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静脉注射

静脉注射

静脉注射

静脉注射范文第1篇

关键词凯时注射液;静脉炎;护理

凯时注射液是以脂微球为药物载体的静脉注射用前列地尔(前列腺素E1)制剂,由于脂微球的包裹,前列地尔不易失活,且具有易于分布到受损血管部位的靶向特性,从而发挥本品的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另外,本品还有稳定肝细胞膜及改善肝功能的作用。因此,凯时注射液临床应用广泛。我科使用凯时注射液治疗者均为糖尿病病人,据赵通洲[1]报道凯时注射液能促进糖尿病足的愈合,据张吉[2]报道凯时注射液能明显的降低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尿蛋白,因此,凯时注射液在我科为常用药。常见的静脉炎既增加了病人的痛苦也容易导致病人对我们护理人员的不满,导致护患关系的恶化,因此,减少静脉炎的发生有利于提高护理满意度。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月到2009年8月在我科使用凯时静脉治疗的糖尿病病人100例,其中男患者56例,女患者44例,年龄35~65岁,平均年龄56岁,均为外周静脉弹性良好,本次使用凯时静脉注射前一个月未静脉注射过任何药物。

1.2方法

遵医嘱将患者依照凯时注射液用药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均为首次注射该药。观察组将凯时注射液10μg加入0.9%的生理盐水100ml中,静脉滴注1小时内滴完;对照组将凯时注射液10μg加入0.9%的生理盐水20ml中,静脉推注5分钟左右推完。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有无出现静脉炎。

2结果

通过对此两组100例患者进行观察、比较,其结果如下:观察组有13例患者在注射过程中或输液结束后,出现注射部位疼痛,并且由注射部位开始沿血管走向的皮肤出现一长约15~25cm不等的条索状带的表面发红、局部有压痛现象,一般持续30~60min后能自然恢复,未发现全身症状。上述13例发生静脉炎者,其中2例放弃凯时治疗,余11例改为静脉推注后,无再发生静脉炎。对照组:未发现有患者出现皮肤条索状带发红,仅2例患者自诉凯时注射液推注时注射部位有轻微的疼痛,要求减慢推注速度后疼痛缓解。

3护理

3.1 药物护理

应用凯时注射液需单独配制,避免与其他药品混合使用,而且储藏时应避光,保存温度0~5℃,避免冻结,如超出以上条件,脂质微球会破裂而影响疗效[3]。又因本制剂对血管壁有刺激,有时会出现对注射部位的不良反应,如出现血管疼、血管炎、发红、偶见发硬、瘙痒等,所以一般采用生理盐水配制滴入,现用现配,药物配好后需在2小时内输入病人体内。

3.2静脉炎护理

在用药的同时向患者说明此药的药理作用及有可能引起的副作用,减少患者的顾虑。如发生静脉炎,一般不用处理就可以自行恢复,若症状严重者可进行湿热敷,一般用湿热毛巾进行热敷,每次20分钟,一天4次,并避免再度穿刺已发炎的血管,且须等到发炎血管症状完全消失并恢复弹性方可使用。

4讨论

凯时注射液是一种新型的具有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的药物,临床应用较广,尤其我区,但根据王曾[4]报道,在临床使用中约30%的患者静脉点滴凯时注射液后会出现静脉炎。据我们有限的临床观察也发现静脉点滴凯时有26%的患者会出现静脉炎,而静脉推注则无发现。这表明改变液体输入方式可能会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减少患者的痛苦及保护血管,避免患者产生恐惧不适,增加对护理工作的信任感。但由于我们只是做了很有限的观察,样本量较小,方法简单,没有具体观察滴速与静脉炎产生的关联等,存在一定的干扰因素,其临床指导意义有待进一步分析、验证。

参考文献

[1] 赵通洲、曾龙驿、张国超 等.前列腺素E1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初步观察[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1,2:108~109.

[2] 张吉吉、于德民、赵伟 等.前列地尔对糖尿病肾病患者尿蛋白的影响[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2,5:276~279.

静脉注射范文第2篇

【关键词】注射痛;利多卡因;丙泊酚

1 材料与方法

1.1 患者选择及分组 选择200例择期行无痛人流手术女性患者,18~40岁ASA I~II,经患者及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体质量超过80 kg或体质量指数BMI>30或BMI

1.2 实验方法 所有患者均不使用术前用药。入室后常规监测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穿刺右手手背桡侧最粗可见静脉,置入20 G静脉留置针,连接三通并用生理盐水冲洗,在三通一端连接5 m1注射器,内装2 m1试验药物。在前臂距离腕部约5 cm处手工扎橡皮止血带(压力为50~70 mm Hg),打开连有注射器端的三通,以0. 5 m1/s的速度注射试验药物。扎止血带静脉梗阻l min后松开,按照0.5 m1/s静脉注射丙泊酚进行麻醉诱导。期间每间隔5 s询问患者1次,观察患者的言语反应,面部表情,手臂回抽动作,或流泪现象。使用4分法对注射痛评分,直到患者意识消失(即:呼之不应,睫毛反射消失),记录各组疼痛评分。记录患者疼痛最重时的评分。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4分法对注射痛评分,记录为0分时表示无痛,记录为1, 2, 3分时均表示有疼痛发生,疼痛等级分别为轻、中、重,计算疼痛在各组发生率。使用VAS法对注射痛评分时,记录为0分时表示无痛,0分以上均表示有疼痛发生,计算各组疼痛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11. 5统计软件。计t资料以均数士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ANOVA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各组疼痛发射率的比较使用卡方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三组患者均为女性,性别、年龄、体质量、身高、ASA分级人口学资料均衡,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2.2 注射丙泊酚期间注射痛发生率及程度 4分法评分:1, 2, 3分均表示注射痛发生,计算注射痛发生率。丙泊酚注射痛发生率在A:0.5 mg/kg利多卡因组为38%, B: 2%利多卡因40 mg组为50%, C:生理盐水组为80%。使用VAS评分法,0分以上表示回忆有注射痛发生,计算各组注射痛发生率。A:0.5 mg/kg利多卡因组为32%, B:利多卡因40 mg组为44%, C:生理盐水组为74%。疼痛的发生率在A:利多卡因0.5 mg/kg组最低,其次是B: 2%利多卡因40 mg组,C:生理盐水(安慰剂)组注射痛的发生率最高,达80%。

结果表明,应用4分法A组利多卡因0. 5 mg/kg组、B组利多卡因40 mg组与C安慰剂组两两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

本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前臂扎止血带静脉梗阻后,利多卡因0. 5 mg/kg或40 mg均可降低丙泊酚注射痛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3 讨论

本研究中利多卡因0.5 mg/kg与利多卡因40 mg组均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二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利多卡因降低丙泊酚注射痛的发生率,可能机制是前臂扎止血带下注射利多卡因,静脉梗阻1 min,药物与静脉内皮充分接触,相当于短暂的局部静脉麻醉,起到稳定激酶级联系统的作用[1]利多卡因预防注射痛的效果与剂量和输注速度有关,剂量增加,疼痛的发生率并未进一步降低,提示利多卡因可能存在封顶效应[2]由于本研究纳入标准体质量最大为80 kg,按0.5 mg/kg计算,使用最大剂量为40 mg,未能进一步研究大剂量利多卡因的作用。研究中生理盐水对照组丙泊酚注射痛发生率高达80%与报道结果相似。

通过术后患者的回忆来再次进行疼痛评分也存在一些记忆偏差的问题。丙泊酚具有良好的遗忘作用加上芬太尼的镇痛作用。

参考文献

静脉注射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维通静脉乳剂; 刺激性;过敏性;溶血性;异常毒性

维通静脉注射乳(Weitong Intravenous Emulsion, WIE)是南方医院药学部研制的一种用于防治术后肠粘连的静脉注射脂肪乳剂, 该乳剂的研制是对维通注射液[1, 2]的进一步延伸, 其主要成分来自丹参、大黄等药物。在原处方的基础上, 我们制备的维通静脉注射乳剂提高了维通注射液中脂溶性成分的含量。而作为静脉注射乳剂, 有必要对其安全性进行研究, 我们通过刺激性试验、过敏性试验、溶血性试验、异常毒性试验, 对静脉注射乳剂的安全性进行初步评价。

1 实验材料

昆明小白鼠, 合格证号:440201254, 新西兰大白兔, 合格证号:20110015, 豚鼠, 合格证号:No.44002100001388, 以上动物均购自南方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卵白蛋白(美国sigma公司);MICRO17台式高速离心机(美国Germany公司);维通静脉注射乳剂(南方医院药学部自制)。

2 实验方法

2. 1 刺激性试验 取家兔3只, 左侧耳缘静脉缓慢推注WIE10 ml, 右耳注射生理盐水10 ml, 连续注射3 d。另取3只左侧股四头肌注射无菌操作注射WIE 1 ml, 右侧相应部位注射生理盐水1 ml。分别观察动物耳缘静脉和股四头肌反应, 48 h后取相应组织做病理学检查。

2. 2 过敏反应试验 取12只豚鼠分为实验组和阳性对照组, 每组6只。实验组尾静脉注射WIE 0.5 ml, 阳性组注射0.5%卵白蛋白0.5 ml, 分别隔日注射1次, 共3次。第14天时注射分别注射WIE或卵白蛋白2 ml, 观察动物是否出现过敏反应。

2. 3 溶血性试验 取6支试管, 分别加入2%红细胞混悬液 2.5 ml、生理盐水 2.0、2.1、2.2、2.3、2.4、2.5ml 和本品0.5、0.4、0.3、0.2、0.1、0 ml, 混匀后, 于37℃恒温箱中。在第0.25、0.5、1、2、3、4 h观察试管内红细胞溶血情况。

2. 4 异常毒性试验[3] 取昆明小鼠10只, 雌雄各半, 将WIE 0.2 ml/10 g[4]注入小鼠尾静脉, 注射后密切观察48 h, 其活动及饮食情况表现是否异常或死亡。

3 实验结果

3. 1 刺激性试验 血管与肌肉刺激实验均为见动物出现异常反应, 注射部位均无异常。说明WIE对家兔血管与四头肌无明显刺激作用。

3. 2 过敏反应试验 豚鼠静脉注射WIE后, 未出现过敏反应症状。阳性对照组出现烦躁不安、搔耳、喷嚏、呼吸困难、痉挛等症状, 并于20 min内先后全部死亡。

3. 3 溶血性试验 WIE注射液五个剂量试管上层液体无色澄明, 均无溶血现象。生理盐水对照管亦无溶血现象出现。

3. 4 异常毒性试验:尾静脉给药后我们发现小鼠活动及饮食行为正常, 均无异常反应, 给药后48 h内无一例死亡, 说明WIE的异常毒性检查符合规定。

4 讨论

本研究通过刺激性试验、过敏性试验、溶血性试验、异常毒性试验证实显示WIE安全性检查符合药典要求, 为进一步研究WIE抗粘连机制以及未来的临床使用打下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曾煦欣,赵洁,黄嗣航,等.维通注射剂对兔腹腔术后粘连防治作用的研究.中药材, 2008,31(4):580-583

[2] 钟延松,曾煦欣,侯连兵.维通注射液的急性毒性实验研究.中药材,2008,31(11):1720-1721

静脉注射范文第4篇

【关键词】皮肤;消毒;静脉注射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消毒剂为长沙雨花消毒剂厂生产的络合碘消毒剂(0.5%),试管内装有1ml灭菌生理盐水和棉拭子、灭菌棉签、直径9cm普通营养琼脂平板。

1.2方法

1.2.1病例选择选择内科患者80例,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病、肺部感染、糖尿病、胃溃疡等病种。随机分为常规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在病种、病情、营养状况方面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为减少环境因素影响,采样工作均在细菌培养室进行。

1.2.2取样实验组采用皮肤消毒方法为络合碘消毒两遍后,无菌棉签擦干后取样。常规组采用皮肤消毒方法为络合碘消毒两遍,待干后取样。

1.2.3细菌培养方法用浸有灭菌生理盐水的棉签在消毒后的皮肤穿刺部位5cm×5cm范围内来回涂擦10次,并随之转动采样,剪去手接触部位,将棉拭子放入1ml灭菌生理盐水的试管内,而后将采样管振动1min,将生理盐水倾倒在直径9cm普通营养琼脂平板上,置于34℃恒温箱内孵育24h,观察有无细菌生长。

1.3观察①穿刺后两组患者局部静脉情况观察指标为穿刺静脉是否有疼痛、红或肿。②两种消毒方法消毒部位的细菌培养结果。

1.4统计学方法数据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两种消毒方法消毒部位细菌培养结果见表1。结果显示P>0.05,提示两种消毒方法所达到的临床效果差异无显著性。

2.2穿刺局部静脉情况常规组与实验组穿刺局部均无疼痛、红或肿情况发生。

3讨论

关于肌肉注射和其他注射的皮肤消毒问题,在护理专家和医学专家中有不同的观点。Koivisto和Felig在1978年经实验得出糖尿患者微小的胰岛素注射针刺部位,引起细菌感染的可能性极小,所以对糖尿患者来说,皮肤消毒不一定总是必要[1]。1993年Jacqus提出不再提倡胰岛素注射前皮肤消毒,但对于免疫缺陷患者、静脉用药的患者及需严格无菌处置的患者,皮肤消毒必须实行。Campbell在1995年认为注射前的消毒并不一定必要。当前,护理工作正成为以科研为基础的职业,一些传统的操作方法已发生潜在变化,但尚未得到充分的科研证据支持是否可行。本研究针对临床护理操作中存在两个难点问题:①护士在进行静脉穿刺时络合碘影响视觉效果,不利于穿刺。②现在各医院临床科室护理人员编制较紧,工作量大,在静脉注射过程中络合碘待干过程中等待时间相对较长,为节约时间临床上已经常采用络合碘消毒两遍后用无菌棉签擦干的方法,但其消毒效果缺乏科学依据。络合碘是1-乙烯基-2-砒咯烷酮均聚与碘的复合物,属碘伏类消毒剂,性能稳定,使用方便,能缓慢持久释放有效碘达到持续杀菌作用,对细菌、芽孢、真菌、病毒均有杀灭作用[2]。本研究结果表明:以络合碘为消毒剂,静脉注射消毒皮肤的两种方法在临床效果上无明显差异,且以无菌棉签擦干法能降低静脉穿刺时络合碘对视觉效果的影响、节约单个病例静脉穿刺所耗费的时间。作者认为两种消毒方法均可在工作中采用。当然,由于本实验样本数量有限,同行可进一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静脉注射范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R59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06-0051-01

A case report of allergic reaction with piracetam intravenous injection

JIANG Leiying

(Weifa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re,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200122, China)

1 病例简介

患者,女,87岁。诊断为2型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脑血管病后遗症收治入院,有2型糖尿病10年病史。入院后患者出现反应差,不能排除脑卒中急性发作,给予吡拉西坦注射液100 ml静滴治疗,滴速为50 滴/min,输入约50 ml后,患者感局部不适。查体可见输液处静脉呈向心性条索状肿胀、发红,高出皮肤表面、无痒感,考虑为静脉炎,即减慢滴速,更换静脉。约0.5 h后患者全身发痒,出现皮疹,面色潮红。立即予以停药,给予地塞米松5 mg静脉推注,30 min后皮疹渐渐消退,静脉炎处用透明贴外敷换药。患者没有药物过敏史,近几天没有食用易过敏的食物,以此确定该患者对吡拉西坦药物过敏。

2 讨论

吡拉西坦注射液又称脑复康,其化学名为2-氧代-1-吡咯烷基乙酰胺,为脑代谢改善药。疗效确定,为急、慢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常用药物,过敏反应极少,近几年文献中也鲜有报道。笔者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设老年医院,此药为老年患者的常用药,静滴注吡拉西坦射液后致过敏反应,给患者健康造成极大损害,应引起重视。发生过敏反应的原因,可能为输液中的杂质、药物浓度高、滴速过快,以及患者过敏体质等有关[1]。本例给我们的启示:①在用该药前应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对本品所含成分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②输液室应备齐常用抗过敏药品,所有抢救设备始终处于备用状态[2];③加强工作责任心,勤巡视病房,滴速开始不宜过快,以确保用药安全[3];④给药期间对患者密切观察,一旦出现过敏症状,应立即停药并配合医生给予适当的救治措施。

参考文献

[1] 于文洁, 严云, 莫宗琪.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中的有关物质[J]. 实用医药杂志, 2005, 22(7): 623.

[2] 罗建华. 静脉输液意外及对策[J]. 中国临床医生, 2000, 28(2): 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