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静脉血栓

静脉血栓

静脉血栓

静脉血栓范文第1篇

静脉血栓是全球第三大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住院死亡的最常见原因。要提醒的是,静脉血栓隐秘性强,不易诊断,发病和死亡率高,被医学界誉为“最隐秘的危险杀手”。“长期上网猝死”、“打一晚上麻将突发病送医院”,类似这样的新闻,往往是静脉血栓惹的祸。

下肢静脉血栓最常见

说起血栓,大家对动脉血栓的了解更多一点,常见的脑梗、心梗都属于这个范畴,可是静脉血栓你了解吗?其实,静脉血栓的发病率远高于动脉血栓,但却很隐匿。有专家曾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形容静脉血栓:动脉血栓是个爱哭的孩子,稍微有点疼就会哇哇大叫,让你不得不时时关注;静脉血栓就“隐忍”得多,一般不会哭,一哭起来可能要出大事,比如下肢静脉血栓可能导致致命性的肺栓塞。

静脉血栓全身都可能发生,但下肢静脉血栓最常见。年龄一过60岁,静脉血栓发病率就成几何数字的增长。此外,骨科手术、腹部手术、脑部手术、外伤后的病人及孕妇都是静脉血栓的易发生人群。一些患者做完手术后,因为害怕伤口疼,不愿运动,往往出现血栓。

潜伏在血管里的深水炸弹

人体静脉有深浅之分,深部静脉承担了90%以上的静脉血液回流,一旦深部静脉血栓形成,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血液回流发生严重障碍,肢体肿胀疼痛,严重者导致肢体坏死而需要截肢。许多人对深静脉血栓栓塞认识不足,防范意识不够,待到出现典型的下肢水肿时,不仅会给治疗带来困难,也容易留下后遗症。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另一个严重危害是血栓后综合征。下肢深静脉血栓一旦形成,如果没有进行规范治疗,很难被有效清除,这些血栓不仅会阻碍血液回流,引起肢体反复肿胀,导致皮肤发黑溃烂,下肢静脉曲张,甚至出现老烂腿。从这个意义上说,深静脉血栓就好像潜伏在血管里的深水炸弹,一开始它可以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或是因症状轻微而被忽视,一旦“引爆”,后果不堪设想。

血管超声可筛查静脉血栓

李先生长期伏案工作,也是经常乘坐飞机开会的“空中飞人”,上周长时间飞行后,他感到腰酸背痛、右下肢肿痛,洗浴时顺便做了下肢按摩。在按摩中,他突感憋气,胸闷,眼前发黑。紧急就医后发现,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引发了肺栓塞。

静脉血栓范文第2篇

一侧下肢肿胀、增粗多半儿是静脉血栓形成所致。静脉血栓形成常发生于严重创伤、大手术后长时间卧床休息的病人。而恶性肿瘤患者在病程中出现静脉血栓也并非罕见。据报道,静脉血栓在肿瘤患者中的发生率可达15%,在尸检时一半以上的肿瘤患者可见到血栓栓塞的证据。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最常见首发的部位。可发生血栓栓塞的肿瘤有肺癌、乳腺癌、卵巢癌、原发性脑肿瘤、前列腺癌、膀胱癌等。其中肺癌是最常见发生血栓栓塞的肿瘤。有许多恶性肿瘤患者在病程中先出现血栓栓塞,后发现原发肿瘤。李大伯的病程经过就是例证。

年龄大于50岁者,若在表浅静脉或相对不常见的部位出现血栓,或发生多发性静脉栓塞、动-静脉血栓、凝血机制本身障碍出现的栓塞等,应高度怀疑恶性肿瘤的可能。因此,凡原因未明的血栓栓塞性疾病,在排除长期卧床、下肢外伤、抗凝血酶Ⅲ缺乏等因素后应详细询问病史、仔细检查,积极寻找原发病灶以期及早明确有无恶性肿瘤。

那么,恶性肿瘤病人为什么容易发生静脉血栓呢?据临床观察和有关研究报道有以下诸多因素。

高凝状态的形成

肿瘤细胞能通过组织因子或其他促凝因子的作用直接激活凝血酶原或直接活化凝血系统产生凝血酶,从而促使静脉血栓形成。

血管壁的损伤

肿瘤细胞可产生大量的凝血酶,引起血小板黏附与聚集,或沉积于血管内膜,使血管功能受损,造成血栓形成的前状态。

化学药物的损害

肿瘤病人在接受化疗时,博来霉素、长春新碱、氮芥等化疗药物可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膜的完整性,还有些化疗药物可使血浆蛋白C和血浆蛋白S水平可逆性降低,如环磷酰胺、5-FU等。这些均可造成身体抗凝物质减少,促使血栓形成。

血小板的异常

肿瘤细胞或从肿瘤细胞膜上脱落的囊泡能直接使血小板发生凝聚。临床上还发现恶性肿瘤如肺癌、乳腺癌、结肠癌等患者有中等度的血小板数量增多,且黏附性和活性增加。

外科手术的诱发

观察发现,肿瘤患者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是非肿瘤手术者的两倍。

静脉血液淤滞

静脉血栓范文第3篇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607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360-01

静脉血栓是由于某种原因引起血液成分发生改变,致使栓子形成,阻塞静脉,引起血液回流障碍的一种疾病。其特点是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如不及时治疗,截肢率和病死率极高。引起血液成分改变,大多是由于手术后、严重外伤、骨折等长期卧床病人,严重脱水病人,使体内血流缓,静脉壁损伤,机体处于高凝状态,导致血栓形成。大手术后病人血栓发病率很高,具体统计,150例大手术后病人,就会有4例发生血栓,占26%。静脉血栓一般好发生下肢髂股静脉,下面以“髂骨静脉血栓”一病例,谈一谈护理中的观察与经验体会。

1病例资料

患者,女,47岁,农民。于2012年3月29日进行子宫全切术,术后第5d,自述左下肢胀痛、乏力,并且逐渐加重,查体发现,左下肢较右下肢肿胀,颜色略青紫,患者不能自主行动,感觉存在,经彩超检查诊断为左髂静脉血栓形成。于当日急行左髂骨静脉探查取栓术,术中取出长约2cm血栓,由于当时测凝血时在1-3min,患者体质处于高凝状态为了辅助手术治疗,预防血栓形式,我科采用了尿游酶溶栓疗法和肝素等药抗凝疗法,在治疗过程中,护理上采取了周密的观察,完善的护理,收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2治疗

21尿激酶的使用初剂量把8-10万U/次尿激酶溶于葡萄糖液或低分子右旋糖酐液250-500ml中2次/d静滴,维持量可根据每日测纤维蛋白原正常(200-400mg/100ml)如低于200mg/100ml,应暂停一次,一般使用时间为7-10d。

22肝素的使用肝素的主要作用是抗凝血酶、抑制凝血酶,阻止血小板凝集,它的使用方法是,把2500U肝素加入生理盐水500ml中静滴,连续使用至病人恢复正常为止,一般4周左右。在使用肝素的过程中,要随时监测凝血时间,为了使凝血时间略高于正常值,保持在15-20min最佳状态,应严格控制滴数,通过观察,列表说明肝素滴数与出凝血时间关系见表1。

23低分子右旋糖酐的使用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液500ml,2次/日静滴,能有效地降低血液黏稠度,从而起抗凝和防栓形成,使用前需做过敏试验,防止过敏。

3观察与护理

31注意观察出血现象出血是尿激酶、肝素的主要副作用,在用药过程中,护士要严密观察患者皮肤、黏膜、齿龈有无出血点、紫斑,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患者有无呕吐,大便颜色是否正常,准时取血,查凝血酶原时间,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尽快治疗,避免并发症发生。

32由于随时取血,反复穿刺,给患者增加了很多痛苦,这就需要护士操作时技术过硬,一针见血,避免在一处血管反复穿刺,防止发生静脉炎和局部出血现象。

33严密观察患肢温度、颜色、感觉因此患肢栓塞后,血液循环障碍而温度降低,感觉功能差,此时避免热敷和冷敷,因热敷促进组织代谢、增加氧消耗量,还因感觉差,易烫伤;冷敷可减少局部组织代谢,引起血管收缩,不利于解除痉挛和侧支循环,所以在观察过程中,多询问患者,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4恢复期患肢功能锻炼

由于患肢出现栓塞后肢体有一定的功能障碍,指导和协助患者功能锻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41促进患肢血液循环,给予适当的按摩,并适当抬高患肢,帮助患者做主动和被动活动,如伸屈下肢运动,平卧时采取防止足下垂及肌肉萎缩措施,有条件时可给予理疗及平流电刺激治疗。

42鼓励患者下地行走,开始行走时,时间要短并捆扎弹力绷带,以后逐渐增加运动量。

静脉血栓范文第4篇

肺栓塞是由于人体外周静脉或右心腔内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堵塞于肺动脉内形成的严重疾病,其发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很高。80%~90%的肺栓塞来源于下肢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将近一半的近端深静脉血栓脱落可以导致肺栓塞。肺栓塞与深静脉血栓实质上为同一种疾病在不同部位、不同阶段的表现,二者密切相关。

关于肺栓塞的病因或诱因:40岁以上、肥胖、高血脂、骨折、髋关节或膝关节置换术、外伤或手术、长期卧床、心力衰竭、中风或瘫痪、口服避孕药、妊娠、静脉曲张、以往有血栓形成史、肾病综合征,以及某些遗传因素,均可以使肺栓塞发生的危险性增加。

近年来,发现了与人们社会生活相关的一些危险因素,例如“经济舱综合征”“电脑血栓症”“麻将综合征”等,与长时间坐着不动引起的下肢静脉血液淤积、饮水较少导致的血液黏度增加有关。高龄患者肺栓塞发生率增加可能与体力活动减少、肌张力减低、疾病增加及血管内皮功能减弱等因素有关。

预防:深静脉血栓先行

深静脉血栓为因,肺栓塞为果,要预防肺栓塞,首先要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如骨折、髋关节或膝关节置换术后的老年人,中风瘫痪或卧床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预防性抗凝治疗,鼓励患者尽早下地活动,也可以穿弹力袜,使用弹力绷带或间歇加压泵,促进静脉回流。还要下决心改变生活方式:戒烟,适当运动,控制体重,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悲痛或长期忧虑。对于乘坐飞机或长途汽车时间大于8小时的旅行者,建议避免下肢或腰部穿紧身衣物,保持充足的水分和频繁收缩小腿肌肉。如果存在较高的深静脉血栓风险,应考虑应用抗血栓弹力袜。

饮食方面应注意减少胆固醇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豆类、黑木耳、大蒜,适量饮茶,均有预防血栓的作用。长期口服避孕药的女士应注意,服用时间不宜超过5年或采用间歇服用法,40岁以上则不宜采取此种避孕方法。先天缺乏某种抗凝因子的易栓症患者,可能需要终生口服抗凝剂。

诊断:需防二病并存

静脉血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消化道出血;栓塞;介入治疗

非静脉性消化道出血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急重症,不少患者出血量较大,病情凶险。内科保守治疗效果差,病情易反复;内镜电灼止血仅适用于少数情况;外科手术如在出血部位不明、病情危重时进行,则盲目性大,手术风险高。而动脉栓塞术因其微创、高效、适应证宽等优点,可用于大多数该类患者的治疗。本文对我院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栓塞治疗的95例非静脉性消化道出血进行总结,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和部分相关问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95例,男59例,女36例,年龄47~92岁。均以呕血或血便入院。经内科保守治疗无法止血,血压和血红蛋白持续下降,大量输血以维持生命体征。32例患者做了内镜检查,其中部分明确了出血部位和病变性质,部分仍未发现出血点。63例因病情危重,无法做内镜检查。所有病例均经外科会诊,认为不能耐受外科手术,或出血部位不明手术止血成功机会渺茫。同时无明确门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病史。经动脉DSA造影检查后,进行栓塞治疗。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血氧、血压、心电监护下,先行动脉DSA造影,发现出血部位后,超选择插管进行栓塞治疗。因休克而内脏血管痉挛收缩者,往靶血管内缓慢注入1%利多卡因5~10 ml后,再行栓塞。所用栓塞剂有明胶海绵颗粒/条、350~500 μm的PVA颗粒、弹簧圈等。上消化道出血时多种栓塞剂联合应用;下消化道出血在接近肠系膜末级动脉弓处用颗粒栓塞剂进行栓塞;特殊部位如直肠,在靠近出血部位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回盲部因血管单一,侧枝稀少,不宜栓塞,采用其他方法治疗。

2 结果

本组95例中,胃十二指肠出血72例,其中栓塞后即刻止血成功56例(77.8%),无效的16例中7例再次栓塞后止血成功,6例改用外科手术治疗(造影已明确出血部位),3例未获得再次治疗的机会。下消化道出血23例均一次栓塞止血成功。栓塞近期有效率90.5%。本组未出现器官坏死、穿孔等严重并发症,仅部分患者出现轻微腹疼,1~3 d内缓解。

2 讨论

动脉栓塞术对非静脉性消化道出血的止血效果较为肯定,本组首次栓塞止血成功率83.2%,反复栓塞止血率90.5%。治疗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是需要谨慎对待和特别注意的。

对于肠系膜上、下动脉的栓塞,在栓塞水平上目前还存在不同意见。一种观点认为直动脉间无吻合支,应避免栓塞[1];另一种观点认为直动脉间有吻合支,但不应栓塞的肠管范围过长,否则侧枝不足以满足大范围肠管的血供需求。今年大家普遍认同的是:尽量在靠近肠系膜末级动脉弓处栓塞,只要栓塞范围不过大,肠管对栓塞的耐受性表现良好[2]。本组病例的治疗也证明了这一点。

栓塞剂应根据不同的病变和部位进行选择[3]。上消化道栓塞应颗粒状、条状及弹簧圈多种栓塞物配合使用,尽量栓塞掉病变区的大部分小动脉;下消化道应选择颗粒栓塞剂和微弹簧圈进行栓塞,避免栓塞范围过大;肿瘤应选择颗粒栓塞剂,待病情稳定后,在针对肿瘤进行治疗;血管畸形应选PVA等长效栓塞颗粒;炎症、溃疡宜选明胶海绵,病变治愈后血管可再通;动脉瘤宜根据载瘤动脉的粗细选用合适大小的栓塞剂,把瘤前后的血管均闭塞,使瘤腔孤立。

休克患者由于血管收缩变细,栓塞后随着休克的纠正,血管恢复正常宽度,栓塞物可能松动、脱落,被血流冲走,出血随即复发。因此应先用扩血管药扩张靶动脉,然后再栓塞比较可靠。但对出血患者使用扩血管药应谨慎小心,严密监护,用量不要过大,避免药物的全身反应使血压进一步下降。

对上消化道出血,如术前内镜已明确,或从胃管引流物判断出血肯定在胃十二指肠,即使造影时无阳性发现,也应对胃十二指肠动脉、胃左右动脉、胃网膜右动脉进行大范围栓塞,往往能够止血。因该处侧枝血管丰富,不会出现脏器坏死、穿孔等并发症。

术后出血复发的原因很多,应区别对待,否则易复发。对炎症、溃疡所致出血,止血后应积极治疗原发病;肿瘤出血止血后,待病情稳定,应尽量择期手术切除;血管畸形术后可因侧枝建立而再发出血,择期手术切除较为稳妥;部分上消化道出血术后复发,可能是因为病变区供血分支较多,没有找全,再次寻找并栓塞可提高止血率。

参 考 文 献

[1] 江广斌,梁惠民.动脉性消化道出血的DSA诊断及介入栓塞治疗.临床放射学杂志,2006,25(9):881-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