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钱塘湖春行原文

钱塘湖春行原文

钱塘湖春行原文范文第1篇

伍相祭是每年嘉兴端午文化节两大祭祀活动之一。6月6日上午10点,伍相祭在嘉兴壕股塔旁的伍相祠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38名伍氏后裔身佩黄色绶带,与嘉兴市民共同虔诚地祭拜一代贤相伍子胥。

“节届端午,贞魂以降。粽缠彩线,酒洇雄黄。奉香顶礼,祭我伍相。忠魂何在?哀思何长……”淅淅沥沥的雨声和着庄严的祭文,令人感到凝重。

目前,全世界共有500多万伍氏后人,来自世界各地的伍氏后裔对嘉兴隆重纪念伍子胥,非常感动。在伍相祠春秋大义殿内,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伍氏研究会(筹)敬献了贺词,贺词写道:“锦绣嘉兴,江南奇秀,衣冠鼎盛,俊彦如云,胥公伟烈,名垂竹帛,嘉禾仕庶,崇德敬忠……”

今年嘉兴端午文化节,更加注重伍子胥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传承价值,扩大“伍子胥与嘉兴”、“伍子胥与端午”的对外影响。那么,伍子胥与嘉兴有着怎样的渊源?

嘉兴纪念伍相地名

伍子胥是我国家喻户晓的著名历史人物,他文能经国,武能治军,七荐孙武,发展农耕,兴修水利,并开挖了中国第一条运河――胥江;他相土尝水,象天法地,规划建造了吴国都城――“阖间大城”(苏州古城),在伍子胥的辅佐下,吴国“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一跃成为天下强国。

春秋时期嘉兴一带虽然人口稀少,但在吴越两国争霸中却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吴越两国分处太湖南北,太湖北面和西面紧靠着山脉,而太湖东北面就是杭嘉湖平原,嘉兴是从越国到吴国的必经之地。

春秋时期的嘉兴,是伍子胥军事活动的舞台,也是伍子胥的伤心之地。最赏识伍子胥才能的吴王阖闾死于嘉兴,从此伍子胥的人生发生了逆转,从吴王阖闾对伍子胥言中计从到夫差屡屡不听伍子胥的忠谏,最后因力谏而死。伍子胥对嘉兴苦心经营被夫差弃之如履,导致这里成为越国进攻吴国的基地。伍子胥的命运转折并不是他个人才能的问题,而是吴国君主夫差刚愎自用、志大才疏。在吴国故地,纪念伍子胥的地名很多。嘉兴有哪些地名与这位忠义贤相有关呢?

胥山,也叫张山,或称“史山”,原是嘉兴城郊境内惟一的山丘,现坐落在城东30里外南湖区大桥镇东胥山村。胥山因相传春秋时,伍子胥在此练兵,死后葬于此而得名。1937年初,考古学家张凤到胥山考古,发现吴越春秋时期的陶器数件,并有镌刻“山海”两字的宋元古砖。

嘉兴无山,这座二十来米高,面积近百亩的小丘,历来被嘉兴人看重。元代大画家吴仲圭绘《嘉禾八景图》,其七“胥山松涛”,写的即是此地风光。另一位大画家、清末海上画派的先驱之一蒲作英,别号“胥山野史”,作有“瑶天雪影照琼姿,珍重山村看几枝”的诗句。胥山旧有伍子胥的墓、祠,有磨剑石,有凝望水溪的石龟,有名人在此读书的胥山草堂。

沿着胥山遗址向东700米,有一个“伍子塘”,相传是当年伍子胥为兴水利、通盐运而开凿的。从春秋起,伍子塘是嘉兴的一条重要河道,2000多年来,泽惠于嘉禾。伍子塘也是南湖区与嘉善县的界河。伍子塘北接陆斜塘,至西塘。西塘引胥山之水入境,故亦称胥塘。西塘现为江南著名的六大古镇之一。

位于嘉兴嘉善与苏州吴江之间的汾湖,古称分湖,是春秋时期吴越分界湖。当年伍子胥正是在这里带领吴国军队跨过分湖,开赴越国作战的前线。“胥滩渡口”就是对历史的纪念。嘉兴海盐武原镇红益村,古称胥溪村。当年伍子胥逃亡到吴国,不愿卷入吴国王室权力斗争中,就来到胥溪村隐居。后来伍子胥被吴王赐死,海盐百姓为了纪念他,就在胥溪村建了尚胥庙。海盐还有“练浦古战场”,关于伍子胥的传说一直回荡在这片土地上。

钱塘“潮神”伍子胥

“八月十八潮,天下壮观无”。在杭州、海宁、萧山一带,民间一直把伍子胥作为钱江潮神。海宁有一首民歌唱道:“盐官海神庙金碧辉煌,潮神伍子胥坐上方,俚人众男女虔诚朝拜,祈求伍王爷保邑安疆。”《盐官镇志》记载:“每逢八月十八,一对忠魂(指伍子胥和文种)乘着素车白马,站立潮头之上,为复仇而怒吼、奔腾,形成惊心动魄的钱塘潮,谓之‘扬波雪愤”’。

相传吴王把伍子胥尸体投入浙江(今钱塘江)喂鱼虾,忽然风起潮涌,一浪高过一浪,一匹白马,载着一位白盔白甲,手持宝剑的将军,统领千军万马,呼啸奔腾而来。吴国百姓说被冤杀的忠臣伍子胥驾御江潮,复仇血恨。为了平息潮患,人们在钱塘江畔的吴山建伍公庙祭祀伍子胥,还尊他为潮神。海宁每年都有气势宏伟的祭潮神活动。

历代大家吟诵伍子胥的诗词数不胜数,特别是唐宋以来,文人开始大量地把江潮与伍子胥固定地连在一起,咏潮往往说到伍子胥,成为一个常用的典故或者说是文学意象。如: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白居易《杭州春望》)

伍相庙中多白浪,越王台畔少晴烟。(李绅《遥和元九送王行周游越》)

浙波只有灵涛在,拜奠青山人不休。(徐凝《题伍员庙》)

山藏伯禹穴,城压伍胥涛。(孟浩然《与杭州薛司户登樟亭楼作》)

冤深陆机雾,愤积伍员涛。(张祜《哭汴州陆大夫》)

怒势豪声进海门,舟人传是子胥魂。天排云阵千雷震,地卷银山万马奔。(米芾《绍圣二年八月十八观潮浙江亭》)

何处潮偏盛,钱塘无与俦。谁能问天意,独此见涛头……北客观犹惧,吴儿弄弗忧。子胥忠义者,无覆巨川舟……破浪功难敌,驱山力可并。伍胥神不泯,凭此发威名。(范仲淹《和运使舍人观潮》)

千年未息灵胥怒,卷地潮声到枕边。(陆游《夏秋之交小舟早夜往来湖中绝句》)

钱塘湖春行原文范文第2篇

他诗歌的影响力不仅在文化圈子里流传,同时也风靡娱乐界。他的《长恨歌》、《琵琶行》等流传之广,连小孩及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都在传唱,青楼女子也因会背诵白居易的《长恨歌》而身价倍增。

少年成名志在兼济

白居易,一位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盛名并影响深远的中唐诗人。白居易生于河南新郑一个小官僚家庭。青年时期家境贫困,使他有机会深入地了解和体恤到了百姓的疾苦。他生于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的动乱时代,离乱使他较早地成熟。

白居易家境寒素,无法像豪门贵族的后裔那样,可以借赖祖上的荫庇,过上富足的生活,只能靠勤学苦读去博取功名。

他来到京城长安,这里文化隆盛,人才荟萃,他希望他的才学能得到达官显贵的赏识,能被举荐而取得一官半职,以实现其“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十六岁的白居易在这里遇到了一位有知遇之恩的贵人――大诗人顾况。

顾况擅长诗文,但生性狂傲,后辈的诗文他没有看得上眼的。当他看到眼前是一个年轻人,又听说他的名字,便笑着拿他的名字打趣道:“年轻人‘长安米贵,居大不易’。”白居易的名字取自于《礼记》“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顾况并非不知其姓名的出处,仅仅是和这个年轻人开一个玩笑。白居易将自己的诗篇呈送给顾况,当顾况看到《赋得古原草送别》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后,不觉一震,接着大加赞赏,说“有句如此,居易何难?”于是不觉迎门礼遇日:“吾谓斯文遂绝,复得吾子矣。”在顾况的大力推荐下,白居易一举成名。

但仅有文名还不够,尚须获得功名。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主持进士考试,选拔英才,白居易考中,被朝廷授任为校书郎。元和二年十一月,白居易被征召到翰林做学士。三年五月又授予他左拾遗的官职。白居易自认为遇到了开明的君主,因此要用平生所学得的知识,上报君主的恩遇。左拾遗为皇帝跟前的谅官,他屡次上书请革除弊政。为了反对宦官吐突承璀做掌握兵权的“招讨宣慰使”,他当面指责唐宪宗李纯的错误,由此惹怒了皇帝,幸亏有李绛的救护,才免于获罪。白居易写出了许多令“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使“执政者扼腕”,令“握军要者切齿”的讽喻诗。

元和十年六月,两河的藩镇联合叛唐,派人刺杀了当时力主讨伐藩镇的宰相武元衡。时年44岁的白居易,第一个做出快速反应,他上疏请求限期严缉凶手。不料,当朝宰相韦贯之等以白居易身为东宫官,却先于台谏“越职言事”,不免嫌恶。一些素来对白居易没有好感的人又趁机诬告说,白居易的母亲是因为看花坠井而死,他还作《赏花》及《新井》诗,其行为有伤名教。于是,当年八月,奏贬白居易为江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又落井下石,说白居易不宜任地方长官,于是又追贬为江州司马。

元和十五年唐穆宗李恒即位,自居易被召回长安。但眼看到皇帝荒于酒色,不管朝政,大官僚内部争权夺利互相倾轧,他不愿卷入斗争旋涡。加之他论河北三镇的奏疏不被采纳,于是主动请求外调,被任命为杭州刺史。

这次放外任,对白居易来说是不得已的选择,但对杭州百姓来说,却是一件幸事。因为他在这里治理了西湖,使得在咸潮、江潮、干旱之患威胁下艰难生存的百姓,得以度过一个个“凶年”。

他在任内对西湖的整治和六井的修建,为城市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杭州经济日渐繁荣。他在杭州写下的300多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使西湖风光名声大振,也为以后的西湖开创了一个诗意的范本。

唐文宗即位后,下诏升任白居易为刑部侍郎。会昌初年白居易辞职回家,最后在家中病逝。

外任杭州治湖疏井

有关白居易的评说很多。很多学者认为,在政治上,左迁江州司马对他的打击最为沉重,这一事件,成为白居易一生的重要分界线。从此他由“志在兼济”,迅速而全面地转为“独善其身”,决心做到“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言”(《重题》)。

实际上,这个认识将白居易的思想简单化了。白居易一生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杂糅的色彩,但主导思想则是儒家的。他常言:“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喻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与元九书》)。

“口不言”,是险恶环境下不得已的选择;而“重享受”是忧国忧民的“苦中作乐”。即使在逆境之中和避祸时期,“兼济天下”是他深植心底始终不渝的理想,兴利惠民仍然是他内心执着的坚持。

他在宦海几经沉浮,待环境宽松、少有羁绊之时,他便开始着手恤民济世的事业。白居易在知天命之年治理西湖和73岁高龄凿通伊河水利工程便是明证:

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白居易受命出任杭州刺史,他从长安绕道襄阳南下时,乘船行经无边浩渺的洞庭湖,当见“洞庭与青草,大小两相敌,酉殳酸水族窟穴多,农人土地窄”时,油然而生治水以供民生的宏愿,写下《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诗,中有“安得禹复生,为唐水官伯?手提倚天剑,重来亲指画,疏流如剪纸,决壅如裂帛”之句,抒发了他向往大禹那样治水安邦的宏愿和理想。他如是说,也是如是做的。

白居易来到杭州,这里是他熟悉的地方。幼年时因避战乱,他曾随父母来过江南,江南宜人的气候和四时美景令他难忘。这次来杭州做父母官,身份的改变使他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杭州因水而美,历史上也常常因水而患,江潮之患,湖水之患。因此,治水历来是杭州人的一个情结。做这里的父母官,能治水者必是好官。

杭州的形成是一部“山海经”。钱塘江从上游挟带的大量泥沙在漫长岁月中堆积下来,在钱塘湾大潮的顶托下逐渐形成了冲积平原。但在上古时,这里还是一片,而西湖为江海间一湾,群山环其三面如块形。秦汉时,由海湾变成泻湖,渐成湖泊。直到距今六七千年前,杭州一带有一宽度足以和现今的杭州湾相比拟的河口,大约距今2000年前左右才湮废,西湖正是此河口湮废的结果。

史载当年秦始皇初到钱塘,但见江面辽阔,欲达会稽而不可渡,只得解缆西行120里至富春江横渡而去。汉代以前的西湖仍有海潮出没,处于若有若无之间,汉晋时才有相对固定的湖泊。因地处武林山麓当时称武林水。唐代又因地处钱塘县境而称钱塘湖。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杭州既面临大海咸潮的侵袭,又常遭江湖的水患和旱魔的威胁,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

白居易来到杭州正逢大旱。天旱无雨,禾苗枯黄,人畜饮水困难。摆在

他面前最要紧的事就是解决缺水的问题。筑堤蓄水,灌溉农田,成了他抓的头等大事。当时的西湖被称作钱塘湖,也叫上湖。这是因为,它的北部还连接着一个湖泊,水位比它低,称为下湖。但那时的西湖年久不治,淤泥堵塞成患。当时西湖湖岸虽有旧堤,但太低矮,又年久失修,下大雨时,湖水横流,难于蓄存;到了天旱时,湖水又不足,难于灌溉。加之豪强占湖为田或擅自泄湖以溉私田,农人的日子更加苦不堪言。

了解到钱塘湖水利情况和民情后,为了增加西湖的蓄水量,白居易调集民夫清挖西湖的淤泥,在上下湖的连接处修筑了一条拦湖大堤。他还颁行水量调蓄措施,使千顷良田有充足的水得到灌溉,顺利度过了荒年。为了确保用水的充足与公平,他选定二位“公勤军吏”专管西湖之水,严禁破坏堤坝和盗泄湖水的行为。并设圣塘闸等三闸。闸门每日定时开启和关闭。使湖水循环往复,也让下游的农田得以灌溉。

白居易的这一举措,使西湖的性质从此改变,它从一个天然湖泊演变成了一个人工湖泊。这项治湖工程确保了千年来西湖灌溉的功能,泽被万代百姓。

此外,白居易还疏浚了杭州城区内的六口老井,并广辟水源,解决民生用水问题。

杭州濒临钱塘江,由于受钱塘江咸潮的长期侵蚀,淤积成的陆地盐碱性很重,地下水咸苦不堪饮用。这座在隋代就已设为郡治的江南名的城中居民却只能饮咸苦的井水,到西湖取水还有一段距离,到四周山中溪涧取水,路途更远。自唐宋至明清,解决饮用水的来源,都是事关城内居民日常生活的重大问题。

第一位全面着手解决杭州居民汲井取水问题的官员当推李泌。李泌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至兴元元年(784年)任杭州刺史期间,开治六井。南宋《乾道临安志》说李泌“为杭州刺史,引湖水入城。为六井以利民,为政有风绩。”

李泌始建的六井,不是从地表向下深挖而取地下水的井,而是引西湖水通过管道到一定位置而蓄水的井,类似于蓄水池。建造六井的工程包括入水口、地下引水管道、出水处与蓄水井等部分。先在西湖东侧地下挖入水口,并设水闸,再在入水口与城内出水口之间的地下开掘深沟作为引水渠道,沟底低于西湖水底,沟内砌石槽,槽内安装竹管为输水管。又在出水处开挖大池,池壁池底砌以砖石,用以蓄积饮用水。这样,只要西湖不干涸,城内井中就淡水不竭。

白居易到杭州做刺史,距李泌建造六井已经四十年。这时,地下引水管道已被淤塞,水流不畅,影响了城内六井的供水。白居易继续李泌这一利民业绩,彻底治理西湖,疏通六井。他在《钱塘湖石记》中写道:“其郭中六井,李泌相公典郡日所作,甚利于人,与湖相通,中有阴窦,往往堙塞,宜数察而通理之。”

白居易疏浚六井的工程并不顺利,当时有些人出于自身利益,找出种种理由加以反对。有的人认为,放湖水灌田、抗旱救灾与疏井蓄水供民用两者有矛盾,湖水用于灌田,则会造成“六井无水”;有的认为,湖水浅了,水源不足,影响流量,也会使六井缺水。

对于这些意见,白居易翻查了西湖水域的历史资料,又进行了实地考察,作了合理的分析。他认为灌田与蓄井水供居民饮用,两者完全可以兼顾。西湖的湖堤加高了,蓄水量也增大了,湖水“不啻足矣”,何况“湖中又有泉数十眼,湖耗则泉涌,虽尽竭湖水,则泉用有余”,担心湖中无水是大可不必的。而且“湖底高,井管低”,那种以为水浅会影响管道流量的疑虑也是多余的。

白居易经过细致周密的准备工作,开始在李泌建井的基础上,全面着手进行引湖疏井,耗时约半年左右,完成了这一利民工程。

西湖的整治和六井的修建为城市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杭州经济日渐繁荣,人口也迅速增加。据《乾道临安志》记载:“自陈置钱唐郡,隋废郡为杭州,户一万五千三百八十;唐贞观中,户三万五百七十一,口一十六五万三千七百二十九;开元中,户八万六千二百五十八”。在一百多年间,杭州户口增加了近五倍。

当时,杭州城北武林门

带,由于大运河的通航,成为重要的货物集散地;城东南的江干一带,成为海外贸易的码头。江中海舶云集,市区内商铺众多,所谓“骈樯二十里,开肆三万室”,俨然成为东南一大都市。到宪宗时期(806―820年),杭州已是“户十万,税钱五十万缗”,占全国财政收入一千二百万缗的二十四分之一。

永远的西湖永远的白居易

今天在杭州西湖的东北角,圣塘路的北头,有一个圣塘闸,是西湖最早的水闸“石函三闸”之一。年代久远,石函三闸的另两闸都已无迹可寻,只有“圣塘闸”,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不过,今天人们记得“圣塘闸”,却不是因为“闸”,而是因为“圣塘闸亭”亭壁上的那篇《钱唐湖石记》的作者:一千多年前的杭州刺史、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

圣塘闸是白居易当年治理西湖的遗剩。他撰写的《钱塘湖石记》,留记着他治水惠民的拳拳之心。因此人们说,阅读西湖要从“圣塘闸”开始。

在这篇不足千字的《钱塘湖石记》中,他述说了治湖疏井、引水灌田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并谆谆告示后来者要合理地管理与利用西湖水。灌溉农田在当时是件大事,他计算出,放湖水灌溉农田,湖水“每减一寸,可溉十五余顷;每一复时(即一昼夜),可溉五十余顷”。对湖水有专门机构管理,放水时有专人负责看守'定时间,量水位,“节限而放之”。

文中规定在遇到大旱时,减少百姓申请放水的程序,百姓可直接报告给州里,由州里通知管水所直接取水。他严禁破坏堤坝和盗泄湖水的行为,对违反规定者设了一个今天看来十分环保的惩罚的条例:如果穷人破坏了西湖的堤岸,就罚他去种树;如果富人破坏了堤岸,就要到水里面去捞水草。

据说白居易离开杭州时,把官俸留在州库,作为公家缓急之需。在白居易以后,不少杭州官员仍遵循白居易在那篇《湖石记》中的叮嘱,注意修治六井与两湖,使得西湖的水利工程得以泽被千秋。

公元825年,白居易任满离杭。面对西湖,他一往情深:“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因为这是白居易“志在兼济”思想的真实体现,是他一生最大的慰藉。他走的那天,杭州十万百姓扶老携幼夹道送行。人们提着酒浆,相送十里,以表达对他的敬意和感念之情。

看着这位父母官渐行渐远,风中传来诗人的告别:“耆老遮旧路,壶浆满别筵。甘棠无一树,哪得泪潸然?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可见他念兹在兹的,永远是人民的福祉。

读到到这里,你或许会问:阅读西湖为什么要从圣塘闸开始?那个充满诗意画意的白堤呢?那不是白居易当年治理西湖的遗剩吗?但史学家们却无情告白:白堤原称“白沙堤”,并非白居易所筑。白居易修筑的长堤名日白公堤,在沧海桑田的巨变中早已湮没得不见踪迹。现如今的白堤早在白居易筑堤之前就存在了,而白沙堤是何人所筑?这条堤又有些什么样的故事?已无从知晓。

一条白堤是无迹可寻,而另一条白堤是无史可寻,而杭州人却愿意将这两条堤合二为一,并指着白沙堤言之凿凿:这就是白公所筑之堤,这就是白堤。

其实,这又有何不可?杭州人喜欢这么说,这是民间的认定。要知道“杭州若无白与苏,风光一半减西湖”,杭州最著名的两位治水者,也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两位大诗人:自居易和坡。因为有了大诗人白居易,有了充满诗意的白堤,西湖才情意绵绵了千余年。

史载白居易主持的水利工程并非仅有西湖,在白居易七十三岁高龄时,还凿通了伊河险滩。当时他眼见洛阳附近的伊河船民,在冬季盹须涉水背纤拉船过险滩,十分辛苦,兴利恤民之心又激发他“誓开险路作通津”,于是抛散家财,领导疏浚,凿通了龙门潭以南的八节滩和九峭石,航道遂大为改观。

钱塘湖春行原文范文第3篇

2004年6月22日 湖南省株洲市

解说:2004年6月22日,湖南省株洲市公安局荷塘分局红旗南路派出所接到市局110指令,有人持假身份证在建行320分行开户。

凌建明 湖南省株洲市公安局荷塘分局红旗南路派出所所长:根据一线民警跟我们汇报的结果,我们所里面侦破小组认定,有可能是一起制卖假的证件,或在外面行骗,把资金打到银行,以虚假身份证提取为目的(的案件)。

解说:然而在对该案的进一步深挖中,办案民警发现其中有着许多蹊跷,嫌疑人黄南春不仅持有多个假身份证,而且还有着许多头衔,如中华民族资产解冻大业的重要参与者,某中央级报社记者,还有许多中央各部委的文件。由于犯罪嫌疑人黄南春情绪波动很大,因此记者无法采访到他。

凌建明 湖南省株洲市公安局荷塘分局红旗南路派出所所长:他(黄南春)一直认为,他是国家工作人员,我们藐视他,会要遭到撤职,甚至遭到被杀害的危险。

解说:当警方检查到黄南春的一份资产解冻名单时,黄南春开始紧张了。

凌建明 湖南省株洲市公安局荷塘分局红旗南路派出所所长:(我们和黄南春)进行争夺,是我们的三个民警压着他,从他手上夺回来的,(他想要撕毁)这个名单,我们把这些检查的东西,一件一件的清理出来,他唯独对这个反感,实际上那个名单是撕坏了的,我们的民警把撕坏的名单再拼起来。

解说:在这个有着45人的中华民族资产解冻名单里,对资产解冻有贡献的人员,进行了明确的奖励制度,特级45万美元,一级30万美元,二级20万美元……其中,名单里一个叫张书陶的人引起了警方的注意。

2004年7月2日晚

解说:2004年7月2日晚,湖南省株洲市菏塘分局红旗南路派出所民警根据黄南春所提供的线索,在一出租屋内将张书陶抓获。

犯罪嫌疑人张书陶:贵州省农民。经审讯,张书陶自称是张作霖的侄孙,他不仅有制作精良的文书、凭证,而且声称在美国花旗银行有5亿美元的存款。

犯罪嫌疑人 张书陶: (你父亲和张学良是什么关系?)他们是一家人,一个(张)姓的,不是亲兄弟,是过去的绿林中的好汉,结拜的兄弟,是这样的情况。

解说:张书陶还给警方讲述了一段离奇的故事, 他说1923年,军阀张作霖在美国花旗银行新加坡分行存有5亿美金,并将这笔巨额资产转赠给他的侄子张学和,解放后,张学和的儿子也就是张书陶本人,就顺理成章地拥有这笔遗产的继承权。张书陶告诉警方说,为了取回这笔遗产,他四处奔走,寻求民间资助,以求尽快找回遗留在民间的取款凭证,张书陶许诺说如果有人愿意出钱资助他,事成之后,将会有100倍的回报,张书陶还向警方展示了已经找回的部分取款凭证。

凌建明 湖南省株洲市公安局荷塘分局红旗南路派出所所长:这些东西是存单上33件之一的东西和这种铜片,以及开锁的(钥匙),这是六把锁,有六把锁要开,还有六枚公章,就是这些章要盖齐,方可从美国花旗银行(取到钱)。当时他讲里面还缺有三块(铜片),要民间的人出资,要民间的人去寻找。

解说:周先生是民间寻宝活动的成员之一,他对张书陶的故事,坚信不疑,并且积极参与到了所谓的“民族资产解冻”活动中。

受骗人 周先生:(他们说)有一个国宝,是一个老板,能够给株洲很多人带来很多财富。

记者:(当时他给你看的是什么样的东西呢?)

受骗人 周先生:看到了实物 存款单 取款单 说明书 正票 副票 还有什么章啊?

记者:(这些东西是什么做的呢?)

受骗人 周先生:他说是九种金属做的,但是这些东西,当时我们是分辨不出来的。

犯罪嫌疑人 张书陶:(寻宝)像一个美丽的传说,传得活灵活现的,我只是说真话,不是说假话,传的活灵活现的,但何人能说得清呢?没人说得清。

主持人:自称是张作霖后代的张书陶,是否是“名门之后”,是否真的拥有花旗银行五亿美元的存款,这个听起来天方夜潭的故事让人颇感迷惑,警方经过周密的调查,终于发现了这个寻宝故事的真实出处。

解说:关于民国时期,贵族、军阀将巨额资金存入美国花旗银行的传说,其实在解放以后,就有多种流传版本,其中真真假假,也无法说清,而其中最有影响的应该就是一位叫金娣的老人,向花旗银行追讨2.5亿美金存款的事情,其中的情节与张书陶编造的寻宝传说如出一辙。

解说:2004年3月份,由北京大学75岁高龄的资深教授、翻译家颜品忠先生主编的《花旗银行在华掠夺纪实》一书在北京国际饭店举行首发式。 而这本书引起关注的原因,就是因为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离奇而又神秘的藏宝故事。

解说:上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贵州省军阀、贵州省原主席周西成将自己的黄金、现金、实物等价值2.5亿美元的财产,以18个人的名义分别于1927年3月3日、1928年5月13日、1938年10月14日,存入了美国花旗银行在新加坡的分行,作为其机要秘书的金娣为18人之一。经过连年战乱,最终金娣成为了这笔遗产的惟一继承人。

解说:从1990年开始,金娣老人便开始办理取款事项,她的委托人邵连华所提供的存取款文件为一正三副,使用黄金约8公斤。除金版外,还有银版、丝版、五色套印纸版等,共计100余件。黄金版文件上的女人头像就是此款保管人、时龄33岁的金娣。制造这些文件的版费,更是大于黄金的价值。

解说:然而,美国花旗银行至今都没有承认有过这么一笔存款,人们也开始对藏宝故事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同时,金娣等人的提款也并不顺利,其人邵连华先生也曾公开宣称将通过法律途径予以解决,但是事情至今都没有得到解决。

主持人:也就是在1990年,贵州人张书陶就将这个充满了传奇色彩的寻宝故事,经过自己的精心加工,演变成了他们“张氏家族”的遗产神话。在这个神话里,张书陶需要更多的人来充当角色。因此,所谓“民族资产解冻大业”也就应运而生。

解说:许多希望一夜暴富的人都参与到了“巨额资产解冻”的资助行动中,他们当中有生意人,普通老百姓,甚至国家工作人员,他们对此都深信不疑。与此同时,一个叫“梅花三党暗杀组织”也开始被广为流传,对于影响资产解冻的人,他们将会采取暗杀行动。

谢永忠 湖南省株洲市公安局荷塘分局副局长:他们是从90年代初开始行骗,而且可以讲公安机关在这件事上,公安也是多次接到举报,但是都是因为证据不足,让他们逃脱了法律的处罚。

解说:犯罪嫌疑人张书陶在十余年的行骗生涯中,找到了一种自我开脱的高招,利用一些无据可查的骗局,欺骗那些发财心切的人们,同时,张书陶也将骗术心理运用到反侦察上来,与办案民警玩起来了迂回战。

解说:据办案民警介绍,张书陶的作案道具非常多,大部分都是他用以证明自己身份的照片、文件委托书,以及多不胜数的有关花旗银行的存款凭证,包括30多枚的金黄色铜牌,六枚玉质公章等,而正是因为警方完整地收集到这些证据,才让张书陶的惊天骗局得以揭穿。

凌建明 湖南省株洲市公安局荷塘分局红旗南路派出所所长:根据我们检查到物品,进行现场演示,将制作的这个东西,以及他讲的,银行里面可以提款的这个东西,我们把它技术处理以后,将这个撕开,现场演示给你们看,这是一层层贴起来的,用胶水粘起来,就是用这种做原材料,根本不存在(铜牌)。

解说:张书陶在确凿的证据面前,终于低头认罪,讲出了事情的真相。

犯罪嫌疑人 张书陶:(铜牌是)我们从四川买回来的,当时讲的是二十万,我们两个人拿了十二万。

记者:(一共有多少人交了钱给你?)

犯罪嫌疑人 张书陶:我自己心中清楚记得的,可能没有二十个,

记者:(总共拿了多少钱?)

犯罪嫌疑人 张书陶:我全部个个都写清楚了,哪个几千,哪个几百,我都写了,都承认了。

记者:(最多的给你多少钱?)

犯罪嫌疑人 张书陶:最多的是杨厂长给了3万块钱,不是我一个人(拿了)是三个人。

主持人:张书陶虽然只有小学文化,却自编自导了一个瞒天过海的骗局,他所依据的法宝,其实就是那一段无法考证的历史和拙劣的故事。虽然张书陶已经落网了,但是,很多受骗者依然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受骗人周先生:(当时,他们给你说的时候,怎样才能把遗产拿出来?) 要通过海外的老板,或者是财权,或是先垫一部分资金,或则是先到那边去查询,或打一场官司,通过打官司,才能把这笔款取出来。 (说到这份上,就是说需要筹资?) 对,要筹资,也非得通过国家才能取到这笔款。

解说:为了联系到更多的受骗人,记者试图通过电话约见其他人,然而,他们似乎都有难言的苦衷,大部分人都不愿谈及此事。

凌建明 湖南省株洲市公安局荷塘分局红旗南路派出所所长:(根据他(张书陶)的交代,大概在株洲这一带投资大概多少?)有六七十人 (涉及的金额大概有多少?)涉及的金额要看怎么算,不是说他自己获取的金额,因为他是骗取这些人的钱,去从事这个(资产解冻),但是他获取的金额,我们认为也就是三十多万,是直接获取的。(因为这个事情,可能耗费多少钱呢?)那目前无法估计。

解说:凌所长告诉我们,张书陶一案中,许多的受骗人现在都无法查证,除了有些受骗人到现在都还相信这个神话以外,更多的人都是受到了威胁。

凌建明 湖南省株洲市公安局荷塘分局红旗南路派出所所长:他(张书陶)就讲有九个几号几号令,有九个人从事了这个暗杀活动,并且炫耀这个人武功、掌功多高,并且还讲,这个掌啊它不用靠近你,就可以对你实施侵害,很多受害人有可能有畏惧心理。

解说:2004年7月7日晚上,记者辗转联系到了曾经受骗的李先生,在株洲公园,他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受骗人 李先生:

记者:(像您这样受骗上当的人,在株洲是不是很多)

受骗人 李先生:在株洲很多,

记者:(大概有多少您知道吗?)

钱塘湖春行原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保护; 延续; 规划; 生态系统

中图分类号: G322文献标识码: A

研究背景:

概况:湘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西南部,隔钱塘江与西湖相望,地处“三江一湖(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旅游发展轴上。交通便捷,杭州绕城高速、钱江一桥、三桥和四桥近在咫尺。浙江湘湖旅游度假区总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是1995年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旅游度假区。

历史变迁:据史书记载,湘湖成湖于4000年前。随着历史变迁,人口逐年增多,湖面多被生产利用而成为水田。北宋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为消除农田的旱涝灾害,当时的萧山县令杨时带领百姓筑堤围湖,将大面积谷地改造为蓄水湖,当时水面积约为24.7平方公里,因湖景宛若潇湘,故名“湘湖”。

后来,人们因从事水田种植、水产养殖等生产活动,使湘湖的水利功能逐渐萎缩,泥沙淤积,湖面缩小:更由于砖瓦厂取土烧砖,使得湖体千疮百孔,最终只剩下残存的数个池塘和河道。

湘湖新颜:2003年,当地区政府作出“圆梦湘湖,还湖与民”的重大决策,成立了湘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负责实施湘湖保护与开发工程。从2003年至今,十余年间,湘湖保护与开发工程先后实施了一二期工程,分别于2006年4月与2011年9月建成开放。目前,建成区块总面积已达到18平方公里,其中恢复湖面面积3.2平方公里,拥有湘湖景区、极地海洋公园、东方文化园、杭州乐园等4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截至2013年底,湘湖景区共接待游客3000万人次,已荣获中国百强旅游景区、中国休闲旅游目的地等美誉。已成为本地区推动旅游发展的核心板块,成为了杭州乃至长三角地区旅游业迅猛发展的一匹黑马。

在实施湘湖保护与开发的整个过程中,我们一直秉承“规划先行,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原则,总结十余年的景区规划设计及施工管理经验,我认为,湘湖今日的成就得益于以下五方面的坚持:

一、传承历史,坚持可持续发展

湘湖悠久的历史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众多历史遗存,也留下了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起积极推动作用的多个元素,这些都是延续湘湖历史的重要因子。

1、挖掘人文历史资源,增强景区文化底蕴

度假区管委会除了有专门负责建设、日常管理的机构外,还单独成立了湘湖文化研究院,专门负责景区内的文化研究。我们拥有两大重量级的文保单位,跨湖桥遗址(部级)和越王城遗址(省级)两大文物保护点,通过建设遗址公园,使之与湘湖的整体环境融为一体。(跨湖桥遗址中挖掘出的独木舟距今约8000年,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独木舟,越王城山记载了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的奋斗史。)

2、历史印记、场地信息通过景观再生,赋予了新的生命

我们通过保留一部分有历史印记的老宅,并将一些原有村庄中的老宅、古树、池塘、老井等作为景观再生的构成元素保留下来,如将老宅整修作为茶室和展览馆等,将砖窑见证湘湖历史变迁的工业遗存也选择性地加以保留展示,这样做既保护了地域特色,又使历史印迹得以延续。

我们还利用一些原有的地名来命名新的景观和设施,如窑里坞码头、下孙文化村、湘浦观鱼,使曾经属于这块土地的名称仍然向未来延续,也使得这些地名得以再生。

3、传统的民俗与景区的节庆活动策划相结合

对原有湘湖地区的民俗项目,如灯会、花朝、赛龙舟、包粽子等进行策划,根据时令节气等,常年策划了一系列节庆活动,这样既集聚了湘湖的人气,又使逐渐淡化的民俗在湘湖景区得以延续,得以繁衍生息。

二、保护为先,实施统一科学规划

好规划是景区发展之本,我们始终从统揽全局的角度、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和编制规划。湘湖自启动保护与开发之日,就着手编制了《湘湖旅游度假区控制性规划》和《湘湖修建性详细规划》。一、二期工程的实施也基本围绕这两大《规划》展开。虽然由于受到《土地利用规划》、行政区划范围不一等现实因素制约,部分项目的实施还是与原先规划存在偏差。所以凭借争创部级旅游度假区的契机,我们正在修编新一轮《湘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在新规划的编制过程中我们始终凸显规划的引领性与可操作性,做到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我们希望通过规划来绘就今后湘湖建设的蓝图,以规划来指导景区的设计与施工。

保护为先。我们通过规划来加强对度假区范围内建筑风貌、景观营造等方面的引导,并通过人大常委会出台了相关的度假区保护管理条例,禁止新建、扩建同度假区无关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原先有碍景观的建筑物、构筑物都按规划进行改造,影响严重的坚决拆除;对招商项目实施严格的准入制度;尽力保护好度假区范围内原有生物种群、结构及其功能特征,体现生物多样性;加强对度假区内的文物古迹保护和非物质形态文化的保护。

三、修复水域,构筑良好生态系统

水是湘湖的魂,环境是湘湖的品牌。所以要做好水的文章,经营好这份得天独厚的环境,我们责无旁贷。以环境提升形象,以环境引巢入凤,是我们一贯地坚持。

所以在规划之初,我们就将修复水域,保护湘湖的生态环境放在重中之重。我们通过规划,将湘湖水域向两侧山体深入,使山与水相连,再现古湘湖山水相依、山环水抱的自然风貌,通过规划,筑堤修岛,丰富景观层次,增加游览线路。

湘湖是萧山的备用水源,通过水闸控制,定期从钱塘江换水,实现与钱塘江的连通。通过对周边村庄、企业进行截污纳管,对污染企业进行搬离等多种手段,全方位确保湘湖水质。所以虽然到目前为止,湘湖的水域面积只有3.2平方公里。湘湖的水从水源上看,一部分来源于钱塘江,一部分来源于两侧山体汇水,但从水质检测的数据分析,湘湖的水质明显要优于钱塘江。这就说明,湘湖的水环境依靠良好的植被条件、丰富的水生植物等,水质得以净化,自身良好的生态系统得以建立。

当然在修复水域的进程中,我们也走过弯路。我们在筑堤修岛,过程中,为更好地体现亲水性,多处选择浅坡入水,松木桩驳岸。事实证明,虽然湘湖是内湖,常水位是4.5米,但流水对自然驳岸的冲刷、侵蚀还是相当严重,局部驳岸内水土流失严重还出现下陷。所以在后来的提升改造和今后的设计施工中,我们还是根据岸线所处的不同位置来采取适合的驳岸形式。在充分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追求师法自然、胜于自然的景观效果。

四、锦上添花,营造天然绿色博物馆

在植物配置中,我们坚持适地适树、强调常绿与落叶配比,注重乔、灌、草层次搭配,突出季相变化。在景观节点和重要入口处,还强化了观花观果类植物的配置,以植物造景来营造大环境。同时在植物种植上我们还强调成片种植方式,到目前为止,湘湖的梅园、二月兰观赏区等已形成一定规模,每年开花时节吸引无数游客观赏逗留。所以在今后的植物景观设计和施工中,我们还应加强成片专类植物观赏区的设置,通过扩大专类观赏区域,增加同种类不同品种方式,以达到延长观花期,增强观赏效果的目的。

在分析湘湖区域山体植被覆盖良好,但秋色叶树种偏少,季相变化不显著的背景下,我们在保护现有山体植被资源的前提下,对废弃的茶园地和局部林相做出调整的规划调整,补植春花树种和秋色叶树种,形成春花烂漫、秋叶绚丽的山林景观。通过林相的逐年改造,完善丰富林地的生态结构,提高物种的多样性,增加季相变化。

湘湖良好的植被资源对改善湘湖地区的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说湘湖不仅是萧山城区的天然氧吧,也为杭州、萧山市民创造一处充满生机的、“活”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自然博物馆。

钱塘湖春行原文范文第5篇

夜幕降临,运河升起的自然水气和真实的雾气将照明效果放大,被光晕印染出来的运河,朦胧中透着浪漫、神秘,营造出江南风韵的水墨丹青。

行程安排

从武林门码头出发,乘坐古色漕肪近距离感受运河两岸水墨丹青式的独特灯光魅力,一路往北,经西湖文化广场、朝晖桥、潮王桥、御码头、富义仓、乾隆舫、大兜路、香积寺、小河直街、青莎公园、桥西直街。沿水路欣赏武林新姿、夹城春红、江桥忆昔、三河环月、拱宸怀古等古运河新景,最后到达京杭大运河南端标志拱宸桥后返航。(全程1小时,中途不上岸)价格:优惠价60元/人(原价100元/人),1.1-1.4米儿童30元/人,1.1米以下儿童无座免票。团队一团一议。

开班日期:每晚19:30

服务标准:船上讲解、导乘服务、矿泉水、司乘保险

包船价格:

运河夜游38座漕舫(2000元/艘/小时)60座漕舫(3000元/艘/小时)48座游艇(1200元/艘/小时)98座游艇(22D0元/艘/小时)

线路2:【钱塘江夜游】

“玩转江河汇流・印记钱塘辉煌”,钱塘江素以“天排云阵千雷震,地卷银山万马奔”的钱江潮和“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碧波而名扬世界,夜幕下的钱塘江和钱江新城是杭州夜游的新景观。行程安排

晚19:15从武林门码头开航,一路往南沿途欣赏武林新姿、石栏长阵、石弄潮声、运河怀古、艮新秋韵、江河流霞等运河新景,至三堡船闸感受“水涨船高”的奇妙意境。感受江与河的完美结合,体会婉约与磅礴的自然过渡。领略江河汇流奇景。出船闸后观赏夜色下壮阔恢弘的钱塘江盛景,感受杭州步入钱塘江时代的辉煌成就以及钱江两岸的历史巨变,远观日新月异的钱江新城,欣赏灯光璀璨的复兴大桥(钱江四桥)后返航。

附注:本线路将根据钱塘江的水文条件不定期开航。

运河船宴

相关期刊更多

人民音乐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浙江水利科技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浙江省水利厅

文化交流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浙江省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