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兔教案

小兔教案

小兔教案

小兔教案范文第1篇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本人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做到围绕核心概念,进行有效设问,从而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本案例所教学的内容――《认识符号“=”“>”“

二、案例描述

方案一:

师:小朋友喜欢小动物吗?今天呀,森林里可热闹了,原来――“森林运动会”开幕了。瞧,都有哪些队参加了运动会呀?

生:小兔队、小猴队、松鼠队和小熊队。

师:谁来汇报一下每个队都有几名队员?

生1:小兔队有4名队员,小猴队有4名队员。

生2:松鼠队有5名队员,小熊队有3名队员。

师:你们还知道什么?

生:小兔队和小猴队的队员同样多。

师:同样多就是相等,也就是几和几相等呢?

生:4和4相等。

师:我们用同样的方法继续看看松鼠队和小熊队之间还有怎样的关系呢?(继续学习)

方案二:

师:小朋友喜欢小动物吗?今天呀,森林里可热闹了,原来――“森林运动会”开幕了。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小兔队有4名队员,小猴队有4名队员,松鼠队有3名队员,小熊队有5名队员。

师:同学们不但知道有哪些队参加运动会,还知道每个队都有几只小动物参加,你们真会观察,从这些信息中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生:小兔队和小猴队队员同样多。

……

师:松鼠队最多,它和谁比是最多呢?

生:松鼠队和小兔队、小猴队、小熊队比是最多的。

师:只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进行比较时,才会有谁比谁多,谁比谁少或者是同样多。刚才你们说谁与谁同样多?

生:小兔队和小猴队同样多。

师:你怎么知道它们同样多呢?

生1:我数啦。

生2:我把4只小猴摆在上面,4只小兔摆在下面,一只猴对一只兔,一只猴对一只兔……没有多余的猴也没有多余的兔,所以猴和兔同样多。

师:你看,刚才有同学用数的方法知道小猴和小兔同样多,有同学用一个对一个的方法,也就是数学中“一一对应”的方法知道了小猴和小兔同样多。

师:数学中有一种符号表示同样多,是什么呢?

生:等于号。

师:几和几相等呢?

生:4和4相等。

师:现在老师有5朵红花,5朵黄花,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生:5朵红花和5朵黄花同样多,5等于5。

师:谁能举一个例子呢?

师:看来不只是4只猴子和4只小兔相等,还有同学们所说的3支铅笔和3块橡皮相等,只要是数量相等就可以用等号连接。

师:我们继续用这样“一个对一个”的方法来探讨其他队之间的关系。(继续学习“>”“

三、案例分析

比较两种方案,我们不难发现,方案二中教师能够围绕着本节课的核心概念,通过高效设问,引导学生思考,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小主人。

1.首问开放,抓信息,促思考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不是消极被动的受教育者,而是自觉、积极的参与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与水平状况,创设符合和适应学生学习的情境,做到有效提问,以达成教学目的。

方案二中,一上课,老师就以“森林运动会开幕了”为开场白,通过“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从这些信息中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呢”这两个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有效抓住图画中的数学信息,思考如何从图画中发现有用的数学信息。

2.追问深入,抓本质,促思维

教师在课堂上的设问要有一定的目的,要紧紧围绕本节课的核心概念来进行。所提问题必须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通过教师设计的问题自主动脑来探索获取知识。还要根据课堂情况不断追问,使问题深入,不断凸显概念的本质,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方案二中,当学生说出“松鼠队最多”时,教师追问:“松鼠队最多,它和谁比是最多呢?”使学生明白只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进行比较时,才会有谁比谁多,谁比谁少或者是同样多。当学生说出“小兔队和小猴队同样多”时,教师又追问:“你怎么知道它们同样多呢?”引导学生明确“数、一一对应”的方法,并强化“一一对应”的方法。这样的追问,使数学符号“=”在学生头脑里更加清晰化、明确化。本质更加突出,促进了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

3.导问迁移,抓方法,促思想

数学知识的学习要体现“教、扶、放”的过程,要体现用方法学习的过程,要体现不断渗透数学思想的过程。它是学生从学习到掌握过程中的重要途径。

小兔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板块教学;三大策略;内涵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104-01

策略一:以"板块"为梳,理通基本功教学

正如细胞是生命组成的基本单位,我们语言文字的学习亦有其基本单位。众所周知,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开展中,最先接触的便是拼音拼读以及识字写作。我们常说基础不好,办事不牢。因此,在小学语文中的基本功教学融入"板块"思维是一件极为必要的事情,接下来以实例进行具体阐述。

1.总结拼音"板块"

拼音是一切语文学习的进行的基础,因此教学中不但要高度重视语文的教学,更要让学生牢牢掌握相关的内容,扎好语文学习的硕跟,筑好语文学习的地基。在趣味学习中接触和深化教学内容。

(1)识读声母表,识读韵母表,识读整体认读音节表。

(2)玩拼音游戏,看口型猜字母。

(3)用橡皮泥捏出学过的拼音字母,比比谁捏得更像。

(4)打"拼音牌"给学生准备一套拼音卡片,作为纸牌,用来复习字母,训练拼读。

2.总结字词"板块"

举例:《夕阳真美》教学简案。

课的总起:引导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分层推进:有如下六个教学板块

(1)太阳西斜。收起了刺眼光芒、余晖、深蓝、连绵起伏、壮丽。

(2)太阳下沉。圆脸,涨红,染成。

(3)太阳落山。灿烂霞光,留在,遥远天边。

(4)解读爷爷奶奶心情。夕阳真美,无限好。

(5)出示生词。傍,芒,蓝,伏,余,状,慢,沉,涨,灿。

(6)教师认读学生自学口头组词师范临写学生描红反馈情况布置作业。

由此可以看出每个板块都有其鲜明的特色,我们的语文老师要带领学生一个一个完成教学板块任务,由浅入深,由简单内容的学习到最后感情的深化,推进课内知识内化为学生的实践能力。

策略二:以"板块"为匙,激活教学资源

板块式的教学,其结构是明朗的,组成是灵活的,形式是丰富的。所谓以"板块"为匙,主要是讲要发挥板块重点聚拢和中心转动的优势,充分提高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围绕教材转动的作用,向着为学生服务,以学生为中心聚拢的方向发展。比如在教学《蘑菇该奖给谁》这篇念课文时,导入以下四大模块:

(1)观察图画,导入课文。教学时,首先展示出课文的相关插图,让学生观察,图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故事?图中有谁?引导学生说出基本浅层次的意思。接着我们的老师可以以问题切入的方式,导入教学内容"兔妈妈为何把最大的奖励给了小白兔?"但是回头看题目却说蘑菇应该奖给谁?进而把学生带入兔妈妈是否奖对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回归课文寻求答案。

(2)初读课文,感知内容。第二个板块的设计主要在于要求学生对基本功扎实掌握。力求学生能读准字音,理解语句,把握文章中心线索,能寻找到"板块一"问题的答案。随后,抽查一两个学生,检查学生自学的情况。

3.精读课文,知情悟理

(1)过渡。老师发现学生在自学时,对兔妈妈和兔宝宝的对话很感兴趣,于是,带领学生进行课文的精读。

(2)第一次对话的初次探讨。将学生分成三组,一组读兔妈妈的话,一组读小黑兔的话,一组读小白兔的话。首先读出兔妈妈的话,让学生们思考兔妈妈提问时的心理状态是什么样的?她的语气,神态和动作又是什么样的?接着,小黑组读出小黑兔的话,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小黑兔要抢着说?它当时的语气和神态又是怎样的?提问学生谁能把得意的样子做给大家看,愿意做的人,请他/她以最故意的语气读出还原该句内容。然后小白组读出小白兔的话,让学生表演难为情的情绪动作。最后。抛出奖励应给谁的橄榄枝-小白兔落在最后难为情,小黑兔得了冠军得意,那么,是不是应该把蘑菇奖给小黑兔呢?

(3)第二次对话的强化探讨。兔妈妈并没做出奖励,而是开启了另一个询问模式的第二次对话-"你们都跟谁比赛啦?"兔宝宝分别做了回答。这次虽然课文没有描写他们的神态,但是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多读,找出相关的词组或是语句,体会其应该适用的语气。不难发现小黑兔依旧得意,小白兔仍然难为情。

(4)第三次对话的深化总结。听了两只兔宝宝的对话兔妈妈很快做出了决定,将最大的蘑菇将给小白兔。当然,这时候认为自己应该稳拿奖励的小黑兔肯定是不服气的。从哪些词组和句子可以感悟出小黑兔不服气的神态。同时,引导学生们重点讨论"为什么拿了第一的没获奖,得了最后一名反而获得了奖励?这明显与现实不符。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最后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事物的比较应寻求一要参考物-敢于和高手比,即使是凤尾,也值得表扬;如果是与低手比,即使是鸡头,也可能会让能力衰退。

策略三:以"板块"为镜,聚焦文本内涵

在《骑牛比赛》的教学为例,要在具体教学的开展中,以"板块"为镜,聚焦文本内涵。

(1)同为骑牛比赛,有好几个人因为牛野性大发,两三秒就摔下来了。然而却而有位骑手,不管牛再如何蹦哒,再如何疯狂,依旧牢牢坐在牛背上。

(2)小姑娘将鲜花送给了这位技术高超的骑手,并询问他为什么没摔下去?

(3)骑手回答:"曾从牛背上摔下来上千次"。

(4)总结内涵和中心思想-要有高超的本领须经过长期刻苦努力训练。

4.结束语

板块式思路具有两大特点:从教学层次上看,表现在"一步一个脚印,层层递进式发展"。即由简单到困难的加深,由浅显到深入的推进,由知识到能力的拓展。从教学实施内容上看,一块一块的落实,一块一块的拼接,进而将数个单个的版块拼接整合,呈现出一种递进、层递和优化的特点。但是此类教学设计,不可任意为之,"板块"的数量不宜过多,亦不过少:一两块显示不出学习的重点,六块以上会显得稍加冗肿,因此我们的老师要在对教材进行整体把握的同时,要步履扎实,思路清晰,注意板块合理有效的设计。

参考文献:

[1] 陈继文.曹玮.小学语文"模块"教学的几点策略[J],黑龙江教育:小学教学案例与研究, 2006(5)

[2] 王东明.用小练笔,做大文章――对"小练笔"板块教学现状的观察与实施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 2013(2):19-21

小兔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激励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9-0060-02

古人云:“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设计一些具有激励功能的活动,以此来激发和稳定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效的激励活动能通过体验、实践、参与、合作和交流等方式,真正让学生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激励活动更有效,能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以下笔者通过两个课例对比来浅谈自己的看法。

一、案例分析

一)案例一:俞老师教学三年级下册Unit 6 What time is it?的教学片段

课前俞老师在黑板上画好苹果树、阶梯,每一节阶梯上还有一个苹果,阶梯通向苹果树的顶端,阶梯的下面是一只活动的“小白兔”。准备好这些后俞老师就开始了她的授课,对于占据黑板三分之一的这些内容她并没有做什么说明。课堂教学过程中,当有学生回答出一个问题后,俞老师就让“小白兔”爬上一个台阶并说“You have an apple”。这时学生和听课教师才恍然大悟,“小白兔”代表的是学生,当学生答对问题时,“小白兔”就能吃到苹果。可当学生顺利回答出第二个问题的时候,“小白兔”并没有能再爬上一个台阶,接下来,学生又答对了第三个问题,俞老师自己到黑板前移动了“小白兔”,可后来答对的学生却又没有这样的待遇,“小白兔”呆在那儿没动。整堂课中,“小白兔”一会儿动,一会儿不动,全凭教师的兴致,学生摸不着头脑,听课教师也是一头雾水,根本就没理解“小白兔”为什么有时候可以爬台阶,有时候又不可以。这样的激励形式对课堂教学毫无帮助,甚至影响了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案例二:赵老师教学三年级下册 Unit 7 On the farm的教学片段

课前赵老师把全班分成Monkey组和Rabbit组,并向学生介绍在整堂课中的“抢食物”比赛规则。Monkey组用“桃子”来计数,Rabbit组用“梨”来计数,比赛以双方水果数量多少定输赢。在课堂教学进程中,学生为了本组的胜利和荣誉,对每个问题都积极抢答。赵老师也很细心,将问题平均分配,所以在课堂前段,桃子和梨的数量一直不分上下。在教学到新内容时,Rabbit组表现较好,出现了一边倒的现象,眼看梨的数量超过了桃子,Monkey组的学生不甘落后,奋起直追,在chant、show time环节中发挥异常出色,整节课在这种你争我抢的热闹氛围中完美落幕。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比赛中注意力始终高度集中,很好地掌握了新知识。最后,赵老师不忘总结比赛,胜利的Rabbit组欢喜雀跃,而Monkey组仍不甘心,表示在下堂课中要更努力。

二、合理设置活动,提高课堂效率

一)目标明确,难易合理

所谓激励是指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为实现所追求目标而努力的过程。在课堂上开展贯穿全课的激励活动,打破了加星、加红旗的传统模式,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效率,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及新鲜感。首先,激励活动的目标应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设定,这样不仅不会浪费课堂时间,也可以在实施过程中及时复习巩固所学内容,使课堂教学效率更高,学生积极性更强。其次激励活动设定的目标难易程度也必须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基本要求,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目标设定过高,学生即使经过努力也很难达到;目标设定过低,学生很容易就实现,没有挑战性,也就不能实现有效的激励。一个难度适中的目标设定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励学生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案例一中的教学内容是关于时间及在某个时间点所做的事情,这与激励活动中的“小白兔”采苹果没有任何关系,同时俞老师也没有为学生设定明确的激励目标,没有告知学生需要通过怎样的努力来帮助“小白兔”,学生对小白兔时而动、时而不动感到困惑,也不知道回答怎样的问题才可以帮助“小白兔”到达树顶,这样的活动设置影响了课堂效率。而案例二中赵老师在课开始时就告诉学生本课的目标是为小动物抢食物,分数必须是回答问题或者表演才能获得,这样的目标明确清晰,又有一定的难度,同时激励活动所设定的比赛内容又与本课教学内容“动物和水果的单复数形式”相吻合。学生在给小动物抢“食物”的过程中不断复习水果的单复数,极大地提高了本节课的有效性。

二)规则公平,贯彻始终

小学生好胜心极强,激励规则如果出现不公正现象则会引起不满情绪,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所以教师要合理设置规则,同时也要注意在比赛过程中让两组分数适当保持平衡,否则会使得学生情绪低落,对学习失去兴趣。

案例二中的赵老师在整节课中,将比赛贯穿始终,并均匀分配问题,两组比分时上时下,学生就能保持比赛的热情,在不断的刺激下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整节课的教学从复习、新授到巩固均围绕着这个激励活动进行,在热烈的比赛氛围中,学生都获得了知识的“硕果”。而案例一中的俞老师并没有将比赛贯彻始终,学生只能茫然地跟着教师的指挥棒瞎转,这样的激励活动完全独立在课堂教学之外,没能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也没能很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三)竞争激趣,提高效率

古人云:“并逐日竞,对辩日争。”在课堂中建立激励活动,要充分挖掘其竞争因素。学生在受到竞争的刺激后产生的学习行为要比强制的学习更为有效。如同一个人没有食欲,却又被迫去吃食物,结果只能是疾病与呕吐,消化不良。反之,假如一个人饿了,他急于要吃食物,则立刻可以把食物加以消化,容易把它变成血肉。所以,教师在建立课堂教学激励活动时,要适时通过竞争,让学生在竞争的学习行为中接受知识。

案例二中赵老师将全班分成两组,以获得食物的多少来建立竞争,学生如同饥饿的小猴子、小白兔,为了“食物”你争我抢回答问题,为了“食物”积极地参与各项课堂教学活动,这样充满了竞争意识的激励活动完全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而俞老师设计的利用“小白兔”爬阶梯摘苹果这样一个激励活动,因为“小白兔”只有一只,所有学生都可以是“小白兔”,缺乏竞争意识,学生只在最初表现出了好奇心,然后参与课堂的热情就大大减小。“行为科学”认为,一个人在没有受到激励的情况下,他的能力仅能发挥20%~30%,如果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能力就有可能发挥到80%~90%,甚至更多。很明显,俞老师设计的激励活动没有很好激发学生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没有产生很明显的作用。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激励活动的恰当运用,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还能让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将激励活动贯穿英语教学的始终,并凭借这种激励活动,广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小兔教案范文第4篇

一、给白菜

在故事中,老山羊以年迈之躯种了不少白菜,小兔们只是帮收。

其实,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在扮演老山羊的角色,在窄窄的书地里,勤耕不辍,笔里春秋,纸里苦泪。为了备好一堂课,读原文,翻教参,点鼠标,抄答案,袭教案,然后确定这堂课要讲授的知识、重难点等,最后恭请学生在课堂中一同收获这所谓的劳动成果。对于试卷或练习中出现的一些课外美文的阅读,为了赶进度,经常只是讲题目,给答案,讲答题的技巧,连在读中进一步感受原文的环节也省去。

对于这一阅读教学模式,一言以蔽之,就是“给”的教育,像老山羊“给”白菜,大公无私地一车一车地“给”――“给”阅读,“给”问题,“给”答案,最终以“给”分数终结。这里,分数成了阅读教学的终结者,基本上终结了对老师、学生阅读行为的评价。

这种只注重“给”、唯分数是瞻的教育,利少弊多,单从“快乐教学”这一角度说,不论于师于生,都苦多乐少。一是因为老师的阅读教学行为大多以参照抄袭为主(却美其名曰“资源共享”),难以体验到创造性劳动所带来的精神愉悦;二是学生只一味地吸收,缺少在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中获取知识的过程,基本上是在“复制”别人的思想,自然少有快乐可言。而小白兔,在种菜的过程中体验到比获得丰收成果本身更大的乐趣。

二、种白菜

当可爱的小白兔拒绝老山羊给的白菜,获得一包种子之后,它便开始劳动,从松土、播种到捉虫,终于收获一棵棵硕大漂亮营养价值丰富的白菜,成为自主劳动后快乐的收获者。小白兔用这些种子种成白菜的过程,对阅读教学有很大的启示。

阅读教学应在阅读过程中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获得最基本的知识种子。而知识的价值在于应用,只有让学生在现实中应用知识,才能发挥知识的作用,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三、送白菜

故事《小白兔与小灰兔》中最有人情味的地方,应该是小白兔挑着一担白菜给老山羊送去,因为小白兔除了学会种菜,还懂得了感恩。这对阅读教学同样有重要的启示。

阅读教学除了学习文本的“技艺”之外,还有一点我认为是更重要的,那就是它还承载着教化人的功能,而这一功能往往是通过“阅读对话”体现的。

从“微观”的角度,我“断章取义”,随举两则“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例子:

(1)他两手攀在上面,两脚再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流出来了。(摘自朱自清《背影》)

(2)中秋过后,秋风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摘自鲁迅《孔乙己》)

从读文章的事中情、景中情等方面,我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生:第一段文字,父亲已送儿子上了车,又担心儿子路上渴着,非得亲自买几个橘子才放心;况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与儿子相见,“相见时难别亦难”,他心中也舍不得别离呀。

师:一个平凡不过的动作,我们通过与作品定情景下人物的对话,读出主人公内心的深情。

生:第二段文字,作者安排孔乙己在这么凄凉的环境下出场,写景真切,作者似乎对环境感同身受,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孔乙己的悲悯。

师:一个特定的环境描写,我们与作者对话,读出作者内心作为正常之人最基本的情感――对弱者的同情心。

师:另外,读这些作品,还可以引发我们与自己对话。读着《背影》,想着自己的父亲,当年我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到了,父亲高兴之余,却又为上学缺了一大笔钱而发愁,“天下父母同一心啊”。

读着《孔乙己》,不由得我想起一位初中同学,他成绩优异,是当年保送一中的骄子;中专毕业后,安排到供销社,不久单位就倒闭了,待业在家,思想观念一时转变不过来,承受不了打击,竟得了间歇性疯病。曾来学校找过我几次,后来我不搭理,见了就躲。现在想来,良心上确有些过不去。这几年也不见,不知怎样了……

小兔教案范文第5篇

一、草图引入,建立初步概念

师:请同学们看多媒体,一起读一读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什么内容。(板书课题:“鸡兔同笼”)

师:想一想,课题是“鸡兔同笼”,说明今天所学习的问题一定跟什么和什么有关?

生1:跟鸡和兔有关。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与鸡、兔有关的问题,大家想不想看一下呢?

多媒体出示题目: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

师:你们觉得这道题完整吗?还差什么呢?

生2:不完整,还差问题。

师:现在老师再给你们一个问题――“鸡和兔各有多少只”,那你认为鸡和兔会各有多少只呢?

师:还有其他的可能性吗?把所有的可能性在小组内说一说。

二、草图列表,发现规律

1.列表法

师:为了直观地表示出鸡和兔可能有的只数,你们认为应该画一个什么来表示呢?

生3:画一个表格。

师(出示表格):为了能在排列的时候不重复、不遗漏,你们觉得在排列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鸡和兔一共有8只,还要注意什么?

生4:有序排列。观察一下刚才填好的表格(如下),你能从中找到本题的答案吗?

师:现在老师再给你们一个条件――“从下面数有26条腿”,你们又能想到什么呢?

师:说明这道题不仅和鸡、兔的只数有关,还和它们腿的条数有关,所以在排列时还应该列出每种情况下它们一共有多少条腿。

师:小组合作完成下面的表格。

师:说一说,第一个空应该填一共有多少条腿,为什么?

生5:第一个空应该填16,因为每只鸡有2条腿,所以一共有8×2=16(条)腿。

生6:第二个空应该填18,因为每只鸡有2条腿,每只兔子有4条腿,所以一共有7×2+1×4=18(条)腿。

……

师:观察你们填好的表格,又发现了什么?

师:像这样,采用列表的方法,不重复、不遗漏地写出所有可能的答案,这种逐一列举的方法在数学中称为列表法。

师:如果鸡和兔一共有一百多只,它们的腿一共有几百条的时候,你们认为用列表法能找出答案吗?同时,你觉得用列表法解决数据较大的问题时会如何?

生7:能找出答案,但是数据较大时比较麻烦。

师:现在我们根据上述题目就来探讨有没有其他的解题方法。

三、草图假设,减少复杂

师:为了能够找到更快捷的解决方法,首先思考一下,上面表格中的8和0是什么意思?

生8:就是有8只鸡和0只兔。

师:那我们现在就假设笼子里面全是鸡,笼子里一共有8×2=16(条)腿,而实际上有26条腿,这样笼子里就少了26-16=10(条)腿,这说明什么?

生9:说明笼子里不可能全是鸡。

师:假设算出的结果和实际的结果相差10条腿,说明这10条腿是受什么的影响?

生:兔。

师:刚才我们在表格里面观察到,兔的只数每减少1只,鸡的只数每增加1只,它们一共的腿数就会减少几条?

生10:2条。

师:也就是说,这10里面有几个2,就把几只兔当成鸡算。那到底是几只兔呢?

生11:应该是5只兔,因为10÷2=5。

(上接第22页)

师:知道兔子的只数,那鸡的只数又应该怎样求呢?

生12:鸡的只数为8-5=3(只)。

师:哪位同学能大胆地到黑板上板书一下过程,并把你的思路口述给大家听呢?

师:如果假设全是兔,又应该怎么算呢?请大家动手试一试。

四、巩固草图,学以致用

出示题目:自行车和三轮车共10辆,总共有26个轮子。自行车和三轮车各有多少辆?

师:用你喜欢的方法完成本题,并在小组内汇报你的答案和解题思路。

五、回顾草图,反思提升

师:本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

五、课后思考,拓展延伸

出示题目: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条腿。鸡和兔各有几只?

师:你能用方程解或其他方法解决这类问题吗?课后动手试试。

六、草图运用,作业提升

(1)52名同学去划船,一共乘坐11只船,其中每只大船坐6人,每只小船坐4人。求大船和小船各几只?

(2)100个和尚吃了100个面包,大和尚1人吃3个,小和尚3人吃1个。求大小和尚各有多少人?

师:收集一下,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

……

【课后反思】

通过对这节课的6个环节的实践,我获得了如下的启示:

一、怎样进行草图操作,是真正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

《新标》指出:课堂教学要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此是众所周知的,那是不是如第二次试教那样:从探讨最差的开始,先展示只有1种的,再展示2种的……就是充分地暴露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关键在于我要想方设法用草图主动地展示学生的思维历程。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并不是必须将学生的思维动态、思维结果一览无余地陈列在他人面前,更确切的就是让学生能主动地经历从不完善到完善的思维过程,这样才实现由形式地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到实质地经历。本节课主要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课前自学、课上思考、讨论合作、交流汇报等活动,了解“鸡兔同笼”问题,体验和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怎样步步紧扣,才能充分发激发学生的思维动力

草图的设置是指向的主体应是思考者(学生)本身,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积极去思考,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动力。同时,问题的措词要注意技巧性,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同样为了引发学生类比他人的优点寻找自己的问题所在,试想,如问:你觉得你哪些方面做得不够?问题直接指向去寻找学生本人的短处,我想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就会大大降低,而改为问:比较你的想法和他的想法,你有什么想法?问题的开口度较大,学生既可以反思自己的不够,努力的方向,及自己的所思所得。他们想的不是自己的不够之处,而是自己的一种感悟和启发,思维的深度是前者远远所不及的。

三、通过草图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与价值

本节课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我国古代数学的魅力,课尾有意设计具有趣味性、生活性的题目,使学生体会到此类问题在现实中的广泛存在,进而彰显了本节课的学习价值。从无意猜想到草图法的思维经历了从无序到有序、从特殊到一般、从借鉴到创新、从肤浅到深刻的过程,这不仅是一种有关教与学的探讨,更像是思想上的一场无声细雨,浸润人的心灵。

相关期刊更多

高校图书馆工作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省教育厅

高校图书情报论坛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北省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

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