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精神病的预防

精神病的预防

精神病的预防

精神病的预防范文第1篇

【摘要】为使更多护理人员对老年病人的跌倒引起重视,采取更有效的预防措施,总结了老年精神病患者跌倒的相关因素及干预措施,对有效降低老年住院病人跌倒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老年精神病患者 跌倒 预防 护理

1 引起跌倒的相关因素

1.1 环境因素引起跌倒的环境因素被划分周围环境较差和个体对环境的适应较差两类因素。身体健康很差、灵敏性很差、居住内外条件较差都容易导致老年人跌倒,尽管医院方面均设法减少环境中容易引起跌倒的危险因素,但跌倒意外中仍有50%与环境有很大关系,这是因为对年轻健康者来说是安全的环境而对年老体弱者来说就不那么安全。如:室内家具摆放不当、光滑的床垫、光滑的室内装璜及地板;病房照明灯光昏暗或直射,致使老年人看不清楚东西;病房地面不平、太滑或有积水,病房走廊部位堆放有障碍物,病房内设置家具多,病室内病床间距过窄,病室墙有棱角,楼梯过陡或台阶过高,没有安全扶手。

1.2 药物性因素老年精神病患者服用精神类药品、降血压药会影响平衡功能,容易导致跌倒。如:抗精神病药冬眠灵常会引起性低血压;抗癫痫药易发生共济失调;扩血管降压药容易导致血管扩张、心排出量减少、脑供血及供氧不足,容易出现头昏、跌倒。

1.3 衣着因素 穿着过于长大的衣裤,鞋不跟脚,鞋底不防滑。

1.4 其他外部因素轮椅或床制动不好或未及时制动,床档固定差。不合适的助行器是造成老年人跌倒的潜在危险因素。病床高度不合适、无床档,床旁无呼叫器,病房坐椅无靠背、无扶手等。

1.5 老年患者自身因素

(1)患有神经系统疾病,如眩晕、偏瘫、癫痫、老年痴呆等;影响运动与平衡的骨科疾病,如严重的关节炎、颈椎病、肌力减退、石膏管型、腋拐、假肢等。由于老年人关节僵硬,不能正常坐立,起床及久坐后站立时,常因改变导致大脑供血不足,从而头晕站立不稳而跌倒。

(2)步态不稳将导致跌倒老年人步态的基本特点是下肢肌肉收缩能力下降,脚跟着地、踝跖屈和屈膝等动作缓慢,伸髋不充分,摆动腿抬高的程度降低,行走时拖拉,故容易发生跌倒。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的控制能力下降,多数人的跌倒与中枢控制能力的下降、对比感觉降低、摇摆较大和躯体感觉较差以及反应时延长和平衡功能被损害等有关。感觉的传入不正常,老年人表现为视力、视觉分辨能力下降;触觉下降;踝关节躯体感觉的传入通常与地球吸引力中心位置不吻合,多数跌倒者与低视觉分辨率有关。

2 预防跌倒的干预措施

2.1 创造安全的病室环境,降低跌倒的发生率 病室的光线要充足,夜间病房开小夜灯;地面材料应防滑、平整、干燥;病床的高度以患者坐在床沿脚能够到地为合适;工人拖地应设警示牌;厕所、洗漱间、浴室需增设防滑垫;病房、走廊安装横向扶手,厕所、浴室安装竖向抓杆,便于站起时借力。

2.2 加强个人防护 患者的衣裤大小合适,裤腿脚要利索,鞋子防滑合脚;病床、轮椅的制动闸性能良好并及时制动,用轮椅护送患者时扣上安全带。提供稳定性好带扶手的坐椅。行走时采用稳定性好、腕横纹上约2 cm高度的手杖,偏瘫患者功能锻炼时采用四边形保护器具,穿防滑鞋

2.3 用药护理 老年患者服用镇静剂、精神类药品、降血压等药物时做好疗效及药物副作用的观察,患者改变时尤其要注意防止跌倒。对于遵医嘱使用有跌倒危险的药物意识模糊的患者,需有人陪伴左右,并放置护栏,调低床的高度

2.4 评估危险因素,确立高危人群 对高龄体虚能活动、以往有跌倒史、定向障碍、自主活动受限、服用镇静剂、视力下降、排尿排便频繁者,久病下床及随时有晕厥可能的患者均应特别予以关注。在患者入院时即填写跌倒高危评估表来确立高危人群,并在患者一览表、床头做醒目的警示标记,采取预见性防护措施,避免意外受伤。

2.5 加强宣教健康教育是有效降低跌倒发生率的措施。护理人员向高危病人及家属说明有关发生跌倒的一般知识,交代药物的作用及副反应,使老年人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并能加强遵医行为。

3 护理

3.1 护理评估患者入院时,对65岁以上老年入院患者进行跌倒高危性的评估,从年龄、神志、自理能力、活动能力、既往史、应用药物方面评估在患者一览表和床前做好防跌倒标记,引起医、护人员包括护工的警惕,使护理人员自觉建立起防范的安全理念,建立起主动服务的意识,对高危患者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

3.2 心理护理鼓励护理人员经常与患者及家属交谈,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疏导。对于不愿求助的老年患者,应让其认识自身的生理变化,认识跌倒的危险性,发现困难及时求助于医务人员;对于发生过跌倒的患者,要帮助他们了解如何预防跌倒,克服恐惧心理,摆脱跌倒的阴影。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住院患者也越来越多。预防老年住院患者跌倒,关键在于全面的护理评估,消除引起跌倒的危险因素,制订相应护理对策,通过护理人员、老年人和家属的共同努力,使老年住院患者跌倒的发生率降到最低,维护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金花.老年住院病人跌倒的相关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护理研究,2005,19(12B):26962697.

[2] 陆燕弟.老年人跌倒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护理[J].护理研究,2007,21(4C):10411043.

精神病的预防范文第2篇

【关键词】早期 综合干预 精神病病人 冲突

由于精神病病人的特殊性,精神科病区的封闭式管理特点以及一些管理上的漏洞,使住院病人之间或多或少地出现一些冲突,特别在当今人们法律意识增强的情况下,不仅给病人造成躯体及心理上的伤害,同时因医疗纠纷也给医院及医务人员增加了经济和心理上的负担。为探讨预防住院精神病病人之间发生冲突的影响因素,作者进行了相关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9年1月―2009年12月在我院精神科住院的465例精神病病人为干预组,男235例,女230年龄16岁~76岁,采用早期综合干预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08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442神病病人为对照组,男225例,女217例;年龄16岁~72岁,未采用早期综合干预方法。

1.2 干预组干预方法

1.2.1 病室环境干预 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共同作用增加冲突发生的危险。2009年1月我科加强了病室管理,对住院环境进行了科学的安排。1 各病区分别准备一间大病室(能安置4人或5人),离护士站稍近,专门安置新病人,兴奋躁动病人以及有暴力倾向的病人,与恢复期病人相对隔离;2相对集中安置行动迟缓的老年病人,减少与青壮年病人的接触;3当住院病人增多时,将情绪稳定的病人疏散到轻病区,避免因住院空间拥挤、病人情绪波动而发生激惹;4对言行较乱、破坏性大的病人安置于单间,作为重点观察对象。

1.2.2 对病人的干预 分析冲突发生的常见原因,采取针对性的干预预防。1因疾病本身症状诱惑,如受妄想、错觉与幻觉的支配或处于极度兴奋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攻击他人而发生冲突,对这类病人护士要严格落实分级管理制度,重点观察和护理,24h置于工作人员视线之下,及时发现冲动先兆;认真督促服药,保证治疗及时有效,尽快控制精神病状;丰富工娱活动,如打乒乓球、下棋、看电视等,使病人精力适当发挥,分散其病态思维;必要时进行保护性约束防患于未然。2恢复期病人由于长期住院,家属探视少、心情郁闷、烦躁、猜疑,故意滋事或者自尊降低

,互相争夺食品、物品而易发生冲突,对这类病人护士要注重健康教育,定期组织讲座,进行疾病相关知识教育、爱心教育、道德教育,提高病人自知力,使他们能够正确对待自己及他人。工作人员经常与家属联系,希望多关心、理解病人,常来探视。3对病人实施人性化管理,加强护患交流与沟通,尊重理解病人,尽量满足病人的合理需求,经常与病人一起娱乐、一起劳动,同他们进行平等交流,及时了解病人的心理动态,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及时消除不稳定情绪。

1.2.3 对护理人员的干预 1部分护理人员对冲突事件缺乏充分的认识,很难在护理工作中做好预见性护理。我科大多数护士都是从护校毕业直接到科室工作,从未经过专科培训,因此,我们对全科护理人员进行了专科护理知识和技能培训,使大家掌握调解冲突的方法与技巧,在平时工作中具有预见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2加强服务意识,提倡“主动服务”“超价服务”,做到勤巡视、勤观察。严格交接班制度,特别详细交代病情,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制止。发现冲突先兆及时有效处理。

1.3 观察内容 对每组病人观察其冲突发生率及冲突发生后造成伤害的情况。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冲突发生率比较 干预组发生冲突7例(1.5%),对照发生冲突15例(3.39%),两组病人冲突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

2.2 两组病人受伤情况比较 干预组7例发生冲突的病人,4例未出现受伤情况2例出现轻微伤,1例出现左手内侧上部软组织裂伤勿需缝合;对照组15例发生冲突的病人,8例未出现受伤情况,4例出现鼻出血,2例出现头部软组织裂伤需缝合,1例出现肱骨中段骨折。

3 讨论

精神病病人的行为大多是无规律性的,冲突有时也就不可避免,但平时如果加强警惕性和预见性,严格遵守各项管理制度,做好健康教育,搞好工娱疗工作,加强交流与沟通,及时发现病人的不良心态,针对性地进行早期综合性干预,可有效地降低住院精神病病人之间冲突的发生率,减少医疗纠纷。

精神病的预防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循证护理;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症状量表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6(b)-0162-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evidence-based care in the prevention of adverse reactions due to antipsychotics. Methods 208 cases of schizophrenia patients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2 to December, 2012 were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order of admission,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interven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104 cases in each.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given evidence-based care,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psychiatric routine care. 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s Scale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patients after 8 weeks of treatment, and the treatment compliance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 results of 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s Scale showed that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in the laboratory tests (0.98±0.33)、(1.11±0.41), nervous system reactions (0.96±0.34)、(1.10±0.45), with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 but the differences in the remaining items were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Evidence-based care; Antipsychotics; Adverse reactions; 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s Scale

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其适应证几乎包括了所有的精神病性症状,如精神运动性兴奋、躁狂、幻觉妄想、思维障碍,情绪、意向及行为障碍[1]。它能够影响人的精神活动,但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因药物治疗时间、用药剂量及不同药物种类等原因,患者易出现药物的不良反应,严重者可导致患者死亡或遗留有不可恢复的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2]。因此,患者在住院期间给予患者严密的观察和护理至关重要。现对2012年6―12月间该院收治的104例患者实施了循证护理,并和常规精神科护理相对比,以探讨循证护理在预防抗精神药物所致不良反应中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精神疾病患者共208例,根据入院顺序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04例。精神疾病的诊断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3]中的诊断标准。其中,观察组104例中,男性90例,女性14例,年龄16~65岁,平均(38.5±3.4)岁;病程1~28年,平均(5.6±0.5)年;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25例,高中及以下69例,大学以上10例;已婚59例,未婚45例。对照组104例中,男88例,女16例,年龄18~64岁,平均(37.1±3.6)岁;病程1~30年,平均(9.8±0.7)年;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28例,高中及以下68例,大学以上8例;已婚53例,未婚51例。

1.2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遵照医嘱给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患者及家属均对所采取的护理知情同意。对照组采用精神科常规护理(如向患者介绍医院环境、介绍同病房室友,关注患者的个人卫生、饮食及睡眠情况,密切关注患者的精神状态以保证患者的安全等),干预组采用循证护理方法进行护理。 现将循证护理内容介绍如下。

1.2.1 成立循证护理小组 本文中循证护理小组成员由1位副主任医师、1位副主任护师带头成立,组员则由主管护师、护师等10人组成。首先对护理小组成员进行有关循证护理知识的培训和学习,使护理成员掌握一定的循证护理的有效方法,以实现以下目标:①确定循证护理的概念和内涵;②明确检索所需的关键词,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证据真实性、可靠性及临床实用性的论证,最终确定结论;③循证护理小组成员每周一上午总结上周循证护理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把影响患者治疗、康复最大的问题作为下一步的研究目的;④运用实例,结合临床护理经验和患者及家属的需求,制订下一步的护理计划;⑤对目前临床护理实践方面的问题进行批判性接受和改进,进而评价护理干预的效果,以提出更好的改进方法。

1.2.2 确定循证问题 通过不良反应症状量表、依从性量表进行调查,收集并分析影响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的具体因素及严重程度:①精神疾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常见药物不良反应的种类;②如何对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干预和预防。

1.2.3 循证证据支持 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数据库中相关资料的查询,如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等,根据提出的问题中关键词进行检索,及相查阅关书籍等的方法,找出与之相关的资料[4]。

1.2.4 系统评价 按照查阅文献的纳入标准,首先进行随机或半随机的对照研究,排除不科学、不严谨、不可靠及研究内容重复的文献。其次是评价者对研究的方法及文献纳入标准的恰当程度进行了评价,对查询资料进行了提取,分析各研究中护理干预措施的差异性,找出与本研究所需内容想接近的资料,并得出合并结果。研究中纳入文献的主要观点是差异性不大,只是研究的内容和涉及面的广度和深度不太相同。

1.2.5 应用最佳证据以指导护理干预实践 在取得患者的同意后,根据所查阅资料及结合临床专业的护理经验为患者提供可靠而又适用的最佳护理方法,并应用于患者,为其制订个体的护理计划。首先了解患者精神症状出现的原因及治疗进展情况,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和行为训练有机的结合,及对患者家属进行宣教,讲明患者家属对患者治疗期间的重要性。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可逐步改善护患关系。医、护、患及患者家属共同参与到患者的康复护理干预中,护理干预中以注重病人个体化原则等为主要内容。通过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拉近护患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疾病,精神上得到支持,进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以减少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

1.3 调查工具

对两组患者护理8周后进行评定。

1.3.1 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s Scale,TESS):采用此量表记录治疗中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该量表将34项症状归纳为6组:行为的不良反应、实验室检查、神经系统反应、自主神经系统症状、心血管系统反应及其他[5]。

1.3.2 依从性量表 自制的依从性量表包括服药依从性、生活规律、个人整洁等3个方面。根据患者配合程度分为:①完全依从:患者存在主动性合作,并遵从医护指示。②部分依从。患者被动接受治疗护理,存在拒绝医护指示倾向,但经劝说后能够接受。③不依从。患者拒绝接受治疗护理,且存在违拗行为,需采取强制性措施。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0.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用t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症状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循证护理可以减轻患者在服用抗精神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

该研究通过对104例患者采用循证护理后发现,及时正确的了解各种抗精神病药物是十分重要的。随着新型抗精神病药物不断被应用于临床,给众多精神病患者带来了很多好处,也能深层次的推进精神类疾病的研究工作。但是不论是传统的治疗药物还是新型研发抗精神病药物均有可引起不良反应。目前住院精神病患者的治疗在急性期还是以药物主,但长期服用抗精神药物能干扰患者的精神活动及日常生活,且患者因为服用药物的药量及用药时间太长,精神病患者易产生许多方面的不良反应,导致患者出现不可逆的后遗症甚或死亡。因此,在临床上护理人员对患者服用的药物的特点应充分了解,对各种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早期应采用何种护理方法非常重要。而采用何种护理预防患者出现药物的不良反应至关重要[6]。从我院对干预组采用的循证护理干预可知,对个体患者有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预见性地进行预防,同时针对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症状进行及时处置,因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或减轻患者的不良反应症状。该研究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7]。循证护理在预防患者不良反应方面的优势优于常规护理,这充分体现了循证护理在临床护理中的正确规范应用。该研究对精神病人的用药类别及用量用法、不良反应等都提前列举出来,并每周总结上周循证护理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把影响患者治疗、康复最大的问题作为下一步的研究目的,而对目前临床护理实践方面的问题进行批判性接受和改进,进而评价护理干预的效果,以提出更好的改进方法。因此这个过程在预防患者不良反应方面就具有极大的优势。

3.2 循证护理可提高患者对治疗护理依从性

依从性是指患者对治疗及治疗行为遵从程度,抗精神病药物对治愈精神疾病患者及减少患者复发具有积极作用。但由于患者诸多因素的影响,精神疾病患者服药依从性可分为依从良好、部分依从和不依从[8],该研究中笔者根据已有的研究方法也自制了调查表格对患者依从性进行了观察。循证护理方法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用药的依从性。

目前药物治疗是治疗精神疾病的主要方法,为保证治疗效果稳定和减少病情复发, 患者对服药的依从性是长期治疗的关键。而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又制约了服药的依从性, 患者对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的客观体验和主观认识又经常与医护人员的判别尺度不一致,为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必须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 重视患者对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观感受和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等[9]。该研究中笔者将循证护理用于临床护理中,是以“护理中出现的问题”为出发点,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的主观性与盲目性,使护理工作做到“有证可循,有据可依”[10]。表1显示:循证护理注重患者的是药物的疗效同时关注患者主观感受和生活质量, 如体重、仪表形象、注意力等。若这些不良反应使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社会功能、自信心以及审美观产生不良影响, 从而可以影响了患者的依从性,而家属对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态度也会间接影响患者的依从性, 部分家属担心患者的智力、生育等问题,这些观念均会降低家属对治疗措施的信心[9]。循证护理以人性化的态度与患者和家属共同参与到患者的康复护理干预中,从而更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护理依从性。

综上,该文笔者采用循证护理首先对精神病药物进行了总体分析和总结,以全面了解精神病药物的种类及产生的不良反应,这种研究方法针对性更强,可以全面了解研究目的。但是本研究只研究了8周,而精神疾病是一个长期治疗和用药巩固的过程,所以观察需要时间更长一点,也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文化、职业及对医学方面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对服药的不同心态。该研究对这方面的观察不足,这是下一步研究的方向。因此,了解精神疾病的类别、不良反应及患者对服药的态度,可真正达到提高精神疾病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因此,循证护理是一种新的护理理念,有助于推动护理科学不断的向前发展[11]。

[参考文献]

[1] 季加翠,汲送花.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后体重增加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 齐鲁护理杂志,2011,17(4):37-38.

[2] 曹国兴,曹华琼.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长期疗效及安全性临床观察[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1,36(5):621-622.

[3]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4] 颜美琼.循证护理的理论与实践 [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8):99-102.

[5]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2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98-205.

[6] 高新华. 抗精神病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护理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2012,7(5):78,84.

[7] 吴英美,孙丽,刘情情.循证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康复的影响[J].护理杂志 ,2012,29(18):35-37.

[8] 王艳梅,郑爱民.循证护理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应用研究 [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22):3-4.

[9] 李瑞平.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19):47-48.

[10] 徐建鸣.循证护理的理论与实践[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4):291-292.

精神病的预防范文第4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干预、广泛覆盖、依法管理的精神卫生工作方针,建立政府领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精神卫生工作机制和以精神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主体、医疗机构为骨干、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的精神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强重点精神疾病的治疗、康复及重点人群的心理行为问题干预,减少精神障碍的发生;积极开展精神疾病患者救治救助,完善社区精神疾病患者监护网络;将防控工作纳入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早康复”,有效预防和控制精神疾病患者肇事肇祸行为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确保全市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二、工作原则

(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普及宣传精神卫生知识,提高群众精神卫生知识水平;开展重点人群心理行为问题干预,遏止精神疾病患病率上升趋势。宣传精神疾病系统治疗的重要性,提高治疗率。

(二)属地管理、联防联控。社区精神疾病患者肇事肇祸行为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实行属地管理原则,市政府对本市的精神疾病患者肇事肇祸行为防控工作负总责,有关部门、单位和团体在职责范围内制定和落实各项预防和控制措施,各镇(街)、村委会(社区)、单位分级负责辖区精神疾病患者肇事肇祸行为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加强社区监护,单位和个人发现精神疾病患者有危害或者严重威胁公共安全或者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行为,可以制止并应当及时向*机关报告,*机关可以将其送至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治疗。

(三)依法管理、依靠科学。实施科学防控,加强科研技术指导,实现防控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

严格执行有关精神疾病管理的法律法规,对社区精神疾病患者的报告、康复和治疗工作实行依法管理。

三、组织管理

建立*市精神卫生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全市精神卫生工作的重大问题,制定全市精神卫生工作的重大政策措施。联席会议由市卫生局、市委宣传部、市发展改革局、市教育局、市*局、市民政局、市司法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人事局、市劳动保障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法制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残联、市老龄办等单位组成。市卫生局为牵头单位,联席会议召集人由市卫生局分管副局长担任,联席会议成员为有关部门、单位负责同志。

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立市卫生局,负责联席会议日常工作,落实联席会议议定事项,承办联席会议交办的有关事项。

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职责:

卫生部门要会同发展改革、科技、财政等有关部门共同制定全市精神卫生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协调和指导实施;负责组织精神疾病信息监测与管理,制订有关技术标准,组织对精神病防治工作的监督、检查、评价和技术指导;承担精神疾病患者的医疗救治任务,做好对社区重性精神病人监管的康复技术指导与培训;负责精神卫生专业机构、队伍的建设和管理,组织对医疗卫生人员及其各类从事精神病防治科研、宣传教育和管理人员精神卫生知识的培训工作,组织开展有关科学研究和卫生宣传教育工作;积极推进医院-社区一体建设,积极探索“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的精神疾病治疗康复模式,提高精神病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组织开展突发事件心理干预工作;配合*、民政部门做好街头流浪的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的救治工作;承担联席会议办公室日常工作。

宣传部门要参与研究制定全市精神卫生宣传教育有关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协调、指导有关宣传、新闻机构,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精神卫生知识宣传教育。督促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将精神卫生知识内容列入日常宣传工作计划,并进行检查,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健康水平,消除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偏见。

发展改革部门要参与制定精神卫生工作规划,并负责将其纳入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教育部门负责在全市各类学校开展精神卫生知识教育,并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对家庭经济困难的精神病患者未成年子女给予减免学杂费。

*部门要将精神卫生知识纳入对社区民警的岗位培训内容;重点掌握辖区内可能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的基本情况,落实日常监管和控制措施;依法做好严重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的强制收送工作。对街头流浪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实行属地管理制,由案发地派出所强制送精神卫生专业机构治疗。

民政部门负责对因精神病致贫、符合社会救济条件的精神病患者给予生活救济。对家庭经济困难的精神病患者未成年子女给予生活救助。在推进社区建设过程中应支持协助做好精神病的防治工作,会同市教育局共同落实家庭经济困难的精神病患者未成年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对*部门强制收送的符合救助条件的街头流浪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提供救助。

司法部门要协调、指导精神疾病鉴定机构规范开展对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的法医鉴定工作。对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精神疾病患者提供司法援助。会同卫生部门制定和完善精神疾病司法鉴定政策。

财政部门要根据精神病防治工作需要和财力状况,将精神病防治经费列入卫生部门预算,明确经费投入,加强资金监管,并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经费使用绩效评估工作;配合发展改革、卫生等有关部门制定全市精神卫生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配合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精神病防治工作人员奖惩政策。落实无经济能力的精神病患者和街头流浪肇事肇祸的精神病患者的医疗救治费用。

人事部门要检查和指导卫生、劳动、民政等部门执行国家制定的心理治疗与咨询、社会工作者专业职称资格管理,加强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的培养和引进,扩大队伍规模。

劳动保障部门要按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有关规定,负责为已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精神患者提供基本医疗保障;对有劳动能力且病情稳定的精神疾病患者,提供就业服务,帮助其实现就业。

法制部门要负责对部门制定有关精神卫生的规范性文件进行合法性审查。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做好精神药物的监督管理和精神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会同*、卫生部门严厉打击非法售卖精神药物行为。

总工会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别职工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计划,配合有关部门在职工中组织开展精神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工作,疏导和缓解职工因工作、竞争、失业、家庭生活等压力,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

团市委要积极配合学校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心理健康课堂活动,开设心理疏导、危机干预热线,预防不良事件发生。

妇联要做好对弱势妇女的心理问题预防和疏导,开展妇女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建立妇女危机干预网络和危机救助系统。

老龄办要在中老年人群及其家庭成员中开展老年精神心理卫生宣传和咨询服务,普及老年性痴呆、抑郁等老年期精神疾病和常见心理问题知识。

残联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宣传发动和服务工作,组织精神疾病患者治疗后的康复训练,组织建立精神病防治康复网络,完善精神疾病患者社区监护组织。协助卫生、民政、财政等部门,将贫困精神疾病患者纳入医疗救助范围,逐步完善相关保障制度,形成制度化救助机制。帮助精神疾病康复者解决就业问题,维护精神残疾人合法权益。

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主动研究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的有关问题,积极参加联席会议,认真落实联席会议布置的工作任务。要互通信息、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充分发挥联席会议的作用。

四、技术指导

成立*市精神卫生工作技术指导小组(设在*市慢性病防治站),由慢病站主要负责人任组长,成员由精神科、心理科医生组成,负责全市精神卫生技术指导工作。

各镇(街)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指定专门人员负责辖区精神病防治技术指导工作。

村卫生站(社区卫生服务站)负责本地段精神疾病防治技术工作,指导社区家属督促精神疾病患者服药治疗。

五、预防控制

(一)精神健康促进与精神疾病预防。

1.市政府将重大灾害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列入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组织开展心理危机干预的业务培训。

2.各镇(街)及有关部门在重大灾害处理过程中,应当组织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降低重大灾害发生后精神疾病的发病率。

3.各级健康教育机构要组织开展精神健康教育工作,普及精神卫生知识,提高公民的精神健康水平,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

4.卫生部门要加强对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的在职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加强对医疗机构中非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识别精神疾病的能力。要为*、司法行政、民政、教育等行政部门以及相关社会团体开展精神卫生知识培训提供技术支持。

5.教育行政部门要对教师进行精神卫生知识培训,提高其促进学生精神健康的能力。学校要为教师接受精神卫生知识培训提供必要条件。

学校要将精神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开展精神健康教育、咨询、辅导,创造有利于学生精神健康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高等学校和有条件的中小学校应当配备专业人员,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6.*部门要创造条件,加强对社区民警等工作人员精神卫生知识的培训。

7.科技部门要加强经费投入,鼓励和支持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精神卫生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提高精神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的科学技术水平。

8.各镇(街)要宣传精神卫生知识,指导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组织居民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营造有利于居民身心健康的生活环境。

9.医疗机构要向就医者宣传精神卫生知识、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为社会开展精神卫生知识宣传和服务提供技术指导。

10.残联、妇联、团市委、老龄办等社会团体要针对残疾人、妇女、儿童、青少年、老年人等人群的特点,开展精神卫生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

11.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要向公众开展精神卫生知识的公益性宣传。

12.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要关心干部职工的精神健康,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创造有利于干部职工身心健康的工作环境,提高职工的精神健康水平。

(二)精神疾病信息报告。

1.卫生行政部门要建立以精神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主体、医疗机构为骨干、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的精神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2.卫生行政部门要建立精神疾病信息报告制度。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内容、程序、时限和方式将确诊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情况,向市精神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市精神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对信息进行核实,并向*市精神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3.市精神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建立档案,并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信息通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各镇(街)派出所。各镇(街)派出所要及时了解掌握本辖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情况,并与精神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立患者信息沟通机制。

(三)社区监护。

1.精神疾病患者出院后,由当地居(村)委会组织家庭成员、社区民警、居(村)委会干部、社区精防康复医生(村医)和义工成立监护小组,督促患者服药,进行心理疏导以及家庭生活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的训练,帮助其参与社会生活。

精神病的预防范文第5篇

中医认为颈椎病的发病原因,不外乎内因和外因,但以内因为主。人到中年,肝肾不足,筋骨懈惰,引起颈部韧带肥厚钙化、椎间盘发生退变、骨质增生等病变,导致椎间孔变窄、神经根受压时,即逐渐出现颈椎病的各种症状。而外因方面,颈部受凉,损伤,均可诱发或加重颈椎病的症状。

中医学预防内容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两方面。

1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是指在未病之前,采取各种措施,做好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疾病的发生,主要关系到邪正盛衰,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因此,未病先防,就必须从增强人体正气和防止病邪侵害两方面入手。

1.1养生以增强正气:养生,主要是未病时的一种自身预防保健活动,从预防的角度看,可增强自身的体质,提高人体的正气,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合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1.1.1顺应自然:中医学倡导的顺应自然的衣着饮食调配,起居有常,动静合宜。保持良好的工作生活姿势,经常变换,忌高枕睡眠等,对颈椎病的预防有很关键的意义。

1.1.2养性调神:《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受,病安从来”。中医认为:久视伤血,久坐伤肉,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而情志方面中医认为: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怒伤肝,恐伤肾。所以养性调神,防止“劳伤气血筋骨,情志伤五脏”,对颈椎病的预防具有重要得意义。

1.1.3护肾保精:中医历来强调肾精对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性,因精能化气,气能生神,神能御气、御形,故精是形气神的基础。中医认为: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亦同源。而颈椎病的发病又与肝肾二脏关系密切,所以护肾保精对颈椎病的预防有重要意义。护肾保精之法除房室有节外,尚有运动保健、按摩固肾、食疗保肾、针灸药物调制等,从而使人体精气充足、形健神旺,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1.1.4体魄锻炼:《吕氏春秋·达郁》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蠢,动也”。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积极做颈部体操,如:与项争力、哪吒探海、犀牛望月、雏鸟起飞运动等。对预防颈椎病的发生具有非常有效的作用。

锻炼的要点:一是强度适量,二是循序渐进,三是持之以恒。

1.1.5调摄饮食

(1)注意饮食宜忌:中医认为:饮食自倍,脾胃乃伤;五味偏嗜,五脏乃伤。故饮食定时定量,清洁卫生,五味调和,具有重要意义。

(2)药膳保健: 因时制宜,药食结合,辩证施治。五脏气血调和则能有效地预防疾病的发生。

1.1.6针灸、推拿、药物调养:通过针灸、推拿及药物调养,使体内阴阳调和,气血旺盛,则能有效地预防颈椎病的发生。

1.2防止病邪侵害:《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注意颈部保暖,避免颈部受凉,尤其避免颈部损伤,对颈椎病的预防非常关键。

2既病防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