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雕刻艺术的意义

雕刻艺术的意义

雕刻艺术的意义

雕刻艺术的意义范文第1篇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由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及东方人特有的聪明才智,在工艺美术创作上有着很高的水平,从出土文物来看,早在战国时期,陶器、工艺砖刻、石刻、雕塑、彩绘等工艺已经相当普遍,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艺术遗产。

核雕更是我国特有的民间艺术中的一绝。它是在植物果核上,利用其外形特点或起伏的变化,雕镂出各种人物、走兽、山水、楼、台、亭、阁等。核雕的原材料有核桃、桃核、橄榄核、象牙果核、杏核、樱桃核,等等。最佳的是油橄榄核,体积仅有一节指头那么大。在这么小的果核上进行雕刻,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指掌间的历史

核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究竟源于何朝何代尚无史书记载,不过最早记载可见于宋朝中期,距今有一千多年了。明清时期,我国大型雕塑艺术无大发展,然而小件雕塑品和工艺品的装饰制作却生气勃勃,富于创造性。其中,桃核、杏核雕刻和橄榄核雕刻是颇有特色的品种,其作品的构思和雕刻都达到了极高的工艺水平和艺术境界,被人称作是“微雕神技,艺术奇葩”。因受佛教的影响,人们将用桃核、杏核等雕成的生肖、神仙人物、辟邪神兽、吉祥、祥瑞等系于身上,以保驱邪平安。后因核雕的独创性、精巧构思和极高的工艺水平,风靡朝野,风行民间。精湛玲珑的核雕,成为了文人雅士官宦商贾显示身份的宠物,被视为当时的时尚,同时也是百姓寻求的饰物,而一向为人们搜罗。皇宫里还专门请有核雕高手,为达官贵人们雕刻桃核,作为项链坠和衣饰物。在平民百姓中,有的把它当作信物,如胶东地区男女传情时,女赠男用荷包,男赠女则常用核雕品。

据史籍记载和文物考证,果核雕刻在明代已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明宣德年间(1426~1435),夏白眼在橄榄核上雕刻16个小孩,每个小孩仅有半粒米大小,眉目清晰。天启年间(1621~1627),皇帝明熹宗朱由校本人不仅是核雕爱好者,而且也是个核雕创作者。

明代最有名的果核雕刻家是天启年间江苏虞山(今常熟)的(字叔远,号“初平山人”)。他在天启二年创作的“赤壁之舟”是果核雕刻史上的珍品。舟长约3厘米,高约0.5厘米,中间为舱,上以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4扇,且能开合。窗旁雕栏上,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船首刻坡及其好友黄鲁直、佛印和尚3人,其中坡、黄鲁直两人共执一书阅读,而佛印和尚如同弥勒,袒胸露乳,左臂挂念珠,念珠历历可数。船尾横竖一楫,楫的左右各雕刻船夫一人。船背题款:“天启壬戌秋日虞山叔远刻”。字迹细如蚊足,又刻篆章“初平山人”。这件核舟成为后世果核雕刻名匠仿效的典范。《东坡赤壁泛舟图》把核雕艺术推上了历史的高峰。明代文人魏学伊著有《核舟记》一文详记其事。新中国建立之后,《核舟记》被载入中学课本,核舟也因此名传华夏。

清朝中期,核雕物品已演变为摩挲把玩的珍品,人们对核雕物品赏玩品味的发展、核雕的取材也有所变更。选用核大、肉厚,质地紧密,含油性高的“乌橄”的核、胡桃核、松子核及莲子雕刻。核雕物品的表现形式除传统的题材外,在文化内涵上又有了更深的发展。雕刻物品形态生动有致,刀法技艺娴熟细腻,耐人寻味。

清初有人雕念珠一百零八枚,“圆小如樱桃,一枚之中,刻罗汉三四尊或五六尊,立者、坐者、课经者、荷杖者”等“合计之数五百”。核雕之精如此,故清代士大夫,往往以此为饰,随身佩戴,更入佳境;有雕成双层画舫者,人物竟达五十八名之多。乾隆初年(1736年)苏州民间艺人杜世元,也是搞核雕的,用一枚不到一寸的桃核刻“苏子游赤壁”题材,与《核舟记》中的核舟有所不同,在当时被称为“鬼工”。他用桃核、橄榄核创作的核雕艺术品叫人赞叹不已。那一时期我国的核雕艺术家真是人才辈出,星光灿烂。两次鸦片战争后,大清帝国走向政治、经济的衰败,许多核雕艺术家都纷纷离开京城这个民间艺术的中心,逃难他乡,于是核雕艺术也开始走向它的波谷。直到今日,我国从事核雕艺术的人,可谓寥若晨星。

独一无二的微雕艺术

从历史上看,所谓核雕,应该从两个层面上去理解,一是广义上的理解,二是狭义的理解。广义上的核雕,是指以各种果核为载体而创作的艺术品,通常是桃子核、李子核、杏核、橄榄核、核桃或者有一定硬度的其他果核。我国传统的核雕通常是狭义的核雕,即是指以桃核为创作载体雕刻而成的艺术品。

核雕之所以能在我国民间工艺中独成一系,独树一帜,不仅因为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是因为核雕这门工艺有着它自身的特点。首先是核雕创作载体的独特性。它是以果核为创作原料,这一特点使它同玉雕、石雕、牙雕、根雕等雕刻艺术区别开来,也就决定了这门艺术与其他工艺的不同,从而在传统民间工艺中自成一体。

其次,这门工艺创作的随意性很小,创作人必须以丰富的想象将紊乱的果核纹理构思成型,所以,核雕艺术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果核纹理的限制,尤其是桃核雕。桃核的纹理大小不均,长短不齐,分布不匀,这给创作人的创作带来了困难,所以,从我国古代保留下来的核雕艺术品的题材来看,题材都比较单一,大多是飞禽走兽,花草树木。另外,果核的外形也限制了核雕艺术品的外部造型。从古到今,核雕作品的外形大多是花瓶形、花篮形、船形、猴形、果核原形,后来也发展到一些变形,诸如茶壶、马车等,这相对玉雕、石雕、牙雕来说,核雕的造型受果核外形的限制太大了。

核雕艺术品具有不可复制性。事实上,所有的艺术品都具有这个特点,艺术创作不具有重复性。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灵感稍纵即逝,一个书法家写100幅同样的字,而运笔酣畅,气韵贯通,表现得淋漓尽致的也许就只有一幅。世界上只有一幅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也只有一幅王羲之的《兰亭序》,这便是艺术,这便是艺术的自我规律。但是《蒙娜丽莎》和《兰亭序》都可以用同样的材质加以复制,都有能够乱真的赝品,然而核雕在这个方面显得很特别,因为桃核繁杂的纹理恰同人的手纹一样,无一雷同,无法找到两个相同的桃核加以复制,因此,我们可以说,每一个核雕作品都是孤品。

核雕属于微雕范畴。这门工艺与同是微刻的米刻、发刻又有区别。雕和刻的区别在于,前者至少是三维的,后者是一维的,所以米刻、发刻虽然是微刻,但那只是在平面上留下划痕,而核雕至少是浅浮雕。核雕工艺的创作,真如《诗经・淇渔》咏唱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需要掌握浮雕、圆雕、透雕、线刻、磨制等技艺,创作上既需要有一定的写实性,更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核雕艺术创作的灵魂。要将桃核错落交织的纹理转化为艺术语言,丰富的想象力显得尤为重要,在艺术家的想象力中,那些乱七八糟的纹路就是一副副生动的画面,沿着想象的轨迹,运用娴熟的技艺,将神、形、理、趣融方寸之中,化腐朽为神奇,变桃核为艺术。

辟邪之核 寓意深远

有人曾说过,艺术源于原始的宗教和巫术,“就迄今为此的全部艺术史看,宗教和哲学在人类精神文化中就一直是艺术存在的两大基石”。狭义核雕最初的产生也是源于我国民间对桃子附加的美意之上。我国是桃的故乡,种植历史至少有3000多年。桃,在我国历史上曾有“天下第一果”之称。古代最早的诗歌集《诗经・周南》篇中,就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倾歌。古时,人们还把桃比喻为幸福、美满、吉庆的佳兆,也作为爱情、婚烟、仁义的象征,文人墨客写了像《桃花源记》《桃园结义》《桃花扇》《仙桃盛会》《桃李满天下》等脍炙人口的小说和诗文。

桃之独领在于:一是桃树姿美花艳,李白诗云:“桃李出深井,花艳尺上春。”阳春时节,桃花绽开,先花后叶,秀丽多彩,深受人们喜爱。初春里,粉红的桃花与婆娑漫舞的绿柳相映交辉,使春光更增明媚。杜甫诗云:“红入桃花嫩,春归柳叶新。”在我国有许多地方都以桃花命名,如桃花溪、桃花坞、桃花峰、桃花寺等。同时人们还喜欢把自己的家乡比喻为“桃花盛开的地方”。二是桃的果实美观,风味优雅,香气溢人。三是食疗价值高,桃果味辛酸,性甘热,能健胃补血,可预防贫血症,有“益瘢色、解劳热”的功效,常吃桃子不仅能美容,还可延寿。由此,桃象征着“福寿”,在我国民间里流传着许多“吃桃成仙”的民间故事,于是桃又有“仙桃”“寿桃”之称。而且,民间还把桃木做的剑视为辟邪驱鬼之物,桃核是桃之核心,经雕刻加工佩带身旁,既可做装饰,又有辟邪之用,所以,明清年间,核雕风行无不与桃子的宗教意义有关。

苏州核雕

明清时期,苏州核雕渐兴,江浙一带官宦商贾崇尚风雅,流行玩赏竹木牙雕等奇珍,以显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由此核雕风靡朝野,出现了“凡文人必手持折扇,有折扇必有核雕扇坠”之盛况,精湛而玲珑多巧的核雕也被人们争相佩带和收藏。清末民初也出现了不少核雕名家,如杨芝山、都桂兰。杨芝山的核桃雕“西园雅集图记”技艺精绝,都桂兰的核雕还被总理1955年出访时作为赠送外国元首的礼品。

民国时期,苏州太湖边上的舟山村核雕逐渐兴起。舟山村自古就是出雕工艺匠之地,据《香山小志》记载:“香山梓人,巧者居十之五六。又有雕工,专将竹根、竹节、黄杨、紫檀,以及象牙、牛角、桃核、橄榄核等,刻山水人物、花卉鸟兽等玩品,精巧有致,雅俗共赏。”

当今的核雕,品种、花色更加丰富多彩,其表现形式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珠串式,即把多个核雕穿成一串,多为十八罗汉头像,各种祥兽,群仙聚会等;二是坠件式,即以单粒核雕为主,配以红线,可挂在颈项或腰间佩带,也可挂在衣服、折扇上,坠件表现形式丰富,人物有仕女、观音等,还有花鸟、龙凤、山水植物等;三是摆件式,即将核雕镶嵌在象牙或红木底座上,供人玩赏,尤其是核舟,更以巧夺天工而名震四方。

从题材内容分,主要有四个系列,一是吉祥如意系列,如十二生肖、避邪神兽等;二是神仙人物系列,如十八罗汉、观音、弥勒佛、八仙过海等;三是民间民俗故事系列,如东坡泛舟赤壁、羲之戏鹅、桃园三结义等;四是山水园林系列,如山水风景、古典园林等。除上述形式和题材内容外,年轻的核雕人还在孜孜不倦地探求多形式、多题材表现手法的核雕作品,似乎要将世事万物、历史人文都在方寸之间尽情挥洒,令人刮目相看。

雕刻艺术的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木雕艺术;艺术精神;当代艺术

一、中国木雕的历史

著名的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曾说过,西方的绘画脱胎于雕刻,古希腊的雕刻决定了西方传统绘画的基本观念。中国的木雕艺术起源于新石器时期,早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时就已出现木雕鱼,秦汉时期木雕工艺趋于成熟,魏晋南北朝时期,一批从事“审美创作”的匠人,开始从传统工匠中脱离出来从而置使了木雕工艺的艺术化,但木雕工艺并没有因为它的“艺术化”而脱离实用性的要求,经唐宋至明清木雕工艺逐步完善,作品也日趋完美。木雕工艺在春秋战国时就已分为装饰木雕,木俑,宗教造像,礼祭等不同行业方向。秦汉时,木雕工艺在继承春秋时期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发展;自唐宋期起木雕越来越多的被运用在亭台楼阁,庙宇以及民居装饰中;至宋代,随着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木雕工艺发展受到南方影响,无论是在建筑外观还是细部装饰上都深深地印上了南方温婉,细柔的烙印,出现了重楼飞阁。北宋晚期《营造法则》的出现,雕刻的工艺有了系统化的标准。木雕工艺在明清达到高峰。雕刻木俑不单作为殉葬品也随着戏剧的发展被塑造成了活动的木偶。而在现在大多的木雕建筑都被钢筋混凝土代替,虽然木雕装饰的实用价值再减退但它的装饰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却在与日俱增。

二、中国木雕装饰艺术特点

1、中国木雕的艺术特点

中国木雕具有以下艺术特点:①取材方便。除坏掉的树木和非常松软的木材之外,大部分木材都可以用于木雕艺术中。②非常容易加工。一般的木制工具和雕刻用的刻刀即可,不需要特殊工具。③可展现得题材很多。人物、飞、禽、走、兽等无论是抽象,形象或者意象都是可以。④表现形式也是多样化的。浮雕、圆雕、镂空雕、双面雕等均可。⑤实用性强。除纯粹的木雕工艺品,还可对木制家具、驻台、门窗,梁柱装饰雕刻。⑥成本相对比较低。

2、古代木雕装饰工艺的文化意义

中国传统的木雕工艺同时具备物质属性和文化属性。在古代漫长的小农经济结构里,传统的木雕工艺在被匠人“艺术化”之前是工匠赖以谋生的艺术手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要求提高,传统的木雕工艺在市场的要求下,使一部分匠人不再只注重技术精湛也开始追求造型美和形式美。木雕工艺开始在实用性的基础上逐步的艺术化,木雕开始展现出它珍贵的人文价值。木雕装饰艺术品与其他各种装饰艺术品一样,都是因为人类的文明开始产生而开始产生的,只是一开始是人类觉察不到的一种不自觉地行为,直到人们有了美丑观念,木雕才逐渐成为一门真正的艺术。许多匠人开始借木雕表达审美理念作品并且注重作品的独立性、工艺性,使作品带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和独特的审美倾向。这些木雕作品中大多都体现着儒家思想。大多匠人用隐喻含蓄的表现手法将自己的美好期许寄于木雕作品中并与儒家主流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理念相融。例如,孝有《二十四孝》,忠有《岳母刺字》,耕读仕进的有《状元及第》。

三、木雕与当代艺术的关系

1、当代木雕艺术的特点

中国的现当代艺术兴起于90年代,木雕作为古老的艺术,它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因而它属于某一社会经济制度所反映的的上层建筑,新中国的木雕艺术也在随着上层建筑的变革和探索变化发展着,直到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当代木雕艺术也随着城市化的出现逐渐稳定兴盛。但毋庸置疑的是由于国内的洗礼和自西方文艺复兴后,整个世界艺术西方化的趋势导致了中国的当代艺术也深深的烙上西方的烙印。这是历史合力的结果,无论里面惨杂了多少的欢喜和无奈。相对于其他雕塑而言,木雕一定算得上是传统工艺上的艺术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底蕴。当代艺术中的木雕作品,在继承了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又汲取了一些西方和非洲的木雕艺术工艺。即保留了中国传统工艺文化,把优秀的工艺传承下去,又大胆创新,让传统木雕现代化,不仅加强了木雕的家装实用性更发展了它的装饰性和艺术性,使人眼前一亮。

2、现代木雕艺术的艺术精神

中国古代的木质雕塑虽经历了荣枯兴衰,浮沉流变但也真实的反映出了中国文化的某些特质。木雕仅是具有装饰价值更重要是它所承载的思想性。在当代艺术的发展潮流下,一些独具想法的艺术家把传统的木雕装饰艺术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之中。将自身的想法赋予到创作作品上既能体现创作灵魂又能体现传统文化。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它最适合表现的题材,木雕由于其实体性的特征,由于材料自身的静态性,在艺术题材的表现范围上有很大的艺术局限性但可视可触的立体艺术形象也决定了它可以更好的反映社会生活和时代精神。例如,意大利艺术家Broun的人体木雕作品用细腻柔和的线条将人物刻画的简单干净,尤其是眼神部分的刻画,低垂的双目,反思的眼神。作品的意义完全在于每位观者与作品的眼神交流后所领悟的自身意义。所以说,雕塑的在当代艺术中的文化价值不仅仅是在于雕塑本身的美学价值而更在于每一座雕塑背后所反映的文化思考。杨茂源的雕塑作品《lookinside》,通过打磨,抛光棱角,将原形做了圆滑的修改。以圆滑代替棱角,打破了欧洲以圆为美的艺术观念,利用中国哲学对和谐美的观念提出了对于单纯的复制西方雕塑艺术的反抗。不同的木材蕴含着不同的个性,我们要感受不同的木质内在,雕刻要做的是不能仅仅只是雕刻雕刻而是要巧妙地把那些隐藏在树皮里的肉感展现出来,要通过感受再用雕刀将木头本身的艺术性发挥出来。王克平的每一件木雕无论是《沉默》,《万万岁》还是《偶像》有包含他自己情绪思想,都在强调文化以及思想性的重要性。艺术品的的优劣不在于艺术技艺的精湛,也不在于工艺的精美,而是作品本身所要体现出的文化内涵是否可以引起大众的共鸣。木雕艺术作为中华古老文化的表征和符号,它应当以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当代公共艺术中来诠释木雕工艺千年来的艺术文化。我们不能因为世界的趋向而放弃民族的文化,一味盲目的追随时代潮流而是应该思考如何在时代潮流中继承和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应该将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与当代艺术相结合,迸发出来新的灵魂与文化韵味,使传统艺术现代化,让中国的当代艺术具有鲜明的文化个性。

作者:潘笑靓 单位:山西大学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雕刻艺术的意义范文第3篇

1.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

这位雕塑家相信大家多多少少都听过他的名字,是于达芬奇和拉菲尔·桑西并称的文艺复兴后三杰,也是先后创作出《大卫》《创世纪》等代表作品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雕塑家、建筑师和绘画家。

2.奥古斯特·罗丹

奥古斯特·罗丹这位出生于1840年法国雕塑艺术家,是受到多那太罗、米开朗基罗等人作品的影响,以《思想者》《青铜时代》《加莱义民》和《巴尔扎克》为主要代表作品对欧洲近代雕塑有着较大影响的欧洲雕刻三大支柱之一。

3.安东尼奥·卡诺瓦

这位出生于1757年意大利威尼斯的新古典主义雕塑家,是以《拿破仑之母》为主要代表作品的著名雕塑家,并曾在1802年为拿破仑制造其塑像,卡瓦诺将其塑造成了胜利者和赐予和平的希腊神。

4.乔凡尼·洛伦佐·贝尼尼

这位出生于1598年的意大利雕塑家、建筑家和花价、是在雕塑和建筑设计中有着显著成就的十七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大师,并以《阿波罗和达芙娜》《大卫》《普鲁托和帕尔塞福涅》为主要代表作品。

5.阿历山德罗斯

这位曾在公元前150年创作出《断臂的维纳斯》大理石雕塑作品的古希腊雕刻家,其雕刻出的这幅断臂的维纳斯雕塑作品虽然没有双臂,但这个端庄秀丽的希腊雕塑作品却充满着巨大的艺术魅力。

6.亨利·斯宾赛·摩尔

这位曾生活在1898年至1986年间的英国著名雕塑家,是以大理石雕塑作品和大型铸铜雕塑而闻名于世的二十世纪最著名的雕塑大师之一,目前以斜倚的人性、家庭群像和王与后为这位国宝级雕塑大师的代表作品。

7.菲狄亚斯

菲狄亚斯这位曾创造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宙斯巨像和巴特农神庙中的雅典娜巨像的最伟大的古典雕刻家,虽然两幅雕刻作品的原作都已被损毁,但这位擅长神像雕塑的雕刻家,还曾领导设计和建都帕提农神庙的装饰性雕塑。

8.康斯坦丁·布朗库西

这位出生于1876年罗马尼亚的著名雕塑家,是先后创作出《吻》、《睡着的缪斯》、《麦尔斯特拉》等富有简洁抽象美的雕刻作品,也是曾获得罗马尼亚学院奖的20世纪最具原创性的重要雕塑家。

9.弗朗索瓦·吕德

这位出生于1784年,于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洛瓦、雕刻家乌顿与罗丹等人齐名的法国浪漫主义雕塑家,是曾为巴黎凯旋门打造了《马赛曲》这幅著名群像浮雕作品的法国雕塑家,还曾分别在1809年和1812年两次获得罗马奖。

10.让·安东尼·乌东

雕刻艺术的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雕刻 红木家具 文化

在古典红木家具的制作工艺中,雕刻在装饰手法中占有首要地位,论其技法可分为:浮雕、透雕、浮雕与透雕相结合、圆雕等四种。其中,以浮雕手法使用最多,同为浮雕,又会因花纹的突出多少、由浅至高而分多种。一般而言,一幅雕刻作品需要30几把不同的雕刀结合使用才能创作出栩栩如生的图案,至于图案的美感及艺术水准,全在于雕刻师的技术功底。随着数控机械雕刻大规模运用,提高了家具雕刻的效率,但是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只有手工完成的雕刻作品才能包含着雕刻者的思想,表达传统文化的精髓。

1 雕刻技法――实现美的技术活

所谓技法,就是木雕创作中作者对于形象和空间的处理手法。这种手法主要体现在削减意义上的雕与刻,确切地说,就是由外向内,一步步通过减去废料,循序渐进地将形体挖掘显现出来。优美的刀法之所以形成,是技术达到纯熟的表现。

1.1 浮雕

浮雕是在木料上将所要表现的图案形象凸起,雕刻技法上属于“阳文”。浮雕是一种在平面上的浮凸表现,分浅浮雕和高浮雕两种形式,如表现对象的压缩体形凹凸不到圆雕的1/2称为浅浮雕。它接近于绘画,线条较流畅,有清淡、静雅的艺术效果。表现对象的压缩体形凹凸超过圆雕1/2,就称为高浮雕。它接近于雕塑,画面构图丰满,疏密得当,粗细相融,玲珑剔透。浮雕的装饰效果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要胜于其他任何一种木雕表现形式。

1.2 透雕

透雕是将花板底子镂空的一种工艺手法,它通常只雕刻器物的外表面。透雕深受建筑木雕的影响,因为这种雕刻将底子镂空了,能产生一种穿越木质感觉的视觉,具有浮雕的灵秀之气。纯粹意义上的透雕完全用镂弓镂出,在家具中往往用粗犷的纹饰处理。明式椅具中,靠背椅独板上常镂出各类形状的透光,在光束之中展现变化,又不失简洁的主观追求。

1.3 浮雕与透雕相结合

即在红木家具板件上进行浮雕与透雕相结合进行设计,以到雕刻部分图案形象凸起与雕刻部分图案形象镂空的设计效果。

1.4 圆雕

圆雕是一种完全立体的雕刻,前、后、左、右四面都要雕刻出具体的形象来。它实际上是一种具有三维空间艺术感的雕塑艺术,它的形态随着观看视线的移动而不断变更,每个角度皆具备完美的形式感。作品内容多取材于人物、动物、植物,题材以吉祥为主,供人们欣赏为目的。它只用于家具局部,如端头、腿足、柱头等部位。以广式家具最为常见,是清代木雕的主要特征之一。

2 雕刻纹饰――带着历史信息的中国文化符号

中国雕刻艺术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又从陶器的制作中获得制作动物和人物的造型功能。从古至今,无论经历多少艺术形式的演变,雕刻工艺的魅力从未因岁月的更替而褪色。回归到古典红木家具,雕刻纹饰赋予家具器物的灵与魂并使之带着历史信息和文化寓意。

以下文中所叙述的以明清时期古典红木家具中的纹饰总结分类(明清红木家具是中国红木家具的经典,是中华文化中最珍贵的遗产之一,也是现时很多红木家具生产企业进行仿古红木家具制造的模板)。明清时期古典红木家具中的雕饰图案是我国雕刻艺术的集大成。就雕刻题材而言,大凡山水人物、飞禽走兽、花卉虫鱼、博古器物、喜庆吉祥等无所不包,丰富多彩。

2.1 植物花卉类雕饰图案

其主要纹饰有:卷草纹、牡丹纹、莲花纹、葡萄纹、宝相花、、芙蓉、石榴、海棠、灵芝以及松、竹、梅、兰等。各种植物花卉依其自身特征被赋予了各种品质、气质和寓意,即都寄予了一定的精神内涵,如牡丹的繁荣富丽,梅花的刚健不曲,莲花的清秀廉洁,的幽贞高雅,兰花的朴实无华,翠竹的刚劲挺拔等,这些都增强了明式家具的高雅气质。

2.2 飞禽走兽类雕饰图案

以纹样形象表示,也就是将一些动植物的自然属性、特性等延长并引申,这是吉祥图案中最为常见的手法,最为典型的是龙、凤、麒麟吉祥图案。主要有各种龙凤纹和其它一些鸟兽纹,大都选取人们崇拜喜爱之物,其中龙凤纹尤为突出。龙的形象集中了许多动物的特点,是英勇、权威和尊贵的象征,不仅被民间看作是神圣、吉祥、吉庆之物,更被历代帝王视为皇室御用吉祥图案。常见题材形式主要有螭龙纹、螭虎纹、双龙戏珠纹、云龙纹、拐子龙、草龙以及各种凤纹等。其它鸟兽纹主要有麒麟纹、狮纹、鹿纹、鹤纹、喜鹊纹等。麒麟全身鳞甲,牛尾,狼蹄,龙头,独角,是仁慈和吉祥的象征,同时民间还有“麒麟送子”之说,因而麒麟成为人们心目中极为喜爱的祥瑞吉祥物。

2.3 吉祥主题类雕饰图案

这类图案题材的寓意大都比较雅逸超脱,颇有文儒高士之意趣,更增强了明式家具的高雅气质,主要有方胜、如意、云头、盘长、万字、龟背、曲尺、连环等图案。

2.4 吉祥组合类雕饰图案

这种雕饰图案采用了组合构图的形式,即将不同题材的图案组合在一起,形成一幅具有吉祥寓意的图案。主要有双龙捧寿、凤穿牡丹、喜鹊登梅、六鹤同春、麒麟少师以及福、禄、寿等富有吉祥意义的形象和文字被组织到图案里。

2.5 几何类雕饰图案

主要有一些浮雕或透雕的几何纹以及各种攒接的几何图案,如波纹、灵格纹、回纹、绳纹、什锦纹以及各种几何云纹等。

2.6 故事类吉祥图案

此类构图较为复杂,场面较大,一般用于屏风、门扇和大型柜类上,题材以历史传说、童话故事为主,如八仙过海、群仙祝寿、二十四孝图,以及来自《三国》、《封神》、《红楼》等历史名著里的故事。

2.7 谐音类吉祥图案

中国的方块汉字往往是一个读音对应几个汉字,这便为谐音双关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所以古人常常利用读音的相同和相近来达到一定的修辞效果,表现在家具上是各类谐音吉祥图案的出现和运用。例如,蝙蝠的“蝠”谐音“福”,所以各类以蝙蝠为题材的传统吉祥图案便在家具上被广泛使用,两只蝙蝠围着一个寿字,寓意着福寿双全;“瓶”与“平”谐音,寓意“平安”;“鱼”谐音“余”,是“年年有余”的意思。所以,通过谐音法形成的谐音类吉祥图案在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中占有很大比例。

2.8 其它类雕饰图案

除以上提及的雕饰图案外,这一时期还有山石、人物、流水、村居、楼阁等风景题材较为多见,另外,还有各种各样的仿古纹饰以及西洋纹饰等。

结语

每一件古典红木家具都是有个性、有思想、有灵魂的,这不仅表现在它的骨骼上(整体制作工艺)与珍贵的木材,更表现在它的细节上(雕刻装饰)。今天,可以从古典红木家具中体味中国传统文化之美,我们势必要感谢那些将雕刻艺术活化于红木家具之上的默默工作者――雕刻师。

参考文献

[1]吕九芳,徐永吉.中国古典家具吉祥图案[J].装饰,2005(10).

[2]邱东联编著.明清家具图鉴[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

[3]严欣,行淑敏,蒲亚锋.中国传统家具植物纹样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4(03).

[4]朱丽敏.后现代主义新探――现代室内设计审美及手法[J].室内设计,2004(01).

[5]行淑敏,陈健敏.明式家具装饰纹样及其内涵浅析[J].家具与室内装饰,2004(01).

雕刻艺术的意义范文第5篇

对国内艺术研究的回想与思考

非洲雕塑艺术

新时期我国对非洲雕塑艺术的介绍和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在非洲艺术类型学中最为显着。这一方面是非洲大陆雕塑艺术最具特色,是非洲古代文明发展的历史印迹;另一方面,非洲雕刻深刻地影响着西方现代艺术文明的进程,对刚刚迈开改革开放步伐的新中国无疑具有重要启示价值和意义。首先,这方面重要的编着有:(一)李淼、马晓宁的《黑非洲雕刻》,瑐瑧该书选有非洲二十多个国家各个时期创作的二百六十多件代表作品,分三类:雕像、面具和头饰、器具和装饰物。(二)黄维中等编绘的《世界面具》,瑐瑨这是一部包括了非洲部分的汇集世界各大洲面具艺术的作品集。(三)缪讯、南风编着的《非洲雕塑》,瑐莹该书概述非洲雕塑艺术中诺克文化、伊费艺术、贝宁艺术、萨奥文化、西部地区雕塑、中部地区雕塑、南部地区雕塑、东部地区雕塑、现代雕塑艺术的文化特征。(四)吕品田、苏冰等编选的六卷本非洲艺术书系,主要介绍了非洲国家扎伊尔的雕刻艺术;尼日利亚的雕刻艺术;以坦桑尼亚的雕刻作品为主导,还包括马达加斯加的木雕、南非的石刻、津巴布韦的木雕、乌干达的陶艺等;喀麦隆的雕塑艺术;象牙海岸的雕刻作品为主导,还包括加纳的木雕和陶艺,利比里亚的木雕,塞拉利昂的木雕和金属制品;马里、布基纳法索、几内亚、比绍几内亚、赤道几内亚和撒哈拉六国的木雕、陶艺、石刻等雕塑艺术作品。其次,论文有定良的《树千年间石刻林》,杨起、梅贻白的《扎伊尔雕塑家李耀楼》,俞跃良的《萨卢姆和他的木雕》,先让的《非洲马康得木雕艺术》,张有浩的《阿伊———多哥着名雕塑家和画家》,李松山的《坦桑的马孔德雕塑艺术》,曾印的《非洲神像与面具》,孙滋溪的《非洲雕刻欣赏》,李荣启的《人类艺术的瑰宝———迷人的非洲木雕》,刘梦熊的《非洲乌木雕》,夏晨的《非洲雕刻艺术的魅力》,江村的《狮身人面像》,宋天仪的《赞比亚的钢版画和硬木雕》,裴建国、刘振林的《津巴布韦的绍纳雕塑》,邱松的《南非石雕艺术瞥》,段圣君的《非洲雕刻艺术的特点》,尹寿松的《黑色风情说不尽———来自刚果共和国的乌木雕刻艺术》,乔桑的《贝宁象牙雕刻艺术》,朱孝岳、胡潮明的《扎伊尔的王室与民间艺术》,郑文的《折射———南非的雕塑》,阿彬的《触摸非洲雕刻的脉搏》,蒋晓红的《古代非洲贝宁青铜雕像艺术特点》,李卫的《雕刻者的艺术———非洲木雕形式语言初探》,任玉的《非洲雕刻装饰艺术对现代艺术的影响》。综合上述成果,主要是对非洲雕塑的总体介绍、一些黑非洲国家的雕塑艺术赏析(如扎伊尔、赞比亚、津巴布韦、南非、刚果、贝宁等国),或者是文章作者亲历非洲的写生感悟。

非洲设计艺术

新时期我国非洲设计艺术(即工艺美术)方面的成就主要涉及陶瓷、服饰、岩画和其他工艺。(一)中国陶瓷在非洲的发现与非洲陶瓷艺术的研究瑑瑦既是中非文化艺术交流的历史见证,也是进行比较文化研究的基础。这方面的研究尽管严重缺乏,但意义非凡。马文宽、孟凡人主编《中国古瓷在非洲的发现》,瑑瑧并撰文瑑瑨对中国陶瓷在北非和东非的发现及其原因作了探讨。中央美术学院刚果籍留学生卡拉拉?巴卡吉卡2004年申请硕士学位论文《非洲艺术与浮雕艺术的陶瓷表现性研究———兼论陶瓷浮雕与环境的关系》,主要讨论非洲艺术与浮雕,陶瓷浮雕的概念及表现性,艺术家与浮雕,陶瓷浮雕与环境的结合几个方面。(二)服饰是黑非洲民族文化的象征符号,了解它们意味着是对非洲民族身份的识别。服饰方面的编着有杨阳、马路的《非洲民族服饰》,瑑莹编译了非洲传统服饰,分为:东部非洲———艺术化的人体;赤道非洲———发达的商业与精美的手工艺品;古老的非洲———传统的孤岛;热带稀树草原———风格的交汇处;撒哈拉———严酷苛刻的沙漠;北部非洲———马格里布;非洲之角———联系东方的纽带;南部非洲———传统的保持与演变。该书采用大量文字来描述非洲不同地区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风土人情,以此作为文化背景来烘托服饰文化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论文有《趣谈非洲服饰》、《非洲黑人的服饰》、《马格里布的传统染织艺术》、《美丽,从头开始———看尼日利亚妇女头饰》、《尼日利亚的面痕文化》、《尼日利亚的“1004”面具市场》、《非洲饰物种种》、《非洲人体装饰艺术》、《非洲妇女的发型艺术》、《非洲发式之谜》。瑒瑠(三)非洲岩画的发现和研究大大提前了人类艺术史前史,在艺术发生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岩画及其他绘画瑒瑡研究成果有《解开撒哈拉岩画之谜》、《非洲岩画》、《塔希利岩画群考察》、《非洲史前岩画的世俗性审美初探》、《坦桑尼亚的石器时代绘画》瑒瑢等。(四)其他工艺方面论文有《北非明珠手工璀璨》、《西非贝宁的葫芦文化》、《闻名世界的突尼斯镶嵌画》、《突尼斯的手工艺品》、《圣城非斯的光和彩》、《北非毯艺》瑒琐等。(五)在非洲设计艺术概论性编着方面有赵莎飞的《非洲美洲工艺美术卷》,瑒瑶概述了古代西非诺克、伊费、贝宁、象牙海岸、马里,北非埃及、中非扎伊尔,以及非洲其他地区的工艺美术。张少侠《非洲与美洲工艺美术》瑒瑥的非洲部分,介绍了埃及宗教工艺、石器、陶器和其他工艺,西非的工艺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