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静脉炎

静脉炎

静脉炎

静脉炎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静脉留置针;静脉炎;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3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7-0115-01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 主要优点在于减少了病人由于反复穿刺而造成的痛苦,保护了血管,有利于临床用药和紧急抢救,而且还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 因此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实际应用过程当中,静脉炎始终困扰着广大护理人员。通过对50例患者应用静脉留置针后并发静脉炎进行分析,为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和并发静脉炎后的护理提供了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0年8~11月住院的并使用了静脉留置针的病人,男性28名,女性22名,年龄35~78岁.在住院期间均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静脉留置针和3M公司生产的3M透明敷贴.我们对8-9两个月使用留置针发生静脉炎的原因进行了科内讨论,并针对原因进行了分析,制定了若干护理措施,对10-11两个月采用留置针的病人严格按照制定的措施进行操作.其中采取预防措施前的病人有25例,预防措施后的有25例,前后两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具有可比性.

2 结果

3 原因分析

3.1静脉选择不当静脉炎的发生与静脉的选择有很大的关系,下肢明显高于上肢,因人体下肢静脉瓣多,血流缓慢,易发生静脉炎[1]。

3.2静脉炎的发生与血管弹性有关血管壁的弹性是否正常影响静脉炎的发生,血管壁硬化,弹性差的患者,其中甘油三脂,胆固醇一般高于正常,两者均可导致静脉回流受阻,易形成血栓,引起静脉炎。

3.3操作不熟练反复多次在同一部位穿刺,导致血管壁的损伤,易引起静脉炎.

3.4与输入药物的性质有关输入高渗溶液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输入等渗或低渗液体静脉炎的发生率。高渗液体进入静脉后刺激血管,引起血管收缩和痉挛,以至静脉变硬,呈条索状,严重时出现血栓性静脉炎。此外,高渗液体如甘露醇等的快速输入,因浓度较高,造成血管壁细胞脱水,变性,影响细胞功能,从而导致血管变硬,局部皮肤出现发红,肿,痛等静脉炎症状。

3.5与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有关套管针留置时间越长发生静脉炎的概率越高,在注意保护穿刺部位的相对无菌及周围皮肤清洁的情况下,只要未发生堵塞和渗漏,最多可留置7天[2],由于套管针在穿刺时已对血管壁造成一定损伤,可导致血小板在受伤部位及管尖端聚集,随着留置时间的延长,易形成血栓,发生静脉炎。

3.6皮肤消毒不严格皮肤携带的微生物是引起静脉治疗相关性感染的主要致病原,如果在操作过程中没有严格执行无菌原则,消毒不彻底,在输液时因穿刺破坏了皮肤的屏障作用,病原菌经针孔侵入到皮下组织及血管内,引发局部或全身感染。

3.7封管方法不当比如封管液量不足,封管时间过长导致血液凝固,造成留置针堵塞,对血管造成刺激或损伤。

4 护理

4.1正确选择血管及留置针型号操作时要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选择血管进行穿刺,一般选择与肢体纵轴平行,长度在2.5cm以上,弹性好,无静脉瓣的可视血管为最佳穿刺血管. 对偏瘫患者,应尽量选择健侧肢体静脉及时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健康宣教,让其了解选择留置部位对发生静脉炎的影响及患侧肢体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对个别特殊情况需留置患侧肢体静脉的患者,留置时间应小于3天。颈部静脉留置针发生静脉炎的概率最低,故对输液时间长,输液量大,输高渗液体及刺激性强的药物的患者可选择颈部静脉[3]。根据血管选择合适的留置针。

4.2严格无菌操作操作前充分洗手,用碘伏棉球环形消毒皮肤两遍,直径大于8 cm..每日输液前用碘伏棉球消毒肝素帽和留置针栓部位2遍,并根据情况及时更换无菌敷贴,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防止感染。

4.3熟练的穿刺技巧护士应掌握正确的穿刺方法,动作轻巧,稳准,力争一次穿刺成功,避免同一部位反复穿刺。选择血管及消毒穿刺部位后,旋转松动留置针外套管,以15~30度角进行穿刺,见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再沿血管前行1~2CM,使外套管尖端全部进入血管,右手固定针芯,左手推入外套管,松开止血带,透明敷贴固定[4]。

4.4正确输入药物和液体在输注高渗或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后应用生理盐水充分冲管,以减少药物对血管壁的刺激,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减轻对血管壁的侧压。

4.5严格实施静脉留置针期间的预防措施放置有留置针的肢体,输液期间可做轻微活动,顺着血管走向由远心端向近心端作局部按摩,促进局部组织血液循环,减少血管因输液时间过长而引起的痉挛,若输液不畅,冲管有阻力,应立即拔出。输液期间严密观察穿刺部位及周围皮肤情况,一旦出现静脉炎的症状应立即拔出留置针,用50%的硫酸镁局部冷敷或用75%乙醇湿敷,48小时后再用45~50度的热毛巾湿热敷。严重者行微波照射。留置针期间禁止沐浴,留置针针柄固定牢固,活动时动作轻缓防止留置针滑出静脉。

4.6封管的注意事项采用连续,不间断,边推注边旋转式退出针头的封管方法堵管率明显下降.对使用留置针的病人要建立书面护理记录,并严格交接班。

4.7 加强宣教对有留置针的病人做好健康宣教,将留置的目的,意义讲清楚,以取得病人的配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4.8加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增强护理人员防止静脉炎的意识是减少静脉炎的措施之一,我科针对临床上出现的病人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原因,每月进行科内讨论,分析原因,提出具体的预防措施,同时也增强了科内人员对防止静脉炎的意识。

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如果执行严格的无菌操作程序,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及做好穿刺术后护理要点,就会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减轻病人的痛苦,节省开支减少静脉穿刺次数,减少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

参考文献

[1] 王江滨.静脉留置针引发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防止措施[J].护理研究,2006 .9(20)9

[2] 梁锡敏.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与护理[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5.9 (7) 5

静脉炎范文第2篇

静脉输液既是护士基础护理操作的重要内容,也是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在临床疾病的抢救、治疗和康复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静脉输液是一种最频繁的无菌操作,是有创治疗,具有潜在的感染和并发症的危险。目前,静脉注射的患者中近80%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静脉炎[1]。静脉炎是由于静脉血管内膜受刺激,造成血管壁发炎。分类为机械性、化学性、细菌性、血栓性静脉炎。炎症局部有红、肿、热、痛、紧绷发胀感,可沿注射部位的血管产生条索状的红线,炎症局部可因治疗不善而出现慢性硬结、静脉硬化、闭塞、静脉炎后综合征,甚至形成溃疡[2],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造成再次穿刺困难,影响药业的顺利输入,继而延误治疗。因而预防和治疗静脉炎相当重要。本文就输液性静脉炎的相关因素、预防和护理措施进行综述。

1 引起输液性静脉炎的相关因素

1.1 药物因素

1.1.1 药物pH值因素 正常血液pH值7.35~7.45,药物pH值超过血液正常范围都可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和机能。

1.1.2 药物渗透压因素 血浆渗透压正常值为280~310 mmol/L药物渗透压越高,对内膜刺激性越大,特别是20%的甘露醇为高渗性组织脱水剂,要求滴速快,使用间隔时间短,表浅静脉反复使用,使静脉壁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增加了药物渗透的机会,造成静脉炎的发生[3]。采用静脉套管输注20%甘露醇,2 d内静脉炎的发生率为45.69%,2 d后静脉炎的发生率为100%[4]。

1.1.3 药物刺激性因素 刺激性强的药物,超过血管的应激能力或长时间滴入血管,持续刺激血管均可导致内皮细胞破坏,使静脉变硬收缩。

1.2 血管通道器材因素 无论哪种通道器材,无论管径粗细,无论留置时间长短,血管内膜均有炎性反应表现。器材与组织相容性越差,留置时间越长,血栓与血管壁粘连越紧密,机化血栓明显曾多,代谢越严重。

1.3 感染因素 无菌观念不强,操作不当,消毒液浓度不足,局部皮肤消毒不严,无菌物品污染,配药后药液放置时间过长等均可导致细菌性静脉炎。

1.4 液体输入量及速度因素 黎旌红等[5]报道,静脉输液量日>1500 ml时发生静脉炎的几率明显多于日输液量

1.5 各种微粒因素 玻璃屑及各种结晶物质对血管内膜机械性损害,其堆积堵塞毛细血管,红细胞聚集在微粒上,形成血栓而引起血栓性静脉炎。

1.6 物理及自然因素 当低于体温的液体进入机体血液中,血管受到冷的刺激发生收缩,甚至痉挛而导致机械性静脉炎。温度过低溶质不能充分溶解,微粒增多易发生血栓性静脉炎。

1.7 操作技术因素 穿刺部位和穿刺血管的选择不当,反复穿刺同一部位静脉,输液针反复探测血管,固定方法和拔针按压方法不正确等因素都可导致机械性静脉炎。

1.8 机体因素 患者病情重、机体抵抗力低下,特别是皮肤黏膜的防御能力下降是输液性静脉炎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3]。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内膜脆性增加,易导致穿刺失败而发生静脉炎。由于下肢静脉瓣较多,血液回流速度较慢,因而发生静脉炎较上肢多。

1.9 液体渗漏因素 刘铭墉等[7]通过动物实验形态学观察发现:体液及细胞漏出,会引起管周大量结缔组织增生,导致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缩小或堵塞。

2 输液性静脉炎的预防

2.1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加强监控 增强无菌意识,严格挑选消毒产品;配药室和治疗室环境按规定消毒、定期监测。

2.2 增强血管保护意识,正确选用静脉,计划使用静脉 原则是先手后足,先细后粗,先选远心端后选近心端,血管轮流选用,不可在同一条静脉上短距离反复穿刺输液,避免穿刺部位靠近关节,应尽量选择易穿刺、有弹性、易于固定的静脉,但对老年患者,尽量保留粗大血管已备抢救时急用。

2.3 改进方法,提高静脉穿刺技术 穿刺前,不要过度牵拉、拍打静脉,以免增强摩擦力,压脉带结扎距离穿刺点最佳为5~10 cm,操作时动作轻稳,避免反复探测血管,前后持针符合力学原理,进针角度20°为宜,直刺血管,力求一针见血。对于血管脆、弹性差的血管,选用小号针头,穿刺力度不能大,小角度、缓慢进针,见血后以情况可不再进针,注意固定牢靠。

2.4 合适给药,合理安排 注意药物配伍禁忌,稀释输注药物,改变pH值。输注高渗溶液时应选择较大的、最合适的静脉;输入血管刺激性药物前后要输入等渗液,并均匀、缓慢滴入。输液速度要根据药物的理化性质、给药要求、机体情况等因素调节,药物温度维持在25℃~35℃为宜,但要根据药物的理化性质和患者感受调整。

2.5 合理选用器材 配药选用侧孔针,输液器要有终端过滤器,尽量避免选用与组织相容性差、刺激性强的留置针和导管,器材大小、型号、粗细要合适。选用器材必须是合格、无菌产品。留置针留置时间不宜过长,浅静脉留置一般不超过7 d,深静脉留置不超过半月。

2.6 正确拔针、封管 输液完后先拔针后顺血管方向按压3~5 min,按压面积需超过皮肤进针处和静脉进针处。留置针封管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用生理盐水或稀释肝素夜,边推封管液边缓慢旋转退针。

2.7 增强责任心,加强输液巡视,避免渗漏 一旦发生输液渗漏,立即更换输液部位,并根据渗漏原因、药物性质、对血管组织的损伤程度选用不同的处理方法。

3 输液性静脉炎的护理措施

3.1 发生静脉炎,如属一般输液针和普通留置针应拔出,更换输液器,更换穿刺部位,拔针后压迫针眼3~5 min,用0.5%的碘伏消毒并用无菌输液贴保护。炎症部位可根据药物毒性、刺激性等选择冷敷或热敷。症状应在3 d内改善,若无改善迹象应通知医生评估是否细菌感染。

3.2 若PICC(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央导管)发生静脉炎,可先热敷。机械或化学性静脉炎症状应缓解,若症状持续并无改善迹象,需拔除。局部可用药物外敷或封闭治疗。

3.3 发生静脉炎,应抬高患肢、制动,以促进血液循环,进行修复。

3.4 若疑细菌感染,需进行导管针与血培养。应从其他静脉及导管内分别抽取血液培养,以作为诊断的依据。

3.5 若疑似化学反应,需作记录并报告。

3.7 避免再度穿刺已发炎的血管,发炎血管须等到症状完全消失、恢复弹性方可使用。

参 考 文 献

[1] 蒋冬梅,王曙红,李亚平.复方七叶皂甙防治输液致静脉炎的效果评价.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1B):40-41.

[2] 阎玲.中药湿敷治疗输液后静脉炎的护理及临床观察.井冈山医专学报,2001,8(1):67.

[3] 王二凤.静滴甘露醇引起多发性静脉炎的护理体会.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4,7(1):103.

[4] 梁月香,卞素琴.使用动静脉留置针静滴甘露醇的护理体会.护士进修杂志,1997,12(9):39.

[5] 黎旌红.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原因分析与对策.南方护理学报,2004,11(1):31-32.

静脉炎范文第3篇

静脉炎是由于从静脉中输入浓度高、刺激性强的药物或因静脉内长期放置刺激性较大的塑料导管引起局部静脉化学炎性反应_4;也可由于在输液过程中,护理人员操作不规范引起局部静脉的损伤感染]。

2静脉炎分级

根据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协会将静脉炎分3级_6]。I级: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无可见线条及可触及静脉条索;II级: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有可见线条、无可触及静脉条索;11I级: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有可见线条及可触及静脉条索;

3引起静脉炎的因素

3.1静脉留置针的应用

目前静脉留置针已广泛应用,既可方便患儿,减少重复穿刺,减轻患儿痛苦,有利于临床用药和紧急抢救,有利于保护血管,同时又可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但也容易出现感染而引起静脉炎的发生。据报道,静脉炎是静脉留置针最常见且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达2~26{。静脉炎的发生均在留置针保留时间超过3d时发生_8]。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在我国尚无统一标准,美国输液学会将留置时间规定为3d,美国BD公司推荐3d~5d_9]。李晓燕等l1。J观察5O例次套管针留置病人,一般留置8d~9d,最长达27d,无一例发生感染。有关结果也显示,静脉炎发生在6d-7d,5d内未见发生,因此提出5d作为常规留置时间。

3.2微粒污染

不当的操作环节和操作环境可将微粒带人液体中,造成血管损伤,刺激血管,引起静脉炎_。

3.3血管因素及输液部位

小儿由于血管较细、血管壁薄,静脉越小,发生静脉炎的几率越高】】。新生儿多在头皮静脉的前额、颞部穿刺,由于血管细短,易发生炎性改变,尤其是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自身抵抗力差,皮肤敏感度低,表皮痛感反应差,对炎症反应不能及时感觉,易忽视[1。静脉血回流缓慢和半坐卧位是导致下肢静脉炎多发的主要原因。因为人体下肢的静脉瓣最多,血液回流最慢,输液使液体和药物滞留于下肢的时间比滞留于上肢的时间长,所以易致下肢静脉炎_1。

3.4药物性质

刺激性药物和高分子液体是引起静脉炎的主要原因“]。主要与药物的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浓度、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及I型变态反应有关。甘露醇属于高渗透性液体。据文献报道,反复静脉输注2O甘露醇,2d内静脉炎发生率为45.69,2d后达100l1。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由于脑水肿,需要使用2O甘露醇,早产儿生活能力低下,常需要全静脉营养,而2O甘露醇和全静脉营养均属于高渗透型液体,对血管有一定的刺激性,反复应用于同一静脉,也易发生静脉炎_8]。而反复多次、大剂量联合化疗及短时间内输入大量高浓度、刺激性强的药物,均可引起静脉内血管壁纤维细胞增生,使血管壁增厚,内皮细胞破坏,血管内淤血,周围出现炎症和水肿等反应【1。药液的温度l_1及理化性质对血管也是一种刺激。

3.5配药时间过久严格掌握配药时间,药物配制时间过久,容易出现结晶、沉淀而致静脉炎[20]。

3.6输液量及输液速度有报道,输液量与静脉炎的发生也有关系,不间断输液量超过1500mL时,病人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输液量少于1000mL者口]。静脉炎的发生与输液速度也有关系l2。

3.7感染因素不规范的操作及反复穿刺造成局部感染,穿刺部位消毒不彻底也是引发静脉炎的重要因素2。当环境温度较高,患儿哭闹时,敷贴下的皮肤潮湿,也易发生细菌感染Ⅲ8]。

3.8过敏体质过敏体质的患儿对外界物质表现异常的敏感性,留置针套管属于化学合成材料,对血管产生一定刺激,易引起静脉炎]。

4处理

4.1冷敷冷敷为早期局部非炎性水肿的首选,冷敷可使局部血管收缩,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局部水肿和药物扩散,从而减轻局部组织的损害。

4.2药物将硫酸镁和甘油配成甘油硫酸镁乳剂,持续外敷化疗后静脉炎疗效好,治愈时间较单用硫酸镁明显。杨晓红等[2经临床观察证实,美宝湿润烧伤膏湿敷治疗甘露醇所致静脉炎疗效也明显优于5O硫酸镁。

4.3红外线武凤英等口采用在静脉输注2o%甘露醇5min后,对注射部位进行红外线照射。结果显示,红外线照射对缓解静脉输注甘露醇引起的注射上肢疼痛,有明显的疗效,优于热水袋热敷。

4.4鲜芦荟外敷王仲迪[将芦荟汁涂于炎症部位,每天4次~6次,严重者抬高患肢,同时配以红外线照射15min,治愈率达100。芦荟所含有效成分很多,具有抗感染、杀菌及对受损细胞有较强的修复再生作用;芦荟素还能软化血管,恢复血管弹性,其芳香气味还有极好的镇痛作用。

4.5马铃薯外敷钟丽丽等Ⅲ2将马铃薯洗净后切成薄片,紧贴在静脉输注甘露醇所致静脉炎病人的皮肤上,薄片干了以后,再更换新的,连用3d~5d,能抗感染、止痛,加速肿胀消退。孟宪静等取土豆泥加蜂蜜按1:1调成糊状,沿静脉炎走向外敷于皮肤,每次温敷3h以上,每天3次或4次,能快速缓解局部肿胀、止痛、润燥,对化疗所致静脉炎效果显著。

4.6白萝卜外敷高清琴”应用白萝卜切片调食醋外敷对甘露醇所致静脉炎进行治疗,总有效率为97.2%。白萝卜调食醋有避瘟解毒、清毒止血功效。

4.7中药外敷李连岁[报道,大黄粉湿敷疗效优于5O硫酸镁。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大黄有明显的抗感染、消肿、解热、增强机体免疫机能的作用,具有清热凉血、遂瘀通经、软坚散结之功效。

5护理

5.1留置静脉留置针患儿的护理对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患儿,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加强巡视,注意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疼痛等异常情况。使用留置针过程中,不要在穿刺部位加盖物件,喂

奶和护理患儿时,避免触及留置针。注意保护使用留置针的肢体,不输液时,也尽量避免肢体下垂姿势,以免由于重力作用造成回血堵塞血管。留置针常规留置3d时间,并更换不同肢体或不同静脉穿刺。定时更换敷贴,如透明敷贴出现破损、脱落,应立即更换。如敷贴内有渗液、渗血、出汗、空气等情况应随时更换。

5.2科学配药

护士在配药时,严格操作规程。掌握好配药时间,现配现用。有研究发现,加药时用75乙醇棉签擦拭安瓿,消毒后徒手掰开,尽量减少针头的反复穿刺,抽药时将针头垂直插入安瓿底部可减少微粒对人体的损害l_3。

5.3合理选择血管

血管好坏是发生不良反应的因素之一。选择血管时,应选弹性好、回流通畅、管径较粗、易固定、便于穿刺和观察的静脉,尽量避免在同一血管反复穿刺。婴幼儿头皮静脉丰富,应选用耳后静脉、颞浅静脉或前额静脉的分支及头部其他浅静脉。据报道,新生儿腕部、肘部等身体远端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近端l3~,尽量少用下肢静脉,输液部位遵循左右交替使用的原则。

5.4其他

浓度大及对血管壁有刺激性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再使用,或用生理盐水输注5min左右,在保证输液通畅的情况下,再接上对血管有刺激性的液体。输液时,要加强巡视,控制好输液速度,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穿刺前要做好准备,正确洗手,穿刺部位常规消毒,范围在5cm以上,避免化学性刺激,消毒剂不宜过多,等待消毒液于后方可穿刺,以免通过皮肤与血管间隙而传人血管,造成化学刺激,以至于短期内出现穿刺点周围红肿和硬结形成。加强体格锻炼,增强免疫力,减少疾病发生。

静脉炎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化疗 静脉炎 预防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要熟练掌握化疗药物导致静脉炎的相关因素,根据相关因素做好预防,以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从而减轻病人的痛苦。

引起静脉炎的相关因素

物理因素:包括环境、温度、溶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液体输入量、速度、时间、压力、针头对血管的刺激,以及旧法拔针对血管壁的损害。

药物因素:化疗药物可引起血管pH值改变,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和机能,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组织细胞具有一定损伤,其损伤程度与药物的浓度、酸碱度、渗透压及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有关。强刺激性药物(氮芥、阿霉素、丝裂霉素等)在很短时间内大量快速进入血管内,超过了血管本身缓冲应激能力或在血管受损处堆积,引起血管内膜受累[1];而弱刺激性的药物(环磷酰胺、卡氮芥、氟脲嘧啶等)长时间滴入血管,持续刺激血管内膜,使内皮细胞破坏,引起静脉炎。

血管因素:指输液局部血管的舒缩状态、营养状态。抗癌药作用于细胞代谢周期的各个阶段,影响DNA和蛋白质的合成,使血管内上皮细胞坏死,反复大剂量多种药物综合冲击化疗的应用及多次静脉穿刺对血管内膜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使管壁变薄,弹性下降,脆性增加,静脉萎缩、变细,皮肤沿静脉走向色素沉着,引起静脉炎。

机械性损伤:操作中机械性损伤是引起静脉炎的主要原因,肿瘤病人在短期需反复多次化疗,进行化疗的血管本身已被破坏,静脉穿刺的难度大,若护士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低,或固定针头位置不当,可加重机械损伤,使静脉化疗药物外渗,局部血管壁缺血缺氧,通透性增加。个体因素:与病人全身情况有关。乳癌患侧手臂静脉压迫、血流受阻,输液部位血管痉挛;消化道肿瘤患者营养状态差、血管硬化、弹性差等。若为特异性体质,输入博莱霉素、丝裂霉素、顺铂等化疗药后表现出局部过敏反应。最近有报道认为,静脉药物的化学刺激仅仅是静脉炎的诱因,主要原因与神经传导有关[2],其机制有待探讨。

静脉炎的预防

提高专业技术素质:负责化疗输液的护士须经专业培训,严格掌握各种化疗药物的特性,化疗前仔细阅读说明书。有高度的责任心,时刻为病人着想保护好静脉,并实行责任到人的制度。采用系统化循环管理,为避免操作中机械损伤,力求一针见血,如穿刺失败,不能使用同一静脉的远端,穿刺后要正确固定针头,避免滑脱和刺破血管壁。以预防化疗患者静脉炎的发生。

合理使用静脉:根据药物选择血管,如发疱性、刺激性药物,不宜选手足背小血管,应避开肌腱、神经、关节部位,一般采用前臂静脉给药。由于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慢,易于栓塞,一般不采用,只有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患者,化疗时必须选择下肢;腋窝淋巴结清扫的患者应禁忌在患侧上肢进行化疗;长期化疗的患者注意保护大静脉,非化疗药物一般由细小静脉到大静脉,并采用交替注射法,左右手交替进行,使损伤的静脉得以恢复,如果外周静脉选取有困难,尤其对刺激性大,外周静脉较细者,宜采用锁骨下静脉,颈外静脉,股静脉穿刺置管,因上述部位血管管径粗,血流速度快,药物与管壁接触时间短,即能减轻化疗药物对局部血管的刺激症状,又可避免静脉炎的发生。

提高穿刺技术:提高静脉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避免反复穿刺。穿刺点的选择由末梢开始,两侧肢体交替穿刺,对脆性血管采用小力度、小角度、缓慢平行进针的方法,进针后妥善固定针柄,并询问病人穿刺部位有无疼痛及其他不适,加强病房巡视,输液完毕后,拔针时采用轻压穿刺部位,针拔出后再稍增加按压力度,并适当延长按压时间(5分钟)的方法拔针,可减少机械的损伤。另外,采用硝酸甘油注射液局部涂抹,可使血管扩张,增加局部血流量,可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3];无菌棉签沾取阿托品注射液涂抹皮肤,同样能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4]。

减少化疗药物对血管壁的刺激作用:化疗前用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开路,化疗后再用0.9%氯化钠注射液50~100ml冲洗静脉,同时,静脉推注多种化疗药时,应先给刺激性强的,中间用少量0.9%氯化钠注射液间隔注射。化疗药物稀释浓度要适当,一般一次使用稀释液量≥20ml;多种化疗药物输液时应严格间隔给药,间隔时间>15分钟,其间输注等渗液≥10ml。以上方法既能保证有效给药,又能减少药物对血管壁的刺激。

加强患者配合

化疗前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宣教,特别是初次用药时护理人员应做好解释、消除恐惧感。将传统的静脉输液方式改为专业化血管评估的程序化输液,能保护患者的血管,避免给患者增加新的血管疾病,保证治疗顺利进行。

提高病人自护能力:化疗期间,加强化疗药有关知识的宣教,教会病人自行观察静脉输液,一般速度为50滴/分,老年人及有心、肺、肾疾病病人宜30滴/分;观察渗漏的症状及体征;穿刺部位有无回血、肿胀或疼痛,使静脉炎、渗漏等早期症状得以及时发现和处理。

参考文献

1 李西爱,等.化疗药物渗透性损伤的护理.现代护士进修杂志,1998,13(9):23.

2 肖煜东,等.静滴药物性静脉炎和疼痛发生机理的探讨及防治方法.中华护理杂志,1997,32(12):717.

静脉炎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生儿;静脉留置针;静脉炎

静脉留置针操作简单,塑料套管质地柔软,弥补了普通针易刺破血管和滑脱的不足,,而且留置针在血管内留置时间长,避免患儿因反复穿刺造成的痛苦,而且减轻护士反复静脉穿刺的工作量。但是新生儿免疫力低,抵抗力低下,长时间使用留置针后会造成一系列并发症,其中最明显的为静脉炎。有学者指出通过有效的留置时间,留置方法、封管技术可以减少和预防静脉炎的发生,同时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1]。因此收集2013年2月~2016年1月我院接受静脉输液的新生儿,探讨进行有效护理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近几年我院接受静脉输液的新生儿,疾病类型为肺部感染、心脏手术、上呼吸道感染等。留置部位为手腕部、内踝等处。随机分为:100例研究组和100例对照组。两组常规护理均相同,研究组通过分析以往我院发生静脉炎新生儿的临床资料,选择针对性预防护理措施。研究组平均年龄(6.8±1.5)d,男58例,女42例;对照组平均年龄(6.5±1.3)d,男55例,女45例;两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无差异。

1.2静脉炎发生的原因

1.2.1患儿皮肤特点 新生儿角质层很薄,表皮与真皮间弹力纤维发育不良,受到反复穿刺后易引起损伤。

1.2.2留置针型号 有研究显示粗的留置针发生静脉炎的比例是细的留置针的3~5倍。粗针置入静脉后,会影响局部血流,造成内皮细胞受损,进一步造成血管静脉炎的发生。

1.2.3化学因素 抗生素、烃化剂、高渗溶液、高渗甘露醇在使用中,若滴速过快,使用频繁,会造成静脉壁受损,使血管内皮间隙增大,造成药液渗漏,促使静脉炎的发生。

1.2.4液体量及速度 有学者指出每日输液量大于800 ml时发生静脉炎的几率明显多于输液量小于800 ml者[2]。此外输液速度过快时会加大对血管壁的压力,降低输液速度可以减少药物对输液静脉的刺激。此外输注浓度高,刺激性强的药物是诱发静脉炎的主要因素。

1.2.5血管因素 静脉管径越细发生静脉炎的概率越高,而且下肢血管发生静脉炎的比例是上肢的4~5倍,考虑下肢静脉瓣多,远端血流缓慢有关。

1.2.6留置时间 留置时间的长短与静脉炎的发生有明显的正比关系。有学者指出单一置管位置大于72 h时,发生静脉炎的风险高达85%以上。

1.2.7封管技术 封管液太少不能冲净局部血管内的药液,滞留的药液对局部血管的刺激,造成管壁通透性增强,造成血管炎。

1.2.8其他原因 同一静脉反复穿刺,穿刺的手法过于粗暴,无菌观念差;新生儿抵抗力低,局部炎症的抗炎能力低,输液病房环境差;这些都是引起静脉炎的危险因素。

1.3预防性护理

1.3.1患者若每日有多种液体需要输入时,如抗生素、高渗溶液等,在使用中,合理安排输药顺序,把握好该药的浓度,滴速、配伍禁忌,以减轻对血管壁的刺激。如使用高浓度液体后用生理盐水冲洗血管;液体量大于800 ml时,避免快速输液,以造成血管壁侧压增高;当输入刺激性强药物,应选择粗大静脉,注意速度宜慢,防止液体外渗。

1.3.2套管针可留置 5 ~7 d, 尽量选择细套管针,以减少对血管壁的摩擦,同时注意穿刺部位相对无菌。要选择弹性好、回流通畅的血管,避免靠近关节[3]。血管条件不好的应有计划地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

1.3.3生理盐水可以维持细胞外液容量和渗透压,对血管刺激性小。

1.3.4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流程,力求"一针见血"。封管时连续不间断、边推注边旋转式退出针头的方法。输入的液体要现配现用。拔针前消毒,向心性方向掀开敷贴。

1.3.5在输液期间, 将远端肢体抬高, 以促进静脉回流。

1.3.6若液体渗入皮下组织,立即拔针,重建静脉通路,如有红肿、硬结、疼痛时, 立即拔除,给予硫酸镁湿热敷。鲜芦荟汁外涂沿血管走向外敷,配合红外线照射。

1.4观察指标 对比:①研究组和对照组静脉炎的发生率;②研究组和对照组静脉炎的程度。

静脉炎的程度:Ⅰ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未及硬结。Ⅱ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局部条索状改变。Ⅲ度:静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

1.5统计学分析 研究数据录入 SPSS 18.0分析系统,样本率的比较用χ2检验法,当P

2 结果

2.1研究组和对照组静脉炎的发生率 研究组和对照组静脉炎的发生率分别为4%、18%,结果比较有差异(P

2.2研究组和对照组静脉炎的程度 研究组和对照组静脉炎的程度(Ⅰ度、Ⅱ度、Ⅲ度)例数分别为(2例、1例、0例)、(1例、4例、4例),结果比较有差异(P

3 讨论

新生儿静脉输液是护士护理操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静脉输液中s有35%~55%的新生儿曾经发生过静脉炎[2]。引起新生儿留置针相关性静脉炎的危险因素较多,如置入技术、穿刺部位、型号、材质、留置时间及输入药物等有关[3-4]。静脉炎发生后不仅给新生儿增加身体上的痛苦,还为护士造成额外的工作负担[5]。本次研究中我们对研究组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发现研究组在静脉炎的发生率及静脉炎的程度上明显优于对照组。可以看出通过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减少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发生率。此外我们认为护士在护理中要根据新生儿不同个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制定全面合理的静脉治疗安全管理制度,减轻患儿的痛苦,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彭翠香.两种型号留置针在普外科输液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0,15 (5):300-301.

[2]路必琼,刘慧风,等.老年患者使用浅静脉留置针的血管选择[J]. 护理学杂志,2003,18(2):92-93.

[3]吕晓,钟丽红,孙听.浅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的护理进展[J].齐鲁护理杂,2008,1950: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