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结合疫情写工作总结

结合疫情写工作总结

结合疫情写工作总结

结合疫情写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目前,牲猪疫情形势严峻,为认真做好今年秋季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防止动物疫情区域性发生和流行,高标准完成今年秋季集中免疫工作,确保我镇动物疫情平稳,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鸡新城疫、山羊痘、猪瘟、禽流感、牲畜口蹄疫等六种强制病种应免畜禽密度达到100%;免疫抗体合格率在85%以上。

二、时间安排

根据上级统一布置安排,今年秋季集中免疫工作时间为9月10日开始到11月31日全面结束。我镇具体安排如下:

1.9月10日—9月12日,宣传发动,召开动员会。

2.9月13日—10月15日,注射牲畜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禽流感疫苗。

3.10月16日—10月31日,猪瘟、牲畜口蹄疫、鸡新城疫、山羊痘免疫。

4.11月1日—11月5日,自查,各种疫苗补注。

三、工作要求

1.做到五个不漏,八个100%。五个不漏为镇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八个100%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山羊痘、猪瘟、禽流感、鸡瘟、口蹄疫六种强制免疫病种的免疫密度达到100%,防疫员入户注射率达100%,入户卡张贴率100%,挂标率100%,免疫档案登记100%。

2.确保免疫效果。做到有效注射疫苗,科学保管疫苗,按使用说明规定稀释疫苗,注射正确剂量,确保免疫抗体检测合格率在75%以上。

3.严格消毒,规范操作。

严格消毒。所有防疫器械必须按规定消毒后才能使用,必须坚持一栏一针头;进入农户后换农户家的鞋或用消毒液消毒自己的鞋,卡耳钳必须用消毒液浸泡。

规范操作。要确保免疫接种的畜禽是健康的,在注射时要稳、准、足。

4.规范填写免疫证,建立完整免疫档案。填写免疫证要按空填写,免疫档案要逐行填写,每户每组每村要有合计,以村为单位,填写要实事求是。

5.加强免疫信息报送工作。按上级要求,集中免疫期间,各防疫员要在每个星期五下午5点以前将本周的防疫数据报给站长,站长报县局。要求一星期一报,少一次对防疫员罚款50元。

四、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强化责任。防疫期间,镇防治重大疫病领导小组实行领导带班、值班制度,强化防疫工作的指挥和协调。动物防疫站加强防疫业务指导和日常监督、跟踪工作。站长加强防疫监管;每星期召开一次防疫小结会。

2.广泛宣传,家喻户晓。防疫站印发入户宣传单,各村(居)委会要张贴宣传标语。

3.层层落实工作责任。为确保防疫工作效果,进一步明确职责,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各村支书为各村的第一责任人,各村防疫员为直接责任人。所有防疫员和镇动物防疫站签订防疫工作责任状。本次防疫工作纳入镇政府对村的年度考核,出现问题,取消年底评先评优资格。防疫工作必须严肃工作纪律,严格操作规程,确保免疫质量。年存栏20条以上的养殖户明确由专职防疫员刘俊明负责防疫注射和监管养殖户规范填写养殖档案。

4.坚持督查制度,确保秋防工作落实。具体安排如下:

(1)10月1日—10月3日,站长组织开展自查。

(2)10月12日—10月13日,由镇政府、镇动物防疫站组织对各村开展交叉检查或督查;并发督查通报。

(3)11月底,由镇政府组织秋防验收检查。

(4)随时迎接县级以上单位的督查、检查。

5.严格考核、奖罚分明。继续实行过程管理与结果考核相结合,严格考核,奖优罚劣,坚持绩效与待遇挂勾。

结合疫情写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为加速消除麻疹工作进程,贯彻落实《-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方案》,实现年麻疹发病率控制在百万分之一以下的目标,根据区、市的统一部署,决定于年月在范围内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并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人群、时间和工作指标

(一)目标人群:辖区内所有月龄~周岁儿童即年月日至年月日出生的儿童(包括流入儿童),无论既往有无麻疹疫苗免疫史或麻疹患病史,凡无麻疹疫苗接种禁忌症的儿童均需接种剂次()麻疹疫苗。

(二)时间:年月-日。

1.接种实施阶段:年月-日。

2.快速评估阶段:年月-日。

具体活动时间见附表。

(三)工作指标:1、以镇、街道为单位,各目标年龄组应种对象的强化免疫接种率≥;2、以托幼机构为单位,应种对象的强化免疫接种率≥。

二、强化免疫活动组织与实施

(一)组织领导与相关部门职责。在区政府统一领导下,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本实施方案要求,明确职责和任务,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强化免疫工作。

卫生行政部门职责:负责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工作的具体实施,制定《区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处置方案》、《区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督导方案》、《区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评估方案》、《区 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数据管理方案》、《区 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工作总结》等技术方案,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实施接种,开展接种质量监督和评价,做好各部门的衔接和协调工作。

教育部门职责:负责组织辖区托幼机构开展强化免疫的宣传教育,做好适龄儿童的摸底、登记工作,发放、回收、保存《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接种通知单》,安排接种所需场所,组织托幼机构适龄儿童开展接种,配合卫生部门共同完成在托幼机构的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工作。

财政部门职责:负责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工作所需工作经费,加强经费的监管,确保专款专用。

妇联、计生部门:负责妇女人群宣传动员,督促家长支持配合强化免疫工作。

疾控机构职责:负责现场技术指导、监督评价及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工作总结等具体工作,监测和处理接种不良反应,做好人员培训、宣传动员、麻疹疫苗和注射器等物资的分发、储存等工作。

卫生监督机构职责:负责强化免疫工作的现场监督检查和督导评估,确保依法接种、安全接种、有效接种。

接种单位职责:负责做好辖区内目标儿童的摸底、登记、现场接种等工作,并做好接种数据汇总上报、疑似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逐级报告及一般反应的处置。

各镇、各街道办事处职责: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负责辖区内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的领导、组织协调、宣传动员,负责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期间辖区人群的摸底工作,做好非在托幼机构儿童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工作的宣传,并发放《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接种通知单》,做好接种对象的摸底调查等工作。

(二)人员培训和社会宣传。要高度重视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的业务培训,按照逐级培训的原则,在强化免疫正式实施前,必须按照本实施方案的要求,完成对镇(街道)、村(社区)两级所有参加强化免疫活动工作人员的培训。内容包括:目标人群、时间、工作指标,目标人群摸底登记、评估方法及要求,疫苗及相关物资的分发和储存运输,接种现场的安排、人员配置、组织管理,接种禁忌症和接种技术,免疫接种疑似异常反应的监测及处理,风险沟通,督导、评价与总结要求等。

各镇、各街道办事处、各成员单位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向公众宣传强化免疫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消除麻疹的策略和措施,使公众了解麻疹的危害、传播途径与预防方法,强化公众对强化免疫的理性认识,增强主动参与的意识,为强化免疫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目标人群摸底调查。各镇、各街道办事处、各成员单位要提前做好辖区内目标人群的摸底调查工作,全面掌握目标儿童人数。摸底调查时应重视流动儿童、计划外生育儿童以及边远地区儿童,对发现未建卡、未完成常规免疫接种的儿童,应予以补建接种卡、接种证,并纳入常规免疫管理。

1、摸底登记方法:

(1)入户调查:农村和城市社区的月龄~岁儿童应在镇、街道的领导和组织下,安排村或社区人员分别组成摸底登记队伍挨家挨户进行拉网式摸底调查,将适龄儿童分自然村(社区、街道或楼群)、分年龄组填写《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摸底与接种情况登记表》(附表),同时给家长发放《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知情同意与接种通知单》(附表),告知家长接种时间和接种地点,告知家长接种时携带接种证。

(2)托幼机构摸底:在托幼机构儿童由幼儿园老师提供名单,填写《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摸底与接种情况登记表》(附表),由托幼机构将《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知情同意与接种通知单》统一发放给学生或家长,告知其接种时携带接种证。

(3)人口流动聚集地区(如西马营、炮营及各农场)是调查摸底的重点地区,所在镇、街道应加强领导和组织,确保不留死角,彻底摸清现住址流动儿童情况。

2、各免疫规划门诊应对摸底登记结果进行核查、汇总,填写《区 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应种与实际接种情况汇总统计表》(附表),并根据摸底儿童数计算各接种点每日可接种儿童数,以工作日为单位制定详细的接种实施时间表,上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督导人员要对摸底调查质量进行评估,对未达到要求的地方进行补充调查或重新摸底登记。

(四)物资准备与后勤保障。疫苗的储存、运输要严格执行《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做好出入库记录。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做好各种物资的分配,保证疫苗、注射器合理分配和相关材料的分发,避免浪费。应在强化免疫活动前,将疫苗、注射器等物资下发至各免疫规划单位,各个接种点做好急救设施、药品、报表等物资储备,以保证应急之需。

(五)强化免疫现场接种实施。

1、现场接种:以定点接种为主,城市儿童可以采取到免疫规划门诊提前预约接种的方式;农村可以利用村医开展入户接种方式;责任区的免疫规划门诊负责在托幼机构内设置接种点,为在托幼机构的适龄儿童进行接种。对于未到接种点接种的儿童,要采取再通知、再动员等措施,确保所有应种儿童到指定地点接种。接种期间如发现未登记在册的目标儿童,应作为应种儿童进行登记、接种,并计入应种汇总数。

托幼机构内设置接种点要在疾控中心指导下选择适宜的、符合预防接种条件的、能保证接种安全有效的场所,如托幼机构医务室、办公室、空教室等设置接种点,禁止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教室内开展接种。各接种点应合理设置等候、登记、接种、观察、疑似异常反应处理等功能分区,按要求配备接种工作所需的消毒器材、体检器材、肾上腺素等急救药品、安全注射器材等;要有醒目的标记,张贴强化免疫宣传画、横幅、接种禁忌告知等;托幼机构要加强领导,切实维持好接种现场秩序,为工作开展提供切实保障(如必要的桌椅、茶水设施等)。

2、接种点人员配备:每个接种点应配备现场组织员、现场记录员和现场接种员等类工作人员,现场工作人员数量要根据每天预约的接种对象数量进行适当调整。现场组织员一般由村(居)委会干部、学校班主任或校医担任,负责应接种儿童的通知、接待及接种现场的组织工作,并负责在现场向儿童家长宣传强化免疫相关政策和知识。现场记录员由乡村医生或防保医生担任,负责询问儿童健康状况、有无禁忌症,对可疑发热儿童测量体温,对无禁忌症的应种儿童进行核实和接种登记;对已接种儿童进行记录。现场接种员必须经过培训且考核合格,具备预防接种人员资质的医护人员担任,负责对应种儿童进行接种,并在接种前再次询问儿童禁忌症情况。接种现场还必须备有急救药品,配备1-2名临床医生负责疑似异常反应的处理。

(六)设立巡回搜索组

在农村或城市社区,根据人口数量设立巡回搜索组,在强化免疫集中接种的后期,分片包干负责搜索所辖区内的适龄儿童。在集贸市场、城中村、城乡结合部、车站等公共场所都要设立巡回搜索组,反复巡回搜索未接种的适龄儿童,通知其到指定地点接种。

预防接种要严格掌握麻疹疫苗接种禁忌症及缓种原则,强化免疫接种与最后一剂注射的减毒活疫苗间隔应在个月以上。对于暂缓接种的儿童,应在本次强化免疫活动后的条件适宜时机及时予以补种。

(七)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和处理

在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过程中,一旦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的要求,及时进行报告、调查、诊断和处理。如出现群体性心因性反应或其它不良反应的,应按照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立即进行报告和应急处理。对严重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遵照“先临床救治、后调查诊断”的原则,做到早期、正规、系统的治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种单位应向受种者或其监护人做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沟通解释工作。

三、强化免疫督导

按照上级要求,政府将成立多部门联合的工作督导组,采取巡回和定点督导相结合的方法,对强化免疫活动逐级进行全程督导,以确保强化免疫质量。督导内容包括强化免疫活动的组织实施、社会宣传、人员培训、后勤保障、摸底调查以及现场接种质量等。在接种前进行督导时,应重点督导应种儿童摸底登记、宣传、培训、物资和接种的准备情况;现场接种阶段督导时,重点了解摸底调查质量、现场接种工作组织情况、知晓率等情况;强化免疫后期评估阶段督导时,重点进行接种率快速调查、资料整理、汇总和报告质量等情况。督导组应在督导活动过程中,将督导结果及时反馈被督导单位,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妥善解决,并填写《区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督导表》。

四、强化免疫评估

强化免疫现场接种前,督导员应对前期宣传动员、摸底登记进行评估,开展家长知晓率调查和儿童摸底调查质量评价。

强化免疫现场接种完成后,开展强化免疫接种率快速评估。快速评估的重点是容易被漏种的人群和区域,如流动人口聚居地和常规免疫管理薄弱的区域如城乡结合部、农场等。

如遇有儿童在强化免疫现场接种期间不在本地,也要调查但不计入统计结果。接种结果的判定以儿童或者儿童家长回忆,并核查接种记录为准。评估中发现未按要求接种的儿童,应进行登记并通知其家长或老师送其到指定地点进行补种。

完成快速评估后,要及时汇总分析资料,强化免疫接种率低于的单位,要认真分析原因,并及时进行查漏补种,确保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率达到95%以上。

结合疫情写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R1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2-112-03

1998年洪涝灾害后,国务院提出了建设卫生信息网的指示,综合运用信息技术,构建一个覆盖全国、高效、快速、通畅的网络通讯传输系统。根据“疫报先行”的原则。由卫生部疾病控制司组织,成都道源软件公司负责开发《国家疾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于2001年12月向全国推广使用。但该系统只能覆盖到县级以上疾控机构,无法解决医疗机构的传染病疫情报告。公共卫生监测系统是否科学、有效,其评价内容包括:系统目统与设计合理性、系统运行状态与效果、数据质量、爆发检测能力等。评价监测系统的关键要素,主要为系统检测疾病爆发的及时性、敏感性、阳性预测值以及有效性。其中及时性最为重要。

2004年1月1日起,全国启动了法定传染病监测信息的网络直报系统,并于2004年4月正式启用。该系统通过现代通信手段,在国家、省、市、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信息联网的基础上,实现与当地医疗机构联网,并将信息网络向乡(镇)和城镇社区延伸,形成了纵横贯通的信息报告网络,在全国建立了统一、高效、快速、准确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是国家传染病报告与监测的主渠道。网络直报系统的建立促进了传染病监测报告工作,也对监测系统管理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现就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应用状况综述如下:

1 疫情网络直报系统与传统疫情报告系统的区别

1.1 疫情网络直报系统由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疫情管理员在取得授权后,登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对医疗卫生人员填报的传染病报告卡进行录入。录入成功后点击保存,此时该报告卡即存入服务器。在县、市、省、部级均可同时看到,改变了传统疫情报告层层逐级上报的方式。

1.2 网络直报设置了对全国省市县(区)的资料库,在疫情管理人员进行报告卡录入时。可就病人提供的“病人现住地址”进行准确录入,传染病的发病率亦按“病人现住地址”统计。很好地解决了传统的疫情报告方式不能解决的流动人口传染病统计归属问题。

1.3 网络直报系统内有20个相互关联的子系统,包括疾病监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鼠疫、结核病、艾滋病、救灾防病、死因监测、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等,各子系统间信息相互关联,信息互通,解决了传统疫情报告系统中各病报告管理无关联、数据不一致的问题。

2 疫情网络直报系统应用后的疫情报告效果

2.1 疫情报告的快速性

实行疫情网络后的2004年,医疗机构做出诊断到国家收到疫情报告的平均时间由原报告方式的24d缩短到不足ldN。2005年疫情报告及时性得到进一步提高,传染病从医疗机构做出诊断到国家收到疫情报告的平均时间缩短到0.8d,即19小时。孙昼、邓晶等对杭州市2005年传染病网络直报及时性分析时显示,在未实行直报前,卡片数49187张。传染病卡片从临床医生诊断至疾控中心的时间中位数为6天,0天及时率仅5.8%。实行网络直报后,卡片数153490张,其中位数减至0天,0天及时率达53.6%。经统计学检验,直报前后0天及时率有显著性差异(Y=54.85,P

2.2 疫情报告率提高

网络直报进一步规范了网络直报进一步规范了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责任,提高了医疗机构报告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同时很大程度减少了各种原因造成的信息丢失和漏报、缺报等问题,大大提高了我国传染病发现水平,传染病的报告率明显提升。根据统计结果,2004和2005年,全国甲、乙、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由2003年的192/10万提高到2005年374/10万,报告率提高了将近1倍。

2.3 疫情报告的灵敏性

网络直报系统运用海量数据处理技术与Web-GIS f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实现了监测数据的实时统计分析和传染病暴发早期预警,提高了对传染病疫情判断和预测预警能力,对传染病暴发的早期探测更为灵敏。如2004年在云南发现一起肺鼠疫疫情和2005年以来在全国发现报告的人禽流感病例22例,均来源于网络直报系统对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与跟踪。2005年7月,四川资阳市接连发生不明原因死亡病例,网络直报引起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关注,组成国家与省联合T作组,仅4天即发现了病因,找到了病原,制定了有效的控制措施,迅速将疫情遏制在了暴发早期。

2.4 疫情报告的真实性

马家奇等对2004年全国法定传染病信息质量分析,2004年和2003年传染病报告发病数随月份的变动趋势为非线性,呈现抛物线形态,并都可以拟合为二次曲线,发病趋势是一致的,说明实行网络直报并没有影响传染病的发病趋势。李春雷㈣对宜宾市2005年的传染病报告发病趋势作分析,得同马家奇一致的结果。

3 网络直报质量评价

3.1 及时性评价

根据马家奇等对2005年全国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评价分析。2005年全国未及时报告甲乙丙类法定传染病占总报告数的29.69%,未及时审核的占总报告数的9.02%。平均每月有0.12%的传染病重复报告卡。全国零、缺报县区数月平均为39个。占总县区数的1.35%。蒋有琴、王敏对2004-2005年安顺市传染病报告卡及时率分析时指出法定休息日疫情报告和疫情管理人员休息,影响了传染病的及时报告和审核。

3.2 准确性评价

鹿凤苓等旧对2005年上半年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通过网络直报报告的传染病情况进行分析。调查辖区内医疗机构报告的传染病与国家诊断标准比较,2005年诊断符合率与2003、2004年相比无明改变,说明报卡的准确性并未得到有效提高。赵桂金等㈣对2006年上半年太原市传染病报告卡分析,诊断到填写报告卡的逻辑错误发生率为1.02%,填写报告卡到网络报告卡生成逻辑错误发生率0.04%,准确性不能让人满意。

3.3 覆盖面评价

2005年全国进人网络直报系统的各级各类县及县以上综合医院、中医院总数已达18359家,网络覆盖率达到93%以上,进人网络直报系统的乡镇卫生院达38518所,其中25474所实现了网络直报,直报覆盖率为66.19。到2009年8月,南宁市乡级以上医疗机构网络直报覆盖率已达100%。

3.4 信息利用评价

死因报告系统、结核病专病报告系统、HIV/AIDS专病管理信息系统等系统的相继启用,不断扩大网络直报系统使用率。网络直报也规范了基层报告单位和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疫情数据的审核和分析程序,一方面减轻了基层单位对系统、软件维护和数据安全管理的日常工作,另一方面帮助基层建立了个案数据库,提供了流行病学分析和地理信息系统

等工具。有助于开展本地区或跨行政区域疫情分析和预警,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和信息利用价值。

4 运用网络直报后的疫情报告管理调查

4.1 传染病漏报情况调查

2005年11-12月,施小明、马家奇等使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共调查全国30个省250家医疗机构。有效传染病个案共29种13714例,总漏报率23.14%。其中甲类传染病为0,乙类传染病23.64%。丙类传染病21.37%。门诊传染病漏报率为19.86%、住院部为25.44%、化验室为35.78%,经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门诊、住院部、化验室传染病漏报率依次增高(Z=-13.51,P

4.2 网络直报人员、设备配置调查

刘凌云对湖北省荆门市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人员现状做了调查,该市共有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单位89个,其中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28个,乡镇卫生院61个,疫情直报人员共计110人。其中31-39岁比例最高,占42.73%,40-49岁年龄组占31.82%。30岁以下人员占19.09%,50岁以上组占6.36%。专业技术职称以中初级居多,合计占85.45%,无职称者占9.09%。

段彩云、黄利群对珠海市2005年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能力情况进行分析,用于网络直报的计算机类型有PⅣ(37.84%)、PⅢ(27.03%)、PⅡ(13.51%),三者合计占总数的78.38%,低于全国94.87%的平均水平。网络连接方式主要为ADSL(91.89%),其余为电话拨号上网(8.11%)。计算机专用情况:区级及以上医疗机构80%有专用微机,乡镇级卫生院只有40.91%有专用微机,直接影响了直报的速度。

4.3 医疗机构网络直报影响因素调查

王希江、曾光㈣等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对2004年参加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直报系统运行状况进行调查,应用CHAID(Chi―squared Automatic Infraction Detector卡方自动交叉检验1方法探讨医疗机构报告传染病可能的影响因素。得出影响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的因素有9个,包括单位级别、疫情管理人数、专职人员状况、大中专人员情况、单位性质、开始报告年限、收到报告卡时限、每天收卡次数、人均疫情管理年限。不同层次医疗机构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具体为省、市、县级医疗机构年报告量受“专职人员情况”、“单位级别”、“收到报告卡的时限”、“收卡次数”影响,专职人员、公办机构、收卡及时、收卡次数多的单位报告质量高于无专职人员、私营机构、收卡次数少的单位。乡级、厂矿和其他性质医疗机构的年报告量受“疫情管理人数”、“人均疫情管理年限”、“开始报卡年限”、“收到报告卡的时限”影响。该CHAID分析模型的Risk=0.49,P=0.03,预测分类与真实分类基本一致。

5 疫情网络直报存在的问题

网络直报的运用极大提高了疫情报告的质量和能力。但是与疫情报告“及时、准确、完整”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疫情网络直报系统运用后存在不少问题。

5.1 医防结合理念和工作模式尚未形成

在我国。医疗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分属于卫生行政部门的不同科室管理。条块管理导致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畅、系统资源不能有机整合,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问难以建立起长效的工作协作机制,医疗机构重“治”轻“防”,缺乏行之有效的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5.2 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缺乏规范化管理

目前,医疗机构尚缺乏全国统一的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指南,各地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工作制度、工作模式、工作流程等千差万别,医疗机构门诊、住院部、化验室在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中尚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漏报现象容易发生。有的医疗机构仍由防疫医生代替临床医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门诊日志和出入院登记本缺乏规范格式和规范化管理。除登记本缺项、漏项外,临床医生漏登、漏填、书写潦草、字迹不清、涂改等现象也十分普遍。

5.3 网络设备配备和经费得不到保证

部分医疗单位经费困难,无微机,无条件上网。能够直报的单位中有一部分无专用网络和微机,只能借用其他部门的设备进行网络直报,使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受到影响。同时疫情管理人员数量少,所承担的工作任务繁重、责任大、待遇低,造成一部分优秀的疫情管理人员流失,从而影响了疫情管理工作的开展。乡镇级医疗机构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存在薄弱环节,个体门诊和民营医疗机构是目前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的空白点。

5.4 传染病报告卡质量有待提高

吴秀玲、吕炜等对2005年7月广西法定传染病疫情网络质量进行分析,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完整且无逻辑错误的卡片占78.52%。网络直报卡填写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填卡医生缺项或不全(17.06%)、14岁以下儿童未填写患儿家长姓名(2.68%)、时间填写错误(1.58%)、现住址填写不明(1.26%)和职业填写不准确(0.54%)。

5.5 重复报告问题有待解决

目前,报告法定传染病有39种,既有急性传染病又有慢性传染病。急性传染病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信息监测报告管理办法》(卫生部37号令)规定的报告时限报告即可。但对于慢性传染病。国家要求一年报告一次,像乙肝、肺结核等病,病程较长,每年都报告,统计出的发病率要大于实际的发病率。有的病人(特别是性病病人)到多家医院就诊,登记的项目信息不实,用假姓名、假工作单位,可能会统计出多个病人。

6 建议与展望

6.1 进一步加强医防结合的工作理念,积极探索医防结合的工作模式,完善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制度与规范。加强医疗机构临床诊疗记录的规范管理。

6.2 加强监督、管理力度和频次。从体制上使疫情管理与传染病监督有密切的业务关系,及时解决在传染病报告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不断提高传染病报告质量。

结合疫情写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目的 分析全省网络直报疫情,掌握网络疫情直报的质量。方法 使用excel表格统计对2005年12月1~31日传染病网络直报统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全省共报法定报告传染病24种,均为乙类和丙类传染病,病例22 481例。共查出重卡156张,占报告总数的0.69%。直报疫情卡中填写不完整的占26.35% ,出现明显逻辑错误的占1.41%。从医生填直报卡片到审核卡片,平均只需1.97d。结论 网络直报系统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疫情报告的时效性。应进一步加强人员培训,不断完善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尽快出台新的疫情报告管理工作规范。

【关键词】  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

analysis of quality of directly  online reporting of legal infectous diseases in guangxi.

huang li-hua.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nanning 530021, guangxi, p. r.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quality of directly online reporting of legal infectious diseases in guangxi  for improvement of management of infectious status of the legal infecious diseases in guangxi.  methods  the data of directy onlone reporting of legal infectious diseases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with excel in december,2005.  results  in the whole province, there were 2 248 cases in 24 kinds of legal infectious diseases belonged to categories b and c; 156 cards were found to be repeatedly reported accounted for 0.69%.  there 26.35% of the cards were not completely filled, and 1.41% logical mistakes were also noted. averagely it took 1.97 days from filling the card to inspecting the card by a doctor.  conclusion  the use of directly online reporting of legal linfectious diseases  has substantially improved the effectiveness of infectious diseases . but the managing workers be further trained and the managerial system be perfected and the standard operational regulations be stipulated and put into effect soon as possible.

    key words:legal infectious diseases; direct online report; quality analysis

    2004年4月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正式启用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传染病疫情的网络直报工作。2005年底广西医疗机构网络直报率达到了95%以上。为及时掌握疫情网络直报的报告质量,发现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改进建议,作者对全区的法定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在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选取报告地区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时间范围为审核日期的2005年12月1~31日病例,疾病种类为乙丙类传染病的疫情卡片。

1.2 方法

将传染病报告卡数据导出为excel格式,通过对法定报告传染病概念的了解、直报卡片的填写质量、重卡、报告时限进行统计分析,并对直报系统进行讨论分析。

2 结果

2.1  12月份,在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全省共报告法定报告传染病22 481例,无甲类传染病,均为乙丙类传染病。其中乙类传染病17种,发病14 940例,占当月传染病报告的66.46%,死亡81例,丙类传染病7种,发病7 541例,占当月传染病报告的33.54%,无死亡,病例构成见表1、表2。表1  2005年12月新发乙类传染病病例构成情况(略)表2  2005年12月新发丙类传染病病例构成情况病 名例数构成比(略)

网络直报疫情卡片填写质量; 1)卡片是否填写完整,漏填项多为医生姓名,或只有姓没有名;2)卡片是否存在逻辑错误,如患者年龄9岁,职业填写为干部或农民;填卡日期早于诊断日期和发病日期,或诊断日期早于发病日期等。对填写质量进行统计,见表3。表3  网络直报疫情卡片填写质量情况完整或正确是构成比(%)缺项或错误否构成比(略)

2.3  网络直报疫情卡片查重

 

在导出的excel卡片中,按患者姓名排序,经认真反复核对,共查出重卡156张,占12月份传染病报告卡片总数的0.69%。

2.4  报告及时性分析  统计和分析从诊断到填卡、填卡到直报卡、直报卡到审核三个方面进行,网络直报时间和审核时间间隔情况见表4,表5。表4  网络直报时间间隔情况时间间隔(略)表5  网络直报及时性分析时间(略)

3 讨论

    上述分析结果表明,使用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一年半来,即疫情网络直报系统从医生填写卡片到直报卡的审核,平均只需3.99d ,与过去报告系统实行的旬报制度相比,平均报告时间大大缩短,极大地提高了疫情报告的时效性。为及时掌握疫情动态,控制疫情的暴发与流行提供了先决条件。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医疗机构成为网络直报质量的瓶颈,负责网络直报的保健医生是影响直报质量的关键。不少医疗机构领导不重视传染病网络报告工作,只关注经济效益,导致不少医生对传染病知识了解较少,对所需报告的传染病的时效性不清楚,这可以从表4网络直报时间间隔情况上反映出来,从诊断到填卡最长时间为195d、从填卡到直报卡最长时间为107d。迟报、漏报现象依然严重。直报疫情卡片填写质量不高。漏填或缺填的占26.35%;各级疾控中心出现逻辑错误的占1.41%。审核不严,时常出现错报或由于查重卡不及时或不认真,造成重卡的存在,这次调查发现重卡占了0.69%。尽管疫情网络直报系统从医生填写卡片到直报卡生成,从直报卡到审核所需时间,与过去报告系统相比,平均报告时间均大幅度减少,但是,仍有一些报卡填写、审核不及时。

    针对广西目前网络直报工作现状,建议加强《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等的培训,大力加强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相关报告管理系统以及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提高网络直报疫情的质量;卫生行政部门做好医院和疾控部门的沟通协调工作,加强医防合作,明确职责;加强业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严格执行相关技术要求和报告程序,确保报告质量和高效;加强传染病信息的监测分析利用,充分发挥预警功效;⑤尽快出台广西疫情报告管理工作规范,随着《传染病防治法》的修改和疫情报告管理模式的改变,应尽快制定出适应新的形式与工作需要的疫情报告管理工作规范。使疫情网络直报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参考文献】

 

[1]修翠珍,周锡科,单吉玲.青岛市1990~2003年甲型肝炎流行动态分析[j].疾病监测,2005,20(9):480.

结合疫情写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产科;新生儿;乙肝疫苗;卡介苗;预防接种

2002年我国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为新生儿首针接种乙肝疫苗提供了基本保证。医院产科是新生儿出生后的最早聚集地,近几年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普及推广,安全住院分娩率(95%以上)显著提高[1]。特别是降消项目实施以来,每年决大多数新生儿都集中在医院产科,为了尽早预防传染病对新生儿的威胁,自2003年8月以来,贵州省各公立医院产科承担了对新生儿出生后24h内进行卡介苗和乙肝疫苗第一针的接种。但由于负责接种的都是护士或助产士,多数未受过专业培训,在规范接种、实施管理及工作的责任意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现就存在的问题作如下分析。

1 存在的问题

1.1管理不到位 医院是以治病救人为主,对预防接种这一项工作缺乏认识,实施预防接种认为是为了完成任务,院科两级负责人对这一项工作的开展情况在实施管理上都很松懈。

1.2接种人员缺乏认识、未经过专业培训 实施预防接种的人员都是护士或助产士,他们在学校学习期间都未涉及这一课程,需然都会注射,但进行预防接种还需要一些技巧,不同的疫苗接种方法也不一样。如:接种卡介苗时,一定要将新生儿接种部位皮肤用手绷紧,皮内注射0.1ml卡介苗,使接种部位出现0.5mm的小皮丘,且不能用酒精棉球按压皮丘。但在观察中发现,有的护士在接种前不认真看说明书,接种卡介苗时,便没有按正确方法进行,注射的量不足,皮丘也达不到0.5mm,甚至根本就没有皮丘。乙肝疫苗也一样,说明上是肌肉注射,但有的进行了皮下注射,没达不到预期效果。

1.3接种人员不稳定,不固定 因接种人员为产科护士,她们每年都要进行轮科上班。因此,进行预防接种的人员不固定,科室负责人忽略对新来人员进行指导,认为只要该项工作在开展就可以,这给产科开展预防接种工作带来一定影响。

1.4接种登记不详细,三联单填写不规范 接种完成后需填写新生儿接种情况,以便新生儿后续预防接种的顺利进行,但有的接种人员责任心不强,在填写信息时,字迹潦草,缺项较多,敷衍了事,所有信息不详细询问,导致县疾控中心拿到三联单后无法分发,增加了疾控人员的工作量,还影响该婴儿后续疫苗的接种。

1.5疫苗的管理不到位,存放疫苗的冰箱温度计登记流于形式 疫苗无专人保管,检查发现有使用过期疫苗的现象。因接种人员不固定,谁接种谁登记,没有进行日清月结,导致账苗不合,有的接种人员怕麻烦,冰箱温度登记本想当然填写,温度登记本缺乏真实性。

1.6对接种人员培训不到位 医院主要重视的是临床治疗方面的培训,预防接种只不过是附带的工作,因此,疏忽了对预防接种方面知识的培训。

1.7疾控中心督导不力 疾控中心每年只对医院传染病报告管理方面的工作进行督导,对产科乙肝首针及卡介苗预防接种工作未进行督导检查,这也是导致医院领导对这一项工作管理松懈的原因。

2 改进措施

2.1加强领导对产科预防接种工作的认识 做好产科卡介苗和乙肝疫苗预防接种工作,领导重视是关键。院领导以及科室负责人要将这一项工作列入重点管理范畴。医院质控科和医院防保科对这一项工作实施情况也要经常性进行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向疾控中心及院领导汇报,以便得到及时处理。

2.2医院要相对固定接种人员 医院预防保健科人员比较固定,医院能让保健科担任这项工作,那这项工作就能做得更好。如产科护理人员进行接种,则产科的护理人员不能经常变动,而且实施接种的人员及科室负责人都要经过相关知识培训并考核合格,还要取得主管卫生部门认可的预防接种上岗证后方可担任这一项工作。

2.3加强全院护理人员预防接种知识的培训 医院应每年对全体护理人员及新上岗人员进行预防接种相关知识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预防接种常见知识、预防接种工作规范、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等。

2.4增强预防接种人员责任心 负责预防接种的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接种疫苗前要进行认真核对,包括疫苗的外观、效期以及接方法,严格按无菌要求操作。重点还要了解新生儿出生时的情况,如为早产、难产、或伴有明显先天性畸形的新生儿应赞缓接种或慎重从事。

2.5专人管理疫苗和冰箱 科室内应指定专人负责疫苗帐目的进出及冰箱温度计的登记情况,冰箱内温度要与疫苗说上要求的温度一致,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疫苗的质量。要求每日两次查看冰箱内温度计情况,定期查看疫苗效期、清理过期疫苗。存放疫苗的冰箱要随时保持清洁,冰箱内部能存放其他药物或食物。

2.6认真填写接种信息[2] 负责接种的人员在接种完成后要认真填写新生儿首剂乙肝疫苗和卡介苗接种登记卡,包括家庭情况、儿童出生情况、新生儿疫苗接种情况,填写完后要进行核对,最后家长签字。此卡一式三联,一联为接生单位存根,一联交所辖疾控中心,一联交新生儿家长,以便该新生儿顺利进行后续的预防接种。

2.7疾控中心加强对医院产科乙肝首针及卡介苗预防接种工作的督导 疾控中心应指定专人对所辖医院产科新生儿乙肝首针和卡介苗预防接种工作进行督导,督导工作包括:疫苗的进出情况、接种人员的变动情况、接种卡的登记情况、接种人员的上岗证情况、培训情况等。

2.8做好宣传工作[3] 在进行预防接种的同时,接种人员要对家长进行预防接种相关知识的宣传,特别要向家长介绍:

2.8.1卡介苗在接种后3w左右,接种部位会出现红肿,中间逐渐软化,形成白色小脓疱,脓疱破溃后,脓汁排出,经过1~2w才结痂,愈合后可留有圆形疤痕。上述过程一般要持续2个月左右。接种卡介苗后还会引起接种部位附近的淋巴结肿大,(多为腋下淋巴结肿大),这是正常反应,随着接种部位的愈合,肿大的淋巴结也会自行消退,可以用热敷的方法促其消退,如果有脓疡形成,可以请医生用注射器将脓液抽出,促进愈合,一般不会对孩子的健康有影响。如接种卡介苗后无上述反应,说明接种失败,还需重新接种。

2.8.2在接种乙肝疫苗前要查看该婴儿母亲的乙肝表面抗原检查情况,如为表面抗原阳性、或大三阳、或小三阳均应先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再接种乙肝疫苗。此外,还要介绍家长带小孩到所辖区预防接种点进行后续预防接种。

总之,做好医院产科乙肝首针和卡介苗接种工作,只有采取以上措施,增强接种人员的责任意识,端正工作态度,才能使产科新生儿乙肝首针和卡介苗预防接种工作得以保障,更能促进儿童后续预防接种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庄建红,郭英芳.影响新生儿首针乙肝疫苗、卡介苗接种的原因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07,27:74 .

相关期刊更多

浙江中西医结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现代中西医结合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深圳中西医结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