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练培训总结

教练培训总结

教练培训总结

教练培训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细节;创新;国家队教练员;学习型组织;学习型教练员

中图分类号:080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307―3612(2007)01―0078―03

投稿日期:2006-06-14

作者简介:金晓平(1956-),男,北京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管理和教育训练学。

“细节决定成败,创新关乎发展”,如何提高国家队教练员赴国外培训过程中的细节因素以及如何对培训工作进行不断的创新,成为国家队教练员赴国外培训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圆满完成、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将对国家队教练员赴国外培训过程中如何从细节化方面进行课程设置、培训工作安排、培训效果评估等进行分析;同时,对培训工作中师资人才库的建立与完善、教练员的政治思想工作、培养学习型组织及学习型教练员等创新点进行详细分析,并着重对学习型组织理论与学习型教练员理念进行分析;同时,根据分析对今后的培训工作提出新的建议,以便为今后国家队教练员的培训工作提供理论支持,从而促进国家队教练员赴国外培训工作的持续发展;并为今后举办其它类型教练员培训班提供理论上的建议与指导。

1 培训过程中细节化的研究落实

1.1培训中心计划组织工作的细节化培训中心在拟举办国家队教练员赴国外培训任务的初期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研究,充分掌握教练员们的需求。通过多种渠道、采用多种方式积极与多个项目中心的主管领导及国家队教练员进行深入的调查、探讨、研究、确定培训的具体内容;同时,通过对曾经到海外学习或工作过的专家、学者、留学人员的调查研究,了解世界竞技体育强国优势项目并对参加培训的国家队教练员的知识结构及水平进行评估,最终选定培训国家及委托哪个培训机构或大学承办培训工作。

制定培训计划,精心细致的与国外专家商讨培训课程设置,并制定详细工作方案以及工作流程图。同时,按照培训计划要求,按照工作流程图的顺序有条不紊的开展工作。培训中心及时向各个国家队下发培训通知,就办班指导思想、培训人员范围、培训主要内容、培训具体要求等做出明确规定。同时,制定培训学员手册、培训班管理条例、班级管理制度、学员档案管理制度、班委会负责制等规定。对培训计划组织细节的深入发掘为国家队教练员赴国外培训的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以及培训工作的圆满完成提供了根本的保证。

1.2 培训课程设置的细节化培训班课程设置决定了培训工作的质量与效果。根据国家队教练员的需要与他们的知识结构特征,从他们的角度出发思考培训课程的设置,在兼顾大多数教练员需要的同时对个体需要间存在的差异进行深刻的思考,细节化的考虑培训课程,培训专家人选等因素,使教练员学到最有价值、最前沿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同时,根据教练员的反映与培训专家的实际情况适时地调整培训课程设置,切实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与实用性。通过对培训课程的设置、授课时间、授课形式等方面进行按部就班的详细的分析,并结合所承办的其他类型出国培训班的情况科学合理的安排培训课程,使课程的设置最大限度的满足教练员的实际需要。

1.3监督评估的细节化 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努力从细节上完善对培训过程的监督评估机制,制定了培训需求评估、培训过程的监督评估以及专家授课质量评估体系。对培训过程的细节化考虑为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及改进教学方法提供科学依据(图1)。

2 国家队教练员赴国外培训过程中工作的创新点

2.1创新点之一:师资人才库的建立及完善建立完善师资人才库是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不断创新培训工作模式、提高培训效果的产物。师资人才库的建立拓展了培训中心与任课专家之间沟通与联系的渠道,为建立一支全方位、多学科、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从而确保高质量完成国家体育总局交给培训中心的国家队教练员赴国外培训任务以及其它各类培训任务提供了重要保障。

2.2创新点之二:“以人为本”。加强教练员政治思想教育的管理加强学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是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一切工作的前提。树立正确与崇高的思想动力,才能保证培训班高质量的完成。在2003―2006年多次国家队教练员赴国外培训班中坚持以“以人为本”为指导进行政治思想工作。在加强教练员政治思想工作的过程中,始终贯彻“以人文本”的管理理念,在对全体教练员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同时,充分考虑教练员个体的差异性,采用座谈、个别交流等方式,充分了解教练员的思想情况,及时给予引导与教育,使所有教练员均能够正确地认识国家体育总局领导对教练员培训工作高度重视和期望,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全身心的投入到培训学习中。

在培训班出国前,对参加培训班的教练员进行出国前教育。出国前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着重加强对教练员的政治思想工作的教育,使教练员充分认识出国期间言行举止方面应该注意的问题;并加强教练员的政治理论与时事政治学习,使培训班的教练员在国外培训期间能够做到谨言慎行,能够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注意维护祖国的荣誉。同时,在培训班内成立班委会,班委会中设立书记,主要负责教练员在国外培训期间的政治思想工作。

通过教练员出国前以及出国后班委会书记及时的政治思想教育,培训班的教练员能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不断的加强自身政治理论学习,领会“三个代表”的精神实质,将“三个代表”的实质精神贯彻到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去,并且能够不断地开拓思路、勇于创新,以积极态度顺利完成了国家体育总局交给他们的学习任务。

2.3创新点之三:着眼长远发展,构建学习型组织与培养学习型教练员在承办国家队教练员赴国外培训班过程中,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始终坚持探索、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探求最前沿、最先进、最合适的培训理念,并经过慎重研究、推敲、实验后运用到国家队教练员赴国外培训工作中,保证国家队教练员赴国外培训沿着最科学、最有效的道路前进。学习型组织理论与学习型教练员工作理念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为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所采用、提出,并运用到国家队教练员赴国外培训的过程中。

3 对今后承办国家队教练员培训工作的几点思考

3.1拓宽培训视野,筛选更多培训途径2003―2006年的多次国家队教练员赴国外培训对教练员而言收获很大,为了进一步提高培训质量,要不断搜集研究具有优势项目的国家及培训途径,比如德国的艇类;美国的田径、篮球;澳大利亚的游泳;巴

西的足球;日本的棒球;澳大利亚的自行车等。项目的优势源自于训练与科研的科学性,所以进行国家队教练员赴国外培训时,要根据项目的不同选择具有该项目优势的国家进行培训,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2003、2005年国家队教练员赴德国培训过程中,水上项目的教练员普遍反映受益匪浅,而其它个别项目的教练员反映所学知识与本项目在专业性方面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在今后承办国家队教练员出国培训时应该拓展培训视野,筛选更多的培训途径,根据不同项目教练员的不同需求,选择具有该项目优势的国家,同时兼顾其它项目的特点与水平进行安排。

3.2尽快建立国内高水平教练员学院和培训体系德国教练员学院是德国打造金牌教练员的加工厂。德国教练员学院成立于1974年,坐落于科隆体育大学附近,隶属于德国体育联合会,与16个州、44个单项协会密切联系。教练员学院有150名讲师,共设37个培训项目。目前已有1000多名教练员接受了培训,毕业了746名硕士教练员,322名教练员拿到了职业证书(培训为期3年)。

除了有高水平的教练员学院,德国还建立了系统的教练员培训体系。德国教练员学院实行四级培训体制,C级120 h的课程,B级60 h课程,A级需要1000 h课程,硕士教练员必须是A级教练员。不同级别的教练员在不同层次的运动队伍执教。德国政府支持培训体制,教练员从业必须持证上岗。德国注重教练员的综合素质培养,使得教练员知识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德国教练员大多数曾是运动员,退役后必须经教练员学院的系统培训与严格筛选才开始执教生涯。

德国教练员学院及其系统的教练员培训体系保障了德国教练员的素质和知识更新的速度。德国竞技体育中某些项目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其教练员队伍的水平与素质。我国教练员培训事业处于初级阶段,随着北京奥运会的临近越来越需要建立科学、系统、完善的教练员培训系统。参考德国教练员学院和德国教练员培训体系,建立中国特色的教练员学院和教练员培训体系必将成为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需要。

3.3培训工作网络化是未来教练员培训工作的一个发展方向 因特网的发展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将与人们的生活进行更加亲密的全面接触。信息网络化是信息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网络化的最大特点是信息的快捷与覆盖范围的广泛性。仅从北京体育大学的校园网来看,全校几乎所有的院系均建设有自己的网页。此外,挂靠在北体大的学术科研机构也有各自的网页,比如,国际田联北京地区发展中心。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也建设有自己的网页,但是牵涉的内容仅仅是新闻、信息报道方面,主要侧重于培训工作的宣传而对培训实际工作的帮助相对较小。因此,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应该适应现在网络的发展趋势,建设专门的教练员培训网站,负责与教练员及各项目中心的联系、通知和培训计划等信息的、与专家学者的交流以及教练员对培训工作的反馈等与培训相关的各方面问题。建立专门的教练员培训网站不仅能保证培训信息方便快捷的传达给教练员,还能以最快的速度获得教练员对培训工作的反馈信息。建立专门的教练员培训网站对于教练员这些四海为家的人而言也能拓宽与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的沟通与交流的渠道,从而促进培训工作的顺畅进行。

3.4编写国家队教练员培训教材,规范教练员培训内容在国家队教练员的培训工作中,根据教练员知识需求的不同,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选择授课专家不同,培训中心只能给授课专家划定授课范围,而具体授课内容在很大程度上由授课专家个人决定,培训具体内容的把控存在一定难度。因此,编订统一的国家队教练员培训教材,从细节上规范、统一授课专家讲课内容,使国家队教练员培训有“本”可依,成为完善国家队教练员培训工作、规范专家授课内容的重要手段。同时,教材编写要符合中国国家队教练员的知识需求、适应现阶段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特点的要求、符合中国2008奥运争光战略和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需求,做到系统性、科学性、针对性,就是要编写符合总局领导提出的“三个结合,三个突出”的要求,并且要侧重以提高“能力”为重点的国家队教练员培训教材。

教练培训总结范文第2篇

摘 要:对我国教练员继续教育的现状和需求研究后发现:教练员对曾经参加的培训以及体育院校承办的培训都有较高的满意度;参与体育院校教练员继续教育最为有效,体育院校是今后教练员继续教育的主要承办机构,是教练员继续教育最主要的途径。以体育院校为基地从事教练员继续教育优势在于体育院校长期以来所贮备的师资力量,但是这种培训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在于与运动训练实践有较大的距离。在今后的教练员继续教育中,不仅需要加强对教练员学习能力与科研能力的培养与培训,还需要不断更新教练员的教学训练观念。

关键词:继续教育;教练员;中国

中图分类号:G8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10-0048-05

教练员继续教育是对教练员在任职、晋升后进行拓宽、补充、更新知识,不断提高思想、业务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职业能力的培训。从终身教育的观点出发,结合教练员专业化理论,教练员继续教育可理解为是指对已完成了某一教育阶段、已参加工作并已达到职务任职资格的教练员所实施的一种促使其专业发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它是教练员教育与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确保教练员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手段。目前教练员继续教育有资格证书的培训(岗位培训)和任职晋升后的继续培训两种形式。

我国教练员继续教育,特别是岗位培训工作经过20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较大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为教练员继续教育的改革奠定了基础。目前,我国教练员继续教育主要采用以体育院校为依托的培训模式,通过岗位培训这一主要形式,对于提高教练员指导训练、管理队伍、指挥竞赛等综合能力方面,体育院校模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这种模式也还存在着诸多问题,直接影响到了教练员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因此,改革与发展体育院校培训模式是十分必要的。笔者选取上海、湖南、青海三地的竞技体育教练员(共682人,其中上海274人,湖南262人,青海146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同时调查包括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和各项目管理中心有关教练员继续教育管理者,以及上海、湖南和青海三个地方的体委(局)领导、体科所与体育院校有关专家教授和当地的教练员。在了解我国不同地区教练员继续教育现实的基础上,探讨我国教练员继续教育的改革走向,旨在为构建我国专业化教练员的继续教育模式提供参考。

调查采用以问卷调查为主的方式,调查问卷分《领导、专家调查表》与《教练员调查表》,通过直接发放、委托发放、邮寄发放等形式,发放教练员调查问卷900份(上海350份,回收286份,有效问卷274份,有效率78.3%;湖南350份,回收278份,有效问卷262份,有效率74.9%;青海200份,回收158份,有效问卷146份,有效率73.0%;领导、专家55份,回收50份,有效问卷47份,有效率85.5%)。

1

教练员继续教育的现状及教练员对继续 教育的需求

了解教练员继续教育的现状是本课题的现实基础,也是研究后续问题的依据之一。这部分调查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教练员对继续教育现状的总体看法,二是教练员对继续教育的需求以及当前教练员继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教练员对继续教育现状的总体看法是通过其对参加过的各种具体培训的总体感觉表现出来的。因此,在问卷设计上,我们采用“您对参加过的各种形式的培训总体感觉”和“您对由体育院校承办的教练员培训感到”2个题目来反映,从教练员的答题情况来体现。调查显示,教练员对其所参加过的各种形式的培训总体评价满意和较满意的各占18.5%和49.4%,而对由体育院校承办的教练员培训感到“满意”和“较满意”的各占25.2%311 39.4%。这说明教练员无论是对曾经参加的培训,还是对体育院校承办的培训都有较高的满意度。

由于教练员在教学训练工作中仍存在着一系列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因而迫切需要通过继续教育提升整体素质,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职业综合能力,以便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教练员。然而,当前教练员继续教育尚存在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调查表明,在继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按教练员总体所选择的比率排序为:“不能真正解决训练实践问题”(63.2%)、“不能全面提高教练员的素质”(34.9%)、“培训内容不实用,多为理论性知识”(29.0%)、“培训要求过于统一,缺少个性化”(23.8%)、“缺乏理论指导”(18.0%)和“培训安排不合理”(12.2%)。“不能真正解决训练实践问题”成为当前教练员继续教育存在的首要问题,而且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职称的教练员对此项选择差异不具显著差异(P>0.05),可见教练员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较为一致。就此问题在对领导专家进行调查时,获得了较为一致的结果,认为“不能真正解决训练实践问题”选择的频率最高,为76.6%。在与部分教练员的交谈中,他们普遍认为继续教育的内容设计与时间安排上还不够合理,部分培训讲师的知识贮备及敬业精神还不能满足教练员对继续教育的需求。

可见,教练员虽然对曾经参加的培训以及体育院校承办的培训表现出较高的满意程度,并迫切需要通过继续教育提升其职业综合能力。但在培训内容、时间安排以及培训教师的敬业精神等方面,尚存在不足之处。培训机构在培训内容设计上应更贴近运动训练实际,培训时间安排上注意避免“工训”矛盾,并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以提高教练员在职培训I的质量和效果,使教练员继续教育持续发展。

2 教练员继续教育的模式

考虑到教练员对继续教育及其模式不是十分了解,在问卷中也不便加以说明,在设计调查问卷时,主要以继续教育的具体形式――培训或进修学习的场所与途径来表示。目前我国教练员培训的机构与场所主要有体育院校、项目管理中心、运动技术学校、单项体育运动协会。选择在项目管理中心和体育院校参加继续教育的人数较多,分别有257人和241人,各占总人数的37.7%和35.3%,其他选项的人数依次为89、86和9人,分别占总人数的13.0%、12.6%和1.3%。经卡方检验(P0.05。这说明不同地区的教练员均认为体育院校是最为有效的培训机构。对领导、专家的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体育院校及将要在体育院校设立的教练员学院是教练员继续教育最理想的培训机构,赞同者有37人,占被调查人数的78.7%。说明无论教练员还是领导和专家都认同体育院校参与教练员继续教育的成效。

为落实“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不断提高教练员素质,造就一支高水平教练员队伍,加强“十一五”教练员培训工作,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在《体育科技、教育和反兴奋剂工作“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筹办建立教练员学院和中国教练员教育与培训委员会,充分发挥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作用,完善初、中、高及部级教练员岗位培训体系。以体育院校为依托,建立教练员岗位培训基地……”…因此,在此次问卷调查中,我们在领导、专家调查问卷中设置了相关问题,以了解领导、专家们的认可程度。调查表明,大多数被调查者赞同建立专门性的教练员学院,在“很有必要”和“有必要”两个选项中,共有39人,占总人数的83.0%。就教练员学院的办学性质问题,被调查者普遍认为应该属继续教育性质,表明通过专门性的教练员学院对教练员进行继续教育与培训是非常必要的。同样,在“今后教练员继续教育的主要承办单位”选择中,有28人选择设有教练员学院的体育院校,占总人数的59.6%,远远超过其它选项。这表明,体育院校和将要在体育院校设立的教练员学院被认为是今后教练员继续教育的承办机构,也就是说体育院校将是教练员继续教育最主要的途径,选择这两项的人数为36人,占调查总数的76.6%。值得注意的是,远程教育这一新的继续教育形式已经引起了教练员的关注,特别二、三线教练员。虽然支持远程教育的人数低于其它培训途径和形式,但这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继续教育形式。究其原因,一是认为远程教育在教练员继续教育中才刚刚兴起,有新鲜感:一是认为它不仅可以节省学习费用,而且还可以解决“工训”矛盾。而有人则认为远程教育不利于学习者与培训教师之间进行直接的沟通和交流,组织不好,有可能流于形式。

综上所述,体育院校参与教练员继续教育最为有效,因而体育院校被认为是今后教练员继续教育的主要承办机构,是教练员继续教育最主要的途径。同时,在体育院校设立专门性的教练员学院对教练员进行继续教育与培训是非常必要的。不过,培训机构对远程教育这一新的继续教育形式应给予关注,使教练员继续教育模式多元化,以满足教练员对继续教育的多种需求。

3 体育院校参与教练员继续教育的优势与不足

实施教练员继续教育,开展教练员岗位培训,体育院校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教练员岗位培训的重要基地。在全国各层次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中,体育院校是十分重要的角色。以“九五”期间为例,体育院校利用办学优势承担了很大一部分教练员岗位培训班的任务。从“九五”之初教练员岗位培训班的布点情况来看,90%以上的高级班设在体育院校,64%的中级班、45%的初级班也在体育院校。因此,体育院校是承担岗位培训任务的主要力量,是教练员继续教育的重要基地。正因如此,教练员对体育院校的培训方式深有体会,从问卷调查以及访谈结果来看,以体育院校为基地的继续教育模式既有其有利的条件,也存在着一些不利的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体育院校参与教练员继续教育最有利因素是师资力量。在被调查的682名教练员中,有421人选择此项,占到了总人数的61.7%,其他选择依次为63、99、74和25人,分别占其总数的9.2%、14.5%、10.9%和3.7%。与此同时,在领导专家的问卷调查中,有25人认为“师资力量”是体育院校最有利条件,选择比例为53.2%;其次是图书资料,有16人,占34.0%;而无人选择“其他”。就“校园自然环境”与“校园文化氛围”来说,一般认为它们对全日制普通在校生最有影响,对于在短时期内以非学历教育为重点的教练员来说,其优势很难显现。在师资优势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体育院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按选择比率的大小排序依次为:教学能力(233人,占34.2%)、科研能力(211人,占30.9%)、知识更新快(143人,占21.0%)、敬业精神(71人,占10.4%)、其他(24人,占3.5%)。在访谈中,大多数教练员对体育院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满意程度较高,但对于“良好的敬业精神”却有不少人持怀疑态度,对体育院校教师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及知识更新速度而言,均表示认可。但就专业知识所呈现的方式与过程,体育院校教师有待进一步的改进与提高。

因此,体育院校长期贮备下来的师资力量,以及师资所具有的教学、科研能力与所拥有的专业知识是体育院校从事教练员继续教育的优势,但是它也存在不足之处,与运动训练实践有较大距离是其最大缺点。在体育院校参与教练员继续教育的缺陷问题选择中,按教练员总体所选择的百分比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了解训练实际不够、理论性过强、教法不活、缺乏敬业精神。可见,“了解训练实际不够”是体育院校在教练员培训过程中的最大不足之处。虽然不同地区的教练员对不同选项选择的比率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说明不同地区的教练员均认为培训过程中存在对运动训练实践了解不够的现象。同样问题在对领导专家的调查后发现,结果保持一致,在“了解训练实际不够”选择项中,选择比例高达70.2%,远远超出对其他选项的选择比例。

在体育院校存在一些不适应当前教练员对继续教育需求的情况下,体育院校未来的出路如何,是积极“人世”,还是消极“出世”;是选择退缩,还是改革创新,锐意进取,需要体育院校作出选择。从领导专家的调查来看,在“体育院校在教练员继续教育中的地位”问卷中,选择“主导”、“辅助”、“协调”与“其他”的人数分别为16、24、7和O,前两项选择的人数相对较多,百分比分别为34.0%与51.0%,基本代表了领导和专家对体育院校地位的态度,也就是说,在教练员继续教育中体育院校处于主导与辅助之间。就体育院校的自身发展而言,多数领导专家认为体育院校需要积极参与教练员继续教育,更多地了解运动训练具体实践,以弥补实践经验的不足,从而有利于体育院校在教练员继续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与此同时,体育院校长期以来所积累的专业知识、科研素养以及丰富的信息资源,应当面向一线的教练员,用己所长,充分发挥资源的效益。无论是“主导”,还是“辅助”,都需要对体育院校从事教练员继续教育的价 值进行深入研究。在教练员继续教育专业化进程中,体育院校主要从事基础性工作,如课程设计,教材建设以及相关问题的研究,与其他培训机构一起,共同促进教练员继续教育专业化,尤其在科学研究和继续教育价值观念引导方面,体育院校具有独特优势,理应起着主导作用。教练员认为体育院校与其他机构相比,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教学与管理方面,都具有比较大的优势。

因此,体育院校的师资力量和师资所具有的教学科研能力与专业知识是以体育院校为基地从事教练员继续教育的优势所在,在引领继续教育科学研究和价值观念方面起着主导作用。但其培训教学模式不足之处在于与运动训练实践有较大距离。培训机构可通过派遣任课教师下队实地考察、观摩训练等多种途径,以便培训师资更多地了解运动训练具体实践,弥补其实践经验的不足,以利于体育院校在教练员继续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

4 体育院校在教练员继续教育中的改革走向

从教练员有关体育院校能否承担教练员继续教育的问卷中,选择“能够”和“较能够”的有429人,约占总人数的62.9%,这表明教练员对体育院校承担继续教育有较高的认同度。而在“今后教练员继续教育的承办单位”选择中,有316人选择体育院校,约占总人数的46.3%,远远超过其它选项的选择比例,这与对领导专家的调查结果相似。可见,体育院校是承担教练员培训任务的主要力量,是教练员继续教育的重要基地。当前,要想充分发挥体育院校在教练员继续教育中的作用,除了加大培训经费投入等外部因素外,有必要理顺教练员继续教育的管理体制,调动体育院校参与教练员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使教练员继续教育成为体育院校正常教学工作的一部分,并不断提高继续教育的管理水平。

教练培训总结范文第3篇

在笔者调查健身培训机构中了解到,武汉市瑜伽教练培训课程时数和课程内容没有统一的标准,大部分的培训机构按课程等级来分配和安排课程时数和内容。初中级课程10-40天不等,时数一般为30天左右。高级培训课程的时间为20到60天不等。一般为30天左右。初中高级连续学习的课程学时大概在50-90天。相对而言,规模较大的专业培训机构的课程安排和课时分配比较全面和具体,综合性培训机构和规模较小的培训机构的课时设置不够规范和科学。在对武汉市培训机构的管理者进行访谈中笔者了解到大部分的培训机构在实施培训教学工作的时候,没有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按照既定的培训内容来教学,存在着偏技能,轻理论的倾向,许多的教练只是凭借自己的理解水平和经验的积累将教学内容或多或少的安排在教学过程中。以上培训内容的设置将不利于瑜伽教练全面综合素质的提升。

2.参加瑜伽教练培训的目的

通过培训目的的调查可以了解到武汉市瑜伽教练培训的需求方向,在此基础之上,来确定武汉市瑜伽教练培训的侧重点。参加培训教练的主要目的是掌握瑜伽技术知识,做到能练会教(占87%);掌握瑜伽理论知识和提高业务能力(占76.1%);热爱瑜伽运动(占69.6%),在调查中了解到,热爱瑜伽这个古老而又时尚的健身项目的人,参与瑜伽教练培训是为增进身体健康的同时传播和宣传这项运动。为了身心健康而参与瑜伽教练培训的人数比例为50%;为了获得专业证书受到市场认可好就业所占比例为47.8%。因其他原因而参与培训的比例仅为4.3%。对武汉市瑜伽教练培训目的的调查可以为培训内容的确定提供参考依据,培训内容的选择,可以参照以上的培训目的,合理的分配总体培训内容和部分培训内容的比重。

3.未参加专业培训的瑜伽教练的状况调查

3.1未参加瑜伽专业培训的教练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渠道

未参加瑜伽教练培训的学员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渠道很多,其中主要有通过网络和光盘以及相关书籍自学、作为会员跟随教练学习、参加国内外专家的私教课程学习。124名瑜伽教练中,有32人未参加教练培训,占总教练人数的25.8%。通过工具和书籍自学的人数为10人,比例为31.2%,作为会员跟随教练学习的人数为20,比例为62.5%,只有2人是通过参加国内外专家的私教课程,占6.3%。以上结果表明,未参加培训的教练中,有一半以上是通过会员课程的学习,跟随教练员长期练习,表现优秀而最终的当上瑜伽教练的。

4.2未参加专业瑜伽培训的原因分析

目前武汉市瑜伽教练不参加瑜伽专业培训的主要原因排在第一位的是培训机构不够规范。教练对于培训机构缺乏信任和了解,瑜伽传入中国的时间不长,对于目前的瑜伽培训市场,相关的管理部门没有进行统一规范化管理,权威部门也未制定统一的职业标准对其进行监管,加之培训认证机构偏重经济效益,因此使得整个瑜伽培训市场不够规范化和科学化。其次,培训费用问题,占25%。目前武汉市瑜伽教练培训的费用没有具体明确的规定,不同培训机构其培训费用也有所区别,一般的大型的瑜伽培训馆的初中级费用为4000左右,单报高级班课程的培训费用为6000左右。三级连报将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可见,武汉市瑜伽教练培训机构有待规范化和系统化,这对于吸引更多的教练参加培训和促进市场的良性发展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第三,没有时间和精力参加培训也是影响培训的又一因素。所占比例为15.6%。最后因为自身水平不足够而不参加瑜伽教练培训的人数只有2人,占总数的6.3%。说明武汉市大部分的瑜伽教练对于其成功指导瑜伽教学来说,个人能力和素质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本文调查研究的武汉市瑜伽教练的培训现状结果显示:(1)武汉市瑜伽教练整体队伍年轻化,女性教练远远多于男性教练,高学历的教练较少,学历多为大专且执教年限短,教练中专职多于兼职。(2)武汉市瑜伽教练中大部分参加了正规的培训且培训的满意度不是很高。培训课时的安排和培训内容的设置没有统一的标准,很多培训机构的培训内容安排不够合理。参加培训的教练主要是为了掌握瑜伽知识和技能,提高教学指导能力。瑜伽教练中未参加培训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培训机构混乱。

4.2建议

教练培训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策略

1.对体育教练员角色及教练员岗位培训认识的研究

      体育教练员在运动训练中起着主导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运动员的运动技能水平。高立东(2007)对我国教练员岗位培训现状加以分析,指出教练员培养是发展体育事业特别是发展竞技体育的关键,教练员是运动场上的主导。因此,千方百计规范我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制度,使广大体育教练员能够接受正规的岗位培训,以保持其执教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显得至关重要。

      随着竞技体育的日益发展,国内众多学者也在逐步重视对教练员能力以及教练员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谢燕歌(2010)对我国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可持续发展进行思考,指出教练员岗位培训是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发展的基础,教练员岗位培训的质量与效果直接影响着培训对教练员的吸引力和教练员的学习积极性。林华(1995)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分析和研究,对我国教练员岗位培训现状进行了探讨,着重探讨了有关组织管理体系、培训条件、教学效果、政策法规等方面的经验、成果与存在问题。

      综上所述,我国对教练员在运动训练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和重视,对我国教练员的岗位培训进行了相应的探索和研究,然而有关研究只是对我国教练员岗位培训状况进行概要性的总结,细致深入的研究以及实际可行的培训策略很少,这些方面可作为今后研究的方向。

2.国内外教练员岗位培训模式的比较研究

      我国教练员的岗位培训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借鉴了国外教练员岗位培训的一些优良模式和先进成果,通过分析国内外培养模式的区别,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以完善我国的教练员岗位培训制度。

      刘洋,王家宏,张宏杰(2009)对中德两国教练员岗位培训体制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两国教练员岗位培训在级别划分、培训资格证的有效期以及继续培训工作的管理等很多方面都有所差异,建议我国借鉴德国教练员岗位培训经验进一步完善教练员岗位培训合格证的管理制度。陈作松,褚斌(1998)通过对日、德、英、澳、加、美、中国等世界体育强国教练员岗位培训的内容设置及特点进行比较研究,对我国教练员岗位培训模式进行了剖析,指出我国在培训内容上、培训机构管理上、培训制度上、培训时间上、培养形式上均较为合理,有利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陈宁(1996)通过讨论中国、日本、英国、德国、澳大利亚五国教练员岗位培训模式,对构成培训模式的主要因素进行对比研究,揭示培训模式中的内在联系,反映教练员岗位培训发展趋势。研究表明,各国都十分重视教练员的训练,培训模式大体相同。

      在国内外教练员培训模式的比较研究方面,国内研究人员积极研究,学习国外教练员培训的先进经验和成果,试图通过对比发现我国教练员岗位培训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而有针对性的完善和提高我国教练员岗位培训的质量和水平。出发点虽好但却没有很好地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进行,因此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3.提高教练员岗位培训质量的策略研究

      近年来国内有关学者对提高我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质量的策略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对策。如柴国荣,詹建国(2009)对我国高级田径教练员岗位培训班教学内容进行了较全面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多数教练对培训内容表示认可,但还存在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比例不当、创新能力培训不足等问题。邢文华,余学峰,钟秉枢等(2002)在“体育教练员继续教育的设计与实践”一文中对教练员岗位培训的基地、培训、考核等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以体育类院校为基地、采用培训、考核一体化等观点。刘雅玲(2007)在“与继续教育结合同国际培训接轨——乒乓球高级教练员培训对策研究”中提出了创建远程教育网、抓好继续教育、构建教练员能力评估机制、倡导案例教学四点乒乓球高级教练培训的对策。

      我国学者对提高教练员岗位培训质量的策略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大部分的研究都是结合各级各类、各项目教练员岗位培训班进行的。研究工作源于教练员岗位培训实际,研究内容真实可信,对问题的剖析以及相应对策的提出针对性较强,研究成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重大。这些研究成果为我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提供了有利的理论和实践支持,很好的保证了我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教练员岗位培训班的工作开展主要从培训形式与内容设计、培训教材的编写、培训师资的征集与选拔、培训课程的设置、培训效果的评估及考评、培训资金的筹集和分配等方面入手。对比国内外教练员岗位培训模式发现,我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模式在内容、管理、形式等方面均较为合理,符合我国实际,但也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强、创新能力培训不足等问题。

      4.1.2对提高我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质量的策略研究工作主要结合教练员岗位培训班的开展进行,这有效的保证了研究的开展以及研究成果对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4.2建议

      4.2.1在研究我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相关问题是从我国实际出发,可以借鉴国外教练员岗位培训的先进成果但要注意结合我国实际开展工作,不能简单复制。

      4.2.2努力建设完善各级各类教练员岗位培训班制度,为我国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体育教练员,为我国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高立东.我国教练员岗位培训现状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26(5).

[2]谢燕歌.对我国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 中国体育报,2010.

[3]金学斌,林华.我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现状的研究[J].西安体院学院,1995,12(04).

[4]刘洋,王家宏,张宏杰.中德教练员岗位培训体制比较[J].体育学刊,2009,16(3).

[5]陈作松,褚斌.中、外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的比较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1998,34(8).

教练培训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篮球;教练员;建设

从根本上来讲,竞技篮球水平与教练员的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何提高教练员水平,抓好教练员队伍建设,则是我国竞技篮球运动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近年来,不仅我国甲A俱乐部,而且国家队也同样大量聘请了外籍教练员。这从另一侧面,不同程度地反映出目前我国篮球教练员队伍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因此,加快我国篮球教练员队伍建设就成为我国篮球运动中一项尤为重要的任务。

通过了解我国篮球教练员队伍现状,找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其中的原因,为提高我国篮球教练员职业综合能力,以及为我国篮球教练员队伍建设走可持续性发展之路提出建议和改革措施。

1 我国篮球教练员队伍的现状

1.1 我国篮球教练员的年龄结构 现阶段我国篮球教练员整体年龄段分布呈现出跨度小的趋势。平均年龄42岁,最大年龄58岁,最小年龄24岁,教练员年龄集中在30―50岁之间,占总数的77.2%,50岁以上教练员占总数的18%,30岁以下教练员仅占总数的4.8%,55岁以上教练员仅占4.8%。

与表2中NBA各支球队主教练年龄相比可以看出,目前NBA各支球队主教练平均年龄49.7岁,平均执教年限19.2年,其中年龄最小的35岁,最大的64岁,50岁以上教练员占50%,其中55岁以上教练员占总数的30%,均具有丰富的执教经验。

根据运动训练学理论以及篮球运动专项特征表明,篮球教练员最佳年龄为50~65岁之间。NBA教练员队伍的年龄现状基本与此理论相同。而我国初级、中级、高级教练员均表现出年龄小的态势,高级教练员的年轻化程度更加明显,我国高水平篮球教练员整体趋于年轻化,主要是因为运动员过早退役和教练员岗位培训制度不完善。根据“先培训,再上岗”的管理政策,我国篮球教练员实施“持证上岗”的注册管理制度和初级、中级、高级三级培训体系。年轻教练必须经过初级、中级教练员培训并达到一定年限之后才能晋升高级教练。然而由于教练员岗位培训制度不完善,各地方机关对初级教练员岗位培训执行不力,同时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使得一部分刚刚退役的运动员未经培训就走上教练工作岗位,导致年轻教练员大量涌现。这种现象是必对篮球教练员岗位培训制度建立产生负面影响。

1.2 我国篮球教练员职称结构 职称是教练员政治思想、专业素质、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反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在这个行业的工作认可程度。现行中我国教练员职称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级别。表4中数据表明,在我国所有已注册篮球教练员中,64.1%教练员具有高级等级,中级和初级教练员分别为26.4%和9.5%(图1)。教练员整体职称结构中,中、高级教练员占据90.5%之高,初级教练员人数不断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缺乏合理有效的篮球教练员后备人才结构。

1.3 我国篮球教练员学历结构特点 学历表示一个教练员接受系统职业教育的经历,是衡量一个人知识水平的标准之一。长久以来,由于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的特殊性,使运动员在受教育的阶段从事了职业训练。在作教练员时文化水平就显得较低。为了弥补这种教育的不足,近年来,政府为教练员提供多种机会进行补救。使得目前我国篮球教练员的学历大幅提高。

现阶段中我国教练员群体中具有本科学历的占55.42%,按照教练员等级分类中,大专学历在初、中、高级教练员中分别占31.25%、34.38%和37.14%,本科学历在各级教练员中分别占56.25%、59.38%和51.43%。他们绝大多数毕业于各省运动技术学院或体育院校函授班(表3)。

以上数据表明,年轻教练员具有学历逐渐升高的趋势。绝大多数教练员已经完成相应的学历教育,具备一定的运动训练学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对其他相关学科有一定的认识,并且在调查中绝大多数学历较低教练员表示有继续深造获得高学历的意愿,以往教练员文化水平偏低的现象正在逐渐改善。

1.4 我国篮球教练员运动和执教经历状况 目前,高水平教练员的选择往往把具有高水平的运动经历作为一项很重要的条件来看。从国家队,省级优秀队到基层业余训练,均表现出运动经历优秀者优先考虑的现象,并表现出执教级别越高,对教练员专业技术水平要求也越高的趋势。但是目前仍然无法利用准确数据说明高学历和高水平哪一个因素对教练员的素质影响更大。在现有教练员中,有85%以上的教练员接受过省体校或专业队系统训练,具有较为丰富的实战经验,运动水平较高,仅有少部分大学队教练只接受过业余体校或体育院校训练。

在执教年限方面,初级教练员平均年龄34.5岁,平均执教年限3a,个体执教时间由1~7a不等;中级教练员平均年龄41.6岁,平均执教年限13 a,个体执教时间由3~25 a不等;高级教练员平均年龄45.7岁,平均执教年限18a,个体执教年限由3~32 9不等(表4)。

2 我国篮球教练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教练员知识结构单一 目前,我国篮球教练员大多数来自于退役篮球运动员。虽然他们具有较高的篮球技战术水平,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具完成相应的学历教育,具备一定的运动训练学基础理论知识。但是仍然缺乏对篮球运动规律更深一步的认识,对篮球运动缺乏自己的独特见解,对篮球训练理论探索不足,缺乏创新。并且缺乏相关的体育学科以及其他基础学科的基层知识。从而造成了教练员知识结构单一。对运动员的教育具有片面性、无法很好的把理论知识运用于训练实践中,训练仍停留在经验训练的低层次上,科学化训练水平不高。

2.2 各队教练员组成单一 系统内部结构对其整体性能具有决定性作用。在组成教练班子时若能根据教练员的知识结构特点进行合理的安排,会发挥出更大的训练效益。教练组按其成员的知识结构可分为知识互补型和知识单一型两类。互补型是指组内成员在不同的知识领域各有所长,互为补充,构成有一定层次和内在联系的知识系统,达到优化组合。单一性是指班子内各成员知识结构相似,形成在某一方面突出,而其它方面则有严重的缺陷。

然而,目前我国各队篮球教练员队伍组成中,很少有球队具有健全的教练组。绝大多数球队仅仅配备一名或两名教练,教练员之间分工不够明确,职责不够专一,往往形成主教练全面开展工作的局面,无法满足系统内部的整体性,不少球队缺乏专业的体能教练、营养师以及其他各种类型的教练员。表现出教练组成员单一。

2.3 教练员岗位培训力度不够 教练员岗位培训是为提高教练员业务素质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是落实“科教兴国”方针和落实“奥运争光”、“全民健身”两个计划的重要步骤。

是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提高篮球教练员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之一,直接关系和影响到中国篮球竞技水平的提高、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以及篮球市场的繁荣和篮球事业的兴衰。

然而随着国家岗位培训整体工作及其改革的不断推进,特别是新时期发展对岗位培训工作提出的各项新的要求,加之由于知识的飞速更新、发展和当今篮球运动的迅速进步,使得篮球教练员必须站在专业发展的最前沿,时刻了解最新的信息动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训练理念。而原有的培训制度和体系已经暴露出其不足之处,如培训的指导思想的不断发展,培训课程设置的不断变化,培训内容的与时俱进,培训形式的转变,教学方式、方法的革新,岗位培训教材建设的不断深化,培训讲师的能力提高等等都是目前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可是这些问题都在时刻影响着我国篮球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的开展。只有加大力度才能实现教练员水平的真正提高。

3 对新时期我国篮球教练员队伍建设的思考

3.1 不断完善篮球教练员知识能力结构 教练员的能力是一个由各种能力点组成的能力系统。根据职业教育的一般规律,教练员的能力结构可有三层:一般能力、群集职业能力和岗位职业能力。它们之间可相互迁移,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素质结构。因而,教练员既要具有一般素质的群集职业能力,更要突出培养岗位专项能力:形成教练员良好的能力结构,形成一种高水平教练员综合职业素质。

3.2 改革教练员选拔和教练员队伍建设观念 逐渐扭转从运动员中直接选拔教练员的传统观念。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可在有条件的体育院校设置教练专业,吸收有志于教练工作的优秀运动员入学,经系统培养后再担任教练工作。

重视教练员队伍建设的优化组合,变教练员班子知识单一型为知识互补型,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运动员和掌握全面系统体育科学知识的体育院校出身的专业人才合理地搭配起来,充分发挥出教练组的整体效能。

3.3 改革篮球教练员岗位培训制度,不断完善教练员岗位培训教学体系 篮球教练员岗位培训教学体系是岗位培训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关键成分。因此,要运用新的观念、新的方法,不断发展岗位培训的指导思想,坚持培训课程设置的不断变化,培训内容的与时俱进,培训形式的转变,教学方式、方法的革新,岗位培训教材建设的不断深化,培训讲师的能力提高等。使岗位培训长盛不衰,真正通过岗位培训这个科学途径,保障教练员不断获得本领域的前沿知识和先进的职业技能,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以适应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4 结束语

相关期刊更多

教练机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体育教练员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游泳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体育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