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红楼梦高考满分作文

红楼梦高考满分作文

红楼梦高考满分作文

红楼梦高考满分作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红楼梦》张爱玲小说

《红楼梦》和《金瓶梅》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大禁书曾一度被张爱玲尊奉为其创作的源泉和圭皋,尤其是似曾相识的《红楼梦》场景在张爱玲的小说中俯拾即是、左右逢源。年少便与《红楼梦》结缘的张爱玲早在中学时代就比照《红楼梦》的叙事手法独创了《摩登红楼梦》,以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对《红楼梦》进行了重新定位与解读。而后张爱玲又作的《红楼梦魇》不仅是其对曹雪芹的《红楼梦》倾尽毕生的心血注解,更是其对人生事象亦真亦假、反复无常的个人化感慨。可以说曹雪芹的《红楼梦》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张爱玲,张爱玲也丰满、充实了《红楼梦》的意韵。至于《红楼梦》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本文将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简要探究。

一、题材的相似

张爱玲(张爱玲祖母为李鸿章的女儿,母亲为黄军门的孙女)和曹雪芹同为显赫贵族之后,两者均亲眼目睹了日渐式微的家族衰败,亲身经历了从高贵显赫到颓唐苍凉的巨大转折。几乎相似的遭遇和经历也是张爱玲惺惺相惜于曹雪芹及其《红楼梦》的重要原因之一,至于两者的文学创作同为建构于贵族家庭式微衰亡之上就不难理解了。在《红楼梦》中,曹雪芹以全面的创作视角同时纳入贾、王、薛、史四大家族的发展变迁,尤其以贾家的兴衰成败为主线铺陈了封建制度的腐化与渐趋没落。和曹雪芹有着相同乌衣非王谢身世之悲的张爱玲颇得《红楼梦》文风之遗绪,她的小说同样也是围绕江河日下的贵族家庭展开,以华美、深刻、犀利的笔调触及衰颓时代中悲戚的世俗人生和苍凉的家族史,无论是其《倾城之恋》《茉莉香片》《金锁记》还是《沉香屑――第一炉香》无一例外都是行将就木的没落家族的缩影。在《茉莉香片》中描述聂传庆家时张爱玲写道:“他家是一座大宅,他们初从上海搬来的时候,满园子的花木,没两三年的功夫,枯的枯,死的死,砍掉的砍掉,太阳光晒着,满目的苍凉。”衰败、荒凉、悲戚其实不仅只是聂庆家的写照,而是其笔下所有家族的“通病”,共同谱写着一曲曲无可奈何繁华去的哀歌。

二、对女性的关注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创造了一个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女性世界,对金陵十二钗的着墨之多暂且不提,文章中大大小小的丫鬟(袭人、平儿、晴雯等)、婆子(刘姥姥、马道婆、张妈妈等),也是各有千秋、形态迥异。正是由于对不同女性细致入微的形象塑造和命运安排,才有了黛玉焚稿断痴情的幽怨、熙凤反误了卿卿性命的聪明、宝钗独守空门的孤寂以及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原应叹息”的悲剧人生等,所有的美好和如花般有情有义的年轻女性一一走向陨灭和消亡,铺陈交织出《红楼梦》殊途同归、浮生若幻、终归一梦的主题。受《红楼梦》影响,张爱玲也将文学触角伸及女性内心和世界,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她以孤傲、犀利、冷僻、悲凉的文笔塑造了一系列人格失常、心理变态的形象,有《倾城之恋》中把婚姻当做赌注的情场高手白流苏、《沉香屑――第一炉香》中自甘堕落的女学生葛薇龙等。

三、悲剧意识的继承

可以说,《红楼梦》是一部悲剧,悲在一切有价值的美好的毁灭,悲在“情”与“爱”的转瞬即逝、各自飘零,这种世事无常的无奈积聚在曹雪芹的笔下喷薄出浓得化不开的悲戚和苍凉。细细品读她的作品“仿佛华美纷纭的人间悲剧在废墟上上演,没有灯光,只有惨白的月光,没有热闹的音乐,只有一支幽咽的短笛吹奏,等到剧终人散,留下的仍是旷古的荒凉。”[2]文中显而易见的“荒凉”是张爱玲作品一以贯之的底色,亲情的冷漠、婚姻的虚假、欲望的处处彰显着衰颓时代的荒诞和疮痍。如《金锁记》中的曹七巧为了金钱卖身于姜家委身于残疾人,做了黄金枷锁下的奴隶,财欲的膨胀和的压抑终使她精神分裂、心理扭曲,并成为一步步埋葬了儿女幸福的罪魁祸首。

结语

通读张爱玲的作品,无论是在小说取材、对女性命运的关注以及文章整体弥漫的悲剧意识等方面都和曹雪芹的《红楼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可以说,张爱玲毕生对《红楼梦》偏执的爱恋以及数十年的考据、研究使得《红楼梦》的精髓早已淋漓渗透进她的小说创作中,她在文坛地位的奠定以及文学成就的取得离不开《红楼梦》源源不断供给的灵感,同样她也以另一种方式成就了《红楼梦》的传承和延续。

【参考文献】

[1]于青.论传奇[J].当代作家评论,1994

红楼梦高考满分作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红楼梦》,清代服饰文化

 

曹雪芹是康熙朝的江南织造曹寅的后代,依曹雪芹出身于江南织造之家,故而极其通晓服饰之式样、色彩、材料等,在服饰文化方面具有着极其深厚的积淀。家族对曹雪芹的影响,使他在《红楼梦》中,倾注了大量的服饰文化的美学理念,使服饰在《红楼梦》的创作中表现出无限的艺术魅力。《红楼梦》前八十回共有四十四回牵涉到服或饰,相关词条共一百七十三条。后四十回共有七回涉及到服或饰,相关词条共三十八条。前后一百二十回涉及到服或饰的共有五十一回,主要分布在第三回(二十条)、第六回(六条)、第八回(九条)、第四十九回(二十二条)、第五十一回(六条)、第五十二回(十二条)、第六十三回(九条)、第七十回(六条)。《红楼梦》涵盖了清代服饰文化方方面面的内容,她不仅具有高度的文学价值,更具有高度的社会价值与文化内涵。

一、《红楼梦》与清代服饰式样

《红楼梦》第一回说:“然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这句话显然是假话(贾化)。事实上,《红楼梦》的朝代年纪、地舆邦国都是可考的。这里,我们仅从《红楼梦》体现的服饰文化这一角度作出探讨。从《红楼梦》的服饰描写中,我们不难解读出清代服饰文化的影子。作品中,最显著的是对贾宝玉所穿“箭袖”的多处刻画。箭袖在清代服饰中是一大特色,它就是将礼服袖端做成马蹄形状,亦称马蹄袖。清代无论男女皆有这种服装。《红楼梦》前八十回,宝玉五次穿箭袖:《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第三回)“宝黛初会”,宝玉“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乃是外出“庙里还愿去了”;第八回“比通灵”,宝玉“身上穿着秋香色立蟒白狐腋箭袖”;《王凤姐弄权铁槛寺 秦鲸卿得趣馒头庵》(第十五回),贾宝玉“初会北静王”,宝玉“穿着白蟒箭袖”是因为秦可卿出殡;《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意绵绵静日玉生香》(第十九回),“探袭人”,宝玉穿大红金蟒狐腋箭袖,是元宵之后到宁国府看戏,嫌太热闹出来避避。《俏平儿情掩虾须镯 勇晴雯病补孔雀裘》(第五十二回),“晴雯补裘”,“宝玉身上穿着荔枝色哆啰呢的箭袖”,因是去为舅舅王子腾庆寿。续书第九十四回,“赏花妖”是宝玉听说贾母要来赏花,“便去换了一件狐腋箭袖”。——凡此种种,均为出门、节庆、见长辈、会公侯、办婚丧,可见,《红楼梦》中的“箭袖”并非在家的常服,这正与当时清代的服饰文化的实况相符。另外,《红楼梦》中的服饰似乎显得很“混乱”,这正显露出清代服饰满汉融合的痕迹——因为清朝是由满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公元1644年,满族问鼎中原,清世祖福临定都北京,建立大清帝国。其初期汉人的服饰暂沿袭明制,后颁布“剃发易服”的命令,清初强迫汉人仿照满人习惯剃发的法令,并下令汉人必须穿用与满人一样服饰。“剃发易服”令的颁布及强制执行加剧了清初的民族矛盾,遭到了广大汉族人民的强烈反对,清朝统治者无奈之下采纳了明朝遗臣,被人称为“从明从贼又从清,三朝元老大忠臣”的金之俊提出的建议,采取了更为宽松的“十从十不从”政策,即:服装上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阳从阴不从,官从隶不从,老从少不从,儒从而僧道不从,倡从而优伶不从;仕宦从而婚姻不从,国号从而官号不从,役税从而语言文字不从。《红楼梦》中我们可以看出,贾宝玉尚未成年,依照清朝的服饰制度中“老从少不从”的政策,他又可以着汉族服饰。因此,他又常常戴冠于首:“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第三回)、“头发戴着累丝嵌宝紫金冠”(第八回)、“戴着束发银冠”(第十四回)、“一壁走一壁便摘冠解带”(第七十八回)。我国古代,系在头上的装饰物称为“头衣”,主要有:冠、冕、弁、帻四种,其中“冠”是专门供贵族戴的。戴冠,是明朝汉族贵族少年常见的打扮。——贾宝玉的服饰——既穿箭袖,又戴“冠”于首,正体现了清代服饰满汉合流的特点,也符合清代“老从少不从”的实际情况。

依照清朝“十从十不从”的政策中“男从女不从”之规定,汉族妇女可以不遵从满族妇女的打扮,所以汉族妇女是可以缠足的。而满族妇女自古以来都是没有缠足的历史。《红楼梦》中,就有晴雯缠足的描写:第七十八回,宝玉所作之《芙蓉诔》中:“捉迷屏后,莲瓣无声”——这句话从浅层的文字上看似乎是在追忆宝玉与晴雯某次捉迷藏的场景,值得注意的是,“莲瓣”二字在明清时代,恰是对妇女缠足的特指。晴雯缠足,还有一证,“那晴雯只穿葱绿院绸小袄,红小衣红睡鞋,披着头发,骑在雄奴身上。麝月是红绫抹胸,披着一身旧衣,在那里抓雄奴的肋肢。”(第七十回) 可见,晴雯缠足确凿有证。另外,依据上面的引文,“麝月是红绫抹胸”,抹胸,亦称“兜肚”、“袜腹”、“袜肚”、“裹肚”。《红楼梦》第三十六回:“原来是个白绫红里的兜肚,上面扎着鸳鸯戏莲的花样,红莲绿叶,五色鸳鸯。”肚兜传说是始创于杨贵妃,可以明确的是肚兜流行于宋朝,至清代最为兴旺。可见,《红楼梦》的这些描写是符合清代社会汉族女子服饰兼有满汉两种服饰特点,符合当时“男从女不从”的社会现实。

我国服饰文化从“三皇五帝”发展至今,已有五六千年之悠久文明,各朝各代的服饰都有各自特点:清康永乾时期,汉族男子服饰遵从满族服饰的习惯。,清代服饰文化。,清代服饰文化。汉族妇女服饰依照“男从女不从”的原则——满、汉族服饰式样并存。,清代服饰文化。,清代服饰文化。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虽刻意模糊了朝代,言之“无朝代年纪可考”,但是我们从其描述的服饰式样中仍可以解读此书的“朝代年纪”。,清代服饰文化。

二、《红楼梦》与清代服饰色彩

《红楼梦》中,王熙凤是众多出场人物中写得最为出色的角色之一。曹雪芹对凤姐的服饰作了三次不遗余力的详实刻画:第一次是《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第三回),曹雪芹浓墨重彩的刻画了贾母口中的“凤辣子”、林妹妹眼中二嫂子:“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浓彩笔墨体现出作者对凤姐服饰竭尽心力的安排,恰如脂批所讲:“很漏凤姐是个当家人”。第二次对王熙凤的描写是《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第六回),写了初会乡下人刘姥姥的当家奶奶王熙凤:“穿着桃红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色彩搭配上既协调又彰显高贵与娇媚,昭示着“当家人”的富贵风姿,宣示着封建等级制度的社会现实,体现了清代服饰状况的文化内涵。第三次对王熙凤的描写是《苦尤娘赚入大观园 酸凤姐大闹宁国府》(第六十八回),这次对王熙凤的描写一反浓妆重彩、粉光脂艳之以往笔法:“尤二姐一看,只见头上皆是素白银器,身上月白缎袄,青缎披风,白绫素裙……”似乎是以这样的装扮控诉着贾琏“违旨背亲”,“国孝家孝”、“背亲私娶”、“停妻再娶”的四层罪状。清素中,透出她的杀机和险恶。《红楼梦》三处对王熙凤的描写,前两次都穿有红色。在我国古代,服装色彩收到“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青、红、皂、白、黄等五种颜色被视为“正色”,供贵族和官宦人家穿用,百姓只能穿间色。清代,也受到了这种服饰观念的影响。可以说,《红楼梦》服饰色彩中,红色是“出场”最多的颜色。大红、猩红、杏子红、玫瑰红、杨妃色、紫红、水红、牙牌红、石榴红、桃红、胭脂红、海棠红、银红——可以说曹雪芹把红色运用到了最高境界。整部《红楼梦》,有红六百二十九次,赤二十八次,朱二十九次,绛二十四次,共七百一十次,红——是小说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色彩,爱红、穿红、用红、戴红之人在小说中比比皆是,红色成为小说中“流行”、“时髦”和“时尚”。曹雪芹对服饰色彩的描绘,可谓妙笔生花、游刃有余。《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有着深厚“红色情结”。第三回“宝黛初会”时,他“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厚底大红鞋”——服饰以红为主色。黛玉替他拢头发时,他戴的是“绛”色的簪缨;第二十六回贾芸去探宝玉:宝玉屋里“悬着大红销金撒花帐子”。,清代服饰文化。——红色是清代贵族礼服常用的颜色。据清代褚华所撰写的《木棉谱》记载,染坊已有染蓝、染红、漂白、染杂色的分工。专染天青、淡青、月下白的称蓝坊;染大红、桃红的称红坊;把黄糙色漂白的称漂坊;染黄、绿、黑、紫、古铜、水墨、血牙、驼绒、蟹青的称杂色坊。由其红色单立一坊这一事实,可见红色在清代服饰中的流行程度非同一般。《红楼梦》中的服饰色彩,揭示、展现了红楼人物鲜明的个性特点,反映了清代服饰文化的主流,同时体现了清代服饰色彩的审美趋向。

三、《红楼梦》与清代服饰材料

满族的经济部门主要有采猎与农耕。制做服装所使用的材料,狩猎民族使用兽皮,牧业民族使用羊皮,南方亚热带地区的原始民族则使用自然环境中随手可得的草叶、树叶、树皮。究其因由,皆由其环境取材便利与否使然也。在满族的这种经济条件下,服饰原本取材于兽皮和树皮,妇女只能织粗毛布和麻布,亦长于制裘。满族入主中原后,随着其社会地位的变化,其服饰材料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本的相对单一的材料发展到丝织品、棉织品、裘皮制品等多种材料并存,而且以丝织品最为盛行。《红楼梦》中提到的服饰质料有丝织品、毛皮、呢料、棉织物、毛织物等。清代丝织品品类多样,是当时占首要地位的服饰面料,如《俏平儿情掩虾须镯 勇晴雯病补孔雀裘》(第五十二回)中的“雀金泥”,作品中贾母告诉宝玉:“是俄罗斯国拿孔雀毛拈了线织的。”据《南史》记载,早在公元5世纪末南齐时代,文惠太子便曾令工匠用孔雀毛织成一件翠毛裘,金翠炫丽,十分珍奇。而自唐以来,以孔雀羽线、鸟羽线织成花纹的豪华服饰在中国一直盛行不衰;至清代,孔雀毛拈了线织就的服饰在宫廷、贵族中盛行不衰,在故宫博物院、北京艺术博物馆等处至今都保藏着清代生产的织有孔雀羽线的帝王服饰及衣料。《红楼梦》第四十回:“凤姐忙把自己身上穿的大红棉纱袄子襟儿拉了出来”,第五十八回:“那芳官只穿着海棠红小棉袄。”凡此种种,都体现出当时满族社会服装选择用料的现实状况,满族入主中原,满汉服饰文化互相交流甚至融合。满请贵族作为统治阶级,其服装文化影响着中原服装文化的同时,也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当时丝织品、毛皮、呢料、棉织物、毛织物等服装选材品种多样的社会现实。

结语:

清代是华夏民族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代服饰文化对当今的服饰影响至为深远。华夏民族的服饰文化发展至清代,方方面面都超越了历朝历代。红楼人物服饰无疑是清代服饰文化的缩影。《红楼梦》中, 曹雪芹笔墨精当的展现了上百个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的服饰在选材、花纹、样式、色彩等方方面面描摹详实,真实地展现了清代服饰文化的实况。随着二十一世纪的来临,新一轮服饰文化的合流——古代、现代服饰文化交融又一次走上服饰文化融合的舞台。研究《红楼梦》的服饰以及清代服饰文化,醒思服饰文化的演进与变迁,对研究当代服装艺术设计,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辞源[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3

[2]周汝昌.《红楼梦》与中国文化[M]. 北京:华艺出版社,1998.6

[3][4]徐珂.清稗类钞[M]. 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1月

[5]周汝昌.红楼艺术[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1

[6]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

[7]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

[8]恩格斯.反杜林论[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9]许星.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对现代时尚的影响[J]. 丝绸,2001.12

红楼梦高考满分作文范文第3篇

“选秀”:经典传承的另一种方式

打开百度,搜索与《红楼梦》有关的信息,大概有628000篇,主要都是关于“红楼梦中人”选秀活动的,这个活动让很多人嗤之以鼻。开始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确实让人心中有所不满,因为把选秀这种商业泡沫的形式嫁接到令无数国人倾倒的经典名著上,让人感到的是一种无力的浮华。自古以来,文人的清高与金钱的铜臭总是格格不入的,可是冷静下来仔细思考,这样的选秀也未必就是万恶的。

经典沉积着丰富、复杂、多样的文化矿藏,具有不同知识能力的人可以从中开发出不同形态、功能的矿种,它最持久的魅力就是总能与时代结合,让每个时代的人都体会到它的光芒,生生不息,代代不止。电视剧《红楼梦》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文化象征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经典仍然要发挥它的作用。“红楼梦中人”选秀让我们看到的就是一种现代的传承,是大众文化与经典的一种结合。

笔者认为,“红楼梦中人”的选秀活动是一种文化层面上的结合,将古典文化与当代流行文化容纳和结合在一起。新版《红楼梦》选择以选秀的形式选拔演员,试图将古典文学名著与当下最流行的节目模式结合起来,并通过这种结合迎合大众,吸引更多的观众去关注《红楼梦》,从而起到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明显看到当文化与产业结合,文化便不再能安分守己,不再是纯粹文学的积淀,不再是被束之高阁让无数文人骚客顶礼膜拜的神圣,它成为一种消费,在为大众提供精神享受的同时,又为商家赢得了利益,这是经济发展的一种产物,是一种必然。

经典被拿来作秀,在一片反对的声音中还应该看到,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人开始关注《红楼梦》,据调查,很多人为了参加“红楼梦中人”的选秀,重读经典,有的达三遍以上,让更多习惯网络时代文化消费方式的青少年,借这个机会去读《红楼梦》原著,只有这样接触原著,经典的无穷魅力才会真正释放出来,被更多的人们接受。大众文化与经典的结合是经典传承的一种现代化手段,是时代的一种必然,“红楼梦中人”选秀的策划是契合时展的。

沉淀浮躁,让经典永恒

87版的《红楼梦》虽不完美,但已经成为一代人心中的情结。上世纪80年代是一个出精品的时代,没有巨大的物质诱惑,又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做支撑,可以让人潜心创作。87版《红楼梦》用了两年时间寻找演员,六年时间来培训,历时五年拍摄完成,其中的音乐创作也历时四年,精心的创作让我们看到的不是演员的演技和画面技巧,而是一种气质的完全融合。

红楼梦高考满分作文范文第4篇

皇冠明珠:徐、王“经典版”

《红楼梦》是“上越”和徐派、王派的看家戏。自1958年2月18日首演以来,徐王版《红楼梦》就受到热烈欢迎,当时就连演连满54场。1978年同名戏曲电影上映后更是轰动一时,不少地方的电影院日夜放映,观众之多堪称历史记录。

作为越剧发展成熟的标志性剧目之一,《红楼梦》的成功来自编、导、演、音、美各部门的通力合作。

徐王版《红楼梦》拥有一位出色的编剧――徐进。徐进手中一支犀利而细腻的笔,把原著小说解读为一个缠绵悲切的爱情故事,一对不为世俗环境所容的情侣。全剧以宝黛的爱情悲剧为中心线索,刻画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可谓扣住了时代脉搏,把住了越剧风格,也抓住了半个世纪越剧观众的心。除了两位男女主角形象深入人心之外,其他几个配角也同样令人难忘――“外面光,里面尖”的王熙凤,“台下泪比台上多”的戏子琪官,聪慧忠心的丫鬟紫娟等等都塑造得十分成功,就连作为宝黛爱情对立面的封建家长代表――老祖宗和贾父,同样个性强烈而丰富,形象真实且可信。全剧文辞优美,雅俗共赏,一句“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成为越剧流传最广的俗语。

越剧《红楼梦》也是徐派、王派成熟的代表性作品。徐派自1947年演出《是我错》中的赵文骏时,其唱腔已具雏形。解放后,徐玉兰又成功演出了《北地王》、《春香传》、《追鱼》、《西厢记》等剧,将热情洒脱、俊秀多情的一类人物刻画得传神动人。1958年,徐玉兰成功扮演了率性潇洒的贾宝玉,水到渠成地把徐派推向成熟境界。提到《红楼梦》和徐派唱腔的完善,不能不说到与徐玉兰长期合作的作曲家顾振遐。顾振遐既受过学院派西洋作曲技法的训练,又有长期戏曲熏陶和越剧创曲的工作经历,他和徐玉兰一起提炼徐派唱腔的音乐元素,进行严密的铺排和布局,用唱腔音乐成功刻画了贾宝玉这一形象。《红楼梦》中《想当初妹妹从江南初来到》、《金玉良缘把我骗》、《合不拢笑口把喜讯接》等唱段,是徐派最为脍炙人口的唱段。

王文娟出道很早。早期,她通常被看作与徐玉兰或其他小生配戏的小花旦,直到解放后成功演出了《春香传》中的春香后,王文娟才被看作优秀的旦角演员受到热烈赞誉。《红楼梦》是王文娟影响最大的剧目,她出色地刻画了才高孤傲、寄人篱下的林妹妹一角,从下轿时“不敢多行一步路,不敢多说一句话”,葬花时“红消香断有谁怜”,到焚稿时“一弯冷月照花魂”,王文娟扮演的林妹妹成为越剧观众乃至戏剧界、学术界(红学)心中永远不老的林妹妹。

真金白银:钱、单“大剧院版”

2000年,新版越剧《红楼梦》在上海大剧院上演,男女主演分别是徐派弟子钱惠丽和王派传人单仰萍。其实,在大剧院版《红楼梦》推出之前,她们两人已将徐王版《红楼梦》演出过上千场次,足迹也踏遍了国内国外。

钱惠丽、单仰萍与《红楼梦》有着不解的缘分。钱惠丽生长在浙江,第一次看越剧就是越剧电影《红楼梦》。高中毕业后,她以一曲“金玉良缘”考入诸暨县越剧团,如愿以偿成为一名越剧小生。她的开蒙戏也就是《红楼梦》。一次偶然的机会,“老祖宗”周宝奎看到了她扮演的贾宝玉,十分喜欢,就将她推荐给徐玉兰。对于这个扮相漂亮、声音嘹亮、表演闪亮的学生,徐玉兰不仅倾囊相授,还为把她调入红楼剧团而多方奔走。调入老师身边后,钱惠丽的艺术突飞猛进,全面继承和发展了徐派艺术。她不仅演了《西厢记》、《追鱼》等徐派代表剧目,还上演了《真假驸马》、《啼笑因缘》、《玉簪记》、《舞台姐妹》等改编和新编戏,塑造了一系列俊美潇洒、率真纯净的艺术形象,被观众昵称为“钱公子”。

单仰萍天生丽质,是扮演林黛玉的绝佳人选。她的艺术深得王文娟的真传,清雅的气质使她在舞台上的一颦一笑无不牵动人心,“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林妹妹形象让人信服。大剧院版《红楼梦》又称豪华版《红楼梦》,它借助半个世纪以来日新月异的新技术,将舞台打造得美轮美奂、如诗如画,给予观众听觉视觉上的双重美感。也许是为了照顾豪华版的舞台效果,这个版本的剧本有所改动,如第一场由“元春省亲”代替了“黛玉进府”。也有专家认为,这样改动游离了宝黛爱情这条故事线,不如原版的轻灵精巧。

原汁原味:郑、王“拓影版”

郑国风和王志萍同样是徐、王的优秀传人。王志萍自出道以来就因扮相、音色酷似王文娟而被称为“小王文娟”,她和郑国风合作继承上演了很多徐王派剧目,如《追鱼》、《春香传》、《孟丽君》、《西园记》等,得到众多新老观众的赞誉。2007年,她们一起拍摄了舞台艺术电影,将徐王版《红楼梦》原汁原味地奉献给戏迷。郑国风音质出众,既有徐派特有的高亢金属质感,又有自己独特醇厚的韵味,听她的贾宝玉,既热情又温暖,既柔情又帅气。

有人对郑王组合拍摄的电影《红楼梦》“缺乏创新”颇有微词。在他们看来,似乎创新是衡量剧目的头条标准。其实,且不说原味继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创新也难以离开继承传统这一基础。在越剧舞台上,同样不能缺失经典剧目的原样演出。郑王版《红楼梦》的可贵之处还在于,虽有经典版《红楼梦》和钱单组合珠玉在前,但她们的表演依然大放光彩,其中有的细节还透出丝丝新意,引人回味。

红楼梦高考满分作文范文第5篇

    影视剧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传播形式,必然具有商业性、大众性和娱乐性的特征。近些年来,为迎合高收视带来的高收益,降低新剧本创作带来的风险,许多影视剧创作者开始翻拍经典,拍摄了众多的名着改编题材影视剧,例如以金庸同名小说改编的《笑傲江湖》(2013)等。在电视荧屏狂轰滥炸的包围下,我们不得不对这种形式的名着改编进行审视。随着电视剧领域市场化的深入,影视剧创作逐渐显示出脱离精英化趋向娱乐化的趋势。刘彬彬在其《中国电视剧改编的历史嬗变与文化审视》一书中曾提出,当前的电视剧改编应归纳为三类:“照编法”、“整编法”和“创编法”。“创编法”电视剧比较着名的比如《康熙微服私访记》系列,《宰相刘罗锅》等,虽为“戏说”,却是大众文化的优秀产物,传播健康向上的大众审美。“创编”虽有戏说的成分,但这不代表所有脱离原着精神的戏说作品都有艺术价值,这需要我们区别对待。

    《红楼梦》作为四大名着之首,历年来不乏对其进行的改编,无论是电影、电视剧还是戏曲,都演绎出了対《红楼梦》不同的审美。为更全面的分析影视剧改编过程中的得与失,笔者选取了影视剧改编中最经典的87版《红楼梦》和2010年的新版《红楼梦》为比较研究对象,试图从经典入手,观照当代影视剧改编中的不足,窥见名着题材影视剧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87版《红楼梦》由中央电视台和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组织摄制,由王扶林担任导演,吸收众多红学家的思想精华,历时三年拍摄完成。在内容上,87版红楼梦仅选择以曹雪芹所着的《红楼梦》前八十回为蓝本,创作了电视剧的前29集,而后7集则是根据前八十回中曹雪芹所着的伏笔、脂砚斋的点评以及众多红学家对《红楼梦》后四十回内容的研究进行创作的。导演王扶林将主流思想及个人的创作风格与《红楼梦》的电视剧改编相融合,创作出了既符合时代要求又具有精英文化色彩的电视剧作品。在演员选定上,87版《红楼梦》更是举全国之力,创大规模海选的先河,这些经过层层筛选后的演员,在电视剧播出后,因他们深入人心的形象得到观众的一致认可。87版红楼梦凭借优秀的创作思想和演职员的共同努力及卓越的后期制作,成为观众心目中《红楼梦》的影视剧改编中不可超越的经典。

    新版《红楼梦》在创作风格上沿袭了李少红导演唯美的创作风格,力求展现一种浪漫高雅的诗意景象,这也是整部电视剧最突出的特色。众所周知,小说《红楼梦》是曹雪芹先生的古典名着,全书一百二十回,学术上普遍认同的观点是,前八十回为曹雪芹先生所着,后四十回遗失,现今流传的《红楼梦》小说后四十回为高鹗所续。而高鹗所续后四十回,历年来为红学家争论的热点,虽未能尽如人意,但基本上继承前八十回的悲剧精神。并且历代续作版本层出不穷,唯高鹗所续后四十回流传至今,可见高鹗的续作同样具有艺术价值,需要进行辩证的阅读分析。所以在进行影视剧改编的过程中,版本的选择就成了首要问题。87版《红楼梦》只选用了由曹雪芹先生所着的前八十回,并且前八十回的内容也有一定的删改。突出的删改情节有甄士隐梦幻识通灵、宝玉梦游太虚幻境、颇有文采的“海棠诗社”以及与秦钟相关的章节等。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和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内容的影视表达需要借助一定水平的特效技术,但在当时八十年代的影视剧制作条件下,电视剧制作还不具备这种先进的技术,并且这些章节的浪漫主义风格有悖于八十年代我国总体的历史环境。另外,有关秦钟的章节也被认为涉及情色以及封建的文化糟粕,自然为当时的社会所不能接受的。但最可惜的删改内容莫过于“海棠诗社”———“海棠诗社”的有关章节是大观园最繁盛时期的章节,也正处于林黛玉文采诗情的顶峰时期。“海棠诗社”的内容最终还是因资金和技术等因素被迫撤出了电视剧的拍摄计划。但对于87版《红楼梦》,最为观众期待和关注的还是他对《红楼梦》后四十回的解读。87版《红楼梦》抛弃高鹗所着的后四十回,采用了众多红学家的研究成果,在结局的安排上有了大幅度的调整。在高鹗所着《红楼梦》后四十中,探春远嫁镇海总制;黛玉听闻金玉成姻,焚稿断情悲痛而死;金玉成姻是贾母等人在宝玉疯癫的情况下施掉包计所致;宁府虽遭抄家流放,但最终两府却是“沐皇恩贾家延世泽”的大团圆结局;而宝玉最终是在中魁之后随僧道出世。而在87版《红楼梦》中,探春是作为北静王的义女远嫁和亲的;黛玉是梦见宝玉客死他乡伤心惊惧而死的;金玉成姻是奉元妃旨意而行的;荣宁两府最后落得满门抄家,家破人亡;宝玉在被救出铁槛寺后归于“白茫茫厚地高天”的精神放逐……这些情节都与高鹗所着后四十回有较大差距。编剧周岭先生曾说,87版《红楼梦》是“根据人物发展、情节推进的自然逻辑,根据原着前八十回正文的伏线,根据现在能看到的脂砚斋批点的版本,根据《红楼梦》学术界多年研究成果,尽可能合理地把八十回以后部分构想出来。

    黛玉“焚稿断痴情”的缺失,使得87版《红楼梦》还是使观众觉得若有所思。可见,忠实于原着,不仅仅在乎他的内容,还要重视继承原着中深刻的民族文化,不能将名着的影视剧改编视作一场学术盛宴,太过追求学术研究还是会脱离群众的审美要求,得不偿失。相比之下,2010版《红楼梦》在内容上相对于87版《红楼梦》更加符合原着的内容设置,但缺少了87版《红楼梦》对原着的思考与探索。2010年《红楼梦》完整地采用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第1版一百二十回《红楼梦》,为实现影视剧整体的情节紧凑与连贯,只在少数情节上略作调整。李少红也曾指出她的拍摄原则是“只有删减,没有杜撰”。2010年版《红楼梦》一经上演,被许多红学家赞为是“非常忠于原着”的影视剧改编版本。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对比87版《红楼梦》与2010版《红楼梦》的结尾之后,观众更加倾向于老版《红楼梦》对结尾的诠释,认为这其中蕴含着众多红学家的智慧,更加贴近曹雪芹先生对《红楼梦》的结尾。新版《红楼梦》这种照搬原着的方式不免使观众产生肤浅之感,并且高鹗所着后四十回中的大团圆结局确实不符合曹雪芹先生在前八十回中的描述,从这一方面来看,新版《红楼梦》对后四十回的解读确实缺乏学术上的深度思考。何为名着之“忠诚”?刘彬彬在《中国电视剧改编的历史嬗变与文化审视》中,对“忠实于原着”的内涵有具体的界定,即“忠实于改编者对原着的题旨和灵魂的正确理解,忠实于原着主要人物的精神气质和意蕴指向。对于从长篇小说到电视连续剧的改编来说,还应忠实于电视连续剧所特有的审美规律。”另外,改编还应当忠实于改编者的审美风格与创作意向,使作品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同时,赋予其时代的生命活力,以此促使改编题材影视剧的长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