职业道德;要独立、公正,不做假帐;要公平竞争,不欺诈、哄骗,不运用不良手段取得业务;要公开服务规则,不谋取私利,防止发生不轨行为;机构和执业人员对工程的计价、编制及审核、结算,不得抬高、压低价格,不得拖延时间;对出具的鉴证报告文书要公正言明,承担责任,信誉至上。政府需要造价咨询机构提供的服务,采取通过市场购买的方式进行。

四、进一步提高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和专业队伍思想、业务素质。特别在应对入世的近二三年,要制订发展目标、规划和相应措施,努力推进做强建设工程全过程造价控制、咨询业务,争创品牌;同时,创造条件,探索联手、联合,以及与海外同行合作、合资方式,引进先进技能和管理,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五、强化工程造价咨询业的自律管理。凡在本市从事工程造价咨询的机构和注册造价师、执业人员,必须加入本市建设工程相关协会,成为团体会员或个人会员,由协会加强动态管理;造价咨询机构和执业人员要严格遵守行规行约,遵守协会会员代表大会通过的《从业公约》,遵守《中国工程造价咨询单位执业行为准则》和《中国造价工程师职业道德准则》。协会要对《公约》、《准则》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实行评议、举报制度,奖优罚劣,对严重违规、违约者,开除会籍,报主管部门处理。

六、深化协会改革和建设。市建设工程相关协会要按市政府有关文件和要求,着力做好改革和自身建设,积极承接有关部门职能移交工作;要调整、健全协会组织和办事机构,充实中青年、熟悉业务的人员,增强办会力量;要建立专家评审、认证制度和民主办会的监督机制;要加强对行业、会员的指导和有关协调、监督工作,保护会员的合法权益,提高行业整体素质,推进造价咨询业健康发展。

七、探索建立风险保险机制。有关协会可草拟试行办法,在征得全体会员单位同意的基础上提取、交纳风险基金,采取抗风险措施,实行执业人员风险责任制,严格业务资料、档案等管理;咨询机构发生经营风险、破产清算等情况,承保机构应按有关规定和程序,支付风险赔偿。

机构建设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信息化;信息化机构;管理模式;CIO体制

一、引言

高校信息化,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1]。高校信息化职能机构在实施并推广教育信息化工作中,应根据自身的需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加强管理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促进科研水平、改善教学环境。

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提出为高校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发展的理论基础,明确了在高等学校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涵,为高等学校全面把握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力求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步入一个科学规划、全面发展的良性轨道指明了全新的发展道路。但纵观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存在很多问题,究其原因,归根结底还是高校信息化职能机构建设不完善与管理职能缺失所致。

二、当前高校信息化机构建设和管理存在的主要弊端

我国高校的信息化建设经过起步发展阶段、系统集成阶段,目前在信息化管理水平较高的大学已经开始与发达国家的大学信息化管理同步进入应用集成和信息集成阶段。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特点是:起步晚、发展快,跳跃大,与此相伴随的必然是:思想乱、障碍多、漏洞大[2]。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部分学校主管部门领导观念落后,认识不到位

很多高校领导没有从战略高度去认识信息化建设,信息化观念十分薄弱,并没有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在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重硬件轻软件、重网络轻服务、重技术轻管理的倾向不仅严重存在,而且非常普遍。如有的高校领导对信息化职能机构缺乏了解,对学校信息化机构的定位也五化八门;还有的主管领导和部门甚至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低下,许多决定大多只停留在会议讨论和文件上,往往是口头上讲得多,实际上却做得很少。从国内外信息化建设的经验看,信息化建设不仅仅只是一种技术,一种服务,更重要的是能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能够促进教育模式、教育观念的转变,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二)学校信息化机构体制不健全

1.信息化机构名称众多,机构重叠,职能范围模糊

目前,大多数高校在信息化方面尚没有个明确的领导和管理体制,很多学校的信息化管理机构部门众多,存在职能交叉、条块分割、多头管理、重复建设等问题。“机构的设置,目前除电教中心或教育技术中心外,又有了信息中心、网络中心、计算机中心等等,机构重叠,造成了不少浪费。[3]”学校各种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管理委员会等虚拟机构,更是层出不穷,山头林立,声势浩大。众多部门的存在导致机构职责划分不清,职能范围模糊,信息流动不顺畅,资金人才资源浪费严重,部门间协调统一困难,更谈不上具有战略研究、规划的功能[4]。

2.隶属关系复杂,管理体制混乱

在机构设置上,由于没有明确的教育行政主观部门或现成的设置模式可供参考,不少高校在体制上对“信息化机构”的职能、性质、级别、归属等问题,认识不一。许多高校忽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求和实际状况,机构设置与调整随意频繁,领导主观意图明显,“长官意志”泛滥成灾。特别让人忧虑的是,当前高校信息化机构没有独立建制,挂靠在其它机构下的现象已经成为我国多数高等学校信息化管理机构普遍存在的事实,有的改名换姓,独树旗帜;有的干脆挂靠校办、宣传部;有的甚至设在教务处、图书馆、计算机中心等,五花八门,名目繁多。不同的机构设置方式实际上反映了对教育信息化不同的认识,不同认识的结果直接导致了“多头管理、多人负责”混乱局面,使得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工作被多方牵扯,利益被多方争夺,形成不了强大的凝聚力[5]。

3.机构定位不准,人员地位偏低,职称评定困难,处境尴尬

对高校的信息化机构的定位,多年一直存在许多争议,业已成为学校信息化建设面临的新问题。目前,对教育信息化机构的人员配置尚没有指导性标准,很多高校把信息化职能机构定性为教学辅助机构或行政机构,教育信息化工作者为教辅人员;有些高校甚至把信息化教育机构看成是技术性的、后勤服务性的机构。定位不准,导致教职员工对教育信息化职能机构工作的认同度降低,同时也增加了信息化机构工作人员在编制上、岗位上、职责界定上的困难。许多机构人员的工作性质与学校规定的岗位考核内容严重不符,甚至冲突不断,这无形中给当前的高校信息化建设工作增加了干扰,也严重影响了机构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另外,机构人员存在的职务晋升难、职称评定难、待遇低,地位低下,人才流失严重等现实问题,从某种程度又给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增加了很多不确定因素,这些问题是高校信息化现有体制下难以根除和解决的,它已经成为当今高校信息化工程的“切肤之痛”[6]。因此,改革现有管理体制,在机构人员的编制、地位及职称评定上,呼吁国家相关部门及时出台我国高校信息化机构人员编制方面的指导性标准文件,这不仅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迫切要求,也是今后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健康稳定发展必然选择。

(三)对信息化建设扮演的角色和建设内容认识不清

当前高校信息化机构工作人员角色定位存在偏差,各自对学校信息化建设应当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工作任务在认识上还不够清楚,业务部门与技术部门的分工协作还不够明确。业务部门认为信息化建设是本部门的事情,与技术部门无关,从而导致建设容易维护难,投入使用后没有技术实力去维护,半途而废;同样,技术部门认为信息化建设是技术部门的工作,一切都以“我”为中心,从而导致得不到业务部门的认可,落得辛辛苦苦建成却很难甚至无法投入使用。有调查表明,很多高校对于信息化建设应包括的内容,网络建设和应用系统建设的认可度达到100%,但教学平台、教学资源以及电子资源等建设的认可度不足80%,通过数据叫以清楚地看出各高校对信息化建设内容认识的片而性,并没有把E-learning,E-management,E-service等作为整体建设方案进行考虑[7]。

(四)资源配置不尽合理,特别是人才资源配置极为有限

许多地方性高校,特别是地理位置偏远的高校,在信息化建设的资源配置上远远不能满足教育规模日益增长的需求。从行政隶属关系上看,地方性大学一般都是地方政府的附属机构,其办学的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大都来源于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统一配置和企业的支持,所以受地方的经济发展和主管部门决策层观念的影响比较大。同教育部直属院校相比,大多数地方高校用于信息建设的专项资金还非常有限,加上地理位置的偏远,使人才的引进成为束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成为影响信息渠道的畅通、制约信息资源交流的瓶颈。目前,很多学校已注意到问题的严重性,努力地在进行改善,但还无法从根本上满足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多年来高校扩招也使得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信息资源增长速度更难以跟上办学规模扩大步伐[8]。

三、构建我国高校信息化机构建设和管理新模式

当前学校各部处、院系涉及信息化管理的工作越来越多,单靠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网络中心、计算机中心、信息中心等职能部门是很难协调和推进工作的。信息不畅通而造成的管理效率低下的现象在目前我国高校极其严重,出路只有充分利用信息化建设的机遇,完善学校信息化机构建设,改革现有管理体制,才能真正打破部门壁垒,使信息流动畅通,这是提高我国高校管理水平的当务之急和必由之路。目前国内明确建立CIO(Chief In-

formation Officer)体制的高校虽然只有北京大学等少数几家,但大多数高校都结合我国实际,选择了“信息化建设委员会”领导和管理模式。所以,为全面推进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向纵深发展,迫切需要进行观念更新和体制创新[9]。

(一)转变观念,提高对信息化机构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与高校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给高校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生活、交流等带来了巨大变化,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必将对高校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等产生深远影响。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推进,高校信息化建设已经从单纯的技术问题开始转向管理问题、制度问题。加强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在高校建立信息化职能机构,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主管领导和现有的信息化建设决策机构,应当从高校人才培养和发展的角度,全方位去把握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方向。一般认为,高校信息化职能机构是负责制定实施并推广教育信息化的机构,它肩负着营造信息技术环境、整合教育教学资源、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学科研质量和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的重任,这已经成为高校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重要推动力量[10]。因此,高校决策机构只有提高认识,重构适合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之路,改革和创新现有管理思想、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才能使高校信息化建设走出目前“条块分割”“机构重叠”的混乱局面。

(二)明晰责任,正确认识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和内涵

高校信息化建设要健康发展,要在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中发挥作用,信息化机构的决策层及工作人员,就必须从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和建设的内涵出发,明晰各自承担的工作职责,只有这样,才能协调统一,步调一致,发挥合力。多年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就是要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就是要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就是要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人才,就是要促进教育现代化。目前,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成绩斐然,但辉煌背后存在的问题仍然需要我们以坚定不移的决心去解决,否则,势必会对高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产生干扰和影响。我们只有围绕以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资源建设、组织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建设,才能使信息化建设工作不偏离发展的轴心。同时,处理好环境建设、资源建设与组织建设是之间的发展关系,我们才能在今后工作中真正做到建设、发展、运行、服务、维护的和谐统一。

(三)优化整合,强化高校信息化机构队伍建设的质量和规模

目前高校信息化机构的“条块分割”管理,必然导致高校信息化建设队伍“支离破碎”。针对这一现状,一些有战略眼光的大学管理者借鉴国外信息化建设的先进经验,开始意识到,只有创建与数字化、全球化背景相适应的大学信息化管理体制,统一战略规划,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建立与完善部门协调工作机制,才能提高大学在信息技术新环境中的决策、管理水平,由此提高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推动高校信息化管理体制高效重组,必然要求各高校信息化机构做到“名符其实”,不能只“挂牌”而无“授权”,更不应能因编制和岗位问题而长期处于“挂靠”地位。教育主管部门应从优化整合资源配置入手,及时制定出台相应文件,消除部门信息壁垒,改善机构人员的待遇,解决机构挂靠困局,最大限度地化解存在的矛盾与问题,真正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教育信息化,人才要先行。高校信息化建设,离不开一支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目前,我国高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数字化校园的软硬件环境要求信息化机构人员不仅要懂技术,还要懂管理和教学。纵观我国高校信息化人才队伍状况,同日益增长的校园信息化服务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根本无法满足高校目前高校信息化发展速度和规模的要求。高校信息化队伍的质量、数量、规模、业务能力等参差不齐,东西部高校之间、中央与地方高校之间、重点高校与普通高校之间的差距仍然非常明显,特别是在信息化资源配置、人才竞争中发展极不平衡,管理体制与运行体制矛盾更为突出。因此,通过引进和培训,提高信息化人才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建设一支包含用户服务人员、应用管理员、数据库管理员、系统管理员、网络管理员、安全管理员、备份管理员、机房管理员、系统操作员、部门信息员等多种角色的信息化运行服务队伍,是提升信息化校园服务水平,加强校园服务体系的建设的重要保障[11]。

(四)加强校际间的合作交流,增强信息流动共享

提高信息化决策层次,从战略高度来重视信息化的发展水平,从根本扭转和消除信息化机构间信息交流的壁垒,是当前我国高校信息化机构改革和建设的关键。从目前我国高校参与校园信息化建设管理的情况看,多头管理、重复管理、职权分散的状况仍然占居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主导地位,这种落后的管理体制不仅严重制约着高校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进程,更重要的是不利于校际间信息的交流、合作和共享,也不利于人才交流和观念更新。近几年,我国许多专家已经借鉴美国高校CIO的发展经验,对美国高校信息化进程中CIO角色和体制的进行研究,它给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带来重要启示。同时,我们也欣喜的看到,目前国内也有少数几家大学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明确建立了CIO体制,但选择的管理模式在沟通、交流、对话的机会上仍显不足,仍存在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这需要专家们一起来深入研究、思考[12]。但不管如何,提升高校信息化机构,特别是决策层的地位,从加强校际间信息交流共享、消除信息孤岛的角度讲,还是值得大力倡导和积极响应的。

四、结论

高校教育信息化机构建设和发展是一项长期任务,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纵深发展和对高校教育教学变改产生的巨大影响,人们对于信息化建设发展重要性的认识也在逐步走向成熟,相信高校教育信息化职能机构建立也将随着信息化建设应运而生,并将逐步走向发展和完善,信息化机构的地位也将得到大幅提升。这就要求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决策层,应当从教育发展的全局和战略角度去看待发展模式、发展环境、发展理念。在信息化建设中既要重视硬件建设,又要重视软件建设,既要强化运行服务,又要强化体制管理创新,努力加大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使高校信息化机构在校园信息化建设中大展宏图,再创新绩。

参考文献

[1]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l3.

[2]南国农.从视听教育到信息化教育——我国电化教育25年[J].中国电化教育,2003

(9):22-25.

[3][4][9][12]李逢庆,桑新民.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CIO角色研究及启示[J].复旦教育论坛,2009(1).

[5]丁青,吉翔.做好高校的CIO——对高校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23):8-11.

[6]刘小娟,汤益芳.高校信息化职能机构边缘化现象及对策研究[J].福建电脑,2008(4):

189-190.

[7]孙强,樊仰月,李欢欢等.高校信息化建设体制机制探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1):

10-12.

[8]刘锡禧.信息时代高校信息化建设及媒介素养教育[DB/OL]..

[10]张辉.美国著名高校信息化机构建设的经验与启示[J].教育技术研究,2011(1):74-77.

机构建设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医院 行风建设 管理机制

一、新常态下医院行风建设的重要性

(一)良好的医院行风建设是经济和政治稳定以及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行风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影响医院服务质量和制约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患者和人民群众通常将医疗服务中的共性问题和深层次矛盾与医德医风联系在一起,使得医德医风问题始终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同时这也是困扰医院及医务工作人员的重、难点问题。党中央曾经提出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也同样适用于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建设。新常态下,医院要以科学发展为理论武器,统一医疗工作者思想,大力推荐医德医风建设,解放思想,创新求变,实现医疗卫生事业的全面、和谐、健康发展。医院只有加强行风管理,反腐倡廉,才能打造健康就医环境、才能真正将“以患者为中心”的宗旨贯彻到日常工作之中,从而维护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为维护经济稳定、政治稳定以及社会健康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二)加强医院行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点方面之一就是思想道德建设,其在医院中的体现就是加强医德医风教育,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宗旨理念。只有加强医德医风教育,才能坚定医务工作人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树立“患者至上,服务至上,社会效益至上”的理念。不言而喻,医院内的歪斜之风与社会信念是凿枘不入的。那些“吃回扣、拿红包、开大单”的医务工作人员是集体中的堕落或变节分子,而推诿患者、态度冷淡等现象既违背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违背了医院医德医风的职业要求。

(三)加强医院行风建设是维系医院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医院是建设在社会主义大环境之中,是建立在人民群众的基础之上,也理所应当为群众服务,让医院真正成为“患者之家”。所有医务工作人员都应该强化“患者至上”意识,为患者提供人文化的医疗服务。如果我们医术不精,就无法为患者解除病痛,甚至会出现医疗差错或事故;如果我们态度不佳,冷淡患者,激化医患矛盾,医院内的不正之风就会越来越猖獗,我们也将逐渐失去人民群众的拥护和信任,久而久之,患者也会不断减少,病房和设备闲置,医院连最基础的经济效益都无法保证,更无法谈及如何创造社会效益。医院只有加强医院行风建设才能收获人民群众和患者的支持,维系医院的生存和发展。

二、新常态下医院行风建设管理的困境

(一)政府补偿机制不到位

医院是服务人民群众的公有化组织,所以,医院首先要坚持其公益性,执行国家统一化的医疗服务费用标准。但与此同时,医院医务工作人员的各类保险、基金上缴费用不断提高,医院设备采购费用不断提高,导致医院开支费用越来越大。而目前政府对医院的补偿远远不能满足医院解决员工福利、购置先进的软硬件设备、维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政府补偿机制不到位的情况下,一些医院的公益性将难以得到保证,甚至被迫走上市场化的道路。在市场化的环境下,行风建设难度不断增大。

(二)市场经济中无法规避的潜规则同样在医院中存在

市场经济下,商品交易中的“拿回扣”现象已渗透到了各行各业当中,医院也不例外。医院相关人员在药品的采购、管理、使用时,往往难以抗拒“回扣”的诱惑。“回扣”激起了人们对金钱和物质的贪婪欲望,考量着医务工作者的价值取向,使很多医务工作人员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间摇摆不定,难以取舍,这种现象的存在也大大冲击着医院内经济利益的分配调整。

(三)利益的多元化对医务工作人员价值观的影响

当代社会,竞争无处不在,每个人都竭力通过多方面渠道获取经济收入。面对同样的生存压力,医院和医务工作人员的价值观念也不断发生着改变。特殊条件下,部分群体通过各种权利和技术手段收取甚至索要“红包”来获取个人利益。久而久之,医院和医务工作人员救死扶伤、服务人民的意识越来越淡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也不断蔓延。医院中的不正之风虽然只是少数现象,但对医院乃至整个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不容忽视。

(四)医务人员对医院行风建设认识不足

国家卫计委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有9%以上的医务工作人员将医疗行为当做买卖交易;24%以上的医务工作人员对工作抱有消极态度;只有55%的医务工作人员认为医疗工作中应重视人性化服务,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行医宗旨。目前,我国医疗机构中普遍存在职业道德淡化,对医院行风建设认识不足等问题,医务工作人员价值取向也有所偏离,尤其在一些敏感性问题上,医院忽视了自身公益性。如“拿回扣”、“收红包”等现象频现,侧面反映了医务工作人员对问题的严重性认识不到位,并存在严重的从众和侥幸心理。同时,医院在处理“拿回扣”、“收红包”问题时,也是得过且过,甚至还有医院领导干部带头参与、纵容职工的各种不良风气和败坏医院声誉的行为。

(五)医院行风建设的发展

在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下,当下很多医院片面地追求政绩、发展和经理效益,却未能把握好医院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以及医务工作人员的可承受程度,导致的后果是医院规模盲目扩张,而医疗技术、人才培养、科室建设、技术创新等方面却无法同步发展。从而造成医疗秩序混乱,医疗资源浪费严重,医务工作人员开始出现思想滑坡,在一定程度上也给患者带来了一系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三、新常态下医院行风建设管理机制的构建

(一)构建医院行风建设的思想道德机制

职业道德教育。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医院行风建设的基础条件。医院是救死扶伤的公立机构,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密切相关。因而,医院必须要深入开展医务工作人员的道德教育、纪律教育,不断提升医务工作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将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构建廉洁行医的和谐之风,完成治病救人的社会重任和使命。

警示和典范教育。一方面,医院要树立医务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结合现实中的医疗卫生案件进行警示教育,以案说法,时刻提醒医务工作人员提高自觉性和警惕性,坚决抵制“收红包”、“拿回扣”等不良风气;另一方面,医院可以利用典范榜样来引导、激励医务工作人员,倡导廉洁行医。在创建“无红包医院”活动中,医院可以将模范医生树立为先进典型,在院内开展宣传学习活动。随着学习活动的开展,医务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会不断加强,廉洁行医的新风尚也会不断形成。

(二)构建医院行风建设管理机制

加强医院临床管理。构建医院行风建设管理机制首先要加强医院的临床管理。第一,要规范临床技术操作,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强化临床技术操作的监督管理,不断创新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的临床治疗方法,提升医务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第二,加强对医院各项检查及开放用药行为的管理监督,建立规范化、流程化、科学化的临床管理体系;第三,实现患者检查报告的材料共享,杜绝患者重复检查,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提升工作效率,减少患者医疗负担;第四,实行患者用药的动态监督,建立科学的处方开药制度,杜绝乱开药方、开错药方等现象出现,保障对患者的科学用药和规范检查。

公开医院事务制度。执行公开事务制度有利于维护患者的监管权利,预防腐败事件发生。医院应该将人事调配、利益分配、设备采购、内部决策等信息于院内公开,不断提高医院管理的透明度。对于重要项目和决策,医院要组织听证活动,搜集群众意见,实现民主化管理。在财务监管上,要严禁一切私自收费、胡乱收费的行为发生,医院可以通过公开药品定价和医疗服务费用标准的方式让患者消费得更踏实、更放心。对于一些受贿行为必须严肃处理,以儆效尤。

(三)构建医院行风建设的监管机制

加强一线医务工作人员的监管。一线医务工作人员是直接为患者做医疗服务的,他们的行为表现直接影响着患者对医院的评价和印象。因此,一线医务工作人员必须要严格自律、廉洁行医。首先,医院应重视行风建设检查,在自行定期进行医疗服务满意度调查的基础上,也可委托第三方进行患者满意度调查,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调查医务工作人员有无收受“红包”的行为。对于患者赠予的红包或礼物,医务工作者必须一律拒绝,若实在难以推却,则可充当为患者的治疗费或医药费,事后详细告知患者及家属。一旦发现有收取“红包”的,查实后,应毫不留情,严厉处罚;其次,医院要严格监督相关部门的药品采购、设备增置等项目,保障医院在每个环节和流程中都能做到廉洁办公;最后,要加强医院领导、科室负责人以及重要岗位人员的监督管理。可以通过内部审计、专项检查、定期考核等方式不断规范医院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从业活动,实行重点岗位人员定期轮岗制。

完善监督举报渠道。医院应公开“廉洁行医”的承诺,并在院内开通监督举报渠道,公示监督举报电话,鼓励群众和患者积极检举医务工作人员的不良行为。例如,医院将“拒收红包”以公告的形式通知群众及患者,告知他们医院的所有服务和医药购销活动均不收受任何形式的礼品和礼金。医务工作人员也要明确表态不索要、不收取患者红包及其他一切形式的贿赂。在此过程中,医院要通过多种形式明察暗访,接受监督举报。医院在职责和能力允许的条件下,利用多种途径和方法,在医院领导干部和医务人员中构建“思想上不想腐败,制度上不能腐败,法纪威慑下不敢腐败”的全新局面。

(四)构建医院行风建设的工作机制

加强协作。医院是一个非常重视团队协作的组织机构。日常工作中,各科室之间必须保持顺畅沟通,建立科室间的信息共享,及时讨论医院行风建设的最新成果和瓶颈问题,营造良好的医院行风建设环境,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共同面对医院行风建设过程中出现困难,及时解决,以不断推动医院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明确权责。本着“抓业务必须管行风”的要求,医院从事医疗业务管理的科室及分管院领导,是主抓行风建设的责任部门和领导者。医院其他临床医技职能科室、每名医护员工都是实施者、参与者。医院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强对行风建设的再监督,着力抓好对违纪违规的人和事的查处。医院要成立医德医风建设领导小组,下设行风办,具体负责日常行风工作。要明确各自的职责和权利,做好相互监督,相互促进;坚持有组织、有规划地部署工作,以推动医院行风建设的顺利进行、有效落实。

当下,随着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医院行风建设亟待完善。医院行风建设管理过程中可能遭遇很多困难,医院必须要按部就班、持之以恒、综合治理。本文从构建医院行风建设的思想道德机制、构建医院行风建设管理机制、构建医院行风建设的监管机制、构建医院行风建设的工作机制四个方面对医院行风建设管理机制展开分析和探讨,为医院行风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参考。然而,医院行风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化工程,涉及部门较多、环节比较复杂,医院必须全员参与到这一课题的探讨中来,共同致力于我国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忠厚.新时期医院行风建设需要解决的五个关键性问题[J].中国医院管理,2013(4).

[2] 王倩,李希民,张正国,刘惠颖.医院行风建设机制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的作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11).

[3] 詹才胜,许丽敏,何晓琴.当前医院行风建设中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