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歌曲教案

歌曲教案

歌曲教案

歌曲教案范文第1篇

教学内容:苏少版小学音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歌曲《姑苏风光》

教学目标:①培养学生对吴音乐文化的兴趣;②在欣赏、体验、表现等音乐活动中学习歌曲;③用吴方言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教学重点:委婉地用吴方言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①用方言演唱歌曲;②体会吴音的特点。

教具准备:钢琴、琵琶、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学歌曲,感受吴音乐文化

⑴导入:同学们,《丝竹流韵》单元,从《紫竹调》到《外婆桥》再到《小巷风韵》,我们感受了江南曲调别样的风格。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江苏民歌《姑苏风光》,聆听180年前的民歌。⑵初听歌曲:播放《姑苏风光》。⑶介绍歌曲背景:《姑苏风光》是民歌套曲《大九连环》中一段,“码头调”是整个套曲的序引。歌曲赞美了苏州的美丽风光。⑷再听歌曲《姑苏风光》,仔细听一听它是用哪里的方言演唱的。⑸介绍“吴语”,渗透吴文化。⑹三听歌曲:教师用琵琶自弹自唱《姑苏风光》。⑺试用吴语根据歌曲节奏朗读歌词(教师大声读,学生齐声读)。⑻跟着歌曲轻声哼唱。⑼跟老师的钢琴学唱,个别难点句子单独学唱,注意一字多音的唱法。⑽完整地跟着钢琴伴奏演唱歌曲(分男女声、小组等多种方式演唱)。⑾跟着录音伴奏有感情地唱一遍。⑿学做兰花指、手腕花等舞蹈动作,完整地表演歌曲《姑苏风光》。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聆听和感受,减小歌曲学习的难度,学生不但学会了歌曲,也对“吴”这个概念产生了好奇。]

二、看图片,了解吴音乐文化

⑴师:“刚才我们说,苏州地区在古代称‘吴’,其实吴地面积很大。”(播放“吴地”地图)吴地:以太湖流域为核心,西至南京,北至扬州、淮阴,东接上海,南临浙西地区。⑵师:“说‘吴语’的地方也很多。”(播放词条、图片)吴语:南至浙江温州、永嘉,东至上海,北含南通至扬州以东沿江一百里宽的狭长带,西至镇江丹阳交界处的地方方言。⑶师:“特殊的区域,特殊的语言,造就了特别的文化。”(播放词条)吴歌:吴地民歌民谣的总称;吴乐:吴地的民间器乐;吴舞:吴地范围的舞蹈。⑷小结,师:“唱吴歌,奏吴乐,跳吴舞是吴地特有的音乐文化现象。”(板书:吴歌、吴乐、吴舞――吴音乐文化)

[设计意图:了解“吴地”“吴语”是感受“吴歌、吴乐、吴舞”的前提。这个环节,通过简单的介绍,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知识,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三、赏吴歌,走进吴音乐文化

⑴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吴民歌?”生举例――《杨柳青》《拔根芦柴花》《外婆桥》。⑵演唱歌曲《外婆桥》。⑶师:“有一首全世界都熟悉的中国民歌《茉莉花》,就是吴歌中的经典。下面我们来欣赏《茉莉花》的音乐及舞蹈。”(播放歌舞《茉莉花》视频)⑷师:“诗人这样赞美吴舞――‘舞袖一何妙,变化穷万方’。吴舞的魅力真让我们折服啊。”⑸师:“同学们,我们南通地区的方言也属于吴语。请大家来欣赏南通的民歌《南通渔歌》。”(播放《南通渔歌》视频)⑹师:“和前面歌曲的相比,它们的风格非常类似,是什么样的风格呢?”生:“秀丽、清新、细腻、流畅。”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通过唱“吴歌”、听“吴乐”、赏“吴舞”,学生走进一个纯美的“吴“音乐世界。丰富的体验,真切的感受,让学生自己感悟并总结吴音的音乐特点。]

四、编歌词,创造吴音乐文化

⑴师:“同学们,在隋唐年代,贵族就以会说吴语为荣,在老百姓当中,也以唱吴歌作为一种时尚。我们生在吴地,会说吴语,同学们是不是也很自豪呢!下面,我想请同学们用方言来歌唱我们的家乡。旋律就用《姑苏风光》。歌词要求自己创作,大家可以相互讨论一下。”⑵学生讨论(课件出示:题板《通州风光》以备打印歌词,背景音乐《姑苏风光》)。⑶学生汇报创作结果。⑷用通州方言朗读歌词。⑸用通州方言演唱歌曲《通州风光》。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是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即兴创作歌词,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别具风格的方言也让学生体会到吴音乐的独特魅力,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五、唱家乡,传承吴音乐文化

⑴师:“同学们,你们创编的《通州风光》真好,我们的区歌《通州好风光》你们熟悉吗?”生:“熟悉,我们学过这首歌。”⑵师:“歌中甜津津、油汪汪、蓝青青 、宽敞敞的词语都是典型的吴语。这首歌曲的词曲作者都是我们通州人,他们紧紧把握住吴语和吴音的特点,创作出这首清新、委婉、脍炙人口的通州人自己的现代版吴歌。”⑶播放歌曲《通州好风光》视频(跟着视频一起演唱歌曲)。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欣赏并演唱我们身边的现代版的“吴歌”,让学生再次体会吴音乐的风格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吴音乐和传承吴音乐的情感。]

六、赞吴韵,概述吴文化

歌曲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案头工作;内容;侧重点;歌唱艺术

引 言

歌唱艺术的案头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就相当于运动前的准备活动,案头工作做得好,对于歌曲的理解和把握会更加到位。很多人由于不太注意这一问题而导致他们在实际的歌唱中完全只是在唱声音和音符,没有任何要表现的内容,这是歌唱中非常忌讳的。因此,案头工作不论对于声乐初学者或是成熟的歌唱家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歌唱艺术的案头工作在教师的教学和歌唱家的演唱前都会涉及到,但是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也很少有专门的文章来系统的介绍歌唱艺术的案头工作,所以我选择这个题目对自己学习声乐以来所做的案头工作作一下总结。

一、案头工作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一)案头工作的含义

所谓案头工作,是指在正式进入某项工作的主题之前所进行的准备工作,其中包括对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的了解、对工作方法的选择、对在工作中可能遇到的某些问题的预测和准备等方面的内容。歌唱艺术的案头工作和其它类型的案头工作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对于声乐专业的老师和学生来说,做好歌唱的案头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二)歌唱艺术中案头工作的重要性

歌唱的案头工作就好比在给一个人买衣服之前需要知道他的身高、胖瘦、年龄、身份、他(她)的个人喜好一样。如果不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你买的衣服十有八九都会不合这人的意。又好比我们在写作文之前,要认真审题,抓住出题意图,才能写出紧扣主题、中心明确的文章来。同样的道理,案头工作若没做好,那么我们的演唱也不可能打动人。因为歌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需要我们站在舞台上没有任何掩饰地去表现,任何前期工作没做好,哪怕是一些小小的遗漏,都会导致我们不能将歌曲的本来面目展现出来,甚至从高层次的要求来看,我们对歌曲很多方面的表达是错误的。

只有做好了歌唱的案头工作,我们才能做到该运用什么样的音色、什么样的情绪、什么样的力度去演唱歌曲,在歌曲进行到任何一个地方都心中有数,尽可能全面地表达词曲作者的原本意图。因此,歌唱的案头工作无论是对于一名成熟的歌手,还是对于一名声乐初学者来说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歌唱的案头工作所包含的内容

(一)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习惯,其实这个习惯对于歌唱的案头工作是很有用的。要唱好一个声乐作品,我们必须首先要找到它的“根”,要了解这个作品是谁创作的、在什么时代、什么地方创作的……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抓住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抓住作品的感情基调。在此过程中,我们要对作者的生平及他们当时的生活状态有所知晓,对作者所生活及创作的地方的文化、社会背景有所了解。

对歌曲创作背景的了解是歌唱案头工作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虽然说歌手在演唱过程中会有自己对作品新的处理,但这也只是在对原有内容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小的变化。因而,我们绝对不能对一个作品没有任何了解的情况下就去乱唱,那样肯定会把作品唱得面目全非的。

我们可以通过音乐史学方面的书籍资料、某些附带作品介绍的声乐曲集或者通过网络进行搜集和整理,一定要多参考一些资料以保证所要搜集内容的精准性。

(二)熟悉歌词

歌词是对作者思想感情的高度浓缩,对歌词熟悉的过程也是对前面第一步工作的巩固。我们先要把歌词浏览一下并从中了解到作者表达的具体的意思,并结合第一步的工作反复揣摩,由感性到理性,透彻地掌握歌词的内容,然后再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歌词。如果不能熟记歌词,势必会影响到我们全身心地歌唱,也会增加我们上台演唱的紧张度。试想一下,作者想说的话你都没说清楚,又怎么可能谈得上去表达他的意思呢?虽然我们在演唱过程中还要借助肢体语言来表达感情,但肢体语言也应是和歌词相对应的,只有将它们融合起来,自然地流露,才能真正做到声情并茂。

(三)熟悉旋律

我们对旋律的熟悉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按照谱面上所写的,把每个音符、节奏、装饰音唱准确,然后再把歌词带进去,将旋律连同歌词一道背熟。第二步是了解歌曲中所使用的一些“民族语言”,运用其特别的韵味和风格去唱。这两步都很重要,第一步是基础,第二步是升华。它们就好比“建造房子”和“装修房子”,房子建好了虽然能住,但总让人感觉太平淡、毫无色彩,只有装修好了才让人住得更体面。

对歌曲调式调性分析也是我们在对旋律的熟悉过程中要去完成的,这也是我们明确歌曲的感情基调和变化的重要依据。例如俄罗斯民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运用的是小调,表现了一种深沉、含蓄的特点。而又如意大利民歌《我的太阳》运用的是大调,表现了一种豪放、激昂的特点。

同样,对歌曲曲式的分析也是必要的,因为它能引导我们去处理感情的变化。例如由焦萍作词、践耳作曲的《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歌是一个“ABA”式的单三部曲式。它的第一部分缓慢、抒情,表达了革命战士对党的无比的热爱和热情的歌颂,第二部分速度逐渐加快,运用富有战斗性的音调表现了共产党、号召人民起来闹革命,从敌人手中夺取政权的豪迈场面,第三部分回到原速,再现第一部分,但这是激情的回忆过去后,战士重又唱起山歌,而这时对党的感情更加深厚,最终凝成重复句“党的光辉照我心”轻声结尾,像是把党的恩情、党的话、党的一切都永远记在心里①。所以我们在唱这首歌之前一定要在心里把三段情绪的变化盘算好,这样才能展示出词曲作家想要表达的意思。

(四)解读曲谱中的各种术语

为了更加细腻地表达感情,曲作家常常在歌曲作品中记入各种术语。如若准确地理解和表达了作品中的各种术语,那么我们一定会把作品唱得有血有肉、优美动听。在第十二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的复赛阶段中,美声唱法选手王红星以其精彩的表现获得了最高分。当时魏松评委点评王红星时曾这样说道:“他能够将谱面上的术语很细致、很完整地表达出来。”这就表明对于术语的正确表达是歌手所应具备的一方面很重要的素质。面对这些术语时,我们不能只是机械地去做,而要理性地思考作曲家创作时的想法,把对每个术语的表达都变成是自己内心真情自然的流露。我们首先要感动自己然后才能感动别人。

(五)读钢琴伴奏谱或听伴奏带

节奏感是衡量一个人乐感好坏的一项重要指标。一个人的声音再美、感情再真挚,如果他(她)的节奏感很差,那他(她)永远也不可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歌手。因此上台演唱之前合好伴奏也是一项重要工作。高师声乐教材中的歌曲都是带有钢琴伴奏谱的,这就要求我们要熟读伴奏谱,做到心中有数,不能把伴奏谱独立起来看,而要将其当作歌曲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使我们的歌声和钢琴伴奏能融为一体。如果需要用伴奏带伴奏,那么我们应该提早把伴奏的各部分都听熟了,并严格按照伴奏带的节奏处理感情,自己不能随意的“添油加醋”。伴奏带若没合好,上台就会有“节奏的负担”,这会导致我们的演唱就像忘词那样,必然会大打折扣。

(六)聆听大师的演唱

模仿是人类学习各种新事物的一条捷径,我们学习歌唱也是如此。当你听到一首动人的歌曲时,固然它优美的旋律是吸引你的一方面,而歌手的演唱也是打动你的原因所在。一个声乐初学者在学唱一首歌时,总会因为声音技巧、感情表达的不成熟而把歌曲唱得死气沉沉、不知所云,从而产生茫然的心绪。而如果在他(她)唱之前能听一下某位歌唱大师的演唱,可能他(她)的心境就会变得豁然开朗。我们每个喜爱歌唱的人的心里都会有自己欣赏的歌唱家,他们甚至会成为我们的“偶像”,因为一名成熟的歌唱家的演唱就像一盏明灯一样能把我们心中模糊的概念变得清晰起来,使我们自己在演唱时会有一个“参照物”,能够大胆、自信的表达自己的情感。所以,我们在准备唱某首歌曲之前最好能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一些歌唱家的范唱曲聆听一下,这往往会给我们自己的演唱带来很多无形的勇气和力量。

三、不同类型歌曲案头工作的侧重点

高师音乐专业学生所演唱的歌曲可分为三类,即:民歌;艺术歌曲;歌剧选段。虽说我们对每类歌曲案头工作的每一步都应做到细致入微,但毕竟每种歌曲都有各自的特点,而且它们的表现方式也有所区别,所以不同类型歌曲的案头工作应有各自的侧重点。

民歌是某一地域、某一民族在劳动、生活中逐渐形成并流传下来的歌曲,民族特点鲜明,内容一般比较直白。它的案头工作相对较简单,最主要的是要了解这一民族的生活习俗、语言特点,抓住其音乐的原汁原味。例如我国藏族民歌比较粗犷、豪迈、荡气回肠,而江南民歌则细腻、含蓄、隽永,这是区别非常明显的两种民歌。前面我们讲的意大利民歌和俄罗斯民歌也是差异很大的两类民歌。我们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选唱适合自己的民歌,不能拿到一首民歌就不加分析地乱唱,这样对我们的嗓子肯定是不利的。

艺术歌曲是不同时期的词曲作家为了抒发亲情、爱情、友情或表达对某一事物的怀念、赞颂而创作的歌曲。从纵向来看,它可分为古典艺术歌曲和近现代艺术歌曲。从横向来看,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各自的艺术歌曲。由于艺术歌曲是创作作品,所以它的节奏相对比较规整,歌词的艺术性较强,高于一般的生活语言,抒发感情的方式也没有民歌那么直白。我们对艺术歌曲做案头工作时应将重点放在它的创作背景、创作手法上。要注重对歌曲意境的想象,深刻理解歌词的内在含义,在自己演唱前一定要多搜集一些作品的注释并且要多听一些成熟的歌唱家们的范唱。

歌剧选段是从大型声乐作品――歌剧里选出的被人们广为传唱的经典唱段。歌剧选段虽然可以被独立演唱,但它们毕竟是歌剧中的部分,演唱它们是要带着剧情和角色进行的。因此我们准备演唱某个歌剧选段时,首先要从熟悉这部歌剧入手。我们的重点工作是了解歌剧的故事情节、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戏剧的矛盾冲突,要将自己融入到剧情和角色中去,这样才能够把歌剧选段演唱得活灵活现、生动感人。

四、案头工作中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重要性

从以上我们的分析来看,案头工作在歌曲演唱中是至关重要的准备工作,而且它包含的内容多而复杂,应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在歌唱的案头工作中,学生是主体。学生必须认真地对待每一步工作,循序渐进地将歌曲的各个方面都吃透,争取在实际演唱中集可能自然地用声、咬字和运用肢体语言,而不让自己身上出现多余的动作。但是如果这些工作完全由学生独立去做的话,就可能出现诸如对歌词理解有误,对曲式分析不正确,对一些民歌的语言特点了解得太肤浅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导致对歌曲表达的不完整甚至“走样”。

所以,歌唱的案头工作需要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去做。毕竟老师是“过来人”,对很多歌曲的认识比学生要深得多,也准确得多。因为有很多歌曲是老师以前在学生时代都唱过的,他们对旋律的分析、术语的解读虽然谈不上百分之百准确,但至少谬误是很少的。而且老师的生活阅历也比学生丰富,对歌词内容的理解也更深一些。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要主动与老师多联系、多交流,及时纠正自己的理解和分析的错误。在此过程中,老师也可以弥补自己的一些遗漏之处,使自己所掌握的内容更加完善。

总之,歌唱的案头工作至关重要,它是我们每一个声乐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都应认真对待的。我们在进行歌曲演唱之前一定要细致入微地做好案头工作的每一步,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我们对原作品能再现几分。在案头工作中,我们要把握好不同类型歌曲的侧重点。而且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应及时与老师进行沟通,以求全面而准确表达歌曲的内容。

注释

①汤雪耕.怎样练习歌唱[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74:126-128.

参考文献

[1]赵震民.声乐理论与教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2]汤雪耕.怎样练习歌唱[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74.

[3]雷礼.歌唱语言的训练与表达[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4]沈湘.声乐艺术教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5]徐小懿.声乐演唱与教学.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6.

[6]范晓峰.声乐美学导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歌曲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多媒体展现 自主学习 联系生活 情境教学

教师应该结合音乐自身的特点,充分发挥音乐的情境作用,让学生在情境的感染下,切实走进音乐的内核世界,真正从音乐中汲取美的营养,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一、在多媒体多重维度中再现情境

案例:教学《秋天》这首歌曲时,我自主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现一幅秋天的画卷,将“秋天到,片片树叶掉”画面与歌曲的歌词、旋律逐一分层展现,学生在课件的渲染与引导下,时而欣赏着美妙的画卷,时而跟随着课件唱着歌曲。学生在课件的支撑下,逐渐潜入歌曲的意境之中,感受着歌曲带来的艺术享受。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在多媒体课件的牵引下,能够真切体会到歌曲所呈现的意境,在表演和演唱的过程中,认知逐步提升,情感逐渐丰厚。多媒体课件所承载的意境再现起到良好的作用。

点评: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由于其抽象思维尚不成熟,还不能依托歌曲的旋律来感受歌曲的意境,即便有所体验也只是蜻蜓点水。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为学生搭建一条通往歌曲意境的途径,而多媒体课件则能够帮助教师达成这一教学目的。

人类意识系统层面需要在强烈的刺激下才能迸发出恒久的活力。多媒体课件中视频与音频以及文字的呈现,将直接刺激于人的意识神经,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在多媒体课件的展示中,在连接原始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真正走进歌曲的世界,从而实现歌曲意境的直观化。

二、在设疑置问的思维历练中探寻情境

案例:在教学《动物说话》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充分感知歌曲中不同动物发出的不同叫声,我与学生之间产生以下对话:师:“这首歌写出好多动物鸣叫的声音。小朋友们数数看,一共有几种小动物?”生(看歌词数过后):“两种。”师:“都是写什么动物啊?”生:“小鸡和小鸭。”师:“小鸡怎么叫的呢?”生:“叽叽叽叽地叫。”师:“老师说话,你们学小鸡叫。小鸡肚子饿了,它会这样叫——”生:“叽叽叽叽。”(模仿饿的叫声)师:“小鸡找不到妈妈了,它会这样叫——”生:“叽叽叽叽。”(声调发生变化)师:“这只小鸡的叫声可真可爱,那我们在唱歌时该怎么唱呢?”

点评:学者贵有疑。在这个案例中,我理清了歌词中呈现的两种动物的不同叫声,接着设置不同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小鸡叫声的变化,体会小鸡的可爱。学生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引领孩子运用自身的生活经验尝试理解歌曲的意境的过程,就是运用思维的方式向歌曲内涵不断逼近的过程。

值得强调的是,教师问题的设置必须要有基础性:必须在学生对于歌曲有着一定的经验积淀基础上方可进行,否则胡拉乱扯,不仅不能起到体会意境的作用,反而会适得其反。一旦学生的思维误入歧途,先入为主的心理规律将给教学带来无可挽回的局面;另外,必须要有层次性:体会歌曲意境并非一步即可登天的事情,需要学生在不同层次的过程中慢慢揣摩、悉心体会。

三、在自主表演的倾吐表达中体验情境

案例:教学主题单元“森林的故事”中《猜一猜》一课时,我曾经有幸聆听了一位音乐老师利用情境表演的方式让学生感受歌曲中所描绘那个躲在树林里的小矮人形象。教学过程中,这位老师先是引领学生基本学会了演唱,然后结合歌词与旋律想象自己身处的情境,最后让学生通过表演的方式展现歌曲的意境。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充分抓住了“穿怪衣”“戴黑帽”“一条腿”等内容,形象而生动的展示了歌曲表现的情境。

点评:演员之所以能入戏,就是因为演员将自我的整个生命浸入在情境中,感受着戏剧内在魅力。音乐中歌曲认知的道理也如此。学生依托歌曲的真正表演,既是对歌曲解读的和盘托出,更在表演过程中加深对于歌曲意境的情感体验。这个案例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在初步感受歌曲表现内涵的基础上进行角色表演。学生每一个动作的设置、每一个表情的流露、每一句话语的表达都完全源自于自身对于歌曲的解读,而在表演的过程中小演员完全置身于情感的意境中,全部的身心被歌曲所浸润,而这对于体验歌曲的情境又具有促进作用。

四、在介入生活的有效链接中丰盈情境

案例:教学《上学歌》:师:“你们每天都上学,心情怎么样啊?”生:“高兴、快乐!”师:“是啊!太阳照在身上,你们会感觉怎样呢?”生:“暖和和的,多舒服啊!”师:“花儿呢?”生:“很香,一闻到心情就高兴。”生:“随风飘动,像和我们说话。”师:“是啊!上学的路上,我们一路欢歌,好像所有的一切都是我们的好朋友,来,我们一起学唱《上学歌》。”

歌曲教案范文第4篇

在幼儿园的歌唱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老师教得很累了,幼儿却还不会唱。为什么呢?因为教师在唱歌时没有教幼儿唱歌的方法,只是让幼儿一遍又一遍的机械式跟唱。幼儿不懂歌曲的性质,老师一味地让幼儿记歌词,跟唱歌曲,在枯燥乏味的歌曲中幼儿什么也没有学到,教师还教得辛苦无奈。

一、耳目一新的活动开头,激发幼儿的音乐情绪

1.情境创设吸引幼儿

教师要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提供更多情感体验与表达的机会,鼓励幼儿主动参与,大胆表现,积极体验自己的情感。《纲要》中指出:“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的。”歌唱活动作为一种情感艺术,让幼儿在亲身参与体验与表达中认识音乐的重要性。如在小班《树上许多红苹果》中,我创设了一个情境,以幼儿去摘苹果为主线,以最简单的方式,我伸出两只手臂扮演一个苹果树,让幼儿围着我来摘苹果。幼儿边摘边念:树上许多红苹果,一个一个摘下来。这边摘摘那边摘摘,一会儿就会边摘边唱了。在快乐的摘苹果中激发了幼儿歌唱的意愿,在创设的游戏情境中,幼儿体验了歌唱活动的快乐。

2.优美范唱感染幼儿

在教幼儿新歌时,教师是传递歌曲信息的第一使者。因此让幼儿能理解这首歌曲的也是教师。所以,教师在教唱歌前要告诉幼儿歌词的内涵、曲的优美。在按照歌曲的情感要求、风格特点进行有感情的范唱,引起幼儿的情感共鸣,让他们从听觉上保持对音乐的热情,从而激发幼儿的音乐情绪,这是把音乐的美传递给他们的先决条件。如在歌曲《大树妈妈》中,教师通过肢体动作,抒情的旋律以及有感情的演唱,让孩子体会大树妈妈和鸟宝宝相亲相爱的情感。这样,使孩子对歌曲的艺术形象有了一个较完整的了解,从而激发了幼儿学唱歌曲、急于表演的欲望。

3.悬念问题激发幼儿

教学中教师及时提出问题是让幼儿学习思考,开动小脑袋。教师提出的问题不仅能激发幼儿寻找答案的积极性。也会为了找到正确的答案,他们上课会更加专注、认真。 例如:歌曲《迷路的小花鸭》中,教师在欣赏歌曲前以谈话引出,并把歌曲中的主线问题“小花鸭在池塘边,柳树下迷了路,呷呷呷,呷呷呷哭着找妈妈,这个小花鸭找不到妈妈了,这可怎么办呀?”幼儿们想到了很多答案,教师不要给幼儿正确的答案,而是先让幼儿欣赏歌曲,这时孩子们都非常认真,仔细的听着,因为他们都很想知道小花鸭怎样找到妈妈的。仔细、认真地倾听与欣赏为更好、更快地学习歌曲打下了基础。

二、形式多样的歌唱过程,调动幼儿的音乐情绪

1.不同歌曲,运用不同演唱方法

在歌唱活动时,教师常常让孩子们一起演唱或个人演唱,方式单调,长久之下幼儿就不想学唱歌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采用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在体验不同演唱方法的同时轻松地学习歌曲。如:歌曲《懒惰虫》中,简短的歌曲对于大班幼儿来说并不难,那么,怎么样让幼儿从中体验歌曲带给他们的乐趣呢!教师采用了多声部的演唱方法进行重点演唱练习,活动中孩子们对这个富有挑战的演唱方法表现的极其感兴趣,并不厌其烦的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练习。

2.同一歌曲,递进不同

在教幼儿唱歌中,跟唱歌曲是教学中不可避免的。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怎么样来处理好即不枯燥训练又能保证幼儿学会歌曲呢,就需要教师在幼儿跟唱歌曲时逐层提出要求,让幼儿在每跟唱一遍时都有一个的目标可依。如:在歌曲《我家有几口》中,第一、二两遍教师让幼儿熟悉歌词旋律与内容,初步学会歌词;第三遍,教师要求幼儿站起来并要带着微笑演唱,表达自己对家人的喜爱之情并重点练习歌曲中后十六分音符的演唱方法;第四、五两遍教师则要求男、女小朋友进行轮唱。整个跟唱过程目标层层递进,让幼儿在不枯燥的练习中逐渐学会歌曲。

三、一日生活的音乐贯穿,保持幼儿的音乐情绪

歌曲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流行歌曲 课堂 音乐审美情趣

当今的流行音乐已经和古典音乐、传统民族民间音乐一起共同形成了音乐教育领域中的三大板块。流行音乐冲击着中学音乐教育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作为中学音乐教师,我们不能忽视一种现象:在音乐课中,学生对教材的内容不感兴趣,他们在课余时间哼唱的都是一些流行歌曲,在“校园歌手”大赛中演唱流行歌曲的学生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针对广大学生热衷于流行歌曲的行为,正面引导要比回避不谈或强行制止效果好得多。摆准流行歌曲在普通音乐教育中的地位,让流行歌曲走进音乐课堂,是音乐教育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如何将流行歌曲引进中学音乐课堂呢?笔者结合这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择“优”进课堂,以补充教材的不足

【案例】在八年级第十五册第二单元的教学中,我利用大家熟悉的歌曲《青藏高原》引课。当教室里传出李娜演唱的《青藏高原》时,学生非常激动,他们跟着哼唱,思绪随着歌声立刻被带到那遥远的青藏高原,从而很自然地引出新课《走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后面的新歌学习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在第二课时《天籁之音》的教学中,在欣赏藏族民歌《阿玛勒火》和《正月十五那一天》之后,有位学生提出:“老师,上了这两节音乐课之后,我仿佛觉得自己都成为藏族同胞了,能不能让我们也来唱一唱韩红的《家乡》?”我欣然答应。学生们仅仅听了两次,就能完整地演唱歌曲《家乡》,轻松自然的声音和投入的神情令我非常感动。

以上案例体现了流行歌曲进课堂的一种形式,即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将一些优秀的流行歌曲引进课堂让学生学唱或欣赏,既可以补充教材内容的缺乏,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二、变“堵”为“疏”,适时引导,提高学生音乐审美情趣

流行歌曲已进入大众生活的每个角落,它以不可抗拒的原因冲击学校的音乐教育。作为音乐教师,我们既然无法阻止这种冲击,倒不如转变观念,变“堵”为“疏”,通过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学会鉴别、分析,加深对流行歌曲的认识程度,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

【案例】《国际歌》是一首进行曲风格的歌曲,庄严、雄伟,我安排了两课时教学。当教了一课时后,发现有一位学生课间戴着耳机在听唐朝乐队以摇滚乐形式演唱的《国际歌》。于是我就向这位学生借了磁带。在第二课时教学中,当学生基本能掌握歌曲风格及情绪并完整地演唱歌曲时,录音机传出了唐朝乐队演唱的《国际歌》。学生才听几句就皱起眉头,有几位还笑出声来,他们表示不解:庄严、雄壮的《国际歌》怎能以这种方式演唱?此时,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分析音乐表现方式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摇滚音乐型的演唱方法,强调制造出一种情感及音乐氛围,用夸张的表演给观众以强烈的刺激,具有煽动性与动感。然而这种风格的演唱方法,由于形体动感过强,呼吸不易控制,声带受到强烈气流的冲击不能自然闭合,往往发出喊叫或嘶裂的沙哑声。因此,这种演唱方法不适合演唱庄严、雄壮的《国际歌》。他们意识到,要正确地表现歌曲,必须先对歌曲的风格、情绪及演唱方法有正确的理解。通过这种教学,有助于学生从不同的音乐审美经验中形成正确的审美判断,提高学生音乐鉴赏和评价能力,培养广泛的音乐审美情趣。

三、巧用“契合点”,拉近学生与严肃音乐的距离

以往的音乐课堂教学,教师往往以自己对音乐的感知、以自己的好恶来确定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而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去思考学生喜欢听什么、如何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实现教学目标。经过几次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可以通过流行歌曲来寻找当代与传统的契合点,拉近学生与严肃音乐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