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陶行知爱教育论文

陶行知爱教育论文

陶行知爱教育论文

陶行知爱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师读后感1

  暑假里,我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文集汇集了陶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体现了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及“行知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有很多关于教育的理论很精辟,不仅在当时很先进,在现在看来,也很有实际意义。值得我们这些新教师学习学习。文集中的“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我之学校观”等片段,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深切感受到自己的确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自己的教学理念观点必须有所转变。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 用爱心去对待学生,传递给学生一份爱心。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体现了真挚的师爱。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给我很大的启示。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他们可能在某个方面不如别人,但在另一方面却胜人一筹。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来判断一个学生,把“差生”视为“朽木”,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教师要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多教给学生一些谦让、宽容、仁爱;多灌输一些理想、道德、情操。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学会爱父母、爱他人、爱家庭、爱学校、爱祖国。当然,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先生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绝不可浪费,看到学生出现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

  二、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让每个学生受益

  “教的方法必须根据学的学法”,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从实际出发,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个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才能和各年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师必须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受益。正像陶先生说的那样“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陶行知指出:“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就教得多,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过来,不是传统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而应该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学生的可接受水平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

  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陶行知先生阐述“教学合一”理论时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先生如果只“教”,学生只是做个“书呆子”、像一个口袋,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当今,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社会职能必须体现出“引导”这个特点来。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不用思考,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思索,经过不断反复推敲寻求最佳结果。对照陶先生的教育理论和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我觉得自己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在今后的教学中,争取做到不能注重简单的知识传授,而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努力探究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途径,让学生不但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学会探究解决新的问题,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生存,学会创造。

  四、以“生活教育”促进素质教育,培养社会型人才

  “生活即教育”是陶先生生活教育的核心。陶先生强调教育以生活为中心,正是强调了教育的目标应该是提高人的素质与做事能力,教人学会生活的本领,学以致用。这不正是我们当今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吗?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取得和谐发展。

  总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丰富多彩,值得我们教师学习研究。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要学习陶行知,在行中知,在知中行,努力培养合格的人才,为祖国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师读后感2   

  欣赏周国平的哲思之余,翻阅起《陶行知教育文集》。过去几年一直认为一线教师在教学方面,需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有效的教学经验和超强的业务能力,唯独忽视了对理论的深入学习。现如今,认为更应具有学习、探索现代教育理念的能力以及丰富且独具创新的理论知识。在理论知识的高度支撑下,无论是对教学研究还是课堂实践都是有利的。比如,在对于如何实现学校教育从以“课堂”、“教材”和“教师”为中心的课程模式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三大命题,由此涉及到学校人文精神思想启蒙,比照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价值。道德行为、信念和价值观、和生命观,人文教育的实质就是这三个层面的精神教育。陶行知先生曾对我国当时的旧教育进行过全面、猛烈的批评,他晚年提出的“六大解放”可以说是找准了旧教育操作中的问题,从而提出教育革新的操作措施。

  当年的教师职称理论考试大多人一出考场就在问:什么是六大解放思想啊?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从书本和试卷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做事情,做到“学做合一”;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解放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解放学生的嘴——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解放学生的空间——除了课堂学习,还引导他们走向课外,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给他们广阔的天地;解放学生的时间——不用功课他们的业余时间填满,给他们活动的自由,把课间十分钟和午饭后的时间还给他们。

  今天读到到的“教学合一”有感触。好像教师之专门教学生书本知识的人,他似乎除了教以外便没有别的本领;除书本之外便没有别的事可教。重教太过,不知不觉中就将教和学分离了。然而就实在来讲,教学理应合一。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是教学生学。大凡世界上的教师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学生来读、来记。比如教英语单词让你读个一百80来次的,单词就记住了,从此也是这个孩子学外语噩梦的开始。第二种教师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不是拿学生来配书本,而是拿书本来配学生,比起第一种固然有进步,但还是不妥。教与学理应统一,让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怎么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和自己的学问联系起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卖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老师如果不求进步,学生是很难进步的,这也是教育分离的流弊,也是大家的通病吧。如此想来,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有道理的,必定要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因为教育界生活无限枯寂乏味,十年如一日,年年照样画葫芦,更是枯燥。要想教得快乐,要把教学合二为一,教师的教要和学生的学联络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可以自得自动,体验学习的乐趣,寻求知识的归宿。

  《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师读后感3

  利用假期时间,我拜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陶行知教育文集》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通过反复体会,我深切感受到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的不足之处,开始认识到自己的确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

  首先,用爱心去对待学生,传递给学生一份爱心。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体现了真挚的师爱。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给我很大的启示:我们也要像陶先生那样,用伟大的爱心去滋润无数颗童心,培养出无数颗爱心。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他们可能在某个方面不如别人,但在另一方面却胜人一筹。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来判断一个学生,把“差生”视为“朽木”,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老师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的,教师也想到了。教师要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关心学生的每一个部分。当然,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先生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绝不可浪费,看到学生出现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多教给孩子一点谦让、宽容、仁爱;多灌输一点理想、道德、情操;多一份理智和引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种找到前进的路,学会爱父母、爱他人、爱家庭、爱学校、爱祖国,心中充满爱。

  其次,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让每个孩子受益!

陶行知爱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学习陶行知思想教育感悟1

  欣赏周国平的哲思之余,翻阅起《陶行知教育文集》。过去几年一直认为一线教师在教学方面,需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有效的教学经验和超强的业务能力,唯独忽视了对理论的深入学习。现如今,认为更应具有学习、探索现代教育理念的能力以及丰富且独具创新的理论知识。在理论知识的高度支撑下,无论是对教学研究还是课堂实践都是有利的。比如,在对于如何实现学校教育从以“课堂”、“教材”和“教师”为中心的课程模式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三大命题,由此涉及到学校人文精神思想启蒙,比照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价值。道德行为、信念和价值观、和生命观,人文教育的实质就是这三个层面的精神教育。陶行知先生曾对我国当时的旧教育进行过全面、猛烈的批评,他晚年提出的“六大解放”可以说是找准了旧教育操作中的问题,从而提出教育革新的操作措施。

  当年的教师职称理论考试大多人一出考场就在问:什么是六大解放思想啊?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从书本和试卷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做事情,做到“学做合一”;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解放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解放学生的嘴——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解放学生的空间——除了课堂学习,还引导他们走向课外,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给他们广阔的天地;解放学生的时间——不用功课他们的业余时间填满,给他们活动的自由,把课间十分钟和午饭后的时间还给他们。

  今天读到到的“教学合一”有感触。好像教师之专门教学生书本知识的人,他似乎除了教以外便没有别的本领;除书本之外便没有别的事可教。重教太过,不知不觉中就将教和学分离了。然而就实在来讲,教学理应合一。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是教学生学。大凡世界上的教师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学生来读、来记。比如教英语单词让你读个一百80来次的,单词就记住了,从此也是这个孩子学外语噩梦的开始。第二种教师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不是拿学生来配书本,而是拿书本来配学生,比起第一种固然有进步,但还是不妥。教与学理应统一,让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怎么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和自己的学问联系起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卖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老师如果不求进步,学生是很难进步的,这也是教育分离的流弊,也是大家的通病吧。如此想来,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有道理的,必定要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因为教育界生活无限枯寂乏味,十年如一日,年年照样画葫芦,更是枯燥。要想教得快乐,要把教学合二为一,教师的教要和学生的学联络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可以自得自动,体验学习的乐趣,寻求知识的归宿。

  学习陶行知思想教育感悟2

  近段时间,幼儿园组织了学习陶行知的活动,通过听陶视频、学习有关陶行知的理论等,唤起了我们“师陶、学陶、践陶,打造爱+智慧教师”决心和信心,也让我对陶行知先生有了初步的了解,我知道陶行知先生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除了有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的高尚人格外,在教育中还体现了“爱满天下”博爱精神,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创新民主教育也成了当前推行素质教育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我被陶行知的精神所感动。在实践中,我也不断探索着,尝试着……通过阅读陶行知先生的话语,仔细斟酌,我有几点体会:

  在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过程中,首先让我深有感触的是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博爱精神,爱孩子是教师人格的灵魂,也是师德的核心。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爱孩子是教育孩子的感情基础,真诚地热爱孩子,对孩子倾注满腔热情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品质。教师只有对孩子抱有深深的爱,才能激发孩子对老师的尊敬、信任和亲近,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我用真心疼爱着孩子们,孩子们也用他们的童稚爱心回报着我,我特别喜欢看到听到孩子们甜甜的笑脸,喜欢他们围拥在我的身边,喜欢他们稚嫩的呼唤声,“老师,老师”这是个崇高的职业,让我感受到了更大的责任。在这种充满爱的师生关系中,孩子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通过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也学会了去爱——爱自己、爱别人、爱幼儿园、爱家庭、爱家乡。同样,我们也应爱自己的工作,享受工作带来的各种滋味,爱自己的家庭,感谢他们为我们付出的点点滴滴,爱工作着的幼儿园,有了它,才有我们的安宁幸福。

  在读陶行知先生的文章中,让我最感动的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先生的一生正是这十二个字的写照,这是多么高的境界啊!我会带着一颗对教育对孩子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去解读陶行知先生的伟大教育思想,不断的学习与实践,使自己能在这一路上有更大的收获,能采撷到更多的陶果。

  学习陶行知思想教育感悟3

  最近,我读了几篇陶行知先生有关教育的论文,对照自己的教育实践感触颇深。我觉得,陶行知先生倡导“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教育思想和“生活教育”理论,真是抓住了问题的要害。我常常问自己:有时候,自己的教育效果为什么不那么理想?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自己还不够较“真”,许多人类文明的精华,在我的心目中,有时候可能只是“教条”,甚至只是一个美丽的包装,而非不可动摇的生活准则,既不是发自内心的理想信念,更不是早已形成的优良品性,生活中的我充满矛盾,左右摇摆,这就是造成“教的是甲行的是乙”的原因。对学生来说,这就是“坏的生活,坏的教育。”而只有当我感到把教育从目标到过程都非常认真时才是卓有成效的.当然,教师是人,不是神,不可能没有七情六欲,没有私心杂念,要求教师人人都达到陶公那样的境界,更不现实。但是我深深感到,作为教师有几点却必须向陶行知先生学习,努力在教育生涯中实践之:

  首先,教师对待学生必须公正公平。这是学生对教师最起码的要求,做不到这一点,你就不可能让学生感到满意。在这样的情况下,要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就更加困难。我想陶行知先生是十分强调“公平公正” 对待学生的。这可以从陶公真心实意大办“平民教育”、“孤儿教育”中得到验证。

  第二,教师对待工作必须认真扎实。“认真”是做好一切工作的保证,教育就更是这样。只要教师工作稍不留意,就有学生不把学习当回事。所以如果拿教师的知识能力与他的工作态度相比,我觉得其重要性最多只有3 :7,而且那份“知识”还得依靠“认真”来学习,那份“才能”还得凭他的“认真”去发挥。所以有句名言说得好——“态度决定一切!”

  第三,教师对待学问必须好学上进。这是当好教师的重要条件。教师不可能个个都是学问家,但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相关内容,却应该熟练系统的掌握,以便给学生最好的帮助指导,更有效地带领学生开展学习研究。除了所任教的学科知识、教材教法,还有教育学心理学,都要努力掌握。这需要在漫长地教育实践中不断摸索探究,这是当好一名教师的保证。而且更重要是,教师谦虚好学、积极进取的言行,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最有说服力的教育。“追求真理,学做真人”就要永远虚怀若谷,永远好学上进。即便这样,能够成“家”的依然是少数。因为成“家”,需要深厚的底蕴,需要不断学习研究,实践反思,发现规律,并进行深刻的理论创造;同时,还要在教育实践中,培养带领出许许多多确实优秀的学生,并获得社会确认。

陶行知爱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师读书笔记1

  我个人对陶行知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接触、了解的时间很短。从2004年进入祝塘中学至今还不满四年。说实在的2004年之前我对“陶行知”三个字是十分陌生的更谈不上什么“学陶师陶”了。2004年进入祝塘中学后在罗维猛校长和邱立志副校长的引导下才慢慢的接触、了解陶行知和陶行知教育思想。我学陶师陶是从阅读杨应彬同志13岁时写的一本叫《小先生的游记》的书开始的。阅读《小先生的游记》时我认真做了笔记进而写出了读后感《陶行知亲手培养的学生——杨应彬》两年后拿到生活教育杂志发表。从阅读《小先生的游记》起我开始对祝塘中学上个世纪

  三、四十年代曾得到陶行知亲自指导推行生活教育运动的那段辉煌历史产生了兴趣。此后我就从不断了解“那段辉煌历史”走上漫漫行知路。2006年祝塘中学大埔祝塘中学学陶师陶成果——《行知路上》一书出版在协助学校编辑、出版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进一步了解了陶行知生平事迹和陶行知教育思想并在《侯中校友》、梅州教育城域网发表介绍该书出版的文章。

  在即将过去的2007年一年来我在行知路上是怎样走的呢主要是结合学校实际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今年张达文会长领导下的县陶研会把我评为学陶师陶先进个人这是县陶研会和学校领导对我这个初步接触陶行知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后学者”的鼓励。事实上距离“先进”两字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一年来我在学陶师陶方面做了什么主要是

  一、读陶书明校史挖掘、整理祝塘中学曾得到陶行知先生亲自指导开展生活教育运动的“宝藏”

  二、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领会其精髓用以推进学校素质教育铸造“陶”字特色学校品牌。

  读陶书明校史主要阅读包括《陶行知文集》和各种陶研读物查阅祝塘中学上个世纪

  三、四十年代曾得到陶行知亲自指导推行生活教育运动的那段辉煌历史的材料了解陶行知生平事迹。 祝塘中学是一所陶行知先生亲自指导开展生活教育实践的学校。民国廿二年一九三三年杨德昭先生为改革乡村教育聘请教育家陶行知推荐的潘一尘等一批生活教育社优秀骨干教师来侯中任教。是年秋潘一尘等到校后团结本地教育界和社会人士成立“百侯乡村教育促进会”推动侯南村分房、分姓办的小学合并建立百侯南中心小学作为侯中附小。此举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和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使百侯的教育面貌为之一新。祝塘中学实行生活教育期间分设初中部、艺友制师范班、小学部附设幼稚园和民众教育馆。侯中作为全国第三个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生活教育基地生活教育内容丰富多彩并富有特色得到陶行知先生的高度评价称赞为“百侯精神”。此后生活教育之树在百侯茁壮成长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新中国成立后侯中一些骨干教师被派往县内中小学校任领导和骨干使生活教育的种子播撒各地。

  在读陶书、明校史的基础上挖掘、整理祝塘中学曾得到陶行知先生亲自指导开展生活教育运动的“宝藏”。2007年1月广东首个陶行知纪念馆---祝塘中学陶行知纪念馆竣工剪彩。祝塘中学陶行知纪念馆的兴建是祝塘中学和大埔县学陶师陶的一件振奋人心的大事是“行知路上”的一块闪光的里程碑。祝塘中学陶行知纪念馆的兴建不仅对祝塘中学实践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具有重大的意义而且对大埔县及粤东地区乃至更大范围的学陶师陶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和具有推动作用。祝塘中学陶行知纪念馆共有连成一体的三个图片文字展室占地面积180多平方米图片、文字面积共80多来方米展出大量的珍贵历史照片较为完整地介绍陶行知伟大的一生、陶行知教育思想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侯中的实践程以及对百侯镇、大埔县和粤东地区乃至更广范围的影响和辐射情况等等。在纪念馆布展大量的图片、文字的搜集、整理和编排方面我尽力配合做了一些工作为筹备纪念馆剪彩典礼我挖掘、整理祝塘中学曾得到陶行知先生亲自指导开展生活教育运动的“宝藏”结合新时期侯中陶研整理、编写了祝塘中学简介、祝塘中学陶行知纪念馆简介等各种剪彩典礼所需要的文字资料在文字准备方面做了

  大量的工作纪念馆剪彩典礼后为扩大祝塘中学陶行知纪念馆的宣传我写出《爱满天下行知路 侯中陶子写新篇》一文拿到中陶会主办的刊物----生活教育杂志2007年第4期发表。7月6日、7日广东教育学院闫德明教授和嘉应学院何尚武副教授到全国第三个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实践基地祝塘中学调研指导祝塘中学“陶”字特色学校品牌建设。7月6日下午闫德明教授给祝塘中学全体教师作了关于“学校品牌建设”的专题讲座。这次专题讲座题为《做一个像陶行知那样的老师》内容包括“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让爱心滋养学生心田”、“让学习成为一种自觉”和“让健康永远相随你我”四个方面。闫德明作为基础教育的专家紧密联系当前中小学基础教育的现状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师表、师德内容作了极为生动的解读对提升祝塘中学教师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7月7日上午侯中召开了“陶”字特色学校品牌建设的研讨会。在这次研讨会上闫德明教授给侯中领导作了如何建设侯中“陶”字特色学校品牌的指导讲话。闫教授说侯中以建设“陶”字特色学校品牌为目标是正确的是“抓到了点子上”。他说侯中得到陶行知亲自指导推行生活教育运动陶先生为侯中写了校歌陶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举世闻名的名言诞生于侯中有如此特殊的学陶师陶历史资源的学校全国并不多见如果不打造“陶”字品牌是没有眼光的。闫德明对侯中学陶师陶和如何打造“陶”字特色学校品牌作了具体的指导。他说学陶首先是一个“学”字要求好陶行知著作和书籍师陶就是要“做一个像陶行知那样的老师。”关于如何打造“陶”字特色学校品牌他从学校管理、办学理念、学校制度、班级管理校本课程和品牌视角、传播等方面作了具体的指导。广东教育学院闫德明教授指导祝塘中学“陶”字特色学校品牌建设对我有很大的启发。我借此机会写了报道文章发表于《侯中校友》、大埔教育信息网等。

  此外我还在一些地方刊物和网站上发表有关祝塘中学上个世纪

  三、四十年代曾得到陶行知亲自指导推行生活教育运动的那段辉煌历史和今日侯中学陶师陶方面的文章。在读陶书、明校史的基础上挖掘、整理祝塘中学曾得到陶行知先生亲自指导开展生活教育运动的“宝藏”进而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力求领会其精髓用以推进学校素质教育为铸造“陶”字特色学校品牌作出自己应有的努力。总的说来在行知路上我还处在学习阶段还要加倍努力不断积累不丰富自己争取尽快进入“研究”的层次。

  《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师读书笔记2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创造教育是核心,民主教育是目标。其红线是:万年大计,教育为本,师德为本,育人为本,即以人为本,教育为根,德育为先。

  读完《陶行知文集》一书,我顿觉获益匪浅。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要用爱心滋润学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朴实的语言蕴含着淳朴、真挚的师爱。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给我很大的启示:我要像陶先生那样,用伟大的爱心去滋润无数颗童心,培养出无数颗爱心。

  爱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情感。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自己很爱学生,爱成绩优秀的学生,爱乖巧听话的学生,爱漂亮、可爱的学生„„可是比比陶先生,觉得自己太渺小了。陶先生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做到了“漂亮的孩子人人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每个孩子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他可能在某个方面不如别人,但在另一方面却胜人一筹。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褒贬之,把“差生”视为“朽木”,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例如我所教学的班级有个学生叫陈小东同学,他特别调皮,谁都不愿意和他同桌,但我知道这样的学生如果调皮就一顿呵斥,或者简单粗暴的教育或者挖苦只会适得其反,使他的逆反心理更强,而我在课堂中总是树立他的自尊心,让他知道自己也是有优点的同学并不是什么都是缺点,然后我注重鼓励他发扬优点逐步改正缺点,现在他比以前进步多了。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老师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的,教师也想到了。教师要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

  当然,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先生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俭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看到学生出现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多教给孩子一点谦让、宽容、仁爱;多灌输一点理想、道德、情操;多一份理智和引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种找到前进的路,学会爱父母、爱他人、爱家庭、爱学校、爱祖国,心中充满爱。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毕生从事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爱的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

  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一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在爱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爱的情感,用爱的情感帮助学生塑造人格。如开展“我与父母通信”活动,使学生们感受父母的爱,从而培养学生爱父母、爱他人的情感。情感是理智的基础,善良的心和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操也是创新智慧的心理基础。

  《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师读书笔记3

  利用假期时间,我拜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陶行知教育文集》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通过反复体会,我深切感受到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的不足之处,开始认识到自己的确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

  首先,用爱心去对待学生,传递给学生一份爱心。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体现了真挚的师爱。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给我很大的启示:我们也要像陶先生那样,用伟大的爱心去滋润无数颗童心,培养出无数颗爱心。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他们可能在某个方面不如别人,但在另一方面却胜人一筹。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来判断一个学生,把“差生”视为“朽木”,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老师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的,教师也想到了。教师要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关心学生的每一个部分。当然,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先生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绝不可浪费,看到学生出现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多教给孩子一点谦让、宽容、仁爱;多灌输一点理想、道德、情操;多一份理智和引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种找到前进的路,学会爱父母、爱他人、爱家庭、爱学校、爱祖国,心中充满爱。

  其次,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让每个孩子受益!

陶行知爱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陶行知师德观新时期师德建设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2-068-03

陶行知是20世纪我国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杰出的爱国者,卓越的共产主义战士,是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典范。陶行知十分重视师德修养,对师德建设有着许多精辟、深刻的论述。在构建和谐校园的今天,学习陶行知师德观以及他“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人格典范,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与借鉴意义。

一.陶行知师德观的主要内涵

1.“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

忠诚教育事业,勇于为教育事业献身,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内容,也是职业感情、职业行为的基础和职业道德的前提。陶行知先生把这种献身精神称为“教育的命脉”。他说:“教育者应当知道教育是无名无利且没有尊荣的事,教育者所得到的机会,纯系服务的机会,贡献的机会,而无丝毫名利尊荣之可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陶行知的至理名言,也是他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实践。

陶行知的献身精神首先源于他的崇高理想和抱负。他所生活的年代,人们生活困苦不堪,广大民众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为此少年时代的陶行知就立下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大志,留学归国后更是坚定地立下使全国民众都受到教育的宏愿,他把教育事业看成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兴衰强弱的大事,认为“教育是人民解放、民族解放、人类解放的武器”,“教育是大有可为的事,而且不是一时的,是永久益于世的”。陶行知正是身体力行,怀着“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为中国教育探获出路”,“为整个民族的利益造就人才”的雄心壮志,把自己毕生的精力都投入于中国的教育事业上。

其次,陶行知的献身精神源于他高度的责任心。他认准教育事业是可以救国救民,实现理想社会的大事,他先后拒绝高师校长、教育厅长职务,放弃大学教授的优厚待遇,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提倡和推行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平民教育运动,创办了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社会大学等,为人民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充分体现了他那“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品德。

2.“人民第一”,“爱满天下”的爱心精神

陶行知一生奉行的格言是“爱满天下”。他把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切之爱化为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将自己的赤子之心奉献给人民。针对当时中国少数统治者垄断教育,人们无权利无机会接受教育的不合理现实,陶行知提出教育的途径应是广开门路,面向广大劳苦大众,让全社会所有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正因如此,他一生最大愿望就是“知识化成甘霖,使大地处处受到润泽;知识化成太阳,使所有民众都得到照耀”。

作为一位教育学家,陶行知不仅爱国爱民,而且对儿童充满了慈父般的爱。他认为儿童是人类的精华,未来世界是属于他们的,人类历史也将由他们继续创造和发展。所以教师热爱学生就要如同园丁爱护花木一样,依其特性,适当地给予肥料、水分、阳光,清除害虫,使其健康成长。他常说:“在我的世界,小孩和青年最大。”而他在行动上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在晓庄,在育才,在社会大学,处处显示出这种“爱满天下”的可贵精神。

3.“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求真精神

陶行知一生追求真理,也教育人们去求真理,做“真人”。在主持育才学校工作时,他要求教师要“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实际上也是他育人目标的高度概括。陶行知所倡导的“真人”主要应具备下列条件:第一,追求真理,讲真话,为真理而献身;第二,做来自于人民而又服务于人民的“人中人”,而不是做骑在人民头上的官僚或精神贵族;第三,做有理想、有责任心、有信仰心的人;第四,做立志改革,敢于开辟、试验和创造的人;第五,做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健康卫生、劳动美育和谐发展的人。陶行知还强调“真人”的塑造离不开社会实践和生活,也有赖于真教师的培养。他从生活教育理论出发对真正的好教师提出了独特见解,认为合格的教师应该具有虚心、宽容、与学生共甘苦、与民众学习、跟小孩学习等方面的素质和情操。师生之间应建立起一种同甘共苦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体现在生活上,而且要贯彻到学校生活的所有方面,特别是教学上。真正的好教师的责任是教学生学,并依据学的方法去教,使学生乐意学,而且要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4.“敢入未开化的边疆,敢探未发现的新理”的创新精神

陶行知在他的《创造宣言》、《育才创造年计划大纲》、《创造的儿子》等教育论著中提出“创造教育”的思想。在他看来,“做的最高境界是创造”,“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这是生活教育全部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可以说,创造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实践的根本特色。陶行知既反对教师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也反对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在批判旧教育的同时,他明确指出:“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并发出了“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的呼吁。

如何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呢?陶行知提倡“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和学问。培养创造力的途径是进行手脑并用的教育。为此,他强调实践是创造的源泉,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培养成创造的精神和能力。在著名的《三代》诗中,他写道:“实践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形象说明了实践、知识与创造三者的相互关系,即一切创造离不开实践和知识。由于他身体力行,所以他所培养出来的学生都富于创造性,绝大多数人成为社会建设的骨干力量。

“以教人者教己”是陶行知的一句名言。他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首先要有创造精神,要做第一流的教育家,要“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创造时,目光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而且,做先生的最大快乐,就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学习崇拜的学生,说准确点,就是先生在创造学生的同时也为学生所创造。这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思想,正是陶行知作为一位人民教育家的广阔胸怀和深远目光的体现,也是他热爱学生、为国育才的崇高思想境界的体现。

5.“共学,共事,共修养”的和谐精神

和谐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师德的一个重要内容。陶行知对当时社会上“文人相轻”的旧传统和嫉妒型的人际关系深忍痛绝。陶行知强调教师之间要和睦相处,同心协力。在他看来,一个学校的教师之间只有团结协作,“共学、共事、共修养”,才能培养出真善美的真人。他又十分重视师生之间的共班合作,要求做到“谦逊豁达,协作合群”。他说:“教师对学生,学生对教师,教师对教师,学生对学生,精神都要融合,都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一校之中,人与人的隔阂完全打通,才算是真正的精神交通,才算是真正的人格教育。”如此,才能形成师生共甘苦、共生活、共造校风、共守校规的和谐气氛,而师生间“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则是一种真正的教育。

6.“活到老,学到老,教到老,做到老”的好学精神

陶行知经常用于自勉的格言是“活到老,学到老,教到老,做到老”。他针对当时教育界的通病(教师将自己从前所学的知识照搬贩卖给学生)明确指出:“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因为好的学生往往在学问和修养上愿意和教师进行赛跑,后生可畏,它迫使教师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和放松,而是要不断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的前头,这也是师道可敬之处。同时勤奋好学的教师也能给学生以表率模范作用。他谆谆告诫教师:“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学好,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陶行知还强调教师不但要勤奋好学,而且要拜人民为师,要向学生、儿童学习,为此他专门写了一首诗:“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教人民进步者,拜人民为师。”这就给教师指明了学习的途径与方向。

7.“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自律精神

陶行知一贯主张“教师应当以身作则”,“教人者,必须教己”,“要人敬的必先自敬”。他要求教师要能自律,要“各人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身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亲共守。”并进而要求:“凡要求学生做的,自己首先应当做到;凡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教师要严于律己,身体力行,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陶行知这种“以身作则”、“自化化人”的思想,深刻地揭示了教育的直观性、模仿性原则。陶行知从教的一生,就是“以身作则”、“自化化人”的一生,因而其一生不愧为“万世师表”的楷模。

总之,“万世师表”的陶行知,以自己大量的精深理论与身体力行的榜样,体现了其鲜明的师德观。这样崇高的师德观,正是他崇高的人生观、道德观的集中表现。陶行知的师德观,具有明显的前瞻性和实效性,对新时期加强师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与借鉴意义。

二.陶行知师德观引领新时期师德建设

1.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师德修养的自觉性。陶行知的教育实践活动表明:如果教师能理解教育工作在社会建设中的地位,能认识到自己肩负的重任,以及加强师德修养对完成工作的意义作用,则能增加责任感和事业心,从而将加强师德修养变成自己内心需要的自觉性,并通过实践培植起坚定的信念,使自己的思想达到一定的境界。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师德情感,坚定师德信念,锻炼师德意志,养成良好的师德行为习惯。①教师要热爱祖国,对祖国要有强烈的爱和深厚的情,对祖国的命运与前途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②教师要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献身精神;③教师要有高尚的情感,“爱满天下”,对学生要有博大无私、深沉久远的爱;④教师要有良好的文化修养,丰富的学识内涵;⑤教师要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示范楷模。只有这种良好的形象,才能对学生起到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作用;才能以自己的真诚去换取学生的真诚,以自己正直去构筑学生的正直,以自己的纯洁去塑造学生的纯洁,以自己人性的美去描绘学生人性的美,以自己高尚的品德去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

2.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知识,铸就教书育人的真功夫。信息时代,知识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增长的速度十分惊人,“十年寒窗,终身受用”的观念将被完全摒弃,教师要在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必须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和精深的教育专业知识。①勤于学习。21世纪要求人人都要学会学习,而“闻道在先”的教师尤其应具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勤学习,会自学,从而不断获取和更新知识是适应现代社会文化科学知识激增的需要。②善于反思。教师的反思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一环,反思的能力和水平终将决定一个人本质意义上的素质层次。教师要把学习理论和自身实践反思结合起来,把学习的理论内化为个人的思想,在“学习――实践――反思”不断循环反复的过程中,使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得以不断提高,教育智慧随之不断增长。③勇于创造。21世纪的教师要具有创造性思维,懂得创造方法,善于捕捉创造机遇,勇于投入创造实践。因此,成为“百科全书”的教师是铸就教书育人的真功夫。

3.不断进行实践体验,在开拓创新中前行。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离不开教育教学的实践。①教师要在教书育人过程中锻炼自己的道德意志,在教育实践中自觉地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把师德规范与本职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外在的形象与内在的道德和谐统一起来,形成高尚的人格。②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求进步,主动地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日常小事做起,实现“知行合一”,格守高尚的师德。③要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际和公益活动,在社会的大课堂中与活动的氛围里,培养爱心和社会责任感,从而达到“耐得住艰苦,抗得住诱惑,咬得住真理,管得住小节”,成为一个“第一流的教育家”。

4.不断加强制度创新,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升华。师德的培养,要依赖良好的制度。陶行知先生在《每日四问》中,就提出“人格防”,要我们教师“建筑人格长城”。而要做到“人格防”,还要依靠一些外在的约束。只有把“自律”与“他律”结合起来,建立制度与规范,才能养成良好的师德。①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奖优罚劣制度,把一些最重要的师德要求,直接纳入到制度规范中,对不道德行为进行约束和惩戒,形成一种外在的刚性约束。②对师德好的教师,要给予大张旗鼓地宣传表彰,面对一些师德差的教师,则应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对其批评曝光,以至严肃处理,绳之以法。③还要把遵守师德同遵守其他领域的道德结合起来,同遵纪守法结合起来,使教师既是师德模范,又是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模范,真正达到陶行知所说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从而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升华。

5.不断提高心理素质,以良好的精神状态迎接未来的挑战。教师的心理素质是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是指表现在教师身上那些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心理成熟度、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较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首先,要注意保持乐观的心境,保持积极振奋的精神状态,不断追求事业上的成就;其次,要保持稳定的情绪,始终要将思考的快乐和收获的喜悦送给学生;再次,要有宽容的心理,要能够容忍学生的无知,宽容学生的过错,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心理学知识和进行心理锻炼,必须做到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认识自己;做到胸怀宽广,乐观向上,积极进取,意志坚强;做到不畏激烈竞争,不怕艰难险阻,不向困难低头,不被挫折压倒,从而达到心理素质和心理知识的统一,以良好的精神状态迎接未来的挑战。

陶行知爱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爱满天下;关爱教育;实际教学活动

陶行知作为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他的理论思想和教育实践,是教育事业发展中极为宝贵的财富,为现代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指导和借鉴。在陶行知提出的众多教育思想中,虽然没有直接指出“关爱教育”,但是却处处闪耀着“关爱教育”的光辉,其思想内涵尤为丰富。所以,在幼儿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高度重视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指导作用,结合陶行知所提出的“平民教育”“生活教育”“民主教育”“解放教育”“教、学、做合一”等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有效开展幼儿关爱教育,充分体现出爱满天下的“大爱”精神,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一、陶行知博爱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分析

陶行知出生在农民家庭,其清苦、贫寒的童年生活,让他逐渐形成了一种朴实、善良的性格,并且深刻体会到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苦难。陶行知在青少年时期,接受了大量的传统文化教育,并且他小时候在西方教会学校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来又到美国留学,他立志要让全国人民都可以接受到教育。东西方文化的共同影响,为陶行知“博爱”教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思想资源和精神资源。

二、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1.“平民教育”是贯彻幼儿关爱教育的基础

陶行知提出的“平民教育”思想,主要就是指教育活动要面向广大人民群众。无论是农民还是工人、大人还是小孩,他们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陶行知大力倡导平民教育,要想将平民教育思想应用到现代的幼儿教育中去,就要求老师用平等的眼光看待所有的幼儿,不管是本地的还是外地的,笨的还是聪明的,老师都要平等地对待,发现每个幼儿身上的优点,引导幼儿不断发展。

幼儿园开展关爱教育可以有效地激发幼儿创造的思想源泉,每个幼儿都是非常可爱的,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独特的发光点,深入发掘和培养幼儿的亮点是每一个老师的职责。在培养幼儿创造力方面,陶行知提出了“解放教育”思想,其主要包括解放大脑、解放嘴、解放眼睛、解放双手、解放空间等。老师在幼儿教学过程中要将培养幼儿创造力看作一个系统性工程,利用创造性的教学环境,对幼儿进行多种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帮助幼儿逐渐养成善于创造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对幼儿的心理机能和心理结构进行不断优化,大力开发幼儿的创造力。

例如,在解放幼儿大脑的教学方面,老师可以不断地向幼儿提出一些问题,让幼儿经常去思考,锻炼幼儿的大脑思维。如,在《变戏法》的体育活动中,老师可以循序渐进地提出问题,首先,“小鱼来了,那么有谁知道小鱼是什么样的啊?”这一问题的提出可以让幼儿结合生活中见到的鱼进行想象。然后,老师再问“小鱼是怎样游过来的呢,哪位小朋友可以学一学?”这时幼儿可以充分结合之前的问题,想象出鱼的样子,以及根据鱼儿游动时的动作进行模仿。他们有的会将两只手当作尾巴放在后面学习鱼儿游的样子,有的会将两只手一前一后模仿鱼儿游动的样子,这样可以有效打开幼儿的大脑思维,激发幼儿的想象力,逐渐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2.“生活教育”是幼儿园进行关爱教育的主要方式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中的精髓,其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等,这是一种符合中国国情,并且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新方法、新理论。生活教育在幼儿园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幼儿刚刚踏入校园生活,对陌生的新环境无法很快地适应。所以,老师应该注重对幼儿的关爱教育,结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创造出贴合幼儿生活的教学环境,展开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让幼儿感受到家的气息,慢慢安抚幼儿的不安心理,从而顺利开展幼儿教学实践活动。

3.“民主教风”是幼儿园开展关爱教学的重要保证

老师在幼儿教学过程中,要认真观察和对待幼儿,抛开年龄界限,将自己融入幼儿的世界中去,将幼儿当作自己的老师,跟着他们了解幼儿的情感世界。同时,通过与幼儿的平等交流,增进彼此的关系,从而和他们成为好朋友,还要了解幼儿的需求,为幼儿创建一个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在与幼儿的相处中逐渐教会幼儿知识,引导幼儿认识事物,从而潜移默化地完成教学目标。

总而言之,陶行知作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学家,他的理论思想和教育实践是教育事业发展中极为宝贵的财富,在现代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的“平民教育”“解放教育”“生活教育”“民主教风”等,对幼儿开展关爱教育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所以老师在幼儿教学活动中要有效应用这些思想,提升幼儿教学质量,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崔庆玲,彭希林,刘善球.德育之精魂:关爱教育说[J].学园,2011(3):8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