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夯实课堂教学

夯实课堂教学

夯实课堂教学

夯实课堂教学范文第1篇

企业管理理论实践素质企业管理是一门融理论与实践于一身的课程,它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也要求学生能够灵活地将理论知识转化成实际的管理才能。因此,为了提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竞争力,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中掌握企业管理的方法,领悟管理的真谛。同时,也要认识到企业管理课程必须同时关注学生三个方面的能力,即管理理论、管理才能和综合素质,才能系统有效地实现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

一、夯实理论基础

理论知识是每一个学科的根基,同时也为学生日后的实践提供坚实的依据和方向。因此,企业管理课程首先必须向学生传授全面且深入的理论知识。

第一,教师要紧密关注学科的研究成果,向学生传授先进的管理理念。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并不能局限在课本所呈现的基本概念。相反,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师应该保持与前沿对话的姿态,及时向学生传达学界的研究成果,让学生在前沿的研究中打开自身的视野,从而加深对企业管理的理解。同时,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中组织学生对这些前沿的观点进行讨论,分析这些观点的可取之处以及可待改进的地方。当学生敢于对这些前沿的观点进行剖析和讨论的时候,学生才能够在切身的体会中领悟到这些理论的精髓所在,从而在激烈的观点碰撞中激发出自身的想法。

第二,教师要加强自身的理论研究水平,及时和学生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魅力,激发学习的热情。在企业管理课程的讲授中,教师不仅要及时地向学生传达前沿的研究成果,教师也要加强自身的研究水平,对企业管理提出自身的看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时跟学生分享自己的研究结果和研究心得。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他们接触到的第一研究者。当教师在分享自己对本学科的研究成果之时,学生不仅能够近距离地感受到企业管理理论研究的魅力,也能够在研究成果中感受到教师的努力和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挖掘实践机会

由于企业管理课程要求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因此学生除了在课堂上接受前沿的研究成果以及感受教师的研究魅力之余,还必须加强自身的实际运用能力。为了加强学生的实际管理能力,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充分地挖掘有关管理的实践机会,从而让学生在切身的体验中学会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操作中。

为了更好地开展实践活动,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将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实践小组,从而让学生在小团体的组合中更加便捷地开展实践活动。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比较具有现实操作性的做法便是模拟情景。情景模拟是一种既节约实践成本又能够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其中的方法。因此,当班级学生成立了实践小组之后,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师可以收集当下企业管理的个案,在充分分析个案的基础上创设相应的模拟情景以及设置对应的问题,并且分配给对应的实践小组。这种模拟情景,不仅能够贴合当下的实际,更加直接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能够在模拟的空间中让所有的学生进入管理的氛围中,调动学生的想象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实践小组接到模拟情景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详细的分析,然后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课堂上展示。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仔细地观看学生的展示,结合课程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分析,帮助学生找出可以改进的地方。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在自身的实践过程中看到自身的不足,同时也能够让其他的学生汲取到同龄人的经验和教训,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较大的成果。当班级的实践小组全部完成了模拟情景展示的任务后,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师要将所有学生的展示成果进行总结,高屋建瓴地指出学生在模拟情景实践活动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并且联系企业管理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在宏观的视野中加深对实践活动成果的理解,同时让学生在理论和实际的相连中更加灵活地运用理论知识。

三、提升综合素质

理论知识能够为学生日后的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而模拟实践则能够让学生提前体验企业管理的感受,提高学生日后的管理能力。然而,如果企业管理课程想要让学生达到更高的水平,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那么教师应该在课程理论和实践之外关注另一件重要的事情,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长远的角度上看,企业管理的实质其实是如何进行资源和人力的有效调配和整合,它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管理知识和高深的管理技能,同时还潜在地要求学生具备哲学思维、交际才能等综合素质。因此,企业管理课程在专注管理知识和才能之外,还应该在课程中加入能够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容。

第一,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良好的哲学思维能够为学生提供宏观处理问题的视角,从而让学生在具体的管理问题面前保持灵活自如的姿态。因此,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师要在提升自身哲学素养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哲学意识,在分析管理问题的过程中加入哲学思路的分析,从而带领学生以一种更加宏观的视角看待企业管理的问题,从而抽象出处理管理问题的一般方法,以便应付日后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

第二,在课堂中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管理问题说到底还是人的问题,因此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在处理管理问题时更加从容自如。在企业管理课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课堂小组合作讨论以及课堂即时演示的环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锻炼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让学生在即时性的相处过程中发现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的不足,从而为日后的改进提供一个明确的方向。同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密切关注不同学生的表现,为学生做好相关的记录,在合适的时机中为具体的学生提供切实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学生更好地认清自身,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管理课程应该结合学科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资源和优势,提升学生在企业管理方面的能力。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首先要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通过介绍学科的理论前沿知识以及分享自身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心得,调动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掌握先进的管理理念。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实践的机会,从而让学生在切身的体验中学会将先进的管理理念运用于实际中。最后,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以及人际交往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让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道路。只有这三者并行,企业管理课程才能够系统而有效地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1\]周祖兴.基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企业管理》教学改革与实践\[J\].南方论刊,2011,(S2).

夯实课堂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品德;生活化;营造;了解;关注;创设

【Abstract】"Return to Life " is the basic idea of moral curriculum reform.To "build the moral life of the classroom," teachers must create a harmonious living environment,motivate students to learn effectively excitement; understand the life experiences of the students have to select teaching materials and student life links point; concerned about the current needs of students,Identify meaningful and valuable communication point; create a typical life of an open situation,grasp the moral teaching of the ultimate goal for students in the "life"of the stage to enjoy the concrete,rich and moral training,the development of moral wisdom,and internalization Ethical behavior.

【Key words】Character; daily life; create; understanding; attention; create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1)06-0024-03

鲁洁教授曾用“回归生活”来概括德育课程在基本理念上的主要变革。的确,教育是生活的需要,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承载课程文化的品德课堂原本是一个被师生所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是生活的缩写,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构建促进学生生命成长、智慧成长、人格成长的生活化课堂,使课堂充满催生学生情感、智慧、人格成长的阳光雨露,是深化品德课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在新课程的实践中,我们探索着,更在思考着。

一、营造和谐生活氛围,激发兴奋点

生活化的课堂拒绝虚假的情感。它需要师生在共同构建知识中实现真正的情感交融,它需要学生情绪、精神上的振奋与激动,它带给学生与教师的生活体验是令人回味的,其效应是不可低估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使品德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学生实际最佳结合从而引起学生学习情绪高亢、激昂,是德育回归生活的首要途径。

1、以平等的师生关系激发学习热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只有在平等、民主、和谐的人际氛围中才会放松心情,激起自主学习的兴奋点,才会说真话,吐真言,才会乐于探究,敢于实践。小学生的心理活动活跃,他们的认知、理解等心理过程常常伴随较大的情绪性和波动性。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学生有了高兴的事,或遇到了不开心的事,往往愿意跟生活中最亲密的伙伴倾诉,和他们一起分享快乐,一起分担忧愁,因为这亲密的伙伴是他最信任的人之一。这说明信任是沟通的基础。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老师一直处在道德权威的神坛上,居高临下地俯视着学生,拉大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难怪学生是“敬而惧之”、“听而疑之”,品德教学也就成了苍白无力的说教。

在新课程的课堂中,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激活者,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激发他们在互动、对话、交流、沟通中不断提升、推进已有的经验,促使他们在更高层次上的自我构建。教师要充分实现教学观的转变,放下“道德权威”的架子,以学生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的身份亲近学生;要善于把品德教育自然、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要善于调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经历,以自己的真实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要以一颗真诚的心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引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激发他们交流的欲望,同时享受体验的快乐,并最终在平等真诚的沟通交流中形成共识,在融合中进行道德的自主构建。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教师还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要多关心学生,多和学生交流、沟通,还可以和学生一起游戏、一起活动。因为在学生心目中,教师往往是他们最敬佩、最易于模仿的对象,所以,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和学生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去影响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2、以和谐的课堂氛围优化学习方式。

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能使人放松心情,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真诚平等的对话也只有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才能实现。教师要创设一个学生“想说、敢说、愿说”的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如自由组合式的合作、漫谈式的师生对话、全员参与的积极评价等,建立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真诚沟通的平台,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一起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从而提高品德课的实效性,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1)让学生自主选择。

品德课程所建构的是一种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要让学生在这种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并从这种生活中得到精神的满足、心灵的享受,就必须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解放他们的手脚,解放他们的心灵,让他们有充分自主的选择,选择活动的形式,选择交流的内容,选择沟通的伙伴,因为学生只有在充分自主选择的场景中才会激起学习的兴奋点,才会真正毫无顾忌地畅所欲言,享受课堂的快乐。课堂也才会真正与生活接轨。

例如在《客人来了》(苏教版《品德与生活》第一册)一课的教学中,可以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接待客人的经验切入和展开,让学生自主选择伙伴表演招待客人,让学生在自主活动、自主评价中愉悦地去感受、去体会、去思考接待客人应有的礼貌以及应对陌生人敲门的策略。

(2)让学生充分展示。

品德教育关注的应该是每一位学生,但在课堂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无事可做”的旁观者。在教学中,教师对这部分“旁观者”应给予更多的关注,要创设机会让每一位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倾诉自己的烦恼,展示自己的才华。教师可以通过课堂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情景表演等形式满足学生与他人交往的需要,让他们看到自己在小组合作中的力量,找到自己与他人的共同感悟,感受人与人之间达成融合和沟通的快乐。

例如在《客人来了》一课的教学中,除了安排个别学生的上台表演,更要安排并关注小组内的合作表演,因为这种常态下让每位学生参与的表演更接近学生的生活,也更容易暴露生活中的真实问题,有助于教师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同时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使品德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二、了解已有生活经验,寻找链接点

生活化的课堂应该是常态化的课堂。品德课堂面对的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已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并且因为这些生活经验已经有了一定的实践性,所以对他们的影响是深刻的。因此,品德教材在内容上关注了学生的现实生活,为教学提供了线索和空间,作为教师就要会从教材描述的生活片段中选取链接生活的点,注意已有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的联系,充分发挥已有生活经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1、选择熟悉生活场景。

品德教学是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儿童的生活和生活中的儿童的过程。品德教材中呈现的基本上是一些“美好的生活图景”,与学生原汁原味的生活场景有一定的区别。所以,教师应该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场景中选择合适的素材进行一定的加工,在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让学生感受品德与生活的内在联系,引导儿童进入或重新进入自己的真实的生活世界,对自己的真实生活进行有意义的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和反思。

例如《这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地方》(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三下)这一单元的教学,由于我国地域文化的差异,教材上所呈现的北方社区的场景学生并不熟悉,如果教师只是照搬教材,就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更谈不上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所以,教师不妨从学生生活的社区入手,让学生互相介绍自己生活的社区,以及自己在社区中的活动情况,让熟悉的场景、类似的经历激起学生交流的欲望;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附近的社区,听取社区负责人的介绍,让学生了解社区居住条件、环境、文化生活的变化,帮助学生了解社区的历史,引起探究本地区社区变化的兴趣。这样,在了解本地社区的基础上再联系教材内容了解目前我国各种社区的共性与个性,就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加深对社区的认识和理解。

2、激活已有生活经验。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教学只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学生正是通过自己对真实生活的检验来建构知识的。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观察、调查、采访、交流等活动,激活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深化他们对自身经验的体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虽然有一定的实践基础,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而课堂正好为学生的这些生活经验提供了一个交流、感悟、展示的平台,使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体验和提升,从而增强学生道德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建构的机能。

例如关于《买东西的学问》(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上)这个话题,每个学生都有过购物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教师在本课教学前应对学生进行充分的调查,了解学生经常光顾的购物场所、经常购买的商品以及在购物中遇到的困难,让学生这些已有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成为教学的重要资源。比如对于城市的学生来说,“超市”是他们购物的主要场所,学生经常会和父母一起去超市购物,但独立购物的较少,因此学生对超市购物的一般程序和常识并不十分了解。教学时,就可将学生的这些生活经历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将教材、学生、生活、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自主交流生活中的发现,介绍购物的经过,讨论问题的解决办法……在回归现实生活的过程中实践、拓展、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创造和享受更美好的生活。

三、关注当前生活需要,确定沟通点

生活化的课堂,其获知过程应成为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过程。罗杰斯的“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当学生认为学习内容与自己的目的、需要有关时,学习积极性高,效率也高。对于学生来说,只有他自己的生活才是对他有意义的、真正的生活;对于品德教学来说,只有引导学生关注和实践他“当下的、即刻的、正在进行的生活”,才会成为有效的教学。教学中,要在教材内容与学生当前正在进行的生活之间建立一种“意义牵涉”、“利益关联”,就必须关注学生当前的生活需要,确定有意义、有价值的沟通点。

1、抓热点。

学生生活的时空是瞬息万变的,尤其是在当前这个信息社会,生活中常有一些热点问题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作为社会人的学生也不例外,而且往往对此很感兴趣。所以在品德教学中,教师要做个生活的有心人,有意识地关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及时从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那些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事件、现象加工成教学内容,引进时代活水,充实时代精神,让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接轨,带学生走进“活”教材,走进现实生活,引导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去关注、实践和创造自己的生活。

2005年10月12日是我国自行研制的载人飞船“神州六号”胜利发射升空的日子,举国欢腾,学生也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一直到10月17日“神州六号”胜利返回的这段日子里,不管是在下课休息的走廊上,还是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学生交流的话题都离不开“神六”。是啊,这一件令全世界人民瞩目的喜庆事件,当然也是学生最希望了解的“热点”问题,同时也是一次“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机会。如果教师能在这特定的时刻抓住这一“热点问题”,结合品德课程中的有关话题组织起关于“神州六号”的系列探究活动,无疑是资源的一种最佳整合。

2、聚焦点。

品德教学中,学生不应该只是别人生活的旁观者、评论者、模仿者,而更应该对自己正在进行的真实生活进行观察、思考、反省、体验,这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也是他们最需要的。所以,教师要在课前作好深入的调查,了解学生最需要的是什么,发现学生生活中值得关注的,急需解决的一些焦点问题,制定可行的教学目标,确定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沟通点,在开放的教学活动中引领学生进行道德的体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最终建立一种关注生活,认识生活的态度。

例如《媒体连着我和你》(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这一主题的教学,“电视”是一个学生都感兴趣的话题,一说起电视,孩子们就有说不完的话:动画片、武打片、科普片……学生都喜欢,只嫌时间不够,来不及看。这也难怪,现在的孩子没有兄弟姐妹,也没有多少课外活动,电视就成了他们的好伙伴。只是由于视力下降、影响学习等原因,家长往往持反对态度,学生对此也感到非常苦恼。怎么办?显然,这是学生急需解决的一个生活中的焦点问题。一位老师在组织这一课教学时,就很好地抓住了这一焦点,巧妙地确立了学生“对电视很感兴趣”这一沟通点,通过小组讨论、自由辩论、请教老师、现场沟通等形式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很多看电视的卫生常识,而且使他们认识到如果能合理地安排时间,学会自我控制,保护好视力,还是能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的。这种从学生生活需要引出的焦点话题显然是很受学生欢迎的,同时也引领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走向更好的生活实践。

四、创设开放生活情境,把握落脚点

生活化的课堂追求育人过程的真实价值。学习是开放的过程,创设开放的生活情境是实现生活化课堂教学目标的根本途径。“生活”既是品德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本课程据此进行的过程和手段。因此,创设典型的开放的生活情境并运用恰当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自然就成为品德课教学的“落脚点”。准确把握落脚点,可以将抽象的道德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更好地引发学生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1、选取典型生活素材。

道德不仅是“心灵之知”,更是一种“实践之知”。新课程倡导“教学即生活”、“生活即教学”,但课堂中的生活永远不可能真正等同于真实生活,也不应该变成真实生活,而应该是一种经过“重构”的、体现教育意图的、有教育意义的、“近似真实”的生活,或者说“准真实”的生活。品德教育只有针对学生生活实际,选取蕴藏于学生生活中的典型道德事件为素材,通过尝试探究、角色游戏等感性的方式,让学生处在一定的情境中,经历事情,有所选择,有所判断,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才能使学生获得内心认可的道德知识,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才能培养出属于学生自己的品德。教师要精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生易于理解的,具有道德教育价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真切的情境中获得体验,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探究并尝试自己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对那些通过分享获得的间接经验进行领悟内化,在课堂与学生的真实生活之间架设一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快捷通道。

例如在《友爱残疾人》(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三上)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课堂上,学生们对残疾人的难处分析得头头是道,诸如“上下楼梯”、“上厕所”、“吃饭”、“穿衣”、“过马路”、“下课游戏”等许多的困难和不便他们都知道。但我们也发现,他们的叙述却是那么的冷静和理智;课后,即使对身边的残疾同学,他们仍缺少关注,更谈不上帮助。显然,他们只是处于“隔岸观火”的状态,还没有真正走近残疾人。在一次教学中,一位教师选取了一些典型素材,创设了一个“走近残疾人”的体验情境,学生们认真地开始了尝试:有的蒙上双眼,拄着拐杖摸索前行;有的背着双手,低头弯腰贴着桌面用嘴去翻书;有的用手势比划着问路;有的用一只手穿衣,满头大汗却仍穿不上;还有的用双手艰难地挪动身体……仅仅十多分钟时间,他们的小脸慢慢地从开始的兴奋好奇逐渐变为严肃,对残疾人的友爱、敬佩之情油然升起。课后,我们看到他们对身边的残疾人给予了更多的关心,更多的尊重。学生在这种由典型生活素材整合而成的“准真实生活”的模拟情境中进行的活动,对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内化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2、运用恰当呈现方式。

在倡导现代化教育的今天,无可否认,多媒体快速、直观、生动的效果给品德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教师也都在努力运用这一现代化教育技术,采用多种手段创设开放的生活化情境。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多媒体是创设情境的一种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要考虑其形象性、生动性,同时也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及教育的发展特点。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并不是越多越好,呈现的方式也并不是越花哨越好,关键在于要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的基础上,把握教学目标与学生精神需求的最佳结合点,让学生在自然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交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活动,经历道德实践和体验,并从中有所感悟,获得快乐。

例如《春天的歌》(浙教版《品德与生活》一下)这一单元的教学中,一位教师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全方位地了解春天,课前花了大量的准备时间,扛起摄像机到公园、田野、山坡等好多地方拍摄了许多美丽的景色。课堂上,教师创设了一个“欣赏春天”的情境:那一个个漂亮精美的画面的确对学生的视觉、听觉等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引起了学生一阵阵哇哇的惊叹声,课堂气氛显得非常热闹。但是当教师要请学生介绍一下画面中的内容时,好多学生却对画面中的许多植物不认识,教师就显得很无奈,辛辛苦苦创设的这一情境却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

夯实课堂教学范文第3篇

具体地讲,我以为,一个合格的、优秀的,立志走好自身专业发展之路的中学语文教师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夯实专业技术业务能力基本功,力争做到任何时候面对学生时都是“满桶水”

教师专业化对于教师自身方面的确有着较高的要求。要实现教师专业化,首先应加强教师的自身综合素养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教师专业的良性发展。而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他要掌握的本专业技术业务能力的基本功,却又是十分丰富和深广的。除现有的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段所学的全部课程应当力争全优之外,他还应当夯实与之相关的逻辑学、语音学、语言学等业务技能,要力争做到这些专业化知识的“满桶水”。惟有如此,他方有可能“浇”给学生的才会是“满碗水”,而且也只有如此,他作为语文教师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做到游刃有余和得心应手,而不致于挂一漏万或捉襟见肘,甚至洋相百出。再者,教师成长的“内在动力”又是加速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它可增强教师对自己专业发展的责任感,使得教师能够理智地展现自己,筹划未来的自我,最终达到理想的专业发展目的。

二、夯实专业技术教学能力的基本功,力争做到任何时候面对学生时都可多能并举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他在教学技能方面应力求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应更新观念,深入实施新课程改革。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已进人全面实施阶段。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能否与新课程相适应。教师的专业发展实际上是角色的转变过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具备以下角色行为:从教与学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2.教师应勤于学习,不断加强专业修养和更新专业知识结构。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终身过程,既要靠岗前培训,更要靠职后的进一步学习。教师职前培训功效是非常有限的,它只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起步。因此,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强化终身学习的动力,自觉成为不倦的学习者,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底蕴和文化素养。教师的学习,还包括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学生对自己数学的反馈来了解自己在专业知识的掌握与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3.夯实中学语文教学能力方面的基本技能。

教师应努力实践,通过实践加强对理论的探索。学习、实践、反思是教师成长的三部曲,而教学实践又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环节。

美国的马萨莉说“教学艺术只有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才能够真正的学到”,教师卓越的教学才能,灵活的教学技巧.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实践磨炼。因此.语文教师应视课堂教学与教学研究为自己的成长舞台,坚持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研究,在实践中发展,在实践中成长。 转贴于

4.夯实从口头语言到书面写作,再到姿体语言表达的基本功,力争使自己的语言表达始终做到生动、形象、鲜明和精准集于一体,并且形成一整套属于自己的独特而又优美、实惠而又特棒的语言表现系统。

诸如,我们应当在课堂语言表现方面狠下功夫,既做到具备相声演员的表演天才,又做到具备才华横溢的天才诗人的表现特质,更做到具备演说家口若悬河而又极具煽动性与诱惑力的语言表达潜质等等。

5.一个合格的、优秀的、学者型或专家型的中学语文教师,他理应具备文学家与思想家的内涵特质。

笔者以为,他的语言素养与人文素养应该是既有文学家的诗情画意与文采斐然,又有思想家的洞幽烛微和入木三分的鞭辟入里,更有哲学大师的睿智深邃与酣畅淋漓。

处在现代教育环境之中,我们语文教师还应加强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学习,夯实现代教育技术的相关理论,掌握必需的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水平和能力,以此来改革语文课堂教学结构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

除此外,中学语文教师要走好专业发展之路,还应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努力锻炼,形成自己独有的教学特色。我们可以,也应当通过自己教学实践的反复探索,从中抽象出非自己莫属的特质,并且坚持精益求精。因为,一个毫无自身个人特色的语文教师,他只能是个庸俗的教书匠,甚至是一个庸俗而且又十分蹩脚的教书匠而已。

三、夯实专业科研能力的基本功,力争做好新课程改革旅途上的排头兵和先锋战士

一个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不但是知识方面的饱学之士,而且是精通教学技艺的艺术大师,更应当是既善于不断总结经验又善于将自己的教学实践技能不断上升成为理论再回到实践中去有效指导实践的科研能手。事实上,具备扎实的科研能力,是一个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向专家型和学者型教师迈进的必由之路,更是一个学者型和专家型教师区别于一般教书匠的显著标志。所以,笔者以为,我们语文教师应当夯实专业科研能力的基本功,力争做好一个新课程改革旅途上的排头兵和先锋战士,积极参与并致力于校级、县级、市级,甚至省和部级的语文教学科研课题研究。比如,最实惠而非常亟须的,且对于一个普通教师又是可行的科研项目,就是致力于中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因此,作为中学语文教师,理应积极参与并潜心致力与校本课程开发和研究,让自身在参与校本教材的编写、校本资源的整合中,不断地吸纳新课程的理念,丰富新课程知识,提高自己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和驾驭新课程的能力,让自己在新课程改革旅途上起到一名排头兵和先锋战士的作用。

四、夯实综合公关能力的基本功,力争实现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效益的最大化

夯实课堂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课程引领;数学教育;接地气.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小学、初中、高中、本专科、研究生等学段;各学科,特别是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课标、教材、教学、评价、考试等环节;一线教师、管理干部、教研人员、专家学者、社会人士等力量;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等阵地5个统筹。旨在依靠各方力量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有独立个性,有综合素养,有办事能力,全面发展的大写的人。课程建设是文化的载体。提高教育质量,组织是保障,课题是标杆,专家是先导,课堂是主阵地。

一、正确引领夯实课程建设基础

(一)组织引领建立健全新课程改革领导小组,成立相应的办公室;明确学校学科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学校智慧、课程建设体系以及推动课程建设的有效抓手和动力保障。学校在全面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和开足开齐开好课程的基础上,“落实国家课程,融合地方课程,创新闪光课程”,把数学教育的实践探索与培养目标、尊重生命成长、开发区域资源有效整合;采用“课程中心招标、自我推荐接榜”的双向选择方式确定校本课程及开发负责人,提升课程建设的领导力、研究力和执行力。学校对校本课程实行合同化项目管理,与各成员签订“课程研究自愿合作书”及“课程开发协议书”,明确校本课程开发责任人职责,实施常规化考核管理与评价同步并与教师专业发展、绩效考核评价挂钩。

(二)课题引领以课题强化设计,以研究深化设计,以实践优化设计。通过数学课题的研究,进一步明晰学校课程建设的思路与智慧,抓好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寻找优化校本课程和改革课堂教学的有效路径,形成有本校特色和自身特点的校本课程建设体系。(

(三)专家引领聘请市内外、县域内外的行政领导、知名专家及学术资深人士,组建学校课程建设顾问团、导师团、咨询团、策划组、指导组,负责破解校本课程建设的疑难与瓶颈。

二、创新课堂让数学教育接地气

(一)夯实基础课程抓理念更新促基础课程夯实。一是明确学科特色目标,强化教学核心任务,以扎实的教风,让学生在不同的学段,学有所长,从而使所有课程目标落到实处。二是明确课堂建设思想,践行课堂上老师目中有“人”,眼中要有“光”的理念,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让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在课堂研究上,主要从“如何教”到“指导学”,在课堂关注上,主要体现主体地位、尊重个体差异、倡导积极体验;在课堂实现上,主要让老师会导、能演、善演,孩子乐学、会学、主动学、创造性学,从而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与课堂效益的有效提升。(二)研究人文课程抓资源优势促人文课程研发。结合巫山县是重庆市生态涵养发展区的优势,充分挖掘校本资源和乡土资源,以开发“三名教材”即《闪光巫山?名诗集?名人集?名曲集》为突破口,指导学生动脑动手,引领孩子励志,增强走出巫峡、走出大山和减载人口意识,把学校建设成“具有本地文化特点的靓点学校”。(三)研发活动课程抓传统优势促活动课程研发。注重“主题性、趣味性、灵动性、成长性”原则,重点落实好“五项课程活动”即,一抓传统活动。扎实落实好每学年“校园五节”传统活动,做到主题鲜明,活动创意实。二抓选修活动。全面落实好每周的“班队”、“社团”等订单式、走班式、自由式选修活动,做到教材编好、教师配好、课程上好、学生学好,让孩子在各类探究性、参与性、体验性活动中成长。

三.抓展演活动

精心组织好每月年级组主题班会展演、每周一朝会“文化早餐”闪光舞台展演。四抓庆典活动。组织好“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清明节”、“劳动节”、“国庆节”等,做到主题鲜明有特色,人文创意有靓点。五抓竞赛活动。精心组织好“魅力小制作”、“创新小明星”、“竞赛小状元”等实践竞赛活动。通过电脑制作活动的开展,培育大批“操作能手”,带给孩子们快乐、自信,动手动脑成为他们智慧、品格和幸福的生长点、闪光点。(四)研讨趣味课程抓个性需求促趣味课程研发。将学校环境建设成隐形课程,充分挖掘校内师生及社区资源,开展以闪光教育为平台的智慧课、科技科、创新发明成果展示课。以求让孩子在趣味中开发,在趣味中张扬,在乐学中求知,凸显办学特色。生活处处皆数学。努力寻找孩子的闪光点,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性,激发潜能,以数学课堂为平台去捕捉、挖掘、培育、放大闪光点,感受进步与发展,体验成功与快乐,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中之重,也是为教者的初衷。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夯实课堂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电工电子技术》;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2-0104-01

现代企业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给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既带来机遇又使其面临挑战。要使《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开展得有声有色,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作为电类专业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中职学生的特点,以及他们的心理特征,在遵循这门课本身的教学规律的同时,大胆创新各种教学思想和手段,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充分认识中职学生的特点

中职生是指正在接受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其年龄一般在15―18岁之间的“90后”。他们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生源的构成比较特殊,大多数学生是义务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他们自卑感严重,但反抗心强烈,在学习上,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上,他们思想意识活跃,但学习动机缺失,有广泛的兴趣受好,但注意力难以集中。

职业教育十分注重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实践技能的培养离不开理论支撑。《电工电子技术》在中职学生电类及相关专业中,是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在衔接专业课和后期的实习实训中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学习好这门课程,意义重大。在他们的脑海中一直有“学习无用,书本理论知识无用”的思想在左右着他们。这些因素导致在课堂上,学生普遍反映电工电子类课程晦涩难懂,注意力也难以集中。在实践技能训练上,一方面中职生入学时普遍动手欲望不强,动手能力较差。另一方面,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比较渺茫,学习目标不够明确,所以对《电工电子技术》这门课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二、对《电工电子技术》课堂教学的探究

(一)夯实基础,扫除学习障碍。首先,针对学生物理基础差,电学知识概念模糊的现状,在开展《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课堂教学前,需要认真找出本堂课所需要的电学基础,找出那些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是必需的。在课堂上,决不吝惜时间去扫除这些学习上的障碍。

其次,随着课程的推进,往往后面的知识都是以前面的知识为基础的。为了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同样,在开展新的课程内容前,依然要不吝惜时间去巩固基础。只有在基础这个背景知识充分理解的前提之下,方可开展新的教学,否则学生的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上课就是在煎熬和无奈中度过,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夯实基础的方法和手段可以多种多样,不只是局限于讲解,可以采取老师提问,学生自己提问,也可以把这个环节提前到课前预习,让学生制作知识卡片等形式。不吝时间去夯实基础,是开展好这门课教学的关键,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二)直观教学,简化学习过程。任何教学理念,最终都要落实到好的教学方法上来。针对中职生的特点,更需要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其中最关键的是使教学过程直观。直观教学方式有多种。

1.恰当运用挂图。运用挂图,能较形象、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一目了然地明确文中涉及的东西和蕴涵的内容,节省教学时间。在讲解一些只需静态观察和分析的问题的时候,结合挂图讲解,学生便能较快地掌握,提高学习效果。

2.恰当运用道具。《电工电子技术》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对电路元器件、测量仪器等获得感性认识,把这些实物或经过简单加工的模型带到课堂,结合道具讲解相关内容,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增强理性认识,增强记忆,并为后期的实习实训打下良好的认识基础。

3.充分运用多媒体。多媒体技术是使用计算机交互式综合技术和数字通信网络技术处理多种表示媒体――文本、图形、图像、视频和声音,使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为一个交互式系统。对于《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而言,有很多动态的演绎过程,例如:讲解三极管的工作原理,分析基极电流、发射极电流、集电极电流的形成时,用普通的挂图分析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由于是微观的动态变化过程,很抽象,因此,运用多媒体和动画效果,动态的演绎这一过程,便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件和动画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和良好的交互性,不仅可以更加自然、逼真地表现多姿多彩的视听世界,还可以对宏观和微观事物进行模拟,对抽象、无形事物进行生动、直观的表现,对复杂过程进行简化再现等等。这样,就使原本艰难的教学活动充满了魅力。

运用各种表现手段,简化教学过程,让学生形象直观地学习抽象的原理和公式。课堂教学教之有法,但又教无定法,挂图、实物道具、模型、多媒体课件等这些教学表现手段要灵活运用,根据所讲授知识点的特点,合理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