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街道环保工作计划

街道环保工作计划

街道环保工作计划

街道环保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一)处级机构设置

街道设置3个处级机构,分别为:街道党工委、人大工作委员会、街道办事处。

(二)科级机构设置

街道机关设5个内设机构,分别为: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城乡环境卫生管理办公室。

(三)事业机构设置

街道下设5个事业单位,分别为:农业综合服务站、文化广播电视服务站、计划生育服务站、劳动保障事务所、财政所。

二、职能职责

(一)街道党工委职责

1、团结带领群众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完成上级党委、政府布置的各项任务。

2、对街道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并抓好决策的实施。

3、全面安排、部署和落实街道党建工作的各项任务,考核、管理、任免、推荐职权范围内的干部;协调街道办事处、经济组织、群众团体间的相互关系,支持和保证这些组织充分行使职权;协调管理市区主管部门设在街道的派驻单位。

(二)街道人大工作委员会职责

1、负责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代表团的组织联络及有关服务工作。

2、了解和反映本辖区执行宪法、法律、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委会会议决议、决定情况。

3、组织指导代表进行视察、调查、评议、向选民述职等活动;联系辖区各级人大代表,听取代表对全区各方面工作的建议、意见。

4、接待处理本辖区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督促和协助办理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

5、承办区人大常委会和街道党工委授权和交办的其它工作。

(三)街道办事处职责

1、宣传贯彻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根据国家的政策、法令和上级政府的决定,制定本街道实施的具体方案和办法。

2、指导和帮助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工作;负责人民调解工作。

3、负责取缔道路、公共场所违法设摊、堆物、占道经营;负责市容环境卫生和绿化工作,监督管理辖区市容环境保护与环境污染防治。

4、推动、帮助社区经济发展,组织单位和居民开展社区建设,繁荣社区文化,发展社区教育、卫生、体育等服务事业。

5、组织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组织开展拥军优属,进行国防动员和兵役工作;负责计划生育管理,调解居民婚姻纠纷;搞好待业人员管理和劳动就业推荐;组织防灾救灾、社会救助及社会保障工作。

6、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处理来信来访事宜。

7、受区政府委托,负责行使管理辖区内农村工作的各项行政职能。

8、承办区人民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四)内设机构职责

1、党政办公室:负责街道的组织、宣传、纪检、统战、人大事务、武装、共青团、妇联、工会、老干、关工委和机关内勤、文书、会务、机构编制、人事劳资、目标管理、财务统计、后勤服务等政策、法规的宣传、贯彻和制定工作计划与组织指导实施工作;

2、经济发展办公室:负责街道的农业生产、农业机械、畜牧生产、经营管理、林业、水利和非公企业、招商引资、统计、农村经济监督等政策法规的宣传、贯彻和制定发展规划与组织指导实施工作。

3、社会事务办公室:负责街道的民政、科教文卫、劳动保障、村镇建设、土地管理、交通、道路养护等政策、法规的宣传、贯彻和制定工作计划与组织指导实施工作;负责宣传贯彻国家关于计划生育的方针、政策和法规;负责街道计划生育日常管理工作;负责制定计生工作计划并组织指导实施;按照《工商联章程》,指导工商联工作。

4、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负责本辖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人民来信来访工作。

5、城乡环境卫生管理办公室:负责组织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法规宣传教育工作,拟定本辖区城乡环境卫生设施建设规划;组织驻地有关单位和农村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负责本辖区城镇街道、机关单位、沿街门店以及公路沿线容貌的日常管理工作;审核摊点占道、门头牌匾、宣传标语等;负责组织清扫城乡街道、清运生活垃圾。

机关各内设机构的岗位设置、名称及职责由街道按照有关规定另行确定。

(五)事业机构职责

1、农业综合服务站:宣传执行党和国家在农业、林业、水利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负责农业新技术、新机械、畜牧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森林经营、林业生产及水利渡汛、供水、水利设施修建等综合服务工作;负责农技、农机、畜牧生产、农经管理、造林育苗、水利工程等业务人员的培训和信息、技术服务;负责辖区公路运行的环境保障和村级公路管理工作。负责本站各业务统计上报工作。

2、文化广播电视服务站:宣传执行党和国家关于文化广播电视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负责做好文化广播电视的各项服务工作;负责业务人员的培训和技术指导;围绕上级业务部门及街道中心工作开展业务活动;受上级业务部门和街道委托,做好街道文化广播电视设施的维修与管理;负责本站各业务统计上报工作。

3、计划生育服务站:宣传执行党和国家关于计划生育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基础知识教育;负责街道人民群众的生殖保健、优生指导、孕产期保健和计划生育对象的节育措施落实、孕情监测等技术服务工作;负责计生、优生、保健等药具的管理、发放和综合供给服务;做好居委会、村、组计划生育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负责本站各业务统计上报工作。

4、劳动保障事务所:负责辖区内劳动力资源管理,失业登记和失业人员的管理,开展就业情况摸底调查,就业服务和劳动保障政策咨询服务;核发“再就业优惠证”,为自谋职业的下岗失业人员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办理有关手续;动员组织未能继续升学的新成长劳动力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组织开展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就业服务活动;负责辖区内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核查、管理和低保资金的发放工作;负责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负责对村级财务收支的管理以及村干部报酬、农村五保户供养费的支付工作;负责劳动保障和城市低保的有关统计工作。

5、财政所:主要承担财政性资金管理、各项农民补贴核定兑付,农村社会保障资金及村级资金的专户存储核拨,国有资产管理和耕地占用税、契税征收、乡各核算单位的财务收支管理等工作。

街道农业综合服务站、文化广播电视服务站、计划生育服务站、劳动保障事务所、财政所的岗位设置、名称和职责由街道按照有关规定另行确定。

三、人员编制及领导职数

街道机关行政编制为28名,事业编制26名,领导职数配备及结构如下:

(一)处级领导职数6名

具体设置为:街道党工委书记1名、副书记2名,其中兼任办事处主任的副书记1名,兼纪工委书记的副书记1名;街道办事处设主任1名、副主任3名;街道人大工作委员会主任由街道党工委书记兼任。

(二)配备人武部长1名,享受街道副职待遇。

(三)科级领导职数4名。

具体设置为:

1、党政办公室:设主任1名;

2、经济发展办公室:设主任1名;

3、社会事务办公室:设主任1名;

4、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设主任1名(党工委副书记兼任);

5、城乡环境卫生管理办公室:设主任1名;

(四)事业单位编制及领导职数设置为:

1、农业综合服务站:编制8名,设站长1名;

2、文化广播电视服务站:编制5名,设站长1名;

3、计划生育服务站:编制5名,设站长1名;

4、劳动保障事务所:编制3名,设所长1名。

6、财政所:编制5名,设所长1名。

四、理顺街道与驻街道单位关系

为完善街道功能,理顺关系,充分发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中心作用,市区派驻街道单位与街道关系如下:

1、街道财政所实行街道与财政局双重管理,以财政局管理为主。其领导任免、干部交流要征求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意见,由财政局负责组织实施。奖惩、考核由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负责。

2、区级部门派驻街道具有管理与执法职能的市场管理所、交通管理站、公路管理站等由主管部门与街道双重管理,以主管部门管理为主。其领导任免、干部交流、奖惩须征求街道党工委的意见。

3、区级部门派驻街道的卫生院、兽医站、粮站、供销社、学校、企业单位等以主管部门管理为主,工作须接受街道办事处的指导,其领导任免须征求街道党工委的意见。

街道环保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四品”建设为目标,高品位、高标准开展主要道路和背街小巷环境综合整治,提升路容路貌,实现长效管理,争创省、市级示范道路,为现代化精品城区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二、实施范围

(一)主要道路。《市市区道路市容环境秩序分级管理实施办法》确定的一、二级主要道路。

(二)背街小巷。具有正式路名,宽度达3米、长度达50米以上,且与主要道路接壤,基础设施年久失修或市容秩序管理问题突出的三级及三级以下街巷。

三、目标任务

(一)主要道路治理。以区城管局和广益街道为主,每年治理主要道路不少于2条。坚持高标准、高品位,对主要道路的户外广告、门头店招、停车泊位、外墙立面、公用设施、亮化设置、绿化景观等进行统一优化完善,严格行政审批,精细规划实施,打造全市示范性景观街区。

(二)背街小巷治理。以各街道为主,每个街道每年治理背街小巷不少于2条。在深入调查基本情况、历史传承和商业业态的基础上,突出主题,强化规划设计,调整商业业态,推进整体改造,打造特色街巷;围绕完善设施、改造立面、绿化美化,优化街巷景观,进一步提升背街小巷景观品位;实施环境整治,加强市容秩序整顿,做到规范、整洁、有序。确保到2012年底完成解放环路内环境提升工程,到2013年全区背街小巷环境品质得到全面提升。

四、实施步骤

(一)调查摸底(每年2月底前)

充分发挥区、街道、社区三级城市管理工作网络作用,以“入户、面对面”为要求,结合宣传告知,逐一开展调查摸底工作,做到一个不漏、彻底调查,全面掌握治理道路沿线各单位门头店招、户外广告、外墙立面等基本情况。

(二)规划设计(每年3月底前)

在充分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坚持“规划先行、统一设计、高起点、显特色”的原则,委托具备资质的市政景观设计单位,立足道路功能和业态特点,实施整体规划设计,力求兼顾环境协调、突出主次重点、有效展示特色,确保高品位、高标准。

(三)集中整治(每年4月底前)

组织区城管、公安、交巡警、工商、环保等执法队伍,集中力量,联动执法,铁腕治乱,全面清除治理道路沿线违法建设、违法广告、暴露垃圾、违章停车等显见性问题。

(四)整饰出新(每年10月底前)

以绿化、亮化、美化为重点,高标准、高质量实施沿街墙体立面清洗粉刷、市政绿化设施修缮、门头店招改造完善等整饰出新工程,优化提升道路环境。

(五)长效管理

严把门头店招审批关,确保门头店招的规格、格调、亮化等方面符合规划要求。进一步加大道路精细化管理和“五定”巡查力度,实行管理“无缝对接”,做到显见性市容管理问题及时防范、及时解决,长效巩固道路环境治理工作成效。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区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城管、建设、房管、规划等有关部门和各街道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在区城管局设立办公室,切实加强对区主要道路和背街小巷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领导、协调、指导、督促和推进。

街道环保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一、进一步加快城市化改造步伐。

20****年是我街道城市化改造旧村拆迁的重要一年。按照市、区政府总体工作部署,今年的城市化改造旧村拆迁的主要任务为:结合市政府“五路四桥”重点工程及区政府城市西侧路网改造计划,力争完成双杨、胜丰(铁路以东部分)、西成及联丰等四个村的旧村改造。其中上半年计划完成胜丰铁路东侧三个自然村的旧村拆迁,下半年计划启动完成双杨、联丰、西成三个村的旧村拆迁。同时计划在下半年完成新星村的村民安置房交付安置任务。同时,要加快城市西部的基础设施建设,街道将积极配合,协助推进通途路、丽园南路、机场路延伸段等城市主干道建设。

二、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队伍建设。

按照省、市、区委关于“作风建设年”的总体布署和市城管局关于开展“争当优秀城管干部,争创一流工作业绩”主题教育活动的总体要求,轰轰烈烈地深入开展以“双争”主题教育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作风建设年”活动,力争通过“双争”活动,努力使综合素质有新的提高,工作作风有新的改进,业务能力有新的增强,各项工作有新的进展。同时继续巩固、完善中队的各项管理考核办法,创新中队管理机制,加强中队政治、业务学习,加强队员的思想道德和纪律作风建设、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开展树岗位标兵的活动,使中队形成团结奋进,争先创优的工作氛围,促进中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进一步增强。

三、深化路段和辖区市容面貌管理工作

围绕我区建立城管网格化运作管理思路,制定中队实施计划和考核方案,清除管理盲点,力争在短期内取得明显的成效,为网格化城管工作的成功尽心尽力。着力构建管查一体化的城管执法勤务体系。

在有条件的社区积极推行“社区引导、物业管理、业主参与、执法保障”的社区市容环境自治互动管理模式,整合社区管理资源,完善互动工作机制,提高社区市容环境管理水平。

加强大案、要案的执法比重,提高市容监管的办案效率,以“依法行政、严管重罚”的执法工作方针,加大执法力度和监督,着力解决市容环境管理突出问题,为我区创建全省首批文明示范城区尽心尽力。

四、完成辖区路灯升级改造任务、方便群众出行。

为改善我街道现有农村社区道路照明设施,逐步理顺撤村改居后城市管理设施工作关系,方便城乡结合部广大居民夜间出行,提高薄弱地段治安防控条件。按照上级政府要求,计划在上半年全面完成街道辖区城郊结合部路灯升级改造工作。这次原村属路灯专项整治涉及震丰等9个原行政村,预计将改造路灯796盏,投入资金约170万元。其中于春节前试点开展的前丰、后孙两个单位的路灯改造已于节前完成,极大地改善了两村的夜间照明条件,得到了当地居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五、早发动、早部署,全力做好国家卫生城市复查迎检工作。

巩固发展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是创建文明城市的基础,也是全民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宁波的内在要强。作为城乡结合部街道,今年的“国卫”复查迎检工作对我街道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为做好复查迎检工作,街道将重点在城中村及城乡结合部市容环境卫生、集贸市场专项整治、“五小”服务行业专项整治、城乡“除四害”工作等多个方面开展有针对性的重点整治,逐步提高街道的城市管理水平,不断完善环卫保洁动态化等各项长效管理机制,使我街道的城市管理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同时要以创建工作为契机,着力提升辖区动态保洁水平。在大幅度提高保洁员待遇后,要进一步巩固创建成果,加强对环卫保洁工作的考核和管理,提高街道辖区环卫保洁作业水平。

街道环保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以人为本

前言

道路是自行车行人与车流行驶用地的统称,位于城市建设范围的道路称为城市道路。城市道路是一个城市的骨架,是展现一个城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道路有着:(1)功能多样;(2)组成复杂;(3)行人交通量大;(4)道路交叉点多;(5)沿线两侧建筑密集;(6)景观要求高等特点。由以上特点可以看出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是一项综合性强,内容繁杂的工作。评价一条城市道路好坏,不仅看其在交通方面的作用和对城市发展的作用,还应看其规划设计中对“人”(车)的关心,从宏观控制到细部处理的精心程度。而所谓“人性化”含义即:在城市道路的规划设计中如何把车(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人(行人和司机)、周围环境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一起研究,从而使道路交通达到安全、快速、经济、便利和舒适的要求,并为城市营造优良环境。

1道路规划性质与规划宽度―――――前提条件

1.1道路规划性质

城市道路的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规划是随社会生产力发展而发展的,是动态的与时俱进的。1995年《城市道路规划设计规范》把城市道路划分为:(1)快速路;(2)主干道;(3)次干道;(4)支路,四个功能不同的等级。此外还可以有自行车专用道、公交专用道、轨道交通、商业步行街等。而在上世纪80年代的城市规划文件中可以看到“商业性干道”“、综合性干道”“、交通性主干道”的术语。可见城市道路规划从分类上发生了改变。“道路一旦建成即固定,并占据一定城市用地,沿街建筑物和地上、地下管线等有关市政设施也都跟着道路的布局而相应固定下来。”[1]这说明:规范可以修订,规划可以修正,而已规划并建设的道路的性质、规范红线宽度大多是固定下来了。这种情况大多出现在特大城市与大城市的老城区和上世纪90年代之前建设的城市道路。

有关规划道路性质的问题源于对城市道路称之为“路”还是“街”的思考,应如何协调好交通需求与城市环境的问题。“自盛唐以后,由于商业和手工业的大发展,出现了店铺为主的商业街道,沿街两旁还划出了种植地带,使古代城市道路的面貌起了重大变化。”[2]这段文字告诉我们“街”的来由。“我国习惯将主干道建设得很宽,中间车行道上的汽车和自行车交通量很大,在主干道的两旁设置大型商店和公共建筑,吸引大量人流,目前许多城市采用几道栅纵向分隔的办法,以阻止行人穿越道路,来提高车速并保证交通安全,但对商店顾客和公共交通乘客形成很大不便。为此,希望将吸引人流多的商店和公共建筑设置在次干路上,使主干路主要发挥通行车辆的交通功能。”[1]新规范明确早期规划建设的“商业性主干道”的事实,和把“街”式的道路加纵栅改造成兼有交通性主干道的弊端,对城市经济和城市风貌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道路规划中应慎重考虑商业、公建中心区的道路交通定位,而对城区商业性主干道在采用“加纵栅”法改造道路时,应特别关心行人、自行车过街、公交换乘的需求,合理地设置人行(自行车)过街地道或过街天桥。把行人、自行车交通组织在另一个连续的层面内。使市民的步行交通不再干扰快速的车辆交通。

1.2关于道路规划宽度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和经济水平巨大变化,交通流量远远超出早期规划的预测。道路设计经常遇到的问题是道路规划宽度不足以满足现行《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和《城市道路规划规范》的要求。主要表现在车道宽度,分隔带宽度和道路绿化率不能满足要求。

现依据《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290),第四章“道路横断面设计”的要求和《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297),对于大城市主、次干道不同设计车速所对应的符合规范要求的宽度

2道路横断面设计应体现人性化

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是道路设计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体现人性化设计重要组成部分。道路横断设计中首先应确定行车安全的需要和行人通畅安全的需要,应结合平、纵面线形来确定横断面形式,以确保人(车)安全。这是设计体现人性化设计的最重要步骤。在我国大城市有很多三、四块板形式的主、次干道,但一块板式道路横断面在一些城市的主干道上仍然沿用着,如:青岛市的香港东路,8车道,中间只设双黄线,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道之间设实线分隔,宽阔的绿化带集中在人行道上,看上去给人宽敞的空间和美丽的视觉感受,景观效果很好,安全舒适。但这种形式横断面要保证安全的条件有四条:(1)市民交通意识强,遵守交规;(2)平面线形好,视距通畅;(3)机、非车流饱和度低,交通服务水平高;(4)非机动车量少。

在法国举世闻名的香榭丽舍大街,10车道,也是一条一块板式横断面的街道,其中央双黄线两线间隔约2m,无分隔物,两侧宽阔的人行道如同步行街,有长排喝咖啡区和宽广的绿荫带,是一条广场般的街道。

按《城市道路设计规范》第4.3.2条:计算行车速度大于或等于50km/h的主干路宜设中间分隔带,困难时可采用分隔物。笔者从工程实践出发,当平面线形有会车视距不足的小半径弯道路段时,应设中央分隔,以确保行车安全。

如前所说,由于历史的原因,存在规划红线宽度不足以满足现代交通的需求的情况,许多大城市出现高架路式道路,而一些城市在市中心区街道上则采用设纵栅分隔加大通行能力,同时用压缩绿化、人行和自行车道宽度的方法来增加机动车道。有些城市把自行车道与人行道并道,使行人缺乏安全感,不符合人性化设计,同时亦不符合交通组成之一―――――自行车族的需要。

在许多城市虽然随着公交发展,小轿车作为私家交通工具迅速增长,自行车交通占总量的比例呈下降趋势。但自行车是一种节能环保的交通工具,将客观大量地存在。从表3可以看出国内部分城市自行车出行方式的比例。[3]

可见道路横断面设计仍应保留传统式自行车道。对于城市快速路横断面,主路与辅路之间可以在一个平面上,也可在局部路段采用阶梯式横断面,这种变化的断面有利于半通视过街地道的布设。

3行人过街安全

3.1人行过街通道的设置

行人过街通道有地面斑马线式和自行车人行天桥或地道的形式,人行过街通道的位置应结合行人过街的需要,一般在道路两旁吸引大量人流的学校、商场、剧院等公用建筑的附近应布置,同时要考虑公交换乘的需要。行人过街通道间距应根据需要确定,如布置不当,必然给行人过街带来不便,甚至发生“翻栅栏过街”的不文明和不安全的现象和“打的士过街”的笑话。因此,合理地设置行人过街通道是体现设计以人为本的重要内容。

3.2行人过街通道的细节设计

无信号灯班马线通道应在来车方向给人车一个安全视距,视距区内绿化应配合种植低矮灌木或草皮。车道数大于等于双向6车道时应在中央画出黄线待行区,使行人过街不必一口气通过,尤其对老幼过街有一个安全感。如图1所示:道路中央设连续分隔带(物)时,行人过街构造物―自行车、人行天桥或地道就要与道路相匹配建设,设计上是选择建天桥还是建地道,一般考虑建设条件、安全(包含治安方面)、方便行人、环境影响四个方面。其中哪方面成为决定因素视道路所处城区位置特性确定。

天桥与地道坡道设计直接关系到人行走的舒适性,兼顾自行车过街时一般采用坡道与梯道结合,图2(a)中示两侧设坡道时,坡道宽度取0.4m可让困难行人抓握扶手;图2(b)中示中间设坡道形式;当自行车通过量大时应在两侧与中间均设坡道。图2(c)表示25%坡道对应梯步较接近人行习惯的步幅。偏远城区结合地方治安,宜尽量缩短通道长度或修建半地下式通道。

4道路设计与城市环境相关因素

4.1交通要顺畅

城市路网是城市平面的骨架,道路功能首先是交通,所有景观因素均要在道路功能正常的前提下,即交通顺畅的前提下才能谈得上,试想在人车处于拥堵状态之下,有谁还有心情欣赏景观,因此城市环境景观首先是交通要顺畅。

4.2道路上的构造物

构造物主要有立体交叉、高架道路、人行天桥、人行地道等。立体交叉选型首先考虑交通需求,但同时应考虑立交规模对城市的影响,一般立交规模越大,对其周边环境影响越大,如果在一个小城市的中心区建一座大型立交,这肯定会使市民感到突兀,给城市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有在大城市中心地带结合地形修建中小型部分互通型立交,解决了交通问题又改善周边环境的实例(立交桥梁面积仅5000~10000m2)。高架道路设在城市中心区,应重视其对环境的影响,注意高架桥的宽度、跨度、高度对地面道路上人、车视觉的协调。如广州的内环高架,桥下净空7~9m,高架桥下可建人行天桥。而早在上世纪70年代修建的某些高架路由于净高低、占路宽比例大,对地面上的人、车造成压抑感。人行天桥对城市空间环境是有影响的,中心区街道上,不宜布设得很密集,而采用地道对环境影响较小。

4.3路面结

构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路面结构形式分刚性路面与柔性路面两大类。城市道路路面结构形式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许多城市道路在选择路面结构类型时侧重经济效益而选用刚性路面,如80年代福州市修建的国货东路和90年代初福州市二环线(东西北环)、北京的三环、四环路都采用了刚性路面结构。

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大中城市建设的经验使决策和设计工作者选用路面结构时,更加注重路面结构对城市环境影响和行车的舒适性,多数采用柔性路面结构。针对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改造,多数采用“白加黑”的方法,即加固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作为基层,其上加铺沥青混凝土路面。

随着先进工业产品的不断出新,各种改性剂和路用工程纤维对刚性路面和柔性路面性能的改善,使城市道路路面结构设计有了更多的选择。这些都是提升城市道路品质,体现城市人性化设计的进步。

街道环保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北京旧城 大栅栏 复兴 模式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537(2011)06-0164-08

难以想象,如果没有历史与文化,北京将会怎样。而北京旧城,“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恰恰是北京建城3000年以来历史与文化最强有力的承载体与见证人。长久以来,那些在京城历史上曾经繁华的街道与建筑,看上去貌似永恒,实际上却极易消逝,甚至即将消逝。在高速发展的世界级城市中,如何对待这些无论是具象的实体建筑本身,亦或是抽象的文化与经济都已经趋于衰败的传统街区与建筑,是我们在一直探索的课题。

2009年10月,北京前门外有着600年历史的大栅栏西街,在经过半年多的保护修缮后重张开街。不迁户、不拆房、倡引导、重提升,改造后的大栅栏西街把原汁原味的老北京文化再次展现给世人,同时,街道也将在随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通过有序的引导,逐渐摆脱低端的经营业态,在缓释中引发蜕变,带来整体街区的繁华与复兴。

地区史志:繁华后衰落,萧条中待兴

北京前门外城市中轴线的西侧,是老北京人都耳熟能详的大栅栏历史文化保护区,她拥有近600年的历史,曾经是北京最繁华的市井商业区。大栅栏兴起于元代,建立于明朝,从清代开始繁盛至今。尽管1900年义和团曾一把火将整条街付之一炬,但是重建后街道依旧繁华。

不同于北京其他的成片历史风貌保护区,大栅栏以其独特的斜街格局形成了整个地区特有的城市肌理。这种肌理主要形成于元代。元代建成大都后,在丽正门(明代改称正阳门)与金中都城的旋仁门(今虎坊桥以西,魏染胡同南口的骡马市大街上)之间被走出许多斜路,并逐步增建铺面民宅,形成斜街格局,主要斜街有李铁拐斜街、杨梅竹斜街、樱桃斜街等。其中,位于地区中心的大栅栏西街,被称为“龙脉”,历史上,因其西端有座兴建于明代的“观音寺”而得名“观音寺街”。

600年以来,这条老街随着时间沉淀出的那些名人、古迹、文化故事仍然依稀可见:青云阁、京华客栈、东升平浴室……一座座老字号建筑有名有姓,鲁迅、蔡锷、小凤仙……一个个名人堂故事传奇动人。然而,这些深藏在胡同深处、犄角旮旯的点点滴滴,如果没有人去发掘他们,也许这一切,明天就会消逝。

地区现状:繁华已褪色,活力待挖掘

大栅栏西街东西长323m,街宽平均6m,位于大栅栏历史文化保护区中的风貌重点保护区,社会关注度极高。此次保护修缮范围共占地面积约30000m2(包括街道现状路),现状建筑面积约43000m2。共涉及门牌124个、居民和单位411家,重点改造范围内约84%为现状经营。按产别统计来看,单位产54家,直管公房282户,私产74户。面对如此多的单位、个人,通过这些数字足以想象出工作的艰巨性与复杂性。

改造以前的大栅栏西街,整体环境欠佳,与当年大栅栏片区的繁华景象呈天壤之别。数百年一直以来形成的商居混杂的格局,加之街道相对薄弱的基础设施,使其越来越不适应现代需求,改造前,整体街道建筑质量低下、暗藏隐患,商业业态低端而且繁杂,市政设施陈旧、交通条件低劣、绿化景观匮乏、公共设施落后、照明系统单一,街道完全是一种混杂紊乱的原始状态。

而与此同时却不能否认的,是街道本身显著的独有特色和潜在的活力。走进街道,让人第一眼感受到的,也是未来想延续发展的,莫过于此。

1.原住民的人气

街道位于大栅栏地区的中心,整个片区各大小胡同交汇于此,是交通干路也是生活干路。这里既不是大马路那种车水马龙的喧嚣,也不是小胡同那种鸟语花香的宁静,有的就是一种中间的市井状态:有人、有店、有生活。然而,由于整个地区的经济状态相对低下,外来和流动人口比例较大,为胡同大杂院内配套的商业也都非常低端而单一,所以“提升”是街区发展的关键所在。

2.外来客的人气

街道东口紧接大栅栏商业街,直接承接前门大街与大栅栏商业街两条城市级主力商业街的旅客游人;街道西口则连接樱桃、铁树等地区几大斜街,通往著名的琉璃厂和胡同,加之作为整个地区胡同四合院系统的交汇干路,自然而然成为慕名而来的胡同游“驴友”的必经之地。种种因素使得这条街上的外来客人气旺盛,然而大栅栏地区的商业定位以及驴友有限的消费能力,亦没有充分发挥地区活力的价值。

3.六百年的历史

一条街的历史,不需要人说出来,因为她就在你眼前。观音寺、青云阁、京华客栈……可以直接看到匾额的尚且如此之多,更不用提那些只有门牌号的特色老建筑了,往往那些混杂街道之中、破败院落之内,却隐藏着世人不知的宏伟建筑。事实上,拥有600年历史的大栅栏西街随时间沉淀出数不清的故事。破旧,是普遍一种状态,挖掘,就直接是一种乐趣:修复,是我们重要的一个责任。

4.草根式的特色

业态虽低端,现状虽破败,但古老建筑中的老北京卤煮、国际驴友口中津津乐道的涉外旅店、藏在胡同深处的特色小酒吧……大栅栏西街在褪色繁华的背后,却拥有自己的那份自发形成的源于草根的特色,让任何一位外来者都会眼前一亮。如何将这些草根特色在改造中延续、发展,可能比引进外来元素更加富有挑战,更加具有现实意义。遭遇难点:环境较恶劣,关系甚复杂

不同于通常的工程,大栅栏西街的改造建立在不迁人、不拆房的基础之上,规划与实施的过程面临重重困难。但是这种尊重历史文化、尊重人权物权的规划建设理念,将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总体来说,在项目的规划与实施阶段相对于通常的商业街来说,第一重难点在于“房”。由于历史保护区的限制,基本上原有建筑只允许保护修缮,可以翻建更新的建筑少之又少。但是所有的历史文化保护区中建筑的通病都在于老、旧、差,甚至有很多四、五类的危房,这使得街道改造的挑战大幅度增加。此外,用地内违章建筑较多,主要为占道违章和“房上房”,达到将近2000m2。其形成的历史原因及建设主体情况复杂,拆除难度大,往往造成施工脚手架已搭建,但是前期所作的方案却很难实施,甚至需要根据拆除违章之后的现状结合之前整条街道的整体规划重新进行二次设计。施工与生活的交叉对设计提出了极大的新要求。

项目的第二重难点在于“人”。如果说在建筑界旧建筑改造利用已经逐步形成一个领域的话,那么

“房”的难点尚有章可循,相比之下,“人”的难点也许是一场全新的挑战。这所谓的“人”的难点,一方面是因为项目的特殊性,整条街道的改造施工并不是封闭进行,在街宽平均6m的狭小空间内,商铺一边改造修缮,一边还需要继续对外营业,而与其相连接的胡同多,区域居民的居住密度较高,施工过程中道路或多或少仍将承担部分通行功能。这样一来,施工过程将与居民生活和单位经营交叉影响,地上各种架空线交错排列,地下管线情况复杂,技术措施处理难度高,同时,地上、地下工程及“煤改电”改造工程交叉同步进行,协调管理难度大,形势十分严峻。这些因素与工程时间的紧迫性给改造大栅栏西街带来极大困难。

另一方面,由于区域用地与房屋产权的复杂性,街道中有大量非公有的房屋,这些房屋的改造整治很大程度依赖于产权人甚至承租人的实际意愿与配合程度,而这些建筑在整个街道中沿街面又占有很大比例,所以这又使得难度系数大增。

而包括上述“人”、“房”在内的所有难点,都叠加在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核心区的整体保护思想的基础之上,由此可见,项目实施的挑战难度不言而喻。

追本溯源:规划重保护,整治意复兴

西街的改造是基于整体区域的保护规划,能以类似于责任规划师的角色参与到地区的规划直到建成,这也是西街改造区别于其他普通街道改造的最大特点之一。

对于大栅栏这片北京旧城重要的城市片区,从2003年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就对整个大栅栏地区约1km2的范围内展开了详细而系统的规划研究与设计,在几年时间内,以独创性的技术方法,先后完成了整个地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对于之后整个地区的保护、整治与复兴是一个伟大的开始,也是一个强有力的基础。

周密规划:风貌重塑造,区域再繁荣

项目自2008年底开始,先后经过前期准备、规划设计、工程设计、修改深化等多个阶段,至2009年9月基本完成了整条街道初步的整治计划。

以政府为主导是项目得以顺利开展的最强有力的保证。同时,使用方、管理方、建设方、设计方、策划方、施工方等多方共同参与的机制模式,保证了项目的可实施性,为尽可能创新和探索旧城改造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规划整体以遵循整体保护、有机更新和动态循环为原则,而在改善民生、优化环境的目标下更提倡业态的提升。本次规划设计从~开始就整合商业策划单位进行捆绑式配合,商业策划为提升街区业态出谋划策,使得整体规划方案得以落地,由重塑街区风貌进而走向重塑街区活力。按照计划,西街整体将会在今后着重进行业态提升,这也将成为整体街道品质保障的重要环节。

街道形态上则以20世纪20、30年代的建筑风格作为西街的历史风貌基调,同时形成传统中式建筑与民国式建筑相协调的整体风貌格局,打造以特色旅店为主、旅店周边配套相结合的现代文化历史街区。

配合建设方的实施方案计划,结合现状,整治方案先期重点整治建筑界面、街道空间、绿化、广告和环境设施等,未来还将结合实际情况完善街道环境并逐步深入院落改造,最终完成大栅栏西街区域的整体改造乃至整个大栅栏地区的复兴。

规划后的西街分为东段、中段、西段三个具有明显特征的区域,分别对应于传统中式、民国西式、传统中式三个主题的建筑风格设计,并规划设计包括东部入口区,中部民国特色集中区、西部观音寺广场等在内的若干重要节点。东部入口连接繁华的大栅栏街和煤市街,是整条街对外联系的最重要节点,规划设计突出原有标志性牌坊,并在入口显著位置处设标志性入口标识,强调入口的聚集效应,中部民国特色集中区大量集中了整条街最有特色的民国西式建筑,以青云阁、37/39号商店和京华客栈等为代表的特色建筑共同烘托形成了整条街的高潮部分,对应于入口的喧嚣和中段的繁华,以中式小体量建筑为主体的西段则营造出一种更加宁静的氛围,最西段的西部观音寺广场则是整条街的收尾,下沉式的设计配合未来观音寺山门的修缮,同时界定出特定的公共空间,成为整条街甚至从大栅栏街至大栅栏西街的游人一个集中的休憩活动空间。

在建筑改造方面,结合历次规划和本次规划的现实情况,规划将沿街建筑分为维护、修复、整饬、更新四类区别对待,最大程度恢复街区的历史原貌。特别是根据资深的文物专家亲自确定的十八处历史建筑进行的重点对待和处理。

西街模式:保护中改善,引导下提升

大栅栏西街的改造模式可以分为前期研究与后期实施两大阶段进行归纳。

前期充分的规划研究必不可少。“西街模式”以“政府主导、多方协作、搭建平台、创新发展”为指导思想,以“整体保护、有机更新、鼓励自发、动态循环“为理论基础,综合对项目进行SWOT分析,充分挖掘地区的历史沿革、历史建筑与市井文化,尽可能地融入现代人的生活元素,发挥地区的最大价值。

同时,后期的实施也同样是关键。“西街模式”以“统一规划、市政先行、同步策划、疏解人口”为核心策略,重点重塑街道的建筑风格风貌、环境品质及街道活力,按照从点至线、由表及里的实施程序,达到以片带面、整体复兴的综合效应,最终达到改善民生、优化环境、提升业态、延续文脉的复兴目标。

远景寄语:革命未成功,同志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