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长期卧床病人护理要点

长期卧床病人护理要点

长期卧床病人护理要点

长期卧床病人护理要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长期卧床;老年患者;压疮

长期卧床老年患者是临床中发生压疮并发症的主要群体[1],伴随我国老龄化加剧该类病患的压疮发病率也逐年增加。压疮主要由于活动障碍、肢体与神经功能退化以及循环功能下降所引发,发生压疮后病患的生活质量会严重下降[2],如并发症程度严峻甚至会引发致命性感染事件,一直是临床护理学领域中所面临的的主要研究课题。本院为进一步改善长期卧床老年患者的压疮发生情况,针对部分病例开展了预见性护理干预.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84例长期卧床老年患者均为本院在2013年1月~2014年6月所收治,随机分为两组各42例。干预组中有男23例,女19例,年龄62~84岁,平均(73.4±1.7)岁;对照组中有男22例,女20例,年龄61~86岁,平均(74.1±1.4)岁。两组样本的临床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病例给予常规护理方法,采用气垫床,定时对患者进行1次翻身措施,为每位患者均设置翻身卡,保证良好的护理交接。卧床期间保证干净、整洁的病床环境,采用左卧位、右卧位与平卧位三种不同交替,并且增加营养干预内容。

1.2.2 干预组 干预组病例则在病床环境、心理干预与营养干预的基础上增加应用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开展内容如下。

1.2.2.1预见性健康教育 定期对老年患者开展访视工作,给予详细的压疮预防知识宣教,将并发症的主要发生部位与防治方法详细交代,增加对并发症危害的灌输增加患者自身对并发症预防的重视程度。在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以示范的方式将预防方法详细告知,完全掌握防范内容后增加主动预防意识,进而确保降低压疮的发生机率。

1.2.2.2 预见性风险评估 应用Braden量表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并发症风险评估,评分结果在16分或以下者则提示存在一定程度的压疮风险,护理人员通过对患者风险程度的了解来针对性的给予预防干预处理。

1.2.2.3预见性皮肤护理 经常对老年患者进行皮肤清洁工作,患者如存在呕吐与排便失禁等情况则立即给予相应的处理,确保皮肤干燥、清洁。采用气垫床,并每隔2h完成1次辅助翻身,卧床变换依次为左卧位、平卧位与右卧位的方式。给予适宜的肢体摆放,经常给予背部与受压部位的按摩措施,促进局部的血运循环,避免长期压迫下引起并发症。

1.2.2.4家庭养护干预 要求患者家属保证老年患者家庭居室环境的干净与整洁,采用盆栽或花卉等植物进行室内装点,以此增加室内的良好生活气氛,进而促进患者面对疾病的良好心态与信心。

1.2.2.5预见性运动干预 长期卧床状态下患者肌肉组织存在萎缩的风险,会影响到正常的肢体功能,护理人员加强对患者床上运动的鼓励机制,自行运动受限者则要求家属给予一定程度的协助。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老年患者发生压疮的实际例数,计算不同组别的发生机率,并给予统计学比较与处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组间比较应用χ2检验,P

2 结果

两组病例的压疮发生率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压疮是老年卧床患者中最为常见的并发症[3],主要由于老年患者肢体、神经以及循环系统障碍而引发,其多发于患者的肩胛、尾骶、髋部以及椎体隆突处等[4]。疾病不但会降低患者的生活状态,也会引发继发性感染等危险事件,存在一定的生命威胁程度[5]。

良好的护理干预是避免并发症发生的最有效方式,为进一步探寻最佳护理方法,本研究针对42例老年患者开展了预见性护理干预模式,其护理内容主要在常规病床、心理与营养干预的基础上增加早期预防宣教、风险评估、皮肤护理与床上运动等措施。本组患者经过临床预见性护理干预后,其压疮发生率仅为4.76%,而同期常规护理患者的发生率为16.67%,两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提示预见性护理干预,能够充分降低压疮发生机率,减轻病患痛苦程度。

综上所述,针对长期卧床老年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压疮的发生机率,减少患者的生理损伤,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熊慧,郑聪,彭晓玲,等.泡沫敷贴在老年卧床患者压疮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老年医学,2013,1(9):788-789.

[2]胡佩芬,张凌.护理干预对预防老年卧床患者院外压疮的效果分析[J].吉林医学,2013,34(9):6147-6148.

[3]张慧雪,陈秀珍,苗兰,等.综合护理干预对社区老年卧床患者压疮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1):91-92.

长期卧床病人护理要点范文第2篇

根据长期卧床老年患者的特点,在护理上应做好以下几点:

1 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长期卧床与社会各方面联系减少而致心理障碍,多数患者常有犹豫、沮丧、烦躁易怒,悲观等不良情绪,再加上疾病的痛苦更加剧了这些不稳定情绪,结合患者的知识层次、性格特点,生活习惯进行有针对性的施护。

1.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士首先应尊重患者,接待患者时态度要和蔼、热情、认真、与病人讲话时必须有礼貌,、文明、规范、得体,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仪表端庄,称呼时要使用尊称和敬语。做好健康教育,讲解相关疾病预治知识。在进行护理操作时,动作要迅速、准确、熟练,以取得患者的信任,清除患者低触情绪和依赖思想。

1.2 开展全方位的心理护理,长期卧床的患者,病情复杂,有些疾病的康复程度与护理工作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良好的心态,可以增强疾病的抵抗能力,促进康复,因此护士对待患者在护理上要细心,耐心,更要有爱心,护士要设身处地体会他们的内心感受,多给他们精神上的支持和安慰。对易激动的老年患者需因势利导,做适当的安慰和同情或转移话题交谈,对一些较固执和情绪暴躁的老年患者,不要与其过份计较,也不要强行制止。消除影响疾病恢复的不良因素,帮助患者适应新的生活方式,认真倾听并鼓励患者,从语言和行为上给予患者支持和鼓励,使患者能够正确对待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3 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护士应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消除患者对疾病顾虑,可在护理操作前向患者说明操作目地,步骤和在操作中可能产生的不适感,这样不仅可以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还可以取得患者的合作,促进康复。

2 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合理膳食

老年长期卧床者,可以少量饮酒,吸烟一定要戒掉,可通过健康教育帮助病人认识吸烟对人身体的危害性,使之自觉戒烟限酒。

在饮食方面要做到“食物多样化,饥饱要适当,油脂要适当,三餐要合理”保证足够的营养,老年人许多疾病往往是由于营养不良造成的,因此要保持平衡饮食,应适当限制热量的摄入,保证足够的蛋白质、低脂肪、低糖、低盐、高维生素,少吃肥肉、动物内脏,少吃蛋黄,适当补充钙、钾、多吃牛奶、瘦肉、豆类、某些海产品,多吃蔬菜、水果,限制盐的摄入。

3 压疮的预防和护理

压疮是因患者长期卧床,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的软组织溃烂和坏死,压疮多发生于受压和缺乏脂肪组织保护,无肌肉包裹或肌层较薄的骨隆突处,并与卧位有密切关系,在压疮的预防和护理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3.1 自发的和被动的翻身活动是预防压疮的关健,要经常变换,每1-2小时翻身一次,因老年人皮肤弹性差,特别是长期疾病的消耗,病人消瘦,皮下脂肪少,肌肉萎缩,翻身时应特别小心,宜与病人合作,动作轻柔、准确、避免拖、拉、推等动作,减少皮肤磨擦。

3.2 选择合适的床垫,床垫可以使身体压力大面积的再分配,减轻支撑部位骨突起处的压力,有条件者应选用按摩式气垫床,使受压部位气血运行通畅。但目前认为高密度的泡沫海绵床垫也是一种安全、舒适,费用低而有效的预防工具。

3.3 注意压疮好发部位的皮肤变化,避免局部皮肤受刺激:保持皮肤清洁、,避免过度干燥,经常用温水擦浴,按摩皮肤。应保持床铺清洁、平整、干燥无碎屑,避免皮肤与碎屑及床单褶皱产生磨擦,要经常更换内衣。

3.4 改善机体营养状态,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以增加机体抵抗力。

4 呼吸道感染的预防和护理

长期卧床可致胸部扩张受限,有效通气减少,呼吸道分泌物积聚,且不易咳出,易发生坠积性肺炎。

4.1 经常更换,协助病人进行有效咳嗽,防止痰液积聚。

4.2 叩击胸背部,促进痰液排出,叩背时手掌呈空状,从肺底向气管方向逐渐叩击,自下而上,从外向内,边叩边鼓励病人咳嗽,同时注意观察病人的面色、呼吸、心率等变化,如有异常立即通知医生。

4.3 吸痰:病情严重需要吸痰时,有条件者选用电动吸引器吸痰,但在家中或紧急状态下,可用注射器吸痰或口对口吸痰。

5 被动活动锻炼

当病人不同程度地失去活动能力时,应尽早进行被动的关节活动锻炼,避免关节发生挛缩和固定,每一关节的活动都应在正常曲线内进行,以避免肌肉关节损伤。同时多鼓励病人进行书写,用筷子进餐,编织等活动。

6 大小便失禁病人的护理

长期卧床的病人往往伴有大小便失禁,如处理不当可导致泌尿系统及皮肤的感染,同时也会影响病人的自尊和情绪。护理人员要认真观察病人的排泄规律,做到有目地、有准备的主动护理,减少病人在床上大小便的次数,定时倾倒或更换,并经常清洗局部皮肤,神志清醒并能配合护理的患者可采用心理疏导方法,鼓励病人自我护理。

7 预防便秘,保持大便通畅

长期卧床和不良的饮食习惯是导致患者便秘的主要原因。在护理上护士要首先了解患者的饮食情况。与患者共同讨论并使其理解液体的摄入量、吃新鲜水果、蔬菜以及纤维素食物的重要性。以及定期排便习惯与便秘的关系,以维持良好的胃肠功能。必要时按医嘱使用大便软化剂或缓泻剂,平时建议患者多吃香蕉,吃香蕉不仅可以获得食物的满足,还能预防便秘。

长期卧床病人护理要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长期卧床; 老年患者; 褥疮; 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25-0127-03

doi:10.14033/ki.cfmr.2015.25.061

褥疮是一种临床较为常见的皮肤等软组织溃烂和坏死性病变,其多是由局部受压,造成血液循环不畅,进而诱发组织细胞持续性缺氧所致[1]。老年患者一旦发生褥疮,不但影响固有疾病的康复,延长治疗时间,增加老年患者的痛苦,甚至诱发严重感染以及败血症等并发症,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针对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制定科学有效的褥疮护理干预措施,对于预防褥疮的发生,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2013年1月-2014年12月笔者所在科室对60例长期卧床老年患者实施褥疮护理干预,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长期卧床老年并发褥疮病例共60例,均为2013年1月-2014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褥疮的相关诊断标准。其中男42例,女18例;年龄68~87岁,平均(83.4±6.8)岁;卧床时间1~13年,平均(6.3±0.8)年;褥疮临床分期:Ⅰ期28例,Ⅱ期17例,Ⅲ期及Ⅳ期共15例;基础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者36例,股骨头坏死6例,恶性肿瘤5例,其他疾病13例。

1.2 褥疮临床分期

根据患者褥疮症状的不同,临床上将褥疮分为瘀血红润期(Ⅰ期)、炎性浸润期(Ⅱ期)、浅度溃疡期(Ⅲ期)及溃疡期(Ⅳ期)四期。

1.3 护理

根据患者的病情进展和康复状况,对60例长期卧床并发褥疮的老年患者实施针对性的褥疮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护理方法如下。

1.3.1 心理护理 并发褥疮的老年患者多会伴随大小便失禁,并且褥疮常会散发出异味,患者难免会产生自卑、抑郁等消极情绪。护理人员应及时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随时了解老人的心理变化,耐心为老人讲解褥疮的产生原因及临床治疗效果,鼓励患者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1.3.2 加强饮食指导及护理 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多注意补充富含蛋白质的营养食物,鼓励患者多食鱼、肉、新鲜蔬菜及牛奶等易消化食物。定时帮助患者做翻身动作,2 h/次。护理人员应详细记录患者的翻身时间和皮肤颜色变化,针对患者易发生褥疮的身体部位要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如垫气圈、棉垫等),每日要为患者更换床单、被罩,保持床铺整洁、干燥。

1.3.3 褥疮各分期护理干预措施 (1)Ⅰ期护理方法:将爽身粉或炉甘石涂抹于皮肤肿、红、热、痛或麻处,以减少局部摩擦。严禁为患者按摩,避免软组织损伤恶化[2]。根据患者病情指导患者进行适当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2)Ⅱ期护理方法:使用生理盐水为患者清洗创口,以避免创口继续恶化扩大。患者若出现水疱,应采取以下处理措施:于水疱边缘行消毒工作后,将水疱中的液体抽出,将碘酊(2%)涂抹于创面,配合使用红外灯照射创面进行杀菌,最后选用无菌纱布包扎创面[3]。在整个水疱处理过程中应注意保护水疱表皮的完整性,以避免发生水疱感染。(3)Ⅲ期和Ⅳ期护理方法:患者创口行常规消毒后,将磺胺嘧啶因软膏涂抹于患者创面,并配合红外灯照射杀菌,3~4次/d,护理人员应在患者用药期间密切观察患者创面的变化情况。

1.4 观察指标

根据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褥疮各分期症状改善情况,对60例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评估:(1)Ⅰ期:以患者皮肤肿、红、热、痛或麻症状全部消退为痊愈;以患者皮肤肿、红症状消退,热、痛症状显著减轻为显效;以患者皮肤肿、红、热、痛症状均有所减轻为有效;以患者皮肤肿、红、热、痛症状均无任何改善为无效。(2)Ⅱ期:以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退为痊愈;以渗出消失,患者皮肤疼痛、紫红、硬结及水疱等症状得到显著好转为显效;以患者渗出、疼痛、紫红、硬结及水疱等症状均有所减轻为有效;以患者临床症状无任何改善,病情甚至出现恶化为无效。(3)Ⅲ期和Ⅳ期:以患者溃疡结痴并脱落,皮肤局部组织得到修复为痊愈;以患者溃疡结痴为显效;以患者溃疡面积有所减少为有效;以患者溃疡无任何好转,甚至溃疡程度出现加重为无效。

2 结果

2.1 护理效果

60例患者中,总有效例数为59例,总愈显例数为53例,其中Ⅰ期愈显率为96.4%,总有效率100%;Ⅱ期愈显率为88.2%,总有效率100%;Ⅲ期和Ⅳ期愈显率为86.7%,总有效率93.3%。

2.2 护理满意度调查

经治疗、护理干预后,在出院前1 d,采用笔者所在医院自制的调查问卷对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统计分析,分为三个级别: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调查结果显示:42例患者对护理表示非常满意,17例患者对护理表示满意,1例患者对护理表示不满意,护理满意度高达98.3%。

3 讨论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剧,褥疮在老年病患中的发生率呈不断升高趋势。老年患者由于自身机体功能的衰退,皮肤代谢功能较低,加之有些老年患者需长期卧床,导致老年患者成为褥疮发生的高危人群[4-5]。针对长期卧床老年患者褥疮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于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次研究对60例患者的病情进行分析,通过制定分阶段护理干预措施,降低了褥疮防治的被动性和盲目性,还通过加强心理护理、饮食指导以及护理等宣教工作,有效的提高了患者及其家属对褥疮防治的认识,促进了患者对护理人员工作的配合度,同时还加强了医护人员与患者的交流沟通,提高了患者护理的认可度和满意度。总而言之,在临床护理长期卧床老年患者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在加强褥疮基础护理的同时,还应根据褥疮发病各阶段的病理特点,采取合理得当的防治措施,减少患者不必要的痛苦,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彭均,王颖.压疮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的研究进展[J].护理杂志,2010,27(7A):987-988.

[2]查云飞.老年患者的褥疮护理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1):131-132.

[3]易容.卧床患者并发褥疮的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19):151-152.

[4]蒋琪霞,李倩,耿广莉.提高瘫痪者褥疮护理的有效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1997,32(2):10-17.

长期卧床病人护理要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治疗;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2-0170-02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由于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突出刺激和压迫马尾神经或神经根所引起的一种综合征。[2]该病可发生在任何成年人,好发于30~50岁,男性多于女性。[3]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增高。近年来其发病率一直保持高水平,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工作状态及生活质量。据目前的统计资料表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达15.2%,即全国约有2亿腰椎间盘患者。本病的治疗方式在不断的更新,相对的本病的护理技术也在不断发展,随着研究的进展,本病康复期的护理取得较大进步,其中除了骨科病人的一般护理,如饮食指导,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在此不一一赘述,现将本病康复期护理中较具特点的护理方法综述如下。

1 非手术治疗后的康复护理

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保持正确的姿势,可减轻疼痛和稳定病情。在恢复期,进行必要的功能锻炼,有利于病情的康复,并防治疾病的复发。

1.1 急性期:急性期(3~5d)由于患者腰痛双下肢放射痛明显,指导患者卧硬板床,双下肢垫一软枕,使屈膝、屈髋以放松坐骨神经的牵引力,并减少腰椎前凸,张开椎间盘后方间隙。同时卧位可减轻椎间盘的负重压力,但卧位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7d,翻身时做到轴线翻身,起床时佩带腰围,动作缓慢。

1.1.1 卧位:睡硬板床,仰卧时膝微屈,窝下垫一小枕头,全身放松,腰部自然落在床上。侧卧时屈膝屈髋,一侧上肢自然放在枕头上。

1.1.2 下床:从卧位改为俯卧位,双上肢用力撑起,腰部伸殿,身体重心慢慢移向床边,一侧下肢先着地,然后另一侧下肢再移下,手扶床头站起。

1.1.3 坐位:从座位上站起的,一侧下肢从椅子侧面移向后方,腰部挺直,调整好重心后起立。

1.2 恢复期做自我锻炼,使腰背部肌力增强,一可增加腰椎活动度,二可增加腰脊柱的稳定性。

1.2.1 仰卧抬起骨盆:仰卧位双膝屈曲,以足跟和背部作支点,抬起骨盆,然后慢慢落下,反复20次。该动作能使骨盆前倾,增加腰椎曲度。

1.2.2 四肢,腰背肌肉,关节的功能练习:卧床期间坚持定时做四肢关节的运动,以防关节僵硬。[4]病人疼痛缓解后,可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以增加脊柱的内在稳定性。功能锻炼包括五点式和三点式。五点式:把头部、双肘及双足跟作为支撑点使劲向上挺腰抬臀,腰背肌功能加强后可改用头部及足跟三点作为支撑的三点式锻炼方法。[5]禁止举重物和大幅度弯腰、旋转,女性忌穿高跟鞋,男性宜戒烟。[4]在进行锻炼时注意循序渐进。

1.2.3 抱膝触胸:仰卧位双膝屈曲,手抱膝使其尽量靠近胸部,但注意不要将背部弓起离开床面。

1.2.4 侧卧位抬腿:侧卧位,上侧腿可伸直,下侧膝微屈,上侧腿侧抬起,然后慢慢放下,反复数十次。

1.2.5 直腿抬高:仰卧位,将双手压在臀下,慢慢抬起双下肢,膝关节可微屈,然后放下,重复15次。

1.2.6 压腿:坐在床面上,一膝微屈,另一下肢伸直,躯干前倾压向伸直的下肢,然后交换成另一下肢。此动作也可在站位进行,下肢放在前面的椅背上。

1.2.7 膝仰卧起坐:仰卧位,双膝屈曲,收腹使躯干抬起,双手触膝。

2 手术治疗后的康复护理

腰椎间盘切除术后,可即刻解除神经根压迫症状,产生近期疗效。但可破坏腰椎的内源性稳定,使其在承受负重时不能维持正常位置而产生异常活动。如忽视腰背肌锻炼和腰部的继续制动,可能引起术后局部瘢痕形成及蛛网膜粘连等并发症。为此,必须保持脊柱的稳定。在3个月内不负重、不弯腰,并佩带腰围。起床后、工作前适当活动腰部,以增加腰肌的协调性和脊柱关节的灵活性。搬重物时,物体要靠近身体,取下蹲屈髋屈膝姿势。恢复期不能参加过重劳动,防止腰部再次损伤。

2.1 术后:术后去枕平卧软薄垫硬板床6h,先平卧2h,目的是压迫止血。以后2h左右两侧及平卧位交替更换1次,侧卧可手抱软长枕完全侧卧可稍前倾长枕置于整个脊柱后,两膝间置一软枕。协助翻身时要一手扶在肩部,一手扶在臀部,保持整个脊柱的平直,勿屈曲、扭转,3d后,病人应自行翻身。

2.2 生命体征的观察:按硬膜外麻醉术的一般护理。

2.3 加强切口和引流护理:观察记录手术切口敷料有无渗透,渗出量及色泽;切口部位有无血肿;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引流液的颜色和量。术后3d内有血性液体引出,一般为80~200mL。[6]

2.4 注意观察下肢的感觉和运动情况:术后3d内如发现患者疼痛加重,双下肢不能活动,感觉消失,应立即报告医生,检查清楚,尽早行手术探查。

2.5 术后功能锻炼:以患者主动活动为主,被动活动为辅,一般术后3d可做直腿抬高,10d后可做腰背肌的训练。[6]应注意循序渐进,活动量由少到多,活动幅度由小到大,活动时间由短到长。

2.6 平时应加强腰背肌的功能锻炼,力求练成自身的“肌肉腰围”,以加强脊柱的外源性稳定。同时应正确使用腰围,即每天间断佩戴腰围,睡觉、吃饭时取下要带。恢复后期腰带只用于久坐和弯腰负重时,防止腰背肌萎缩。

2.7 缓解期的康复护理:患者于神经根症状缓解后一般3~5d后即应进行运动训练,以锻炼背伸肌,臀大肌、腹肌、股四头肌。方法:五点法,以头、四肢支撑过伸法锻炼,患者取仰卧位,以头、双肘、双足为着力点,用力将躯干和下肢离开床面作起伸动作。飞燕点水法患者取俯卧位,两上肢向后伸,两下肢及上胸部同时离床作背伸运动,维持5s后,上下肢及头、躯干轻轻放下贴床休息5s后,重复上述动作。双下肢交替抬腿锻炼,仰卧位,双下肢尽力抬高,以明显疼痛为限。

3 经皮穿刺髓核摘除术后的康复护理

3.1 护理:手术后要求患者平卧4h,以避免术后早期内出血形成血肿,嘱咐患者尽量避免致腹压突然增加的动作。术后3d内卧床休息,注意保持患者肩、胸、腰、臀的一致性,不宜自行强力扭转翻身。[7]

3.2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术后监测心率、血压、脉搏、呼吸的变化,注意伤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

3.3 脊髓神经功能的观察:由于腰椎后路髓核摘除术术中有可能损伤马尾神经根或术后血肿压迫,因此术后要求严密观察。术后72h内每15~30min监测双下肢的感觉、运动功能[8]。

3.4 做好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注意观察患者的腰部情况,如突然出现无诱因的腰部痉挛性疼痛进行性加重,床上活动明显受限,多由于椎间隙感染所致,注意防止尿潴留。

3.5 直腿抬高训练: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早期直腿抬高训练可减少神经根周围血肿压迫和粘连,显著提高手术效果,是一种实用经济有效的办法[7]。术后一日开始协助患者做直腿抬高运动,每次活动2~3min,每天活动3~5次,抬高范围为40°~90°,2~3d之后达90°,每天锻炼100次。3d后逐步使抬腿的幅度达到本人正常状态,并逐渐增加直腿抬高运动的次数和度数,每天300~400次,坚持一个月。

3.6 腰背肌锻炼:3~5d开始帮助患者锻炼腰背肌,可用仰卧挺伸锻炼法进行背伸活动,以防止肌肉萎缩,增强脊柱稳定性。挺腰练习循序渐进,开始每天100次,逐渐增至每天500次,促进腰背肌功能恢复。

4 麻醉下牵引推拿手法治疗后的康复护理

4.1 整复后能否保持好腰部是治疗关键。患者以仰卧位为主,应绝对卧硬板床3周,禁止坐起和下床活动,腰部垫小枕以保持正常的腰部生理曲度。翻身时保持躯干上下一致,切忌脊柱扭转或屈曲。

4.2 整复后宜给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粗纤维、易消化饮食,以防便秘,减小腹压。

4.3 在卧床期间应注意腰部保暖,避免受凉。并保持床铺清洁、干

燥、定时按摩受压部位,以免发生褥疮。

4.4 卧床休息2周后,若症状基本消失,可戴腰围保护下地活动,注意避免久站、久坐、少做弯腰用力动作。

4.5 功能锻炼指导:功能锻炼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后期康复的主要措施[9]。在患者病情许可的情况下,由医护人员指导,开始先练习双下肢交替直腿抬高,待腰背肌肌力有一定的增强后,可改做仰卧五点支撑,俯卧位飞燕点水式练功,切忌粗暴、强硬的被动活动。上述锻炼应循序渐进,在时间和程度上以不引起病人感到疲劳和疼痛为原则。

长期卧床病人护理要点范文第5篇

【摘要】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围术期的综合护理。方法:回顾分析笔者所在科室收治100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病例,探讨此类患者的围术期综合护理特点。结果:100例均健康出院。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围术期的综合精心护理对患者术后恢复非常必要。

【关键词】围术期; 腰椎间盘突出症; 护理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脊柱方面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腰腿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以2O~5O岁的青壮年为发病的好发人群。其发病机理主要是椎间盘退行性变导致其内主要成分如蛋白多糖、胶原、弹性蛋白和水等的丢失和成分比例的失衡并在外力作用下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连同髓核一起向椎管内突出压迫血管、神经、脊髓,从而引起的以腰痛为主,合并有坐骨神经改变性疼痛等一系列症状[1]。腰椎间盘突出症由于病程时间长、症状时常反复、保守治疗效果差,严重的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上多采用椎板减压、髓核摘除、椎间融合通用脊柱内固定系统(GSS)内固定术,同时实施围术期的相对护理,对解除病人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的意义。2009年2月一2011年7月我科收治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行椎板减压+髓核摘除,同时加强了围术期护理并配合传统热敷和中药熏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9年2月-2011年7月我科手术治疗腰椎问盘突出症病人100例,男60例,女40例;年龄29岁~61岁,平均40.5岁;均行椎板减压+髓核摘除术。本组病人均手术顺利,术后未发生切口感染,出现脑脊液漏4例,神经牵拉性损伤l例;术后住院两周,出院后随访6周~12周。

1.2 在院围手术期护理包括:1.术前:心理护理、术前准备;2.术后:绝对卧床、基本护理、热敷、中药熏洗、康复功能锻炼。

1.3 疗效标准

腰部及下肢神经症状完全消失或接近消失,直腿抬高试验为阴性,并且下肢抬高大于9O°以上为优;腰部及下肢神经症状基本消失,腰腿部轻度疼痛并且直腿抬高试验大于70°为良;腰部及下肢神经症状部分消失,直腿抬高角度较前改善为中;症状无明显改善,不能恢复工作为差[2] 。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病人由于患病时间较长、疼痛及生活自理能力受限使病人对手术的期望值较高,同时由于对该手术不了解,甚至会产生恐惧负性心理,导致患者术前极度焦虑。经研究发现,焦虑情绪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影响内分泌系统和免疫功能,造成血压升高,心率增快。护理人员应针对病人存在的心理,多与病人及家属沟通,向其讲解说明手术的必要性及优点,手术的方法和手术的效果,同时还要着重说明术后的注意事项,让病人做到心中有数;多向病人介绍成功病例,增强病人对手术的信心,解除其心理负担,以取得病人的理解和配合。

2.1.2 术前准备 协助医生尽快完善各项辅助检查,同时应指导病人练习深呼吸及床上训练大小便。指导其俯卧位训练,以使其适应手术。教会病人术后的辅助训练的方法,如直腿抬高、股四头肌锻炼、飞燕式训练等。术前一天备皮,上应至肩部、下应至大腿根部、两侧应过腋中线。术前12 h禁饮食,术前晚可考虑适当用镇静剂,以保证术前充分休息。

2.2 术后护理

2.2.1 绝对卧床休息:而椎间盘内的压力在坐位时较大,平卧位时最小,因此必须绝对卧床,在绝对卧床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点:①要卧硬板床,切忌床褥过软。② 要选择适宜的,一般仰卧位,侧卧位或俯卧位均可,但对L4/5椎间盘突出的患者应强调采用屈髋屈膝仰卧位。③ 对于术后症状缓解不明显的可适当给予非甾体抗炎镇痛药物止痛。④ 要保证足够的卧床时间,一般行椎板减压+髓核摘除术后患者卧床不得低于3周,同时应要求患者吃饭、洗漱,二便尽量在床上进行。

2.2.2 术后基础护理:术后24 小时内应监测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同时应去枕平卧尽可能不翻身,以利于止血;密切观察尿色、尿量,经常行尿道口护理;定期指导患者翻身联系,防止压疮。 对于引流情况也应密切观察,若24 小时后引流量不减少或是减少后增多,且引流液为清亮淡黄色,伴头痛、恶心、呕吐时,应高度考虑为脑脊液漏。应及时向医生汇报同时应注意,给予病人心理疏导,缓解其紧张情绪,并且要注意保持保持床铺清洁干燥,以防逆行感染。

2.2.3 中药熏蒸:本院采用自制中药熏蒸治疗腰突症,中药熏洗的基本组方为:白芷、川芎、独活、防风、桑枝、五加皮、艾叶等为基本组方。将配制的中药放人治疗床盆内,加温水浸泡药材,温度控制在39~45℃ ,以不引起患者局部疼痛为易,每天一次,每次30分钟, 12到15次一个疗程,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有无心慌、头昏、呕吐感,如有不良反应应停止治疗,以免引起休克或虚脱。

2.2.4 热敷的护理:在熏蒸的同时,用热敷理疗的办法在腰部行局部热敷,可有效缓解腰部疼痛,减轻症状,但应预防局部皮肤烫伤。一般病人每次热敷不能超过20分钟,每天也以不超过两次为宜。

2.2.5 康复功能锻炼:康复功能锻炼以加强背肌及腰部肌肉锻炼,增强脊柱的稳定性同时减少原有神经的粘连为主要目的。其主要内容包括:①直腿抬高练习,术后第1天即可在有家属陪同的情况下指导病人做直腿抬高练习,可由30°开始,先被动练动练习,逐日加大抬腿幅度,同时指导病人练习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每天至少3次,每次至少300次,直至最后直腿抬高达9O°[3]。在直腿抬高锻炼的基础上,可指导病人做一些屈膝、屈髋的运动,以增加双下肢肌肉的力量,同时也有利于减少术后神经根的粘连[4]。腰背肌的锻炼对增强脊柱的稳定性也很关键[5],可一开始用五点式,即用两足跟、两肘、后枕支撑抬起身体,使肩部、腰背部向上抬起,悬空后伸。待第3周后可改为飞燕式,即俯卧位,头、双上肢、双下肢同时抬起后仰,注意锻炼需循序渐进,逐步增加次数,同时锻炼应当坚持,出院后康复功能锻炼也应坚持锻炼半年以上[6]。

3 结果

从随访结果看:本组共100例,优70例,占70% ;良20例,占2O% ;中4例,占4% ,差6例,占6% 。有效率94% 。综上所述,认真做好围术期综合护理工作对患者康复很重要。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病人进行围术期综合精心护理,对患者术后恢复非常必要;只有正确的治疗、精心的护理以及病人积极的功能锻炼配合,病人的生活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恢复。

参考文献

[1] 陈孝平,邱贵兴.八年制外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064―1065.

[2] 胡有谷.腰椎间盘突出症[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20.

[3] 孟宪国,孟宪中,申勇,等.椎间盘镜下椎间盘摘除术并发症的处理和预防.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4,4(5):405406

[4] 何丽英.早期直腿抬高训练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康复的影响.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4):10.

[5] 侯艳玲.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疗效观察[J].护理研究,2008,21(7C):1915―1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