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星星教案

星星教案

星星教案

星星教案范文第1篇

1、学习看图谱,按图谱有控制地演奏。

2、根据乐曲的变化设计配器方案,并按指挥的手势进行打击乐器演奏。

3、体验共同演奏的乐趣。

4、在对唱的过程中注意倾听同伴的声音,及时接唱。

5、体验歌唱活动带来的愉悦。

教学重点、难点

1、教会幼儿学习看图谱,按图谱有控制地演奏。

2、教会幼儿按指挥的手势进行打击乐器演奏。

活动准备

1、幼儿已学过该歌曲,能随乐做动作。

2、乐器:铃鼓、圆舞板、碰铃

3、《红星歌》的录音磁带、图谱一份

活动过程:

一、律动入室

1、兴趣引入

师:“上次我们学习了一首歌曲,让我们跟着《红星歌》的音乐节奏,做好看的动作,。”(随音乐律动:在老师带领下,A段做走步动作、B段做挥舞红旗的动作)

2、引导幼儿发现歌曲的动作节奏

师:刚才这歌曲叫什么名字?你们知道它是什么结构的歌曲吗?什么是ABA?(三段体、前面和后面的乐曲是不一样的结构)现在我们请个小朋友说说A段做了什么动作?怎么做的?A段音乐听起来感觉怎样?(雄壮有力)你们知道这段说了什么事?(红军打仗时英勇顽强的精神)来,我们一起学一学(做走步动作)。我们再请个小朋友来做B段的动作。(哼唱,再请一幼儿示范)这音乐感觉怎么样?很缓慢很抒情的,这段说了什么事(红军胜利时挥舞着红旗与老百姓在一起庆祝胜利的情景)我们一起做一做。

二、引导幼儿看图谱,用身体动作表现节奏型

1、观看A段图谱:我们先看A段,上面有什么?(五角星)表示什么?(一个五角星表示拍一下,圆圈表示休止)你怎么用拍手动作表现节奏 ?(请一幼儿示范)全体幼儿徒手练习A段的节奏型。

2、分析B段图谱:这是什么符号?(红旗、波浪线)可以怎么表现?(拍一下摇或晃的动作)请一幼儿示范(全班幼儿徒手练习B段节奏)。

3、引导幼儿发现重复A段节奏型的地方引导幼儿说说D.C(从头开始)和fine(结束)的意思。师哼唱,幼儿跟着音乐拍手练习节奏一次。

三、启发幼儿探索乐曲的配器方案

1、启发幼儿说说乐器特点

师:“瞧,我请来了三种乐器(出示铃鼓、碰铃、圆舞板),你们说说,它们的声音有什么不同的特点?请幼儿说说(铃鼓:可以拍或摇、晃,它声音清脆、明亮。比较延长、抒情;碰铃:声音宏亮、清脆;圆舞板:轻快活泼)

2、为乐曲配器

师:“你们觉得A段适合用什么乐器呢?A段开头空心五角星适合用碰铃;(贴上碰铃)开场热闹,雄壮有力;中间用什么乐器?(圆舞板)B段的比较抒情,可以延长的,适合用什么乐器?(铃鼓)最后的部分我们要让歌曲更热闹些,可以怎么做?(用上全部的乐器)

四、幼儿尝试用乐器演奏

1、师哼唱,让幼儿学习用乐器演奏整首歌曲。

师:“请小朋友轻轻地自己选择小乐器,我们试试把乐曲演奏一遍吧。请认真看图谱,注意什么时候要轮到那种乐器演奏。”

2、指出演奏的不足,连贯地演奏一遍。

3、跟着音乐,看图谱完整地演奏1—2遍

师:“我觉得小朋友可以听音乐来演奏了,我们来试试吧。”

4、幼儿看指挥演奏1—2遍

师:“小朋友真棒,现在我有个更难的,请小朋友不看图谱,眼睛看着老师的指挥把乐曲演奏一遍,行吗?”

5、交换乐器让幼儿看指挥演奏一遍。

6、请部分幼儿演唱歌曲,其余幼儿持乐器,看指挥听音乐有节奏地演奏。(六一节快到了,我想请几位小朋友来演唱歌曲,其他小朋友当乐器演奏家,行吗?)

五、结束活动

师:“请小朋友带好自己的小乐器,不发出声音,到教室轻轻地放好小乐器吧”。

教学反思

星星教案范文第2篇

通过学习物理学史的知识,使学生了解地心说(托勒密)和日心说(哥白尼)分别以不同的参照物观察天体运动的观点;通过学习开普勒对行星运动的描述,了解牛顿是通过总结前人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的阅读使学生知道开普勒对行星运动的描述;

情感目标

使学生在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不同的观点,也使学生懂得科学的道路并不是平坦的光明大道,也是要通过斗争,甚至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说明:

1、日心、地心学说及两者之间的争论有许多内容可向学生介绍,教材为了简单明了地简述开普勒关于行星运动的规律,没有过多地叙述这些内容.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补充.

2、这一节的教学除向学生介绍日心、地心学说之争外,还要注意向学生说明古时候人们总是认为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是由于它遵循的运动规律与地面上物体运动的规律不同.

3.学习这一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下一节推导万有引力定律做铺垫,因此教材中没有过重地讲述开普勒的三大定律,而是将三大定律的内容综合在一起加以说明,节后也没有安排练习.希望老师能合理地安排这一节的教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首先让学生在上课前准备大量的资料并进行阅读,如:第谷在1572年时发现在仙后座中有一颗很亮的新星,从此连续十几个月观察这颗星从明亮到消失的过程,并用仪器定位确证是恒星(后称第谷星,是银河系一颗超新星),打破了历来“恒星不变”的学说.伽利略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基础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和数学表述形式的近代科学.为以亚里士多德为旗号的经院哲学对科学的禁锢、改变与加深人类对物质运动和宇宙的科学认识而奋斗了一生,因此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开普勒幼年时期的不幸,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完成了第谷未完成的工作.这些物理学家的有关资料可以帮助学生在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过程中体会科学家们追求真理、实事求是、不畏强权的精神.

教法建议

具体授课中教师可以用故事的形式讲述.也可通过放资料片和图片的形式讲述.也可大胆的让学生进行发言.

在讲授“日心说”和“地心说”时,先不要否定“地心说”,让学生了解托勒密巧妙的解释,同时让学生明白哥白尼的理论了统治人类长达一千余年的地球是宇宙中心的“地心说”理论,为宣传和捍卫这一学说,意大利的思想家布鲁诺惨遭烧死,伽利略也为此受到残酷迫害.不必给结论,让学生自行得出结论.

典型例题

关于开普勒的三大定律

例1月球环绕地球运动的轨道半径约为地球半径的60倍,运行周期约为27天。应用开普勒定律计算:在赤道平面内离地面多少高度,人造地球卫星可以随地球一起转动,就像停留在无空中不动一样.

分析:月球和人造地球卫星都在环绕地球运动,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它们运行轨道的半径的三次方跟圆周运动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是相等的.

解:设人造地球卫星运行半径为R,周期为T,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有:

同理设月球轨道半径为,周期为,也有:

由以上两式可得:

在赤道平面内离地面高度:

km

点评:随地球一起转动,就好像停留在天空中的卫星,通常称之为定点卫星.它们离地面的高度是一个确定的值,不能随意变动。

利用月相求解月球公转周期

例2若近似认为月球绕地球公转与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在同一平面内,且都为正圆.又知这两种转动同向,如图所示,月相变化的周期为29.5天(图是相继两次满月,月、地、日相对位置示意图).

解:月球公转(2π+)用了29.5天.

故转过2π只用天.

由地球公转知.

所以=27.3天.

例3如图所示,A、B、C是在地球大气层外的圆形轨道上运行的三颗人造地球卫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哪个?()

A.B、C的线速度相等,且大于A的线速度

B.B、C的周期相等,且大于A的周期

C.B、C的向心加速度相等,且大于A的向心加速度

D.若C的速率增大可追上同一轨道上的B

分析:由卫星线速度公式可以判断出,因而选项A是错误的.

由卫星运行周期公式,可以判断出,故选项B是正确的.

卫星的向心加速度是万有引力作用于卫星上产生的,由,可知,因而选项C是错误的.

若使卫星C速率增大,则必然会导致卫星C偏离原轨道,它不可能追上卫星B,故D也是错误的.

解:本题正确选项为B。

点评:由于人造地球卫星在轨道上运行时,所需要的向心力是由万有引力提供的,若由于某种原因,使卫星的速度增大。则所需要的向心力也必然会增加,而万有引力在轨道不变的时候,是不可能增加的,这样卫星由于所需要的向心力大于外界所提供的向心力而会作离心运动。

探究活动

星星教案范文第3篇

1.知识特点:教材针对高一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重点突出了“宇宙速度”的教学,并强调逻辑的严密性。

2.知识地位:人造卫星是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应用的一个实例,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见证,体现了知识的力量,是学生学习了解现代科技知识的一个极好素材。教材不但介绍了人造卫星中一些基本理论,更是在其中渗透了很多研究实际物理问题的物理方法。因此,本节课是“万有引力定律”中的重点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研究天体物理问题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了解人造卫星的发展历史;知道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原理,会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公式分析解答有关卫星运行的原因;

②掌握三个宇宙速度,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

③能用所学知识求解卫星基本问题。

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科学探索能力;

②渗透物理方法教育,培养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如何忽略次要

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抽象出物理模型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和推导能力。

情感目标:介绍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现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民族自豪感,

培养爱国热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1)人造卫星的运行原理

(2)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

(3)卫星做圆周运动时,各物理量的关系。

2难点;人造卫星运行速度与发射速度的区别;

3疑点;黑洞真的存在吗?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

1教师;通过多媒体将抽象的卫星运动直观展示,加强学生的理解,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最后对学生的结论进行补充和总结。

2.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原理,并主动参与得出自己的观点,并用练习加强结论的理解。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制作,

六、教学流程

引言——人造卫星发展历史——人造卫星运行原理——卫星各个物理量与半径的关系——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发射速度与运行速度的区别——第二宇宙速度与第三宇宙速度

七:教学过程

(一)引课(牛顿的卫星遐想)

1.历史:①苏联在1957年10月4日成功发射了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②美国

③我国航天事业

2.分類:天文学卫星通信卫星地球观察卫星导航卫星侦查卫星空间卫星3.过度:2009年2月10日一家美国公司的商业卫星在与一颗已报废的俄罗斯军用卫星发生的碰撞中遭到破坏。

(二)人造地球卫星

1.抛物演示实验:学生观察落地点的变化,落地点为什么会变化?

2.牛顿的思考与设想:

抛出的速度v越大时,落地点越远,速度不断增大,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牛顿根据自己的设想草拟了一幅极富创意的人造卫星原理图。

牛顿的设想由于受技术条件的限制,物体不可能达到这样的速度,但他

的思想启发了后人,在太空探索中立了头功。

引出人造地球卫星(简称人造卫星)的概念。

(三)宇宙速度

问题的提出:①地球近似看成圆,则人造卫星环绕地球旋转时做的是什么运动?②人造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谁提供?

公式推导:假设地球质量M,卫星质量为m,卫星到地心的距离为r,卫星运

转的速度为v。

根据万有引力和圆周运动规律,引导学生分析、研究,并自己独立求出卫星运转速度:

公式拓展(学生自我推导)

角速度

卫星运行周期

公式分析:

不同的人造地球卫星,G、M是恒量,r是变量。

人造卫星离地面越高,卫星环绕地球的运动线速度、角速度越小,周期T越大。

学生思考:①将卫星送入低轨道和送入高轨道哪一个更容易?为什么?

②所需要的发射速度,哪一个更大?为什么?

③发射速度和卫星绕地旋转的速度是不是同一速度?发射速度大说

明什么?卫星运转速度大又说明什么?

近地轨道卫星分析方法:

方法1:启发:靠近地面时,r的值近似等于多少?

r≈R(地球半径)=6.37×106mG=6.67×10-11N.m2/kg2

M地=5.89×1024kg

提问:近地轨道卫星的周期是多少?

学生上台求解:T==2×3.14×=85分钟

再问:能否发射一颗周期为80分钟的卫星?为什么?

让学生讨论、分析,叫学生回答,得出结果:不能

方法2:启发:靠近地面时,r的值近似等于R地。

万有引力学生分析出≈mg

由=mg=v1=

将数据代入求解v=

v1=7.9km/s是人造卫星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所必须具有的速度,叫第一宇宙速度。

学生思考:我们刚研究过,当卫星的轨道半径越大时,卫星绕地球旋转时的速

度越小,卫星发射时越难,送入轨道需要消耗的能量越多,发射的

速度必须越大,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要将人造卫星送入轨道运行速度

必须大于多少?

学生分析得出v≥7.9km/s

引导:发射速度越大,人造卫星就进入更高的轨道,当速度大到某一值时,卫星就会脱离地球的引力,不再绕地球运动我们把这个速度叫第二宇宙速度,它的大小为v2=11.2km/s。

同时分析飞到太阳系以外的宇宙空间,

速度必须等于或大小16.7km/s,这个速度

叫第三宇宙速度。

(四)知识巩固

例1一位同学根据向心力公式F=,若人造卫星质量m不变,当轨道半径r增大2倍时,人造卫星需要的向心力减小为原来的。另一位同学根据卫星的向心力绕地球行,由公式F=G推断,当r增大2倍时,人造卫星需要的向心力减小为原来的,哪位同学的说法对?说错的错在哪里?

例2地球同步卫星是相对于地面静止的和地球具有相同周期的卫星,周期T=24n,同步卫星必位于靠道上方n处,且n是一定的,已知地球半径R=6400km,试计算同步卫星的高度和速率。

(五)小结

(六)作业布置

星星教案范文第4篇

一、在教育部办公厅颁发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终端接收站点技术方案》中,模式二的系统配置

图1 卫星教学收视点(模式二)系统结构

笔者发现有好多学校将以上两个单元的设备简单地放到两个教室:多媒体教室兼卫星接收室放置接收单元的设备,光盘播放室放置光盘播放单元的设备,这种放置方案(以下称方案1)有以下几个缺点:

在卫星接收单元的数字电视接收机可以不用。由于带有卫星数据接收卡的计算机在接收卫星数据的同时,也可以采用接收软件完成接收卫星电视的功能。如用清华永新接收卡的用户完全可以用2007年模式二配发的“清华永新卫星数据接收软件”,完成接收教育电视的任务,而且数据接收与电视接收两不误。

DVD播放单元功能单一。DVD播放单元除只能播放CD、VCD、DVD等光盘媒质外,别无他用。

以上两个单元的观看人数有限。仅限于一个教学班的人数。比如有两个班需要同时实时收看同一个电视节目,一个班收看了,另一个班就错过收看时间了,只能录制,费时又费力。我们为什么不有效地利用另一台设备(电视)呢?

为此,本人在模式三的几年设备管理中,摸索出一套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设备、提高设备利用效率的方案(以下称方案2)。

二、笔者的模式二的整体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将图中的两个单元分别放到两间教室中,这两间教室要求相邻或相近,目的是为了缩短AV线的距离,提高传输质量

图2 笔者的卫星教学收视点(模式二)系统结构图

1.方案2与方案1的主要区别:

将卫星数字电视接收机放到光盘播放单元,与电视用音频视频信号线(AV线)连接。

卫星数据接收计算机通过软件实现播放卫星电视的功能。

将两台电视机用一根较长(视实际距离而定)的AV线连接。(连接方法附后)

2.两种方案的功能对比:

说明:

“同时”:指播放同一节目源的、完全相同的内容。比如,同时实时收看卫星电视节目,播放同一张光盘。

符号说明

表示可以实现,且效果好。

表示不能实现。

表示可以实现,但效果一般或差。

卫星接收单元电视机(简称VGA-TV)和光盘播放单元电视机(简称P-TV)的连接:

方法①:用DVD播放机,P-TV输出――VGA-TV输入

方法②:用卫星接收机播放,P-TV输出――VGA-TV输入

星星教案范文第5篇

一、档案袋的设置

1.封面设计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起学生学习科技的积极性,我们首先精心设计了学生成长记录袋的封面:正面上方是变体字“星光灿烂”,意思是激励每个学生争取各种“科技之星”,下面是孩子的个人档案,有学校、班级、姓名、性别、联系电话、我最佩服的科学家。档案袋的反面是成果的分类,能使查看的人对档案内容清晰明了。

2.档案袋的内容

(1)科技学习单。科技学习单既是对本课知识的一次回顾整理,又是实施课堂评价的有力工具。学习单主要从知识、学习过程、情感态度进行评价。在课堂上,教师运用科技学习单,本着及时、适度、灵活的激励原则,采取自评、小组评、师评等评价方式,能有效地进行课堂评价。

(2)开放性作业。①操作性作业: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一些相应的课后操作题,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创造性。这些作业有的在科技学习单上能够体现出来,可直接采用。②发展性作业:这个作业主要是针对课堂上的所学内容,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查资料解决。③自主性作业:学生感到有价值的东西就可放进自己的档案袋内,如科技竞赛的获奖证书、自己喜欢的科技读物、课外关于科技方面的日常生活记录等。

(3)联系卡。这主要是用于教师与家长进行不定期的书面交流,相互了解学生课内外表现情况,尤其是一些实践活动或观察活动,更需要家长的支持与监督。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也增强了教师与家长间的情感交流。

(4)奖励卡。学生获得的各种“科技之星”集在一张张卡上,放入档案袋中,使学生能够直观地获得成功的喜悦,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科技的积极性,使他们对科技学习始终处于积极主动、不断探究的状态中。

(5)每月的评语表。主要是教师用鼓励性语言评写出学生一月来的科技学习情况,激发学生兴趣从而不断进步。

二、评价方法

1.定性评价

定性评价分为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为便于操作,首先,我根据科技课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鼓励同学们去争夺各种“科技之星”,并共同和学生讨论制定出探究星、实验星、观察星、制作星、创造星、合作星、运用星等各种“科技之星”的标准。

(1)自我评价。在课堂上,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利用科技学习单或评星标准实施自我评价,申请要获取的科技之星。在课外的日常生活中,学生通过记录以下内容进行自我评价:①日常生活中我发现的问题;②用我学到的科技知识帮助家里人解决的生活问题;③我满意的一次开放性作业或小制作;④我坚持做的一项实验;⑤想一想、写一写我这两周在学习科技知识方面的进步和不足。

(2)小组评价。小组一般以4―5人为宜,小组长互相轮换,以增进学生互动的有效性。根据评星标准,小组内成员共同讨论其是否符合申请的争星条件,然后小组长在奖励卡上印下相应的星星。

(3)教师评价。教师一般从以下几方面去评价:①课堂上积极发言,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②课堂上,用自己独特的方法解决了老师提出的问题;③书写认真,按时完成学习单;④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科技知识解决了生活问题;⑤课余时间,认真做实验,并有所发现;⑥我的一项有创意的科技小制作或小发明;⑦科技老师对我学习科技的评价。

(4)家长评价。学校教育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尤其是科技课,有些实验观察还需要家长的帮助。为此,开学初,我们召开了家长会,从“培养兴趣”、“训练习惯”、“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几方面与家长沟通,并把新课程的评价理念渗透给家长,让家长认识到参与评价的重要性,并建立联系卡及时与家长进行交流。

2.定量评价

定量评价侧重于学生学科的知识目标,以单元测试和年终测试为主。单元测试的内容在科技学习单上也都有设置,对有的试题的答案要求也不唯一,对具有创造性的答案要奖励。在对试卷的评价上,也实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师参与、小组互评、家长评、自评相结合。

三、实验效果

在实验一个学期后,通过对进行实验的五年级(2)班50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如下:赞成使用科技成长档案袋的占100%。可见,学生们对这种评价方式非常喜欢。

相关期刊更多

星星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省作家协会

卫星应用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百姓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农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