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利润率计算

利润率计算

利润率计算

利润率计算范文第1篇

期、进行企业战略绩效评价的必要手段。一般情况下,利润增长率的计算方法是直接用报告期的利润与基期利润的商减100%,但企业盈亏亏损是客观存在的问题,当企业利润为负值时,用此方法计算出来的利润增长率就很难得到合理解释。本文结合案例首次透析利润在各种变化时(正值之间、负值之间及正负值之间转换),利润增长率的可行计算方法及具体应用,旨在全面解决利润等类似经济指标增长率的计算问题。

关键词:亏损 利润增长率 经济指标增长率

1 问题的提出

利润增长率是一个动态相对数,是通过两个不同时期发展水平的对比来反映经济现象的变动程度和方向,它是反映生产经营活动质量的一个综合性指标。在动态分析研究企业的经营情况时,需经常计算这个指标。当前,现行制度只规定了如下的利润增长率的计算公式:

利润增长率=(报告期利润额/基期利润额-1)×100%

而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利润为负数时用这一公式计算得出的利润增长率不符合实际情况。例1:在研究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中国医药上市公司战略绩效评价时,需要反复用到利润增长率指标。基于上述公式,得出来的部分数据如表1:

表1 部分中国医药制造上市公司利润增长情况表

显然,我们可以看出,以上企业的利润额从基期到报告期从数量上看均有增大,或扭亏为盈,或亏损减少,然而计算出来的利润增长率却为负数,计算结果难以得到合理的解释。

2 数据模型分析

为解决上述不合理现象,我们需要全面探讨基期利润分别为正负值时,利润增长率的计算方法。在实际工作中计算利润增长率时(不考虑基期利润为0的情况),具体可分为八种情况:①基期利润为正,报告期利润为正,且报告期利润≥基期利润。②基期利润为正,报告期利润为正,且报告期利润

以上八种情况,可概括为以下二大类型:

2.1 基期利润为正数 前四种情况归为基期利润是正数,报告期是正数、0或负数时(即盈利企业增加盈利、减少盈利、不盈不亏、变盈为亏时),假设基期利润为a,报告期利润为b,容易理解,实际问题中:①当ba时,利润增长率为正数。

因此一律按如下公式计算(a>0):

利润增长率=(报告期利润/基期利润-1)*100%

=(b/a-1)*100% 公式(1)

经计算知利润增长率能得到合理解释:①当b>a时,即盈利增加,此时利润增长率>0%。②当b=a时,即盈利不变,此时利润增长率=0%。③当0

2.2 基期利润为负数 后四类为基期利润是负数,报告期是正数、0或负数时(即亏损企业增加亏损、减少亏损、不亏不盈、扭亏为盈时),由本文第一部分得知用上述公式不合理,为此,本文引入数学模型,旨在解决该类问题。

相对数的比较,在统计学中大多采用比值的办法。假设基期利润为a,报告期利润为b,若a为正数,很容易得知,增长率为b/a,如果将a和b看成是数轴上两个点,b/a 的实质就是两个线段之比。这里的两个线段可以理解为以圆点0为起点,以数a和b为终点的线段,如图1所示:

按照这一思路,当基期数为负数时,可以转化为正数来解决。假设基期利润为a(a为负数),报告期利润为b(b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还可能为0)。具体归类为二种情况(a均为负数):

2.2.1 b≥a

为了保证计算比值的基点长度,我们通过平移将基期利润转换为正数,但不改变基期和报告期的相对距离,将点a从原点左边对称移到原点右边,即a点向右移动|2a|至|a|点,b点向右移动至|2a|+b,如图2所示:

此时利润增长率=(报告期对应的长度/基期对应的

长度-1)*100%

=【(|2a|+b)/|a|-1】*100%

=-(b/a-1)*100% 公式(2)

经计算知(a

①当b

②当b=0时,即转亏为零,此时,利润增长率=100%。

③当b>0时,即扭亏为盈,此时,利润增长率>100%。

2.2.2 b

b

依据对称原理,正向增长时利润增长率为正,负向增长时利润增长率为负,二者绝对值相等。即此时负方向的利润增长率为正方向利润增长率的相反数,

此时利润增长率=-(|b|/|a|-1)*100%

=-【(-b)/(-a)-1】*100%

=-(b/a-1)*100% 公式(3)

经计算知(a

3 归纳应用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公式(2)和公式(3)相同,而公式(1)和公式(2)最终可归为一个公式(假设基期利润为a,报告期利润为b):

利润增长率=(b-a)/|a|*100% 公式(4)

据此,上述例1的利润增长率计算结果如表2,并能得到合理解释:

表2 部分中国医药制造上市公司利润增长情况表

4 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计算利润等类似经济指标增长率时,当基期利润不为零时(由于基期利润为0的情况几乎不存在,不在本文考虑范围之内),假设基期数为a,报告期数为b,利用公式:利润增长率=(b-a)/|a|*100%方能正确反映利润的实际增减趋势和相对增减程度。

参考文献:

[1]工业统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2]贾俊平等.统计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李贤平.数理统计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基金项目:本文为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1105950202M41。

作者简介:

范国勋(1983-),男,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商学院,主要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利润率计算范文第2篇

一、基准利润率的含义

(一)基准利润率分类

根据基准利润率测定目的和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产品基准利润率、企业基准利润率和行业基准利润率。

1、产品基准利润率根据企业的单个产品品种进行采集计算,产品品种繁多时,可以按产品大类进行采集。

2、企业基准利润率将本企业各种产品的基准利润率进行数学计算形成,主要用于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纵向比较。

3、行业基准利润率将属于本行业的企业基准利润率进行数学计算形成,主要用于企业与同行业基准利润率最高值、最低值、平均值之间的横向比较。

(二)基准利润率含义

基准利润率是一个正常生产经营企业所具有的理论主营业务利润率。是税务机关进行企业所得税管理的理论参照值,不具备法律效力。

1、产品基准利润是通过采集单一产品的单位销售价格和产品单位消耗所形成的必要生产成本、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计算出的基准利润。单位产品基准利润率是企业的单位产品基准利润占该产品单位销售价格的比例。

2、以各个产品的基准利润率与该产品销售收入占总销售收入比例为权数的系数相乘,将乘积相加得到企业基准利润率。

3、将企业基准利润率进行简单算术平均得到行业基准利润率。

(三)计算公式

1、产品基准利润率

单位产品的基准利润=产品的单位平均销售价格-该产品的单位定耗成本-单位销售税金及附加

单位产品基准利润率=单位产品的基准利润÷该产品的单位平均销售价格×100%

2、企业基准利润率

企业基准利润率=∑[单位产品基准利润率×(该产品的销售收入÷企业总的销售收入)]

3、行业基准利润率

行业基准利润率=∑企业基准利润率÷N(该行业企业的个数)

(四)举例

如某工业企业主要生产A、B两种产品,A产品每件销售单价(不含税)为100元,单位消耗原材料甲1.5公斤(购进平均单价为50元/公斤),消耗燃料1.5公斤(进价0.6元/公斤),消耗电力0.286度(价格0.583元/度),支付工人工资2.8元,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为0.32元。B产品每件销售单价(不含税)为200元,单位消耗原材料甲1.8公斤(购进平均单价为100元/公斤),消耗燃料2公斤(进价0.6元/公斤),消耗电力0.5度(价格0.583元/度),支付工人工资5元,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为0.5元。

则A产品的理论单位主营业务利润应为100-(75+0.9+0.17+2.8+0.32)=20.81元;该产品的基准利润率则为20.81÷100×100%=20.81%。

B产品的理论单位主营业务利润应为200-(180+1.2+0.29+5+0.5)=13.01元;该产品的基准利润率则为13.01÷200×100%=6.51%。

假设企业在2005年度A产品的销售收入为100万元,B产品销售收入为300万元。则该企业的基准利润率为20.81%×(100÷400)+6.51%×(300÷400)=10.08%。

二、基准利润率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基准利润率业务流程

基准利润率测定基准利润率分析结果处理

基准利润率的管理主要由测定、分析和处理三步骤形成。测定是基础,分析应用是重点。

基准利润率的测定:采集数据并计算出基准利润率的理论值。

基准利润率的分析:将实际利润与理论利润值进行比较,找出差异。

结果处理:对分析出的结果,分不同情况进行处理。

(二)基准利润率测定和分析期

由于基准利润率的理论值相对稳定,所以测定期可以是月度、季度或者年度,为了方便数据采集,我们建议选用年度数据。

基准利润率的分析期,原则上按年进行,并且分析期的数据采集必须是在年度汇算清缴后。

如企业出现产品的结构有较大调整、增加新的产品品种以及其他影响基准利润率较大的因素时,应对涉及变动的产品的基准利润率进行重新测定。

(三)基准利润率分析对象的选择

为了提高工作效果,可以选择高风险的企业,作为基准利润率的测定对象。如选择出现“长亏不倒”,尚未盈利就开始大规模投资,尚未盈利就投资办公楼、小汽车等消费型固定资产,有关联企业而利润率畸高畸低,收入成本倒挂,毛利率与同行业均值比较偏低的微利企业,存货的期末余额较大、与其生产销售能力不匹配等情形的企业作为分析对象。

(四)基准利润率管理过程

第一,基准利润率测定

到企业采集产品单位消耗所形成的必要生产成本的数据,形成基准利润率的理论值。

按品种计算出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例,为计算企业基准利润率作准备。

通过对形成该产品的单位定耗成本组成部分的测定,可形成基准利润率的理论值(注意这里的值都是单位产品的耗用数)。

耗用定额的数值:以企业测算期的实际发生额为基础,结合企业材料理论消耗定额、同行业产品消耗定额、行业产品定额标准等测算采集。该数值的确定是基准利润率测定的关键。

耗用材料的不含增值税的单价。可以取测算期的加权平均单价,公式为:测算期的加权平均单价=(期初结存金额+本期购进金额)/(期初结存数量+本期购进数量),这里的期初是指测算期的期初,金额和数量都要按照实际采购成本计算。也可按实际耗用材料的购进价格,或者采用其他方法确定,以方便取数、准确测定为具体原则,具体方法一经确定,应在某一企业某一产品保持相对稳定,以便保持数据一致性、连续性、可比性。

企业单一产品的销售单价一般选用加权平均价格。对刚投入生产的新产品,按测定时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普通发票开具价格或市场价格顺序确定。

根据采集的数据,计算出分产品的基准利润率。

根据产品基准利润率和计算出的权数,得到企业的基准利润率。

第二,基准利润率的分析

采集分析年度的企业实际值,并与理论值相比较,分析是否存在差异。也可同时采集期间费用的列支情况,分析是否符合税法规定的税前扣除条件,对于期间费用的采集和分析过程,这里不再赘述。

分品种采集分析期的收入、成本等项目的金额,也可同时采集主营业务成本各个项目实际耗用金额,其项目应该和基准利润测算采集的组成项目一致。

利润差异等于实际主营业务利润减去基准业务利润,即减去实际主营业务收入乘以基准主营业务利润率,就为实际值与理论值得差异。

可以选择生产产品耗用的主要材料和动力,按照上表的样式比较理论耗用值与实际耗用值的情况,当实际耗用>基准耗用的差异,超出一定值范围,因具体分析是否存在账外经营行为。

用于分析某一产品理论上主营业务成本的成本结构与实际成本结构的差异,以便及时了解企业某种产品成本结构的变化,更有利于分析。各个成本项目结构比是指材料等项目约去最小公约数后数值比,如材料1金额为20元、材料2金额为10元、其他材料金额为5元,则三者的结构比为4:2:1。当某一成本组成项目实际值所占比重、高于理论值所占比重,且差额较大时,应引起关注。

在分析过程中,可以关注的其他因素:

1、分析期的账面销售额、开票(专用发票、普通发票)销售额和生产能力的最高产值、正常产值的对比;

2、原辅料、包装物、产成品、发出商品等与销售收入的配比情况;

3、注册资本、生产能力、流动资金和发票开具数量、金额、申请退税额等的配比情况;

4、水、电、煤等主要耗用的能耗与生产能力配比情况;

5、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

6、申报及税款缴纳情况。

第三,结果处理

在分析审核工作结束后,应制作《企业所得税分析审核情况及管理建议书》,建议书内容包括:分析审核情况和分析结果、处理情况(包括未发现异常、转稽查、转评估、本部门处理四种情况)、本部门处理的具体情况与管理措施。

1、对分析审核未发现企业异常的,应说明分析未发现问题。

2、对在分析中发现纳税人有明显违法违规行为的,可以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处理处罚。

3、对通过分析发现企业可能出现的风险环节,应制作管理建议书,移交相关的税收管理员加强关注和管理。

4、对存在明显异常或需要进一步检查的,应移交稽查部门检查。

三、实施企业所得税基准利润率管理的初步成效

**年,我们开始实施企业所得税基准利润率管理,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主要体现在:

1、企业所得税基准利润率的管理,提高了全市的盈利面,促进了不正常的高亏损面逐步回归到正常的合理水平。

2、企业所得税基准利润率管理为税收管理员对企业成本核算的管理,提供了抓手。基准利润率作为企业所得税分析的比照对象,为税收管理员的分析提供了一个参照物,使管理员对于企业成本核算的管理可以有的放矢,不再会有无从下手之感。

3、通过基准利润率管理,可以促进税收管理员强化对企业所得税的管理。测定基准利润率必须要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和生产经营的动态情况,其测定过程就是了解掌握纳税人生产经营基本情况以及利润形成的过程,分析的过程就是整合应用相关涉税信息,履行管理义务,实施企业所得税管理的过程,为加强管理提供了方向和目标。

利润率计算范文第3篇

关键词:假设开发法 要点 两利综合法

假设开发法估算宗地价格是较常见的方法之一,该方法对评估未完工的在建工程的价值也是十分有用的。但在实际的价格评估业务中,由于计算过程繁杂,往往被我们摒弃不用(或者说是不常用)。假设开发法能充分考虑项目的开发潜力,较准确地为投资者进行项目的投资分析,尤其是对于有开发或再开发潜力的房地产,如烂尾楼工程、旧城改造项目等,假设开发法几乎是唯一适用的估价方法。

一、假设开发法常用公式是

以土地估价为例:

地价=预期楼价-建筑费用-专业费用-利息-销售(或租赁)税费-利润

1.预期楼价:是指未来开发完成的房地产销售(或租赁)价值。通常是通过市场比较法或收益法进行测算。

2.建筑费用:即开发建筑成本费用,包括直接工程费、间接工程费等建筑工程费用。

注:若是毛地或生地,则公式中还需扣除开发毛地或生地所需的成本费用。

3.专业费用:包括建筑设计费、工程概预算费用等。一般采用建筑费用的一定比率估算。

4.利息:是指开发全部预付资本的融资成本(主要是指贷款利息),不仅是建造工程费用的利息,还包括土地资本的利息。计算基数包括:地价款、建筑费用和专业费用。

5.销售(或租赁)税费:主要指用于建成后的不动产销售或出租的中介费、营销广告费用、买卖手续费、营业税、契税等.一般以不动产总价或租金的一定比率估算.

6.利润:是指开发商的客观合理利润,分为投资回报利润和销售(或租赁)利润.投资回报利润的计算基数包括:地价款、开发费和专业费用,以一定比率估算。销售(或租赁)利润以销售(或租赁)不动产总价值的一定比率估算。

二、利用假设开发法评估房地产价值需把握以下要点

1、房地产开发前的状况。主要是(1)明确土地的性质:是生地、毛地还是熟地,是工业用地、综合用地、居住用地还是其他用途用地;(2)明确开发目的:是在土地上进行房屋建设还是将毛地开发为熟地,亦还是续建在建工程。明确房地产开发前的状况,是正确计算开发成本的基础。

2、项目的规划要求。严格按规划设计条件的要求进行评估,对于城市规划条件尚未明确的待开发房地产,其价值是不能确定的,若仍需估价,可推测最可能的规划设计条件来估价,但须列为估价的假设和限制条件。

3、开发后房地产的经营方式。明确开发后的房地产是用于出售、出租或自营,不同的经营方式其计算房地产价值的方法是不同的。

4、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确定运用现金流量法还是传统的静态方法来进行计算。基础数据的准确预测是准确估价的基础,即:(1)开发经营期的准确估计;(2)各项支出、收入的发生时点;(3)各项支出收入的发生数额。运用假设开发法的关键和难点是鉴定所需要的未来开发、销售(或租赁)的数据资料,这些数据资料是通过市场调查和分析预测得来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鉴定结果的客观、合理。

三、“两利”综合法概述

现金流折现法和传统的静态方法有着明显的区别,从理论上讲,前者优于后者。在实际的应用中,现金流量法依赖大量的预测数据且每项收支都要折现导致计算过程繁杂容易出错,而静态方法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从而导致其计算结果的粗略。有没有一种既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又不需要计算现金流量折现而且计算结果同样精确的简便方法呢?通过大量实例的比较分析,两利综合法计算过程简单且与现金流折现法计算结果差异极小,尤其适用于销售目的的待开发房地产的估价。

1、“两利”综合法。是一种动态评估方法,所谓“两利综合”是指将投资利息与开发利润综合为一项计算,除两利外,其他资金的计算采用静态数据,计算方法简便快捷,结果精确,它避免了现金各项收支反复折现的繁杂计算,

2、“两利”综合法的计算公式

土地价格=(1)开发完成后的价值-(2)销售税金与附加-(3)土地开发、房屋建安、管理费和销售费-(4)购买土地应交纳税费-(5)(投资利息+开发利润)

(1)、(2)、(3)、(4)项均为静态值; (5)为投资利息与开发利润的合项,其计算基数为投资总资本,总收益率按等价于折现率计算。

四、计算实例

某城市定于2003年6月1日拍卖一块多层住宅用地,土地总面积为20000平方米,出让年限为70年,规划要求的建筑容积率为1.20。如果某一竞买方经过调查研究预计建成后住宅的平均售价为3500元/平方米,土地开发和房屋建安费用为1500元/平方米,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分别为土地开发和房屋建安费用之和的3%和6%,销售税金与附加为销售额的5.5%,当地购买土地应缴纳税费为购买价格的3%,正常开发期为2年,希望投入的总资金能获得15%的年税前收益率。那么,在竞买时,他的最高报价应是多少。假设银行贷款利率为5.49%。

设购买土地的最高报价为X。计算时,开发过程中发生的资金按均匀投入。

1.用现金流折现法进行估价

因折现率就是预期收益率,所以,其折现率为15%.

(1)开发完成后价值现值P=F/(1+i)n

=20000×1.2×3500/(1+15%)2=63516068元=6351.61万元

(2)销售税金与附加现值=6351.61×5.5%=349.34万元

(3)土地开发、房屋建安、管理费和销售费现值=20000×1.2×1500×(1+3%+6%)/(1+15%)=3412.17万元

(4)购买土地应缴纳税费现值=0.03X

(5)投资利息与开发利润:已包含在折现值中,不再单独计算

(6)现金流折现法估价的土地价格X=6351.61-349.34-3412.17-0.03X

则X=2514.66万元

2.用“两利”综合法估价

(1)开发完成后价值(静态值)=20000×1.2×3500=84000000元=8400.00万元

(2)销售税金与附加(静态值)=8400.00×5.5%=462.00万元

(3)土地开发、房屋建安、管理费和销售费(静态值)=20000×1.2×1500× (1+3%+6%)=39240000元=3924.00万元

(4)购买土地应缴纳税费(静态值)=0.03X

(5)投资利息与开发利润之和=1.03X×(1+15%)2+3924.00×(1+15%)-3924.00-1.03X=588.60+0.3322X

(6) “两利”法估价的土地价格X=8400-462-3924-0.03X-(588.6+0.3322X)

则X=2514.61

3.两种方法的比较

两种方法的比较见表一。

如果 ①开发完成后价值 ②销售税金与附加 ③土地开发、房屋建安、管理费、销售费 ④购买土地应缴税费 ⑤预期的总资金年税前收益率等条件不变 ,项目开发期为十年,那么这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都是一致的,代入上面的公式,结果均为10.90万元。

通过以上分析,用“两利”综合法可以代替繁杂的现金流量法,此方法适用于有开发或再开发潜力的、开发后直接销售的房地产的估价。

五、“两利”综合法的分析

1、将两利综合为一项的原因。开发利润计算方式:我们在实际估价工作中或经典的教课书中,计算开发利润一般用直接成本利润率、投资利润率、成本利润率、销售利润率之一乘以相应的计算基数求出开发利润。这些计算方法虽然在理论上没有什么错误,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可以引起一系列的错误。首先,在上述利润率中,开发建设期是隐含的因素,对于投资收益率相同的房地产项目,这些利润率会因开发期的不同而不同。而这一点,在实际估价中常常被忽视,如开发期为一年的项目的成本利润率为5%,而开发期为两年的项目由于资金占用期相应增加,其成本利润率就不能也是5%,而应至少是10%(按单利率)。这样两者的资金投入才能得到相同的收益率。其次,容易漏项,如上例中土地的资金投入。第三,不易较准确地确定,因开发过程中,各种性质不同的资金投入的占用期限不同,最后需计算出一个综合成本利润率。第四,由于计算方式不同,所以无法将投资利息和开发利润这两种基本性质相同的项目合二为一,简化计算。如果采用年收益率的形式计算,易于项目间的比较,也易于理解,既与投资利息的计算方法相同,又可以有效避免上述错误。

传统方法中,投资收益的体现:在传统方法中,投资收益是通过开发利润和投资利息两项来体现的。这主要是二者不同的计算方式所产生的结果:前者按总比率;后者按年收益率。其实,将二者分开既无意义,也无必要。在对房地产客观价值的估价中,不管是开发利润,还是投资利息,都是开发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体现为总资本收益,他们只不过是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投资利息只代表资金的一种客观成本,贷款多少或贷不贷款并不影响总资本收益,且在市场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投资利息也不会对房地产的价格产生影响,只会引起开发利润的反向变化。另外,将二者分开,不仅存在同一形式的重复计算,也不利于准确计算收益率,如上例,将两者分开计算结果如下:

a、投资利息= 本利和-本金=1.03X×(1+5.49%)2+3924.00×(1+5.49%)-1.03X-3924.00=215.43+0.1162X

b、开发利润=1.03X×(1+9.51%)2+3924.00×(1+9.51%)-3924.00-1.03X=373.17+0.2052X

c、土地价格。X=8400.00-462.00-3924.00-(215.43+0.1162X)-(373.17+0.2052X)-0.03X

则 X=2537.70万元

由此可见,其计算过程较两利法复杂,计算结果不如两利法精确。所以,用总资本收益来代替投资利息和开发利润,以收益率形式计算资本投资总收益更为合理。

2、能否考虑预售、延迟销售和资金的非均匀投入。预售和延迟销售一方面与项目销售的具体方案有关;另一方面,预售本身已经考虑了折扣,体现了时间价值,而延迟销售与定价高低有关,定价高则销售慢,低则销售快。所以延迟销售可以通过开发完成后价值的高低来调整。

当用总资本收益代替投资利息和开发利润,以收益率形式计算资本投资总收益后,在资金的非均匀投入的情况下,总收益也就不难计算了。

作者单位: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国房地产估价师与房地产经纪人学会.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239-252.

利润率计算范文第4篇

一、财务比率的类型

财务比率基本上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比率概括了公司某一时点的财务状况的某些方面,是两个“存量”项目的对比,通常也称为资产负债表比率;第二种比率概括了公司一段时期的经营成果的某些方面,将利润表的一个“流量”项目与另一个“流量”项目作比较,习惯上称为损益表比率;第三种比率反映了公司的综合经营成果,是将利润表中的某个“流量”项目与资产负债表中的某个“存量”项目加以比较,称为损益表与资产负债表比率。“存量”项目作为来自资产负债表的余额,不能准确地反映这个变量在一定时期的流量变化情况,因此采用资产负债表期初、期末余额的平均值作为某个损益表与资产负债表比率的分母,可使其更好地反映公司的整体情况。下面提及的保障比率、周转率和盈利能力比率均属于损益表与资产负债表比率,都需要采用“存量”项目的平均值。

二、财务报表比率分析框架

1.清偿能力比率。是衡量公司偿还短期债务能力的比率。清偿能力比率是对短期债务与可得到的用于偿还这些债务的短期流动资金来源进行的比较。

(1)流动比率。显示公司用其流动资产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是最常用的清偿能力比率。其计算公式为: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一般情况下,流动比率越高,反映公司短期偿债能力越强,债权人的权益越有保证。一般认为2∶1的比例比较适宜。但是流动比率也不能过高,过高则表明公司流动资产占用较多,会影响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公司的获利能力。

(2)酸性测试比率,也称速动比率。表示公司用变现能力最强的资产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其计算公式为:酸性测试比率=(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

2.财务杠杆比率。反映公司通过债务筹资的比率。

(1)产权比率。反映由债权人提供的负债资金与所有者提供的权益资金的相对关系,以及公司基本财务结构是否稳定。其计算公式为:产权比率=负债总额÷股东权益。产权比率表示,股东每提供一元钱债权人愿意提供的借款额。在通货膨胀加剧时期,公司多借债可以把损失和风险转嫁给债权人;在经济繁荣时期,公司多借债可以获得额外利润。

(2)资产负债率。反映债务融资对于公司的重要性。其计算公式为: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资产负债率与财务风险有直接关系:资产负债率越高,财务风险越高;反之,资产负债率越低,财务风险越低。

(3)长期负债对长期资本比率。反映长期负债对于资本结构(长期融资)的相对重要性。其计算公式为:长期负债对长期资本比率=长期负债÷长期资本。长期资本是所有长期负债与股东权益之和。

3.保障比率。

是将公司财务费用和支付及保障它的能力相联系的比率。利息保障比率表示公司支付利息费用的能力。其计算公式为:利息保障比率=息税前利润(EBIT)÷利息费用,或=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EBITDA)÷利息费用。折旧和摊销是按照权责发生制对以前发生的支出的调整,实际上仍然属于本年的现金流量,也可以用来支付利息费用。因此,笔者认为,采用EBITDA比采用EBIT更为精确。

4.周转率。是衡量公司利用其资产的有效程度的比率。

(1)应收账款周转率。反映公司应收账款的质量和公司收账的业绩,说明应收账款年度内变现的次数。其计算公式为:应收账款周转率=年销售净额÷应收账款。

(2)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又称平均收现期。其计算公式为: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一年中的天数÷应收账款周转率,或=(应收账款×一年中的天数)÷年赊销金额。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这两个比率与公司的信用政策环境有密切联系。应收账款周转越快,销售实现距离实际收到现金的时间就越短,但过快的应收账款周转速度与过短的平均收现期可能意味着过于严厉的信用政策。账面上应收账款余额很低,却可能使销售额和相应的利润大幅度减少。

(3)应付账款周转率。其计算公式为:应付账款周转率=年赊购金额÷应付账款。

(4)应付账款周转天数,又称平均付现期。其计算公式为:应付账款周转天数=一年中的天数÷应付账款周转率,或=(应付账款×一年中的天数)÷年赊购金额。

(5)存货周转率。其计算公式为:存货周转率=销售成本÷存货。

(6)存货周转天数。其计算公式为:存货周转天数=一年中的天数÷存货周转率,或=(存货×一年中的天数)÷销售成本。存货周转越快,表明存货越具有流动性。但过快的周转速度可能是存货占用水平过低或存货频繁发生缺货的信号。

(7)营业周期。是从外购承担付款义务到收回因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而产生的应收账款的这段时间。其计算公式为:营业周期=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营业周期的长短是决定公司流动资产需要量的重要因素。较短的营业周期表明对应收账款和存货的有效管理。

(8)现金周期。其计算公式为:现金周期=营业周期-应付账款周转天数。分析现金周期必须注意,该指标既影响公司经营决策又影响公司财务决策,并且人们可能忽略对这两种决策的错误管理。例如不及时付款,损失了公司信用,却能直接缩短现金周期。

(9)总资产周转率。表示公司利用其总资产产生销售收入的效率。其计算公式为:总资产周转率=销售净额÷总资产。

5.盈利能力比率。

(1)毛利率。是公司的销售毛利与销售净额的比率。销售毛利是指销售净额减去销售成本的余额。销售净额为销售收入扣除销售退回、销售折扣及折让的差额。其计算公式为:毛利率=销售毛利÷销售净额=(销售净额-销售成本)÷销售净额。毛利率是商品流通企业和制造业反映商品或产品销售获利能力的重要财务指标。商品流通企业商品的销售成本为商品的进价成本,而在制造业则为产品的生产或制造成本。当毛利扣除经营期间费用后即为经营利润。可见,毛利率反映了公司产品或商品销售的初始获利能力,保持一定的毛利率对公司利润实现是相当重要的。

(2)销售利润率。是利润额占销售收入净额的百分比。该指标表示,公司每销售一元钱产品所获取利润的能力。其计算公式为:销售利润率=利润额÷销售收入净额。运用该比率进行分析时,利润额习惯上使用利润总额,但由于利润总额不仅包括销售利润,而且包括投资收益及营业外收支等,造成分子和分母计算口径的差异。所以笔者建议,采用狭义的销售利润,这样得到的实际上是主营业务利润率,它是衡量一个公司能否持续获得利润能力的重要指标,对管理层决策更有价值。

利润率计算范文第5篇

目标成本的分解是指将企业总体的目标成本值进行分解,将其落实到企业内部各单位、各部门的过程,目的在于明确责任,确定未来各单位、各部门的奋斗目标。分解目标成本时应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通常可以先将总体目标成本分解到各种产品,然后再将各产品的目标成本分解到各车间或工序。

一、企业总体目标成本的分解

如果某企业属于多品种生产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应先将企业总体目标成本分解为各产品的目标成本,分解方法有以下两种:

1、与基期盈利水平非直接挂钩分解法

此法在确定每种产品目标销售利润率的基础上,倒推每种产品的目标成本,最终将各产品目标成本的合计值与企业总体目标成本进行比较并综合平衡,进而确定每种产品的目标成本。显然,照此分解的目标成本并未与基期的盈利水平挂钩,这种方法从每种产品的自身盈利状况出发,直接与企业总体目标成本进行比较,无论是企业的总体目标成本还是各产品的目标成本均可采用“倒扣法”予以确定,计算公式如下:

企业总体目标成本或每种产品的目标成本=预计销售收入-应缴税金-目标利润

其中:目标利润=预计销售收入×目标销售利润率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目标销售利润率实务中常常按产品销售利润率计算;另外,实务中各产品的目标销售利润率可能高于或低于企业总体的目标销售利润率,但只要以此推算的各产品的目标成本合计值等于或低于按总体推算的目标成本即可。否则,各产品就需要反复综合平衡,直到具有实现总体目标成本的可能为止。还需要注意的是,目标利润的确定方法很多,既可以以目标销售利润率确定,也可以利用目标资产利润率或目标成本利润率等确定,从实际的应用来看,多采用目标销售利润率,故本文仅以目标销售利润率为例进行说明。

[例1]假设某企业生产甲、乙两种产品。预计甲产品的销售量为5000件,单价为600元,预计应缴的流转税(包括消费税、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为360600元;乙产品的预计销售量为3000件,单价为400元,应缴的流转税(包括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为10200元。该企业以同行业先进的销售利润率为标准确定目标利润,假定同行业先进的销售利润率为20%。要求:预测该企业的总体目标成本,并说明如果该企业结合实际确定的甲产品的目标销售利润率为23%,乙产品的目标销售利润率为18%,在这种情况下,该企业规定的总体目标成本是否合理?

依题意,则:

企业总体的目标成本=(5000×600+3000×400)-(360600+10200)-(5000×600+3000×400)×20%=2989200(元)

甲产品目标成本=5000×600-360600-5000×600×23%=1949400(元)乙产品目标成本=3000×40-10200-3000×400×18%=973800(元)

总体目标成本=1949400+973800=2923200(元)<2989200(元)

说明:虽然各产品自身的销售利润率与同行业先进的销售利润率不一致,但以此测算的总体目标成本为2923200元,低于企业规定的总体目标成本,因此该企业规定的总体目标成本合理,应将各产品目标成本的预计值纳入计划。

2、与基期盈利水平直接挂钩分解法

实践中,企业常常与基期的销售利润率或资金利润率直接挂钩来确定计划期的目标盈利水平,以此确定的目标成本较上一种方法更具有普遍适用性。此法在调整基期盈利水平的基础上,先确定企业计划期总体的目标销售利润率,然后将其分解到各产品,进而利用“倒扣法”确定企业总体的目标成本以及各产品的目标成本。它的理论依据是,目标利润决定目标成本,只要各产品加权平均的销售利润率大于或等于计划期企业总体的目标销售利润率,就可以实现企业的目标成本规划。实际应用中,根据各产品目标销售利润率是否随企业总体盈利水平同比例变化,具体又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各产品目标销售利润率随企业总体盈利水平同比例变化

如果企业要求各产品的目标销售利润率随企业总体的目标销售利润率同比例增减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的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①按计划期的销售比重调整基期销售利润率,公式为:

按计划比重确定的基期加权平均销售利润率=Σ某产品基期销售利润率×该产品计划期的销售比重

②根据总体规划确定企业计划期总体的目标销售利润率以及计划期的利润预计完成百分比,计算公式分别为:

计划期目标销售利润率=按计划比重确定的基期加权平均销售利润率+计划期销售利润率的预计增长百分比

计划期目标利润预计完成百分比=计划期目标销售利润率/按计划销售比重确定的基期加权平均销售利润率

③确定各种产品的目标销售利润率,计算公式为:

某产品目标销售利润率=该产品的基期销售利润率×计划期目标利润预计完成百分比

④利用“倒扣法”即可确定企业总体的目标成本以及各产品的目标成本。[例2]假设某企业生产A、B、C三种产品,上年三种产品的销售利润率分别为20%、10%、15%,计划期要求销售利润率增长2%,预计销售收入分别为50万元、30万元、20万元,销售税金分别为5万元、3万元、2万元。要求:确定企业总体的目标成本和各产品的目标成本。

依题意编制的目标成本计算分析表如表1所示。

*验算:225%×50%+11.25%×30%+16.875%×20%=18%

(2)各产品目标销售利润率不随企业总体盈利水平同比例变化实务中,各产品的目标销售利润率常常结合自身实际状况变动,而不随企业总体盈利水平同比例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各产品的加权平均销售利润率大于或等于计划期总体的目标销售利润率即可。

[例3]沿用例2已知资料,假定A产品的目标销售利润率为24%,B产品的目标销售利润率维持上年的水平不变,C产品的目标销售利润率为17%。要求:确定企业总体的目标成本和各产品的目标成本。

依据题意,则

企业加权平均的销售利润率=24%×50%+10%×30%+17%×20%=18.4%>18%

企业总体目标成本=72(万元)

A产品目标成本=50-5-50×24%=33(万元)

B产品目标成本=30-3-30×10%=24(万元)

C产品目标成本=20-2-20×17%=14.6(万元)

由于33+24+14.6=71.6(万元)<72(万元),因此该企业能完成预计的总体目标成本。

二、各产品目标成本的分解

在将企业总体目标成本分解到各产品的基础上,还需将各产品的目标成本结合企业的生产工艺过程、组织体系和各项费用的发生情况等继续分解,主要有以下几种分解方式:

1、按产品组成分解

如果企业属于装配式复杂生产企业,其产品由各种零部件装配而成,对这类企业应按照产品的组成或称结构,利用功能评价系数或历史成本构成百分比将产品目标成本分解为各零件或部件的目标成本。

(1)利用功能评价系数分解产品目标成本。

功能评价系数反映产品功能的程度,是产品价值分析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产品功能与产品成本密切相连,通常,功能多、质量好的产品,成本就高一些;反之,成本就低一些。功能评价系数常常采用评分法予以确定,即将各个零部件的功能—一进行对比并打分,重要的打一分,次要的打0分。功能评价系数是某一零部件得分与全部零部件得分合计的比值。计算公式如下:

功能评价系数=某一零部件得分/全部零部件得分合计

依据功能评价系数可以将产品目标成本分解为零部件的目标成本。

[例4]假定某企业生产的甲产品由A、B、C、D、E五个零部件组成,其功能评分及系数计算如表1所示。如果该产品的目标成本为28000元。要求:分解目标成本。

根据功能系数分解的目标成本如表2所示。

(2)利用历史成本构成百分比分解产品目标成本。

历史成本构成百分比是指依据历史成本资料计算的各零部件成本占产品总成本的比重。分解目标成本时,企业可结合计划期各零部件材质、复杂程度等的实际变动情况调整该百分比,然后根据调整后的历史成本构成百分比将产品目标成本分解到各零部件。

按历史成本构成百分比分解是产品目标成本最基本的分解方法,但从成本真实性的角度来看,按功能评价系数分解的产品目标成本更能真实地反映各零部件的成本,从而使各零部件的成本保持在合理的目标成本水平上。

2、按产品制造过程分解

如果企业属于连续式复杂生产企业,其产品经过许多相互联系的加工步骤,前一步骤生产出来的半成品是后一加工步骤的加工对象,最终形成产成品。对这类企业应按照产品成本形成的逆方向,由确定的产成品目标成本依次倒推各步骤的半成品目标成本,即根据各步骤半成品的成本项目占全部成本比重的历史资料并经过调整,还原已确定的产品目标成本,从而将产成品目标成本分解为半成品的目标成本。

[例5]某企业生产的A产品符合连续式复杂生产工艺特点,顺次经过甲、乙、丙三个工序的连续加工,之后形成产成品。假定该企业测算的A产品的目标成本为120000元,该企业各步骤成本项目并经过调整后的资料如表3所示。要求:将目标成本分解为各步骤的半成品成本并确定相应步骤的目标成本项目。

说明:由于该企业属于连续式复杂生产企业,由其产品的加工工艺特点所决定,第二工序的半成品目标成本是108000元,第一工序的半成品目标成本是91800元;另外,该表还反映出不同工序各成本项目的目标成本构成情况,这样有利于实际中进行成本项目的分析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