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过小年习俗

过小年习俗

过小年习俗

过小年习俗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电视苗族聚居区节日习俗

一、 研究的缘起

湖北苗族主要分布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苗族,集中分布在宣恩、来风、咸丰、利川等县市,根据湖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2012年公布的数据,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苗族人口205817人,占全州总人口的5.45%,恩施州的苗族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典型特点。苗民一般居住在山腰或山弯里,苗族聚居的村寨由于离县城、集镇较远,因此偏僻、交通不便,相对封闭。但本民族的信仰、民族风俗、民族习惯和民族心理得到了比较完整的保留,特别是在宣恩县高罗乡的小茅坡营,仍保留着完整的苗族语言。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大众传媒的普及,苗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通过调查得知,湖北境内的苗族聚居区,主要的大众传媒是电视,本文将把湖北苗族的节日习俗与电视这种大众传播媒介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从而探讨出电视在苗族节日习俗发展变化中所起的作用,找到其中的一些规律。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为了全面了解苗族节日在当下的特点,以及电视对苗族节日习俗的影响,作者对湖北苗族聚居区进行了走访调查,采取了抽样调查研究的方式,发放问卷1000多份,收回有效问卷876份,用统计软件pasw statistics 18进行了数据的编码及统计分析,分析方法为描述统计法、比较均值法、差异显著性分析和相关分析。

三、研究结果

1、电视的普及程度和使用情况

根据调查得知,在苗族少数民族聚居区,电视的普及率达到了100%。最近几年拥有电视的家庭占到了41.18%,十年前拥有电视的家庭占到了35.29%,剩下的25.23%的家庭在二十年前就拥有了电视。从每家拥有电视的台数来看,62.5%的家庭拥有一台电视,31.25%的家庭拥有两台电视,6.25%的家庭拥有三台电视。这些苗族聚居区全部是通过电视接收“天锅”来获取信号的。收看到的电视频道达到了32个。从收看电视的目的来看,58.82%的居民是为了消遣娱乐,23.53%的居民是为了学习知识,17.65%的居民是为了获取信息。

2、节日习俗的熟悉情况

通过问卷调查得知,在12种传统的苗族节日习俗中,已经消失的节日习俗是“女儿会歌舞节”,通过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居民的调查发现,已经没有了这个节日。“四月八”牛王节这一有着优美传说的节日和“尝新节”除了一些老年人知道外,现已基本消失。而极为盛行的节日便是“大年”、“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小年”,这些节日又具有了非常浓厚的汉族特色,可见汉族节日对苗族聚居区的影响很大。

3、电视对节日习俗的影响

为了全面了解苗族聚居区居民的真实想法,特在问卷上设置了三道选择题供受访居民选择,这三道题分别是:

(一)您觉得电视会对这些节日习俗有所影响吗?

a、有 b、没有

(二)在电视节目和节日盛会上,您更愿意选择哪种形式?

a、电视节目b、节日盛会

(三)您觉得是电视更吸引人,还是节日更吸引人。

a、电视 b、节日

为了检测到聚居区居民在选择以上三个问题上的区别,特对受访人群进行了年龄、性别、受教育的程度、职业四个方面的区分。在年龄上将受访者分为儿童、青年、中年、老年四段,性别分为男、女,受教育程度分为文盲、小学、初中、高中或中专、大专及以上,职业分为农业劳动者、党政及企业职工、个体、学生、外出务工者、其它。通过描述统计的交叉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从图1中图示的比例分布可以很直观的得到,在不同年龄段,电视对节日习俗的影响上,儿童的影响最大,他们更喜欢电视,对节日习俗的兴趣不是很浓烈。老年人更喜欢节日习俗,对电视的兴趣不是很浓烈。

(2)从受教育的程度来看,电视对节日习俗的影响上,小学阶段影响最大,其中电视节目的吸引力最强,而高中或中专阶段的影响就很小了。

(3)从图2中图示的比例分布可以得到,从不同的职业分布来看,电视对节日习俗的影响上,学生

农业劳动者的影响较大,而个体和外出务工者影响相对较小,而学生在电视和节日盛会上,学生更多的倾向于选择电视,而农业劳动者更多的倾向于选择节日和节日盛会。

(4)从图3中图示的比例分布可以得到,从性别的不同来看,电视对节日习俗的影响上,女性的影响较大,在电视和节日习俗上,女性会更多地的选择电视和电视节目。

四、结论

通过以上研究结果,本文将归纳出如下几点结论:

1、湖北苗族聚居区通过国家推行村村通后,家家都已经安装了电视,电视已经成为了苗族聚居区居民生活的一部分,电视已经成为了人们学习知识、获取信息、娱乐消遣重要来源。

2、通过对苗族传统节日习俗的调查发现,传统的苗族节日习俗面临着巨大的冲击,有一些节日习俗已濒临消失,现存的一些节日习俗已经具有了非常浓厚的汉族特色。

3、通过调查发现,电视对苗族传统习俗有着较大的影响,通过交叉分析得出的结论可以总结出,电视对儿童的影响最大,与传统的节日习俗比较起来,儿童更喜欢电视。从受教育的阶段来看,小学阶段影响最大。从职业分布来看,学生的影响最大。从性别来看,女性影响最大。因此,要继承和发扬苗族传统节日习俗,电视(特别是地方电视台)要多播放一些民族传统节日习俗,通过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栏目来吸引和传承民族文化。

4、电视在推广苗族节日习俗时,要多做一些适合于儿童、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女性的节日习俗节目,这将对苗族传统节日习俗的推广和继承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柯惠新,王锡苓,王宁.传播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版。

[2]丁国盛,李涛.spss统计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版。

过小年习俗范文第2篇

陕北,由于其古老,历史文化纵深感特别强,区域内部原生文化积淀深厚,因而较多地继承和保留了原始文化的基质。加上不发达的生产方式、自给自足的农牧经济、贫困落后生活状况,又同时该种文化的素朴性和保守性。陕北方言就生长在这样一种自然地理和文化习俗的环境里。

陕北方言与礼仪习俗

礼仪习俗包括婚礼、丧礼、祭祀、迁居之礼、贺木之礼,筑屋之礼及其它礼仪,其中最重要的礼仪是婚礼、丧礼。这里将从陕北方言来窥探其中所蕴含的礼仪习俗,通过独特的礼仪习俗展现丰富的陕北方言。

1.陕北方言与婚姻习俗

婚礼:它是人生礼仪中最盛大的礼仪之一。曾说“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乡射,此礼之大体也。”婚礼在陕北礼仪中占有重要地位。陕北婚俗反映人们避凶趋吉,以及祈求夫妻和美、多子多福的愿望。据记载:“婚礼皆凭媒妁之言,不用婚书庚帖。初以识字者稀,无人解辨故第凭媒妁撮合之言,无或背弃,后虽读书者多,以相治已久乃竟废则不。聘礼则为一件银子,两三件成衣而已。有力者皆如此,无力者须备齐而后准娶。娶皆以旦不以夜,初以野旷村稀,以防暴客,今犹沿用,则婚字之义昧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城乡交流的不断密切,乡里婚俗中逐渐增加了许多新的程序,在日常生活中对婚礼的关注越来越多了。

看家:即观察并查看家庭及家庭住所情况。在陕北有女方到男方看家的规矩。“看家时女方的主要亲戚(一般是父亲)及这个女子到男方家做客,进一步对婆家房院、住宅及家庭成员作全面的了解和熟悉,男家设宴款待。”同时男方的主要亲戚都要给女方准备一些赠品与见面礼,不过现在多给女方多少不等的现金。

2.陕北方言与丧葬习俗

葬礼:人死后,由亲戚、朋友进行的哀悼仪式,人们在表达对逝者思念的同时,也寄托了对子孙的美好祝福。据载:“丧礼皆有棺无椁,无力者三日而殓,殓而即殡,有力者或七日,或五七、七日而殡。殉以刍灵。于年之清明、七月十五、十月一日扫墓化帛而已。”随着时展,现在的丧俗发生了一些变化,除了一些习俗相沿习用外,又产生了一些新的习俗。

送终:老人咽气后,子女立即嚎啕大哭,名为“送终”。不知是哪一代人传下来的,子女们如若不哭,死者来世转人,则会成为哑吧。而后则给死者净身、更衣。

报庙:指死者家属到附近土地庙哭着转三圈,向管冥司的土地神或城隍神先行报道登记。

岁数钱是老人去世,在大门外挂出“岁数钱”,按岁数每岁一张纸剪成长条状,用红长纸条围捆成一束。

下话是娘家人“下话”的礼俗。孝男孝女跪在地上,由孝子(一般为长子)向娘家诉说死者生前病因、医情及葬礼的安排,娘家人听后,有训斥的、鞭策的,也有夸赞的、鼓励的。因此俗是对不孝子女教育的机会,故至今流传。

陕北方言与饮食习俗

由于地理环境关系,陕北农作物以种高粱、谷子、糜子、荞麦、小麦、豆子为主,到明代以后马铃薯、玉米也成主要农作物。受游牧民族饮食习惯的影响,陕北人喜好食猪羊肉。榆林、延安小吃独具特色。榆林北部人好喝酒、吃肉,陕北北部各县,凡遇到各种正式场合都少不了酒和肉这两种食物。这里将从饮食方面的陕北方言来看独特的陕北饮食习俗。

1.陕北方言与饮酒习俗

酒与陕北人饮食关系至为密切,大凡祀神、祭祖、诞庆、迎娶、丧葬、节庆、宴宾等项活动都离不开酒,因而便产生出许多与酒有关的乡风民俗。

春酒:春节,俗称过年,在过年期间,要喝“春酒”,寓有康宁、吉祥、长寿的意思。

雄黄酒:农历的五月初五,陕北人为了避邪、除恶、解毒,有饮“雄黄酒”的习俗。

上大碗:陕北人在婚礼上多用大碗喝酒。即男女双方各推选人数相当几人,每人面前放一大碗,将一瓶烧酒(即白酒)分均倒入两个碗里,双方碰碗后要一饮而尽。

唱酒曲:陕北人在喝酒的过程中一般有“唱酒曲”的习惯唱酒曲曲调或信天游,或爬山调,词一般是即兴现编的,内容大致分为三种:敬酒歌、对歌和戏谑歌。敬酒歌是向客人敬酒时的劝酒歌,内容多赞美、恭敬。如:“骑马难遇硬塄塄,咱俩难遇这么一阵阵。山丹丹开花背阳畔红,喝酒人儿是英雄。”酒曲拉近了主客间的距离,融洽了主客间的感情。

2.陕北方言与吃食习俗

陕北小吃历史悠久,文化内涵十分深远,单就那些小吃的名称就含着无穷的韵味。陕北方言中关于饮食习俗的词汇非常丰富,这里将举例说明。

荞面饸饹:由精制荞麦制作成粉条状,与陕北羊腥汤相配食用,味道鲜美可口,在陕北民间有“荞面饸饹羊腥汤,死死活活相跟上”之说。

抿节:在陕北方言中读“抿节儿”,节音儿化,所以也写作“抿尖”。抿节用的面是由豌豆和小麦磨合而成的杂面,将和好的面团放在密布筛孔的特制抿节床上,用手掌抿压而下,然后将抿节下锅煮熟,浇上素汤,其味清淡可口,带一股豆香味。

油馍馍:圆形环状,炸熟后金黄似铜钱,在陕北民俗中是富裕吉祥的象征。黄米磨面细箩,用软米熬成滚米汤烫面,置热炕发酵。面发后,摊制成一个个中间有孔的小圆饼,入油锅炸至红褐色即可。

3.陕北方言与吃“糕”习俗

陕北的“糕”是陕北老百姓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的必需品。“由于‘糕’与‘高’谐音,寓有兴旺发达、节节高升的吉祥之意,吃糕增添了人们过节、贺岁时的喜庆气氛,同时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糕的风俗。”与之相应反映这些民俗的方言词就极其丰富,具有浓郁的文化特点。

满月糕:孩子满月这一天要吃糕,叫“满月糕”。遍请亲戚,以答谢接生婆和送礼的诸亲眷。

翻身糕:孩子的生日要吃“翻身糕”,希望炸去晦气,带来好运,取高升旺长之意。

坐底糕:孩子结婚那天,要捏个猪头状的糕放在盆底,叫“坐底糕”,象征这对夫妻今后的生活不缺吃穿,美满幸福,“坐底糕”不能送人。

陕北方言与服饰起居习俗

1.陕北方言与服饰习俗

陕北除宜川、延长、延川三县靠黄河岸的几个乡镇外,榆林和延安的其它县(区)均不产棉花,可陕北气候又好像只有冬夏,没有春秋,冷刚过去热便来,热才消退却转冷。再加上黄土及其松散,风一吹,便吹来满天黄尘,受这种种条件的限制,陕北的农民穿衣服别具一格,形成自己特殊的衣饰美学。

羊肚子手巾:陕北农民从前很少戴帽,通常用一块粗白布或白毛巾包头从前扎,以巾代帽,称作拢羊肚子手巾,它夏天遮晒、冬天御寒,又可擦汗、洗脸。民歌中就唱的“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哥哥拢头怪好看……”。

对门门:陕北男人上衣,多为黑、蓝、灰褐色的土布衣料,不论是单衫、夹衣、棉袄,一律低领对襟式,所以这种衣服叫“对门门”衣裳。

陕北人在冬夏交际,还有人头戴毡帽,腿绑裹腿,脚穿毡靴。这均反映在陕北较为寒冷的气候条件下,人们从事农耕、游牧等不同生计生活的需要,以及历史上各游牧民族、农耕民族服饰文化上的相互影响与继承。据载党项服饰:“男女并衣裘褐,仍披大毯。”“大裆裤”、“裹腿”、“羊肚子手巾”显然是从游牧民族演化而来。

陕北方言反映了陕北人的服饰特点,陕北人的服饰又丰富了陕北方言。

2.陕北方言与居所习俗

由于陕北的独特地理环境,陕北人的居所独具特色。陕北的窑洞、土炕孕育了数千年的黄土文明,陕北这种独特的起居丰富了陕北方言。

窑洞:陕北人居所大部分以窑洞为主,它蕴含着北方民族穴居的历史遗风,它是陕北人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港湾。“石窑砖窑墙不透风,天配的姻缘合不上个婚”陕北窑洞有土窑,石窑、砖窑等。用石头或砖砌成窑面的窑叫“接口子窑”,另外还有种叫“薄壳窑”,它们是土窑的继承与发展。陕北有种说法“富不富看窑洞,修下窑洞攒家当”。

陕北的窑洞、土炕记载了陕北人的繁衍生息。奋发自强的生活痕迹,它们昭示了一个民族的传统、源远流长的民风民情千秋轮回。

陕北方言与岁时节令习俗

1.陕北方言与过年习俗

陕北人过年,人们都怀着巨大热情和十分的虔诚、认真、隆重来迎接春节的。千百年来形成的年俗,不折不扣的代代相传。

做年茶饭:陕北人过年要做大量熟食,叫做年茶饭,主要做黄馍馍、油馍馍、糕、

粉条、凉粉、豆腐等。过年讲究“烧黄二酒,猪羊二肉”,烧酒一般都是买,黄酒则用

小米、高粱与曲块碾成面酿制,猪肉、羊肉是过年必备食物。

送灶马爷:传说腊月二十三灶马爷要上天给玉皇大帝报告民间的事,家家吃杂面,给灶马爷吃好的,以让他上天说好事。

打醋坛:除夕晚上,男子左手拿铁勺,勺内放烧红的碳块;右手拿醋瓶,到每个神位前向红碳上浇点醋,醋香味喷发而出,弥漫四周,如此这般,净化神坛。

开门炮:年月尽晚上明交五更,先在室内放一炮,然后把门打开,在门外也放一炮,叫“开门炮”,预示新的一年开始。接着放一串鞭炮,在炮声中迎来新的一年。

2.陕北方言与节日习俗

节日在陕北民俗中是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每个节日的民俗文化中都有许多方言来抒发这种民间情感,民俗为方言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由于历史悠久,各族文化遗产丰富,自然灾害所产生的畏惧天神、鬼魅等原因,陕北的节日特别的多,几乎月月有节日。尤其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在陕北习俗中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每个节日习俗文化中都有一些方言与民歌来抒发民族感情。

五月端午:即端午节,这时是开始收获的季节,“五月里来五端阳,软米粽子蘸砂糖”。这天在早上太阳出来前上山采“艾”给孩子门别在耳朵上,门上方,窗棂上也放“艾”,以防凶神恶煞进宅伤人。这天女孩要带香包,男孩要戴“花绳”,“花绳”是用各色线搓成的细绳,为防恶鬼,保平安。

九月九:“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割忙,谷子呀糜子呀,到处一片黄。”以秋杂粮为主要农作物的陕北,毫无疑问九月是最令人眼热、令人神往的季节了。“九月九,家家有”,一年中重阳节是相对富有的。陕北人在重阳节白天忙着收割庄稼、“打场”,月亮上来了,人们缓缓出门,爬上附近的小山,深情的望着自己熟悉的村庄,慢悠悠的抽两支烟,在山上插柳(陕北没有茱萸,用柳代替),看山坡的野生。勾勒出一幅极其美妙的图画。

陕北方言形象而概括地描述了陕北人的生活习俗,详实的叙写了陕北礼仪、饮食、服饰起居、岁时节令等生活习俗,这些都是陕北人在黄土地上走过的风风雨雨,在生前身后留下的串串足迹。“生活习俗借助语言来储存、传承、发展和规范人们的行为,而语言又通过对生活习俗的储存、传承得到自身的丰富与发展,它们相辅相成,互相依存”特定生活风俗形成特定方言,特定方言又成为生活习俗的重要资料。

过小年习俗范文第3篇

习俗:吃团圆饭,祭祀,熬夜守岁。

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都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贴窗花、贴福字。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2、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习俗:春节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等为主;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一家人吃团圆饭,一起看春节晚会。

3、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习俗:看灯、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4、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

习俗:起火烧饭、吃冷食。

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在这段无火的时间里,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节”。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5、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

习俗:扫墓、踏青。

春风拂煦清明节,踏青祭祖念先人。清明扫墓祭祀,缅怀先人寄托哀思,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庭共同记忆,促进家庭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6、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习俗:吃粽子、赛龙舟。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夏5、重五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这一天的活动现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带五色线,做香囊,门上插艾。

7、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

习俗: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礼拜七姐、女红。

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

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

8、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

习俗:放河灯、祭祖、祀亡魂、焚纸锭等。

意义:俗称鬼节,祭祀先人、放水灯等。

中元节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七月十五上坟扫墓,祭拜祖先。

传说中元节当天阴曹地府将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按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成为中国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

9、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习俗:赏月、吃月饼。

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轻松的欢娱。“民间拜月”则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10、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习俗:登高、插茱萸。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中国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11、冬至:每年12月21、22日或23日。

习俗:吃饺子,吃汤圆,喝羊肉汤。

意义:冬季的开始,祭天祭祖。

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都要祭天祭祖。

12、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

习俗:吃腊八粥、腊八蒜、腊八面。

意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

腊八节的到来,就意味着离中国传统的春节越来越近了,浓浓的年味,在空气里蔓延开来。在这个芳香弥漫的腊月时分,品一碗热乎乎的腊八粥,不仅养生,更寓意丰收美好。

13、祭灶: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

习俗:除尘、吃灶糖。

意义:灶王爷上天的日子。

过小年习俗范文第4篇

五年级二班    徐振珍

一、活动的背景:

春节俗称“过年”,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每年从腊月二十三起就开始打扫卫生,准备年货,给小孩添置新衣服。到了腊月三十(也叫除夕),全家老小一起守岁,当新年钟声敲响时,鞭炮齐鸣。以后的几天大家走亲访友,相互拜年,致以新年的祝福。吃好吃的、收压岁钱、放鞭炮是我们小朋友最喜欢的春节习俗。我们对这个节日了解多少呢?我们怎么样才能更加了解我们的春节呢?我们就决定开展《走进春节》的综合实践活动研究。

二、活动目的:

1、了解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每一个华夏儿女最期盼的日子。

2、让学生较全面地了解与新年有关的知识,从形式上的过新年到走近新年,研究新年,认识春节的由来、礼节及相关习俗。

3、亲自到超市、饰品屋、节日礼品屋等进行参观、调查、访问,还可以上网查询有关资料。

4、通过手抄报、摄影、绘画形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继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三、活动过程设计:

(一)导入:

你对这些习俗了解吗?对于春节你最想了解什么?如果我们都拿来研究,那工作量就太大了,不妨选择感兴趣的分组研究,班上交流我们的研究所的,好不好?

(二)分组确定研究话题

表格设计如下:

组 别

探究主题

组 长

组 员

内 容

成果和体会

内容选择:

(1)回溯历史渊源——春节的来历

(2)流落民间的饮食文化——包饺子、年夜饭

(3)春节的传统风俗习惯——办年货、扫尘、贴春联、拜年、放鞭炮、接财神

(4)春节新畅想——对于现在我们这里不许燃放鞭炮您赞成吗?压岁钱怎样花才有意义?

(三)制定活动计划及途径

第一组:春节的来历调查小组。

可以上网查阅资料,了解春节的由来与传说;走向图书馆,搜集关于春节的资料,最后进行加工整理,编写小报,供大家欣赏。

第二组:饮食习俗调查小组。

该组成员可以到食品批发市场、各大超市,了解春节期间人们的购物情况。其中,关注饺子、汤圆一类的大宗食品,拍摄饺子、汤圆的品种,品尝它们的味道,可以从实物到图片、文字,然后到自己亲自动手包饺子、撮汤圆,最后编写小报,感受到活动的无限乐趣。

第三组:春节风俗习惯调查小组。

该组成员可以走街串巷,到各大商场、超市进行现场调查、采访,了解春节前后最受人们欢迎的春节饰品,如中国结、红灯笼、对联、窗花、大红“福”字、鞭炮,然后学剪窗花、制作灯笼,培养动手能力,并且将自己的收获制成小报。

第四组:春节新想法调查小组。

该组成员到社区和街道走访人们对一些春节习俗的新看法,以及旧风俗造成的一些弊端,形成自己的资料。你过年时放鞭炮吗?你放鞭炮时遇到过安全事故吗?对于现在我们这里不许燃放鞭炮您赞成吗?为什么?你收到过压岁钱吗?你是怎么花的?你如何看待这些风俗?50年后的春节和今天有什么不同?传统文化该不该丢?等问题可以探讨。然后通过表格、小报汇报学习成果。

过小年习俗范文第5篇

2022年元旦放假时间是2021年的12月31日到2022年的1月2日,总的放假三天,2022年的元旦高速是没有免费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22年元旦放假安排是什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2年元旦放假安排是什么2022年元旦节日期间放假时间安排:2021年12月31日-2022年1月2日。元旦高速不免费,高速免费通行的时间范围为春节、清明节、劳动节、国庆节共四个国家法定节假日以及当年办公厅文件确定的上述法定节假日连休日,免费时段从节假日第一天0点开始,节假日最后一天24点结束。

如何庆祝元旦全中国甚至是全世界都知道,很多国家都把元旦定为法定节日,在元旦这天放假。新中国成立后,也规定元旦为法定节日,放假一天。

现在比较普遍的就是由团体组织的活动,如元旦联欢会、挂庆祝元旦的标语、或举行集体活动等。甚至,元旦这天对年轻一代来说只意味着一天的假期。

保留着中国传统的庆祝方式就在于民间了,尤其是在农村。每到元旦,家家户户都会燃放炮竹,杀鸡宰鹅的,拜祭过各方神灵后,就是一家人团圆,聚一餐。至于更为浓重的庆祝方式暂时还没见过。

元旦习俗北方的元旦习俗

我国的北方冬季天气非常的寒冷,昼短夜长。从元旦的时候开始,农闲的百姓杀猪宰羊,盘腿坐在土炕上,聊聊家常,不会出去干活,也不出门,直到正月十五的手才会结束。因天气非常的寒冷,东北元旦饮食主要以冻品、腌菜、乱炖为主。像冻饺子、酸菜炖粉条、腌雪里红等都是元旦必备的食物。

北京小孩子新年要吃冰糖葫芦,象征着新的一年红红火火。文俗方面:扭秧歌、踩高跷,东北二人转,都会在庙会上接连表演。天津这个地方在这个节日的时候就会剪窗花,贴对联,文娱活动应接不暇。山东在元旦这一天学生向孔子神像拈香祭拜,以期待来年金榜题名。

南方的元旦习俗

较之于北方元旦习俗之“俗”,南方元旦的习俗则偏向于“雅”。在江浙一带,元旦时节把竹竿束于草上,点火燃烧,称为“庆田蚕”。绍兴元旦会用“茶碗茶”待客,有的还要放入橄榄和金桔,称它是“捧元宝”。

在福建这个地方,闽音“春”与“剩”相同,元旦吃饭时要在米饭上插上红纸做的花,俗称“春饭”。春饭是“年年有余”的象征。在广东,元旦拜年的时候,长辈会以红包或柑橘赏给晚辈,也是吉祥如意,来年结余的象征。

台湾元旦习俗

在宝岛台湾,元旦这一天全家老少都要围在一起聚餐,餐桌上摆放着火锅,这叫做“围炉”。参加“围炉”的人,桌上的每样菜都需要品尝一下,也要象征性地喝酒,以讨来年红红火火。

在元旦的时候,台湾同胞会吃长年菜。所谓长年菜,其实就是俗称的芥菜,台湾人认为这种菜叶长象征命长。有些人在煮菜时还要加上粉丝,寓意着绵绵不断,长生不老。

西藏元旦习俗

在藏历新年中,家家都需要摆上“卓索切玛”,上面插上用酥油塑制作的彩花,祈祷来年五谷丰登。妇女要做“卡塞”这种用酥油制作的糕点招待客人。窗户要换上新布帘,房梁和厨房要装扮哈达,好歌善舞的牧民围着篝火载歌载舞,展现出一派喜庆的气氛。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元旦的习俗还有很多。地大物博的祖国,元旦国内各地习俗都是不一样的。

相关期刊更多

国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文史研究馆

中国校医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消防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