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咏梅诗

咏梅诗

咏梅诗范文第1篇

“终南何有?有条有梅。君子至止,锦衣狐裘。颜如渥丹,其君也哉。”

诗中说,终南山上有梅花,吸引了君子前来观赏。这说明春秋之前,中国士人就喜欢梅花了,但那时,人们似乎还没有去欣赏梅花的风骨。

对梅的审美意识的觉醒是在魏晋南北朝时代。这是中国人自我意识、审美意识觉醒的时代。梅花身上所体现的那种不屈的精神开始被人们所欣赏。例如,南朝谢燮的梅花诗:

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

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

这首诗就颂扬了梅的早发,迎春,抗寒的品格。

梅花精神的广泛传播是在唐宋。唐宋之间,梅开始成为园林的重要树种。咏梅诗也大量增加。唐宋诗人笔下的梅花,成了一种人格象征。梅花的迎春,凌寒,成为一种坚毅不屈、清高淡泊的人格精神而广泛传颂。例如王维的咏梅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

又如王适的咏梅诗,歌颂它的迎春本色:忽见寒梅树,花开汉水滨。

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王适《江上梅》)

对梅花精神领会得最深刻的是元朝的王冕。王冕的咏梅诗是这样的: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王冕赞颂梅花的是抗冰雪、迎春天、不随俗的精神。塑造了它的清高孤傲,百花之首、迎春使者的形象。

宋朝卢梅坡的诗也很好。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它通过梅与雪的比较,充分描绘了梅花抗寒、幽独的特点。诗人写梅比雪白色稍逊的缺点,歌颂它不畏严寒的优点。它独立寒风、抗击冰雪、独自开放。

对梅花写得最美的诗是宋朝的林和靖。他写的《山园小梅》是这样的: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黄金樽。

在现代,写过咏梅卜算子词。它写梅很有大气: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咏梅诗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宋诗宋词;梅;文人;关系

梅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审美意象,自六朝以来就有不少咏梅之作,到了宋朝,咏梅文学更是极其繁荣,主要以诗和词这两种文学体裁为主。《全宋诗》收诗约25万4千多首,梅花题材之作(含题梅花绘画作品的诗歌)近5千首,约占1.86%,《全宋词》收词2万多首,其中咏物词近3000首,在咏物词中咏花词2208首,其中咏梅词达1041首,咏梅词占咏物词总量的34.73%,占咏花词总量的47.15%。①另外,有学者作过统计,现存宋代咏梅诗词是宋以前咏梅总数的50倍,在同期诗词存量中所占比重也是宋以前的额12倍。②梅花题材在宋朝诗词创作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梅花字字香前集》中提及咏梅文学的发展情况:“《离骚》遍香草,独不及梅。六代及唐,渐有赋咏,而偶然寄意,视之亦与诸花等。自北宋林逋诸人递相吟诵、‘暗香疏影’、‘半树横枝’之句,作者始别立品题。南宋以来,遂以咏梅为诗家一大公案……”宋代以前,对于梅花的审美大多停留在花色、花香、习性等梅的自身特征,咏梅也多以客观描绘为主,只是“偶然寄意”,而自北宋初期林逋的咏梅诗作后,文人们提升了对于梅的审美认识,将自己的主体意识渗透到对于梅的审美中,赋予梅花以品格意趣,道德情操和气节志向,使它具有更丰富的象征意义。

在两宋诸多的爱梅文人中,林逋,陆游和姜夔名声不菲,他们创作咏梅诗,赋予梅花鲜明而独特的形象,这些形象往往跟文人自己的品性和追求都有密切的联系,梅花这一客体上,实则承载了他们自己的人格或是对于生活、理想的感知和憧憬。这些诗人词人借助梅花的客观之象,融入主观之情,使得他们笔下的梅花含有丰富的文化意蕴,从他们的咏梅诗词中,我们可以捕捉到梅与古代文人之间的微妙关系。

一、林逋:梅与隐士

林逋是北宋初期著名的隐士,他性格恬淡、不趋名利,一生过的都是隐逸生活,没有妻子儿女,只和梅花、仙鹤作伴,后人称其“梅妻鹤子”。林逋喜爱梅花,共创作八首咏梅诗,被称为“孤山八梅”,另有一首咏梅词《霜天晓角》。赏梅,咏梅是他孤寂的隐逸生活里的雅趣,在他的咏梅诗词中,处处体现着他作为处士的审美取向和心性意趣,所以他笔下梅花的神韵,往往有着鲜明的隐士的人格烙印。

林逋咏梅作品中最负盛名的应是《山园小梅》:“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其中又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联最脍炙人口,被认为是咏梅文学中的绝唱,司马光《翁公续诗话》载林逋处士“有诗名,人称其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曲尽梅之体态。”③文人写梅花向来都突出它的幽香和冷艳特质,而林逋是第一个着力描写梅枝的,开创了对于梅的审美认识的新视点,而这对梅的品格的阐释也至关重要,程杰先生对此有过分析:“与一般春花时艳优于花色花容不同,梅之‘疏影横斜’是一种特殊的视觉形象,它以线条造型为主,又以舒爽(状态)、直劲(力度)为特征,具有独特的审美效果,是一种极有意味的形式。正由于‘疏影横斜’的凸显,梅花开始展示出萧疏简淡的幽姿形象,洋溢着疏淡幽雅、清瘦峭劲的意味风神,成了士人娴静雅逸意趣的具体体现。”④此外,林逋还用水和月的柔和、空灵的意象来陪衬梅的“疏影横斜”和“暗香”,又有夜的幽静闲适氛围的烘托,使得整个情境都充满淡雅、静谧和高洁的意味。诗人则言:“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只与梅低吟浅唱,相知相伴,隐居湖山之中,不许世俗之物亵渎。当林逋在赏梅时,眼前的梅已不仅仅是纯粹的审美关照对象,更是其人格理想和精神意趣的寄托,他写梅幽逸之品,是寄托了自己超越俗流的精神追求和闲逸孤傲的人生态度,他歌咏梅花时,总将隐士对于高雅幽独、闲静淡泊的品格的追求通过梅这一意象表现出来,这些品格不是梅形象本身的客观特征,而是林逋这个江南隐士渗透进去的人格情趣。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里谈到“物我”的关系:“物我之相未泯,而物我之情已契。相未泯,故物仍在我心外,可对而观赏;情已契,故物如同我衷怀,可与之融会。”⑤我认为林逋与梅之间的关系也正是这种“相未泯,情已契”的关系,是“梅我相融”的关系。诗中梅的形象是诗人作为隐者的眼中梅,心中梅,它深深融入了诗人自我人格追求的期许和信念。

二、陆游:梅与爱国志士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对梅花极其钟爱,创作了大量的咏梅诗词,他笔下的梅被赋予了爱国志士忠贞不渝的品格情操,傲雪斗霜的梅俨然成了他的化身。

在他的咏梅词中,《卜算子》最为突出:“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在这首词中,几乎没有对梅的香味体态作任何的描写,而是着重强调梅所处的凄凉、昏暗、风雨交加的环境,梅花的处境实为作者自己的政治遭遇,“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则暗指朝廷中主和派对自己的排挤和打压,最后一句写梅花化尘犹香则是象征自己坚贞不屈的孤高与劲节。整首词看似咏梅,实为借梅写己,所塑造的梅花形象是他自己身世的缩影和高洁品格的化身。在陆游大量的咏梅诗中,也多是借梅言志。如《落梅》:“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会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写出梅花虽然饱受风雪折磨,但仍然誓不低头,在逆境中保持高坚气节,这与陆游的遭遇十分契合,他一生志在恢复中原却壮志难酬,处境险恶却仍然坚持独立的品格。

陆游咏梅,很少细致描写梅的幽香和“疏影横斜”的体态等特征,往往突出强调梅所处的严寒环境以及梅耐寒,傲雪盛开的特质,陆游因自己的身世遭遇在梅的意象上找到了共鸣,所以他咏梅总是极力歌颂梅的不畏严寒,孤傲自洁,坚贞不屈的精神,他写梅总是遗貌取神,实际上,诗词中的梅的客体早已被“我”的主体所取代。程杰先生分析南宋时期文人对梅的品格美的深化时说:“北宋时期对梅花的审美认识虽然受到了主观意趣和人格意志的作用与渗透,但总体上仍然紧扣梅花的自然形象,所谓品格美也侧重在自然形象独具的风姿神韵。而进入南宋,梅花描写越来越受制于主体情趣的作用,服从于意趣表达的需要,梅花形象越来越被视为精神境界的象征,道德品节意义得到了充分的揭示和阐发,梅花的许多方面都被明确地理解为气节德性的体现,整个形象几乎构成一个德行纯全、至高无上的人格境界。”④所以,对比林逋梅“我”两相融的关系,陆游虽看似在写梅,实则在写自我,是借梅写“我”的关系。

咏梅诗范文第3篇

万里吹香随风落。

千枝欲挡严风紧,

剪雪裁冰霜被破。

寂寞空愁自独咽,

愿得谁人齐落寞?

繁花满树年复年,

唯有君子识其德。

此花不似群花装,

无意苦挣高位上。

咏梅诗范文第4篇

关键词:咏物诗 寄托情感 比较阅读

所谓“咏物诗”,是指那种以客观的“物”为描写对象,或细致地刻划它的色彩与形态,或借以抒怀兴感的诗作。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并非只是客观物象的再现,而是诗人从大干世界中找到的安顿情感的对象,是诗人情感的寄托物、象征物、承载物,是受到诗人情感浸染孕育的具体而又完整的艺术物性形象,它不但可以给人自然美的艺术享受,而且可以使人得到深刻的认识和启迪。

诗人咏物,常常希望能借物表达出自己的理想和志向,或者表明自己对某些事物的看法,这便是寄托。因此,咏物诗的最大特点在于托物言志。古人很喜欢咏物,大自然的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感情。那么如何准确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呢?

“有比较才有鉴别”。俄国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所谓比较,就是要找出事物的差异。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万别的,没有相同的两个新个体,但事物又是有一定联系,按照其固有的规律向前发展的。所以,比较不光是找出差异,更重要的是在差异和联系中摸索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因此,我们可以借鉴比较法来更加准确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所咏之“物”虽各异,而所寄之情亦同一。在自然界中,作为审美对象的万事万物各有其物态物性,作为审美主体的人,感情因素亦千差万别。但审美主体把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寄托于不同物象的时候,其所寄之情亦可能趋同。比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和王安石的《北陂杏花》。

陆游的这首咏梅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上片写梅花的遭遇:它植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驿亭是古代传递公文的人和行旅中途歇息的处所。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风雨雨,这环境被渲染得多么冷落凄凉!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下片写梅花的品格:一任百花嫉妒,我却无意与它们争春斗艳。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我依旧保持着清香。“末句想见尽节”,把梅花的高洁推进一层。这里的“香”既指梅花不朽的品格魅力,又可指光明正大之气,赞颂了梅花无论处在何种环境中,都要保持高尚节操的可贵品质。正像作者在另一首《寒梅》中所说的那样,“雪虐风饕亦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

王安石笔下的北陂杏花同样耐人玩味。“东风吹作雪”淋漓尽致地描绘出风吹杏树,落英缤纷,似漫天飞雪,而随波逐流的凄美景象。即便是春风轻拂,娇媚的花儿也不堪吹折,它凋谢了,零落了,这本是让人黯然神伤的。但诗人却偏说它胜过南陌杏花,矜持与自足之意溢于言表。如果说这南陌杏花是邀功请赏、党同伐异的得势权臣的影射,则北陂杏花是诗人刚强耿介、孤芳自赏的自我人格的象征。一“纵”,一“绝”,呼应紧密,激浊扬清,掷地有声地表明他的政治立场与人生操守。

这两首诗中,不管是陆游的梅,还是王安石的杏花,不管是“碾作尘”,还是“吹作雪”,都表现了“香如故”的坚贞不屈、死而不悔。陆游和王安石的志趣在这一词一诗中得到了和谐的统一。

所咏之“物”虽为一,而所寄之情各有别。有寄托的咏物诗往往是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投射到具体的物象中去,是物我之间的契合统一,蕴涵着诗人的审美取向。尽管所咏对象是同一“物”,但作为审美主体的人的审美取向却可能千差万别。

咏梅诗范文第5篇

2.教学思路:在诗词鉴赏中,我们往往会通过对比阅读来体会诗词的不同风格和主旨,其实归纳总结同一类型诗词的共同风格也会让我们受益匪浅。在设计唐宋诗词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这首词时,我把南宋陆游《卜算子•咏梅》放到一起进行归类阅读,并以此总结出咏物类诗词的鉴赏方法、步骤,而不是单纯的停留在这两首词的把握鉴赏上。

3.教学目标:

3.1 通过对同一类型诗词的解读,学会总结归纳特点方法。

3.2 能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3.3 体会诗人在诗中寄寓的情感、志向。

4.教学重点:解读诗词内涵。

5.教学难点:方法归纳。

6.教学准备:整理苏轼、陆游资料,搜集咏物诗词,设置练习题,制作相关课件。

7.教学过程: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7.1 自由诵读这两首词,根据内容替苏轼的词另换题目。在换题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会联系陆游《卜算子•咏梅》,由此推知苏轼词的内容围“何物”而展开,明确了对象即可换为“咏鸿”,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可以归纳两首词同为咏物类词作。

7.2 知人论世,背景介绍。

a.苏轼这首词作于公元元丰五年十二月。这首词是苏轼在黄州所作.先是熙宁中,苏轼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他看到当时新法多扰民,心中不满发于诗中,因此激怒新党被捕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后来出狱被贬为黄州团练使。

b.陆游,南宋爱国诗人,一生以恢复中原统一为己任,百屈而不挠其志。本词作于宋孝宗乾道八年,南宋朝廷处于内忧外患之中,主战派和投降派交锋不断。陆游被调离抗金前线,心境抑郁而壮志如故,次年作次词。

7.3 顺势利导,介绍咏物词特点。咏物词非专只描写物态,妙处在于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清•深祥龙《论词随笔》),请同学们根据咏物诗词这一特点结合《咏梅》完成以下题目:

a.环境特点:断桥黄昏,风雨交加,苦寒荒凉。

b.自身特点:不与群芳争春,形体消失香味如故。

c.作者处境:主战派,屡屡受挫。

d.所言之情志: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即使粉身碎骨也要保持高洁品质。

e.手法分析:托物言志,以物喻人,环境烘托。

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明确,咏物词不仅是咏物,更重要的是咏怀或咏志。

7.4 自由连接,举一反三。咏物明志的传统源远流长,以最初屈原的香草美人到很多诗人喜爱的梅兰竹菊,到可以入诗的各类事物,仅《全唐诗》已存6021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你能想象到哪些咏物类诗句、词句?从这些诗中你得到咏物诗词有哪些共性?

咏物诗欣赏:

画眉鸟

欧阳修

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孤兰

唐•李白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非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咏竹

竹生荒野外,梢云耸百寻。

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耻染湘妃泪,羞入上宫琴。

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特点归纳:

a.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曲尽其妙]

b.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c.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d.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7.5 方法、步骤初探。

a.“读清”全诗。

b.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c.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d.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7.6 巩固理解,学以致用。

8.反思。诗词鉴赏的方法还有很多,除了比较、归类鉴赏,还有抓住“景语皆情语”的方法,抓“诗眼、词眼勾联全诗”的方法,有“身世遭遇寄予诗词”法,不同的情况我们可以灵活运用。当然方法、学法、教法是不定的,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就本节课而言,学生对于托物言志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对于方法有些局限教条,需要结合作者具体分析把握。

板书

咏物词特点:形似――神似

托物言志 环境烘托

方法:读清―

分析―

相关期刊更多

煤炭分析及利用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东矿业学院济南分院

粉煤灰综合利用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河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