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静脉穿刺术

静脉穿刺术

静脉穿刺术

静脉穿刺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出血;并发症;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05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4841-01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指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头静脉、肘正中静脉)插入,导管尖端定于中心静脉的静脉通路建立技术。PICC穿刺技术于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首先开始应用,我国自90年代末引入该项技术,因其留置时间长、可由护士操作、可以输入化疗药物及浓度较高的药物、保护患者血管、感染率较低等优势,近几年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由于PICC穿刺鞘直径较粗,穿刺点血管损伤大,穿刺点血管渗血时有发生。因此,穿刺局部出血成为置管护理的关键问题之一[1-2]。现将穿刺点出血的主要原因及有效的防治方法综述如下。

1 PICC穿刺点出血的主要原因

1.1 穿刺操作穿刺手法、速度、部位选择、不能做到一针见血等都会造成血管壁不同程度损伤而容易出血。

1.2 特殊患者群凝血功能较差、肝功能异常、营养不良等易引起出血[3-5]。

1.3 包扎换药方法按压方式、时间、加压包扎的力度及换药方法不当也会造成出血。

1.4 宣教患者不能正确了解PICC导致做出引起出血的行为,如剧烈运动等[6]。

2 PICC穿刺点出血的预防及护理

2.1 穿刺方法

2.1.1 穿刺部位的选择贵要静脉由下至上逐渐变粗,静脉瓣少且分支少,一次置管成功率较高,是穿刺的最佳靶血管。肘窝处皮肤皱褶多、容易出汗,易发生感染且不易固定,另外,肘关节活动也会增加渗血的几率,要注意避免此处穿刺。另外肘正中静脉正位于肘窝处,头静脉发生穿刺失败和送管困难的概率较高。护士在穿刺过程中可根据患者的血管条件、操作难度等进行综合考虑,选择最佳的穿刺途径。

2.1.2 经皮下隧道法进行穿刺点选择在血管下方或侧方2-3cm左右,穿刺时不直接刺入血管,先皮下潜行2-3cm后刺入血管,穿刺成功后将导管插入到预定长度。此方法可使针眼和血管处针眼错开,相隔一段距离,同时皮肤组织的收缩也起到了压迫针眼的作用,使渗血明显减少。

2.1.3 穿刺速度进皮速度快,穿刺血管时速度易缓慢,对血管损伤小,渗血较少。

2.2 包扎方法的改进

2.2.1 使用网状管型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置管成功后覆盖3M透明敷贴,再将一粒大棉球垂直置于敷贴外穿刺点上方,加压固定,以8cm网状管型弹力绷带套住穿刺肢固定。根据患者手臂大小、部位,可用剪刀在网套下端剪开一小口来调整松紧度。此种方法患者舒适感加强,便于观察,且固定牢固,压迫力度均匀,松紧适宜,可有效减少出血。在加压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上肢的温度和颜色,24h后松开加压物并更换敷料,视渗血情况,有必要时延长加压时间。

2.2.2 使用3M自粘缠绷带加压包扎3M自粘缠绷带具有无粘性但自我粘缠的特点,加压包扎的力量可以调节,包扎后产生恒定压力,使包扎部位达到理想的包扎效果,压迫止血效果好。此外,其透气性、顺应性较强,拆除时患者无疼痛感,更换敷料后如需再用可重复使用,不影响加压效果,患者容易接受。

2.2.3 使用碘仿纱条取无菌碘仿纱条折叠成约2cm×3cm大小,覆盖在穿刺点上,再贴透明敷料。贴膜时要压紧,避免空气进入。碘仿纱条的主要成分为碘仿、甘油、医用脱脂纱布,通过卤化和氧化菌体原浆蛋白活化基因发挥杀菌作用,具有防腐、除臭和压迫止血功能,应用于局部组织还可以收缩创面血管的断端,促进局部血液凝固。碘仿纱条制作简单,使用安全方便。

2.3 凝血药物的使用

2.3.1 人凝血酶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主要功能为将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水解成为不溶性纤维蛋白原,在止血和凝血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于PICC置管后在穿刺点周围撒凝血酶粉剂500U(1支),然后加盖无菌纱布,透明敷料覆盖后加压包扎。该方法可加速血小板低下患者置管后局部止血效果,减轻心理恐惧,减少费用。

2.3.2 立止血具有凝血酶及类凝血酶作用,将药物浸湿于小纱布上,覆盖于穿刺点上,使药物直接作用于受损血管处,促进血小板聚集,可起到止血效果。该方法起效快,止血持久,使用方便。

2.3.3 肾上腺素具有收缩血管而起到止血作用,局部用药时全身作用很少,对患者的血压及心率无显著影响。用注射器抽吸一定量的肾上腺素,注入纱布覆盖于穿刺点上,覆盖透明敷料后加压包扎。

2.3.4 云南白药是治疗出血和淤血肿痛的良药,具有缩短凝血时间、止血、止痛等功效。在穿刺针眼处外敷云南白药粉末,然后用无菌小纱布覆盖,再用3M贴膜固定,此方法减少了局部出血的发生,在临床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

2.4 低温止血 局部冷疗可以加速穿刺创口收缩,减慢血流,加速凝血。目前有研究者通过自制冰指应用于PICC置管后的止血效果明显。冰指的制作比较简单,将灭菌橡胶手套沿指根部剪下,向内灌入经10%氯化钠溶液浸透的圆柱状脱脂药棉,末端打死结,放入-18℃冰箱12h即可。

2.5 明胶海绵 明胶海绵是一种白色或黄白色多孔的海绵状物质,不溶于水,但置于出血部位可吸收超过其重量很多倍的血液。血液进入海绵空隙后,血小板迅速破裂,释放血小板因子,促进血液凝固,而且有支架的作用,使血块固着于出血的部位而不易脱落,达到止血目的。明胶海绵止血效果比较快,操作方便,减轻患者感染机会。

2.6 其他注意事项 静脉内纤维蛋白鞘形成可造成渗液、渗血。PICC置管操作时,由于不同程度的血管内膜损伤,可以激活凝血系统,损伤内皮细胞,促使血小板和白细胞黏附在内皮细胞上。凝血因子的激活生成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从而导致纤维蛋白鞘的形成。出现以下情况提示纤维蛋白鞘形成:用20ml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时,穿刺点明显渗液,停止冲管时渗液不明显,同时可伴或不伴有输液速度减慢。有研究者在临床中使用5000U/ml尿激酶溶液1-2ml封管,3-5天后渗液明显减少,1-2周后渗液停止;也可给予62.5万U肝素静脉用药,2次/d,5天后渗液减少并逐渐停止。

3 出血的评估及处理

在穿刺部位出现渗血时,应根据渗血情况评估严重程度,进而给予个体化的处理。

3.1 轻度出血 穿刺处2cm×2cm的小纱布被部分浸湿,有或无皮下瘀斑。可给予更换穿刺点敷贴,限制术肢活动。

3.2 中度出血 穿刺处2cm×2cm的小纱布完全被血液浸湿,有瘀斑。应更换敷料,根据患者情况采用有效的止血包扎,注意观察术肢末端血液循环。

3.3 重度出血 穿刺处血流不止。应及时予以拔管,穿刺点加压包扎。

4 小结

穿刺点出血是PICC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与病人的基础状态有关,通过改进穿刺方法、包扎技术,并合理的使用凝血药物,能有效地预防出血的发生。同时低温止血、明胶海绵等新技术的使用能帮助减少穿刺点出血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申屠英琴,赵锐祎,陈春芳.27例PICC穿刺部位渗液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46(2):131-132.

[2] 周美玲,李惠萍.中美两数据库中有关PICC并发症及异常情况的文献分析[J].护理学报,2008,15(8):14-17.

[3] 李春霞,支梅芬,洪夏晓.凝血酶缩短血小板低下患者PICC置管后出血的效果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12):1902-1903.

[4] 张惠英,唐永红,于晓莉,等.肝衰竭患者PICC穿刺皮下移行长度对术后渗血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26):3205-3206.

静脉穿刺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静脉输液;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77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056-02

静脉输液应用于临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它以给药迅速,刺激性小,疗效快等优势,在抢救患者生命中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现将近年来静脉输液相关技术的进展,综述如下:

1 静脉输液途径增加

1.1 输液针的更新 1923 年Florence Seibert 发现致热源,因此,制成了无热源液体,提高了静脉输液的安全性。1940 年,Alftedshohl 等用结晶氨基酸溶液作静脉输液。1945 年Bcrnard,Zimmerman 应用下肢静脉输营养物质,输高渗葡萄糖,为从静脉输注高渗液体开辟了途径。1952 年Robere Aabenic 报告了用锁骨下静脉插管中心静脉输液十年的经验[1]。1967 年,Stanley Dudrick 成功地使用此方法输入完全胃肠外营养液,也因此带动了中心静脉输液治疗的快速发展[2]。1957 年使用头皮静脉针,为输液后固定针头,方便患者起到积极作用。1964 年B- D 公司用生物原材料制成套管针,在静脉内留置。我国在1971 年也开始应用静脉内高价营养。1972 年国内制成硅橡胶导管,采用静脉导管置管法,解决了危重患者穿刺难,反复穿刺的痛苦。因此,静脉切开的方法也基本被取代。1999 年我国又引进了美国BD公司的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该技术使用新型聚氨基甲酸乙酯导管穿刺插管,静脉留置时间可长达2 年之久[3],从而使静脉炎的发生率比普通材质低50%[4]。随着新型静脉导管的出现,头皮针穿刺不再是周围浅表静脉穿刺唯一的方法,为减少长期输液患者的反复穿刺、预防严重的穿刺并发症,多部位的静脉穿刺置管是静脉输液穿刺技术研究的方向,并日趋成熟[5]。

1.2 导管材料的进展

1.2.1 针内管 是指经穿刺针内腔插入导管,直至管端达到预计的部位,然后拔出穿刺针,导管留在体内,外端接平头针固定,再连接输液装置。使用针内管应注意的是当插入导管已出针尖,继续插入有困难时,决不能后退导管以免锐利的针头割断导管,造成碎片栓子。

1.2.2 管内针 通常称为外套管穿刺针,套管由四聚氟乙烯制成,牢固性强,弹性好,加工后导管尖端裹紧的穿刺针与外套管外径一致,穿刺部位漏血机会减少。据一些前瞻性研究,感染率低于1:500[6]。德国产Vasocanrbrauzuzer 套管针,其优点是除末梢小血管外,直线走行5cm 以上,富有弹性的血管都易穿刺成功,而且易固定。其次,静脉留置针输液,其选择血管广泛,不易引起刺破血管形成血肿,且能多次使用同一根针血管,维持输液时间长,速度快,是有效的补液通道。为解决静脉留置针经过三通管或直接与输液器相连有不易固定,不便操作的问题,杨氏等人研制静脉留置针Y 型配套管,易于固定,患者活动不受限,加药方便,减少污染,使置管成功率从68%提高到100%[7]。

1.3 输液部位增多 从最初的皮下输液、周围静脉输液开始到目前的输液路径不断增加,并各有利弊。

1.3.1 颈外静脉穿刺置管术 此处静脉显露好,穿刺的盲目性小,初学者容易掌握,运用最广泛。施雁报道使用近20 年共18 240 例患者,并作为外科术前常规置管[8]。

1.3.2 低位颈内静脉置管 程月娥等[9]采用改良的低位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即把穿刺点定位在胸锁乳突肌前缘,距离锁骨上缘2.0~2.5cm 的交汇点,稍高于传统的低位穿刺点,但明显低于中位穿刺点,且其位置偏向胸锁乳突肌前缘,穿刺时针尖指对胸锁乳突肌锁骨头的外侧缘。临床证实,该法简洁方便,穿刺成功率高,且并发症少,特别适用于手术室及急症患者的输液抢救。

1.3.3 锁骨下静脉置管 该静脉管径粗,位置固定,不易塌陷,穿刺成功率高,该静脉血流量大,注入高渗液体及化疗药物可很快被稀释,对血管壁刺激性小,可以用于中心静脉压的测定。但如果穿刺技术不熟练,易造成气胸或空气栓塞,故不适宜初学者穿刺,也不能用于胸部畸形、严重肺部疾患、腹水、呼吸困难的患者。

1.3.4 腋静脉置管 此法安全有效,且解剖位置相对固定,容易穿刺,成功率高。若损伤腋动脉时因无骨性组织遮挡,容易止血,特别适用于血管脆性大的老年人。

1.3.5 股静脉置管 股静脉管径较粗,易定位,只要掌握穿刺方法,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较高,且易于固定,是较理想的穿刺血管[10]。对于颈部大手术,心肺疾患长期输液的危重患者,是理想的静脉通道[11]。

1.3.6 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 该技术静脉留置时间长,可达两年之久,无严重穿刺并发症,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常用于血液科化疗,血液透析内瘘形成前患者短时间透析通路,腹部肿瘤患者完全胃肠外营养[5]。

1.3.7 胸壁静脉穿刺 在临床输液中,对于某些无法使用上、下肢静脉,头或手背、足背、踝部等处浅静脉等,或一时难以顺利穿刺,且不宜行静脉切开者,可使用胸壁静脉穿刺。李琳等[12]采用前胸浅静脉穿刺,并在临床危重患者抢救中获得比较满意的效果。选用前胸浅静脉血管穿刺输液输血,血管弹性好,周围无关节活动,易固定,易管理,可稍长时间保留,尤其对烦躁不安、意识不清、不能配合治疗或检查,可避免针头滑脱或药液外漏,不影响测量血压、妇科检查以及协助患者翻身、进食、大小便等。

2 输液微粒的污染日益受到护理学者的重视

输液剂中的微粒来源有橡胶塞屑、粘土、纸屑、玻璃屑、细菌、药物微晶等。微粒进入人体后,其危害是严重而持久的,包括血管栓塞、过敏反应、癌反应、静脉炎、血小板减少等。为防止微粒污染,护理学者们进行了以下研究:

2.1 操作环境的净化 操作者除按护理常规要求穿工作服、戴帽子口罩、流动水洗手、避免扫床和减少人员流动外,还强调为每个患者行静脉穿刺后,应用随车消毒液洗手,方能为第二者穿刺,以减少细菌微粒的污染。目前有的医院采取用100级净化工作台,它是由低、中、高效三组过滤器滤过清除空气中尘粒,以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从而清除微粒污染。

2.2 玻璃安瓿的正确切割 首先切忌用镊子等物品敲开安瓿。提倡选用“易折型”安瓿,对“非易折型”安瓿割锯痕长应小于颈段的1/4 周,在开启安瓿前,用75%酒精棉签擦拭割锯痕处一次,可有效减少药液中玻璃微粒污染。有实验表明,割锯后的安瓿用75%的酒精棉签擦拭一次,徒手掰开的方法效果可靠,且省时省力,经济实用。

2.3 正确抽吸药液 抽吸药液时应采用正确的抽吸方法,不能“一把抓”,抽药的空针也不能多次使用以减少微粒污染。加药通常选用9~12 号针头,针头应置安瓿的中部抽吸药液,且最好使用一次性针头,这样既可减少针头反复使用在锐利度与牢固度方面产生问题,又可减少微粒。

2.4 橡皮胶塞及输液终端滤器的使用 建议液体的包装最好使用新的橡胶塞,以减少微粒的产生。如果橡胶塞表面抛光层一旦破损,会造成严重的微粒污染,所以操作中应尽量减少对瓶塞的穿刺次数。终端滤器可减少任何途径污染的微粒,是解决微粒污染危害的理想措施。其中以袋式滤器的截流效果最为优异,它对2μm、5μm、10μm、25μm 的滤除率分别为97%、96%、93%、100%,与其他滤器相比,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另外,输液器中的微粒大部分存在于最初流出的30mL 药液中, 而到100mL 时,实际已全部流出,因此,也有主张抛弃最初流出的50mL 药液。

3 静脉穿刺进针与拔针方法探讨

3.1 不同患者的静脉穿刺法 对血管粗而明显易固定者,可按常规操作法进针;对皮下脂肪少静脉易滑动者,要以左手拉紧皮肤以固定血管,以45°角从血管上方稍用力使针快速刺入皮下至血管,见回血后再沿静脉走向进针少许,此法穿刺成功率较高。脱水或血管充盈不足患者,先采用热敷使血管扩充,针头从正面以25°角快速进皮,然后轻轻挑起皮肤,当针头进到1/4 时,针尖稍向下倾再挑起静脉慢慢进针到位,这样使上下血管壁分离,以免刺破血管;浮肿患者,首先要掌握血管分布及走向,选择较粗血管,用拇指沿血管走形按压,使之暴露,消毒后快速进针;糖尿病患者因血流处于高凝状态,如血管过细,可使针头阻塞,应选粗直的血管。同时操作者沉着冷静的心态、坚定的信心以及对患者高度的责任心,也是取得穿刺成功的重要因素。赵勇胜等报道,用冷光乳腺检查仪通过光束透射法,可将肉眼看不见、手摸不清的皮下静脉的分布及走向清晰地显示出来,临床用于小儿静脉穿刺100 例,穿刺1120 次,一次成功率为98.1%。俞文敏等研制出的手背浅静脉显示仪,临床应用150 例,成功率达100%。可以预见,这些辅助静脉穿刺的现代化高新技术设备更加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将有助于静脉穿刺技术的提高[5]。

3.2 静脉穿刺进针角度的探讨 为了减轻静脉输液穿刺时给患者带来的痛苦,静脉穿刺时进针角度约45°角,患者感觉无痛或微痛。因增大进针角度,针尖斜面与皮肤接触面积小,减少了对表皮组织的损伤,且进针速度快,因此痛觉小。

3.3 静脉穿刺后拔针方法的改进 拔针前将调节器移至输液器终端滤器上缘处夹管不易回血,拔针后也不易滴血,可有效地防止回血滴出针头,污染患者的皮肤、被单、地面等。陈英等[13]总结出对输液部位汗毛重者拔针揭胶布时,应顺着毛干生长排列方向,边揭胶布边顺序按压被揭胶布处皮肤,很容易将胶布从毛干根部分离至末梢,患者而没有疼痛之感。另外,新拔针法主张轻压皮肤,迅速拔针,拔针后再稍加力量按压,而不主张在用力按压血管的同时拔针。因按压力与迅速拔针时针尖的锐角会产生切力,导致切割血管的机械性损伤[14]。为了更好地避免拔针后皮下瘀血的发生,防止给日后的静脉输液穿刺带来困难,李宝军等[15]提出拔针后利用盖在输液针上的无菌棉球或输液贴胶带,被输液侧上肢在平卧位状态下曲肘90°,并举手2~3 min;座位及站立输液者,则应将被输液侧上肢举起,手超过头顶水平2~3 min,止血有效率100%,此法简单易行。

综上所述,广大的护理工作者对静脉输液相关技术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且取得了很大进展,使输液方法向着多途径、快速度、长留置的趋势发展,对输注液体的安全性更为重视,不仅要近期无热原反应,也追求远期反应无微粒、无污染,穿刺方法尽量做到无痛、微痛,提高一针见血的成功率,避免对血管的机械性、化学性损伤,使输液技术向着快捷、准确、安全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孟超,仲剑平,主编.外科学新理论与新技术[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6.92.

[2] 张凤霞,贾淑霞.输液导管技术的进展和临床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6):571.

[3] 傅建民,邵永孚,沈书英.腹部肿瘤围手术期试用PICC 导管胃肠外营养研究[J].中华肿瘤杂志,1999,21(1):35.

[4] Maki DG,Ringer M.Evaluation of dressing regimens for prevention of infection with peripheral in travenous catheters.JMAM,1987,258:

[5] 董淑华,王建荣,潘庆联,等.静脉输液相关新技术的应用进展。中华护理杂志,2003,38(9):719.

[6] DennisM,Marilyn R.Risk factors for infusion- related phlebitiswith small peripheral venous catheters.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1991:114:845- 854.

[7] 杨菊凤,韩淑芳,闵子君,等.静脉留置针多功能Y型配套管的研制及应用.护理学杂志,1997,12(2):107.

[8] 施雁.静脉穿刺置管术临床应用及护理.中华护理杂志,1997,12(4):238.

[9] 程月娥,叶志霞.低位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法的改良及临床应用.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0):729- 730.

[10] 张文波,李时琼.股静脉留置针输液在危重病人抢救中的应用.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1):674.

[11] 刘慧凤.58 例半卧位病人股静脉置管的临床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0):795.

[12] 李琳,张瑞霞.女性患者行胸壁静脉穿刺的方法.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0):730.

[13] 陈英,杜志荣,姚云英,等.对皮肤毛发重者输液拔针时巧揭胶布法.中华护理杂志,2001,36(5):392.

静脉穿刺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静脉穿刺;输液技术;应用;进展;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1(c)-128-02

静脉输液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然而,患者由于多次穿刺,血管情况不好等原因,造成穿刺成功率降低。因此,护士要在静脉穿刺过程中掌握穿刺技巧,使患者痛苦大大减轻,也可给护理工作带来便捷。

1 止血带的选择与使用

1.1常规单根止血带结扎法

护理人员至患者床旁完成适当宣教后,先选择好拟穿刺静脉扎止血带,然后松开止血带,注射部位常规消毒后重新扎止血带行静脉穿刺。此法避免止血带扎得时间过长引起末梢循环缺血缺氧造成的回血慢及肢体麻木等不适。

1.2 两根止血带结扎法

王焰[1]报告对不能配合握拳的儿童,肢体瘫痪者,明显水肿和肥胖者,用两根止血带,上下相距15 cm,捆扎肢体1 min后松开下面一根止血带。这时从该部位可看到靛蓝色的静脉,利于穿刺。一针见血率达97%。由于此法有别与常规操作习惯,故操作后必须及时松开两根止血带,谨防意外。

1.3 扎止血带的要点

刘卓等[2]提出止血带的位置一般距穿刺点10~15 cm 。李蔓玲[3]认为扎止血带40~120 s为最佳时间,松紧度以能插入一指为限,并以扁状止血带替代圆管形止血带,以保障远端静脉充盈度。

2 穿刺技巧

2.1弓形手掌穿刺

万淑芝等[4]提出手背静脉穿刺不宜握拳,因握拳后静脉易嵌入掌骨之间,暴露不明显,或可因用力过大而将静脉压扁。当患者松拳时血管轻微回弹,针头斜面有可能部分脱出血管外。临床操作中,若选择手背静脉穿刺,建议患者手背轻握呈弓形,护士左手拇指在上轻握其手心,拇指绷紧注射部位下端皮肤并压住静脉下端穿刺。由于护患两手相握,不但有助于患者放松,同时起到制动作用。

2.2增大进针角度

进针角度应视穿刺部位,静脉深浅、粗细及滑动度与否而定。陈翠华[5]对430例患者静脉穿刺按60°进针,针头接触面小,进针压强大,速度快,皮肤受损范围小,无痛,微痛者占94.5%,优于传统30°进针。宋晓波等[6]研究表明,35°~40°进针,具有穿刺后回血速度快、成功率高、损伤程度轻的优点,有推广价值。

2.3离心逆行进针法

静脉条件差,常用部位不易穿刺成功者,若手、足背下1/2主指趾段有显露静脉可用此法。以解决因缺乏穿刺支点不易固定的困难。

2.4进针的速度

成功控制静脉穿刺进针的速度,动作轻稳是静脉穿刺成功与无痛的因素之一。石敏[7]提出当血管脆性大、弹性差、血流压力低,管经细小不充盈时应使血管扩张,从正面快速进针然后轻轻挑起静脉慢慢进针到位,这样使血管壁分离,以免刺破血管,张洪芬等[8]认为若选择在血管上快速进针。易致穿刺破血管或血管移动,最好快速进针穿过皮肤后,再缓慢进入血管,即可减轻疼痛,易成功。有研究表明:不同部位耗时不同,前臂、手指、足背、头部静脉进针时间与手腕、手背静脉相比要长,足背和头部静脉穿刺时间更长,提示足背和头部浅静脉穿刺是应放慢速度缓慢进针。

3 促进回血方法

临床操作中护理人员常挤压尼龙针延长管促进回血,此时若针头不在血管中将造成局部肿胀并丧失在同一部位重新穿刺的机会。王焰[1]采用“调节器高调输液瓶低位法”穿刺成功率高,也可采用尼龙针头尾部接空针法。这两种方法具有回血快、量多、穿刺成功率高的特点,在进行难度较高的周围静脉穿刺时可考虑采用[9]。

4 固定方法

4.1穿刺点的固定

输液针头及导管的固定是保证输液通畅的关键。王云燕等[10]根据力学、美学原理提出采用一侧滚动法固定较为规范,即先粘贴一侧皮肤、拉紧胶布至对侧皮肤,这样可使胶布处于紧张状态保证不松动。以输液帖代替胶布时应遵循无张力粘贴原则,敷料中央始终对准穿刺点,由中央向周围按压整片敷料,使之与皮肤妥帖,此法可避免一侧滚动法固定所造成的胶带粘贴部位皮肤的张力性损伤。

4.2穿刺肢端的固定

小夹板固定已被广泛应用于关节部位静脉输液时,而外周静脉穿刺最常选用手背静脉,输液过程中患者因担心针头滑脱,常使腕关节、指关节处于紧张、强直状态,此时,将柔软的毛巾或圆筒状餐巾纸垫于患者的腕部或握于掌心,可显著提高输液过程中的舒适度。

5 拔针

5.1拔针时机

李秀芬[11]认为患者卧位和坐位不同姿势输液时,输液器内残留液面分别为12、14 cm时终止输液较为合适。对于较昂贵的药物,输液结束后应予适量生理盐水冲管。拔针前将调节器移至输液器终端滤器上缘处夹管,可有效防止回血滴出针头,污染周围物品[12]。

5.2拔针手法

静脉输液完毕后,先拔针后棉球按压,使针头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退出管腔,可减轻甚至去除针刃对血管造成的机械性切割损伤,患者的疼痛反应明显轻于先棉球按压后拔针的方法[13]。

5.3拔针后按压

5.3.1按压部位及方法静脉输液按压不当,不但会造成穿刺部位淤血胀痛,而且可造成血管壁损伤,妨碍血管修复,影响再次穿刺。静脉穿刺时,针尖在皮下前行少许方进入血管,因此,存在皮下进针点和血管壁上两个针眼。拔针后若只按皮肤进针点,血管进针点未受压,血液将流出形成局部血肿或淤斑。采用大鱼际按压法可减轻皮下淤血和局部疼痛。嘱患者边按压边将输液肢体上举至心脏水平位以上也可减轻针眼处出血和血管周围淤血现象。.

5.3.2按压时间按压时间对针眼出血,皮下淤血的发生率有直接关系。黄琳[14]有关静脉拔针后按压血管时间的临床研究显示,至少3 min才能有效地防止皮下出血,且拔针后切忌边按边揉。

[参考文献]

[1]王焰.提高急诊静脉输液穿刺成功率的方法[J].武警医学院学报,2005,14(1):47.

[2]刘卓,李艳梅.静脉输液方法的改进与技巧[J].临床肺科杂志,2005,10(2):268-269.

[3]李蔓玲.扎止血带时间长短对浅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1,15(3):168-169.

[4]万淑芝,王英娴.手背静脉穿刺不宜握拳[J].中华护理杂志,1996,31(2):72.

[5]陈翠华.静脉穿刺进针角度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1997,32(6):356-357.

[6]宋晓波,杨宁江,岳建,等.大角度静脉穿刺的临床实验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0,15(6):407-408.

[7]石敏,吕安安,米继民,等.静脉输液技术的新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11):668-670.

[8]张洪芬,李林,胡亚丽,等.轻快冲击式大角度静脉穿刺的临床研究[J].护理研究,2002,16(9):502-503.

[9]程秀红.改进周围静脉输液操作方法的探讨[J].南京科技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3(4):404-405.

[10]王云燕,余红艳.减少周围静脉穿刺疼痛方法及技术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1A):71-73.

[11]李秀芬.减少静脉输液残留液体量的方法及临床意义[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9):120.

[12]蒋艳娟.降低螺旋夹夹管位置防止拔针滴血[J].中华护理杂志,1999,21(3):120.

[13]郑碧英,阮钦如.静脉穿刺后按压方法的探讨[J].福建医药杂志,1999,21(3):110.

静脉穿刺术范文第4篇

深静脉穿刺留置导管是重症监护中常用的操作技术之一,是危重、大手术及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进行中心静脉压监测、输液、输血、血液透析和实施完全胃肠外营养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由于其具有保留时间长、操作简单、输液种类广泛、导管弹性好等优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如果置管后护理不当,不但影响置管的继续使用,而且也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及经济损失,如何预防置管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无疑对护理人员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1术前护理

1.1心理护理。由于危重患者无行为能力,家属对深静脉置管术缺乏了解,较难取得配合。因此,护士必须热情、主动,耐心细致地进行讲解,讲解置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消除家属的紧张和恐惧心理,配合医护人员完成操作过程。同时说明在穿刺过程中及术后有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让患者及家属做出选择。

1.2在患者或家属同意做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基础上,请他们在《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协议书》上签字,使我们的护理工作做到有据可查,为深静脉穿刺的必要性、合理性提供依据。

1.3用物准备。深静脉穿刺包1个、1%利多卡因5ml、肝素稀释液(浓度为25u/ml),无菌手套2副,无菌纱布,消毒用碘伏、棉签等,3M透明敷贴、肝素帽、5ml注射器。

1.4协助患者按穿刺要求取正确卧位,是保证穿刺成功的重要因素。

2术中护理

2.1熟悉穿刺置管部位静脉的解剖和走行方向,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穿刺部位用碘伏消毒,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多次穿刺,以防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2.2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术中尽量给予关心、体贴及耐心细致地解释、指导。对个别躁动不安的要约束四肢,必要时可适当地应用小剂量镇静剂。

2.3置管成功后见回血,证实部位正确后接上肝素帽,方可按输液导管输液,导管固定稳妥后,并要标上置管刻度,一般为14~18cm。

3术后护理

3.1固定与消毒。用无菌透明贴膜或用BD无菌贴膜外固定,可有效防止导管移位,扭曲、受压及脱出,使患者活动感到便利,同时要避免因患者翻身或不自主动作导致管道接头脱落。注意观察穿刺点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热、痛、渗血及脓性分泌物等炎性反应,穿刺点定时消毒,无菌敷料隔日更换一次,夏季或高热多汗患者需每日更换,若被污染立即更换,同时用碘伏或75%酒精消毒穿刺点周围皮肤,要注意局部保护。

3.2预防气栓。空气栓塞是一种严重并发症,可以立即引起死亡,常发生于静脉压较低、输液时液体输完或导管接头脱落时。因此,一定要及时更换液体,并仔细检查输液系统的各个连接点,进行必要的妥善固定,使其不漏气、不易脱落[3]。在更换输液导管时应先关闭静脉留置管,确保导管各连接完善并无漏气现象后,再打开导管的阻断阀。

3.3导管的护理。对静脉输液管道,24h要更换,观察液体滴注是否通畅,导管有否扭曲、受压,连接有无漏液现象,进针部有无皮下水肿、疼痛。对接头处使用的三通阀或肝素帽,发现松动或脱落,立即去除,严格消毒后更换新的三通阀或肝素帽。对接头处的各项操作如进行输液、给药及输液泵衔接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医源性感染发生。对输注静脉高营养液患者,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输注完毕后,用生理盐水冲洗管腔或重新更换新的输液管后,再输入其他液体。

3.4监测中心静脉压。利用深静脉置管监测中心静脉压时,特别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增强心理的安全感。较长时间监测CVP时,应每24h用生理盐水配置的稀肝素液5ml(30u)冲洗导管,以保持测压系统通畅和减少感染发生率。

3.5深静脉置管的重要性。深静脉置管是血透患者的生命线,应该专管专用,透析期间不要用导管输液、采血,注意防止交叉感染及血行感染,延长使用时间,血透结束后,先将双腔导管内血液用生理盐水每侧10ml快速冲净,再用肝素盐水正压封管,下次在透前将保留的肝素盐水抽出。

3.6治疗结束决定拔除导管时,先消毒局部皮肤,拔出导管,再消毒局部,用无菌纱布压迫穿刺点约5min,防止发生血肿,并覆盖无菌敷料,以保护局部,防止感染,必要时剪下导管末端送检。

静脉穿刺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股静脉穿刺;血标本采集;垂直进针;斜角进针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股静脉穿刺采集血标本52例。

1. 2 方法 股静脉穿刺采集血标本技术操作, 能在抢救患者过程中赢得宝贵时间, 因为在病理情况下, 血液系统疾病除了直接累及血液外可影响全身组织器官, 而组织器官病变也可直接或间接引起血液发生变化。血液检查是判断体内各种器官功能异常变化在重要指标之一。血标本不仅反应血液系统本身的病变, 也可判断病情进展程度, 为治疗抢救疾病提供参考。因患者休克时外周血管有时很难找到, 即使找到很难抽出足够的静脉血标本[1]。因此, 熟练掌握股静脉穿刺显得尤为重要, 股静脉穿刺采集血标本有以下3点:一视、二触、三穿刺。

1. 2. 1 一视:仔细查看腹股沟三角区皮肤, 观察腹股沟皮肤皱褶, 汗毛较重者给予备皮。患者取仰卧位, 两大腿稍分开, 穿刺下肢伸直, 大腿略外展。首先找到股动脉, 股动脉经股三角下行在腹股沟韧带中点稍下方, 位置表浅, 能触摸到其波动点。股静脉在股动脉内侧相伴而行, 用艾尔碘棉签消毒穿刺点皮肤周围5 cm以上三次。

1. 2. 2 二触:用艾尔碘棉签消毒左手示指和拇指三次, 在腹股沟中三分之一与内三分之一交界处用左手示指触摸股动脉波动最明显部位并加以固定。穿刺点位于腹股沟内左手示指动脉波动点上股动脉内侧0.5 cm处, 右手持无菌注射器进行穿刺。

1. 2. 3 三穿刺:找到穿刺部位, 选择无菌注射器针头与腹股沟皮肤成直角垂直穿刺或成40°斜角进针后有落空感后, 回抽注射器, 血液呈暗红色则停止穿刺固定针头, 抽取足够在血液标本。若血液为鲜红色, 则针头误穿入股动脉, 应立即拔出针头局部按压不少于5min, 改由对侧重新穿刺。若无回血则将注射器针梗刺入三分之二, 然后将注射器慢慢拔出, 边拔边抽吸回血, 如有回血时立即停止拔针, 并固定针头, 抽吸足够血液标本后, 将针头迅速拔出, 用无菌棉签按压穿刺点3~5分钟。

1. 2. 4 明确穿刺方法后对实验组及对照组分别进行股静脉穿刺, 记录一针成功, 两针成功及三针成功的数据。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的记录。

2 结果

实验组:一针成功26例, 两针3例, 三针6例;对照组:一针13例, 两针2例, 不成功2例。并发症发生情况:对照组:局部感染1例, 全身感染0例, 皮下血肿3例;实验组:未出现股静脉穿刺侧下肢静脉血栓病例。

3 体会

3. 1 对股静脉及周围组织的损伤 股静脉垂直进针是“一针见底”, 几乎是一针见骨膜, 穿刺针是横穿股静脉, 对患儿股静脉血管的损伤较大, 同时有潜在的损伤股动脉、股神经、股管和腹膜的危险。

3. 2 穿刺的成功率

3. 2. 1 为防止股静脉过度受损, 股静脉垂直进针最多进针2次不能多次进针, 穿刺成功率为85.36%, 穿刺成功率低。

3. 2. 2 股静脉40°斜角进针因对血管损伤较小, 可以多次进针, 穿刺成功率达到100%穿刺的风险。

3. 3 穿刺的操作难度

3. 3. 1 婴儿不同于成人, 哭闹在所难免。股静脉垂直进针操作者不容易固定针头, 很多时候刚见到回血就被小孩动作影响, 造成针尖偏移, 很容易刺伤股三角区其他组织或器官。

3. 3. 2 股静脉40°斜角进针容易固定, 一般不易损伤股神经股管和腹膜等周围脏器和组织。大大降低了股静脉穿刺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