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范文第1篇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农业合作社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一是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进一步加剧,以及经济活动日益国际化,给各国农业合作社发展带来挑战。

WTO乌拉圭回合的谈判,已使农业经营活动在国际范围内开展,除了国内竞争者之外,农业合作社将面临来自国外经济组织的竞争压力;与此同时,政府对农业合作社的态度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政府的政策性支持和直接涉入逐步减少,如对政府依赖性较强的日韩农业合作社正逐步从政府的直接干预中摆脱出来,走向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而美国联邦政府则减少了对农户的支持,力图建立一个市场主导的产品经济框架等等。如此环境变化使农业合作社在减少农产品成本和开拓产品销售市场等方面面临更大压力,开拓国际市场成为农业合作社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二是农业技术发展较快,对农业合作社的影响越来越大,给各国农业合作社发展带来挑战。以生物技术为基础的科技创新,促进了新产品的产生和新技术的应用,从而能为工业提供更好的原料。但是生物技术的发展使农户和合作社所面临的资金风险加大,导致了更高的工业化集中度和农业技术相关领域的垂直整合。在这个供应链中农业生产部分变得不再重要,农业合作社将面临着更多地来自于其他组织形式的竞争。在此背景下,合作社在农产品供应链上如何重新定位参与竞争是其不得不面临的问题。

三是农业工业化的趋势,对传统农业合作社的运作模式带来冲击,给各国农业合作社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在现代农业阶段,消费终端成为决定农产品供应链各节点利益的决定力量。尤其是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链条上,零售终端(超市和大卖场)正取代加工商成为供应链链条上的核心力量,它们规定着与供应商和企业的贸易条件,包括生产量、品种、交易地点等等,从而保持货源的稳定性,迫使供应商对产品的生产和分销进行一体化管理。由此,契约成为联系生产者、加工者、分销商和零售终端的主要方式,迫使农业合作社不得不重新评估其在不同农产品供应链中所起的作用。

四是消费者消费方式的多样化,要求农业合作社经营的产品日趋差别化和品牌化,给各国农业合作社发展带来挑战。随着消费者消费水平的提高与消费结构的改变,只有那些满足消费者需求的高质量的产品才能被经常惠顾。因此以消费者为中心成为零售端的经营理念,并且影响着上游供应商和生产商的经营方式。此外,零售端也鼓励供应商组成纵向和横向联盟以减少成本,确保产品质量,稳定供应货源。为此,传统的以商品经营驱动的农业合作社正在转向以消费者驱动为特征,农业合作社经营的产品日趋差别化和品牌化。要想保持消费者对产品的忠诚度,进行消费者偏好研究、创新包装、新产品开发以及广告等费用投入是必不可少的,这些必然会增加对资金的需求,从而对传统合作社自我筹资的方式提出挑战。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外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取向与战略选择。

(一)重组与并购。农业合作社重组和并购的形式主要有:一是合并与收购。合作社的合并与收购发生在包括生产相似产品和不同品种产品的企业之间,不仅发生在合作社之间,也发生在合作社与其他经济形式之间。二是合资企业。指合作社和其他企业在一起共同承担经营风险,按出资比例分享利润。三是契约。包括战略联盟、工作伙伴等。在这种情况下,为实现战略目标,合作社和其他企业之间以契约关系维持,保持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四是扩张和紧缩。前者通过建立新设施或者购买新资产及企业来实现扩大经营,后者通过售卖资产及关闭企业的方式提高企业绩效。

(二)联合。从各国农业合作社联合的趋势看,主要是进行横向联合与纵向联合。所谓横向联合是指经营相同或相似的产品及服务,或者同样的惠顾成员的合作社或其他组织形式之间进行联合,以减少成本及扩大规模;而纵向联合是在同种产品供应链上不同生产阶段的企业之间进行的联合经营,比如加工企业和营销企业的联合。农业合作社实行联合战略主要采用订立契约或者合资企业的形式,将传统的农产品上、下游各经营组织之间松散的、偶然的经济关系转变为紧密的、连续的契约关系,合作社自身也整合到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来。在供应链各节点上,各组织主要以契约关系维持,农户和合作社的关系也以契约维持。

(三)运营机制日益多样化。和传统的农业合作社相比,新型合作社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不同:一是成员由开放性向封闭性转化。如北美及欧洲一些国家成立的农业合作社,其目的在于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为确保最佳规模,总的交货数量是确定的。要想成为合作社的成员,只有认购与交纳原料农产品相当份额的资金才行,因此成员的数量和资格具有封闭性的特点。二是与成员的关系契约化。日益激烈的竞争使合作社与成员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具有契约化的迹象。三是与非成员的贸易额增加。在竞争比较激烈的产业领域,合作社趋向于增加与非成员的贸易,其目的在于减少成本、扩大规模及防止季节性变动等。四是成员控制转化为经理控制。由于合作社面临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因此在一些大的合作社内部,经理在企业运营方面拥有更大的控制权,合作社经理的角色也越来越多地由职业经理人担任。五是公司化运营,即在合作社的治理结构上引入有限责任公司的治理结构。

(四)国际化经营。由于国际竞争的压力,寻求国际伙伴及经营国际业务已经成为一些合作社的战略选择。合作社接受外国成员的动机一方面是为了获得规模经济优势,另一方面是为了提供给本国成员来自于其他国家的产品组合。除了成员国际化外,农业合作社的经营活动也在国际范围内开展。在经营方式上,主要包括直接的出口,通过外国的销售机构进行代销,或者与外国的企业建立战略伙伴及战略联盟关系,或者建立子公司及合资企业。由于合作社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环境,经营活动的国际化被认为是农业合作社赢得市场进入机会和持续经济成功的最有发展前景的战略之一。

(五)筹资渠道多元化。一是通过建立战略联盟和子公司的形式。子公司和合作社的经营是保持独立的,建立子公司主要是为了从事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拓展销售渠道及改善风险管理等。二是外部成员投资。许多国家的合作社吸收了外部成员投资,并保持了合作社的法定形式。合作社对投资者发行不同于社员股的股票形式,主要有优先股、非投票普通股及参加者证书等形式。三是比例投资。是指根据项目资金需要,社员认购与交货数量成比例的股金。四是可升值和内部可交易的股票。为了给社员增加投资激励,以及诱使社员提高收入留存的比例,许多合作社引入了可升值股票和可交易股票形式。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农业合作社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首先,注重人力资本投资,不断提升农业合作社的人力资源水平。综合国外农业合作社发展的情况可以发现,凡是合作社发展较好的地方,对合作社成员的教育体系都是很完备的。因此,我国需要借鉴发达国家对农业合作社教育体系建设的经验,大力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一是注重对合作社领导人的培训,不断提高其素质与办社能力。当然,随着合作社规模扩大、业务增加,也可以学习国外合作社的做法,通过理事会聘请专家来进行管理。二是注重对合作社成员的培训。农业合作社的主体是农民,农民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组织目标的实现。基层政府、农经部门要探索各种有效方式,不断提高社员的平等、合作与市场参与意识。三是大力探索建立健全农业合作社吸引、留住人才的机制。要利用各种途径,努力营造吸引、留住人才的良好氛围。

其次,科学规划,努力建立健全合作社的内部运行机制。一是通过明确成员的权利和责任来确保成员的主体地位。投票权的分配是体现成员主体权利的一个关键问题。“一人一票”原则是合作社的经典原则,但随着非社员及资本的入股,为了真正体现成员的权利,应该在原则上采取一人一票的情况下有所调整,如对股份较多的成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附加表决权等。同时为提高农户的责任意识,可借鉴美国新一代农业合作社的做法,通过购买交易权,通过契约形式约束社员,使其履行义务。二是创新灵活的筹资机制。目前我国许多农业合作社的发展面临着资金匮乏的严重制约。对此,在合作社的经营收入中,可以适当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留作合作社发展壮大的积累资金;还可以尝试合作社与非社员联合,包括一些农业大户、农业公司,以吸引外部资金,成为非社员股东。

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范文第2篇

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经济法基本原则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主要体现在国际经济法基本原则的可持续发展,国家经济的削弱,发展公平以及强化合作与发展等几个方面。

(一)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经济法基本原则的影响体现在可持续健康发展上。可持续发展是人类追求的长远目标。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是一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故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就不能只顾眼前利益,所以国际经济法要为这种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应的法律和制度保障。

(二)国家经济受到了削弱。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各国的合作与发展都会多方平衡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需要。而发展中国家由于其发展的现实情况在某些时候往往所受到的限制比发达国家要多,发达国家在经济资源,技术资源等各方面的优势势必会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造成一定的侵害。而且,现在不断增加的国际经济组织也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受到影响。

(三)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加强了经济的公平互利原则。法律与规则是促进公平的制度保障。在市场中,公平交易一直都是人类追求的目标,所以为实现全球经济的共同繁荣发展,对贸易的公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经济合作与共同发展原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历史的进程看国际合作的进程一般为多边合作,这样也提高了国际合作的效益,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双边合作和区域地区的合作也逐渐成为了新形势下的合作方式。

二、结语

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 《21世纪议程》;行动;挑战;展望

中图分类号 X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05-0005-04

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以下简称“环发大会”),通过了《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以下简称《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和《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3项重要文件。会议期间,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进行了开放签字。《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明确了在处理全球环境问题方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以及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进行技术转让的承诺,制定了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行动计划、建立全球伙伴关系、改变不可持续的生产与消费方式和开展国际合作等原则。为了系统总结20年来人类在实现可持续发展征程上取得的进展、存在的差距以及积极应对新挑战,联合国决定在2012年6月召开可持续发展大会(即“里约+20”大会)。“里约+20”大会受到各国政府积极响应,国际社会也给予关注,我们期望通过这次会议能对人类可持续发展有实质性推动。

1 《21世纪议程》的主要进展

20年来,国际社会为推动“里约精神”的落实做出了努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每年举行会议,审议《21世纪议程》的执行情况,为推动《21世纪议程》的实施发挥了主导作用;许多国家制定了国家和地方层面的《21世纪议程》或可持续发展战略; 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相关国际组织以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为主的活动也十分活跃。

20年来,人类把发展与环境相协调作为行动准则,各国依据国情制定了促进环境与发展相协调的优先事项:如发达国家制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侧重于维持已获得的优越的生活环境和现有的消费模式,发展中国家则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目标确定为发展,优先项目的实施也主要围绕消除贫困、控制人口、发展农业、减少环境污染等。实践证明,这种模式使人类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取得了积极进展。全球经济实现了大幅增长,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 2008年与1990年相比,发达国家GDP增长了1.39倍,而发展中国家则增长了3.66倍;在全球经济总量中,发展中国家所占的比重由1990的17.1%增加到2008年的28.7%。 在消除贫困等社会发展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全球开始进入城市化时代。1990-2009年,每日靠不到1美元生活的人数已从13亿人下降到不足10亿人,全球挨饿人口的比例从20%下降到目前的16%。据世界银行数据,全球城市化率在2000年为46.7%,2008年达到49.9%,这标志着全球开始步入城市化时代。全球能源资源供应呈现多元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成效显著。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11》数据,1990年全球石油、天然气探明储量为10 032亿桶、125.7万亿m3,2010年进一步增加到13 766亿桶、186.6万亿m3。全球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包括水电、风能、地热、太阳能、生物质能和垃圾发电)消费量由2000年的6.506×108 t油当量增加到2009年的8.377×108 t油当量。2010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已经达13.0%。欧洲及欧亚大陆是全球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消费量最多的地区,而亚太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地区。中国在过去的20年里,按照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以3.1倍的能源消耗、 1.2倍的水资源消耗,支撑了7.9倍的GDP增长,单位GDP能耗下降了60.7%,单位GDP水资源消耗下降了84.5%。

20年来,中国在经济发展滞后、贫困现象较严重背景下,承担了全球实施《21世纪议程》的旗舰角色。1994年,中国政府率先了部级《21世纪议程》-《中国21 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作为指导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中长期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同时,以《宪法》为依据,建立了以有关资源环境法律为基础,以行政法规为主干,以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为补充的基本的可持续发展法律体系。为了探索不同类型地区的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机制和模式, 1986年中国政府开始了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工作。环发大会后,中国政府进一步加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截止2011年8月,全国已建立116个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140余个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遍及全国30个省市区。从2005年以来,中国政府先后组织开展了两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共选择了178家试点单位。通过试点,培育出了一大批循环经济的典型。近年来,中国政府还在“低碳城市”、“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等方面积极开展试点示范。中国依据本国的具体国情,选择性地学习与借鉴,摸索创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增加了世界可持续发展方式选择的多样性。环发大会20年来,中国GDP总量从全球第11位跃升至第2位,外贸总量由全球第15位升至世界第1位,人均国民总收入由不足全球平均的1/10升至1/3,现已成为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在控制人口增长、消除贫困、发展科技教育、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防灾减灾、促进公众参与等社会发展和能力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远远超过其他发展中国家;在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增加碳汇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

20年来,尽管各个国家在可持续发展方面采取了积极行动,但 “里约精神”仍然尚未全面转化为行动,在相关国际承诺与公约的履行方面还需付出巨大努力:《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明确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处理全球环境问题方面“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同时发达国家做出了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进行技术转让的承诺。其中,发达国家承诺将GDP的0.7%作为新的、额外的资金用于援助发展中国家。在《2001-2010十年期支援最不发达国家行动纲领》中,发达国家承诺最迟于2010年将GDP的0.15%-0.20%用于最不发达国家。但遗憾的是,在资金援助方面,目前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仅占其GDP的0.3%,对最不发达国家的援助仅为0.1%,均明显低于承诺的水平。在技术转让方面,发达国家以知识产权保护等为名设置重重障碍,且目前国际间尚无促进技术转让的有效机制。

2 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挑战

以气候变化为代表的重大全球性环境问题对人类生存构成的直接威胁加大: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沙漠化、持久性污染物累积等重大环境问题继续损害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居环境,这些问题超出了单个国家的地域范围,极大地增加了解决的难度,国际社会至今尚未找到切实有效的应对策略,人类自身健康和文明延续的自然基础受到威胁。据200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全球环境展望-4》,当前生物多样性锐减的速度是人类历史上最快的。在已经被全面评估的脊椎动物物种中,30%的两栖动物、23%的哺乳动物和12%的鸟类的生存受到威胁。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年鉴(2011)》,随着人类对塑料和含磷化肥使用量的增加,海洋塑料垃圾和磷肥入海正在成为一个新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并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形成威胁。在所有重大全球性环境问题中,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影响最为严重。据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过去30年的人为变暖可能已在全球尺度上对许多自然和生物系统产生了影响。未来100年,全球地表温度可能会升高1.6℃-6.4 ℃。在此背景下,很可能会发生一些突然事件或不可逆转的影响。一些岛国很可能将从地球上消失。尽管对IPCC报告还有争议,但气候在变暖是人类必须面对的事实。

生态超载背景下的发展空间争夺更趋激烈:据相关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就日趋步入生态承载力供不足需的边缘,并于1987年突破临界水平,进入超载状态。据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地球生命力报告2010》显示,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已经超出了地球生态承载力的50%。《2011年千年发展目标报告》显示,在西亚和北非地区,水资源用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可持续用量的阈限,南亚、高加索和中亚地区正在接近阈限。在生态超载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过程将面临日趋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也必将加剧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在自然资源消耗、碳排放等发展空间上的争夺。作为当今世界的主导者,发达国家为了维持其奢侈性的消费模式,在相关国际谈判中刻意淡化“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不仅不履行承诺,反而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与其发展水平和能力不相称的责任;发展中国家为了改善民众基本生活和争取发展权,不得不与发达国家进行发展空间上的争夺。与20年前相比,这种斗争和博弈更加激烈,关系更为复杂。

全球性民生问题凸显,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社会风险加大:20年来,虽然全球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这种成就存在着巨大的区域不平衡性。目前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人文发展指数达0.955,低收入国家仅为0.423;发达国家100%人口享有卫生设施和清洁饮用水源,而低收入国家仅为39%和68%;在东亚,贫困率已快速降低,但撒哈拉南部非洲、南亚等地区却远远落后。本轮金融危机使全球性民生问题进一步凸显。在发展中国家,贫困与饥饿人数再次上升,实现所有人的充分就业和体面工作、提供基本卫生设施及服务、防治重大传染性疾病及降低孕产妇和儿童死亡率等千年发展目标进展放缓;在新兴发展中国家,多年经济非均衡、非公平性高速增长导致的国家内部的贫富差距和收入不平等现象更加突出;在经济发达国家,受困于经济低迷,就业问题和民众福利趋于恶化。不断加大的社会风险不仅将对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甚至可能导致既有的发展成就发生逆转。

3 全球可持续发展展望

相关国际制度安排不断形成和完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向全球行动转化:《21世纪议程》框架下三大环境公约的签署以及《京都议定书》、《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十年期支援最不发达国家行动纲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蒙特雷共识》、《兵库行动框架》、《获取与惠益分享名古屋议定书》等国际可持续发展制度安排的出台再加上相关技术标准、贸易规则等的形成,推动全球范围内将可持续发展转为具体行动。“里约+20”大会把推动建立新的国际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作为两大主题之一。可以预见,全球将迎来一个新的、以“目标量化、规则细化、约束硬化”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制度环境,这也必将使全球可持续发展行动更加务实和具体。

科技创新步伐加快,推动全球向绿色发展转型:每一次经济危机都会伴随着一场科技革命;每一次当经济走向上升、走出危机的时候,技术的进步都产生了巨大的作用。金融危机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怀疑和否定环发大会以来所依赖的以金融、消费为主的非物质性、虚拟性的经济发展模式,纷纷加大对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航天等研发和基础设施投资,推进“再工业化”,试图以此促进经济复苏并在未来全球经济竞争中继续占据优势地位。发展中国家在日趋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特别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压力下,也纷纷加大绿色科技研发投入。当前,科技在资源、能源、环境、防灾减灾、公众健康等领域的突破已见曙光。这些技术的突破和推广应用,必将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从而促进全球产业结构向绿色转型。

全球治理体系加快调整,新兴发展中国家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新兴发展中国家占了全球40%的人口,消耗了全球近30%的能源,没有这些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就没有全球的可持续发展。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深陷金融、财政、债务泥潭,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巴西、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复苏势头强劲,对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加凸显,在国际多边活动中影响力加大,由此带动了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全球治理体系的加快调整,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开始提升。后危机时代,新兴发展中国家将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重大资源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球共同努力,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国际关系将呈竞争性合作:在全球化的时代,几乎没有哪个国家能够仅凭本国之力解决环境与发展的协调问题。在气候变化、能源短缺等重大全球性问题面前,国际社会需要共同努力。当前,国际上某些国家或集团为了自身发展空间或占有资源而对其他国家或集团进行的打压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与发展的协调问题。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国际社会需要形成一种包容性、多样化的国际秩序,这是一种必然趋势和选择。但是,这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近中期的趋势看,南南之间、南北之间、乃至北北之间在处理重大环境与发展问题上的竞争将持续,斗争也在持续,在某些领域可能更为激烈。在这个过程中,国家与国家、集团与集团的关系更加复杂,斗争的形式趋于多样化,比如围绕应对气候变化未来碳市场的争夺、围绕环境与贸易的博弈更加激烈等。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国际关系将逐渐呈现一种竞争性合作的态势。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王伟中. 国际可持续发展战略比较研究[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52-411.

[2]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我们共同的未来[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1-12.

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范文第4篇

这是主席连续第四次出席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从2013年到2016年,四届峰会,10多次演讲和致辞,把脉全球经济的疑难病症,主席“望闻问切”,把脉开方,彰显了中国的责任与担当。

在世界经济增长持续乏力和反全球化浪潮汹涌的当下,在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论坛”的G20平台上,中国更需要向世界展现一个负责任、有影响力的大国形象,在促进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增进理解、加强协作方面扮演更积极的角色。

从睁眼看世界,到叩开世界的大门,再到逐步融入世界,直至向世界贡献中国方案,中国一步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站在中国与世界关系历史性变迁的路口,主席的“G20时间”,留下的不仅仅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出路,也有世界对这个古老国家的新认识,更有世界走向未来的新力量。

中国自信:发展与治理的大国担当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全球经济治理应该以开放为导向,乐于分享、广纳良言,达成协商合作机制,适应形势变化。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本届峰会的主席国,主席在G20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以“中国智慧”解题、以“中国道理”说事,从中国“元典”引出“小智”“大智”的辩证法,向世界提供“中国方案”: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共同维护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打造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共同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以开放为导向、以合作为动力、以共享为目标的全球经济治理新格局,共同完善全球经济治理。

正如主席所说,二十国集团聚集了世界主要经济体,国际社会对我们充满期待,对这次峰会寄予厚望。希望杭州峰会能够为世界经济开出一剂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的“药方”,让世界经济走上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之路。

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经济网等第一时间刊发评论员文章指出,推动二十国集团从短期政策向中长期政策转型,从危机应对向长效治理机制转型,巩固其作为全球经济治理重要平台的地位,关键在于坚定信念、立即行动。三个共同,必将为世界和平、稳定、发展奠定新的基础,为增进全人类福祉做出新的贡献。

从8月26日至9月6日,中央及地方新闻网站、“两微一端”刊播主席重要讲话的相关报道86万多篇次,新闻跟帖、微博、微信、论坛、贴吧等互动平台讨论量1516万多条,点击量38.6亿余次。社会各界高度评价本次峰会取得的成果,“中国方案”获各方认同,“中国理念”深入人心,“中国力量”得以充分展示,舆论称赞峰会完美演绎“中国自信”,彰显我国领袖风范和大国担当,将汇聚磅礴力量,进一步推动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方向。

中国智慧:改革与创新的顶层贡献

杭州,一座因创新而活力迸发的城市。峰会前后,走访阿里巴巴写入多国领导人的活动日程。专注“创新”的中国探索,给G20决策者带来启示。主席指出,面对当前挑战,我们应该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合力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维护金融稳定。二十国集团成员应该结合本国实际,采取更加全面的宏观经济政策,统筹兼顾财政、货币、结构性改革政策,努力扩大全球总需求,全面改善供给质量,巩固经济增长基础。应该继续加强政策协调,减少负面外溢效应。

本次峰会将创新增长方式列为重要议题讨论。创新是从根本上打开增长之锁的钥匙,因此,必须探索构建“全球创新体系”,使创新主体、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能够在全球范围自由流动,建设创新型世界经济,开辟增长源泉。G20各成员国推动制定《二十国集团创新增长蓝图》,并一致决定通过创新、结构性改革、新工业革命、数字经济等新方式,为世界经济开辟新道路,这也是二十国集团首次围绕创新采取行动。

本次峰会期间,中央主要新闻网站切实发挥了网上权威舆论导向和压舱石作用,充分宣传本次峰会的重大意义,深入阐释峰会主题,完整介绍中国经济新变化新亮点和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广泛传递我国关于全球经济金融治理的理念和主张,全面展示了各国领导人对峰会的重视和期待。各个专题不仅页面制作精美、各具特色,且注重在内容上加强策划,不断推出原创精品稿件,形成了网上报道争奇斗艳、精彩纷呈的景象。同时,商业网站也做到了专题内容丰富,更新及时,多角度、多形式呈现峰会亮点。本次峰会的网上报道浓墨重彩、气势恢宏,正能量强劲充沛、亮点频现。

中国力量:开放与合作的人文关怀

本次G20峰会邀请了众多发展中国家与会,为历届之最,同七十七国集团、非洲国家、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国和小岛国等广泛对话,传递出明确的信号:二十国集团不仅属于二十个成员国,也属于全世界。“据统计,现在世界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7左右,超过了公认的0.6‘危险线’,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致辞中,主席用这个数字警示各方。

主席指出,面对当前挑战,我们应该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继续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我们应该发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辐射效应和带动作用,帮助发展中国家和中小企业深入参与全球价值链,推动全球经济进一步开放、交流、融合。这一独特视角反映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普遍愿望,展现了中国谋求共同发展的决心,也得到世界各国的响应。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认为,G20峰会的一大亮点是中国邀请了很多发展中国家参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要实现全球70亿人‘一个也不落下’,不管社会经济状况和种族背景如何,邀请更多发展中国家参会正是对这一目标的践行。”

比利时鲁汶大学经济学教授罗格・蒂斯认为,随着全球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任何一个国家想要“独自发展”几乎不可能。这就需要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推动全球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包容的一个重点便是全球共享发展成果,在推动全球经济走出危机的泥沼时,保证不让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掉队。中国主张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的同时,也将推动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

巴西瓦加斯基金会国际法教授埃万德罗・卡瓦略认为,中国一直秉持开放的态度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同时也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和世界经济发展更具包容性。与发达国家所主导的全球治理模式不同,中国主张给予发展中国家更多的有效参与空间,让所有国家平等对话、分担责任,共同谋求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

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范文第5篇

一、世界经济形势与特点

一)世界经济持续较快增长

近几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持续高于预期。IMF2006年9月份公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分别将2006年和2007年的世界经济增长预测从4.9%和4.7%上调为5.1%和4.9%,均上调了0.2个百分点。照此计算,从2003年开始,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将连续五年达到4%以上,平均增速接近4.7%。

世界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在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下,在国际经济联系更加密切的促进下,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得到加强;二是美国、中国等一些主要经济体实现了快速增长,中国为世界市场源源不断的提供了大量质优价廉的产品,同时其进口的迅速扩大也拉动了对其他国家产品的需求,对世界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形成带动作用;三是近几年来的发展证明,世界经济在抵御外部冲击方面的能力明显增强。例如对持续上涨的油价冲击的影响、对地缘政治冲突和恐怖袭击的影响,以及SARS、海啸、飓风等突发事件的影响等。

但是,当前世界经济增长的持续能力正在受到愈来愈多人的质疑,世界经济发展中的系统性风险值得关注。全球房地产市场的迅速降温、利率上升而石油等初级产品价格持续处于高位使通货膨胀呈现从上游产品价格向下游消费者价格传导的状态、全球经济发展失衡加剧和贸易保护主义蔓延、发达国家财政赤字依然庞大,使得世界经济增长出现迅速下降的可能性比2001年恐怖袭击以来的任何时候都强。同时,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全球化收益和全球资源的分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等问题也变得更加突出。此外,国际安全问题不断,不利于人们对经济长期增长前景的预期。因此,世界经济在经历了持续的强劲增长之后,2007年增长明显放缓的风险加大,但从总体看,虽然受美国经济影响,世界经济出现放缓迹象,但不会出现衰退,发展仍会较为平稳。

(二)世界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增强

近年来,随着全球贸易的快速增长,世界贸易额与全球GDP之比持续上升。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以及世界贸易体制的完善,既给世界贸易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推动力、有力促进了世界经济发展,同时也给世界贸易的发展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因素。

受世界经济发展状况影响,世界经济的复苏使全球贸易自2002年2季度开始走出衰退,并呈逐步加速增长趋势,2004年全球贸易量增长达到10.9%,是自2001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伴随着世界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按照IMF的预测,2006年和2007年全球贸易量增长率将为9.4%和7.8%,分别比春季预测调高了1.4和0.3个百分点,增速均高于2005年7.5%的增长水平。

受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的带动,2006年世界贸易增长也高于预期。继2003―2005年出口持续快速扩张之后,2006年许多发展中国家继续保持了出口的较快增长。中国、巴西、俄罗斯等国的货物出口额增长率都达到20%以上,韩国、马来西亚、墨西哥和台湾地区等的出口增长率都在10%以上。预计2007年这些经济体仍然是出口增长较快的地区。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际贸易迅速增长,但世界贸易发展失衡加剧、国际市场产品价格迅速上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贸易摩擦有增无减。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将国内就业增长乏力、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归因于贸易问题,并在重要贸易领域设置壁垒,使美欧、美中等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不利于世界贸易的稳定发展。特别是,持续近五年之久的多哈回合全球贸易谈判被迫中止,使多边贸易体制陷入困境,给世界贸易发展前景蒙上了阴影。

(三)国际市场产品价格继续上升

近几年,由于世界经济强劲增长,国际市场需求转旺,使得初级产品供需关系紧张,再加上地缘政治和投机因素,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持续呈现大幅上升的态势。国际市场非能源初级产品价格2002年开始从谷底回升,2004年2季度开始,增势曾出现放缓,但是2006年继续大幅度上升。与2005年同期相比,2006年1―3季度国际市场非能源初级产品价格分别上升16.8%、26.2%和29.1%。其中以金属和矿产品的价格增长幅度最大,2006年1―3季度,金属和矿产品价格分别比2005年同期上升28.4%、57.7%和62.4%。相对来讲,农产品和食品的价格相对上升缓慢,但也接近了1995和1996年的前期高点。

国际市场产品价格提高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一些主要商品的供应较紧而需求大幅增长。例如由于金属矿石产品的开发受到资源储量、资金、设备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开发建设周期较长,因此金属矿石的供应大大滞后于价格的变化。而亚洲,特别是中国2003年以来对天然橡胶、有色金属、钢材和一些石化产品等需求大幅增加。同时罢工、生产事故以及政治局势等一些临时性突发因素的刺激和影响,市场对供应减少或中断的担心,更加剧了市场炒作气氛。

2006年上半年,国际油价延续了2003年以来持续攀升的态势。国际油价高开高走,在4月份大幅飙升,一举突破每桶70、75美元两个关口,受地缘政治和突发事件影响,国际油价波动加剧,7月继续震荡攀升。纽约市场油价7月14日盘中曾经达到每桶78.40美元的高点。8月份后国际油价一路回落,至10月初回落至60美元以下,此后继续有所下跌,但仍然保持在50美元以上。

全球经济增长将趋于放缓是近期油价下跌的根本原因。但是此轮油价的上涨呈现持续性的特点,这是由于油价上涨主要反映的是强劲的持续性需求增长。由于市场对国际原油供应紧张担忧的缓解,对伊朗、朝核问题的反应更为平和,不再像早些时候地缘政治局势任何风吹草动都引发油价剧烈波动。同时,国际市场原油供应充足也大大降低了投资基金炒作抬高油价的空间,一些投资基金因此撤出油市转向股市等其它投资领域。这些因素均促成了近期国际油价的较快回落。近年来,世界经济对高油价的承受能力明显提高,高油价虽然给世界经济带来一定负面影响,但总体上高油价到目前为止给世界经济和贸易造成的负面影响比预期的要小,需要关注的是原油价格持续处在高位对各国经济的影响正在逐步深化。

二、主要热点问题

(一)利率全面上升

2006年,全球利率呈现全面上升态势。发达国家当中,英、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是最早进入此轮升息周期的国家。欧元区经济复苏的基础日益稳固,而另一方面通胀率却长期高于欧洲央行设定的2%的通胀目标的上限。因此,欧洲央行连续6次加息25个基点至基准利率3.5%。日本央行于2006年3月9日宣布结束实行了5年之久的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并于7月14日将基准利率提高到0.25%,结束了零利率政策。

目前美国利率调整已经达到前期所确定的5-5.5%的中性目标,在私人投资率持续过低和经济发展不平衡不断加剧的背景下,低增长与通胀风险依旧,使美联储处在一个困难的决策阶段。过度紧缩有使美国经济增速大幅下降的可能,也会使全球利率水平进一步上升,不利于世界经济稳定增长。

(二)房地产市场降温

受连续加息的影响,美国、法国、西班牙、加拿大、新西兰和英国等全球许多国家房地产市场几乎都开始出现下跌。房地产是支撑这些国家经济繁荣增长的重要产业之一,例如美国的房地产业规模超过2万亿美元,占美国家庭整体净资产的1/3以上,已成为美国金融、零售和建筑等诸多行业最重要的“晴雨表”。

2006年二季度开始,美国房地产市场降温更趋明显。受连续加息的影响,美国长期利率特别是房贷利率逐渐上升,使消费者贷款发放速度下降。在货币政策调控下,房地产市场降温可以使房地产业许多已达到历史高水平的指标下降,挤出其泡沫成分;但在另一方面,房地产业的社会财富巨大,房地产价格上升使得财富效应增加,是许多国家居民消费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因此实际住房价格下跌也将直接影响居民消费增长,而后者正是美国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动力之一。

(三)通胀水平依然较高

经济增长放缓,而通胀预期上升,是当前对发达经济体未来经济走势的基本判断之一。按照IMF的预测,2006年和2007年发达经济体通胀率将为2.6%和2.3%,分别比春季预测调高了0.3和0.2个百分点。其中美国、欧元区通胀预期上调较大。2006年和2007年美国通胀率预测分别从3.2%和2.5%上调为3.6%和2.9%;欧元区通胀率预测则分别从2.1%和2.2%上调为2.3%和2.4%。

近期,随着经济增速的减缓,特别是能源价格回落,通胀压力有所缓解。但是核心CPI依然保持在高位。另一方面,2006年以来,许多国家呈现物价上升从上游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价格开始向下游消费者价格传导的状态。这表明原油价格持续处在高位对经济的影响已经逐步深化,同时一些初级产品价格呈指数式上升也成为推动价格开始向下游传导的重要因素。

(四)全球经济失衡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