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非主流姓名

非主流姓名

非主流姓名

非主流姓名范文第1篇

陈林森(2006)的《新成语小辞典》收入了该词,解释如下:

扬名立万来自新武侠小说及据此改编的电视剧。“立万”缺少理据和典源。据专家推测,“立万”疑为“立身”之误,因“身”字之俗字及草书易误认为“万”,习非成是而得以流传(参见《咬文嚼字》2004/2)。意为在某一领域(如武林)传播名声,树立自己的形象(如品节、行为、才力等)。

这种认为“立万”是“立身”之误的说法显然值得商榷。其一,如果“扬名立万”是“扬名立身”的误书,那么“扬名立身”一定是一个流行较广的成语,但事实上成语中只有“立身扬名”,而没有“扬名立身”。表面上,“立身扬名”与“扬名立身”只是前后顺序的不同,似可互易。实际上,“立身扬名”与“扬名立身”体现的是不同的价值观念,“立身”与“扬名”的顺序互易不得。“立身扬名”源于《孝经・开宗明义》: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最早见于三国魏人应璩的《与从弟君苗君胄书》: “潜精坟籍,立身扬名。”所谓“立身”就是精研儒家典籍,并以之作为自己行为的标准,从而以优良的品德自立于世。“立身”是扬名的基础,“扬名”不过是立身的副产品。

“立身”与“扬名”是因果关系,并非并列关系,因而顺序不能颠倒。如果换成“扬名立身”,就变成了靠炒作名声自立于世,与“立身扬名”何啻天壤之别?其二,“立身扬名”是儒家的价值观念,要求敦品厉行,建立功业,多见于主流话语系统。如明瞿v《剪灯新话・爱卿传》: “丈夫壮而立身扬名,以显父母。”《红楼梦》第115回: “况且人家这话是正理,做了一个男人,原该要立身扬名的,谁像你一味的柔情私意?”“扬名立万”是江湖价值观念,要求在本行当中传播名声,建立地位,属于非主流的话语系统。如金庸《白马啸西风》五: “以你今日的本事,江湖上已可算得是一流好手。若是回到中原,只要一出手,立时便可扬名立万。”朱秀海《乔家大院》第八章: “我要是连你这一号人也制服不了,还能在这晋中一带扬名立万吗?”其三,“扬名立万”流行于江湖,江湖人士多没有文化,他们使用该词,源于口耳相传,而不是源于文献阅读,口耳相传,是很难把“身”误读为“万”的。再说,即使以文字而论,“身”字俗字、草书虽然与“万”相近,但区别还是很明显,把“身”误认为“万”的可能性不大。

王铭三(2006)《谈北京话里常被误用的五个词》,也谈到“扬名立万”来源问题。王先生认为,“万”是“腕”之误,而“腕”又来自“蔓”。王先生分析说,在梨园行中,只有角儿才有票房号召力,其他演员都依靠角儿生存,称为“傍角儿”。由于过去唱戏是个卑贱的行业,演员大都出身贫苦家庭,文化水平低,所以起初得依靠“蔓”爬到架上去,叫“傍蔓儿”。假如他(她)以后能够自立了,那就是“立蔓了”,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扬名立腕(蔓)”这样的成语,再由于简化的缘故,“扬名立腕”又写作“扬名立万”。“扬名”是在社会上的名气大,“立万”则是在行业内有威望,用现在的话说是事业有成,所以对成功的名角也称“万”,但是这里的“万”是经过儿化的。大约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化,在江湖上形成了一个切口――万儿,表示名号、绰号的意思。

这个说法,看似有些道理,其实也不确切。因为“蔓”(万)在江湖语言中主要表示姓氏,名号之类只能看作其衍生品。江湖语言中,报报蔓,是指报上姓氏;什么蔓,是问姓什么;甩蔓,是指互通姓氏。更有说服力的是,江湖上姓什么,即称什么蔓,并且用的都是隐语。如:

江湖上为什么用“蔓”来隐喻姓氏呢,这里无疑遵循的是功能相似原则。一个家族使用同一个姓氏,所有的家族成员可用姓氏来统系,正像一根蔓儿结出不同的瓜,所有的瓜都可以用蔓儿统系一样。

蔓、万音同,江湖中用作姓氏的“蔓”也写作“万”,“扬名立蔓”也就被写成了“扬名立万”。“扬名立万”就是“扬名立姓”,意思是在业界树立形象,传扬名声,光宗耀祖。“名”与“姓”相配合,无疑是十分允当的。

参考文献

1. 曹雪芹(清).红楼梦.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2. 陈林森.新成语小辞典.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

3. 金庸.白马啸西风.海口: 海南出版社,1993.

4. 瞿v(元).剪灯新话.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非主流姓名范文第2篇

关键词:英语姓名 历史渊源

结构特征

文化内涵

姓名是用来指代社会成员的符号,也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人际称谓。姓名与社会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它能够折射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它带有某一民族的印记,与该民族的历史、宗教、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密切相关,是了解一个民族的窗口。研究英语姓名,不仅对于了解民族历史文化有实用价值,而且对于跨文化交际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英语姓名的历史渊源

英语姓名的构成和习用是随着历史的演进和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它具有其特定的民族特点,经历了一番演化才形成如今的形式。英语民族姓名源远流长,源流纷杂,这主要是英语民族的构成成分复杂的缘故。英语姓名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多次动荡和变迁,这必然使其文化和语言带上外族色彩。

古代,英语民族及其语言的形成经历了多次外族人侵人才得以实现,是世界上众多民族(主要是日耳曼人和凯尔特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英语民族不仅在血统上,而且在语言上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与这些入侵民族相关的印记。这一点在英语姓名上也有明显的反映。

近代,随着英国的海外扩张,英语民族的活动舞台进一步扩展,并在更大的范围内吸收了其他民族的血统和语言,这也导致了英语姓名系统的庞杂化。

现代英语姓名的语源涉及30多个大小语种,而且英语姓名体系正随着英语姓名的扩大和英语语言体系的发展而发展,其词源范围也随之扩大。

二、英语姓名的结构

据记载,古代英国人只有名,没有姓。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名字很简单,多数由一个普通名字组成,比如:Frith(和平),Snelgar(勇士)等。古时英国人取名遵循一条重要原则:不许重名,至少在本地区如此。他们的习俗是人们死后名字就不再被提起,是子孙后代崇敬先人的表现。这种只有名没有姓的做法一直延续到10世纪。1066年诺曼人入侵英国,同时也把他们的姓氏制度带进了英国。在其后的500年间,英国人逐步形成了自己完整的姓氏体系。英语国家的姓氏体系基本上是一致的。在英语姓名的历史长河中。英语民族逐渐创造了比较固定的姓名构成方式和名在前姓在后的排列次序。英语姓名虽然千差万别,五花八门,但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

(1)名(firstname,given name)和姓(surname,family name或lastname)。如George Washington(乔治・华盛顿),Abraham Lincoln(亚伯拉罕・林肯)。

(2)名(first name,given name),中间名(middle name)和姓(surname,family/lame或lastname)。如LindaJaneSmith,RonaldWilsonReagan。通常,人们只用名和姓,中间名略去不用或缩写,如:RonaldReagan或RonaldW,Rea-gan。只有在办理公务或签署文件等较正式的场合下才用全名。

此外,在外国的百科全书、百科词典、人物词典或引文索引中常见另一种排列顺序的英语人名词条,即姓前名后,其间用逗号隔开,如Maior,John,Leighton,Freder-iek。在我国和外国图书馆英文藏书目录中的著者姓名也用该形式。名常用缩略形式,如Maior,J和Leighton,F。有时为了强调这种“倒装”而把姓中的每个字母都用大写。如LEIGHTON。REDERICK。

三、英语姓氏的由来

英语姓氏的产生晚于教名。古代英国人只有名没有姓。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10世纪,诺曼人入侵英国,把他们的姓氏制度带进了英国。同时由于社会变得越来越社团化。人们发现在交往中单纯使用名字难以区分不同家庭。他们通常用封地或宅邸作姓以示与下层人的区别。到了16世纪,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姓氏才在平民百姓中流传,作为家族的符号世袭下来。姓氏原来是有含义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大多数失去了原义,只是一种符号而已。虽然英语姓氏产生较晚,当其数量却远比名字多。英语姓氏的词源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由长辈之名而衍生,或由族群名产生。

1 在教名上附加表示血统关系的词缀构成姓氏。

(1)在教名上加前缀构成姓氏,如M’-,Mc-。Mac-,Fitz-等均表示某人之子或后代。如MacArthur麦克阿瑟,McCarthy麦卡锡分别表示Arthur和Carthy之子。

(2)教名加前缀O’表示某人之孙。如O’Nei奥尼尔,O’Connor欧卡纳分别表示是Neil和Conner之孙。

(3)Fitz-源于古法语,意为某人之子。例如:Fitzger―aid,表示Gerald之子。前缀Mac或Mc说明姓该姓氏的人是苏格兰人后代。O表明是爱尔兰人后代。

(4)在教名上加后缀构成姓氏。如-s-son,-irLg等均表示某人之子或后代。如Pauling,Anderson,Henderson,Thorn son,Stephenson,Owens,Riehards,Roberts,Williamg等o

2 由于受到其他国家民族文化的影响,很多讲英语的民族也会借用外来文化中的非英语前缀,形成新的姓氏。例如:

(1)来自于法语的前缀:De-(贵族),Du-(公爵),St-(圣徒),La-,Le-等,构成的姓氏有:Le May,De Forest,DuCane,StJ0hn,LaBelle等。

(2)来自于德语的前缀:Van-(贵族),构成的姓氏有Von Braun;Vonwiller。

(3)来自于荷兰语的前缀Van-(表示出生地),构成的形式有VanAllen,Vandervell等。

(二)源于职业或身份。

中世纪后期,英国经济变迁,曾出现过一度繁荣的景象。各种手工业兴起,人们纷纷根据自己的职业或工种来取姓。这类姓氏数量大,其中有的因种种原因而未能流传下来,但大部分都流传至今。还有一个原因是:早期居住在英国本土的人,一生下来就只取一个名,如:John(约翰),Hilda(希尔达)。当时,人们群居共处,就地扎寨。因人稀寨小,取名John,Hilda的人屈指可数,人们不易混淆。随着岁月的流逝,小村寨扩展成了大村庄,有些大村庄变成了市镇。这样,在同一地方就有不少个人取名相同。为了区别这些名字相同的人。第一个办法就是在原来的名 词后面加上本人的职业名称。这些职业也慢慢地演化为人们的姓氏,如Archer(弓箭手),Baker(面包师),Butcher(屠夫),Butler(管家),Cooper(桶匠),Carpenter(木匠),Chandler(杂货零售商),Glover(手套商),Harper(竖琴师)。Hunt(狩猎人),Locker(仓库保管员),Mason(泥瓦匠),Miller(磨坊主),Thatcher(盖屋顶的人),Taylor(裁缝),Potter(陶工),Smith(铁匠)等。一些贵族家族为了炫耀荣誉,以官衔作为自己的姓氏,并代代相传,如Alderman(高级市政官,地位仅次于市长),Constable(王室总管),Chancellor(司法官),Deacon(副主祭),Judge(审判官),King(国王),Marshall(元帅)等。当然,成神成圣、光宗耀祖人人向往,东西文化莫不如此。所以,姓基督(Christ)、圣经(Bible)、教皇(Pope)、国王(King)、女王(Queen)、王子(Prinee)、公爵(Duke)、伯爵(Lord)者大有人在。这些姓氏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生活环境及经济发展状况,在英国姓氏发展的历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源于地名。地貌或环境特征。

这种方式以前用于法国。11世纪诺曼底人征服英格兰后带入了英格兰。应当指出,许多贵族的姓都是以这种方式构成的。这种姓中往往有de(la)、del等小品词,意为“of”。撒克逊人的对应方式是“at(te)”,如:John atte Brook(小溪),EdgarAtwell(水井),WilliamAtwood(树林)。后来,at(te)等小品词被去掉,上述姓名就成了现在的样子:JohnBrook,EdgarWell,WiHiamWood。类似的姓有Everest(山峰),Ford(浅滩),Hill(山),Lake(湖),Field(原野)。源于地名、地貌或环境特征的这类姓氏数量很大,有些姓氏起源于使用者出生或居住的地点。例如,Ailington,Ford,Middleton,Scott等姓氏最先是由祖先居住的地名沿用下来的;York“约克”(英国地名),Kent“肯特”(英国州名),London“伦敦”(英国首都),Hall“霍尔”(地主庄园,王公宅邸)等。有些姓氏起源于居住地点的地貌或环境特征。如祖先住在江河畔,湖泊区域的有可能以Lake(湖),Waters(水域),Brook(小河,溪流)为姓氏。源于居住环境名称的姓还有Hill(小山),Bailey(城郭),Field(原野),Moor(旷野)等。

(四)以个人体貌特征或性格特点为姓。

这类姓氏大多描写使用者的体貌特征和个人性格特点。根据某些人的外貌、体形、气质、性格、行为举止及生理特征等。用一些描述性的词语来称呼他们。例如Arm―strong(胳膊粗壮),Coward(懦夫),Small(身材矮小的),Long(大个子),Litt。le(小个子),Fatt(胖子),Black(黑皮肤的),Red(红的),Wise(聪明的),Hardy(果敢,坚韧的),Brag(爱说大话者)等。涉及人体部位的姓氏如:Arms(手臂),Cheek(面颊),Crown(头顶),Back(背),Hand(手),Pal(s)(手掌),Shank(小腿),Temple(太阳穴)等。

(五)源于动植物名称。

人们有时出于对某些动物或植物的崇拜和喜爱,也有时是为了表示某人在气质、态势或在某一特征上与某种动物或植物有相同(相似)之处,便以它们的名称作为自己的姓。有些来自动物,例如Bull(公牛),Bird(鸟),Cock(公鸡),Duck(公鸭),Fish(鱼),Calf(小鹿),Lion(狮子),Swan(天鹅),Wolf(狼)等。有些来自植物,例如:Apple(苹果),Bush(灌木丛),Orange(桔子),Rose(玫瑰),Hawthorn(山楂),Wood(树林),Wood(森林),Rice(大米),Wheat(麦子)等。

(六)源于颜色名称。

颜色也是姓氏的起源之一,如:Black(黑色的),Brown(棕色的),Green(绿色的),Pink(粉红色),Red(红色的),Sliver(银白色的),Yellow(黄色的),Golden(金色的),Grey(灰色的),White(白色的)等。例如:ReggieWhite,GilbertWhiteKarenBlack,HugoLaFayetteBlack,EarlGrey,Asa Gray,John Mason Brown,Julien Green,Harry LewisGolden等。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这些姓氏中也有些发生了变异,如:Red变成了Read或Reed。

(3z)来源于物体或器物名称。

某些姓来源于物体或器物的名称,如Agate(玛瑙),Broad(金币),Coffin(棺材),Dagger(匕首),Frost(冰霜),Glass(玻璃),Lever(杠杆),Pike(长矛),Pound(英镑),Rain(雨),Sword(剑),Stone(石头),Water(水),Halfpenny(半便士),Pound(英镑)等。

(八)源于《圣经》中的人物名和基督教中的圣徒名。

《圣经》中的人物名和基督教中的圣徒名也是英语姓氏库的重要来源。比如James,John,Michael,Ellis,Elliot。另外,Martin,Gregory,Lawrence和Vincent这些圣徒名现在都是非常普通的姓了。有一部分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姓名,如Adam(亚当)――十基督教《圣经》中的“人类始祖”;John(约翰)――基督教耶稣的十二门徒之一等。

结语

以上对英语姓名的历史渊源、结构特征和英语姓氏的由来作了浅析。英语姓氏的起源、发展及构成与其历史和文化有着紧密的关系。要进一步了解研究英美文化,姓氏的知识必不可少。研究英语姓氏的起源及构成,对了解英汉文化的异同,增进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作用。这也是本文所探讨的问题的价值及意义。

参考文献:

[1]淮鲁.英语姓名知识手册[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

[2]楼光庆.从姓名看社会和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5,(3):15

[3]周海中.英语姓名论[A].胡壮麟.学海采珠(上卷)[C].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5.

非主流姓名范文第3篇

任何人都有感情极其丰富的温情一面,官员也不例外。然而,同样是哭,却又五花八门,的确值得仔细“研究”一番。笔者认为,官员哭的成因,不外乎两大类:

一是为人而哭,或为里子而哭。为百姓而哭,流下的是真心之泪、为民之泪。“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应该是广大官员追求的理念,时刻铭记“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将百姓当作自己的衣食父母、骨肉亲人。这里尤以“总理的眼泪”为代表。总理之泪,也成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代名词。当有灾难发生了,当生命因灾难而突然消亡了,谁不会从心底表现出难抑的悲恸!特别是当把老百姓视为自己的亲人、骨血、手足时,那种悲痛更是发自内心、发自肺腑的。当然,官员更应该从悲伤中反思和警醒,始终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常怀忧患之心、恪守为民之职。

二是为己而哭。尤以两种为最多:第一,为帽子而哭,或为乌纱而哭,流下的是虚情之泪、利己之泪。一些贪官在位时,威风八面,为了升迁,可谓不择手段,从不会心慈手软、见风流泪,而一旦东窗事发到了法庭上或锒铛入狱时,在追叙自己的犯罪经历时,常常会哭得泪流满面,一副后悔莫及的可怜相。其实,他们此时的哭,无非是为了博得一些同情心,以求减轻处罚或免于处罚,其动机纯粹是为了自己头上的乌纱和既得的利益。对于这些只为自己考虑、不替百姓着想的眼泪,我们绝不能被它们蒙蔽了双眼或心存怜悯之意。

非主流姓名范文第4篇

姓名禁忌是禁忌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与法术崇拜、巫术仪式、原始宗教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由于姓名本身具有生活性和普遍性,这种蔡忌一直以或明显或隐蔽的形式存在于生活中,比如给新生儿取小名或者乳名,和对长辈和君主名字的“避讳”。这种姓名禁忌也成为了明清小说尤其是神魔小说的关注对象。《封神演义》与《西游记》作为神魔小说的代表作,里面描写了很多巫术和法术的场面,我们就以这两部小说里的素材为例,来分析这种姓名禁忌的现象。

关于姓名禁忌,弗雷泽在他的《金枝》一书中做出了深入准确的探索。弗雷泽认为,对普通人以及国王的真名的禁忌,“并不是孤立的现象,也不是宫廷里的卑躬屈膝和阿谀奉迎,而纯粹是原始人思想的一般原则的特殊应用,这种应用的范围包括平民和神,国王和祭司”。这里所说的“原始人思想的一般原则”就是:“名字和它们所代表的人或物之间不仅是人的思想概念上的联系,而且是实在的物质的联系,从而巫术容易通过名字,犹如通过头发指甲及人身其他任何部分一样,来为害于人。”在《封神演义》第三十六回《张桂芳奉诏西征》中描述了这样一个场面:“……二将酣战,未及十五合,张桂芳大叫:‘黄飞虎不下骑更待何时!’飞虎不由自己,撞下鞍鞒。”张桂芳所掌握的这种法术不妨暂时称之为“呼名落马术”,这种“呼名落马术”带有明显的姓名禁忌的特征。根据上面所提到的原始人思想的一般原则,姓名与头发指甲等人身体上的部分一样,都被看做与人的灵魂有着直接关系的物质。一旦名字被人所掌握,掌握名字的人就可以通过巫术的“接触原则”以控制名字的主人的灵魂的方式来伤害或者控制名字的主人,张桂芳的“呼名落马术”就有着明显的这种特征。在战斗的过程中,张桂芳大叫“黄飞虎还不下骑更待何时”,黄飞虎就觉得“不由自己”,灵魂为张桂芳所控制,所以从五色神牛上面栽倒到地上。如果说这样的分析还不够明显,《封神演义》的第三十六回末尾到第三十七回的开头部分更加能说明“呼名落马术”的原理。“但凡精血成胎者,有三魂七魄,被桂芳叫一声,魂魄不居一体,散在各方,自然落马:哪吒乃莲花化身,浑身俱是莲花,那里有三魂七魄,故此不得叫下轮来。”在这一部分作者明确的说出了“呼名落马术”与人的灵魂(即文中所说“三魂七魄”)之间的关系,“呼名落马”能不能够取得成功,主要取决于被实施法术的人有没有灵魂。黄飞虎与周纪由于有灵魂,所以受制于“呼名落马术”:而哪吒由于没有灵魂,所以这种由姓名禁忌为原理的“呼名落马术”对他没有任何作用。

“呼名落马术”是直接用姓名就能够实施,而不需要借助任何外物的一种巫术形式。在姓名禁忌类巫术中,比较多见的是借助一定外物实施的,如偶像或者容器(如袋子)等。容器类与偶像类在巫术仪式中又有着不一样的意义和作用。在姓名禁忌巫术中所用的容器类辅助外物常见的有袋子、葫芦和瓶子。在《西游记》的第三十二回到第三十五回这四个回目中,描写的是唐僧师徒取经途中经过平顶山情节。平顶山的妖怪有两个非常神奇的法器――紫金红葫芦和羊脂玉净瓶。虽然《西游记》中师徒四人所遇到的每个妖怪都有神奇的法器,和这葫芦和净瓶有着同样能把人装在里面的功能的法器也有无数,但是这两件宝贝显得非常特殊,它们不是祭起后就能够直接实现装人的功能,而是需要把器物口对准要实施法术的人,叫那个人的名字,那个人竽应了之后,才能够实现把那个人装在里面的目的。要证明这个法术情节与姓名禁忌的关系,需要论证两个问题,首先是要论证为什么葫芦和净瓶要装人,必须要经过呼名和应名的过程才能进行:其次是要论证葫芦和净瓶这两个法器在这个法术仪式中起到的是什么作用。关于姓名与灵魂之间的关系,上文中已经论述过,这里先来看一个人类学上姓名禁忌研究中所关注的许多“未开化民族”不愿意说出自己的名字的现象。许多人类学研究表明,一些“未开化民族”的人非常不愿意说出自己的名字,当被别人问到名字的时候,当事人往往请身边的人代为回答,这是他们对自己的姓名的一种保护。这种保护的行为所遵循的原理是:“自己的名字由自己说出来,就是门己身上的一部分;如果由别人说出来,便和自己没有血肉相连的关系,不会因此对他造成什么危害。”换而言之,姓名由自己口中说出来,无异于承认了这个名字与自己的联系,这样的话他人就能够通过这种被承认的关系而利用姓名对姓名所关联的灵魂进行伤害。当银角大王用葫芦对准孙悟空叫出“者行孙”的时候,孙悟空应了一声,这应的一声便是承认了“者行孙”这个名字和他有联系,所以法术得以实施,孙悟空被装在了葫芦里。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明明“者行孙”是一个假名,但是法术依然得以实施的重要原因――即这个名字得到了主人的承认,所以与真名起到了相同的作用。

在这个“葫芦装人”情节中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是葫芦和净瓶究竟在这个法术仪式中起到的是什么作用。因为上文已经明确的说出了姓名禁忌巫术的原理是通过伤害或者控制灵魂来进行,但是这里被装进葫芦里的却是被实施巫术的人本身。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应该来关注原始人的灵魂观。根据弗雷泽的相关论述,在原始人看来,人的灵魂是人体内的另一个“小我”,而这个“小我”可以通过人体的天然孔窍(如鼻孔,嘴巴等)进出人的身体,当灵魂离开躯体时间太久或者灵魂回不来的时候,人就会因为失去灵魂而死去。而当灵魂离开躯体的时候,捕捉的办法则是用一些容器或者袋子等工具,捕捉到了之后要盖上容器的盖子或者扎紧袋口,防止灵魂逃脱。弗雷泽还特别的记录了在夏威夷地区,巫师们捉住活人的灵魂,装在葫芦里拿给人吃的事。在中国的一些捉鬼巫术中,也可以看到巫师把鬼魂装在葫芦里或者瓶子里的情景。

例如《红楼梦》第一百零二回描写,法师在进行了一系列捉妖的仪式之后,最终是以让道士拿出瓶罐,将妖怪收到瓶中,贴上封条作为结束的。而在世界各地的神话传说和民间巫术中,封印着鬼魂或者妖怪的往往也是贴着封印的锡壶或者瓶子,这说明世界各地都认为瓶状容器能够收纳灵魂。现在回过来再看这个葫芦和净瓶,在孙悟空遇见两个小妖精细鬼和伶俐虫的时候,小妖是这样介绍这两个宝贝的:“小妖道:‘把这宝贝的底儿朝天。口儿朝地,叫他一声,他若应了,就装在里面,贴上一张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奉敕的帖子,他就一时三刻化为脓了。’”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葫芦和净瓶都是装灵魂的容器,装在葫芦和净瓶里的,事实上是被叫了姓名的人的灵魂,而所谓的一时三刻化为脓水,则是因为灵魂离开人的躯体时间过久而造成的死亡。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分析,我们已经不难还原出这个“葫芦装人”情节的本来面目――被文学作品加工过的姓名禁忌。葫芦和净瓶里是装灵魂的法器,而实现将灵魂装进法器里的方法则是通过姓名禁忌的交感巫术原理。

姓名禁忌类巫术在实施过程中所经常借用另一类外物是偶像类的。偶像类外物包含木偶、纸人、草人、布偶等。偶像与容器在法术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容器类主要起到的是辅助型作 用,而偶像类起到的则是叠加型作用。因为在巫术诞生之初,偶像本身就能够通过交感巫术原理达到伤害他人的目的。一些原始部落的人经常通过毁坏一些象征他们的敌人的偶像来达到伤害他们的敌人的目的。姓名禁忌巫术何时与偶像巫术合二为一难于考证,但是这合并后的巫术显然在人们看来是比单一的姓名禁忌巫术或者偶像巫术更加有威力的,否则也不会发生这样的合并。这种以偶像作为载体的姓名禁忌类巫术在人类的生活中一直流传着,因此在史书和文学作品中也十分常见。在《封神演义。第四十八回《陆压献计射公明》里面,陆压道人教姜子牙用“钉头七箭书”将赵公明做法射死。我们先来看看这种钉头七箭书的法术是如何实施的:“陆压揭开花篮,取出一幅书,……‘扎一草人;人身上书‘赵公明’三字,头上一盏灯,足下一盏灯。自步罡斗,书符结印焚化,一日三次拜礼,至二十一日之时,贫道自来午时助你,公明自然绝也。’”拜到第二十一天的时候,陆压给了姜子牙一张小桑枝弓,三枝小桃枝箭,让他在午时初刻的时候分别射草入的左眼、右眼和心窝,“子牙依命……三箭射了草人。公明死于成汤营里。”这个“钉头七箭书”的法术其实是以姓名禁忌为交感媒介的一系列灵魂伤害型巫术的组合。在草人身上写“赵公明”的名字,显然是要让草人通过姓名与赵公明的灵魂产生交感作用;草人头上和脚下放置的灯,其实是中国古代传统民间信仰中关于灵魂的信仰,民间信仰中认为,人的灵魂是由两盏亮着的灯支撑的,如果这两盏灯灭了,那么人也死了。所以俗语中才有“人死灯灭”的说法。这两盏灯象征的也是赵公明的灵魂;姜子牙在作法过程中所踏的罡斗,应该是道教法术里最常见常用的“北斗玄枢罡”,是一种按照北斗星的分布踏的一种步法。我们都知道,中国自古就有“南斗注生,北斗注死”的说法,所以姜子牙步罡斗的用意应该不仅仅是为作法,而是含有诅咒赵公明死亡的含义;巫术最后所射的三箭的意义已经很明显能够看出来是通过伤害草人伤害赵公明的灵魂,来达到伤害赵公明的目的,最后的结果就是赵公明的灵魂受损,赵公明身亡。这种偶像类与姓名禁忌的结合往往还需要被施法者的生辰八字,比如《红楼梦》里面提到的赵姨娘为了陷害贾宝玉和王熙风所用的纸人,上面就写了两个人的姓名和生辰八字。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已经对明清神魔小说中的姓名禁忌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姓名禁忌明明是远古时期的巫术信仰,为什么会出现在明清的神魔小说里呢?又是什么样的原因,使小说的作者对这种姓名禁忌类的巫术有了特殊的关注呢?首先应该注意的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巫术时代”是人类社会产生之初所共同经历过的时代,我们的文化也都来自这一重要的“轴心前”文明时期。而我国和西方世界不同的是,西方世界由“巫”走向了宗教与科学的分野,我国的巫则经过理性化改造,保存在了国家和民族的信仰当中。李泽厚先生认为,中国的文化在经历过“巫术时代”之后,由于思维模式和社会经验的不同,走向了由“巫”而“史”。巫术信仰被祖先崇拜而不是统一的人格神替代,巫术仪式则被礼乐传统所替代。而祖先崇拜和礼乐传统则是中国文化的主体。这也就是中国文化的巫史传统。巫的传统不仅在大传统中保存了下来,而且在小传统中也有多重存留。巫觋信仰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而巫术的存留则直接取决于巫术的实用与否。中华民族向来是重视实用性的民族,类似于求雨,祈福这种巫术全部存留下来(求雨巫术在《白鹿原》里有一段非常详细的描写,其场面非常具有原始性),而姓名禁忌巫术则因为其特殊的攻击性和易于实施性也保留了下来。《新唐书》中就曾经记载过高骈的仇人制作了一个桐木人偶,在后面写上高骈的名字,高骈每每为其所制。正是因为这种巫术在民间一直流传,而且十分常见,所以其无论是作为日常生活的片段还是作为斗争中所用的法术记载在小说里,都是十分合乎常理的。

非主流姓名范文第5篇

一、背景:高端电视节目的“午夜突围”

cnn电视台创始人泰德·特纳曾经说过:“任何时段都可能是黄金时段”,意在强调只要真正打造出契合观众口味的高品质电视节目,就不难培养起观众固定的收视习惯,并最终形成对特定电视节目及其所属频道的高度忠诚。特别是在当前网络等新媒体的强烈冲击之下,积极以优质自办节目开发电视频道的“泛黄金时段”,已成为各电视媒体在新时期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正是秉持着这样的理念,湖南卫视自2010年起,开始着力开发原本被电视剧与综合新闻节目“一统天下”的零点时段,将目标观众锁定在习惯于夜间收看电视的社会精英群体,并陆续推出了《变形计》、《零点锋云》、《岳麓实践论》、《天天向上》、《博物馆奇妙夜》等一系列着眼于高端话题的电视节目,收视率与同时段电视节目相比均名列前茅。而在“零点主流黄金人文带”已初具规模的基础上,湖南卫视又陆续推出了献礼建党90周年的“红色青春偶像剧”等节目,进一步加快了湖南卫视向提升电视节目“文化含金量”方向发展的创新步伐。

2011年1月30日,《非常靠谱》节目正式登陆湖南卫视每周日晚8点黄金时段,成为全国第一档关注中国传统家谱、姓氏文化的电视节目。从5月16日起,《非常靠谱》第二季调整至每周一晚24点15分播出,成为湖南卫视全力打造的“零点主流黄金人文带”中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开播半年多来的磨合与调整,《非常靠谱》的收视率已稳步攀升,在全国同时段电视节目中表现出色。

就节目形态而言,《非常靠谱》作为一档以社会精英为目标受众的脱口秀节目,由著名主持人汪涵主持,联合张发财、周忆军、郦波等文化名人及专家学者,以“围炉夜话”形式展开。此外,每期节目还会根据特定主题邀请一至两位嘉宾,以“姓氏标识携带者”身份共同参与现场讨论。而在对传统姓氏文化的表现形式上,《非常靠谱》在立足高端话题的同时,努力“化繁为简”、“寓教于乐”,以活泼、动感的娱乐化表现形式,为传统文化节目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借鉴。

二、特色:文化为“体”,娱乐为“用”

(一)文化底蕴深厚

姓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文化基因之一,既有“雅俗共赏”的传播力、又有“家喻户晓”的影响力。作为洞悉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重要窗口,中国姓氏文化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公社时期,自周代开始形成了稳定的姓氏制度。至北宋初年,钱塘儒生将500余个姓氏以《百家姓》为名收集成书,成为与《三字经》、《千字文》等文化典籍齐名的少儿启蒙读物。由此,姓氏文化开始在民间日益普及。而立足于中国传统姓氏文化的《非常靠谱》节目,正是在充分洞悉国人“寻根问祖”情怀的基础上,对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姓氏文化资源所进行的一次创新性开发。这样的节目定位既能在内容上保证有题可选、有话可说,也有助于保证观众的收视热情与参与积极性。

此外,随着湖南卫视在世界各国的广泛落地,越来越多的海外华人得以收看到湖南卫视的电视节目。而对于这部分观众而言,《非常靠谱》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众多华语节目中可谓独树一帜。如一位澳大利亚华人观众就曾表示:“对很多移民家庭来说,在西方教育的大环境下,向子女灌输中华历史文化知识常常是徒有心而无力。如此看来,《非常靠谱》这档节目实在是我们这些海外华人的福气了。”[1]可见,中国传统姓氏文化既为《非常靠谱》节目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与丰富的节目资源,同时也有助于海外华人群体间文化凝聚力的进一步提升。

(二)内容组织灵活

在《非常靠谱》开播之初,对节目内容的组织主要依靠有影响力的嘉宾聚拢人气,进而通过设计“为嘉宾寻根”的悬念追溯某一姓氏的发展脉络,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典故。例如在首期节目中,《非常靠谱》就邀请到了著名演员刘晓庆为嘉宾,通过查证其作为刘姓成员的家世背景,引出了与光武帝刘秀以及“湖广填四川”有关的一系列历史事件。而在此后有关姜姓、伍姓、谢姓的多期节目中,《非常靠谱》也分别邀请到了姜育恒、伍思凯、谢亚芳等娱乐、文化界名人,在探秘其家世过程中挖掘出了姓氏背后的个人经历与文化传承。

随着《非常靠谱》调整至零点时段播出,其对节目内容的组织也不再局限于以单一姓氏为线索,而是更广泛地联系了当今社会中的热点话题,为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寻找到了更多独具匠心的切入点。例如在题为《状元的姓名有何玄机》的节目中,《非常靠谱》就充分结合了“高校录取”这一时事热点,从现场嘉宾“水木年华”的状元身份以及其他文化、娱乐界名人的考学经历说起,介绍了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又比如在七夕将临之际,《非常靠谱》适时推出了以《爱情“你懂的”》为题的节目,以民间爱情故事“天仙配”引出“董姓”,进而与嘉宾、观众共同分享了与爱情有关的历史传统与文化风俗。

可见,《非常靠谱》在对节目内容的组织上始终坚持“以社会热点切入、姓氏视点植入、精英观点介入”[2],无论是以名人家世为线索,还是以时事热点为主题,都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就姓氏说姓氏”的狭窄思路,拓宽了涉及内容的广度与深度。特别是其中“融故事于人物、寓历史于现实”的鲜活设计,更是有效拉近了传统文化与广大电视观众之间的心理距离。

(三)表现形式活泼

在节目的表现形式上,《非常靠谱》成功实现了将专业、精深的历史文化知识以观众喜闻乐见的活泼手段加以传播。首先,在主持人的选择上,汪涵的品牌效应可谓《非常靠谱》节目的一大亮点。其幽默而不失严谨、机敏而不失沉稳的语言风格以及扎实的历史文化功底,在节目中运用得恰到好处。其次,专家学者在《非常靠谱》中的讲解成功摆脱了“坐而论道”的枯燥形式,在语言通俗易懂的同时充分利用了实物道具,与节目轻松愉悦的整体风格可谓相得益彰。最后,《非常靠谱》在其制作过程中还充分利用了电视媒介的“直感性”特征,通过添加简洁生动的图示、轻松幽默的视频短片以及韵味古朴的现场配乐等娱乐元素,强化了对相关历史文化知识的直观呈现,显著提升了节目的趣味性与亲和力。

同时,《非常靠谱》节目的整体氛围并没有因为娱乐元素的使用而受到负面影响。相反,无论是主持人、嘉宾还是现场观众,在对姓氏文化的讨论中都始终保持着对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虔诚敬畏之情。以《非常靠谱》关于“任姓”的专场讨论为例,汪涵及各位嘉宾主持虽然在与“姓氏标识携带者”大兵的对话中妙语连珠,但从烈女貂蝉谈到著名作曲家任光,其间风趣幽默的调侃始终没有脱离“任重道远”的主题,尤其强调了历代任姓名人在责任面前“敢于担当”的优秀品格。可见,娱乐元素在《非常靠谱》节目中的使用是因时而动、有理有节的。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非常靠谱》作为湖南卫视一档无成熟先例可循的原创电视节目,在对节目具体内容的协调安排、相关文化知识的规范表达以及与观众、网友的积极互动等方面,也还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

首先,《非常靠谱》在以姓氏为线索不断推进节目内容的过程中往往有较大的随意性,未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脱口秀节目收放自如、形散神聚的优势。这尤其表现在对节目内容的时间分配缺乏计划,容易受主持人、嘉宾的谈话热情影响,出现“厚此薄彼”的情况,造成话题之间的衔接不畅,进而影响节目的整体节奏。

同时,在谈及重要历史人物及事件时,《非常靠谱》中主持人与嘉宾对相关资料的使用与表达有时还不够严谨规范,主要表现在对所述典故究竟属于“正史记载”还是“野史传说”缺乏明确指示,对所引资料出处的交代也不够详细。这既容易给不了解相关历史背景的观众留下错误印象,也容易对希望进一步了解有关内容的观众造成困扰。

此外,作为以“寻找百姓家的传奇”为口号的电视节目,《非常靠谱》的百姓特色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除了演艺明星与文化名人之外,很少有普通百姓能以“姓氏标识携带者”的身份走到台前讲述人生故事、畅谈家国情怀。而网络及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作为当下电视节目与广大观众沟通的重要纽带,也未能在《非常靠谱》节目中得到充分的利用。

可见,湖南卫视要将《非常靠谱》真正打造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电视节目以承担起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在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过就总体而言,《非常靠谱》相比许多传统文化节目,已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因内容沉闷、形式单调而形成的收视瓶颈,同时有效避免了同质化、庸俗化等“娱乐过度”现象的出现。而正是这种以文化为“体”、以娱乐为“用”的创新理念,将《非常靠谱》成功打造成了一档具有独立个性且能同时兼顾传统文化底蕴与大众收视诉求的高端电视节目。期待《非常靠谱》能够在保持现有特色的基础上,以更均衡的内容组织、更严谨的资料使用和更广泛的观众参与,切实展现出中国传统姓氏文化由古及今的历史脉络,以及中国人以家族为纽带薪火相传的文化品格。

三、启示: 娱乐应尊重文化、观照现实

随着国人物质生活水平与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提高,关注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正日益受到市场的青睐。特别是娱乐元素的注入,已成为此类节目改变刻板形象、赢得观众喜爱的关键所在。然而,当前许多电视节目对娱乐元素的运用,又普遍存在着庸俗化、同质化、模式化等问题。要真正在传统文化节目中把握好娱乐与文化之间的融合限度,避免因迎合观众低级需要而降低节目的文化品味,湖南卫视的《非常靠谱》节目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非常靠谱》作为湖南卫视以娱乐形式解读中国传统姓氏文化的成功尝试,对同类电视节目的最重要启示正在于,其以实践证明了“没有娱乐的文化”与“没有文化的娱乐”一样,都是违背电视媒体传播规律的。娱乐元素的恰当使用,无论对电视节目的自身发展还是传统文化的电视传承而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要真正将娱乐元素恰当运用于传统文化节目中,则应遵循以下两点原则。

尊重文化是前提。班拉杜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许多人类的学习是通过观察他人显示的各种行为方法而产生的,大众媒介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媒介。[3]而《非常靠谱》作为这样一种“学习媒介”,其成功正表明:知识教化与文化宣传是电视文化节目最基本的功能。因此,传统文化节目应以更好的满足广大观众的文化需要为根本目标,首先保证对文化知识的准确、广泛传播。如果为了追求电视节目的娱乐效果而牺牲了所传播知识的准确性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那么无论再花哨的节目形式、再广泛的传播范围,都将失去其存在意义。

观照现实是关键。对于广大观众而言,最鲜活的知识与最高级的娱乐,往往都来自于曾经经历或正在体验的现实生活。而《非常靠谱》以“明星家世”、“百姓故事”与“时事热点”为线索多角度呈现传统姓氏文化的尝试,在主题选择、内容组织及表达形式等方面努力发掘历史与现实间的契合点,才能真正将传统文化现代化、高雅文化通俗化,切实满足观众获取知识与享受娱乐的双重需要。

综合以上两点可知,只有既在内容上靠了传统文化的“厚重谱”,又在形式上靠了大众文化的“趣味谱”,才能真正打造出文化与娱乐良性互动的“靠谱”电视节目。同时,也只有这样“土生”于中国文化根基之上、“土长”于中国普通百姓之中的电视节目,才能真正抵御住外来电视节目的冲击,进而在中国本土乃至海外的电视节目市场中,树立起真正有竞争力的电视文化品牌。

注释:

[1] 参见<>。

相关期刊更多

非洲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黑龙江省教育厅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