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咏梅的诗

咏梅的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咏梅的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咏梅的诗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本文全面揭示了咏梅成为元遗民诗人话语特征的历史文化原因与现实因素,及咏梅诗的时代特征,从而明确元遗民咏梅诗在中国咏梅诗史和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在元遗民诗歌的话语特征中,咏梅诗人诗作都是数量最多的,据上表统计,有诗文别集存世的遗民诗人中,只有七人没有咏梅诗,可见其人数之多之广,咏梅诗共约六百首(初步统计有576首),比咏陶诗和咏节妇诗都多。其中周巽、贡性之、叶照等人诗作超过三十首。元遗民诗人给咏梅诗注入了新的意义和内涵,咏梅不仅是元遣民诗歌的重要题材和话语特征,而且也是元代文化与文学的重要特点之一。

梅花成为中国文学尤其是诗歌中的重要意象,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呈现出各种不同形态概括而言,主要经历了体物、比德与抒情三个阶段、三种形式,他们在元遗民诗歌中都有丰富具体的表现。周巽、叶颤等隐居自适的遗民诗人,大部分情形下,将梅花作为纯粹的观赏对象,着力描写其容颜姿态,表达自己洁身自好的闲隐之情叶颐《二月江城见梅二首》其二云:

桃杏纷纷正得时,疏梅高洁舍知几。如何万卉矫春日,犹有孤芳驻夕晖。未要板桥寻蜡屐,最宜沙路试罗衣。轻鞋小扇孤山下,绝胜逋仙踏雪归。

春天万花竞放,一枝梅花独立斜阳之中,既独树一帜,又孤芳自赏,有点落寞,但绝无哀怨。

周巽有咏梅诗七十三首,约占其诗歌总数的三分之一,也是元遗民诗人中咏梅诗数量最多的一位。周巽咏梅,全面细致,《性情集》卷四有《梅树》《梅根》《梅蕊》《梅萼》等十二首分别咏歌梅树、梅花的各部分,《性情集》卷五集中描述了水边路旁、林底竹下、镜中雪里等不同环境里的梅[2],其寄托较深的《林下梅》云:“冰为肌骨玉为神,林下归来见美人。冷眼笑看千树雪,含情欲赠一枝春。花飘萝径留芳迹,诗刻苔碑生绿尘。落日孤坟吟眺苦,倦魂犹想绕湖滨。”全诗首写梅冰清玉洁的高风韵致,接着以梅榭留香与人世沧桑对比,写诗人孤单寂寞之情。周巽还善于在对比中写梅之纯白高沽,秀丽清香,《性情集》卷六有《三香芝兰梅》《三白雪月梅》等。分别写梅之色之香。松竹梅本是以耐风霜、斗冰雪的高尚节操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钦佩赞赏,其《三友松竹梅》是这样写的:“苍髯拂翠羽,有意伴腥仙。共结岁寒约,村烟望水边。仿佛一幅萧散清旷的山水画,松竹梅傲然不屈的性格较难发现。

与叶颓、周巽等咏梅主要以体物为主不同,贡性之、梁寅、钱惟善等咏梅大都以人写梅,以梅喻人,有的歌颂梅傲雪耐寒、独立荒原的清高气节;有的称颂其孤芳自赏不与世推移的高风亮节;有的以梅自励,坚守遗民情操;有的以梅赠友。寻找精神慰藉。梅不再是纯粹的观赏对象,而是与诗人的思想情绪融为一体,如果说梅在周巽等人诗中是一种物象,那么梅在贡性之等人诗中则是含义复杂的意象。

贡性之有咏梅诗三十八首,大多是题画之作,其《题画诗》有句云:“王郎胸次亦清奇,写尽孤山雪后枝。老我江南无俗事,为渠日日赋新诗。”王郎即元末画家王冕,可见其咏梅诗与王冕梅画有直接联系,但也能较好地反映自身思想情感,其《题画诗》:

平生心事许谁知,不是梅花不赋诗。

莫向西湖踏残雪,东风多在向阳枝。

以梅写人,为历代诗家所推许。他的咏梅诗大都以梅喻人,借梅抒情,身世飘零之感,故国乡关之愁,时序变迁之叹,都以梅为媒得以尽情渲泄。其《墨梅》云;醉折东篱朵,看如隔暮烟。莫惊颜色改,不是义熙年。以梅写菊,暗含渊明不仕二姓之义,既说明自身志向,又赋与梅花新的内涵。尽管贡性之题梅诗大多为题画之作,但大都以梅喻人,梅浸透着自身情绪,或以梅之独为春先迎风斗雪,写自身高洁品格,如《画梅·影逐云边月》,或以梅独处荒原,写自身孤独寂寞之情,如《墨梅·处士门前烂漫开》,或写梅及人,如《宫梅图》:“璃楼夜寒银漏涩,满地霜华月光白。翠琴啼断梦中魂,窈窕虚窗碧纱隔。千门深锁含章宫,未许人间识春色。只愁笛里曲声衰,零落香钿点妆额。”[5_既是写梅花、写宫女,又是写自身、写当世,那深居宫廷,与世隔绝的梅花、宫女的哀怨凄凉之情何尝不是诗人自身写照。梅不仅是其生活的点缀,也是其心灵的伴侣,“眼中谁是岁寒交,只有梅花伴寂窑,,[。“谁画梅花便索诗,梅花应与我相知"【。贡性之大量咏梅,主要是梅花所蕴含的独立荒原,不畏霜雪,不与世推移的坚贞不屈性格与自身的理想追求,人格精神一致。

谢应芳、戴良、陈基等的咏梅诗大都与贡性之类似,其着重点不在于描摹梅之姿容色态,而是因梅坚贞不屈性格和文化内涵与自身价值追求跟人格精神一致,因而借花写人,用花喻人。梅不是他们歌颂的主体,而只是其思想情感的载体。以梅写遗民心志,故国旧君之思是元代遗民诗人咏梅的重要内容,舒蟥《落梅歌》云:

一枝两枝横水滨,千片万片飞早春。残香满地铺白茵,含结青子枝头新。含章菇下肌理匀,春梦来醒香醪醇。君王宠爱恩情申,何况点缀额与唇。托根岩谷遭时屯,莓苔剥落湮红尘。碧玉柯斡共樵薪,更复扰扰来棘榛。畴昔开伴粉署宾,东风轻点泓池银。归来天上迹已陈,心肠铁石见无因。惜花长叹花下巡,见仁顿觉添酸辛。角声吹月双眉频,不知谁是调羹人。

首先铺叙梅之姿容玉色,芳香袭人,接着笔锋一转,写香消玉陨,境遇悲惨,与深沉的国破家亡之感融为一体。少数民族遗民诗人中,丁鹤年咏梅诗最多,有十二首,其诗既继承咏梅传统,又结合自身经历和时代氛围,以梅写禅,以梅写人,反映北人南来的社会状况。其题《画梅》云:“老向江南住,梅花共岁寒。故人清兴在,踏雪几回看o.[93将身世飘零之感寓于咏梅之中。其《I临水梅》则将梅与菩提树相提并论,以梅喻禅,诗云:“疏花清有影,止水净无埃。好似菩提树,明月照镜台。”为咏梅注入了新的内涵。

咏梅成为元代遗民诗人的重要话语特征,是其生活情怀和思想性格的反映。如果说体物与比德是元遗民诗人对前代诗歌的继承,那么咏梅诗所体现的浓重的忧伤情调、深切的故国情怀则是对咏梅诗的发展。元之前的咏梅诗,不管是体物还是抒情,托物言志之义有三:

(一)以负霜之姿喻孤高幽人;(二)岁寒暗香浮动,不屈霜雪喻人志节不屈;(三)花姿幽独,不媚东风,不与群芳竞艳,喻志士幽人,不与世推移-l。不论何种情形,旨在以梅之高洁喻高人隐士,元遗民诗不仅以梅指隐士之高雅,更以梅写遗民情绪,故国心态。诚如梁寅所言:

故人之德而梅有之,当乎风霜凌厉,冰雪凝泛,叶辞其条,液归其根,梅于是时纷然珠缀,嚼然玉洁,郁郁烈烈,芬芬瑟瑟,松与为俦,竹与为列,贞固之性,孰逾之哉?人之性至纯也,至粹也,灵于物而或反愧于物,以物之全其天而人自离之也…,君子者内志弗移,外好弗入,处险以夷,处闷以乐,既贞既固。惟金惟石,梅之是侣,孰谓人而不物之若耶?¨1

意在强调梅之坚贞不屈,戴良则明确的以梅作为不屈二姓的象征,其《东山赏梅诗序》:

花于穷阴盛寒而不与众卉争荣者,惟梅为然,盖其色能受变,香能处清,而操能立独,有仁入义士之高致。诸君以之而赏爱,宜也。虽然,使其出处去就之际,一或有戾于是梅,纵从而赏之,而是梅不为其赏矣。今夫诸君子者,固世所谓仁人义士而能受乎变,处乎独,有凌寒之态,无争荣之恩,其于是梅乃赏,友而史之者矣。

咏梅的诗范文第2篇

关键词:咏梅;意象;美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8-0180-02

一、咏梅诗歌在中日的发展

自弥生时代,梅花从中国传播到日本后,梅花的身影便在和歌中频频出现,梅花最开始在和歌中被日本人歌咏是受汉诗中梅花诗的影响。梅花虽然并非日本原产植物,但由遣唐使和僧侣带回日本后,成为当时最具有风雅的植物,赏梅咏梅亦是当时最高的文学艺术。“梅花”作为一种文学意象最早出现在奈良时代的《万叶集》中。其中描写植物的多达1 700首,这些植物当中花的种类也至少有40种,其中描写梅花约有117首,占据第二位。可见人们对梅花的喜爱与赞赏颇多。由于日本的岛国文化,日本人重视感性,他们认为“为艺术而艺术”才是文学的本质,在咏梅诗歌中梅花并没有被寄寓很多的主观意念,而是以一种简约淡泊、恬静优雅的形象出现,展现出梅花的“美意识”。从而形成了日本人对大自然色彩的美的体会。

梅花,是我国栽培历史最悠久的传统名花之一,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国的咏梅诗歌最早出现在《诗经》中,但宋代是咏梅发展的黄金阶段,在咏梅的数量上《全宋词》收诗歌共254 000多首,咏梅诗多达1.85%。在我国宋代,咏梅宋词中开始与各种各样的自然景观、动植物、日常生活之物等意象搭配出现。如梅与霜雪、梅与烟云、梅与风雨、梅与日月、梅与杨柳、梅与松竹、梅与鸟禽等。可以说在宋词中的咏梅诗中所涉及的意象最为广泛,为后世的咏梅诗歌提供了几乎所有的模式,使得咏梅诗真正成为一种成熟的文学形式。在两宋时期,梅花的审美意义不断地被发掘,发展和提升,最终梅花被推为“群芳之首”,成了崇高的文化象征。

二、中日咏梅代表性意象“白雪”与“黄莺”

在中日咏梅诗歌中,“白雪”与“黄莺”是两种最具有代表性的意象。宋词中的梅配雪的诗歌与和歌中梅配莺的歌有很多千古绝句,被人们广泛流传。

咏梅诗歌在宋代达到了顶峰,从过去描写梅花的形态美升华到歌颂梅花的品格美,以花喻人,使梅花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其中以梅配雪这一描写最为突出。梅与雪之间的审美关系,成为宋词中最常见和突出的一种描写视角和表现方式。自古以来,梅花被中国人看作是一种精神品格的象征。通过梅花与意像“雪”的类比,从而表现出梅的不畏严寒、迎风傲雪的精神品质。

墙角数支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宋王安石《咏梅》)

这首诗可谓是咏梅配雪意象诗中的佳句,描写的是初春时节,百花都未开放,只有梅花独自在墙角凌风傲雪,在冰雪飘扬的寒冷中依然翘首挺立,成为一道别样的风景线。写出了梅花不畏恶劣严寒、不畏冰雪摧残的精神品质。作者写这首诗主要是借梅喻人,表现出人们在恶劣环境中不同流合污的精神和刚毅的品格。诗人用遥知不是雪,来指出梅花与雪一样洁白纯洁的同时,还具有雪不具备的梅香。通过雪与梅花的对比,突出了梅花的香气,更加体现出一种其高风亮节的精神品格。

在日本,黄莺被称为“告春鸟”,亦为报春鸟的意思,梅花作为早春时开放的花,和黄莺一起代表春天的风物,梅花作为春天到来的象征,深受人们的喜爱。像宋词咏梅诗中“梅与雪”的经典搭配一样,“梅与莺”是日本人最喜欢的搭配。所以日本人常常借梅报春,把莺这一具有春天气息的意象与咏梅结合描写,描绘出春天将至,万物复苏,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比如下面这首咏梅的诗句:「春されば、木未隐れて、莺その鸣きて去ぬなる生めが下枝に。(山氏若麻吕卷5:827)

意思是人们在簇拥而开的梅花和快活的黄莺的鸣叫声中感受到了春天已经悄然而至。侧重于描绘春天的风物—梅花的淡雅之美,表现出对大自然中早春景象的赞美和春天来临之际的雀跃之情。在中国,借梅报春的诗句也有很多,但自六朝时期起,对梅花不畏严寒的品格赞赏就基本取代了借梅报春的意境,而成为咏梅诗的主流延续至今。与日本不同,中国的咏梅诗句中把梅和雪、霜结合描写是最为常见的表现方式。

如果单单从“报春”这一视觉角度看,“白雪”与“黄莺”这两个意象也分别被广泛运用到中日咏梅的诗歌中。冬去春来的季节变化是人们抒情的大好机会,日历上虽然显示的是春天,但是天气依旧很寒冷,梅花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绽放。通过梅花与“白雪”与“黄莺”意象的搭配描写,来向人们告知春天已悄然而至。

「梅の花、散らまく惜しみ、我が園の、竹の林に、泣くも

(阿氏奥嶋卷5:824)

这首和歌的意思是梅花飘零散落,痛惜岂无声。我苑竹林里,黄莺声声鸣。借早梅的开放来向人们发出春寒冬已过,早春将至的讯息。我国宋代报春的咏梅诗也有很多,如墙角数支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宋王安石《咏梅》)这首诗也有借梅报春之意。梅花在早春时期开放,天气还很寒冷,在雪中盛开的梅花向人们发出春天即将来临的讯息。其意象大多写刚毅、凛冽的冷霜、傲雪、寒风、给人以正义凛然之感。

三、“借梅咏物”与“借梅言梅”

在咏梅诗中,中国诗人在审美过程中喜欢“借梅咏物”。梅花的许多方面都被拟人化,被赋予人的精神品格、气节情操等。

中国的咏梅诗句中在梅和雪的类比中突出梅花的不畏严寒,独树一格的精神风貌。梅花的许多方面都被明确地理解为人的气节和品行的体现,梅花的品格也被寄托在很多道德伦理内容中。中国的文人喜欢通过梅花托物言志,将梅花从自然性意象、情感性意象上升到文化意象,将梅花完全人格化。

试举几例加以说明。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诗人借咏梅表现了自己怀才不遇的落寞和不论怎样受挫都保持高风亮节的情操。

以下这首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梅的形态,后两句突出了梅的特色朴实淡雅,不图虚荣。这首诗表面上看是赞美梅花的“清气”,但也是以物喻人,赞美人具有淡泊名利,高洁自重的精神品质。表现了诗人以墨梅自我勉励,努力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是梅花的高风亮节的体现。

与中国咏梅诗人的严肃与深刻不同,日本人则只是“借梅言梅”,这种单纯的审美意识,体现在咏梅诗句中则不带思想倾向的情绪化直抒胸臆的表现方式。

「わがに宿盛りに咲ける梅の花散るべくなりぬ見む人もがも(《万叶集》卷5:851)

译:我舍盛开者,梅花竟若斯,须臾花散落,谁见盛衰时。

作者感叹梅花花期短暂,满园盛开的梅花终有凋零之期,从而感叹大自然周而复始,人生变幻无常。

「わが園に梅の花散るひさかたの天より雪の流れ来るかも(《万叶集》卷5:822)

译:我家池苑里,梅树已飞花,天上飘春雪,纷纷似雪花。

从作者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欣赏到一场浪漫的“梅花雨”,好像雪花一样漫天飞舞,这美丽的画面让人无比满足。我们可以从歌中体会到梅花带来的这种“美意识”,而这其中并不包括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日本人喜欢把梅比喻成雪花,以此突出梅花如大自然的雪花那样纯洁和淡然之美。把梅花和雪花联系在一起,大概是第一雪花在颜色和形态上与梅花有相似之处,第二梅花的花期比较短,花开花落亦是在转眼之间,正如雪花从天空飘落到地上一样它的美丽也是稍纵即逝。从中也不难看出日本人对梅花的描写只是单纯地从梅花自身外形姿态出发,来赞美一种自然美。

因此从日本咏梅诗句中可以看出日本人大多喜欢“借梅咏梅”,追求一种和谐的“美意识”,而不同于中国诗人,侧重于描写梅花与人的情感寄托,“托物言志”从而在梅花的内涵上有过多的深入探究。

四、小结

从中日咏梅诗歌的粗略比较中可以看出,中国诗人对自然事物抱有一种人格化的审美倾向,他们将梅花看作是理想、憧憬、人格等象征,借助梅花来寄寓自己的“情”,抒发自己各种各样的“志”,通过欣赏各种各样的咏梅诗,我们也感受到了诗人们寄情于梅的丰富情感;而日本则满怀对大自然的崇拜和热爱,不寄托过多的道德伦理,纯粹是对大自然“美意识”的欣赏。同是梅花,中日诗人寄寓在咏梅诗中,其中的情感意念却表现出诸多不同。总之,由于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即使在咏梅诗歌中采用的是同一种意象,所表达的个人情感和文化底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参考文献:

[1]孙静冉.中日古典诗歌中梅花意象比较[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2,(7).

[2]尹宁宁.《万叶集》中的咏梅歌[J].安徽文学,2010,(8).

[3]张晋,陈瑞丹.中国历代咏梅诗歌分类初步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0,(2).

咏梅的诗范文第3篇

【关键词】史达祖;咏物词;形神俱备。

史达祖(1163~1220年),字邦卿,号梅溪,汴(今河南开封)人。南宋泰嘉开禧年间权臣韩侂胄当国时,他是最亲信的堂吏,负责撰拟文书,颇擅权用事。韩败后,史达祖受黥刑,死于贫困中。今传有《梅溪词》,存112首,而其中咏物词共计23首,约占词总数的六分之一,分别有《绮罗香》咏春雨,《双双燕》咏燕子,《海棠春令》咏海棠,《东风第一枝》咏春雪,《玉楼春》咏梨花,《乐》咏鸳鸯,《祝英台近》咏蔷薇,《西江月》咏木犀珠,《桃源忆故人》咏桃花,《菩萨蛮》咏玉蕊花、软香,《夜合花》咏笛,《留春令》咏金林檎(沙果)、梅花,《瑞鹤仙》咏红梅,《兰陵王》咏碧莲,《风入松》咏茉莉花,《隔浦莲》咏荷花,《齐乐天》咏白发、咏橙,《惜奴娇》咏梅,《龙吟曲》咏雪,《醉公子》咏梅。

其咏物词作成就之高,向来为人称道。姜夔曾评曰:“奇秀清逸,有李长吉之韵。盖能融情景于一家,会句意于两得。”清人邹祗谟称:“咏物固不可似,尤忌刻意太似。取行不如取神,用事不若用意。宋词至白石、梅溪,始得个中妙谛。”笔者通读梅溪之咏物词,认为其词“形神俱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穷形尽相,巧妙化用前人神思。

梅溪的咏物词多采用白描手法,将所咏之物细腻刻画出来,用词轻盈绰约,极妍尽态。如咏燕子“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虽短短的十二个字,却将燕子活跃季节、轻盈体态、尾似双剪的特性细致地刻画了出来。诸如此类细致穷形尽相的状物描摹,在梅溪咏物词中比比皆是,不胜枚举。但一首好的咏物作品,除了追求形似之外,神似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其咏物词字里行间鲜少出现所咏之物的字词,更多是巧妙地化用前人咏物名句或典故所蕴含的神思,不仅从字面上化用前人诗句变成新的语言,更从意境上点化前人诗句而创造出新的物态神韵,翻新旧意,增加了形象的感情容量,赋予它们独特的意蕴与风姿,贴切自然,如同己出,了无痕迹,又见工巧。虽然没有点破所咏之物,但却能使读者阅读过程既可会心明意理解所咏之物,又能回味此间的无穷韵味,尽情领略诗歌言不尽意所带来的审美。如《绮罗香·咏春雨》:

做冷欺花,将烟困柳,千里偷催春暮。尽日冥迷,愁里欲飞还住。惊粉重、蝶宿西园,喜泥润、燕归南浦。最妨它、佳约风流,钿车不到杜陵路。

沈沈江上望极,还被春潮晚急,难寻官渡。隐约遥峰,和泪谢娘眉妩。临断岸、新绿生时,是落红、带愁流处。记当日、门掩梨花,剪灯深夜语。

这是一首咏春雨的词作,而遣词造句,却不露一个“雨”字,而字字均与“雨”关涉。其十分巧妙地化用的了前人吟诵“春雨”的名句与典故:“千里偷催春暮”化用孟郊《喜雨诗》“朝见一片云,暮成千里雨”;“春潮晚急”化用韦应物诗“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新绿”化用韦庄词“春雨足,染就一溪新绿”;“门掩梨花”化用秦观词“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剪灯深夜语”化用李商隐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其中最为巧妙的则属词作的最后一句“记当日、门掩梨花,剪灯深夜语”。咋看似平平数语,细细品来,却饱含着无限情思。“门掩梨花”出自秦观词《鹧鸪天》:“枕上流莺和泪闻,新啼痕间旧啼痕。一春鱼雁无消息,千里关山劳梦魂。无一语,对芳樽,安排断肠到黄昏。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此词写流莺相催时节,闺房女子泪湿沾巾,千里之外的意中人却断无消息,便只有在梦里飞越千里关山去追寻那人了。无奈也好,无语也罢,春暮时候,只能是“雨打梨花深闭门”。“剪灯深夜语”化用了李商隐脍炙人口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此诗描写诗人雨夜寂寥,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能寄托将来。待他日返回故乡,便可共妻子在西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剪去蜡烛结出的蕊花,倾诉今夜的思念之情。梅溪此处化用,虽短短九字,但却承载着绵绵情意,不仅均与“雨”相关,更是了无痕迹地将前人的微妙的感情、神思也融入其中,丰富了“雨”的感彩,增加了“雨”的感情容量,开拓出一种新的意境与神韵,使物不再是死物,而是生动多情的活物,给人留下无限联想。正如词评所云:“愁雨耶?怨雨耶?多少淑偶在佳期,尽为所误,而伊仍浸淫渐渍,联绵不已。小人情态如是,句句清隽可思。好在结二语写得幽闲贞静,自有身分,怨而不怒。”

能在化用前人诗作的同时,将其神思也一并化用,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更是梅溪咏物词的一大特色。此外如咏桃花的《桃源忆故人·赋桃花》,语不涉桃花,而化用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武陵渔父,借此故事表现桃花与世无争、隔绝俗世的气质,下片化用了崔护《题都城南庄》中的桃花情事,使其笔下的桃花多了一抹风流色彩,多了一股伤感气息,形似而神俱,生动多情。再如咏梨花,化用了李重元《忆王孙》“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的闺怨情怀;咏海棠,化用《太真外传》里唐明皇称赞杨贵妃的典故;咏软香,化用了汉代班姬失宠所作的《怨诗》等等。

二、语间传神,咏物而不滞于物。

张炎《词源·咏物》:“所咏了然在目,且不留滞于物”。可见,一首好的咏物诗,不能单单停留在对物体的描述上,更应该有所拓展深化,借物抒情。梅溪咏物词之所以能形神俱合,栩栩如生,很重要一点便在于其“咏物而不滞于物”。

如《双双燕·咏燕》:

过春社了,度帘幕中间,去年尘冷。差池欲住,试入旧巢相并。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

芳径,芹泥雨润。爱贴地争飞,竞夸轻俊。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暝。应自栖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阑独凭。

这是一首咏燕子的词,上片描绘一双燕子温馨多情、无忧无虑,快活自在,尽情享受着春日回归家园的喜悦,“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说尽了双燕限快意。下片写燕子玩乐完了,就恬然入睡了。这时候看燕子双飞的闺人出场了,她盼着燕儿归时带来远方的音信,而燕儿却自顾着快活,是它忘记了,还是远人根本没有托燕传情?无限怨念至此而生。双燕越是多情缠绵,越衬托出闺人的孤令哀怨;双燕越是快活无忧,越衬托出闺人的心酸无奈。这种人、燕、冷、热的对比,更加突出了闺思怀远的不堪心情。可谓以乐景写哀情,更见其哀。词作名为咏燕,“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已经把燕子形态雕琢得精巧无双,空前绝后了,况还借燕儿传情的惯例,将笔锋转向等待天涯芳信的闺人的愁思,其情其韵其神油然而生,跃然纸上,咏物而不滞留于物,形神俱备,令人读之回味无穷。

咏梅的诗范文第4篇

北宋早期著名诗人林逋是位隐士,且终身不娶,以种梅养鹤自得其乐,被人们称为“梅妻鹤子”。他笔下的梅花也像隐士一样,恬淡高雅。请看他的《山园小梅》:“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我试着将这首诗用白话浅显地表达出来:在百花凋零的季节,唯有梅花开得鲜艳夺目,她一人占尽了小园的风光。她虬枝横斜的风骨倒影在清浅的水塘中,显得特别疏朗有致;她淡淡的幽香在蒙的月光下,随风飘逸,沁人心脾。霜天里飞翔的鸟儿们都为她的娇艳所动,情不自禁地偷偷窥视;如果此时有蝴蝶飞来,也要被她的美貌所倾倒,弄得销魂失魄。如此高洁的梅花,只有高雅的诗人才配亲近她,为她浅吟低唱;用不着那些俗人敲击着檀板来高声喧哗,饮酒凑趣。

林逋的这首《山园小梅》以隐士特有的审美情趣,用幽美的笔墨,写出了梅花的自然特点。尤其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将梅花的风姿、神韵写得出神入化,成为古典诗词中咏梅极品,对后人影响极大。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一生不得志,屡受打击,力主抗金,但报国无门,一度思想消沉。他笔下的梅花就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上片写梅花的遭遇,她独自生长在偏僻荒凉的驿馆(古代旅人中途歇息之所,相当于现代的旅店)外面,断桥旁边,无人眷顾,无人欣赏,多么寂寞,更何况又是难耐的黄昏时候,又有风雨相摧,环境是多么冷落、凄凉啊。下片写梅花高洁的品质:任凭百花嫉妒我,我却无心与他们争春斗艳。即便是花瓣落尽,被别人踩成尘土,我依然保持我的清香和高洁品质。

显然,陆游的这首《卜算子》是在以梅自喻、借梅咏怀。陆游的人生确实与他笔下的梅花相似,虽然不被南宋统治集团重用,倍受排斥、冷落,但忠心报国之志至死不变,是中国历史上受人景仰的爱国大诗人。曾对陆游的这首词反其道而用之,写出了光辉词章《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陈亮,是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力主抗战,恢复北方国土,反对议和,遭到打击,三次被诬下狱,但他不屈不挠,坚持正义。请看他的一首《咏梅》诗:“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欲传春消息,不怕雪埋藏。”这首咏梅诗高度赞扬了梅花不畏雪压霜欺的高洁品质和报春不争春的高尚情操,也是陈亮人格的象征。

南宋词人郑域的一首咏梅词《昭君怨》则不落窠臼,另辟蹊径,不写梅花的“疏影”、“暗香”和傲雪凌霜,而写梅花不欺贫、不媚富的高尚品德:“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这首词的上片,先从词人视觉、嗅觉的感受着笔:说是春天还未到来吧,却有鲜花开放;说是漫天大雪吧,却有异香飘来;哦,原来是农家竹林边的寒梅盛开了!斜斜的一枝,多俏啊。下片有感而发,赞美梅花平等待人的品质,无论你是把她栽在冷落的农舍旁边也好,还是把她栽在富贵人家的花园里也好,她都应时开一样的花!

这首词写得新颖别致,清丽可人,极富创意,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咏梅佳作。

在宋人的许多咏梅诗词中,我们常常能读到一个“愁”字或一个“恨”字,情绪低沉,画面阴冷,如陆游的“已是黄昏独自愁”,晏几道的“好枝长恨无人寄”,李清照的“闷损阑干愁不倚”等等。然而,词人朱翌的一首《点绛唇》却写得春意盎然,使人耳目一新:“流水泠泠,断桥横路梅枝垭。雪花飞下,浑似江南画。白璧青钱,欲无价。归来也,风吹平野,一点香随马。”

咏梅的诗范文第5篇

最早的咏梅诗,当是唐末诗人和凝的《望梅花》:

春草全无消息,腊雪犹余踪迹。越岭寒枝香自折,冷艳奇芳堪惜。何事寿阳无处觅,吹入谁家横笛?

诗的前两句交待了季节,当是冬雪犹余,草木尚未萌芽之时。在诗人的“望”中(也就是想象之中),岭南的梅花已经傲寒独放,并且“冷艳奇芳”了,而眼前尚无处寻觅梅花的踪影,只听到有人用横笛吹奏赞美梅花的乐曲。“寿阳”是梅花的代称。据说南朝宋武帝之女寿阳公主卧于殿檐下休息时,有梅花落在额上,拂而不去,于是妇女争相效仿,称为“梅花妆”,“寿阳”也就成为梅花的代称了。 这首诗既表达出诗人对梅花不畏严寒,香艳无比的赞叹,又表达了他切盼梅花开放的心情。

宋代诗人林逋的《山园小梅》,被称为咏梅的佳作。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诗人把梅花置于水边、月下两个特定的环境中,不仅赞颂梅花不惧寒冷,在小园里独占风情,而且描写出梅花开放时的美景。特别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十分形象地概括了梅的体态和芳香,成为众口传诵的名句,“疏影”和“暗香”也成了咏梅的固定用语。诗的后一半写“霜禽”对梅的另眼相看和“粉蝶”对梅花的陶醉,以及诗人不用檀板也不用饮酒就能够面对梅花吟出美妙的诗篇,从侧面烘托出梅花的美,手法很高妙。

宋代词人周邦彦写过一首咏梅词《花犯・小石・梅花》:

粉墙低,梅花照眼,依然旧风味。露痕轻缀,疑净洗铅华,无限佳丽。去年盛赏曾孤倚,冰盘同燕喜。更可惜、雪中高树,香篝薰素被。

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飞坠。相将见、翠丸荐酒。人正在,空江烟浪里。但梦想,一枝潇洒,黄昏斜照水。

标题中的“花犯”是词调,“小石”是曲调。词的上阕花再开,风味依旧。那盛开的梅花带着露水的痕迹,像刚刚洗去粉妆似的雪白,真是好看。这时他想起去年赏梅的情景,只可惜那时冰雪覆盖在梅花枝上。“香篝”是以烧香的薰炉比喻放香的梅花,“素被”是指盖在梅花上面的白雪。词的下阕叹息今年赏梅时间的短促,不由得久久地看着梅花瓣旋转着飘落。恐怕再来赏梅时,就得就着梅子下酒了。即使如此,在旅途上也会时时想象着梅花开放,梅枝弯曲倒映在水中的美景。诗人写出自己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同样怜惜梅花的感情,不仅赞美梅花开放的美景,更从梅花开落匆匆联想到人的离散也在匆匆间,使全词有了较为深刻的意蕴。

陆游是特别喜欢梅花的,他的咏梅佳作,其数在百首之上。广为传诵的有“梅花吐幽香,百卉皆可屏”(《古梅》);“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之一);“平生不喜凡桃李,看了梅花睡过春”(《探梅》二绝之二);“子欲作梅诗,当造幽绝境。笔端有纤尘,正恐梅未肯”(《梅花绝句》十首之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梅花绝句》六首之三)。这样的诗句举不胜举,可以看出陆游是爱梅成癖的。

陆游喜欢梅花,同时也喜爱用梅花来比拟自己。《卜算子・咏梅》这首词,可以说是以梅花自比的一个结晶。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首咏梅词是陆游的心骨之作。陆游一生仕途坎坷,多次因力主抗战而遭南宋朝廷的罢黜。他借梅花的悲惨遭遇喻自己报国无门、屡受排挤与打击的不平心境。上阕写梅花的遭遇。首句写梅花开放在荒野,一似受到排挤;次句写“寂寞”,一似政治上的被孤立。“已是”两句写处境的艰难,不仅被孤立排挤,还受到风风雨雨的打击。这正是作者坎坷人生的写照。下阕写梅花的品格。“无意”,可见其光明磊落;“一任”更见其坦荡胸怀,铮铮傲骨。“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写他孤芳清雅,节操自持,绝不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这无疑是作者在屡遭打击下,孤高品性的象征和不怕挫折、决不屈服的倔强自白。主席在1961年12月也写了一首《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相关期刊更多

粉煤灰综合利用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河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煤炭分析及利用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东矿业学院济南分院

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