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问题;陶行知;教育思想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国际研讨会上,各国专家一致认为,应把道德教育置于突出地位,否则,21世纪人们面临的将是一个可怕的道德环境,而道德的沦丧又会加剧政治经济等问题的恶化。但作为道德教育与品格养成主阵地的学校却普遍存在着德育低效的状况。

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德育贯穿始终,并且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陶行知的德育思想内涵丰富,在德育原则、德育方法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研究陶行知的德育思想,对于改进和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德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大有裨益。

一、陶行知坚持“德育为首”的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国与国之间的往来日益频繁,表现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国家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提高国民基本素质是我们的当务之急。而人的素质又是一个德、智、体、美各方面结合的统合体,其中品德是一个人的素质的根本。所以,以德育为先、加强德育对提高国民素质意义重大。

2.随着我国社会向现代的转型和市场经济的确立,整个社会的中心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伴随着物质财富的充盈,人们的精神世界目前却日渐荒

芜,两者处在一种不平衡的状态之中,长此以往,将会造成社会的畸形发展和社会价值意义的崩溃,在多种生活压力下生存的人们也将无法找到精神栖息的家园和精神的支撑。所以,如果德育

的功能不足或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造成的后果是很难设

想的。

二、当代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家庭的溺爱

当代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的新一代,他们在电视文化中出生,在网络大潮中成长,除了在校学习,其他一切都由父母包办。我国家庭多为独生子女,期望、保护、溺爱已成为当代中国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不少学生缺乏独立的生活能力,依赖性强,自信心缺乏,上进动力不足,经不起困难和挫折的考验。

2.社会的冲击

从社会环境来看,在社会转型期,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也出现了,西方思想和生活方式很容易使人们产生迷茫、困惑和疑问,尤其是由于社会分配不公和价值观念的扭曲带来一部分人的心理与行为失衡,趋利意识在一段时期渐渐占据人们的头脑,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潮正在滋生蔓延,这些都会给学生的思想带来负面影响。

三、中等职业学校道德教育的诉求

道德作为人类理性精神的重要形式,在人类生活的展开,在人类文明的延续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论是民俗民风、日

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纯朴的道德品行,还是少数优秀人物在历史与现实的紧要关头,在特殊的道德境遇之中表现出来的高尚的道德情操,都是我们今天乃至后世赖以生存的丰盈的精神资源,今天的道德教育应回归个体生活世界,回归日常生活,呵护普通的人与事,并凭借个人的生活世界来显现并敞开那通达每个人的幸福生活的可能路径,由此而在呵护日常生活的同时引导个体超越日常生活、超越庸俗、超越个人狭小的天地、走向他人、走向世界,在个人与世界的相遇中走向个人内心精神生活的完满,走向个体人格精神的实现。

道德教育就是启迪人心,让我们把握生命周遭之中的幽暗情怀,让我们找到自我生命通向他人与世界的一脉情缘,让我们领略幸福人生的真谛,让我们珍爱自己的同时,深深地爱世界、爱他人、爱我们生命际遇之中的真情牵挂。

四、以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引领中等职业学校道德教育

陶行知先生说:“修身伦理一类的学问,最应注意的,在乎实行;但是,现今学校中所通行的修身伦理,很少实行的机会;即或有之,亦不过练习仪式而已。所以,嘴里讲道德、耳朵听道德,而所行所为却不能合乎道德的标准,无形无影当中,把道德与行为分而为二,若要除去这种弊端,非给学生种种机会,练习道德的行为

不可。”

陶行知认为,对一个人来讲,其道德品质是最重要的;对于学校的教育工作来讲,德育则是最重要的。他在《新教育》一文中提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否则,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他认为,“教育是教人做人,先生不该专教书,应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只顾读书,应学做人之道。”

1.我校财会专业突出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人员应当具备的职业道德要求:敬业爱岗即会计人员应当热爱本职工作,钻研业务;熟悉法规即会计人员应当熟悉财经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并结合工作宣传;依法办事即会计人员应当按照会计法律和统一会计制度开展工作;客观公正即会计人员在办理会计事务中,应当实事求是;搞好服务即会计人员应当运用所掌握的会计信息和会计方法,为单位的内部管理服务;保守秘密:即会计人员应当保守本单位的商业秘密,不私自向外界提供或泄露单位的会计信息。

教师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及时将各媒体报道的经济新闻、

经济事件等作为案例补充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经济热点问题;指导学生阅读财会方面的期刊、书籍,浏览会计专业网站,开阔眼界、拓宽知识面;针对现实中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典型案例,组织专题讨论。举办专家讲座或聘请企业会计人员、会计师事务所的专业人员做专题报告,通过案例让学生掌握识别真假会计信息的标准,规范职业行为,固守职业道德底线。

加强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有效开展会计学科的入门训练,强化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帮助学生进行就业环境分析、行业情况分析,合理设计职业生涯。了解行业发展趋势,了解企

业对岗位能力的要求以及对职业素质的要求。

在会计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教学和综合实训,将职业道德内容渗透到专业知识中,使学生真正能通过实践操作加强自身职业道德的感知。让学生感悟会计工作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形成诚信为本的职业人格,引导学生思考会计造假对社会和个人的严重危害,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道德情感,

从而建立职业道德高贵的精神层面。

一名合格的中职学生必须具有诚实守信的品德、集体观念、团队协作精神、自我管理能力、坚强的毅力、高尚的品格及较强的专业技能。这些正是职业教育的价值所在。

2.我校计算机网络专业重点在实践活动中开展网络道德教育

计算机专业学生一般具有以下特点:网络道德问题明显。网络上言行随意放纵,据调查有的学生上网时使用过脏话或不文明语言;网络上价值观念模糊,据调查有的学生上网时不诚实守信;网络心理问题突出。迷恋网络,沉溺于游戏、聊天,甚至患上网络成瘾症,导致睡眠障碍、食欲下降、思维迟缓、精力不足等;追逐不良信息,意志消沉,缺乏进取心,是非观念淡薄,道德意识弱化;人情关系疏远。

网络道德教育必须在实践活动中开展。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专业课学习的需要,设定一些积极、健康的用网“主题”,在健康用网的过程中享受快乐的感觉,获得成功的体验,自觉形成健康用网的习惯。容许学生利用网上资源,进行有益身心的娱乐、休闲活动,从而提高审美素养,增加生活情趣,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和不良行为。

在学生用网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信息搜集、主题讨论的方式,运用正反事例,让学生深刻地体会网络不良信息的存在与危害,

引起学生的警惕,产生内在的免疫力,自觉远离网络垃圾,抵制不良的上网行为。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学做合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先生的理论闪耀着智者的光辉,成为教育工作者实践的准则。职业教育是面向就业的教育,要让学生在职业学校获得其未来从业所必需的技能和职业道德要求,而不应有所偏颇。

把问题学生当做研究对象、对症下药,一步步引导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坚持科学的态度、探询的精神。善于反思,生发教育的智慧,原则与爱心结合,尊重学生的成长,促进学生逐步转化。问题小的,多以帮助为主,问题较严重的,该警醒的要当头棒喝,该“动手术”的要让他知道痛,该惩罚要惩罚,没有办法的,不放弃是一个原则。

参考文献:

[1]邹国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现状及对策.职业技术教育,2006(18):67-68.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范文第2篇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中职德育工作

多年来,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以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但它缺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讲“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实在来,却又像是教校。”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我们培养出的大多是知识应用型人才,而比较缺乏创新型人才;在德育方面,我们培养出的多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缺乏实效性。国家主席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为何国家领导人特别强调创新?因为不创新就要被动挨打,就会被任人宰割,就没有我们生存的权利。那么,我们的教育应当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生活实践能力,这为我们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中的意义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包含“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层含义,它是生活的,是知行统一的,也是与时俱进的。中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能直接从事一个或几个专业(工种)必需的文化知识、专业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有良好职业道德、身体健康的高素质中、初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为办学方向。从教育部的要求来看,中职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主要着眼于人在职业活动方面全面素质的提高。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在德育方面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在生活的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这与中职学校在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原则和方法等方面具有一致性。

1.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德育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真、善、美全面发展的人。而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明确要求中等职业教育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

(1)求真是陶行知德育目标的核心。

陶行知认为教育是“教人化人”的事业,他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人求真”、“学做真人”。陶行知强调教师要“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要“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认为教师教人求真,就是要教人追求真理,不做“伪君子”。学生要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说真话,办实事,不追求虚名,学习为国家、为社会工作的真本领。陶行知认为德育的目标在于创造真善美的活人,即“做真人”。

今天,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就是要使学生获得真本领,使学生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高素质的劳动者,这与陶行知先生的育人目标是一致的。

(2)求善是陶行知德育目标的根本。

陶行知认为,善是做人的根本。求善,首先要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他把这个修养称为私德。他认为公德重要,但私德更为要紧。公德的形成依赖于个人私德的修养。私德是立身之本。只有私德健全,才能扩大公德的效用,来为集体谋利益。其次,他认为还必须具备智、仁、勇。因为智、仁、勇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被认为是天下之达德,今天仍不失为完美发展之重要目标。

(3)求美是陶行知德育目标的重点。

陶行知在求真求善的同时,丝毫也没有放松对美的追求。他强调“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他在《创造宣言》中指出:“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我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所以,他提倡真、善、美合一的教育,主要体现在他的育人实践中,他在晓庄师范不仅开设了美育课,而且广泛开展了各种美育活动。

2.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德育内容与当前中职学校的德育内容具有一致性

(1)爱国主义教育。

早在1924年,陶行知就明确指出:“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爱国,是陶行知德育的主旋律,是他德育的灵魂。他在《民族解放大学校》一文中提出学校虽大,功课只有一门,它叫做救国教学做。先生教什么?教救国。学生学什么?学救国。显然,爱国主义是陶行知德育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中职德育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国家要求在中等职业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德育方面,就是要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前途与民族命运的强烈参与意识。

(2)集体主义教育。

陶行知认为要培养为国为民的人才,必须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集体观念。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他提倡通过学生自治来培养,让学生在集体生活中逐步形成集体意识,教育学生做人中人,培养学生团结助人的良好品德。

重视集体活动,培养集体意识和“利他利群”的团队精神,是在中职学校德育中对学生开展集体主义教育的基本要求。对中职学校的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造就单个个体的各种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整体合力、整体素质和团队精神。这样,他们对国家、对社会才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3)个人品德修养。

培养每个学生具有良好的个人品德修养,在陶行知看来是进行私德修养。他认为私德是立身之本。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私德,陶行知提倡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坚持不懈地进行严格训练,既要有整体的长远的目标又要有具体的日常措施。在育才学校,他亲自制定了《育才学校之礼节与公约》《育才十二要》等规则,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行为规范,以督促学生形成优良的个人品德。

在中职学校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品德,也要象陶行知那样,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进行长期的严格的训练。培养学生从身边做起,学会关心父母,尊敬师长、关心同学,对自己和身边人负责,再推而广之关心集体,关心国家,对他人和集体负责。结合学生的实际,更多地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入手,培养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

(4)健全人格教育。

陶行知说:“我们需要智、仁、勇兼修的个人”。这实际上要求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在知、情、意,真善美等方面和谐发展。素质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要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中职学校德育的深刻意义就在于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完善人格,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努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职德育工作者肩负着培养中职学生健全人格的重任,我们应当像陶行知先生那样,为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而不懈努力。

3.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德育方法注重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陶行知在自己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通过不断的躬身力行,创造了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陶行知德育方法最基本的特点就是突出实践锻炼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师生平等。他主张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具体的德育方法是:

(1)注重实践,在集体生活中培养。

陶行知德育方法的突出特点是强调实践锻炼。他认为,培养“真人”离不开生活,离不开实践。因此,在德育方法上,陶行知主张通过学生集体的文化生活、劳动生活、政治生活实践来培养良好的品德。他认为良好品德的发展,全靠着遇到了困难问题时,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解决一个问题,就增长了一层判断的经验。

现在,在中职学校的德育中,大力提倡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与陶行知的观点不谋而合。中职学校德育必须加强实践性,通过组织有效的参观、访问及建立合理的规则制度来进一步突出实践锻炼。

(2)倡导自治,在自我管理中提高。

陶行知认为德育重在自治。他提倡的学生自治包含三个要点:一是学生自治要通过组织一定的团体来实施;二是学生自治主要是指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立法、执法和守法;三是学生自治的目的在于练习自治。同时陶行知指出,要防止学生自治走到另一个极端。“自治不是自由行动,乃是共同管理,不是打消规则,乃是大家立法守法;不是放任,不是和学校宣布独立,乃是练习自治的道理。”

陶行知教学生学会自治,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对学生进行“三自”教育,使他们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做人的责任感,这是中职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客观要求。

(3)师生平等,师生共学共修养。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陶行知先生崇高师德的生动写照。他严于律己,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师生同甘共苦,就会形成相亲相爱的关系,精神融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师生之间的隔阂就会被打通,这才算是真正的人格教育。他还提倡教师向学生学习,并说不能向学生学习的教师就不配做教师。

陶行知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一种切实有效的德育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在中职德育的实践中贯彻实施。师生共同生活,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拟定切实可行的德育方案;教师放下了“教师爷”的架子,平等待人,师生感情融洽,才能与学生产生共同语言,从而打开学生思想的枷锁,养成尊师爱生,教学相长的民主风气;教师以身示范,言传身教,与学生共同遵守规章制度,有助于师生形成遵纪守法的良好道德风尚。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

在中职学校德育中的实践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在德育方面,突出的表现为将道德与生活融为一体,让学生在生活中接受道德教育,从而避免了传统德育中言行脱节的现象。这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对德育的重大贡献,也是在中职学校德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借鉴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价值之所在。

1.对中职生迫切需要开展生活教育

考察现在的中职生,我们发现他们在独立学习、团结协作、融入社会、创新奋斗等方面的基本素质还较差,他们的生活实践能力普遍较弱,分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中职生的来源大多是刚刚接受完义务教育的中学生,而中国的基础教育历来都重视对教材的学习和掌握,轻视对生活知识的了解;学生接受教育基本上是在一种封闭的状态下进行;学生的学习与社会实际生活严重脱节。鉴于此,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在中职学校德育中开展生活教育的实践活动,以全面提高中职生的素质变得迫在眉睫。

2.按照生活教育的思想对中职生开展德育工作

在中职开展生活德育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密切中职生与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联系,推进中职学生对自然、社会及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中职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为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以及将来的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笔者是一名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者。我校自2005年建校以来便一直积极地倡导在学校德育管理中实施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体做法如下:

(1)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培养学生“自治”。

学生自治的具体做法是:校团委和学生会建立学生自治组织;明确自治内容。开展的自治工作主要有:让学生参与学校德育考核和两操(眼保健操、课间操)的考核;食堂就餐执勤;学生食堂饭菜质量的监督;协助宿舍管理员管理宿舍纪律、清洁卫生、内务整理和安全监督;成立学生劳动礼仪岗,采用校园巡查的方式对学生出勤、佩戴胸卡、文明言行及乱丢垃圾的情况进行管理;策划组织学生活动,例如,学生组织策划的校园生活节、运动会、元旦文艺汇演等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如“SHOW舞堂”、“礼仪策划公司”、“十字绣社”、“善水逸舟工作室“、各种体育协会等等;继承陶行知当年创办育才学校时创办的“精神早餐”——定期有学生代表在周一升旗仪式上讲话。这些做法不但体现了陶行知“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思想,更重要的是加强了我校的民主管理,提高了学生的“三自”能力。六年来,我校坚持培养学生自治,在德育实践中实施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使我校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和学风。

(2)在德育课堂上推行“小先生制”。

“小先生制”是陶行知1939年创办的,在上海工学团实行。“小先生制”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区别:在教的资格上,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专有,而“小先生制”是教师与学生共有;在教的形式上,传统的教是教师的单项传授,而“小先生制”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在教的内容上,传统的教是教师的单项灌输,而“小先生制”是学生主动参与加上研究讨论,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生动。

我在德育课堂上推行“小先生制”的具体做法是:提前一周告诉学生上课时学习和讨论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查找、收集相关的材料;每节课先由值日小先生上台讲课,然后是30分钟的读书汇报,接着由学生提问,学生回答,之后开展讨论,最后是教师总结,重点梳理同学们讨论出的正确观点,并指出应当注意的问题。通过在德育课堂上推行“小先生制”,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提高了同学们学习德育课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践行了陶行知先生所讲的“即知即传”的互助精神,形成了师生平等的教学格局。

(3)实施行动德育,用文明的生活塑造学生文明的习惯。

养成好习惯,终生受益;养成坏习惯,终生受害。叶圣陶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为此,我们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这些活动是进行德育的良机,也是我们实施行动德育的重要手段。例如,入学时的军训、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平时的生活技能比赛、开展的青年志愿者活动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把温暖送给孤寡老人,把文明带给公园社区,既增长了阅历,又锻炼了自己。

在实施行动德育中,我们是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力量的前提下进行的,因为“养成教育”是把“双刃剑”,如不符合客观规律,习惯的养成过程就有可能成为“奴役学生的过程”。训练学生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一定要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进行,一定要让学生知道每个人都值得尊重。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范文第3篇

大家都知道陶行知是杜威的学生,受杜威影响很大。杜威到中国讲学,在南京、上海期间都是陶行知担任翻译的。美国教育学者布朗指出:“当杜威访问南京时,陶行知作为主人和翻译。这或许是陶行知同杜威理论最持久的一次正式接触……”陶行知在批判中国传统教育弊端的过程中受杜威的影响很大,他吸取了杜威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并在长期的平民教育、农村教育行动中加以改造,创造性地形成了自己“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何以要改造老师的思想理论呢?这不能不说到陶行知的另一个导师王阳明。如果说杜威是陶行知的理论导师,那么王阳明则是陶行知的精神导师。陶行知是在金陵大学就读时服膺王阳明心学思想的。1912年,21岁的陶行知研究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在学报上用英文发表作品,即以“知行”为笔名。1934年,43岁的陶行知在《生活教育》发表《行知行》一文,正式改名为“陶行知”。从他的两次改名中,可以看出他对王阳明思想从信仰走向超越,如同他对杜威思想一样。

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思想,具有一定的时代进步意义。他认为:“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以为知。”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1927年他在《教学做合一》一文中正式系统阐述了这一理论。他认为“教”与“学”都必须以“做”为中心,实行“教学做合一”。

以陶行知的思想来衡量当前德育,就能看出问题所在。当前的德育出现了一种“教学做”三者割裂的倾向,教是教,学是学,做是做。“教”就是道德知识的灌输;“学”就是道德知识的学习,以应对学科(政治课或公民课)考试之需;“做”则是另外一回事,并不是按照道德规范来进行,而是按照功利的思想来进行,即如何有利于自己的规则来进行。如此一来,教成了伪教,学成了伪学,做则成了反做。从表面上看,这虽然也是以“做”为中心,但它与“教”和“学”完全脱节。究其原因,我们可以看出学校教育的问题,那就是将德育学科化,将德育孤立起来进行,这就势必把德育变成一种与行为无关的知识教学。当然这不仅是学校教育出了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出了问题。当前极端实用主义盛行,其演化成极端功利主义,人们缺乏道德信仰,缺乏从内心深处树立的坚定不移的道德守则,一切唯利是求,一切唯利是图,只要是有利于自己的,就不顾任何道德规范、法律规范,践踏道德,践踏法律,于是 “毒牛奶” “毒豆芽”之类的事件一再发生,导致社会无公信可言。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范文第4篇

关键词:陶行知师德观新时期师德建设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2-068-03

陶行知是20世纪我国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杰出的爱国者,卓越的共产主义战士,是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典范。陶行知十分重视师德修养,对师德建设有着许多精辟、深刻的论述。在构建和谐校园的今天,学习陶行知师德观以及他“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人格典范,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与借鉴意义。

一.陶行知师德观的主要内涵

1.“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

忠诚教育事业,勇于为教育事业献身,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内容,也是职业感情、职业行为的基础和职业道德的前提。陶行知先生把这种献身精神称为“教育的命脉”。他说:“教育者应当知道教育是无名无利且没有尊荣的事,教育者所得到的机会,纯系服务的机会,贡献的机会,而无丝毫名利尊荣之可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陶行知的至理名言,也是他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实践。

陶行知的献身精神首先源于他的崇高理想和抱负。他所生活的年代,人们生活困苦不堪,广大民众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为此少年时代的陶行知就立下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大志,留学归国后更是坚定地立下使全国民众都受到教育的宏愿,他把教育事业看成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兴衰强弱的大事,认为“教育是人民解放、民族解放、人类解放的武器”,“教育是大有可为的事,而且不是一时的,是永久益于世的”。陶行知正是身体力行,怀着“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为中国教育探获出路”,“为整个民族的利益造就人才”的雄心壮志,把自己毕生的精力都投入于中国的教育事业上。

其次,陶行知的献身精神源于他高度的责任心。他认准教育事业是可以救国救民,实现理想社会的大事,他先后拒绝高师校长、教育厅长职务,放弃大学教授的优厚待遇,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提倡和推行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平民教育运动,创办了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社会大学等,为人民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充分体现了他那“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品德。

2.“人民第一”,“爱满天下”的爱心精神

陶行知一生奉行的格言是“爱满天下”。他把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切之爱化为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将自己的赤子之心奉献给人民。针对当时中国少数统治者垄断教育,人们无权利无机会接受教育的不合理现实,陶行知提出教育的途径应是广开门路,面向广大劳苦大众,让全社会所有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正因如此,他一生最大愿望就是“知识化成甘霖,使大地处处受到润泽;知识化成太阳,使所有民众都得到照耀”。

作为一位教育学家,陶行知不仅爱国爱民,而且对儿童充满了慈父般的爱。他认为儿童是人类的精华,未来世界是属于他们的,人类历史也将由他们继续创造和发展。所以教师热爱学生就要如同园丁爱护花木一样,依其特性,适当地给予肥料、水分、阳光,清除害虫,使其健康成长。他常说:“在我的世界,小孩和青年最大。”而他在行动上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在晓庄,在育才,在社会大学,处处显示出这种“爱满天下”的可贵精神。

3.“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求真精神

陶行知一生追求真理,也教育人们去求真理,做“真人”。在主持育才学校工作时,他要求教师要“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实际上也是他育人目标的高度概括。陶行知所倡导的“真人”主要应具备下列条件:第一,追求真理,讲真话,为真理而献身;第二,做来自于人民而又服务于人民的“人中人”,而不是做骑在人民头上的官僚或精神贵族;第三,做有理想、有责任心、有信仰心的人;第四,做立志改革,敢于开辟、试验和创造的人;第五,做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健康卫生、劳动美育和谐发展的人。陶行知还强调“真人”的塑造离不开社会实践和生活,也有赖于真教师的培养。他从生活教育理论出发对真正的好教师提出了独特见解,认为合格的教师应该具有虚心、宽容、与学生共甘苦、与民众学习、跟小孩学习等方面的素质和情操。师生之间应建立起一种同甘共苦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体现在生活上,而且要贯彻到学校生活的所有方面,特别是教学上。真正的好教师的责任是教学生学,并依据学的方法去教,使学生乐意学,而且要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4.“敢入未开化的边疆,敢探未发现的新理”的创新精神

陶行知在他的《创造宣言》、《育才创造年计划大纲》、《创造的儿子》等教育论著中提出“创造教育”的思想。在他看来,“做的最高境界是创造”,“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这是生活教育全部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可以说,创造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实践的根本特色。陶行知既反对教师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也反对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在批判旧教育的同时,他明确指出:“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并发出了“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的呼吁。

如何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呢?陶行知提倡“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和学问。培养创造力的途径是进行手脑并用的教育。为此,他强调实践是创造的源泉,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培养成创造的精神和能力。在著名的《三代》诗中,他写道:“实践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形象说明了实践、知识与创造三者的相互关系,即一切创造离不开实践和知识。由于他身体力行,所以他所培养出来的学生都富于创造性,绝大多数人成为社会建设的骨干力量。

“以教人者教己”是陶行知的一句名言。他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首先要有创造精神,要做第一流的教育家,要“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创造时,目光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而且,做先生的最大快乐,就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学习崇拜的学生,说准确点,就是先生在创造学生的同时也为学生所创造。这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思想,正是陶行知作为一位人民教育家的广阔胸怀和深远目光的体现,也是他热爱学生、为国育才的崇高思想境界的体现。

5.“共学,共事,共修养”的和谐精神

和谐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师德的一个重要内容。陶行知对当时社会上“文人相轻”的旧传统和嫉妒型的人际关系深忍痛绝。陶行知强调教师之间要和睦相处,同心协力。在他看来,一个学校的教师之间只有团结协作,“共学、共事、共修养”,才能培养出真善美的真人。他又十分重视师生之间的共班合作,要求做到“谦逊豁达,协作合群”。他说:“教师对学生,学生对教师,教师对教师,学生对学生,精神都要融合,都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一校之中,人与人的隔阂完全打通,才算是真正的精神交通,才算是真正的人格教育。”如此,才能形成师生共甘苦、共生活、共造校风、共守校规的和谐气氛,而师生间“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则是一种真正的教育。

6.“活到老,学到老,教到老,做到老”的好学精神

陶行知经常用于自勉的格言是“活到老,学到老,教到老,做到老”。他针对当时教育界的通病(教师将自己从前所学的知识照搬贩卖给学生)明确指出:“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因为好的学生往往在学问和修养上愿意和教师进行赛跑,后生可畏,它迫使教师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和放松,而是要不断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的前头,这也是师道可敬之处。同时勤奋好学的教师也能给学生以表率模范作用。他谆谆告诫教师:“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学好,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陶行知还强调教师不但要勤奋好学,而且要拜人民为师,要向学生、儿童学习,为此他专门写了一首诗:“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教人民进步者,拜人民为师。”这就给教师指明了学习的途径与方向。

7.“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自律精神

陶行知一贯主张“教师应当以身作则”,“教人者,必须教己”,“要人敬的必先自敬”。他要求教师要能自律,要“各人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身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亲共守。”并进而要求:“凡要求学生做的,自己首先应当做到;凡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教师要严于律己,身体力行,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陶行知这种“以身作则”、“自化化人”的思想,深刻地揭示了教育的直观性、模仿性原则。陶行知从教的一生,就是“以身作则”、“自化化人”的一生,因而其一生不愧为“万世师表”的楷模。

总之,“万世师表”的陶行知,以自己大量的精深理论与身体力行的榜样,体现了其鲜明的师德观。这样崇高的师德观,正是他崇高的人生观、道德观的集中表现。陶行知的师德观,具有明显的前瞻性和实效性,对新时期加强师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与借鉴意义。

二.陶行知师德观引领新时期师德建设

1.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师德修养的自觉性。陶行知的教育实践活动表明:如果教师能理解教育工作在社会建设中的地位,能认识到自己肩负的重任,以及加强师德修养对完成工作的意义作用,则能增加责任感和事业心,从而将加强师德修养变成自己内心需要的自觉性,并通过实践培植起坚定的信念,使自己的思想达到一定的境界。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师德情感,坚定师德信念,锻炼师德意志,养成良好的师德行为习惯。①教师要热爱祖国,对祖国要有强烈的爱和深厚的情,对祖国的命运与前途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②教师要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献身精神;③教师要有高尚的情感,“爱满天下”,对学生要有博大无私、深沉久远的爱;④教师要有良好的文化修养,丰富的学识内涵;⑤教师要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示范楷模。只有这种良好的形象,才能对学生起到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作用;才能以自己的真诚去换取学生的真诚,以自己正直去构筑学生的正直,以自己的纯洁去塑造学生的纯洁,以自己人性的美去描绘学生人性的美,以自己高尚的品德去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

2.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知识,铸就教书育人的真功夫。信息时代,知识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增长的速度十分惊人,“十年寒窗,终身受用”的观念将被完全摒弃,教师要在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必须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和精深的教育专业知识。①勤于学习。21世纪要求人人都要学会学习,而“闻道在先”的教师尤其应具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勤学习,会自学,从而不断获取和更新知识是适应现代社会文化科学知识激增的需要。②善于反思。教师的反思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一环,反思的能力和水平终将决定一个人本质意义上的素质层次。教师要把学习理论和自身实践反思结合起来,把学习的理论内化为个人的思想,在“学习――实践――反思”不断循环反复的过程中,使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得以不断提高,教育智慧随之不断增长。③勇于创造。21世纪的教师要具有创造性思维,懂得创造方法,善于捕捉创造机遇,勇于投入创造实践。因此,成为“百科全书”的教师是铸就教书育人的真功夫。

3.不断进行实践体验,在开拓创新中前行。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离不开教育教学的实践。①教师要在教书育人过程中锻炼自己的道德意志,在教育实践中自觉地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把师德规范与本职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外在的形象与内在的道德和谐统一起来,形成高尚的人格。②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求进步,主动地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日常小事做起,实现“知行合一”,格守高尚的师德。③要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际和公益活动,在社会的大课堂中与活动的氛围里,培养爱心和社会责任感,从而达到“耐得住艰苦,抗得住诱惑,咬得住真理,管得住小节”,成为一个“第一流的教育家”。

4.不断加强制度创新,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升华。师德的培养,要依赖良好的制度。陶行知先生在《每日四问》中,就提出“人格防”,要我们教师“建筑人格长城”。而要做到“人格防”,还要依靠一些外在的约束。只有把“自律”与“他律”结合起来,建立制度与规范,才能养成良好的师德。①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奖优罚劣制度,把一些最重要的师德要求,直接纳入到制度规范中,对不道德行为进行约束和惩戒,形成一种外在的刚性约束。②对师德好的教师,要给予大张旗鼓地宣传表彰,面对一些师德差的教师,则应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对其批评曝光,以至严肃处理,绳之以法。③还要把遵守师德同遵守其他领域的道德结合起来,同遵纪守法结合起来,使教师既是师德模范,又是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模范,真正达到陶行知所说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从而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升华。

5.不断提高心理素质,以良好的精神状态迎接未来的挑战。教师的心理素质是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是指表现在教师身上那些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心理成熟度、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较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首先,要注意保持乐观的心境,保持积极振奋的精神状态,不断追求事业上的成就;其次,要保持稳定的情绪,始终要将思考的快乐和收获的喜悦送给学生;再次,要有宽容的心理,要能够容忍学生的无知,宽容学生的过错,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心理学知识和进行心理锻炼,必须做到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认识自己;做到胸怀宽广,乐观向上,积极进取,意志坚强;做到不畏激烈竞争,不怕艰难险阻,不向困难低头,不被挫折压倒,从而达到心理素质和心理知识的统一,以良好的精神状态迎接未来的挑战。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范文第5篇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精髓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是他所建立的适应社会前进需要的理论体系,其精髓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生活即教育”。陶行知指出:“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1](P428)

2·“社会即学校”。陶行知指出:“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倘使我们认定社会就是一个伟大无比的学校,就会自然而然的去运用社会的力量,以应济社会的需求。”[2](P594)

3·“教学做合一”。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是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而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3](P650)

4·“道德是做人的根本”。陶行知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所以我在不久前,就提出‘人格防’来,要我们大家‘建筑人格长城’。

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误区

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非常关心和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一些误区,主要表现在:

1·重视程度不够。一些地方、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不够,个别学校没有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一些学校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力度与抓学科建设、教学科研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学校中“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员育人的氛围尚未完全形成。这直接导致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欠缺,并造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不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薄弱的现状。在此影响下,专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普遍感觉到要求高、任务重、人手紧、压力大、出路窄,长期从事这项工作后个人发展的目标难以实现。

2·目标定位片面。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非常活跃,他们求新求强,对于信息有着敏锐的捕捉能力,但是对个体发展的全面性却有所忽视,尤其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有所放松。在“知识经济”时代,有人认为,知识决定一切,其它属“空谈误国”,由此校园里“考证族”、“考研族”的队伍越来越壮大,然而他们却不同程度地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在考试中缺乏诚信,在生活中缺乏勤俭,在交往中缺乏宽容,在公共场合缺乏修养等不良现象。这些都有悖于我们全面发展的教育宗旨,与我们的时代精神不相符合。

3·教育手段单一。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行政化倾向严重,具体表现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界限分明,教育者一般以领导者、高觉悟者的身份讲话,“我讲你听”,“我要求你照办”,像行政长官下命令一样,单向要求多,双向互动少。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更多地是采用单向机械灌输的方式,较少地考虑到受教育者的需求、反应和效果。在教育民主化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受教育者有可能会迫于对教育者的权威和对教育者的尊重而表面接受,但在内心深处可能并未认同,这就使得教育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4·教育形式化。在教育内容上,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实效性不强,哲学社会科学一些学科教材建设滞后,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仅仅满足于德育知识点的灌输,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教育形式上,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坐而论道的现象,缺乏联系实际、深入社会与生活的作风,缺乏深入细致、求真务实的精神。久而久之,一部分人在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习惯于做表面文章,喊口号;热衷于哗众取宠,应付上级,敷衍群众;满足于形式上热热闹闹,等等。这就使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缺乏实效。

5·评价简单化。当前,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表现评价基本上还是采用传统的方式,这导致评价结果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①德育课的成绩由考试决定,谁考得好,谁的德育就好。这种评价显然是片面的。德育课的考试成绩充其量只能代表其德性培养过程中“知”的环节,而德性的考核主要应“观其行”。当前,虽然我国德育课程已在进行改革,但未见实质性变革。②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政治表现评价主要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完成,这难免会因为个人的主观臆断而导致“一叶障目,不见森林”。这种“以偏概全”的现象是评价过程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③出于就业压力、人情世故等原因,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评价过程中只拣好的说,从而使评价的教育导向功能丧失。

三、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从上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误区可以看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脱离了生活、脱离了社会、脱离了实际,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远、大、虚、空”的弊端,致使思想政治工作软弱无力。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启示,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启示之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只能加强,不能削弱。陶行知在1919年7月指出:要坚持“全部发育”原则,“身体和精神,要全体顾到,不可偏于一面。”[5](P614)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的状况下,陶行知先生提出的“不偏于一面”就使得“道德是做人的根本”的重要性更加凸现出来。生活教育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为我国当今的素质教育指明了前进道路。素质教育应当面向社会、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未来社会需要的人不仅是一技多能或多技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而且是“建筑人格长城”的“真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像陶行知先生所要求的那样,做到“智识与品行分不开,思想与行为分不开,课内与课外分不开,做人做事与读书分不开,即教育与训育分不开。”[6](P560)#p#分页标题#e#

启示之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脱离学生生活的教育是无效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这样学生才有接受教育的基础和愿望,才能接受教育。陶先生认为,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7](P491)思想政治教育要提供给学生的是德性的养成、人生的指导,要给学生提供人生的方向和动力。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仅要给学生灌输大道理,而且还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给学生以实际的帮助。用陶行知的话说,“依照生活教育的五大目标来说:康健的生活即是康健的教育;劳动的生活即是劳动的教育;科学的生活即是科学的教育;艺术的生活即是艺术的教育;社会革命的生活即是社会革命的教育。”[8](P559)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学生过道德的生活,让学生受道德的教育;如果他们过的是不道德的生活,就是读再多的道德的书,也不是受道德的教育,也是徒劳无益的。

启示之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与社会紧密联系。当前,一些人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相联系的过程中,深深地为当前社会上存在的负面现象所困扰。网吧、歌厅、舞厅对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社会上存在的形形的不道德现象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着无情的冲击,对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显得力不从心。究其原因,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可以直接找到答案,那就是目前学校教育普遍存在着“学校即社会”的现象。陶行知先生打了一个比方,“学校即社会,就好像把一只活泼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子里一样。他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上所用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社会即学校则不然,它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去,使它能任意翱翔,是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界里去。”[9](P491)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面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更多起来。”[10](P506)学校必须与社会生活息息相通,否则把学生关在笼子里,只能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11](P507)针对一些人所忧虑的社会上存在的负面现象,陶行知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坏的社会,我们也要认识,也要有所准备,才能生出抵抗力,否则一入社会,便现出手慌足乱的情状来。”[12](P506)陶先生还指出,“学校是为社会设立的,学校而没有改造社会的能力,简直可以关门。”[13](P34)在社会文化生活日益多元化的今天,这对我们如何坚定不移地弘扬主旋律,发挥高校先进文化的先锋作用,从而引导社会文化潮流具有积极深远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在与社会紧密联系的过程中,应该更多地走出课堂,在社会实践中进行。陶行知指出,“老教育坐而听,不能起而行,新教育却是有行动的”。[14](P147)大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使自己在与社会的接触中不断增加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从而认识自我,找到个人与社会的结合点,逐步实现社会化;另一方面,还可以学习到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准则,增强劳动观念,锻炼意志品质,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在此基础上逐渐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

启示之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倡导师生“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陶行知先生说道,“我们最注重师生接近,最注重以人教人。教职员和学生愿意共生活,共甘苦。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亲共守。我们深信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15](P43)思想政治教育不只是对学生的要求,不是只教学生道理,不是教师代替学生做,更不是站在学生的对立面训斥学生,而是教师和学生一起进步。教师应成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既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修养,又使得师生相近,从而可以自然而然地带动学生学习、进步。

在有些学校中,往往只有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教师的表率作用做得并不好;有些教师缺乏为学生服务的意识,不能做到“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后勤社会化的改革中,有些部门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而忽视了其作为学校机构的教育功能。自古以来,我国的教育一直强调“身教重于言传”,“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针对教学分离的流弊,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是教人化人。化人者也为人所化,教育总是互相感化的。互相感化,便是互相改造。”[16](P435)因此,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必须在校园中倡导“真正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