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卧床病人护理要点

卧床病人护理要点

卧床病人护理要点

卧床病人护理要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水袋;褥疮;实验研究;护理

褥疮是皮肤组织长时间处于持续压迫状态形成的。其实质就是压迫性溃疡,是因神经营养功能紊乱及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持续缺血、营养不良而发生的一种软组织坏死现象,是长期卧床病人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骨折病人需要长时间的卧床休养,时间过长不注意翻身和护理骨突部位很容易就发生褥疮,由此给病人带来更大的痛苦。护理长时间卧床休息且易发生褥疮的骨折病人成为我们护理中的重点。临床中预防褥疮最常用的基本方法是定期翻身,使用气垫床。但气垫床舒适度差,病人不愿意配合。自2010年我科开始使用水袋预防褥疮,舒适度高,灵活度大,取得了护理计划的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010年1月11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骨折需卧床休息的病人100例,按住院先后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男24例,女26,其中下肢骨折43例,脊柱骨折3例,骨盆骨折4例,平均年龄45岁,平均卧床时间14天;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其中下肢骨折40例,脊柱骨折5例,骨盆骨折5例,平均年龄43岁,平均卧床时间13天。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2方法

2.1分组方法: 将100例卧床病人按住院先后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气垫床组)50例,实验组(水袋组)50例,都进行常规的护理,观察时间都为两周。

2.2对照组病人给予气垫床预防褥疮,给以常规护理措施。

2.3实验组病人给予水袋预防褥疮。

方法一:将一次性乳胶手套装水大约至2/3满就行,水一定不能太多,易被压爆。水也不能太少,起不到支撑的作用。在手套颈部打上死结,一定要系紧避免水外渗。方法二:市面上也能买到水袋,将准备好的水袋分别由两个或者三个一起用毛巾或者中单包裹严密,做成大小不等的水袋垫子,将其放在骨突两侧。同时为了满足病人的舒适度,可以将准备好的水袋加热到成人体舒适的水温,放在骨突部位两侧,同时也应该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天气情况和室内温度等来调整水袋的温度,如果水袋的温度太高很容易把病人烫伤,而太凉则起不到促进局部组织的血运循环的作用,并且还有可能将病人的褥疮加重的后果。

2.4效果评价:按照褥疮评价标准进行观察两组病人褥疮的发生情况,比较两组病人使用两种方法的舒适感体验,以010级视觉模拟评分法进行。

2.5统计学方法:采用x2检验、t检验,以P

3结果

表1两组病人褥疮发生率及舒适感测评结果(n=100)

4讨论

4.1骨科卧床病人褥疮发生的原因及机理:长期卧床患者体力极度虚弱、气血亏虚,又因身体局部长期受压导致气血运行失畅,加之护理不当,致位于体表骨隆突和床褥之间的皮肤组织,甚至肌肉,因持续受压,局部缺氧,血管栓塞、组织坏死腐脱而形成的溃疡。骨折卧床病人由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发生持续性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组织溃烂坏死,是临床常见并发症之一。褥疮本身不是原发疾病,大多是原发疾病未经良好的护理而造成的损伤,加重病情,延缓病程,严重者可一起败血症。褥疮好发于受压且缺乏脂肪组织保护、无肌肉包裹或肌层较薄的骨骼隆突处,以及皮肤皱褶处,同时与卧位有着密切关系。褥疮发生的原因与压力、剪切力、摩擦力、局部潮湿或者排泄物刺激、全身营养不良或者水肿、感觉与运动障碍或者受限制病情、医疗护理措施的使用不当和护理过程中的不正规操作和翻身过程中用力过大造成皮肤破溃等等有关。都是造成卧床的骨科病人发生褥疮的原因。

4.2基础护理:随时保持患者床单元清洁、干燥、平整,伤口渗液、渗血者应该及时跟换敷料。保持衣物干燥,保持气垫床气体的饱和,增加患者的舒适度,应尽量使患者全身放松,减小心里压力,除患侧肢体制动外,指导患者如何在床上自动水平移动更换体位,增加肌力恢复,指导家属每隔1h2h为病人做背部按摩30分钟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4.3水袋及气垫床对预防褥疮的作用及护理:本次试验结果显示,水袋在预防骨科卧床病人发生褥疮的作用效果中与使用气垫床的效果比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水袋预防褥疮仍应注意加强观察护理。骨盆骨折、股骨干骨折、各种骨骼牵引、石膏托固定、夹板固定的病人只能处于平卧位,故骶尾部、足跟部、肩胛部等处,每两小时更换一次部位,将骨突出处悬空。在肢体与肢体之间的骨突也应高度重视,需要用水袋垫在其肢体的骨突部位两侧,以防褥疮的发生。大的水袋能代替软枕的效果,在使用的过程中应注意密切观察受压部位的血运情况外,还应注意水袋的质量,随时注意水袋有无渗漏现象或者其他的问题,防止水袋内的水流出影响病人的病情,增加并发症的发生。而气垫床对有些部位不能够提供更好的空隙空间,加上气垫床的材质是由防水性的材料制成,使用时特别是体虚或者肥胖患者长时间卧躺后容易出汗,由于气垫床的透气性较差而使汗液不能得到及时的排除,引起并发症的可能,同时也间接性的增加了护理时间和难度,使有的骨折病人的伤口、小关节或者石膏部位的皮肤组织得不到很好的休息和护理。在预防骨科卧床病人褥疮的作用中与使用水袋组的实验组进行对比,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的作用相似。但对照组病人对使用气垫床的舒适感体验与实验组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5小结

综合来讲褥疮的好发部位与压力、剪切力、摩擦力、潮湿、营养不良、感觉与运动障碍、医源性有关。水袋灵活性大,自制水袋小巧,使用起来灵活性大,随着体位而变化,适用于各种骨折长时间卧床病人的不同部位,使组织皮肤能得到更好的空隙,促进组织血液循环加快、减少局部组织持续长期受压造成的缺血、缺氧、坏死现象,改善了骨科卧床患者由于长时间卧床皮肤长时间的受压,消耗大量的营养而引起软组织皮肤坏死溃烂,大大改善了护理的工作量和护理质量,适合于各种长时间卧床的骨折病人,患者感到舒适,愿意接受,患者易于配合等优点,适合各层次医院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卧床病人护理要点范文第2篇

【关健词】 骨科卧床病人;便秘;相关护理

1 便秘的相关因素

1.1卧床因素 骨科患者由于创伤和手术部位的持续牵引、制动等,卧床时间长、活动受限,使胃肠蠕动减慢,食物在肠道中停留时间延长,从而引起便秘。

1.2手术因素 骨科卧床病人手术多采用硬脊膜外麻醉,使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受阻滞,胃肠蠕动消失,内外括约肌、肛提肌等松弛,术后镇痛泵中芬太尼等阿片类药物,可刺激胃肠道的收缩,增加胃肠张力,增强肠腔内压,使胃肠推进性蠕动减弱,胃内容物不易通过大肠而导致便秘。

1.3 心理因素 骨科患者多为意外创伤,由于发病突然和对预后的担心,患者通常会感到紧张、恐惧、焦虑等,从而抑制了胃肠运动,导致抑制便意的情况。

1.4 年龄因素 骨科卧床病人中,老年病人占了很大一部分。饮食过于精细少渣,高纤维素食物少,肠道内水分缺乏,菌群失调,排便肌群收缩力下降,排便动力减弱,肠内容物在肠内的停留时间长,使水分吸收过多等,引起便秘。

1.5 饮食因素 骨科新入院或骨折术后病人,因禁食或进食量不足而导致的内容物缺乏,而术后进食时间过度推迟,老年病人食欲减退,只进少量流食或半流食,饮水量减少,这些都可以导致便秘。

1.6 环境因素:骨科卧床病人面对生活的改变,不适应床上排便而容易造成便秘。的改变,使患者不习惯床上排便,有意抑制正常的便意 。

2护理

2.1 心理护理 对新入院患者做好入院宣教,使患者尽快地熟悉环境,缓解其紧张情绪。耐心向患者讲解便秘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及其重要性。指导患者床上排便,做好家属及陪护人员的思想工作,并协助做好生活护理。

2.2合理使用缓泻药物 对于3天未排大便者,服用缓泻药物。应用开塞露40~60ml,以刺激肠蠕动、软化粪便。超过4天未排便者,给予灌肠。

2.3 创造良好的排便环境 患者在床上排便时,应保护其隐私,可让家属、探视者和工作人员暂时离开,必要时可用屏风遮挡;打开窗户和收音机、电视机,利用芳香剂除臭剂,避免患者因担心排便声音及气味影响同室其他病人而抑制排便;给患者提供充足时间,避免在排便时急于完成护理及治疗工作而催促患者,导致患者未完全排干净大便,使大便过长时间贮留于肠内而产生便秘。

2.4 健康宣教

2.4.1排便训练指导 每天定时引导病人排便,尤其是早餐后,“胃- 结肠反射”最敏感,最易建立生理条件反射,引发排便 ,可使患者养成规律排便的习惯。指导患者进行腹式运动,可伴腹式呼吸进行, 4~6次/min,持续5~10 min,以增加腹压,增进肠蠕动,有利于粪便向下移动。排便训练法对于骨折卧床病人发生便秘,具有更为积极的预防和治疗效果[2]。

2.4.2饮食指导 指导患者饮食有节、定时定量,不能饥饱无常,软硬冷热相宜;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食物,另外多添加富含纤维素及维生素的水果、蔬菜、粗粮等;经常食用蜂蜜、核桃仁、山楂、香蕉等,以起到自然导泻的作用。鼓励患者多饮水,在无疾病禁忌的情况下每日饮水不少于2000 ml, 晨起和晚餐前各饮水300ml温盐水以清洗肠胃,促进肠道蠕动。

2.5 按摩

2.5.1穴位指压按摩法 患者取卧位或坐位,于每日排便前10 分钟进行, 取穴位天枢穴( 位于脐中旁开2寸)用双手拇指指腹分别按压,由轻而重, 逐渐加重,3~5分钟后可有酸胀酸痛感和肠蠕动, 每次按压可持续数秒至1分钟。支沟穴( 位于腕背横纹上3寸, 尺桡骨之间) 手法同上, 3~5分钟后见效, 如一次按压效果不佳时, 可反复交替按压, 直至排便[3]。

2.5.2 腹部按摩 每天早晨起床前、夜晚临睡前或排便前20 min自行按摩脐周。方法:患者取平卧位,双膝屈曲, 腹部放松,双手掌相叠,掌心向下,以大鱼际肌和掌根着力,于下腹,绕脐周呈顺时针方向按摩, 使腹部下陷1 cm,力度以自己能承受为准,每日1 次, 每次10~15min[4]。

3小结

近年来对骨科卧床患者便秘的研究有了许多新的进展。骨科护士应转变观念,对长期卧床患者进行预防便秘教育。对发生便秘的患者,能够做到及早发现和分析发生原因,尽量少用药物治疗,采用按摩、湿热敷等方法,减少药物对肠道的影响,既能有效解决便秘症状,又能增加患者舒适感,有利于患者的彻底康复。

【参考文献】

[1] 石敏.骨科患者发生便秘的原因调查及护理[J].护理杂志,2004,21(5):21

[2] 张 丹,李一凡.排便训练法预防骨折卧床病人便秘的应用效果[J].黑龙江医学,2010,34(12):945-946

卧床病人护理要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治疗;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2-0170-02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由于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突出刺激和压迫马尾神经或神经根所引起的一种综合征。[2]该病可发生在任何成年人,好发于30~50岁,男性多于女性。[3]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增高。近年来其发病率一直保持高水平,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工作状态及生活质量。据目前的统计资料表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达15.2%,即全国约有2亿腰椎间盘患者。本病的治疗方式在不断的更新,相对的本病的护理技术也在不断发展,随着研究的进展,本病康复期的护理取得较大进步,其中除了骨科病人的一般护理,如饮食指导,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在此不一一赘述,现将本病康复期护理中较具特点的护理方法综述如下。

1 非手术治疗后的康复护理

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保持正确的姿势,可减轻疼痛和稳定病情。在恢复期,进行必要的功能锻炼,有利于病情的康复,并防治疾病的复发。

1.1 急性期:急性期(3~5d)由于患者腰痛双下肢放射痛明显,指导患者卧硬板床,双下肢垫一软枕,使屈膝、屈髋以放松坐骨神经的牵引力,并减少腰椎前凸,张开椎间盘后方间隙。同时卧位可减轻椎间盘的负重压力,但卧位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7d,翻身时做到轴线翻身,起床时佩带腰围,动作缓慢。

1.1.1 卧位:睡硬板床,仰卧时膝微屈,窝下垫一小枕头,全身放松,腰部自然落在床上。侧卧时屈膝屈髋,一侧上肢自然放在枕头上。

1.1.2 下床:从卧位改为俯卧位,双上肢用力撑起,腰部伸殿,身体重心慢慢移向床边,一侧下肢先着地,然后另一侧下肢再移下,手扶床头站起。

1.1.3 坐位:从座位上站起的,一侧下肢从椅子侧面移向后方,腰部挺直,调整好重心后起立。

1.2 恢复期做自我锻炼,使腰背部肌力增强,一可增加腰椎活动度,二可增加腰脊柱的稳定性。

1.2.1 仰卧抬起骨盆:仰卧位双膝屈曲,以足跟和背部作支点,抬起骨盆,然后慢慢落下,反复20次。该动作能使骨盆前倾,增加腰椎曲度。

1.2.2 四肢,腰背肌肉,关节的功能练习:卧床期间坚持定时做四肢关节的运动,以防关节僵硬。[4]病人疼痛缓解后,可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以增加脊柱的内在稳定性。功能锻炼包括五点式和三点式。五点式:把头部、双肘及双足跟作为支撑点使劲向上挺腰抬臀,腰背肌功能加强后可改用头部及足跟三点作为支撑的三点式锻炼方法。[5]禁止举重物和大幅度弯腰、旋转,女性忌穿高跟鞋,男性宜戒烟。[4]在进行锻炼时注意循序渐进。

1.2.3 抱膝触胸:仰卧位双膝屈曲,手抱膝使其尽量靠近胸部,但注意不要将背部弓起离开床面。

1.2.4 侧卧位抬腿:侧卧位,上侧腿可伸直,下侧膝微屈,上侧腿侧抬起,然后慢慢放下,反复数十次。

1.2.5 直腿抬高:仰卧位,将双手压在臀下,慢慢抬起双下肢,膝关节可微屈,然后放下,重复15次。

1.2.6 压腿:坐在床面上,一膝微屈,另一下肢伸直,躯干前倾压向伸直的下肢,然后交换成另一下肢。此动作也可在站位进行,下肢放在前面的椅背上。

1.2.7 膝仰卧起坐:仰卧位,双膝屈曲,收腹使躯干抬起,双手触膝。

2 手术治疗后的康复护理

腰椎间盘切除术后,可即刻解除神经根压迫症状,产生近期疗效。但可破坏腰椎的内源性稳定,使其在承受负重时不能维持正常位置而产生异常活动。如忽视腰背肌锻炼和腰部的继续制动,可能引起术后局部瘢痕形成及蛛网膜粘连等并发症。为此,必须保持脊柱的稳定。在3个月内不负重、不弯腰,并佩带腰围。起床后、工作前适当活动腰部,以增加腰肌的协调性和脊柱关节的灵活性。搬重物时,物体要靠近身体,取下蹲屈髋屈膝姿势。恢复期不能参加过重劳动,防止腰部再次损伤。

2.1 术后:术后去枕平卧软薄垫硬板床6h,先平卧2h,目的是压迫止血。以后2h左右两侧及平卧位交替更换1次,侧卧可手抱软长枕完全侧卧可稍前倾长枕置于整个脊柱后,两膝间置一软枕。协助翻身时要一手扶在肩部,一手扶在臀部,保持整个脊柱的平直,勿屈曲、扭转,3d后,病人应自行翻身。

2.2 生命体征的观察:按硬膜外麻醉术的一般护理。

2.3 加强切口和引流护理:观察记录手术切口敷料有无渗透,渗出量及色泽;切口部位有无血肿;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引流液的颜色和量。术后3d内有血性液体引出,一般为80~200mL。[6]

2.4 注意观察下肢的感觉和运动情况:术后3d内如发现患者疼痛加重,双下肢不能活动,感觉消失,应立即报告医生,检查清楚,尽早行手术探查。

2.5 术后功能锻炼:以患者主动活动为主,被动活动为辅,一般术后3d可做直腿抬高,10d后可做腰背肌的训练。[6]应注意循序渐进,活动量由少到多,活动幅度由小到大,活动时间由短到长。

2.6 平时应加强腰背肌的功能锻炼,力求练成自身的“肌肉腰围”,以加强脊柱的外源性稳定。同时应正确使用腰围,即每天间断佩戴腰围,睡觉、吃饭时取下要带。恢复后期腰带只用于久坐和弯腰负重时,防止腰背肌萎缩。

2.7 缓解期的康复护理:患者于神经根症状缓解后一般3~5d后即应进行运动训练,以锻炼背伸肌,臀大肌、腹肌、股四头肌。方法:五点法,以头、四肢支撑过伸法锻炼,患者取仰卧位,以头、双肘、双足为着力点,用力将躯干和下肢离开床面作起伸动作。飞燕点水法患者取俯卧位,两上肢向后伸,两下肢及上胸部同时离床作背伸运动,维持5s后,上下肢及头、躯干轻轻放下贴床休息5s后,重复上述动作。双下肢交替抬腿锻炼,仰卧位,双下肢尽力抬高,以明显疼痛为限。

3 经皮穿刺髓核摘除术后的康复护理

3.1 护理:手术后要求患者平卧4h,以避免术后早期内出血形成血肿,嘱咐患者尽量避免致腹压突然增加的动作。术后3d内卧床休息,注意保持患者肩、胸、腰、臀的一致性,不宜自行强力扭转翻身。[7]

3.2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术后监测心率、血压、脉搏、呼吸的变化,注意伤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

3.3 脊髓神经功能的观察:由于腰椎后路髓核摘除术术中有可能损伤马尾神经根或术后血肿压迫,因此术后要求严密观察。术后72h内每15~30min监测双下肢的感觉、运动功能[8]。

3.4 做好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注意观察患者的腰部情况,如突然出现无诱因的腰部痉挛性疼痛进行性加重,床上活动明显受限,多由于椎间隙感染所致,注意防止尿潴留。

3.5 直腿抬高训练: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早期直腿抬高训练可减少神经根周围血肿压迫和粘连,显著提高手术效果,是一种实用经济有效的办法[7]。术后一日开始协助患者做直腿抬高运动,每次活动2~3min,每天活动3~5次,抬高范围为40°~90°,2~3d之后达90°,每天锻炼100次。3d后逐步使抬腿的幅度达到本人正常状态,并逐渐增加直腿抬高运动的次数和度数,每天300~400次,坚持一个月。

3.6 腰背肌锻炼:3~5d开始帮助患者锻炼腰背肌,可用仰卧挺伸锻炼法进行背伸活动,以防止肌肉萎缩,增强脊柱稳定性。挺腰练习循序渐进,开始每天100次,逐渐增至每天500次,促进腰背肌功能恢复。

4 麻醉下牵引推拿手法治疗后的康复护理

4.1 整复后能否保持好腰部是治疗关键。患者以仰卧位为主,应绝对卧硬板床3周,禁止坐起和下床活动,腰部垫小枕以保持正常的腰部生理曲度。翻身时保持躯干上下一致,切忌脊柱扭转或屈曲。

4.2 整复后宜给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粗纤维、易消化饮食,以防便秘,减小腹压。

4.3 在卧床期间应注意腰部保暖,避免受凉。并保持床铺清洁、干

燥、定时按摩受压部位,以免发生褥疮。

4.4 卧床休息2周后,若症状基本消失,可戴腰围保护下地活动,注意避免久站、久坐、少做弯腰用力动作。

4.5 功能锻炼指导:功能锻炼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后期康复的主要措施[9]。在患者病情许可的情况下,由医护人员指导,开始先练习双下肢交替直腿抬高,待腰背肌肌力有一定的增强后,可改做仰卧五点支撑,俯卧位飞燕点水式练功,切忌粗暴、强硬的被动活动。上述锻炼应循序渐进,在时间和程度上以不引起病人感到疲劳和疼痛为原则。

卧床病人护理要点范文第4篇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5-O5~2006-02住院的病人共180例,均在硬膜外麻醉下经腹手术,,其中子宫全切除术为5O例,卵巢囊肿切除术为20例,子宫次切除术11O例,年龄16~68(34士2.4)岁,随机分为实验组9O例,对照组9O例,两组年龄、症状及病程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两组患者术前均向病人及家属宣教术后注意事项,讲解术后早期离床活动的优点,实验组由责任护士在旁进行上下床指导护理,方法是:①做好心理护理,向病人说明早期活动目的,不要因为疼痛惧怕离床。活动不会将缝合的伤口撕开,却能促进肠功能恢复早日排气。使病人消除顾虑,配合早期离床活动。②根据术后麻醉方式不同,选择患者术后平卧6~24h后取半卧位,先将床头抬高3O°,病人无头晕症状后床头依次抬高至6O°。③病人取侧卧位,将身体重心放于无输液侧的肢体上,防止因起床重力作用引起静脉回血,影响输液速度,屈膝移向床边,双腿下垂坐于床边15~20min,同时作深呼吸运动,以减轻紧张心理。④病人无头晕、恶心、出冷汗等虚脱症状后方可离床活动,双手按于腹部伤口位置,身体前屈后逐渐伸直,活动范围由床周边缘逐渐扩大,活动时间长短要根据病人体质增减。⑤活动结束后上床指导:首先将病人床头抬高6O°,靠床头坐于床边,将身体重心放于无输液侧的肢体上,侧卧于床边,将下垂的外侧下肢屈曲状抬于床上,逐渐下降床头,高度至45°,随着下降的幅度,逐渐内侧下肢屈曲状抬于床上身体侧卧于床边,平稳后病人可床上自主体位。

    2结果

    妇科腹部术后病人由于平卧时间较长,肠蠕动功能障碍,引起腹胀、腰酸背痛等不舒适感,延长进食时间,不利于术后康复。临床上采用早期更换自由体位、早期离床活动的特殊护理方法。

    结果表明:两组资料未通过特殊护理方法指导前,据统计学分析,实验组不适率37.8%,对照组为88.9%.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

    3讨论

    妇科腹部手术是妇科疾病常用的手段之一,早期离床活动对术后病人的康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妇科病人的特殊性,均为女性,心理比较脆弱,这就更需要我们护理人员做好术前的心理护理和术后的宣教指导工作,才能减轻病人的恐惧心理,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早期康复,所以术后病人的护理问题是临床工作的首优问题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如何指导术后病人早期离床活动、有效正确地上下床方法,以取得病人及家属的理解和配合,是一项重要的护理工作。通过临床护理工作发现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病人的心理状况、切口痛可引起植物神经紊乱,也直接影响胃肠功能的恢复和伤口愈合;术后病人腰酸背痛,早期协助改变多种卧位方式,可以避免肢体牵拉、伸长,缓解上述症状。

    本文观察结果显示:早期离床活动用于预防术后腰酸背痛、腹胀、切口痛、虚脱效果明显,实验组因术后离床引起的切口痛、虚脱无一例发生,同时心理护理也是最重要的措施保证。综上所述,采用早期离床活动对术后康复效果显着,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夏海鸥。妇产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29.

卧床病人护理要点范文第5篇

【摘要】 目的 为了减少病人的痛苦,使大多数的人对射频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够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且从中总结出护理射频消融术后患者最有效的方法。 方法 对最近我科室进行的射频消融术患者进行一般护理、穿刺部位的护理、功能锻炼、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护理,从对各位患者的护理中了解到对患者最有效和最好的护理方法。结论 有效的心理护理、功能锻炼、和健康教育直接关系到射频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术后康复。

【关键词】 射频消融 腰椎间盘突出 护理体会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表现为腰腿痛及麻木、无力等症状的一种综合征[1]。其严重的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作,而其发病率较高,在西方为15.2%~30%,在国内亦为18%[2]。目前治疗该疾病的方法很多,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法复位、微创介入和手术治疗等。射频消融术将射频电流直接作用于突出部位,消融部分髓核组织,而达到对椎间盘周围组织神经根、动脉、脊髓等的减压目的,以消除和缓解临床症状[3]。该手术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安全、疼痛小、费用低等特点,越来越多的受到广大医务人员和病人的重视以及喜爱[4]。我科从今年开始采用该方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治疗,取得很好的效果,而术后的护理也对病员的康复质量有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有效的心理护理、功能锻炼和健康教育对于病员恢复健康尤为重要。

1 一般护理

术前平卧硬板床休息,术前一天训练床上大小便,术前30分钟口服抗过敏药,去手术室之前排空大小便。术后根据手术方式嘱患者平卧或侧卧六小时,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生命体征的变化,静脉推注或滴注地塞米松可以促进炎症、水肿吸收,并应在术后重点观察双下肢活动和小便情况。术后24小时绝对卧床休息,在患者卧床休息期间应该加强基础护理,指导患者多饮水,每日应少量多餐,食用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含钙高的食物,比如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以及一些肉类。指导患者下床时正确使用腰围,可以有效协助背肌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前屈动作,以保证损伤的腰椎间盘可以得到充分休息;保持脊柱稳定,防止扭曲;可以减少腰的活动,起到加强保护的作用。密切观察术后病人穿刺部位的敷料,若被渗液浸湿应及时给予处理,若术后2~3天伤口恢复良好即可撤去敷料。

2 康复锻炼

椎间盘术后康复锻炼的主要目的是使腰骶部和骨盆等相关软组织具有足够的柔韧性,与下腰部功能相关的肌肉获得或恢复足够的力量[3]。我们在临床实践中通过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规律针对现代人运动过少的特点而创编了一套康复体操,通过锻炼增强背部肌群的张力,可有效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提高脊柱的稳定性。第一节:后伸运动:俯卧位,两臂及双腿自然伸直,双下肢交替向上尽力抬起,各重复10-20次。第二节:船形运动:俯卧位,两肘屈曲,两手交叉置于腰后,双下肢有节奏的用力向后抬起、放下,同时挺胸抬头,重复10-20次。第三节:踮脚运动:直立位,双手并拢,脚跟有节奏的抬离地面,然后放下,如此交替进行,持续1-2分钟。第四节:踢腿运动:双手叉腰或一手扶物,双下肢有节奏的交替尽力向前踢、后伸,各持续10-20次。第五节:挺腹运动,双腿并拢站立,双脚跟同时抬离地面,脚尖着地,双上肢尽量后伸,腹部尽量前挺,有节奏地进行,持续10-20次。

3 心理护理

3.1术前心理护理

由于接受射频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新技术,因此大多数的患者都对此存在较多的疑虑和恐惧,对于接受该手术存在一定的排斥性,因此我们应该在术前应认真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帮助患者正确认识手术和稳定情绪。并可以采用语言、表情、态度和行为可影响和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帮助其消除焦虑和恐惧情绪,减轻不必要的精神压力,调整不利于治疗的心理反应,促使其达到接受治疗和康复所需的最佳心理状态,对手术充满信心。

3.2 术后心理护理

术后是患者心理反应比较集中、比较强烈的阶段。由于术后因需绝对卧床休息而引起舒适度的改变以及一些并发症的发生均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因此应该重视患者的心理评估,以针对性的作好心理护理,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3.2.1环境舒适

术后给病人提供安静的休养环境,一般室温控制在18~22℃相对温度50-60%,环境要安静,不允许喧哗。术后病人感觉疲乏和焦虑,主管护士应亲切微笑和安慰,及时巡视病房,做好生活护理比如帮助病人调整舒适的枕头,被服厚薄等。尊重患者隐私必要时用屏风遮挡。帮助病人适应新环境,保证足够睡眠,加强营养。

3.2.2减少卧床带来不适感

术后病人需采取仰卧位或侧卧位,卧床休息3天方可下床,由于长时间卧床可导致肩腰背酸痛,焦虑感明显增加,部分病人精神高度紧张,心理压力大,有时会出现排尿困难。主管护士细心周到护理,协助病人床上排泄,并及时打扫干净,保持病室整洁,让病人感觉舒适。

4 健康教育

向患者讲解手术后的注意事项。术后卧硬板床休息三天,在可下床活动后指导患者采取正确的坐、立、行、卧和劳动的姿势,并采取保护措施以减少急、慢性损伤发生的机会。讲解起床后佩戴腰围至术后2月的原因及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并帮助患者制定可行的自我锻炼计划,嘱患者自觉进行功能锻炼。在术后2个月症状完全消失后生活可完全自理,但不可剧烈运动及负重,半年内禁止弯腰、举重物。建立医患联系卡,行随访调查,可依据患者的康复情况 改或调整锻炼计划。

目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包括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以及微创手术,而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安全、费用低、恢复快的特点,术后的治疗和护理措施是否到位,特别是有效的心理护理和康复锻炼、健康教育将直接关系到病员康复。通过术后制定正确有效的康复锻炼计划并指导督促患者认真执行是术后护理的重点,而向患者及家属实施健康教育是术前和术后必不可少的。通过切实有效的术后护理,对患者的全面康复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吴在德.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56.

[2] 吴春根.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和诱发因素[J].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2009-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