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血管外科手术

血管外科手术

血管外科手术

血管外科手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血管外科手术;并发症;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 R65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1(b)-0082-02

血管疾病患者经常会伴有许多内科疾病。该研究从该院2012年11月―2013年8月间收治的血管外科患者中选取3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血管外科手术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后续治疗提供有效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接受治疗的血管外科患者300例作为研究对象,经过临床诊断,所选患者均符合相关病症诊断标准,其中男性180例,女性120例,年龄为39~82岁,平均年龄(52.7±23.9)岁。排除标准:未行手术患者、急诊手术患者、该次住院期间进行二次以上手术患者以及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5、6级患者不作为入选对象。

1.2 方法

信息采集:对所选患者一般资料、合并症信息、手术分级信息以及ASA分级信息进行采集。手术一共可分为4级,1级:简单血管瘤、大隐静脉剥脱、血管造影、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2级:复杂单血管瘤、周围动静脉腔内治疗;3级:外周动脉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腹主动脉和(或)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4级:复杂的血管手术、腔内治疗、新型手术。由全科手术判断ASA分级和手术分级。住院医师在患者手术前完成相关信息采集并进行登记,主治医生要认真核实相关信息并签字确认,完成信息确认后方可安排手术。主治医生和主管教授对术后并发症进行判定,并发症定义为:患者术后至出院期间患者病情加重、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手术部位发生并发症和全身性系统并发症。住院医师在患者出院前必须要完成相关信息的采集登记。最后由风险评估小组对手术风险进行评估,并对可能会引起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统计。

1.3 统计方法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χ2检验。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资料

该研究共选择了300例血管外科手术患者,其中男180例(70.00%),女120例(30.00%),年龄39~82岁,平均年龄(52.7±23.9)岁。其中包括高血压115例(38.34%),心脏疾病75例(25.00%),糖尿病63例(21.00%),慢性肾功能不全37例(12.3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0例(3.33%)。

2.2 术后并发症

300例患者中共有24例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8.00%),包括住院期间死亡的2例(0.67%)。其中并发症主要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肺部感染、急性心力衰竭、脑梗死、手术部位出血、脑出血、切口感染、肢深静脉血栓、脓毒血症、周围动脉栓塞等,依次为3例(12.50%)、1例(4.17%)、2例(8.33%)、1例(4.17%)、2例(8.33%)、4例(16.67%)、1例(4.17%)、3例(12.50%)、2例(8.33%)、2例(8.33%)、3例(12.50%)。

2.3 患者分级与手术并发症

术后并发症与不同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用χ2 检验显示,患者心脏疾病、高血压、脑血管病史与并发症具有显著关系(χ2=8.541,P=0.005 5);并发症与糖尿病和肾功能不全关系显著(χ2=9.012,P=0.006 1)。随着ASA分级的增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机率也随之增高,根据χ2 检验显示,2级与3级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 手术分级及并发症

分类协变量为手术难度的分级,将手术难度1级作为对比参考类别,因变量为并发症,对其进行逻辑回归分析。其中显著危险因素为手术高分级,相对手术难度1级,2级、3级、4级的RR值依次为2.754、7.929、11.590,P

表1 不同手术分级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n(%)]

3 讨论

血管外科手术后易出现相关并发症,如动脉硬化性外周血管疾病一般会并发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据研究报道[1-2],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检查,1 000例周围血管疾病患者有93%出现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病变,有20%存在严重狭窄,25%出现3支冠状动脉病变。而腹主动脉瘤合并冠心病有35%,脑血管病合并冠心病约在33%,下肢缺血合并冠心病约在26%。其中腹主动脉瘤、脑血管病、下肢缺血以及其他心血管病在术后出现心肌梗死并发症的约为1%~8%。呼吸系统并发症也是引起血管术后并发症的主要因素,因为不同的血管手术都会对呼吸系统化造成不同的危险,导致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

手术并发症与不同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可用X 检验,结果显示心脏疾病、高血压、脑血管病史与手术并发症密切相关,糖尿病与肾功能不全和术后并发症也密切相关。根据以往调查研究显示,在手术风险管理中一般采用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技术优化研究所制定的ASA 分级,对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级评价,共分为了6 个等级,而该研究中共将手术分为了4个等级,此结果与以往研究报道存在出入。该研究4个等级,RR值依次为2.754、7.929、11.590,P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手术类型无疑是术后并发症最危险的因素之一,但是现在对手术分级尚无明确判断标准,分级不同,其结果也具有一定的区别。手术本身对患者生理影响越大,其并发症发生的机率就越高。参考相关文献,对血管手术进行手术分级,并结合相关医院血管外科的工作经验,将手术分成了4级,与文献中的分级略有出入,在该研究中研究者将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与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分为了三个等级。据研究[5-6]结果显示,手术分级增高,并发症也会随之增加,逻辑回归分析与χ2 检验显示,手术分级高是手术并发症的显著因素。该研究采用了术后并发症与手术分级的关系,来预测手术并发症的相关因素。

综上所述,脑血管病史、高血压、心脏疾病是血管外科手术中出现并发症的显著因素,糖尿病与肾功能不全也是并发症的显著相关因素。血管外科手术并发症与ASA高分级和手术高分级有着显著关系,将相关因素进行检测和预防,能有效提高临床疗效,有利于后续研究中建立综合医院血管外科手术风险管理流程。

[参考文献]

[1] 吴巍巍,刘志丽,叶炜,等.血管外科手术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探讨[J].中华医学杂志,2014,8(23):1781-1784.

[2] 王宇昭,吴楠,陈晋峰,等.70岁以上老年肺癌手术并发症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11,27(5):285-288.

[3] 陈庆良,郭志刚,王联群,等.65岁以上患者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围术期肾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关系[J].中华医学杂志,2010,90(48):3407-3410.

[4] 张小明,刘彬,沈晨阳,等.肝段下腔静脉全程显露的布-加综合征根治术的手术效果及危险因素评估[C].//第六届国际布加综合征学术大会暨汪忠镐血管论坛、首届中国布加综合征与静脉疾病介入治疗大会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管外科,2010,21(8):754-759.

[5] 刁永鹏,刘昌伟,宋小军,等.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4,29(6):448-451.

[6] 王邵华,阮征,郑健,等.肺切除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0,17(4):301-306.

[7] 杨晓梅,王春生,刘岚,等.成人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13,29(3):147-150.

血管外科手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胆道术中大出血;出血原因;处理方法;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 R6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5(b)-0193-02

肝胆外科手术中胆管大出血因出血部位深、出血量大而处理困难,且胆管系统的解剖关系复杂,变异较多,术中任何疏忽和失误都可能发生进一步损伤,带来严重后果,甚至会危及患者生命[1-2]。现对本院收治的15例手术中胆管大出血患者的诊治情况进行总结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2012年收治、行肝胆外科手术、术中并发胆管大出血的患者15例,其中,男10例,女5例,年龄39~65岁,平均(52.4±11.3)岁。术中出血量均≥400 mL,其中400~800 mL 11例,

1.2 治疗方法

对于出血量少、出血缓慢的患者,选择药物治疗;不能耐受手术的非重病患者采用介入手术治疗;出血量大,位置深,药物治疗及接入治疗无效患者转为传统开腹术,并通过胆道造影、选择性肝动脉造影、纤维胆道镜等检查方法,对出血区域进行定位和定性评估,选择合适的开腹手术方式:(1)胆道冲洗+局部填塞术;(2)直接缝扎术;(3)肝动脉结扎术;(4)肝段或肝叶切除术。

2 结果

根据出血病灶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处理后,15例患者胆管出血情况基本得到控制,均达到满意止血的目的。15例患者胆管大出血的原因见表1。

3 讨论

3.1 肝胆外科术胆管出血的原因分析

术中胆管出血是肝胆外科手术中经常遇到的临床问题,据相关文献报道,70%的胆管大出血发生在胆道术后,出血原因通常以创伤与感染较为多见[3],很少涉及患者自身或医源性出血。分析本组患者术中胆管大出血的原因多为手术过程中盲目使用金属钳,探查不清、操作粗疏,以致于造成胆管壁和血管的人为损伤。其中,4例因探查不慎致胆管狭窄部撕裂出血,3例取石不慎致胆管壁裂伤,人为可控性损伤达46.7%。因此,肝胆外科手术的操作要点为轻柔、细腻、谨慎,尤其在胆道探查、肝内胆管取石及分离细小结石时,应避免用力过猛而引起继发性损伤,从而有效控制术后胆管出血的发生率。

术中胆管大出血的另一重要原因是炎症引发胆管感染,其临床常见病理类型主要有3种:肝胆管溃疡型、肝脓肿型、急性弥漫性肝胆管炎型[4]。本组有4例出血与胆管感染直接相关,其中3例由长期结石滞留引发,1例为寄生虫感染。感染可导致胆管黏膜充血、水肿、糜烂,进一步形成溃疡;一方面,溃疡面血肿胆管黏膜质脆,易损伤,稍有摩擦,即可能大量出血;另一方面,溃疡处破损后,炎性介质大量分泌,腐蚀临近血管,引发血管炎症,进一步加重了出血的倾向[5]。因此,对于胆管结石合并感染患者在术前必须给予一定疗程的抗感染治疗,必要时可做细菌培养,选择敏感抗生素,采取个体化疗法,待胆管感染控制后再行手术治疗,以此可有效避免胆管感染性出血[6]。

3.2 肝胆外科术胆道出血的处理方法

临床上胆管大出血的手术处理措施主要有药物治疗法、介入手术法及传统开腹手术法。

3.2.1 药物治疗:对于一般性出血,可以给予抗生素和止血药治疗;本组2例患者经积极用药治疗后达止血目的。

3.2.2 介入疗法:对于不能耐受手术的危重患者可以应用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术。此术式相对微创,无需全身麻醉和剖腹探查,利用肝动脉造影确认出血部位及其与周围组织、血管的解剖关系,然后超选择插管至靶血管,注入栓塞剂[7]。相比于开腹术,痛苦小、恢复快、临床安全性和患者依从性都较高;本组3例患者经肝动脉栓塞术治疗取得良好效果,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3.2.3 开腹手术:对于出血量过大或经前两种方法治疗均无效患者,可转为传统开腹手术,常用方法有,(1)局部填塞压迫联合胆道冲洗:通常先采用8%的去甲肾上腺素冰盐水反复冲洗胆道,刺激小血管收缩,联合局部压迫,从而达到止血的效果。本组中2例患者出血速度较慢且范围较小,应用此法有效止血。另有1例患者采用局部压迫出血胆管,达到止血效果。(2)直接缝扎:适合于出血灶邻近肝表面或伴有肝内胆管扩张者。本组中2例肝脓肿患者应用此法止血效果良好。(3)肝动脉结扎:阻断肝左、右或肝固有动脉常能有效控制出血,特别适合于肝内胆管出血但病灶部位不明确时或出血灶明确但不便切除的患者,操作简便、有效。本术式需要注意的是,在手术结扎后应仔细检查相邻动脉的血供与出血点的关系,以免漏扎造成胆道再次出血。本组病例3例左肝内胆管大量出血患者,因结石无法切除病灶,给予左肝动脉结扎治疗,疗效显著。(4)肝叶或肝段切除:该术式的优点是止血的同时能够彻底去除出血病灶,但基于其对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伤,仅适用于出血部位较深,且采用其他措施治疗无效的患者。本组2例患者部分切除肝叶或肝段成功止血。

综上所述,肝胆外科术胆管大出血在出血部位和出血原因上均具有多样化特征。加之肝胆术中出血的胆管组织大多深埋于肝实质内,管腔小,出血面大,显露困难,处理棘手[8]。对此,病灶的定性和定位对治疗方式的选择极为重要。可采用选择性肝动脉造影、胆道造影、纤维胆道镜检查等现代医学影像学诊断方法进行胆道系统的全面检查,对出血灶做出正确评估;并通过术中胆道镜对肝内胆道是否伴随出血进行排查。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治疗策略,以保证患者在最佳的收益前提下得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玉林. 胆道手术后大出血的临床观察与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4):67.

[2] 白高余. 胆道手术后胆道大出血5例临床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10,5(31):189-190.

[3] 李红根. 胆道手术后胆道出血的临床分析[J]. 临床医学,2012,32(3):74-75.

[4] 张楠. 胆道大出血的临床诊治体会[J]. 中国医药指南,2011,9(4):59-60.

[5] 陈刚强,彭谷. 胆道手术后大出血28例临床观察[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10):1700.

[6] 黄勇坚,曾芝兰,黄三斌,等. 胆道手术中胆道出血的诊治[J]. 肝胆外科杂志,2010,18(2):127-128.

[7] 符方杰,黄科宁,吴亚明. 胆道手术中大出血的原因及处理[J]. 河北医学,2011,17(8):1062-1064.

血管外科手术范文第3篇

由于心脏手术风险大,操作程序复杂,需要手术团队(医生组、麻醉组、机器组、护理组)密切配合、团结协作才能顺利完成[3]。为了保证全程化连续性无缝隙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开展。笔者采取一系列的有效措施:组织手术团队共同外出学习,相互交流,共同提高;手术室的护士参加病房及监护室的各种培训,了解病房监护室的工作内容,流程及性质;病房及监护室护士到手术室参观学习,了解手术步骤,手术配合及术中观察要点;选择经验丰富的人员组成培训团队(医生组、麻醉组、机器组、护理组),对各个专业进行培训。现将本院手术部在心血管外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模式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5月-2013年2月在本院行心血管外科手术患者712例,其中男439例,女273例,年龄0~78岁,平均(38.34±6.21)岁。

1.2 术前准备

1.2.1 手术室护士准备 术前1 d根据患者的受教育程度、对疾病的掌握情况,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等特点制定针对性的宣教计划。采取向患者发放心脏外科知识宣传手册,利用图片、视频等工具,讲解心脏疾病的高危因素,发生原因,形成机制,常见症状以及危害,提高患者对心脏疾病的认识,了解预防心脏疾病发生的重要性,并提高术后对心脏疾病的警惕。同时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解,并且进行相应的心理指导,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相关不良反应进行教育,从而使患者以较为良好的状态进行手术治疗[4]。手术当日巡回护士在术前应备好术中所需一切物品,将患者安置于合适的体位,注意保暖,开放静脉通路,协助麻醉医生诱导插管及做好颈内静脉穿刺、桡动脉穿刺等操作。给患者做留置导尿,放置直肠和鼻咽温度探头,安置患者于手术体位,充分暴露术野,同时要注意手术患者易受压部位皮肤的保护,均应加衬垫。

1.2.2 病房护士准备 术前备皮,准备患者用物(手术衣、病历、影像学资料、术中用药)。

1.2.3 麻醉医生准备 做好术前谈话,签好麻醉协议书,按照手术物品准备清单,认真备齐术中所需物品。

1.2.4 手术医生准备 完善各种检查项目,手术所需特殊物品,标注于手术通知单,做好术前标示,如有特殊情况,提前于手术部护士长联系。

1.2.5 体外循环医生准备 根据手术医生习惯、特殊要求及患者情况备齐手术所需物品。

1.2.6 确保患者安全从病房至手术间 心外科巡回护士不参加晨会,确保手术患者接到手术室后可以直接进入手术间,确保患者安全。危重患者,有主管医生提前通知麻醉师及手术室,以便提前做好准备,由病房护士或者监护室护士及主管医生将患者安全送至手术室。

1.2.7 细心的护理配合,提高团队的服务意识 手术室护士应提前对其所准备配合的术式及主刀医师的手术习惯作一个详细明确的了解,在术前做到心中有数,在手术过程中积极主动配合。强化业务培训,提高技术水平[5]。只有团队配合默契,医生心理放松、愉快,手术才能顺利完成[6]。提供无缝护理,要为患者提供安全、科学、优质的全程化手术室护理服务。仅仅靠护士把工作做好还不够,需要多部门的团结协作,让优质护理贯穿整个手术过程[7]。

1.3 全程化连续性无缝隙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术中护理要点

1.3.1 褥疮的护理 心脏直视手术是一项艰巨而细腻的工作,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较长。手术过程中需进行体温的升降控制,使患者全身抵抗力受到明显影响,因此极易产生褥疮[8-9]。制定压疮风险评估表,对于高危手术患者采取防护措施。(1)防护措施:平卧位时,骶尾部、足跟是人体承受压力较大的部位,用弹性较好的体位垫衬垫。在摆放体位及其他护理操作时动作应轻柔,体位移动时,避免因拖拉等动作引起皮肤表皮擦伤。如果皮肤组织耐受性下降,使用褥疮贴或贴上透明水凝胶敷材保护受压部位的皮肤。(2)持续护理:做好与监护室护士的认真交接,继续采取防褥疮措施,对于臀部有压红的密切观察其变化,并采取有效措施。

1.3.2 体温护理:近年来,心脏直视手术围术期体温的监测和调控越来越受到重视。低温可引起寒战、心肌缺血、低氧血症、使麻醉药效能延长、切口感染、延迟恢复等。体温监测有助于尽早发现低温,尽快对症处理,避免引起不良后果。(1)防护措施:在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期,应采取综合性体温保护技术(现代化层流净化百级手术室环境温控可调设备、变温毯、热气加温仪、输液输血加温仪、输入的液体和使用的冲洗液均经过设定温度为37度的恒温箱恒温),努力维持患者体温[10-11]。特别在CPB停止至手术结束这段时期,避免因各种因素引起患者低温而造成不良影响,以保证手术结束时,患者的体温在正常范围内。(2)持续护理:继续采取保温措施,及时观察患者体温变化,并采取有效措施,做好与监护室护士的认真交接。

1.3.3 出血的护理 体外循环可造成血小板聚集、黏附、变性并激活血小板及凝血因子消耗,同时激活纤溶系统,引起凝血机制紊乱,以及手术后早起鱼精蛋白中和肝素不足,都易引起出血[12]。(1)防护措施:查ACT及时中和肝素,防止出血;术中使用血液回收机,减少血液的浪费;准备婴幼儿及成人开胸止血箱在紧急情况下可在监护室进行抢救,事先备齐用物赢得抢救时机。(2)持续护理:观察生命体征判断有无低血容量;观察引流管的颜色及性质及时挤压引流管,防止引流管堵塞心包填塞。

1.3.4 血钾的护理 CPB过程中由于血液的稀释,低温等往往会导致钾浓度降低;术后血糖应激性升高时,尿量急剧增加,血钾浓度也相应降低。应用胰岛素后,细胞外钾离子转入细胞内,血钾浓度降得更低,易诱发心律失常。术中及术后均应密切观察血钾变化。

1.3.5 血糖的护理 CPB周期间,由于血液的稀释、麻醉、降温和复温 过程以及大剂量肝素和皮质激素的应用,共同导致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减少,内源性葡萄糖生成增多导致高血糖。

1.3.6 管道的护理 正确标明,妥善固定各种管道。

1.3.7 患者隐私的护理 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必须暴露隐私部位的操作时,应主动给予遮挡或保护,应从时间和程度上尽量减少患者的暴露;特别是部分患者在异性面前过多的暴露肌肤会自觉有损自尊和形象。患者进入手术室和送回病室转运过程中注意保护患者隐私。

1.3.8 患者安全转运的护理 确保患者从手术室转至ICU,事先准备并检查好呼吸机、微量泵、监护仪,并确保其正常使用。提前通知ICU做好一切准备,转运途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1.4 术后交接 完善交接制度,确保患者安全建立手术室与病房。ICU患者交接制度和流程,确保手术患者交接安全。

1.4.1 术后交接内容 交清麻醉情况及注意事项;交清患者手术情况、部位、病情等;交清各种引流管的名称、放置部位;液体的名称、浓度、液量、开始输入的时间,必须有输液条。

1.4.2 术后监护内容 心电监护、呼吸机、颈内静脉、气管插管、桡动脉、引流管、尿管。

1.4.3 术后随访 术后第2天前往病区进行回访,让患者更感重视和温暖。先查看患者术后的病历资料,了解病情,询问术后恢复情况,例如切口情况、大小便、饮食、术后是否有发热症状等。观察体位固定处皮肤有无压伤、是否有引起神经循环障碍,就患者不适的现状给予解释、安慰及恰当处理。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术后注意事项,询问患者对围术期护理的满意度及意见,做好患者满意度调查。

2 结果

使患者在每个环节都能感受到热情、周到、细致的服务,患者满意度由原来的95%增长为98%。同时也增强了护士的主动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了护士的自身能力,减少了差错事故的发生。

3 讨论

手术室通过开展全程化连续性无缝隙优质护理服模式,增强了手术室护士的主动服务意识,形成了主动为患者和手术医生服务的理念,使患者在顺利接受手术时心灵亦获得安全感和满足感,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优质护理服务不仅化解了医护、护患之间的矛盾,还增强了医务人员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进一步提高了护理质量。建立全程化连续性无缝隙优质护理服模式,是手术室改进护理模式,拓宽服务范围的需求,也是手术室优质护理的内容,应该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开展。

参考文献

[1]梁丽珠.优质护理服务在基层医院手术室中的开展应用[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2,10(1):76-77.

[2]于水情.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1):66-68.

[3]黄孝迈.现代胸外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3:80.

[4]何谏齐,张志慧,曾秀仪,等.手术室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建立[J].广州医药,2011,42(6):73-74.

[5]李福宣,白晓霞,敬洁,等.手术室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7):135-137.

[6]曾成.舒适护理干预对机械通气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J].山东医药,2008,48(45):116-117.

[7]颜仲敏.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科手术室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330-331.

[8]李佳春,李功宋.体外循环灌注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3:25.

血管外科手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普外科手术;麻醉

【中图分类号】R97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117-01

目前,心血管疾病患者逐年增多,大部分患者在进行手术治疗时常会出现心脏不良事件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很容易出现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等[1]。合理的选择麻醉手术对于降低心血管患者非心脏手术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都是临床上常用的麻醉性镇痛药,二者都是新型阿片受体激动剂,瑞芬太尼作用时间短,对血液动力学通常影响较小,舒芬太尼常用于长时间大手术的麻醉[2]。本研究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在2010年1月至2012年7月期间收治的200例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上述患者分为两组,分别采用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进行手术麻醉,总结两种手术麻醉方法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我院在2010年1月至2012年7月期间收治的200例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其中男112例,女88例,患者年龄为55至76岁,平均年龄为64.8岁。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以及临床症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麻醉方法[3] 观察组患者使用舒芬太尼进行手术麻醉,对照组使用瑞芬太尼进行手术麻醉。舒芬太尼通过静脉给药起效快,每小时总用药量不能超过1ug/kg,药物达峰时为20min,使用后药物能够在机体各组织广泛分布。瑞芬太尼采用静脉给药,可以采用目标靶控或者微量泵进行给药,采用灭菌注射用水以及葡萄糖或者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一定的浓度后给药。两组患者其他药物用量相等,其他处理相同。

1.3观察指标观察并记录病人手术后清醒时间以及气管拔管时间,气管拔管标准如下:患者恢复吞咽发射;患者苏醒且能够进行指令动作;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功能且功能正常;患者握手有力。患者手术后镇痛效果评价依据视觉模拟评分法进行评定,评定标准如下:0分,完全无痛;1至4分,感觉轻度疼痛;5至7分,感觉重度疼痛;8至10分,疼痛剧烈,无法忍受。

2 结果

2.1两组患者麻醉效果比较 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麻醉效果比较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的手术麻醉效果总有效率均在90.00%以上,两组麻醉效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手术指标以及镇痛效果比较 两组患者手术后清醒时间、气管拔管时间以及镇痛评分比较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舒芬太尼组患者手术后清醒时间明显长于瑞芬太尼组,两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舒芬太尼是芬太尼衍生物,临床使用的为其枸橼酸盐,是阿片受体激动剂,该药亲脂性强,容易通过血脑屏障,血浆蛋白结合率高于芬太尼,分布容积小。舒芬太尼与阿片受体亲和力强,镇痛强度大,作用时间长。心血管疾病患者在进行手术治疗时常会出现心脏不良事件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很容易出现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合理的选择麻醉手术对于降低心血管患者非心脏手术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都是临床上常用的麻醉性镇痛药,二者都是新型阿片受体激动剂,瑞芬太尼作用时间短,对血液动力学通常影响较小,舒芬太尼常用于长时间大手术的麻醉。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的手术麻醉效果总有效率均在90.00%以上,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舒芬太尼组术后清醒时间长于瑞芬太尼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高秀红,张志辉,毛瑞芬,等.瑞芬太尼与芬太尼对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诱导期血液动力学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0,30(11):149-150.

血管外科手术范文第5篇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骨科,江苏淮安 223300

[摘要] 目的 对应用显微外科手术方式对创伤性四肢主干血管损伤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选择在我院就诊的创伤性四肢主干血管损伤的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3例。采用传统开放手术方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方式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对两组受损部位血运恢复正常时间、手术操作总时间、术后住院治疗时间、治疗效果、术中出血量、围术期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患者受损部位血运恢复正常时间(41.38±3.23)d、手术操作总时间(75.60±8.93)min、术后住院治疗时间(12.16±2.54)d明显短于对照组(68.48±3.14)d,(114.73±10.72) min,(17.65±3.29d);创伤性四肢主干血管损伤治疗效果(总有效率88.4%)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7.4%);手术操作期间出血量(57.20±4.53)mL明显低于对照组(186.46±23.58)mL;在围手术期内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2例)明显少于对照组(11例)。结论 应用显微外科手术方式对创伤性四肢主干血管损伤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明显,出血量低,治疗时间短,恢复速度快,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显微外科手术;创伤性四肢主干血管损伤;治疗

[中图分类号] R65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1(c)-0083-03

四肢主干血管损伤是目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创伤,大出血、休克是该病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1]。如果手术治疗不能够保证做到及时有效,将导致患者受损肢体的血供出现严重的障碍,进而出现肢体缺血性肌挛缩或残废等,病情程度严重者甚至还会出现肢体坏死、肾衰等症状,进而危及到广大患者的生命安全[2-4]。该次研究选取2010年1月—2014年6月间创伤性四肢主干血管损伤的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创伤性四肢主干血管损伤的患者应用显微外科手术方式治疗的效果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在该院就诊的创伤性四肢主干血管损伤的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血管损伤疾病时间1~7 h,平均受伤时间(2.4±0.7)h;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5例;有手术治疗史患者13例,无手术治疗史患者30例;患者年龄21~86岁,平均年龄(45.8±1.1)岁;患者体重43~79 kg,平均体重(53.6±1.4)kg;治疗组患者血管损伤受伤时间1~8 h,平均受伤时间(2.3±0.8)h;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7例;有手术治疗史患者12例,无手术治疗史患者31例;患者年龄22~85岁,平均年龄(45.7±1.0)岁;患者体重42~77 kg,平均体重(53.8±1.3)kg。两组上述五项自然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方法

采用传统开放手术方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方式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我院现有的显微外科器械包、手术显微镜、5-0至7-0无创尼龙线,手术操作过程中采用止血带对出血情况进行控制。对发生损伤的血管近远端实施仔细的游离处理,安放好无创血管夹之后,对血管外膜进行充分牵拉后, 再对血管的断端实施修剪处理,使血管内膜能够略显突出,并将部分血管的外膜剥除。采用显微血管钳对血管断端实施器械扩张处理, 扩张的具体程度应该以略大于血管原口径为宜。将两断端血管夹微微松开,将断端微血栓冲开, 采用无创缝线作两定点间断等分外翻缝合法对血管实施吻合处理,血管吻合针距的边距应该控制在1 mm左右。血管吻合操作过程中应该采用浓度为12.5%的肝素生理盐水对血管断端实施反复的冲洗处理。血管吻合操作结束之后,按照静、动脉顺序将位于远端的血管夹及近端血管夹依次松开,使血流状态得以恢复。对吻合处理后血管的充盈情况进行观察,没有血管痉挛现象,证明患肢的血供情况已经恢复,对伤口实施缝合处理。对动静脉、神经损伤的患者,吻合修复按照顺序进行。血管缺损程度超过2 cm的患者实施大隐静脉桥接移植操作。抗休克和血管吻合治疗过程中,可以通过静脉滴注方式给予500 mL的低分子右旋糖酐,并于手术治疗后连用5 d。通过口服途径给予阿斯匹林和地巴唑等抗凝扩管药物且持续用药1个星期。术后伤肢处于功能位固定处理3个星期左右, 对伤肢动脉搏动情况和末稍血循环等进行监测,积极预防血管危象的出现[5-9]。

1.3观察指标

选择受损部位血运恢复正常时间、手术操作总时间、术后住院治疗时间、创伤性四肢主干血管损伤疾病治疗效果、手术操作期间出血量、在围手术期内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等作为观察指标。

1.4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无效:大出血、休克等症状表现仍然存在,受伤肢体血管的血液供应仍然存在明显异常,或患者死亡;有效:大出血、休克等症状表现明显好转,受伤肢体血管的血液供应情况有显著改善;显效:大出血、休克等症状彻底或基本消失,受伤肢体血管的血液供应情况恢复正常,患者处于清醒状态,生命体征指标正常[10]。

1.5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实施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的形式表示,并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则实施χ2检验。

2结果

2.1创伤性四肢主干血管损伤疾病治疗效果

对照组经常规开放手术治疗后,创伤性四肢主干血管损伤疾病治疗总有效率达到67.4%;治疗组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后,创伤性四肢主干血管损伤疾病治疗总有效率达到88.4%。该项指标数据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8,P<0.05)。见表1。

2.2 受损部位血运恢复正常时间、手术操作总时间、术后住院治疗时间

见表2。

2.3手术操作期间出血量

对照组常规手术操作过程中患者共计出血(186.46±23.58)mL,治疗组显微外科手术操作过程中患者共计出血(57.20±4.53)mL,该项指标数据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440 2,P=0.039<0.05)。

2.4在围手术期内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

对照组患者在围手术期内有11例出现切口感染、发热、患处肿胀等不良反应,比例达到25.6%;治疗组患者在围手术期内有2例出现切口感染不良反应,比例达到4.7%。该项指标数据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7,P<0.05)。

3讨论

目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典型动脉损伤体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动脉栓塞体征,主要包括无脉、肢端苍白、肌肉麻痹、感觉能力减退、皮温水平降低,大出血,血肿程度呈现快速增大状态,血肿能够可触及到震颤或听到杂音。存在上述表现的创伤性四肢主干血管损伤患者,应该根据患者的实际病史、导致损伤的主要机制及局部症状表现,快速作出明确的临床诊断,及时应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方式对血管进行修复,使肢体的血流在最大程度上得以恢复[11-14]。但是,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大部分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并不具有典型性,即所谓的软指标,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常见血管内膜破溃、游离或内膜下出现血肿、血管发生痉挛等不良表现,血液仍然能够维持肢体远端的正常血流灌注,动脉搏动通过部分连续的血管内膜及新鲜血栓、斑块向远端进行传导,当触诊远端动脉搏动的时候会出现搏动正常或减弱现象,此时单纯依赖临床上的一些物理检查技术在病情的早期阶段实施诊断的难度较大,应该选择一种方便、快捷的方式进行辅助检查,目前大多数学者建议应用彩色多普勒技术对患者肢体脉搏改变处的血流情况进行检查,该项检查方式可有效而准确的计算出动脉压力指数(APL)[15-16]。

目前临床上公认的血管损伤至血流重建的安全期是8 h以内。对病情已经得到明确诊断的创伤性四肢主干血管损伤患者,应该尽早应用显微外科手术方式实施血管端端吻合处理,自体静脉移植对大隐静脉或头静脉进行选择,也可以选择实施人造血管移植治疗。血管壁部分出现损伤的患者应该实施修补术,有条件开展血管内镜治疗的医院,在微创技术的辅助条件下实施血管修补术。随着血管介入治疗学科的不断发展,该项技术已经被成功应用于创伤性血管损伤的治疗过程中, 孤立的腋动脉、肱动脉、股动脉、腘动脉分支血管或股深动脉及小腿知名动脉的创伤性动脉瘤等疾病,可采用血管栓塞疗法进行治疗[17]。不典型的病例可以通过非手术方式进行治疗, 采用物理或多普勒技术对肢体脉搏变化情况进行密切监测,必要的时候可以实施手术探查。对于合并骨折疾病的患者,应该首先选择快捷、有效的方式对患肢进行固定处理,必要的时候可以实施二期固定,以使血管修复时间和组织缺血状态持续时间明显缩短[18]。

该次研究结果显示,应用显微外科手术方式治疗的治疗组患者的四肢主干血管损伤疾病治疗总有效率达到88.4%,明显高于接受传统手术治疗的对照组患者67.4%,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充分说明,显微外科手术方式在四肢主干血管损伤疾病治疗过程中所具有的优势,且此结论与昌泓等[19]所进行相关方面的研究所得结论一致。在围手术期内治疗组患者仅有2例出现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后迅速解决,而对照组患者在围手术期内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达到11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李中锋等[20]进行的相关方面研究结论一致。此外该次研究还证明,该项手术治疗方式可以明显缩短临床治疗时间。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远期疗效,应该作为临床今后研究的一个重点,该问题会对该项技术能否在临床上进一步拓展应用,产生直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郭志敏,何宝林.显微外科修复四肢主干血管损伤62例[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3,26(11):154-155.

[2]刘敏,牛志勇,腘动脉损伤的早期诊断及显微外科修复[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3,26(10):151-152.

[3]韦正超,蔡道章,金文涛,等.四肢血管损伤的显微外科修复[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1,24(13):215-216.

[4]黄文铎,史雄伟.下肢大血管损伤超过24小时再通体会[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9,12(19):168-169.

[5]Shack foud SR, Rich NH. Periphera lgvascu larytrauma[M]//Mattox KL, Feliciano DV, Moore EE. Trauma, 4th hed. New York,McGraw-Hill,2010:1011-1012.

[6]Lynch K, JohansenK. Can Doppler pressure measurement replace exclusion arteri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occult extremity arterial trauma [J]. Ann Surg,2011,21(14):737-738.

[7]布朗.创伤骨科学[M].王学谦,译.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10:247-248.

[8]顾玉东,李继峰,姜继福,等.血管内皮细胞愈合机制的探讨[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2,12(14):221-222.

[9]王爱民,孙红振,杜全印,等.177例四肢主要血管损伤的救治[J].中华创伤杂志,2011,17(11):586-587.

[10]胡建华,苟景跃,李邦春,等.52例下肢大血管损伤的诊治[J].中华创伤杂志,2011,17(10):589-590.

[11]黄文铎,史雄伟.下肢大血管损伤超过24h再通的体会[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0,22(16):168-169.

[12]张信英,杨雄,尚剑,等.四肢主干血管急性损伤的诊治[J].中华骨科杂志,2011,19(10):662-663.

[13]李俊明,郑水长,张云飞,等.四肢主干血管损伤的诊治[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0,10(5):178-179.

[14]刘志刚,路来金,张志新,等.四肢主要血管损伤的显微外科修复[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1,12(4):124-125.

[15]朱文,王毅,李作勇,等.四肢主干血管损伤的急诊显微修复[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3,14(1):168-169.

[16]崔志民,谢唏衷,孟宏,等.创伤性四肢血管损伤修复经验及教训[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1,10(1):156-157.

[17]张惠茹,黄东,吴伟炽,等.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体会[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0,14(2):221-222.

[18]王成琪,范启申,蔡锦方,等.显微外科技术在断指再植中的应用(附84例126个断指报告)[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2,17(3):153-154.

[19]昌泓,任有成,卢宏,等.显微外科手术修复周围神经损伤45例分析[J].洛阳医专学报,2010,15(3):173-174.

相关期刊更多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中国血管外科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心血管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