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东南亚有那些国家

东南亚有那些国家

东南亚有那些国家

东南亚有那些国家范文第1篇

近年来,基因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造成考古学和族谱学天翻地覆的变化。美国国家地理协会从2005年就开始了一项野心勃勃的计划:用基因测序技术勾画出人类在地球的迁徙路线图。目前参加测试的已经有来自130个国家的75万人。参加的人越多,迁徙路线就越准确。我前不久也参加了测试。测试的结果包括我的父母两支祖先的迁徙路线,和我的基因类型在地球各地区的分布。

现代人的迁徙路线:灭了古人类远亲

大量的人类基因测试数据证明,现代人类全部起源于非洲东部大裂谷和今天埃塞俄比亚地区。人类第一次从东非出走是大约30万年前(直立人)。他们从东非北上到达中东,然后兵分两支:向西到达了今天欧洲的大部,成为考古学上称为古人类尼安德特人;向东到达了西伯利亚,成为考古学称为古人类丹尼索瓦人。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生物研究所去年在湖南道县发现的古人类牙齿测定年代为距今8-12万年前,这些古人类很可能是于30万年前走出非洲的后代。我们身上是否有道县古人类的遗传还需要进一步的测试才知道。但不论是尼安德特人还是丹尼索瓦人,都在3万年前灭绝了,他们并不是今天现代人的祖先。今天现代人的祖先是大约7万年前又一次从东非出发走出非洲的现代人。 他们又一次北上通过今天埃及或红海南部最狭窄处到达中东。然后兵分两路,向西去欧洲,向东来亚洲。

虽然古人类灭绝了,但我们每个人身上还流着他们的血。当我们的现代人祖先走出非洲到达欧亚大陆时,遇见了他们相隔了20万年的“远亲们”,由于长时间各自演化,他们已经是完全不同的人种了。现代人的身体没有古人类高大,但脑子比他们灵光,在约三万年的相处过程中,古人类通过被征服和彻底消失在历史的黑暗隧道中。由于古人类和我们祖先的,今天除了呆在非洲老家的人之外的全世界所有的人身上都有1%-4%的古人类的基因。我也不例外,我身上有1.3%的尼安德特人基因和1.6%的丹尼索瓦人基因,参加测试的75万人的平均数值分别是2.1%和2.1%,我低于平均的原因在于尼安德特人主要在欧洲和中东一带活动,我的祖先在约6万年前就离开那里了,而尼安德特人到3万年前才灭绝,所以留在那里没走的人们后来还有三万年的机会和尼人,那里的土著身上的尼安德特人基因就会更高。丹尼索瓦人目前只在西伯利亚发现,我的祖先是从南方进入中国,因而我身上丹尼索瓦人基因也小于平均值。

现代人从哪里进入中国?

现代人进入中国有三条路线:

第一支 南线:缅甸-云南入境

从中东向东的一路经过西南亚(伊朗、伊拉克)进入南亚。有一支走到喀喇昆仑-喜马拉雅山时被挡住了,他们沿着山脉的西南麓绕过喜马拉雅山从缅甸和越南进入云南广西一带,一拨沿海向东然后向北(当时海平面比现在低100米,海岸线大大外延),另一拨再继续北上进入四川甘肃,然后又兵分两路,西路上了青藏高原,东路从黄土高原进入中原。中原的一支一直北上到朝鲜和西伯利亚。这一支目前被认为是最“主流”的中国人。

第二支 北线:蒙古-内蒙古入境

这一支从伊朗向北走入中亚,从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进入哈萨克斯坦大草原,然后一路向西到蒙古,一支折向南从内蒙古进入中国。另一支继续向东在大约1万五千年前从白令海峡路桥(当时海水浅)跨到美洲,沿着美洲的西海岸一路从阿拉斯加走到智利的最南端。(鄂伦春族是不是有点像美洲印第安人?)

第三支 东线:日本-东北入境

这一支是第一支从云南入境时,分出一拨继续南下印支半岛,渡海到了印度尼西亚,然后从海路北上经菲律宾到台湾,日本,然后从海路(也可能有从俄国萨哈林半岛)进入东北或渤海沿岸。像第二支一样,也有一拨继续北上从白令海峡进入美洲。

我的祖先走的哪一条?

测试结果分为父系的迁徙路线和母系路线。只有男人有Y染色体,是父系单传下来的,男女都有线粒体DNA是母系单传下来的。测男子Y染色体中的基因变异就可以知道父系迁徙路线;测男女的线粒体DNA就可以知道母系。测试的简单粗暴原理是这样的:基因在遗传时会发生变异,这个变异会一代代稳定地传下去。

人类在数万年的迁徙过程中不断产生变异, 这些变异会被迁徙者带到下一个地区。到了新环境的人又会有新的变异,而呆在原来地方的人的后代身上新的变异就和迁走的不同。呆在原地的由于历史悠久,基因的多样性就高(即人群中基因差别大),分出去的一小支大家带着相同的基因到新地点后时间相对短,他们基因的多样性就低。所以今天非洲人基因的多样性最高,美洲印第安人多样性最低。根据这些区域基因多样性特征,再加上考古的佐证,就可以拼出一张大致的迁徙路线来。估计是参加测试的男子多,所以父系的结果更为详细。我父亲出生在甘肃天水,他的父亲,祖父和曾祖都出生在那里。那我们就来看看我的父系是如何一步步从埃塞俄比亚走来的吧。

第一程 10万年前:出发地―非洲

今天世界上所有男子的共同祖先是生活在15-30万年前一位东非的帅哥。科学上把他老人家称作“Y染色体亚当”。

“亚当”之后,大约10万年前一个东非男子的身上发生了被标记为P305的基因变异。这个变异是今天已知的最早的一个不被全地球男子共享的基因变异。地球上大约有99.9%的人是他的后代。随着他的后代们遍布全球,不同的后代分支又有了许多新的变异。

他们从东非出发,分为三支,向北的一支抵达红海南端,今天埃塞俄比亚和也门隔海相望的地方(当时也许两边陆地相连),另一个能从非洲到亚洲的地方就是走到红海的最北头,从埃及过来。

第二程 70000年前:出发地―东非

当人类走出非洲,在迁徙的过程中不断分支,每个分支都有自己独特的基因变异标记。第一个走出非洲分支的基因标记就是M168。发生M168变异的男子可能生活在7万年前东北非大裂谷一带,也即今天埃塞俄比亚,肯尼亚或坦桑尼亚。今天除非洲之外的世界上所有男人身上都带有M168 标记。

虽然今天我们还不能确定他们迁徙的精确路线,但我们居无定所的祖先会跟着好天气和他们能狩猎到的动物而迁徙。科学家们相信,在当时除了给力的气候,人类的智力有了飞跃的进步,特别是语言的出现给了我们祖先很大的优势,让他们能够更容易合作来狩猎和打败其他古人类如尼安德特人。

他们有两支跨过红海,到达了欧亚大陆。他们最可能渡过红海的地方是红海的最南端最狭窄处(当时可能是陆地)即在今天埃塞俄比亚和也门相望的曼德海峡。

为什么祖先们要离开熟悉的家乡去陌生的地方?答案是跟着吃的走。很可能是非洲的冰河期造成的干旱逼着他们背井离乡。从非洲出走并非是一个连续流,而是一波一波的。当气候湿润时撒哈拉沙漠就变成了稀树草原,可以通行;而当冰河期来临,撒哈拉变得不可通过,迁徙的大门就暂时关闭。有时一关闭就可能上万年。

第三程 60000年前:出发地―西南亚

P143变异标识是人类走出非洲后最古老的一支,人类在跨过红海到达亚洲后,兵分两路,一路进入西南亚,即今天伊拉克,伊朗地区。今天的亚洲人和澳洲人及南太平洋人(土著)全部是他们的后代。他们沿着海岸线一路向东到达了印度和东南亚,在大约5万年前到达了澳大利亚。这些到达澳洲的人很可能是今天澳洲原著民的直系祖先。

第四程:50000年前,出发地―西南亚

祖先们在西南亚生活了几千年后,开始向各个方向迁徙:向东南去印度洋,向北去安纳托利(土耳其),黑海和里海。 M578变异发生在从西南亚迁徙之前。在约4万年前,气候再次变冷和干旱。非洲和中东一片大旱,草原变为沙漠。这个干旱一直持续到两万年前。这两万年中祖先们无法退回非洲老家,他们只有两条路:要么呆在中东,要么离开。

第五程:35000年前,出发地―中亚

M214支兵分三路:北上进入中亚大草原(经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入哈萨克斯坦。这一支在北上后又分两支:一支向东经西伯利亚进入东亚(中国),另一支掉头向西到了欧洲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另一支继续向东南去南亚,这一支中间又分出一支从云南进入中国。

第六程 41000年前到28000年前:出发地―东南亚

P186这一支太重要了,因为他们在约四万年前进入了中国。上图中那个大弧线就是从南亚往西遇到不可逾越的喀喇昆仑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这两支山脉是印度大陆板块从印度洋北漂上来挤进欧亚大陆板块形成的皱褶。喜马拉雅山每年还在增长一厘米,4万年前,这些大山只比现在低不到400米。这两支山脉包括了世界上最高的几十座7000米和8000米的高峰,在这个海拔高度,氧气只有海平面的1/3。祖先们只能绕道而行,北边要绕到天山-祁连山以北,南面要顺着喜马拉雅山南麓一直走到缅甸和越南。今天大部分中国人身上都有P186号变异。

这一支是最早进入中国的吗?我不知道,如果有更多的中国人参加测试,一定能发现从蒙古高原北线和日本东线进入中国的祖先。看他们的迁徙路线和时间才能知道哪一支最早。

今天P186这一支的血统也出现在南亚。印度男性有23%的人属于这支血统。在东北亚,这个血统出现的频率就高得多。在日本不同地区有这个血统的比例为47%到65%; 韩国人70%-82%, 中国汉族69%-86%。 所以P186是典型的东北亚血统。

第七程 38000年前到21000年前,出发地―东亚

祖先们进入中国云南广西后,一支(M119)沿着海岸线向东然后向北(当时的海平面比现在低100米,海岸线远得多),这支可能就是后来南方的古百越族和东方的古夷人。另一支变异M122(及后来的M197)又分为两支:一支继续北上四川甘肃陕西河南河北东北最后到达朝鲜、日本和西伯利亚(很可能一部分也去了美洲,北上半道在四川甘肃又分一支向西成为藏羌人);另一支掉头南下进入印支半岛, 继续到印尼,巴布亚新几内亚。

两万年前是上一次冰河期的高峰,大量的海水被冻结在南北极和陆地冰川里,海平面比今天低130米,中国大陆的东海海岸线在今天冲绳海沟一带,东南亚许多岛屿都是连成一片的大陆。所以当时“下南洋”很多就是走过去。

可以推测,在冰河期时,北方寒冷干旱,热带和亚热带非常适宜生存,所以冰河期应当有大量人口向南的迁徙,而天气变暖后才会向北迁徙。大约在1万年前,当冰河期高峰过去后,地球变暖,在中国南方的祖先和在西南亚新月沃地区的人几乎同时开始了农业。新月沃地区(今天的伊拉克,叙利亚, 黎巴嫩,约旦等地区)从野麦中第一个培育出了小麦和其他大部分今天的粮食种类,而中国南方的先民则第一个培育出了稻米,考古学家从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约9000年前)中发现了稻壳。

稻米的种植使得食物变得富裕且可控,人口因而爆炸式增加,密集的人口加剧了迁徙。今天印支半岛和东南亚的土著大多是过去一万年中从中国南方迁徙过去的。今天在中国汉族人身上有57%的人有M122血统,在波里尼西亚(南太平洋岛国)人有32%。

我的种有多纯?

根据测试可以看出,我的“表亲”分布最密集的地方前三位是京津、内蒙古东部、东北、云南和四川。比较有意思的是在和哈萨克斯坦也有我不少的“表亲”。我最远的“表亲”东到日本,西到里海,南到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北到西伯利亚。

通过测试Y染色体得到的我的父系的迁徙图。另外一个测试是把我基因中除了Y染色体之外的所有的变异标记和各地区典型的变异相比较,看我的近代祖先(几百年到一千年)的迁徙婚配史。美国国家地理这个基因地理测试计划把世界分为9个典型区域。他们找出这9个典型区域的最有代表性的变异标记(即该组变异在该地区出现频率最高)。该计划还建立了60个国家的标准样本,也即从各国采样,用采样的平均值作为标准样本。当你的结果出来时,他们给出两个和你最接近的国家。 由于迁徙和婚配,每个人的基因都有多个区域属性。

我的基因区域属性中东北亚占69%,东南亚占29%,西南亚占2%。也即在我所有的被测试的变异标记中,属于东北亚的那些变异占69%,以此类推。这什么意思?这意思是说我的“表亲“大部分分布在东北亚,东南亚是稍远点的表亲。西南亚是第三远的表亲,世界其他6个区域的人就和我更远了或者没关系了。

中国人身上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东南亚特征(28%)?原因在于目前东南亚的大部分土著都是稻米农业革命后从中国南方迁徙过去的。我身上有29%的东南亚属性并非一定是我父母或祖父母中有一人是东南亚人,而是我父母,祖父母,太祖父母,依次上推每个人身上都有这些东南亚属性。

和我最接近的国家样本不出意料地是中国,我的东北亚属性略少于中国标准样本。最有意思的是比中国标准样本多出了两个百分点的西南亚。我猜测可能是中国标准采样在北京,而我的血统在西北,离西南亚更近。我的祖母也出生在甘肃天水,她是卷发。我小时候去过她出生的村庄,她的亲戚们眼眶颧骨似乎比当地的汉人要高。这也许是我的2%的西南亚血统的来源。

这个分析还提供第二个最接近的参照国家,是日本人。

可以看出,日本人的东北亚基因比中国人更多,因而东南亚更少。因为在这次研究中没有把韩国作为一个样本国,否则我的基因和韩国一定比和日本更接近。

在东北亚的样本国里,除了中国和日本,还有蒙古。

蒙古人的基因区域分布比中国人和日本人都复杂的多。除了东北亚属性和我们类似外,他们的东南亚区域基因不到我们的一半,为12%。这说明他们是从中亚草原向西进入东亚的。他们和我们北上的祖先(他们中一部分去了东南亚)婚配就只有一半的东南亚基因。他们有9%的西南亚这也解释了他们从中亚过来的路径。看到这里,我推测我身上的2%的西南亚基因很可能是蒙古人的基因,毕竟元朝大批蒙古人进入中原。最有意思的是,他们有4%的美洲印第安人的基因,这说明他们是印第安人的祖先。最后他们还有6%的北欧人基因,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在前苏联时期来自欧洲的俄国人和当地人婚配留下的现代印记。

你也会找到“从哪里来”的答案

这个研究是个现在进行时。每过一段时间,随着测试样本的增大,就会发现新的变异和信息,每个人的结果就会有一点更新。目前有一些结果还不是特别一致,有些分析的表述也不那么严格。一个重要遗憾是由于这个研究是人类在全球的迁徙路线,中国部分就难免粗疏。复旦大学生命学院及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也加入了这次全球测试合作计划。

东南亚有那些国家范文第2篇

伊斯兰与现代化相结合

谈到当代伊斯兰社会,人们很自然地联想到中东地区,因为那里是伊斯兰的发祥地。如今的中东地区陷入了政局动荡不安、极端主义横行、经济乏善可陈的窘境,而地处伊斯兰世界边缘地带、占全球穆斯林人口20%、以印尼和马来西亚为代表的东南亚伊斯兰世界在全球化浪潮中不仅没有被“边缘化”,反而利用自身优势融入全球化,创造出“伊斯兰与现代化相结合”的成功模式。

美国政治家亨廷顿曾指出,“如果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经济继续发展,它们就有可能在发展方面提供一个‘伊斯兰模式’,以此与西方和亚洲的模式相竞争”。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按照购买力平价(PPP)标准计算,2011年印尼成为全球第十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3%。而根据瑞士国际管理学院的权威世界竞争力报告,2010年马来西亚跻身为全球最具竞争力国家和地区中第十名。亨廷顿的预言似乎正在变成现实,不过马来西亚和印尼的发展模式不是亚洲模式的竞争者,而是亚洲多元发展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东南亚伊斯兰世界,马来人占据绝对主体。除了在菲律宾,由于受西班牙殖民主义因素影响,当地的多数马来人信奉天主教外,整个东南亚的马来人几乎都信奉伊斯兰教。

一个马来人,从出生、成长到死亡都与伊斯兰紧密相联。无论每天多忙,都要做礼拜。即使在机场、火车站,到了礼拜时间,都要面朝麦加的方向做礼拜。再贫穷,一辈子至少要到麦加朝圣一次,只有这样才能算是虔诚的穆斯林。

而作为穆斯林,就要受伊斯兰教法的约束。根据伊斯兰教法,人的行为规范包括五个方面,即义务性的行为(Fardu),值得赞许的、有价值的善行(Sunna),许可的行为(Halal,Mubah),受指责的不良行为(Makruf),被禁止的行为(Haram)。但上述行为规范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解释。比如,根据马来西亚丁加奴州伊斯兰教法庭的判决,购买和售卖人寿保险是被禁止的,但埃及的宗教顾问却把它列为许可。利用避孕药进行计划生育在马来西亚的各地也有不同的规定:在吉打州被允许,在吉兰丹州被指责,在雪兰莪则被禁止。再比如,在救命的紧急时刻允许肾脏移植,在霹雳州和雪兰莪州也允许心脏和眼角膜移植手术,但在森美兰州却完全禁止这些手术。

中世纪的《伊斯兰刑事犯罪法》仍在文莱、印尼的亚齐和马来西亚的吉兰丹州等地实行。但这部含有砍手等酷刑内容的法律在上述地区更多是对有犯罪心者的一种威慑,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至今执行上述酷刑的案例几乎没有发现。

与政治天然相联

伊斯兰的本意为“和平”。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和文化,伊斯兰传入东南亚主要通过贸易手段,以和平方式进行。虽然在东南亚外岛发生过武装“圣战”,但伊斯兰传入东南亚海岛地区总体上是和平的、非暴力的。

伊斯兰传入东南亚后,吸收了当地本土文化,比如爪哇的心灵教、原始宗教以及印度教等,使得东南亚伊斯兰成为一个具有包容性的宗教。不过近年来泰国南部穆斯林持续了10年之久的暴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东南亚伊斯兰教的和平色彩。另外,东南亚“伊斯兰祈祷团”的存在以及东南亚个别穆斯林参加“伊斯兰国”部队,也使人们对东南亚恐怖主义的发展不无担忧。

某种意义上讲,伊斯兰天然与政治联系在一起,伊斯兰鼓励广泛的政治参与。在东南亚伊斯兰世界,存在着众多的伊斯兰非政府组织,它们向社会提供教育、扶贫和医疗等公益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政府在这些方面的短板,给贫困的穆斯林以希望和慰藉,从而压缩了产生极端主义的空间。

印尼、马来西亚和文莱存在着大小不一的伊斯兰政党,这些政党通过参政、议政强化政权的合法性,政府则通过宗教部或官办的伊玛目协会条例或教令,规范穆斯林公务员的行为,打击腐败和乱政行为。

伊斯兰金融的概念源自中东,后在东南亚得到快速发展,这是因为伊斯兰金融本身就是一个国际化程度很高的体系,是全球伊斯兰世界开展金融合作、寻求伊斯兰发展模式的重要路径。东南亚伊斯兰金融的特点在于“双系统”模式,即常规金融系统和伊斯兰金融系统同时存在,又相互渗透、补充。东南亚伊斯兰金融的主要形式包括伊斯兰银行、伊斯兰基金、伊斯兰债券和伊斯兰保险,其最大贡献在于给中小企业或中下层的穆斯林提供他们所需的金融产品,是对普通金融机构的有益补充,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缩小贫富差距的作用,有助于东南亚伊斯兰世界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从东南亚近些年发生的恐怖事件看,极端主义或恐怖主义思想主要来源于宗教学校,特别是那些赴阿富汗帮助作战的圣战“斗士”返回东南亚后,有些人在伊斯兰宗教学校担任宗教教师,传播极端主义思想,培养年轻的极端分子。为了遏制极端主义产生的土壤,东南亚各国政府多管齐下,积极发展现代伊斯兰教育。他们把传统的伊斯兰教育与现代教育相结合,在宗教学校进行现代化学制改革和课程改革,增加世俗科技知识的内容,同时在普通世俗学校开设伊斯兰宗教课程,增进穆斯林与非穆斯林之间的相互理解与沟通,培养更多富有正能量的年轻穆斯林。

在热点问题上发声

对于国际上的一些热点问题,以印尼和马来西亚为首的东南亚伊斯兰世界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如在面对巴勒斯坦问题时,立场完全一致地站在巴勒斯坦一边,谴责以色列。即使面对东南亚区域内的热点问题,东南亚伊斯兰世界的立场也完全一致。比如针对缅甸罗兴伽人问题,印尼和马来西亚态度坚决,要求缅甸政府给予罗兴伽人公民权和人道主义援助,并自发地到缅甸若开邦考察和探视罗兴伽难民,提供各种援助。

针对西方国家G8峰会,马来西亚和印尼则积极参加或组织发展中国家的D8峰会。这一峰会实际是全球发展水平最高的八个伊斯兰国家经济体领导人会议,旨在加强伊斯兰国家之间的经贸和文化联系,强化伊斯兰世界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东南亚有那些国家范文第3篇

[ 关键词 ] 马来西亚 东盟 东南亚地区主义 发展趋向

马来西亚是东南亚地区重要的国家,又是东盟的创始国及核心国之一;东盟是世界上发展较为完善的地区主义国家组织,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之中,东盟是发展得最好的区域国家组织。对于东盟,以及东南亚地区主义的看法,目前学术界众说纷纭,人们的评价并不完全一致。笔者想通过分析马来西亚与东盟的关系,从中可以管窥东南亚地区主义发展的一些特征与趋向。

一、东南亚地区主义的未来发展摇摆于东亚地区主义与亚太地区主义之间,马来西亚倾向于向东亚地区主义方向发展

亚洲的区域整合一直面临朝东亚主义或亚太主义的方向前进的摆荡,如果从地理上的基本出发点来看,亚洲的区域整合自然以亚洲国家为范围,但事实上所谓的亚洲也是人为建构的概念。在战后由于冷战笼罩,亚洲成为东西冷战的前缘,战后两次大规模区域性的冲突皆发生在亚洲地区,包括了韩战与越战。在此时,由美国主导与亚洲国家缔结了一系列的共同防御条约。例如美日安保条约、中美共同防御条约等等,作为防堵共产集团扩张的盾牌。因此,亚洲的整合问题有很强烈的美国因素在内。美国在亚洲的策略是希望藉由将亚洲的概念转化为亚太(Asia Pacific)的概念,以便自身积极参与亚洲的各项议题。因此,在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最初提议成立东亚经济合作论坛作为亚洲贸易进一步自由化的构想时,遭到美国的反对并转为提出成立亚太经合组织(APEC)以吸纳环太平洋的国家,并受到澳洲、新西兰等国的赞成。1997年爆发亚洲金融危机后,日本提出建立“亚洲货币基金(AMF)”设想,也因美国的反对而夭折。在东亚地区,任何排除美国在外的多边机制皆因日本作梗而难以启动。然而,经过成功启动“亚欧会议”的铺垫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的痛定思痛,东盟加中日韩的“10+3”对话与合作机制终于得以启动。“10+3”其实就是除朝鲜以外其他东亚核心国家均已参加的机制,它的启动是东亚合作进程的第一步重大突破。

大东盟的发展已经起步,对今后的发展方向及其在亚太的角色目前东盟成员国尚无明确共识,“面向东亚”与“面向亚太”的矛盾难以调和,如前面所述,很明显,马来西亚倾向于东盟朝东亚地区主义方向发展,马来西亚不遗余力地推动EAEC的发展,1994年3月,马哈蒂尔曾发表演讲,“我同时既是东南亚人,又是一个东亚人。我很自豪我们一起把战场转变成市场。温馨与友情开始在整个东南亚大地蔓延。作为一个东亚人,我致力于建立一个东亚共同体,在这个东亚共同体内,我们共同建设我们的和平与繁荣的局面;在这个东亚共同体内,我们这个区域的巨人――中国、日本、印尼各得其所,履行他们各自应尽的职责。在这个互相尊重、互联合作的社区之中,我们尽享欢洽。”而印尼作为本地区大国,谋求发挥作用的范围大大超出东南亚区域,对亚太乃至世界都很关注。新加坡与泰国也对排斥美国的做法难表赞同。 对于东盟而言,朝东亚经济组织――EAEC方向发展还是融合到APEC组织,这种争论短期内难以解决。对东盟来说,放弃EAEC将使其在APEC中的地位受到削弱,但久拖不决无疑也将不利于它对APEC的发展进程施加影响。

从地缘考虑还是从经济的角度看,促进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的核心成员应该是东盟与中日韩三国,如前面所论,东亚经济组织与APEC并不矛盾,1991年1月7日,马来西亚工业部长拉斐达•阿齐兹曾经出访新加坡,曾就关于建立东亚经济集团的问题寻求新加坡方面的支持,阿齐兹说,外界对建立东亚经济集团的批评并不公正,组建东亚经济集团有三个好处,一是东亚经济论坛的原则与关贸总协定的原则一致,在一段时期内,它可以缓和乌拉圭回合谈判某些领域出现的僵局。第二,东亚经济集团可以促进亚太经合组织的发展,使亚太经合组织更具活力。第三,东盟在东亚经济集团内部可以获取更大的利益,东盟在与外部进行经济谈判时可以增加底气。只不过东亚各国在经济上对美国依赖很大,如果不能消除美国的疑虑,东亚地区主义的发展将会命中坎坷。

二、从马来西亚与东盟的关系发展历程来看,东盟不可能象欧盟那样高度机制化

东南亚的区域主义以东盟为依托发展至今,取得了为世人所瞩目的成就,有人曾预言东盟会逐步朝着欧盟的发展方向进行变革。如新加坡前总理吴作栋1991年曾表示,“东盟各国经济虽然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但是如果我们在东盟合作框架下朝着自由市场方向前进,有朝一日我们也会达到欧共体目前所达到的合作水平与繁荣”。不过,就目前来看,这种可能性不大。

不可否认,早期东南亚地区主义在一定程度上试图仿效欧洲模式,这从当时东南亚政治家的言论可以反映出来。1962年,马来西亚前驻菲律宾大使赛顿•易卜拉辛宣称,“看看欧洲共同市场吧,从它的产生与发展,我们可以学到很多”。马来西亚前财政部长谭秀森(Tan Siew Sen)1966年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我认为东南亚共同市场的最终结果会与欧洲共同市场类似”。泰国前外长、东盟缔造者之一塔那•科曼也认为,“必须记载下来的是,我们之中的大多数,尤其是我,我们的模式是欧洲共同体,而且现在仍然是”。2003年10月7日召开的东盟首脑会议宣布,将于2020年建成东盟经济共同体,从表面上看,东盟开始向欧盟靠拢,而且,自冷战结束后,尤其是东南亚经济危机期间与东帝汶事件中东盟组织的无所适从使人们对东盟的机制的有效性充满怀疑,要求东盟进行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如安瓦尔提出的“建设性干预”与泰国外长素林提出的“灵活性干预”政策,便是对东盟改革呼声的回应,实际上东盟也在渐进式地变革,逐步地机制化,但是它与欧盟相比,从其产生、发展的各项历史条件来看,差距太大,不可能发展成欧盟那样高度机制化的组织。欧洲的区域整合是建立在一个完备的制度基础上。从煤钢组织(ECSC)、经济共同体(EEC)到原子能共同体(Euratom),这些区域整合的设计倾向一个条约的架构以及执行的机制。欧洲法院(European Court of Justice, ECJ)的设置以及其在整合过程中扮演积极的角色,给予欧洲的整合努力一种规范上的控制性,使得欧盟的体制从国际法上的组织逐渐朝向一个宪法上的架构,而由欧洲法院扮演的角色。马来西亚与东盟的关系发展史显示,东盟的机制多是建立在东盟成员国自愿的基础上,任何具有超国家色彩的措施难以推行。实际上,从二者的名称上也可以看出本质区别,东盟的英文全称为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Asian Nations (ASEAN) ,这个区域性国际组织,我国习惯上称之为东盟,但就英文本义来看,港台及海外翻译得才恰到好处,我国香港地区大多简称东协(也有少数报刊称之为“东盟”),台湾简称东协,新加坡简称亚细安,马来西亚简称东协或东合。它与欧盟的Union完全不同,而且东盟组织松散,其决策方式是独具特色的“东盟方式”,机制化不强。从法理上看,这种自愿性、灵活性或曰非强制性降低了国际条约的法律效力,但这正是东盟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和成员国的关系的实际情况所做出的恰当安排,因为这种安排考虑到了东南亚国家的差异和意愿,简化了处理争端过程的复杂性,并使争端更易于解决。另外,这种安排还包含着“公正”的成份,因为在东南亚,除老挝、柬埔寨和缅甸之外,几乎每一个国家都与马来西亚之间存在着边界、领土或领海争端。如果由高级委员会处理这些争端,有关各方围绕该委员会代表的组成问题势必会发生新的争执,即使该委员会得以组成,它所做出的处理结果的公正性也难以得到保障。既然《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对和平解决争端的方式方法没有做出明确规定,而且作为负责处理争端的唯一机构也一直没有建立起来,那么,东盟国家处理彼此争端的渠道和方式只能在东盟的组织框架之外来寻找。事实正是如此,自东盟成立以来,不曾有哪一个成员国将其与另一成员国的争端提交给东盟处理,它们对分歧和争端的处理基本上都是在国家关系的层次上通过双边渠道进行的,这与欧盟的运作方式显然不同。•凯姆林曾批评西方的学者,“他们看起来都相信必须用欧共体这种模式,除非具备一个集中的决策制定结构,否则不存在真正的地区之间的合作,尤其是经济活动方面。……在争执过程中,他们看来并不能理解不断更新的反映东盟领导人意图与希望的各种宣言,对阻止东盟发展成为地区合作中凝聚性力量的诸多限制也表示不解”。

三、东南亚地区主义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

与西欧一样,东南亚地区主义的发展也具有鲜明的自身特色,这集中体现在东盟的决策方式上。东盟拥有自己所特有的处理内外事务的方式――东盟方式。马来西亚前外长加扎利•沙弗尔认为,“我们共同的文化遗产”,特别是村庄中的“一致”精神,不仅是马来西亚与印尼之间通过秘密谈判,缓解对抗的一个主要因素,而且也是东盟得以建立的基础。它强调非正式性、非对抗性与协商一致,带有浓厚的马来文化特色。与西方推崇的正式性与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大相径庭。协调一致是东南亚很重要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东南亚区域马来乡村的一种传统议事方式。这种原则最早来源于阿拉伯社会,当伊斯兰教传入东南亚时,这种决策方式也为马来人所接受,直至今天,马来人村落中仍然采用这种决策方式。马来乡村中的首脑人物在做出决定前一般要与所有村人进行协商,只要没有达成一致就一直商议下去,尊重所有参与人的意见,这样就不会导致分裂,最终达成一个整个村子能够接受的建议。这种马来人传统的决策方式经过改造,被移植到东盟之中,成为东盟处理内外事务的独有方式。当然,东南亚各国宗教、文化、历史条件差异巨大,通过这种“软”决策方式能够避免出现僵局与分裂,马来西亚与东盟之间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也表明这种方式对东南亚地区主义的顺利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对于整个亚太地区来说,由于各国之间千差万别,东盟方式也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四、东南亚地区主义仍在发展之中,充满着很多变数

从马来西亚与东盟的关系发展来看,东南亚地区主义的发展起点比较低,至今仍在不断变化之中。欧盟的创始国都是老牌的民族主义国家,欧洲一体化的思想在欧盟成立之前久已有之,各国之间的文化、历史、经济条件的差异远没有东盟成员国之间那么大。东盟初成立时,如马来西亚,面临着严峻的国家认同困境。因为在立国之前,经受了数百年的殖民统治,可以说马来西亚的地区认同与国家认同几乎是同时形成的。所以说,东南亚地区主义与西欧相比,起点低得多,它的发展充满着应急的色彩,如它处理内部事务的原则与决策方式基本上是在解决马来西亚与菲律宾关于沙巴冲突的过程中形成的,其处理外部事务的决策方式是在解决柬埔寨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东盟的机制也是在处理一个接一个的危机中逐渐发展完善的。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前,外界对东盟的评价非常乐观,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则转而悲观。如东南亚学者班德罗认为,“东盟的确将会更加分散与缺乏凝聚力,东盟(扩大以后)集团内部的长期存在的对抗将重新浮出水面,这使得东盟更易受地区外大国力量的影响……东盟不仅处在发展的十字路口,而且处于失落与解体的边缘”。

五、结语

总之,东盟与东南亚地区主义的未来发展仍然带有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其未来走势仍显得比较模糊。目前,地区主义在全球主义与民族主义之间扮演一种缓冲与沟通的角色。原先封闭的、内向的地区一体化形势已成为历史,如今的地区主义,是要融入全球化同时不让国家利益受损。詹姆斯•迈耶认为,地区主义“是一个中层概念,没有世界主义那样的崇高追求,也没有民族主义那样反复出现的狂热”。“地区主义似乎不大会成为人类认同的替代性中心;它首先被认为是对民族主义的补充,而非要取而代之”,面对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东盟的扩大,如何应对内外环境的巨大变化,东盟也在变与不变之间徘徊。在亚太地区,冷战后,关于地区主义的构想日益呈现多元化特色,在东盟内部,关于地区主义的发展方向,马来西亚与印尼、新加坡、越南等国所持的看法也有所不同。因此,当前越来越多的人都认为,区域主义是多色彩的,欧盟代表一种方向,东盟的发展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有益的借鉴。“(地区主义)还远远无法成为一个统一的概念,也就无法成为全球体系的组织原则。最多只能说,地区主义可能会成为演变中的国际秩序众多支持支柱之一。”

参考文献:

[1]R.S.Milne,The China Threat:Perceptions,Myths and Reality,Harverd University Press,2001

[2](马来西亚)南洋星洲联合早报,1991年1月8日

[3]Fu-kuo Liu and Philippe Régnier,Regionalism in East Asia:Pradigm Shifting,New York:Routledge Curzon,2003

[4]Fu-kuo Liu and Philippe Régnier,ibld

[5]Fu-kuo Liu and Philippe Régnier,op.cit

东南亚有那些国家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东亚;概念演进;论争

中图分类号:K90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1-0199-02

一、“东亚”的社会或文化概念经历了三个时期的演变

(一)东亚作为一个地理区域自古就存在

东亚是世界伟大文明地域之一,在历史上就产生过一个独具特色的、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地区国际体系,即西方学者发明的“朝贡体制”或“朝贡制度”,日本学者多用“华夷秩序”和“册封体制”,比西方人更为深刻地理解古代东亚秩序的真谛。

(二)东亚概念的产生

“东亚”、“远东”属于外来词语,是由欧洲人最早使用的。有学者考证,一位欧洲学者在1897年出版的有关东亚美术史的书籍中首先使用了“东亚”概念,此后这一概念开始流行开来并被广为使用。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在对亚洲的掠夺和侵略中,把对亚洲东部的争夺同西太平洋上的制海权联系起来,形成了“远东太平洋”的概念。欧洲把靠近它的西亚称“近东”、“中东”,把远离它的亚洲东部称“远东”,有时与“东亚”概念混用。当时西方人所说的“东亚”一般包括如下国家和地区:东部西伯利亚、中国、蒙古、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这也是我们今天通常所理解的东亚地理区域,即传统的东亚概念之含义。显然,这些概念以西方为中心,带有浓厚的欧洲中心主义和西方殖民主义色彩。

(三)东亚概念的本土化

随着历史的发展,东亚概念逐渐为其所指地理区域的国家和地区普遍接受与使用。特别是在冷战以后,随着区域合作的发展,“东亚”正在从一个外来的概念变成一个代表地区意识和认同符号的本土概念。这是东亚地区意识正在形成的一个重要表现。

二、关于东亚概念的争论

目前,关于东亚概念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首先,对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东亚概念,学者们产生了质疑并引起争论。有学者认为,“东亚”是欧洲人以距离远近为标准,在没有意识到不同国家之间巨大社会文化差异前提下,对远东地区下的定义,并且错误地以为所有东亚国家都是建立在儒教文明的基础之上的。同时,有学者在进一步考察这段时间的历史后发现,“当欧洲人最初向东方远行到达中国、日本和东印度群岛的时候,他们笼统地称呼这个遥远的地方为“远东”。然而,从地理上看,东亚是将亚洲一分为二的那片高山沙漠以东的地区;从人种上看,东亚是蒙古人种(作为蒙古人种分支的因纽特人和美洲印第安人除外)居住的地区;从文化上看,是植根于古代中国的那种文明所分布的地区。”并且特别指出,“这一地区,除中国以外,还包括日本、朝鲜和越南,但不包括也在高山沙漠屏障以东、居民也属于蒙古人种的其他两个地区:一是亚洲腹地,这些地方的游牧民族通过商业、战争和征服与中国居民有着难以分开的历史联系;一是东南亚,其较高的文化大部分源于印度而非中国。”

其次,在东亚概念本土化过程中,学者们对概念所包含的地缘政治版图产生了争议。罗荣渠认为,“东亚,又称‘太平洋亚洲’(Pacific Asia),从地理上讲,指的是欧亚大陆太平洋沿岸的边缘和半边缘地带,包括亚洲东部的大陆、半岛与海岛。狭义的东亚指中国大陆、日本列岛、朝鲜半岛、台湾岛等;广义的东亚包括东南亚即中南半岛与马来群岛诸国;再扩而大之,甚至可把南亚即印度半岛诸国也包括在内。”张蕴岭认为,广义的东亚地区包括通常地理概念的“东亚”、“东南亚”和“北亚”的16个国家及1个地区,即东亚五国——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蒙古;北亚的俄罗斯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东南亚十一国——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东帝汶。高连福认为,“东亚”无疑是一个地理概念,它通常指的是包括现今东北亚和东南亚在内的地理区域。具体来说,今天东亚地区国家共有16个,即东北亚的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蒙古国以及东南亚的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文莱、东帝汶。此外,在东亚地区还有一些非国家经济体(如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也有人把俄罗斯联邦的远东和东西伯利亚地区纳入东北亚范畴之中。

最后,与地缘政治概念不同,社会文化视角下东亚概念的解读。有学者认为,东亚已经超出了一般意义的地理概念,它更是一个社会概念或文化概念。东亚是社会建构的产物,而且这一概念还处于建构过程之中。事实上,现代意义的东亚国际秩序的作用空间也包括中华文明与印度文明碰撞磨合的地区,这也正是地缘政治的解释盲区。因此,这些因素也导致了迄今为止人们对于东亚所指地理区域范围尚未形成共识。

上述观点分别从大东亚和小东亚的角度去阐释东亚的含义,据此得出关于东亚概念的基本看法:随着历史的发展,单一的地理概念已不能解释东亚所包含全部的意义,东亚概念更多被注入了人文、历史、政治等因素。甚至在深度和广度上,未来的东亚会有更加丰富的解读。从东亚的地理概念出发,许多学者给出了自己明确的界定;从东亚概念的历史演变出发,也有学者认为东亚是社会内涵不断丰富、尚在建构中的概念。不管从那种角度来注解东亚的概念,都至少说明了两个现象:(1)东亚高低纬度的政治安全事件都能引起学术界的热烈讨论,在对某一问题进行阐述时都绕不开对东亚概念的解读,这在学理层面推动了东亚理论的发展。(2)大多数学者根据研究的需要而自由裁量东亚的地缘政治范围,但是东亚概念的核心政治力量一直都受到关注,如中国、日本等。

参考文献:

[1] 朱阳明.亚太安全战略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

[2] 张小明.美国是东亚区域合作的推动者还是阻碍者?[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7).

[3] 贾子健.东亚需要共同的语言——访奥地利学者魏格林[N].北京大学校报,2006-4-30(4).

[4] [美]费正清,埃文德·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M].陈仲丹,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

Discussion about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east Asia concept

QIAN Yan

(Public administration college,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46,China)

东南亚有那些国家范文第5篇

“东南亚风格”主要指的是室内设计中的一种风格流派,也是近几年大热的一种家装风格,不论是餐厅、工作室、家庭住宅都很喜欢采用东南亚风格来进行室内装修。那么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设计风格呢?这样一种室内设计风格又应该如何运用于色彩构成课程之中呢?这些问题将是笔者在下文中要展开讨论的内容。

一、东南亚地区概述

(一)地理位置。东南亚(Southeast Asia)位于亚洲的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中南半岛因位于中国以南而得名,南部的细长部分叫马来半岛。

东南亚地区共有11个国家: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东帝汶、新加坡,面积约457万平方千米。

(二)气候特点。东南亚地区的经纬度位置是 92°E-140°E ,10°S-23°26’N,绝大部分是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北纬10°至南纬10°为热带雨林气候;北纬10°至北纬20°之间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中南半岛北部有小面积的高山高原气候。

(三)经济发展。东南亚各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形成了以季风水田农业和热带种植园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东南亚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有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东南亚地区除新加坡外其余国家经济均落后,在未来新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东南亚在政治、经济上的作用和战略地位将更加重要。东南亚是中国的南邻,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通向世界的必经之地。在历史上,绝大多数国家就与中国有友好往来,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关系密切。在悠久的历史交往中,中国人民和东南亚各国人民就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在未来的历史进程中,随着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和社会进步,双边和多边的友好合作关系也将进入一个不断发展、更加密切的历史时期。

二、东南亚风格的特点

“东南亚风格”一直以来主要指的是室内设计中的一种风格流派,因此笔者在此主要总结其在室内设计中的风格特点。

(一)轮廓与材质。东南亚风格是一种结合了东南亚民族风情岛屿特色及精致文化品位的家居设计方式,家具的外轮廓简洁圆润,线条流畅生动,家具的材质大都就地取材,广泛地运用木材和其他的天然原材料,如室内常见如藤条、竹子、石材、青铜和黄铜和木制的家具。

(二)色彩特征。东南亚风格的室内设计注重手工艺、重视细节设计和软装饰,室内设计多以暖色调为主。家具材质因多用木材和其他天然材质,所以深棕色、土黄色、咖啡色、浅米色等回归自然的大地色系构成东南亚家居的特色。斑斓的色彩其实就是大自然的色彩,明黄、果绿、粉红、粉紫、孔雀蓝等等香艳的色彩化作精巧的靠垫或抱枕,跟原木色系的家具相衬,香艳的愈发香艳,沧桑的愈加沧桑。同时,东南亚地区因多信奉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关系,金色、白色、紫色、暗红、墨绿等色也是室内设计中常用的色彩。

(三)图案元素。东南亚风格的装饰图案常采用自然元素的动植物,阔叶类植物、大朵的花卉、吉祥的大象、骆驼、蒙面纱的美女及椰子壳、香蕉、咖啡豆等植物果实都是家居装饰图案中常用的元素。也因为东南亚地区的民众多信奉佛教的关系,常常出现佛教相关的莲花、佛手、忍冬花纹、飞鸟、鱼等元素作为家居的装饰元素。

三、色彩构成课程定义及其在设计专业课程中的地位

“构成”是一种造型概念,指的是将不同形态的几个元素重新组构成一个新的元素。构成课程的学习是设计专业学生必须的基础课程,是现代艺术设计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课程是一种艺术训练,引导学生去了解造型观念,训练抽象构成能力,培养审美观,为今后的设计专业学习打下基础。

构成课程一共三门,由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组成,统称为“三大构成”。色彩构成是“三大构成”课程学习中的第二门课程,在上一门的平面构成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会在二维空间中通过点、线、面的形式来描绘物体形象,通过探索各种元素的构成规律,设计出既严谨又有无穷律动变化的装饰构图。色彩构成课程则是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色彩知识,根据人们长期形成的对色彩的感觉,而产生的一种思维定势,而立体构成是建立在前面两者的基础上,在三维空间中遵循美的原则,使用各种材料将元素组合成新立体造型的过程。立体构成所研究的对象是立体形态和空间形态的创造规律。因此,色彩构成是一门承上启下的课程,在整个设计类基础课程的学习中及其重要。

四、东南亚风格引入色彩构成课程教学的探索背景

笔者之所以想到要把东南亚风格引入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是基于所处的区域及所在学院的发展方针和东南亚风格未来持续热门的发展前景这几个方面因素来考虑的。

笔者所居住的城市是广西自治区的首府南宁市,广西南濒北部湾、面向东南亚,西南与越南毗邻。2003年10月8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七次中国与东盟(10+1)领导人会议上倡议,从2004年起每年在中国南宁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同期举办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这一倡议得到了东盟十国领导人的普遍欢迎。从2004年11月以来至今,中国―东盟博览会已成功举办了十届,促进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国―东盟博览会是中国境内唯一由多国政府共办且长期在一地举办的展会。其以展览为中心,同时开展多领域多层次的交流活动,搭建了中国与东盟交流合作的平台。

在东盟博览会举办的这十年里,南宁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有了快速的发展,其中最有的特色的便是东南亚各国的文化艺术都在这座城市里遍地开花,街上随处可见的东南亚风味餐馆、东南亚服饰品店、东南亚风格建筑等等,这些都受到了南宁市民的喜爱,东南亚风格在这个区域有着极大的发展前景。

尽管东南亚风格在本区域有着极大的发展前景,设计行业对精通东南亚风格的设计类人才的需求也非常大,但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本区域现有的高校中还未有一所高校的设计专业把这样一种极具特色的设计风格引入到课程教学之中,因此笔者在对东南亚风格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之后,决定把这种风格引入到自己的课程教学之中。

五、色彩构成课程实践的教学创新

项目式教学是我国高校设计专业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模式,是通过把企业或公司的实际设计项目引入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去完成某个具体的设计项目的一种实践教学方法。

在以往的色彩构成课程教学中,笔者也会在后期让学生做一些设计项目,虽然学生的作品中不乏优秀的设计作品,有创意但却不具备特色。经过笔者这几年的教学探索,笔者便决定在运用项目式的教学模式中,把东南亚风格引入色彩构成的教学课堂。色彩构成课堂学习中,在带领学生学完色彩构成的基本知识之后,便给出了学生一个具体的设计项目,要求学生自组3-5人的小团队共同合作来完成设计项目。笔者给出的这个设计项目的主题及内容要求都是与东南亚风格有关的,因此也就引导了学生开始自主去调研东南亚风格的特征,及其运用到设计中的方式,并把收集到的资料与设计元素运用到了自己的设计之中。通过为期一个月的课程训练,学生不但对东南亚风格有了深入的了解,也设计出了兼具创意与地域特色的设计作品。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笔者认为只有引导学生把作业变成自己的兴趣爱好,学生才能设计出更好的作品。笔者把东南亚风格引入到了色彩构成的课程教学实践中后,学生对这种平时极少接触到的风格非常新奇,因此也就有了极大的热忱去调查研究这种风格,并把所了解到的设计元素与个人的创意结合后运用到了自己的设计之中,创作出了许多具有区域特色又不失新颖创意的设计作品。

虽然东南亚风格在建筑与室内设计中盛行,但是在平面设计中却及其少见。笔者认为东南亚风格是一种极具魅力与区域民族特色的设计风格,其包含的色彩特征、图案元素若能运用到平面设计作品中,将会是一种新颖而又充满地域风情的设计风格。在今后的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笔者将继续把东南亚风格引入到自己的课堂之中,让学生在四年的设计专业学习中学到有特色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今后的就业能力。

六、结语

笔者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得出了一些教学经验及体会,于是有了上述关于教学改革的思路,这也是笔者对教学创新的一次思索,期望笔者的探索能为我校设计类专业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提供些许参考,也期望自己的研究能为高校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做出一份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