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咏梅的诗句

咏梅的诗句

咏梅的诗句

咏梅的诗句范文第1篇

关键词:《卜算子・咏梅》;京剧唱腔;演唱实践;诗词

中图分类号:J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9-0083-01

一、《卜算子・咏梅》创作背景

声乐作品《卜算子・咏梅》是孙玄龄根据诗词编曲的带京剧唱腔的声乐作品,由殷承宗编配钢琴伴奏谱。①

(一)诗词创作背景

声乐作品中的诗词《卜算子・咏梅》是读陆游同名题词,反其意而作。这首诗最早发表于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2月版《诗词》,当前正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新中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仍然保持革命繁荣乐观主义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始终未能动摇。②诗词如下:

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这首词前有这样一句引言:“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道出创作缘由。首句“风雨”、“飞雪”、“春归”、“春到”这四个词道出了时间交替,四季变换的场景。第二句“已是悬崖百丈冰”一句,描绘出梅花所生长的严寒场所。 “犹有花枝俏”,一句写出梅花在险恶的环境不屈服、不低头的坚强意志。“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与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道出梅花清丽脱俗的气质与无私奉献的精神。用暗喻的手法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难,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一改原诗低沉,幽怨的风格,将一片欣欣向荣之景表达的淋漓尽致。

(二)作曲创作背景

作曲家孙玄龄1944年出生,他曾任中央戏剧学院教师,专攻中国音乐史和中国戏曲。由于作曲家在中国戏曲上的造诣使得他对创作带有京剧唱腔的歌曲游刃有余。在一次广播中,听到合唱版本的《卜算子・咏梅》,深谙京剧唱腔的孙玄龄对音乐中京剧元素运用有不同想法,于是有了创作京剧唱腔声乐作品的想法,加上深厚的音乐功底《咏梅》就这样在中国黑暗、压抑的期间诞生了,为当时的中国,带去了一丝光亮与希望。③

二、《卜算子・咏梅》演唱分析

声乐教育家金铁霖曾有歌唱的“声”“情”“字”“味”“表”“养”“象”七字标准理论,以下将从这七个方面对《卜算子・咏梅》进行分析。④

1.声,即为科学的演唱方法和声乐技巧。《卜算子・咏梅》中有大量的京剧的唱腔这就要求歌唱者不仅有较好的声乐歌唱功底,更要有京剧的歌唱韵味,这对音色就有极高的要求。

2.情,即为演唱声乐作品的感情。《卜算子・咏梅》中,作曲家采用多变的板式、节奏,将作品演绎的跌宕起伏,将梅花的品格演绎的淋漓尽致,歌唱过程中应多理解歌曲的曲式配置,掌握歌唱的最佳方法与技巧。

3.字,即为歌唱中的吐字。《咏梅》这首作品,本来就是一首严格韵律的诗词,因此在演唱过程中,每一个字“字头”“字尾”需要仔细研读,多多朗诵,找准歌唱的感觉,争取做到字正腔圆,将京剧唱腔的作品表达到位。

4.味,即为声乐作品的韵味。京剧风格的声乐作品最难唱的就是这个韵味,京味,也是这类作品出彩点睛的重要之处。可以在歌唱学习之外,多听京剧作品,提升京剧歌唱能力,争取将作品中的原有意境表达到位。

5.表,即为声乐中的表演和形体。《咏梅》在演唱时,可以掌握京剧中的云手、亮相、眼神等重要要素,多学习京剧中的“唱”念“做”“打”,从各个部分做好唱京歌的准备,手、眼、声三者相互配合,将歌曲中自信、高贵的气质表达到位。

6.养,即为歌唱者的音乐修养、音乐素养、文化素质。无论演唱什么样的声乐作品,首先要对作品有详细的了解,只有对作品的内在意义有所了解,才能在演唱的时候有感而发。《卜算子・咏梅》这首声乐作品,是由我们伟大领袖所做诗词,歌唱前应对创作背景进行深刻了解。

7.象,即为歌唱者的形象、气质。《卜算子・咏梅》这首作品,强调梅花临危不惧,无私奉献等高贵品格,在歌唱中,应大气、自然,把梅花的品格演绎到位。在演唱时,“声”“情”“字”“味”“表”“养”“象”是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绝不可能独立存在。因此,在学习和日常练习过程中要将各个方面的要领都融会贯通,才能在表演时自然得体的表现出来歌曲的内涵。⑤

三、总结

随着时代的飞速进步我们的民族声乐也应以其传统的音乐艺术为基点,不断探索、寻求新的血液,使我们的民族声乐走向世界舞台。而京剧,我们国家的文化精粹,我们民族的文化瑰宝,若将它与民族声乐相结合,相信一定会迸发出绚丽的火焰。

注释:

①陈小珍.歌唱技巧与艺术表现--《咏梅》的演唱分析[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6.

②李玉婷.民族声乐作品《卜算子.咏梅》的演唱分析[J].黄河之声,2015(01):97.

③孙玄龄.关于《卜算子・咏梅》京剧曲调唱段的创作[J].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08(29):101-110.

咏梅的诗句范文第2篇

于谦《和梅花百咏》(之一)“马上相逢情不尽,一枝谁寄陇头春。”

陈师道《黄梅五首》(之三)“欲传千里信,暗折一枝春。”

诗中运用了“折梅寄远”的典故。此典故出自南朝宋诗人陆凯的《赠范晔诗》“折花赠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借东风第一枝的梅将春的汛息、真挚的友情和浓浓的思念传递给友人范晔,梅花作为寄托相思感情的媒介物丰富着咏梅诗的内涵。

2.西湖处士或孤山处士

苏轼《和秦太虚梅花》“西湖处士骨应槁,只有此诗君压倒。”

陈与义《和张矩臣水墨梅五绝》(之五)“目读西湖处士诗,年年临水看幽姿。”

西湖处士、孤山处士均指宋代著名诗人、高士林逋(字和靖)。以梅妻鹤子而闻名于天下的林逋,爱梅入魔,他不仅在小孤山遍增梅花,歌咏啸傲其中,而且终生不娶,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真正不同凡俗。林逋共写了咏梅诗七津八首,被称为“孤山八梅”,通过咏梅来表现自己品性的高洁。许多咏梅诗人在目己诗词中提及林逋,都表明自己与林逋相同的爱梅情结及超凡脱俗、高洁孤傲的节操、忘向。同时“海妻鹤子”也成了典故。

3.梅花妆

朱淑真《冬日杂咏》“厌厌对景无情绪,谩把梅花取次妆。”

“梅花妆”的典故是指寿阳公主正月初七在含章股下小卧,梅花飘落到他额上,成五瓣,拂之不不去,甚为好看,宫中美人皆纷纷仿效之。诗中运用“梅花妆”的典故,个仅说明梅花妆为女性仪仪容的修饰,它为女性增添了雅致和风韵,而且在说明女性对青春和生命的热爱之情。

4.何郎

高启《梅花》“自去何郎无好韵,东风愁寂几回开。”

何郎,即何逊,曾做扬州法曹,在舍下种青梅树,日常吟咏其下,后迁洛阳,因思梅心切返扬州,正值梅花盛开,于是赏玩不已,被后人称为“知梅者”。何逊有诗《扬州法曹梅花盛开》“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海。衔霜当路发,映雷拟寒开。”写出了海花的盎然生机及诗人对时光飞逝的慨叹,对后世咏梅诗创作影响很大。

5.高士、美人

高启《梅花》“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此首诗运用了两个典故,一是袁安卧雪,一是罗浮遇仙。(柳宗元《龙城录》),前者讲洛阳大雪时,人多外出乞食,袁安却高卧家中忍饥受寒,不求助于人。后者讲赵师雄迁罗浮,天寒日暮,月色微明,于松林间酒肆旁见一美人淡妆素服,芳气袭人,举止高雅,因扣家门与之共饮。师雄醉卧至晓,发现自己在大梅花树下。用这两个典故把梅花比作卧雪高士,月下美人,突出了梅花凌寒傲雪,素淡馨香的神韵。

6.南枝北枝

葛长耕《早春》“南枝才放两三花,雪里吟香弄粉些。”

由于南北方位的差异而呈现出冷暖不同所带来的结果--南枝花开早。南枝北枝的典故有作用,一是紧扣早梅,向南枝上开出了嫣红的花朵,是“梅破知春近”的预示,二是表达出对早梅的怜惜珍爱之情。

7.一枝梅

齐己《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苏轼,和秦太虚梅花》“江头千树春欲闹,竹外一枝斜更好。”

刘秉忠《江边梅树》“一枝倒影斜斜月,满树浮光细细风。”

据《唐才子传》记载,齐己原诗为“昨夜数枝开”,请教于郑谷,郑谷说中“‘数枝’碍‘早’也,未若‘一枝’佳。”齐己遵改,并尊称郑谷为“一字师”。独表“一技”,一方面突出梅开之早,另一方面又突出了梅花虚实飞动,疏淡娴雅的美感。这种以少胜多的写法对后来的咏梅者启发颇多。

链接阅读:

咏梅高手的美称

1.梅隐、梅仙

宋代诗人林逋,以梅妻鹤子而闻名于世,爱梅入魔,他不仅在小孤山遍植梅花,歌咏啸傲其中,而且终生不娶,以梅鹤为伴,真正不同凡俗,因而有“梅妻鹤子”的佳话。林逋写了咏梅诗七律八首,被称为“孤山八梅”,通过咏梅来表现自己品性的高洁,诗品与花品互相契合辉映。他的《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句,简直把梅花的气质风韵写尽了,成为千古绝唱。

2.梅花屋主

元末著名画家兼诗人王冕,他爱梅之痴,不减宋初的林逋。他有居室自名“梅花屋”,自己便以“梅花屋主”自居王冕善画没骨梅花,又有题画梅花浮一卷为世人所推重,其“疏花个个团冰雪,羌笛吹他下不来”之句。当时就被编成故事流传。他的《白梅》《墨梅》诗堪称历代咏梅诗作中的上乘之作,结句分别为“只留清气满

乾坤”和“散作乾坤万里春”,诗人均以天下为己任,抒发了一种宏大的抱负与达观的胸怀。

3.知梅者

南朝梁诗人何逊,他的《咏早梅》“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梅。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朝酒长门泣,夕驻临邛杯。”第一次从审美的角度来咏梅,以婉转清新的笔调,形象描绘了梅的风姿韵致。他曾做过扬州法曹,在舍下种有梅树,时常吟咏其下,后来迁洛阳,因思梅心切,请求返扬州。因此被后人誉为“知梅者”。

梅花的别称

1.疏影:吴可《探梅》“喷月清香犹吝惜,印溪疏影恣横斜。”

2.暗香:李《早梅》“雪径清寒蝶未知,暗香谁遣好风来。”

3.横枝:杨万里《雪夜寻梅》“横枝憔悴晴埃,端令羞面不肯开。”

4.斜枝:杨则之《早海》“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

5.一枝春:陈师道。《黄海五首》“欲传千军信,陪折一枝春。”

6.孤根:李新《次韵任吏君咏梅二首》“堂上高人解赏音,孤根未放草来侵。”

7.孤芳:林边《梅花三首》“几回山脚又江头,绕着抓芳看不休。”

8.冰雪仙:朱翌《梅花》“姑射山头冰雪汕,人间一见巨丰年。”

9.仙姿:朱熹《前村梅》“玉立寒烟寂寞冰,仙姿潇洒净无尘。”

10.冷艳:陈克《书海花》“忽逢冷艳冰绡上,叹息侯家占好春。”

11.寒艳:张峰《梅》“一枝寒艳映窗光,蕊气层衣断客肠。”

12.癯仙:陆游《射的山观梅》“凌厉冰霜节愈坚,人间乃有此癯仙。”

13.春葩:强至《次韵公胜早梅》“若论霜菊无多晚,只此春葩苦较迟。”

14.琼葩:韩维《千叶梅》“南园卉本木春光,独爱琼葩掩众芳。”

咏梅的诗句范文第3篇

唐代以前人们较为看重兰花。兰花被誉为“香祖”、“天下第一香”,历来受人们推崇。兰花生于幽谷,清香雅洁,有“生深林不以无人而自芳”的内在品质,故有“君子”之谓。刘勰《文心雕龙》云:“盖闻兰为国香,服媚弥芬。”在唐代以前的众多诗人中,最看重兰花的非爱国诗人屈原莫属。他的诗歌中有许多咏兰之句,并且以兰花自喻,象征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德。如“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礼魂》)“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山鬼》)“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湘夫人》)“纫秋兰兮以为佩。”(《离骚》)在唐代以前的诗篇中,兰花还是“佳人”的化身,为众多文人所题咏。如张衡《怨篇》自谓“咏兰,咏佳人也”,汉武帝也有“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的诗句。

在唐代以前,牡丹并不为人们看重,题咏者也不多。到了唐代,牡丹以其娇艳富贵,受到了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的喜爱,也成了文人题咏的主要对象,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咏牡丹诗。《开元遗事》载,唐明皇问侍臣曰:“牡丹诗谁为好?”李正封诗曰:“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这“国色天香”就是对牡丹花的最高称誉。大诗人李白也曾奉诏为唐玄宗和杨贵妃观赏牡丹作了三首《清平调》诗,其中一首是:“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在诗中,李白把牡丹和杨贵妃交互在一起写,花即是人,人即是花,人面花光融为一体,言在此而意在彼,为唐玄宗所赏识。

在唐代,观赏牡丹成为了一种习俗。据李肇《国史补》记载:“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唐人诗句也可为证,如白居易的“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中皆若狂”,徐凝的“三条九陌花时节,万马千车看牡丹”,徐夤的“能狂绮陌千金子,也惑朱门万户侯”,刘禹锡的“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由此可知,牡丹堪称唐代的国花,而其娇艳富贵之姿,正反映了当时的盛世风貌和唐人追求华贵的爱美心理。

到了宋代,国势远不及唐,加上外患频仍,盛唐那种繁荣景象已很难看到,士大夫的心理也起了很大的变化,诗风也由唐代的丰腴而变成宋代的清癯。这时的人们更多的是喜爱梅花,宋人也因此创作了大量的咏梅花诗。像苏轼有40多首,刘克庄有130多首,陆游有160多首,而张道洽有300多首,其他如王安石、林逋、辛弃疾、卢梅坡等人都有咏梅佳作。就宋代梅花诗的格调来说,大多突出其寒瘦、清疏、幽香的特征,这和宋诗“情思深微”、“气力收敛”的特点有很大关系。如“凌厉冰霜节愈坚,人间乃有此癯仙”(陆游)、“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王淇)、“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都塑造了枝瘦香幽、韵远格高的梅花形象。范成大《梅谱》云:“梅以韵胜,以格高,故以横斜疏影与老枝奇怪者为贵。”苏轼也在诗中提到:“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这种对梅花风韵的赞赏,正是当时士大夫的精神面貌和爱美心理的真实写照。

咏梅的诗句范文第4篇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是一位主张抗金收复失地的主战派,但却屡遭主和派的打击,因而在这首词里,通过梅花来咏赞诗人自己的坚贞品质和高尚情操。唐圭璋评曰:“此首咏梅,取神不取貌,梅之高格劲节,皆能显出。”起句写梅开之处,驿外断桥,梅不在乎玉堂金屋,寂寞自开,不同于浮花浪蕊。再写梅开之时,又是黄昏,又是风雨交加,梅的遭遇如此,只有“独自愁”。下片说明梅不与群芳争春之意,“零落”两句,更提示出梅的真性,深刻无比。全词采用“托物言志”的方法,既写出梅的风格神韵,又有诗人的自我写照,词中物与我融合无间。作者以梅花自况表现了自己孤芳自赏的孤傲品质;以“群芳”暗指抗金立场上的主和派,表达他情绪愤懑的抑郁之情。

1961年12月,同志亦写了一首《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

这首咏梅词同陆游的一样,都是咏物词;也同陆游的咏梅词一样,通过咏梅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但又和陆游的咏梅词不一样,通过咏梅所展现的感彩完全不一样,也就是立意完全不同,用词人自己的话说,便是“反其意而用之”。

上阕头二句叙季节的变换。春夏秋冬循环不已,这本是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但是词人的叙写却耐人寻味。头句才说“春归”,次句即说“春到”。春归是风雨所送,春到是飞雪所迎。词人强调的是春到。很明显,这里春归春到象征着政治形势的变化发展。在词人看来,自革命运动开展以来,虽有“风雨送春归”的曲折形势,但“飞雪迎春到”毕竟是主流。“飞雪”即是严冬之时,“飞雪迎春到”也体现了词人对形势发展的预测。“已是悬崖百丈冰”,承“飞雪”写出来,将严寒写足,将梅花开放的冰雪环境写足,使用的是一种衬托手法――在这样百丈坚冰的时节梅花开放,就十分难能可贵了。因此,“犹有花枝俏”一句就格外醒目:梅花不但在如此严寒的时节开放,而且开得特别俏丽呢!古人强调,咏物词很难写,因为写某物一定要象某物,但又不能被该物之特性所拘泥,否则就不能达到借物咏怀的目的。词人笔下的梅花,首先是像梅花,梅花确能开放于冰雪严寒之中;但又没有拘泥于梅花本身,他是以冰雪衬托梅花,以梅花象征革命者。“俏”字用得极好,它既能表现梅花的俏丽,又能象征革命者坚贞美好的情操和风采。

下阕的首句承俏字写出。“俏也不争春”,“也”字很重要,通常人们认为,美丽的花朵象征着春天的繁荣,因之各类花卉在春天争相开放,甚至杨花柳絮也不甘落后,可是梅花却不是这样,她开放于寒冬之时,当春天到来的时候她已经飘零了。这是梅花的特性。所以词人说,梅花俏丽开放但并不是想争占春光,她只是想向人们报告春天来临的消息,就是“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两句,描写春天降临、繁花似锦的时候,梅花那种高兴的样子。这里就没有被梅花固有的特性所拘泥,而是根据梅花不争春的特点加以引申。这一引申加上烂漫春花的衬托,梅花就不仅有俏美的身姿,而且有崇高的精神境界。

总起来看,上阕着重写梅花开放的美好身姿,下阕着重写梅花的精神风貌。从整体上表现了梅花的绚丽挺秀、谦诚坦荡的动人形象。

分析到这里,我们可以拿的词同陆游的咏梅词作一比较了。我们比较的是两者的立意,不比较其艺术性高低,也不比较立意的深浅,因为时代不同,那是没法比较的。陆游笔下的梅花也是不争春的,所以她听任群芳的妒忌。但有一点陆游是非常强调的,他笔下的梅花即使成了泥和尘,仍然要保留她原有的香气。陆游笔下梅花的整体形象寂寞凄凉、饱受摧残却仍然要保持其高洁的情怀。这里,梅花象征着屡受排挤打击的主战派,陆游也是在以梅花自况。笔下的梅花的形象已如前所述,傲寒俊俏,谦诚高尚。她是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战士的象征,表现了中国革命者在六十年代面临国际国内巨大困难的时候,那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以及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崇高品德。

咏梅的诗句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李清照 咏花词 绘画美

诗歌和绘画历来有许多相通之处。宋代大诗人兼画家苏轼评王维诗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与苏轼同时代的郭熙亦说:①“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②现代著名诗人闻一多也提出诗歌要有绘画美。艺术门类的本质都是相通的,都饱含着诗情与画意。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女词人,她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工于诗词,善于书画。在词的创作中,她善于借鉴绘画理论与技巧,使其词画意盎然,具有浓厚的绘画美。

李清照被尊为“婉约之宗”,其词被誉为“易安体”。明杨慎《词品》评曰:“宋人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③李清照的词以“别是一家”的风范,把词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创造了词体文学中新的艺术境界。易安词中,咏花词占很大比重,颇受关注,但在对其成功原因探析时,人们常忽略一个重要方面,即她的绘画知识和技巧的影响,以及其咏花词中蕴含的绘画美。

一、淡雅清丽的色彩美

李清照是一位词画兼工的文学家,她在《金石录后序》中曾提出:“得书、画、彝、鼎,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④《才妇录》也记载:“易安居士能书、能画、又能词。”⑤可见,李清照善画,精于书画鉴赏。

李清照擅长丹青,深知色彩在绘画、诗词中的重要作用,女性的特质也让她对色彩尤为敏感。在她的大量咏花词中,金桂、红梅、黄菊、红荷、白菊、白梅是词人最常用的色彩意象,巧妙运用色彩描绘的词句比比皆是。如写桂花“暗淡轻黄体性柔”(《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暗淡轻黄”写出了桂花颜色的淡雅柔和。它没有鲜艳耀眼的光泽,但色彩却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淡黄色,自有其动人之处。“红酥肯放琼苞碎”(《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梅是春的使者,红色属暖色,宜于表达愉悦温馨之情。红梅欲放未放、含而不露的无限情意表达了女词人爱梅惜梅的心境和惜春叹春的情思。“夜来揉损琼肌”(《多丽・咏白菊》),白色是高洁的象征,“琼肌”赞美白菊的素洁高雅。以花瓣洁白如玉,风采淡雅迷人的白菊隐喻自咏,表达了女词人追求高洁人格的情怀。“莫负东篱菊蕊黄”(《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盛开的黄菊已舒展开细长柔弱的花瓣,露出黄色的花蕊。色调淡雅明丽,给人以美好的遐想。“满地黄花堆积”(《声声慢・寻寻觅觅》),同样是写黄菊,却已是“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枯萎,满地堆积的“黄花”,恰似词人孤独凄凉的心境。“红稀香少”(《双调忆王孙・湖上风来浩浩渺》),清丽怡人的秋光中,粉红的荷花已逐渐凋落,但余香仍在,没有半点悲秋的情调,景色鲜明无穷好。

写海棠的著名词句“绿肥红瘦”(《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被誉为易安奇句,“人工天巧,可称绝唱”。⑥它“奇”在以肥瘦喻花,也“奇”在“绿”和“红”色彩的巧妙运用。嫣红嫩绿,对比鲜明,红绿交相映衬,格外鲜艳美丽。把“红”和“瘦”连用在一起,以“瘦”字状红海棠花由盛开繁丽而憔悴零落;形象凄婉又楚楚动人,生动形象又色彩美丽。

赵明诚称赞李清照“清丽其词,端庄其品”。⑦清丽不仅可以形容其前期词的主要风格,而且可以概括其咏花词的主要色彩。在其咏花词中,词人巧妙运用淡雅清丽的色彩,描写花的颜色特征,突出花的风韵品格,创造或清新或素雅的意象。词人以淡雅清亮为特征的宋代绘画色彩为主色调,巧用富有色彩的词藻,增加了画面的鲜活形象,增添了词句的优美生动,给词抹上了一层淡淡的色彩,增添了几许浓烈的绘画美。

二、千姿百态的形态美

有画的诗和有诗的画俱是诗、画的极高境界,“诗中有画”意指诗中描写的形象生动鲜明,逼真得像一幅鲜明的图画。李清照“词中有画”,其咏花词中描写花的形态美的句子新奇生动,各具特色。

词下笔下的花形神兼备,“香脸半开娇旖旎”、“玉人浴出新妆洗”(《渔家傲・雪里已恬春倍至》),“香脸半开”、“玉人浴出”拟梅花蕾初绽,柔美俏丽,似一张半开却妩媚的“香脸”,犹如出浴新妆的“玉人”,表现寒梅的形神美。“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巧用工笔,细致入微地描绘出春花的娇嫩、鲜润。犹带露珠娇艳美丽的鲜花,是年轻词人如花美貌的绝好写照。词中描写的桂花、白菊、梨花、芍药,也是多姿多彩的:“揉破黄金万点轻”(《摊破浣溪沙・揉破黄金万点轻》),点描出淡黄轻柔的桂花;“渐秋阑,雪清玉瘦”(《多丽・咏白菊》),描摹了高洁清瘦的白菊;“梨花欲谢恐难禁”(《浣溪沙・小院闲窗春已深》),描绘出欲谢凋落的梨花;“容华淡,绰约俱见天真”(《庆清朝・禁幄纸张》),刻画的是风姿绰约、淡天真的芍药。

李清照词中出现最多的梅花,经她妙笔点染,呈现出不同的姿态。“红酥肯放琼苞碎”(《玉楼春・重置已知春倍至》),是含苞欲放的早梅;“江梅些子破,未开匀”(《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是尚未开匀的梅花;“晚风庭院落梅初”(《浣溪沙・髻子伤春人庸更梳》),是凋落的梅花;“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是月下的梅花。那满枝盛开,雪中傲放的梅花则又是另一番韵致了。“寒梅点缀琼枝腻”(《渔家傲・垂置已知春倍至》),“腻”字用来状梅花之质,可看出梅花开得正盛,丰满润泽之形态。料峭春寒中,皑皑白雪之上,凌寒盛开的梅花充满生机与活力。

李清照天资聪颖,性灵钟慧,精通多种艺术,填词随意点染,便能妙笔生花。千姿百态的花朵,一经词人之手便被描绘得绘形绘色,宛若在目,一首首精彩的咏花词仿佛一幅幅色彩鲜明,形态各异的咏花图。

三、幽美深远的意境美

古人说诗论词是很讲究意境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的开篇就指出:“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⑧宋代绘画美学亦推崇诗意这一审美标准,李泽厚认为他们重视的审美趣味,是“对诗意的极力提倡”。⑨易安咏花词中常以委婉的情思、超脱的襟怀和美丽的花儿相融合,创造清新素雅、凄冷寒凉、寒洁幽远等幽美深远的意境,充满绘画美。如写藕花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夏日的黄昏,落日的余晖映照着清澈的湖水,无数只白色或粉红色的荷花,在密密丛丛的荷叶的簇拥下,迎着阵阵晚风悄然绽放。一只漂流的小船,载着一群天真烂漫的少女,就在这清香袭人的荷花深处,迷失了回家的方向。一幅色彩明快,格调欢快的荷塘少女泛舟图浮现在读者眼前。词人在进入“藕花深处”的佳境后喜悦、兴奋,笑入芙蓉浦,又有些惊慌,“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又是一幅动态图,扑愣愣飞起的鸥鹭使画面更加生动丰满。词笔至此戛然而止,读者可能仍沉醉在她的“藕花深处”,眼前仿佛看见黄昏美丽的荷塘,可爱的泛舟的少女,扑棱棱飞起的鸥鹭。整首词描写夏景清丽俊朗,格调轻松欢快,意境自然清新,让读者产生深深共鸣和无限向往。

同样是写藕花,笔调不同,意境也不同。在《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已不再是欢快的笔调,而变为孤独凄凉了。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红藕香残”的清秋时节,凉气袭人,一派凄清的氛围。丈夫“负笈远游”,词人心情孤寂、百无聊赖,“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只是泛舟出游也没有了少女时的无忧无虑,她无心游玩,回到“西楼”等待过雁传送“云中锦书”。“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构成了一个目断神迷的意境,“月明人倚楼”,绘成了一幅幽静朦胧的月夜相思图。月满之时,登上西楼,但月圆人未圆,雁回锦书无,心中的情思与愁情萦绕,无由排遣。“花自飘零水自流。”它们并不能理会词人的相思离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绵绵的相思、深深的闲愁,思念之情无法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我们仿佛看到了词人眉尖的一蹙一颦,心头的一颤一震,处处流露出离愁别恨。哀伤凄冷的环境,愁肠悱恻的词人,烘托出一种深沉凄凉、婉转忧伤的意境。

《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月下雪梅图,构筑了一个冰清玉洁、空灵幽美、如诗如画的意境。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樽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描写寒梅形象,把其置身于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里。起笔以“雪里琼枝”表现梅花独占春首的品性,接着以“香脸半开”、“玉人浴出”拟其妩媚娇艳的形神美。“故叫明月玲珑地。”雪中盛开的梅花在朦胧的月光下,别有一番风韵。“共赏金樽沉绿蚁。”看到这幅美丽的“月下雪梅图”,词人忍不住想邀梅共饮。“此花不与群花比。”既赞美了梅花孤高傲寒的品格,又表现了女词人鄙弃世俗的坦荡情怀。这首词把皑皑的白雪、美丽的梅花、溶溶的月色组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个疏淡清幽、空灵洁净、美妙如画的意境。在这幽美的意境中,词人和梅花融为一体,寒梅的形神美和词人的感情美融为一体,更增添了意境的优美。

李清照咏花词充满幽美深远的意境美,许多画家选其为题材,创作为“词意画”。中华书局编的《名家书画宋词精萃》精选了她的6首咏花词及书画家据其词意创作的词意画。著名画家陈逸飞许多作品的立意来自于李清照的咏花词,其词中空灵凄美的意境,在陈逸飞画作中有淋漓尽致的展现。

四、结语

宋代的帝王多喜好和提倡绘画,许多文人诗画兼工,常作诗意画和题画诗。李清照出生在书香浓郁的士大夫家庭,自幼学诗习画,婚后常与其夫赵明诚一起收藏鉴赏历代金石书画。受社会风气的陶冶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她在绘画方面有很高的艺术修养。李清照灵心慧质,天生具有艺术家气质,以特有的女性情怀感受生活,不拘一格爱花。她才力华赡,写词推陈出新,独创一格,把绘画知识和表现手法运用到词中,故其咏花词有独特的绘画美。本文所探讨的咏花词大多是李清照前期所作。词人前期生活幸福,婚姻美满,词作风格清丽婉转,咏花词的主要色调也淡雅清亮;词人热爱大自然,爱花写花,其词中花的形态也姿态万千;词人以花为知己,借花喻己,词中幽美深远的意境也寄托着她真挚美好的感情。

清代李调元评易安词:“无一首不工,其炼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直参片玉之班。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⑩易安词无一首不工,其咏花词更是其词中的精品,宋词中的经典,如永不凋落的奇葩,独树一帜地盛开在宋词的百花园里。其咏花词不朽的原因,除了内容美、形式美、语言美、音乐美,词人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巧妙运用清丽的色彩,细致入微地对花之形态的描摹,创设耐人寻味的意境,也是其经久不衰的重要因素。易安词中有绘画美,其咏花词中画意与诗情完美结合,交相辉映。读其咏花词,读者可以看到淡雅清丽的花的色彩,千姿百态的花之形态,感受到幽美深远的意境,体会到词人真挚细腻的感情,领略到其中充满画意诗情的绘画美。李清照“词中有画”,其咏花词特有的浓厚的绘画美,丰富了词的内涵,增添了词的艺术魅力,提升了词的审美价值。

注释:

①苏轼.东坡题跋(卷五).中华书局,1985:94.

②郭熙,郭思.画意.林泉高致・第二篇.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四库本.

③陈颖杰教释.词品(卷二).北方文艺出版社,2005:157.

④徐培均笺注.李清照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10.

⑤褚斌杰主编.李清照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84:53.

⑥褚斌杰主编.李清照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84:75.

⑦徐培均,刘忆萱撰.李清照及其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33.

⑧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6.

⑨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287.

⑩李调元.雨村词话(卷三).1934年排印本.

参考文献:

[1]褚斌杰主编.李清照资料汇编[M].中华书局,1984.

[2]夏青.此花不与群花比 自是花中第一流――浅谈李清照咏花词的独特风格[J].曲靖师专学报,1988.

[3]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词典[M].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4][宋]李清照.徐培均笺注.李清照集笺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5]陈祖美.李清照词新释辑[M].北京:中国书店,2003.

[6]刘耀,孙丽萍.略论李清照词的绘画美[J].中州学刊,2003.

相关期刊更多

煤炭分析及利用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东矿业学院济南分院

粉煤灰综合利用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河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