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装配实训总结

装配实训总结

装配实训总结

装配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汽车车门装配 项目教学 实训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1 汽车拆装与调试课程性质

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高职院校的汽车类专业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课程改革,汽车拆装与调试是高职汽车类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主干课程,是根据汽车制造企业汽车装配岗位的工作情况,在与企业合作的基础上,结合国家“汽车装配工”标准,明确了该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并依此确定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及职业素质的养成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2 汽车拆装与调试课程教学思路

其课程的教学内容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汽车分装线装配—内饰线装配—底盘线装配—最终线装配—调试返修典型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遵循“岗位职业素质培养”和“岗位操作能力培养”相辅相成的原则,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的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汽车装调职业能力的培养,并将汽车装调工艺基础知识、班组管理基础知识和生产现场管理知识等融入教学过程,同时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 汽车车门装配项目教学案例

汽车车门装配就是汽车分装线装配子项目,根据汽车厂汽车厂工作实际情况,安排汽车车门装配项目教学一般步骤如下:布置车门装配工作任务、收集相关信息(学生预习、查阅资料)、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检查评估、交流讨论及老师进行总结点评。

3.1 布置车门装配工作任务

针对车门装配工作任务主要有以下2点:(1)个人能独立按规范完成长安微车车门装配;(2)按流水线装配的形式能顺利完成各个操作工位的装配任务;

3.2 收集相关信息

学生通过预习教材、查阅汽车维修手册、电脑上网等对长安微车车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进行掌握,特别对玻璃升降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和装配过程重点进行掌握。

3.3 制定计划

制定计划主要在实操之前确定以下几个内容:(1)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2)制定长安微车车门个人装配工艺及学生组成流水线的装配工艺;(3)装配中每个工位的工具使用;(4)装配中每个工位的装配标准以及以及车门装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5)实训操作环节。

3.4 实施计划

实施计划就是按完成工作项目的需要和岗位操作规程,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考证组织教材内容、装配工艺卡及维修手册等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车门装配实训, 重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深学生对装配、检测设备的认识和理解。要通过对车门装配实训的操作训练、分析,查找相关汽车维修手册及教材等增强理论知识,增加实践实操内容,强调理论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

3.5 检查评估

车门装配实训结束后对学生进行车门个人装配及分组流水线装配两项实训检查评估,主要是考核学生个人操作车门装配技能及团队协作车门装配流水线工位操作技能。

技能考核主要是考核学生的工具使用、工艺卡片的识读能力和现场5S管理是否到位等。

3.6 交流讨论及老师总结

考核完成后学生之间分组互相交流车门装配的技能,互相指出对方的装配优缺点,并在现场互相进行实训操作来达到学生掌握该次课的教学目标。

老师总结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指出学生的问题:(1)安装的实操技能:主要总结学生安装过程各工位工具使用是否正确,装配是否按工艺卡片执行情况,特别是玻璃升降器等重点工位的安装是否到位。(2)理论知识:主要总结汽车车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4 教学思考及建议

综上,汽车装配于调试课程汽车车门装配项目教学案例中有以下几点教学思考及建议:

4.1 怎么布置教学实训工作任务

教师布置教学实训工作任务时,应着重考虑下列问题:

(1)布置实训工作任务时,应考虑不同班级以及同班级学生基础的差异性,学生分组应尽量同一基础性的分在一组。实训工作任务中尽量培养学生的个人技能和个人在团队实操工作中的技能。

(2)授课前应研究实训工作内容和过程,实践项目应自己课前操作,充分准备在实训工作过程讨论中可能会涉及的相关汽车装配与调试知识,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容易犯的错误及可能会提出的疑问。

(3)布置实训工作任务时,如何使实训工作任务的介绍具有吸引力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讨论的热情?如车门教学过程中自己设计组装车门生产线等。

(4)在实训工作任务评价时,采用合适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工作过程,切记不能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以鼓励为主,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寻求更优化的工作方法。

4.2 怎么对学生分组

在项目教学中,将学生分组是一个重要的准备环节。学生的分组应根据班级学生人数和实训设备台套数来决定。考虑到既要让小组的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工作过程、有动手的机会;又不能因为小组过多而导致教学时间过长,因此每小组的人数要合理。我校的汽车装配与调试课程所能利用的各类实训设备均按 10台套配置,因此每 4人组成一个小组,每 40人为一个教学批次。

学生分组后,为使每个小组的学习和工作能有序开展,由教师指定一名综合素质较强的同学担任组长,各小组成员在组长带领下,根据任务要求,遵循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的普适工作过程,团队协作地完成任务,达到任务目标。

4.3 怎么进行教学实施

根据汽车车门教学案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1)在汽车整车、零部件装配与调试教学过程中,应完全建立企业总、分装生产线教学模式,让学生感受汽车总、分装生产线实际操作过程,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未来进入汽车生产企业工作培养很好的汽车装配岗位的适应能力。

(2)由于各个学校的实践场地及设备不同,很多学校很难满足按企业生产线教学模式,进入对口的汽车企业生产线现场教学肯定是最好的选择,如果没有这些条件,可以使用简单的周转车作为流动的生产线(人工推),将所要装配的部件的各个零件按企业生产线工位的模式进行放置,对学生进行每个工位分配并任命组长、巡验员等组成简单的汽车企业的零部件的生产线的生产教学模式。

(3)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在一个班中分成几个组同时对其中的汽车部件进行生产线装配比赛(主要考核装配规范性、完成时间及装配完成质量),让学生感受团队操作带来的生产效率。

(4)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还应尽量考虑学生的差异性,根据学生对理论及实践掌握能力的不同,对每个学生的不足处分别进行重点教学。

(5)教学教学过程完成后,应组织学生互相讨论交流,老师应对实践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总结。

(6)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还应重视汽车专业领域新技术(如新能源汽车技术)、新的装配工艺、智能装配汽车技术的发展趋势。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发展的空间,努力培养学生汽车装配与调试的实践职业技能和创新技能。

4.4 怎么进行教学检查评估

(1)改革传统对学生单一理论评价手段和方法,多采用平时项目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操作作为评价手段, 并对汽车装配与调试课程各个操作项目进行个人操作与团队操作相结合的评价模式。

(2)注重评价的多元性,如专业知识、技能、班组管理、现场管理、职业素养等考核项目。

(3)应注重考核学生装配调试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的动手能力、装配调试过程中碰到问题的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对在装配与调试汽车实训过程学习中有独特见解创新能力的学生应予以特别激励,全面综合评价学生能力。

(4)该课程的最终考核为平时实训和期末考试各占50%方式。

装配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中国汽车工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汽车制造厂与汽车零部件制造厂需要大量从事现场工艺、加工、质量和现场装配的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根据汽车制造领域人才需求状况及专业特点,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应该培养能从事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制造企业装配作业,从事汽车冲压、焊接、喷涂作业,从事汽车总装制造、检验和调试、生产现场工艺维护、过程检验及部品检验、整车下线检测和调试等工作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如何培养出符合行业需求和具有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特色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是当前学院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学生通过实验实训锻炼提高操作能力,可以熟练掌握岗位工作所需的专业技能,为适应技术不断发展创新奠定基础,真正做到“授之以渔”。因此,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对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至关重要。

2 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的目的

实现理实一体课程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高职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懂生产、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技能培养为特色。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以“教以学生为本、学以市场为需、育以技能为主、才以应用为先”为育人宗旨,需要的生产性的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必须实现校内学习与毕业后的工作内容高度融合。

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建立的需要 高职教育中“双师型”教师是指从事职业教育的既能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指导专业技能训练的新型教师,即理论与实践并重的、高素质的、具有双重专业技术职称的复合型教师,是具有一定学术背景并接受专业实训的职业教师。

当今更多的讲授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课程的教师直接来自于各大中院校,本身对汽车制造过程不是很熟悉,即使到汽车制造厂进行专门的培训,耗费大量的精力不说,不能完整地接触汽车制造整个流程。针对汽车制造典型的工作任务设置的实验实训将是这部分教师快速熟悉汽车制造流程的一个渠道。

展示企业文化和企业环境,让学生尽早感受企业的氛围 汽车制造厂一般来说都是大型或特大型企业,有汽车企业特有的文化和氛围。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应充分考虑真实的企业文化和氛围,营造一个真实的汽车制造企业工作环境,让学生能在真实的实践环境中学习和成长,感受企业要求的职业素质、企业管理方法和岗位要求,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爱岗敬业的精神。

服务社会的需要 为了提升行业员工的整体素质,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按照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的有关规定和要求,积极开展行业内各项职业技能培训和考核鉴定工作,围绕市场所需、企业所需,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因此,在进行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时需考虑本专业的技术培训和技能鉴定。

3 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职业岗位能力及课程体系分析

通过到汽车制造厂和汽车零部件制造厂调研,同时根据往年毕业生就业岗位分布情况及岗位设置的特点,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培养出的人才具备的主要岗位能力包括汽车驾驶能力、汽车及零部件装配作业及工艺维护能力、汽车冲压作业及工艺维护能力、汽车车身喷涂作业及工艺维护能力、汽车生产过程检验及部品检验能力、汽车整车下线检测及调整能力。

针对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开设相应的课程体系,构建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基于汽车制造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包含18个学习领域,并将18个学习领域划分为具有模块结构特征的初级模块、中级模块和高级模块。其中,初级模块包括汽车材料、汽车电工电子、机械制图及CAD技术、公差配合与测量、机械基础、钳工实习;中级模块包括汽车发动机构造、汽车底盘构造、汽车电器设备构造、汽车制造工艺学、汽车车身制造工艺学、驾驶实习;高级模块包括汽车总装技术、汽车生产与物流、汽车生产质量管理、汽车检测技术、顶岗实习、拓展学习领域。

4 实验实训项目的开设

通过对汽车制造厂和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的大量调研,同时根据上述课程教学特点和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具体要求,对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来说,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主要分为校内和校外两大块。

校内实习基地建设的项目如表1所示。

校外实训基地主要用于学生的实习和实践活动,更多地是借助于实习单位。对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来说,主要校外实习项目如表2所示。

5 汽车拆装调整及工艺知识教学工场实验实训项目的布置和讲授

对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汽车生产与质量管理、汽车总装技术两门课比较难理解,因为真实的工作情景只有在汽车制造厂才有。这两门课的教学实验实训项目的开设非常关键,因为它要模拟生产现场实际情况,要讲授汽车零件的装配方法、简易工艺的编制和维护、生产中物流和质量管理及企业文化的灌输等。这部分的实验实训内容主要在汽车拆装调整及工艺知识教学工场完成

具体方法:建立一个基本操作训练间(包括螺纹连接训练、油管连接训练、线束连接训练和装配工具使用的训练)和一条车门及附件的拆装生产线,生产线具体布局如图1所示。

简易车门线采用悬链的形式来推动,每条线设置10个工位,其中拆卸四个工位,装配四个工位,两个过渡工位,安排完整的十个车门及附件。装配线周围布局和生产现场一致,有看板,有物流架、有生产管理规程等。

具体运作形式:①每个工位有完整的装配和拆卸工艺(指导教师先做);②以每个工位为一个小组,生产线流动;③每个工位的学生按照工艺进行拆装,同时将该工位的检验卡做出来;④继续本工位做2~3个车门的拆卸和装配操作,校核检验卡的准确性;⑤上述工作完成后,学生流动到下一个工位,重复做③~④的工作;⑥八个工位的工作完成后,点评本组检验卡的正确性;⑦八个班组相互评判检验卡,对装拆现场的情况进行点评;⑧指导教师总结。

6 结束语

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核心竞争力培养的一个主要方面,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得好坏直接影响本专业的发展。模拟汽车制造企业来开设实验实训项目,有利于学生尽早地熟悉企业的运行模式和要求,更好地理解课程所教授的内容,让 学生能零距离地融入生产实际中,并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学习和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解放.合作教育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学习与工作相结合教育模式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装配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技能大赛 大赛经验 电工电子类

1.竞赛学生的选拔

参加技能大赛的第一步是选拔学生,学生选拔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训练效果的强弱及竞赛成绩的高低。

(1)确定从哪类学生中选拔。中专学生、综合高中学生还是3+3的学生,综合高中学生平时学习任务比较重,如果参加技能大赛,学校、学生及家长要承担一定的风险;3+3学生又有转段考试,最终我将选拔对象锁定在中专学生。

(2)选拔报名的方法。采用学生自愿报名及教师推荐等方式进行报名,在报名学生中进行面试,确定初选学生进入技能大赛集训队。

(3)最终参赛选手的确定。初期通过理论授课方式,采用笔试的方法,根据学生成绩及平时表现,采用淘汰制度,进一步确定进入下一轮集训学生的名单;中期采用理论加技能的方式,最终确定参赛选手。

(4)进入最后集训的学生应具备以下条件:

①良好的动手能力。电工电子类技能大赛拼的就是速度和工艺,要求学生做得又快又好。学生如果具备良好的动手能力,再经过专项训练,就能达到大赛要求。

②良好的自学能力。训练和平时学习不同,训练是在教师指导、引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学生一定要具备良好的自学能力。

③良好的心理素质及临场应变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良好临场应变能力,能使学生在任何环境下都沉着冷静,自如应对比赛。

2.指导教师的确定

固定的指导教师比指导团队更有效。也许指导教师的知识会不全面,但从我的经验来看,一位负责任的指导教师不会发生这样的情况。而且责任明确,指导风格一致,对学生的管理会更加有效。学校应给予指导教师更多的支持,否则指导教师就要承担教育任务,负责竞赛指导工作,压力太大,影响指导效果。

3.训练方法的选择

训练方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电工电子类职业技能大赛通常包括理论和实操部分。占比重比较大的是实操部分,一般包括电气元器件的选择与检测、电气的连接及工艺、PLC触摸屏程序的编写及调试、机械部分的组装工艺等几个方面。

(1)制订确切可行的训练计划。根据学生的时间和训练内容制订每天的训练计划,要考虑全面、循序渐进,并适时调整。比如,在电机装配与运行检测项目技能大赛的实操训练中,可以安排学生利用晚上时间学习理论和实操部分需要记忆的知识,上午和下午进行操作练习。刚开始训练时的计划要精确到具体时间段和内容。因为此时学生对自己欠缺的地方不了解,如果学生自己选择,往往感到无所适从,就像无头的苍蝇。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学生对训练内容熟悉后,可以调整计划。训练计划包括每段时间的测试,通常一周一次;比赛前一个月,一周两次;比赛前半个月一周4次或以上。测试能让学生产生紧张感,适度的紧张感可使训练更加有效,也能让学生清楚自己的薄弱环节。

(2)记录每天训练情况。要求参加训练的学生和指导教师对每天的训练情况进行记录,学生主要记录训练时间和训练内容,指导教师主要记录学生的训练情况,训练进度,需要如何调整训练等。例如,指导教师可以根据任务书的要求,制作合理的表格,记录学生训练的情况。每天记录有助于训练保持一定的进度而不产生懈怠。

(3)单项内容的训练情况(以电机装配与运行检测为例)

①理论部分。指导教师按照计划分步骤讲解PLC、触摸屏、变频器、伺服驱动器、不仅驱动器和电机等知识,并且总结重点和难点,通过实践突破重点和难点。学生自己整理笔记,然后进行实践练习,需要理解被记住的内容要背诵,间隔一段时间考试一次,可以口头考核也可以试卷考核,一般前期以口头考核为主,后期以试卷考核为主。选择些参考书让学生自己阅读,方法是:让学生自己总结、整理,以自学为主,指导教师做好监督工作。

②硬件装配。电机装配与运行检测项目涉及电机的装配与电气控制线路的安装。装配对于训练的学生来说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就不容易了。一般要求学生在一周内较熟练掌握电机硬件的装配,然后整理并思考电机硬件装配过程中的技巧有哪些;在一个月左右熟练掌握电气控制线路的安装,然后整理并思考电气控制线路安装过程中的方法和技巧。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训练情况,出适合现阶段的题目,测试学生的训练情况,并总结训练情况,待理论课上给学生进行指导总结。另外,让学生总结可以让学生互相监督训练、总结,这样既减轻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又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样的训练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③软件使用的练习。主要是PLC编程软件与触摸屏组态软件的使用。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更准确、更快地输入程序,总结方法和技巧,然后让学生不断练习输入程序和组态程序的编写。例如:指导教师可以打印出一段程序与触摸屏的组态画面及要求,测试学生完成任务所用的时间并做记录,并让学生不断练习,争取做到不看键盘就可以输入程序。

(4)学生心理因素及体能的锻炼。一些指导教师容易忽略学生心理因素及体能训练,在国赛赛场中有学生因比赛紧张再加上身体体力消耗较大,出现晕厥等情况,从而失去绝好的机会。在平时训练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心理素质及体能训练,指导教师可以让学生代替教师进行评判、或者请其他教师做评判,或者让学生担任上课教师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指导教师安排训练计划时考虑到学生体能训练,例如:让学生每天早上在操场跑几圈等方式锻炼学生的体能。

4.竞赛前的准备

(1)工量具的整理。指导教师在比赛前一天对学生参赛需要的工量具进行整理。指导教师可以列出比赛过程中用到的工量具一览表,然后学生进行整理,在比赛出发前,指导教师对学生整理的工量具进行清点,并嘱咐学生比赛后按照工量具清单清点自己的工量具。

(2)学生心理疏导。指导教师要对参赛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指导教师给学生分析比赛有哪些过程,比赛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并对学生灌输“我一定行”的思想,通过心理暗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5.竞赛后的反思

指导教师要及时反思,也就是对赛后结果进行总结。一方面,指导教师要进行反思,总结比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以后比赛总结经验,另一方面,参赛学生要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比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哪些问题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没有解决,在以后训练过程中进一步解决比赛中没有解决的问题,为以后比赛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装配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机械装配 实训项目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b)-0172-02

目前制造业正在经历一个快速变革的时代,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需要提高产品的质量、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特别为数控加工中心在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了广泛的前景。依据江苏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及无锡地处长江三角洲制造业基地的优势,笔者通过详尽的专业调研,充分汲取企业专家的意见,分析数控技术应用岗位的需求,不断完善加工中心机械装配与调整实训项目来适应企业岗位需求,培养学生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

1 数控加工中心机械装配实训室的组成

机械装配实训室是一条典型的数控加工中心装配线,含有7个独立的组成单元,包括主轴与主轴箱装配单元、底座与床鞍装配单元、工作台与十字拖板装配单元、立柱与主轴箱装配单元、立柱与床鞍装配单元、刀库与立柱装配单元、机床总装及电气装配单元。每个单元配备独立的安装工作台、工具箱和装配工艺方法展板,整条装配线配备两自由度的龙门式行车,用于安装起吊。

2 数控加工中心机械装配实训项目设计

每一台加工中心在机械零件、标准件、外购件、数控系统及电气元件准备齐全后,怎样才能装配出一台合格的加工中心呢?根据多年的实践与教学经验,笔者设计了如下的装配实训工艺,共分为8个实训项目。

2.1 主轴与主轴箱单元的装配

本项目要求学生掌握机床主轴轴承预紧力调整,保证主轴精度要求。实训步骤如下:(1)把主轴箱零件清洗干净,对有螺孔的地方进行回攻丝处理并清除零件毛刺。(2)把主轴轴承内外隔圈在平磨上磨削至平,前后轴承涂上轴承脂,占轴承间隙的1/3空间。然后把轴承放到加热感应器上,加热到80 °C~120 °C之间,再把主轴上的前后防尘隔圈按顺序装配到主轴上,把主轴螺母旋到主轴上用工具板手或力矩板手板紧。(3)把主轴前端装到主轴套里,前端盖用螺钉撬紧在主轴套上,把主轴后轴承和隔圈装到主轴体上,后螺母按前后顺序板紧,再把齿形皮带轮和涨紧圈装配到主轴上。(4)将主轴套放到主轴试车架上并把主轴套固定好,用试车架的电动机带动主轴套进行空运行试验,主轴按设计时最高转速进行空运行试验,由低速组逐步向高速组进行。同时用红外隙线温控器,对主轴轴承温度进行测控,要求温升不得大于20 °C,前后轴承温差不得大于8 °C,可以通过调整主轴前后螺母和主轴轴承的预紧力达到要求。(5)检查主轴径向跳动和主轴轴向跳动。(6)装拉刀杆套和碟形弹簧组,用板手和工具把碟形弹簧预压紧12 mm,碟形弹簧预紧力达到3600 N。(7)把主轴组装到主轴箱体中去,用螺钉撬紧端面接触面中,同时把打刀缸装到箱体中去,主电机也装到箱体上,把齿形皮带轮装到主电机轴上。

2.2 底座和床鞍单元的装配

本项目要求学生掌握机床装配校水平的方法、机床装配接触面的要求,了解丝杆安装与机床导轨平行要求,对机床运动精度的影响。实训步骤如下:(1)底座安放到地面上,调整好底脚螺钉,用水平仪检测底座安放水平。纵向和横向要求水平度0.03/200 mm。(2)底座与床鞍装配,要求导轨接触面和丝杆轴承座接触面,刮研面接触点不得少于6~8点/25×25 mm。(3)底座与床鞍用螺钉撬紧,并打两个定位锥销。(4)装轴承座和丝杆组装配,校丝杆与立柱导轨平行,用跨板检查立柱导轨与滚珠丝杆的平行度。

2.3 工作台与十字拖板单元的装配

本项目要求学生掌握机床十字拖板与工作台的垂直度、机床滑动导轨接触面的要求,了解丝杆安装与机床导轨平行要求,对机床运动的平稳。实训步骤如下:(1)十字拖板与工作台装配,要求刮研面接触点不得少于8~10点/25×25 mm。(2)检测工作台垂直度,X轴与Y轴垂直度0.015/300 mm。(3)装轴承座和丝杆组装配,校丝杆与十字拖板导轨平行,用跨板检查十字拖板与底座导轨与滚珠丝杆的平行度。(4)装十字拖板和工作台调节导轨刹铁。(5)分别用螺钉把丝杆座撬紧,并配打圆柱销子,丝杆两端螺母将根据丝杆长短选择不同的丝杆预紧力。(6)复检丝杆精度,调整好刹铁并送紧。

2.4 立柱与主轴箱单元的装配

本项目要求学生掌握机床箱体与立柱燕尾导轨接触面进行刮研处理、主轴芯棒与立柱导轨的平行度,了解丝杆安装与机床导轨平行要求,对机床运动的平稳。实训步骤如下:(1)箱体与立柱燕尾导轨接触面进行刮研处理,要求刮研面接触点不得少于10~12点/25×25 mm。主轴芯棒与立柱导轨的平行度0.01/300 mm。(2)装丝杠座和丝杆组装配,校丝杆与立柱导轨平行,用跨板检查立柱导轨与滚珠丝杆的平行度。(3)分别用螺钉把丝杆座撬紧,并配打圆柱销子,丝杆两端螺母将根据丝杆长短选择不同的丝杆预紧力。(4)复检丝杆精度同工步2的要求,把主轴箱装到立柱上,并把丝杆活灵撬到箱体座上,调整好刹铁并送紧。

2.5 立柱与床鞍的装配

2.6 刀库与立柱的装配

2.7 机床总装与电气的装配

2.8 机床出厂与精度的检测

3 加工中心机械装配与调整的实训教学模式与评价方法

本实训开始时向学生分发实训指导书,了解实训项目和具体工作步骤。实训辅以网络教学资源作为技术支撑,规范教学文件,所有必需的技术资料都以课件的形式存放在教学资源库中,便于学生查找。

在实训过程中采用导师制。根据学生班级人数进行分组,例如一个班级40人,分为4组,给每个小组选择一名导师,导师在整个实训过程中只负责给予必要的帮助,主要工作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学过程不存在“学与教”的游离状态。通过导师以及提供的资料,学生可以克服困难完成项目。本实训在教学计划中的安排时可以放在学生完成专业平台课程学习之后,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相关专业专门化课程之前,就对课程的学习目的有所了解,能激发学生后续课程学习的热情。

对学习效果评价方法的创新更加可以激励学生学习热情。整个实训评价分为四部分,其中实训完成情况占主要部分,实训报告作为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的体现次之,实训答辩效果可以反映学生对课题的理解程度也占有一定比,此外增加了组员互评项目可以帮助学生关注团队精神。评价的总分为300分,如果采用百分制可以通过相应比例得出。具体评价方法参见表1。

参考文献

[1] 徐安林.《数控设备维修综合实训》课程开发[J].2005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 2005:166-173.

装配实训总结范文第5篇

摘要:

“总载体”是系统化教学载体,是一种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承载起学生知识学习、技能训练、综合技术应用等系统化的教学载体。基于“总载体”平台设计的课程体系,能有效弥补工程技术类专业现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不足之处,切实提高学生技术技能。通过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总载体”平台上的课程体系设计进行深入研究,力图探索出基于“总载体”平台的课程开发及“总载体”选择的一般规律。

关键词:

职业教育;系统化载体;总载体;课程体系

一、“总载体”的提出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而课程体系设计建构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课程体系的设计,课程的开发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必要运用系统理论来指导。教学载体是课程体系中的一个系统要素,通过系列化和系统化,成为人才培养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即系统化的教学载体。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依据系统理论和思维,以训练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目的,采用系统化教学载体进行人才培养是当今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

(一)“总载体”的提出

在一些工程技术类专业中,适合于采用系统化教学载体进行人才培养。而用一种设备、装置或技术系统起到系统化载体的教学作用,在学生学业全过程中总领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技术应用,在课程体系中起到主线索的作用,作为学生学习训练主要的关键的载体,因此称之为“总载体”。

(二)“总载体”的含义

“总载体”,就是把专业能力培养所涉及的教学载体进行系统化,通过选型、设计等技术工作和教学准备,开发成一个(或一台)设备、装置或技术系统,以承载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作为涵盖和贯穿学生学业全过程的教学载体平台,在学业递进中,学生参加并亲手完成“总载体”的设计、制作、安装、调试、应用等工程技术工作,实现产品功能;“总载体”逐步递进最终制成产品的“做中学”和“学中做”过程中,学生将完成各项专业技术课程学习、养成职业精神、形成职业能力、成为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总载体”的结构

“总载体”是个载体系统,可以分解成若干具有各自功能的分载体和子载体。其结构模型见图1。分载体和子载体就是总载体设备、装置或技术系统的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有独自功能的“总载体”的组件或部件,它们组合装配在一起就形成了“总载体”,具有产品属性和功能。分载体和子载体的划分,对课程体系的设计和课程的开发,并按照生产模式展开课程教学是十分必要的。从课程体系的角度上看,分载体是在总载体框架内,具有各自独立结构和功能,且与其他机构构成互不相属,但彼此间又有信息上的联系,并可进一步分解成若干简单结构构成的载体。分载体承载不同信息、知识,有独立功能,可用于一门或几门联系紧密课程的学习和训练。总载体和分载体可以拆解成单一(简单)结构和功能的子载体。除在信息上联系外,子载体在结构上与总载体或分载体存在被包纳的所属关系,是载体系统的基础单元。子载体主要用于一门课或相对独立情境的训练,以及重要知识点的学习。

二、“总载体”平台上的课程及体系

“总载体”的开发、适用和“总载体”平台上的课程体系设计、建设,是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在“总载体”平台上进行课程开发设计,有别于其他课程体系设计方法,需要坚持“总载体”用于人才培养的原则,凸显“总载体”课程体系设计和课程开发特点,充分展现“总载体”在人才培养上的特殊功能。

(一)“总载体”平台上课体系设计和课程开发的原则

利用“总载体”实行人才培养必须坚持的两个核心原则是:“总载体涵盖和贯穿学生学业全过程”、“具有产品功能的总载体由学生动手制作完成”。这也是“总载体”平台上进行课程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二)“总载体”平台上课程开发

“总载体”平台上的课程设计采用“以载体为基准对接融合课程”、“以课程为依据指导载体开发设计”这两种方式进行。即将“总载体”由大到小、由难到易、由多到少、由集成到分散等方式逐级分解成分载体和层级不同的子载体,再以各层级载体为基准与传统意义上的“课程”对接融合,融合的结果就演化成了“新”的课程。反之,以传统意义上的“课程”或“整合课程”为依据,“反作用”于“总载体”,指导“总载体”的选型、开发和设计,“总载体”的分解,规定各层级载体的结构构成、技术原理应用、技术性能实现方法、零部件和元器件选择等。

(三)“总载体”平台上的课程体系构建

按照职业教育思想,顺应学生能力成长规律,对“新”课程以及按情境教学法分解成的教学情境进行整合、序化,使各门课程形成合理的逻辑顺序,再纳入和优化其他教学资源,采取先进的教学方法,上下沟通和横向延展构成网络,建成“总载体”平台上的课程体系(见图2)。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总载体”选择

根据“总载体”的含义和用途,“总载体”的合理选择、开发、设计至关重要,将决定课程体系的设计和教学质量的高低。应当根据“总载体”不同的来源,结合专业的实际教学资源,校企合作的情况,学生就业的方向及潜在岗位等等因素,按照“总载体”平台上课程体系设计原则进行深入细致的工作,合理选择。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一个知识面宽,要求学生动手能力强、技术应用能力高,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人才培养难度较大的工程技术类专业。因此,“总载体”的选择除了涵盖专业技术外,还应与学生就业相关联。

(一)“总载体”选择

经过广泛深入的社会调查与企业调研,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首先明确了学生就业的重点岗位———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调试与维护。基于学生面向区域经济中工业园区汽车城的就业方向,该专业选择与汽车制造相关的“模拟汽车装配生产线”作为人才培养的“系统化教学载体”———一个涵盖机电一体化技术及应用、具有产品功能的成套机电一体化设备———“总载体”。“总载体”———模拟生产线由“生产线”和“车模”两个分载体及其子载体组成(见图3、图4),车模在生产线上最终“自动装配成型”。生产线对照汽车装配流程分解成上线、一次内饰、发动机安装、车身安装、下线等工序,是机电一体化技术集中应用的系统化教学载体,也是一个具有产品功能的设备。生产线每个部件各自独立,具有不同的技术应用,针对专业技能各种要求,满足技术进阶的变化。车模和生产线所构成的“总载体”完全承载和具备了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学业阶段的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和能力养成的功用。

(二)总载体与课程

车模分载体由普通钢材和常用非金属材料制成,除用于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并制作进行技能训练外,也是生产线分载体的生产对象———对车模自动装配。车模分载体用于机械制图、工程材料、零件手工制作、机械制造、零部件装配、工程测量及公差配合等课程或情境的学习和训练。反过来,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还可以重新设计并制作出新的车模,达到一般训练不能起到的作用。生产线是一整机电一体化设备,是机械技术、控制技术、电工电子技术、自动检测技术、信息通信技术等实际应用的产品,囊括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绝大部分技术应用。生产线分载体可以进行机械装配工艺、电气控制技术、单片机技术、PLC技术、自动检测技术等课程或情境的学习和训练。另外,可以通过改变装配工艺,在生产线上增加相应的技术应用,采用不同的控制手段和方法完成相同产品功能等方式,拓展学生能力训练。

(三)“总载体”的教学适用

该生产线设备具有产品特征,其功能最终在学生手中实现。除少量零部件及构成用于技术技能训练需要重新加工制作外,绝大多数零部件及构成都可以重复利用,以控制教学成本。在教学和生产同步进行的教学活动中,按结构构成分解的各层级载体均对应机电一体化专业各课程或情境的学习训练任务,教学过程和“总载体”生产制作过程协调且同步进行,贯穿学生学业全过程。学生从零件制作的基本技能训练开始,逐渐完成单元、单元组合技术技能学习训练,综合应用技术技能的训练,最终达成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调试与维护岗位能力。生产线产品的实现,意味着学生专业学习训练的完成。

四、在“总载体”平台上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为满足社会和企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所具备的能力、素质的特殊需求,提高学生就业能力,采用“总载体”平台上的课程体系进行人才培养是十分适合的。可以通过车模、汽车模拟装配生产线所组成的“总载体”,将对应的课程进行融合,按照职业教育规律整合排序,构建起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设计的要点

从人才职业能力成长规律上分析,可以将基于“总载体”设计的课程体系层次分为:专业认知阶段、基本技能阶段、技术技能阶段、综合应用阶段等四个层次(见表1)。这种将能力和素质在层次上的区分,有利于从专项能力出发,进行课程的划分、排序和课程体系的架构、组合,符合在“总载体”平台上课程体系设计、构建及实施的基本原则。对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应当加强学生对专业的认知,使其从进校就直接进入到相应专业技能理解之中。在专业技术认知阶段,引入“总载体”进行相应教学,直观、清晰,容易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这往往是十分重要的。

(二)基于“总载体”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根据所选择的模拟装配生产线“总载体”的车模分载体、生产线分载体的结构、功用,经过生产线、车模与课程的对接、融合形成“新课程”,由此建立起“基于汽车装配生产线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见表2)。在表中的课程深入开发时,课程设计或情境任务规划已经使传统意义上的课程产生了变化,因为这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提出的,并经过“总载体”与课程融合和课程目标要求反作用于“总载体”的结果。该课程系列基本涵盖了以生产线安装、调试和应用岗位的知识、技能学习训练的需要,并适合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在行业领域里的就业需要。

(三)“总载体”平台上课程实施关键措施

设置专周。考虑到在“总载体”产品功能的特殊性,应当安排“特别训练学习专周”。该专周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课程实训或毕业设计,是以子载体、分载体、总载体为教学对象的综合能力训练,也是学生完成载体工程制作任务的必要环节。在表2中的每学期适当的时间,设置相应的专周,并作为主要的课程,纳入整体课程体系之中。专业化教材编制。实施“总载体”平台上的课程体系需要编纂全面的易于指导实际操作的教材,应汇集教学资料、积累大量的教学资源,编制具有高度专业性教材———《总载体技术手册》和《总载体教与学指导书》等。教学资源配置。“总载体”平台上的课程体系设计、建设及实施是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组成部分,为能够顺利高效施行,还应该优化配置教学设施、实验实训条件等教学资源,组建合适的师资团队,建立起围绕“总载体”生产制作的质量检测评价体系等,这才能综合有效地实行人才培养。

五、结束语

基于“总载体”的课程体系设计是适合于工程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一种新型课程体系设计和课程开发手段,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措施。通过“总载体”课程体系的实施,可以强化学生技能训练,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切实提升学生技术应用能力、操作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处理具体工程技术问题能力,使之成为合格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07-29.

[2]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Z].教职成〔2011〕12号.

[3]戴士弘,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Z].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5]申爱民.试析高职学历教育人才培养的“岗位导向型”模式[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4-6.

[6]李杰臣,申爱民,等.机电专业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方案研究[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