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商鞅之子

商鞅之子

商鞅之子范文第1篇

商 鞅:卫公子之庶子。乳名亥儿,又名卫鞅。封君后号商君

韩 女: 魏相公叔痤家妾,后为秦孝公庶夫人。

赵 良: 秦博士。

公子虔: 秦太傅。

姬 娘: 卫公子家乳娘,商鞅义母。

祝 欢: 原为巫,秦太祝。

孟兰皋: 赵良弟子,后为商鞅弟子。

尸 佼: 商鞅舍人,后为秦法官。

公孙贾: 秦太师。

甘 龙: 魏老臣,五大夫。

太子驷: 秦太子。

秦孝公: 魏国君。

公子昂: 魏惠王之子。

公叔痤: 魏将军,后为相国。

景 监: 秦国侍人。

魏惠王: 魏国君。

樗里子: 孝公之子。太子驷异母弟。

乌 丑: 姬娘之子。

少年商鞅

士卒甲、乙

第二幕 第一场 秦宫

第三幕 第一场 公子虔府邸

第三幕 第三场 杜平

第二幕 秦宫,秦孝公3年

一场 秦宫

【追光下,出现手持诏书的景监。

景 监 国君诏曰:自求贤令颁示天下,八方贤能纷纷响应。今有魏国客卿卫鞅前来说变法之道,甚合吾意。定于今日早朝当庭论法,议定强秦大计。

【景监隐去。

第一场

【栎阳。秦宫。

【士卒甲,士卒乙立左右。

士 卒 太祝官,祝欢;五大夫,甘龙上。

甘 龙 太祝官。

祝 欢 五大夫。

士 卒 公孙大人到。

【公孙贾上。

祝 欢

公孙大人。

甘 龙

士 卒 赵良博士到。

【赵良上。

公孙贾 (甘龙、祝欢齐:)赵博士。

赵 良 公孙太师,甘大夫,太祝官。

甘 龙 赵博士,卫鞅是个什么人,搞得如此兴师动众啊?

赵 良 哦,他原是魏相国公叔痤的家臣。

祝 欢 噢,原来是个家臣!

公孙贾 据说此人入秦已有三年?

赵 良 是的。他曾两次觐见国君。劝说国君以帝王之道,平治天下,谁知国君听着听着就睡着了。

众 哈哈哈……

公孙贾 那这一次?

赵 良 想必是切合了国君的心意。

公孙贾 (心中生疑)那定是你赵博士引见的喽?

赵 良 那里,那里,我那里有此机缘。是景监。景大人。

甘 龙 ……一个太监!哈哈哈……!可笑!

公孙贾 唉!可悲!

祝 欢 公孙大人(示意)景大人来了。

【景监兴冲冲从内宫拿着一块座垫上。

赵 良 景大人。

众 景大人。

景 监 哟!各位大人早都在此了?

公孙贾 连景大人都为国家如此操劳,我等岂能怠惰?

景 监 为国尽心而已。

【公子虔暗上。

公孙贾 (愎傲地)国君对他如此赏识,那全凭景大人的慧眼喽!

甘 龙 嘿嘿,可叹秦国落到如此地步,要治国兴邦还要请个魏国人来。

景 监 唉呀,赵博士,我倒忘了,甘大夫是哪国人的后代啊?

甘 龙 ……我的祖先早已来到了秦国!

景 监 哦,你没有忘了根本呐!(在众目睽睽之中,将座垫放在了)

甘 龙 (恼羞成怒)那是自然。有根本之人不忘根本。无根本之人跟我还谈什么根本?

景 监 (泰然地)这要谢我祖上积的德。要是我留着这根本,却生下一群无用的酒囊饭袋,倒还是不如不要这个根本的好!(下)

甘 龙 这,啐,一个阉人,他凭着国君的宠幸,竟敢如此藐视老臣!这还成什么朝廷,像什么国家?

公子虔 (声不高,却威严)住口!

【众肃然。

赵 良 虔公子。

甘 龙 太傅大人。

众 虔公子。

公子虔 这里是国之宫阙,议政之朝堂,竟敢如此喧哗!国君登基未久,乃年轻贤明之君王。正要开拓疆土,振作国威以承先君宏愿。诸位老臣理应尽忠履贵,鼎力辅佐才是。难道你们就以这样的非份妄言以对在天的先君?

【众哑然。

公子虔 刚才我在内廷,已经见过卫鞅客卿。所谈所论,令我深为叹服。强秦之法不可不听,孔老夫子说过:后生可畏。诸位,都是两代老臣,使秦国强胜,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甘 龙 虔公子德高望重,老臣宾服。

【公孙贾不满地瞪了甘龙一眼。

士卒甲 国君视朝!

【钟鼎乐声起。

【意气风发的秦孝公携太子驷上,景监随上。

众 臣拜见国君!(伏拜)

秦孝公 免礼,请卫客卿。

景 监 请卫客卿。

【卫鞅背书简上场,放书简

卫 鞅 卫鞅拜见国君!

秦孝公 免礼,列位,蒙先君圣命,寡人承继国位,已经三年有余。当年先祖穆公在位,修德行武,东平晋国之乱,西霸戎翟之地,我们的国土曾经一直扩展西河,功绩是何等辉煌,可是如今呢,大片的国土却落入了魏国的手中。二百六十多年过去,历经十四代国君,西河之地至今尚未收复。堂堂千里秦国在周天子的心中,在六大诸侯的眼里,竟无一席之地。这是奇耻大辱啊!列位都是前朝老臣,一国之栋梁,难道就不想把秦国变一变吗?

【众无语。

秦孝公 公孙大人。

公孙贾 臣在,臣不敢妄议朝政。

秦孝公 五大夫?

甘 龙 臣唯君命是从。

【秦孝公不悦。

秦孝公 赵良博士?

赵 良 臣在,嗯,卫鞅客卿不远万里自魏入兀钽χǎ拔馄鹬酰ㄓ谐旱募撇撸吭街倍稀;故怯ω们胛揽颓湎仁愀呒?

秦孝公 嗯,请卫鞅客卿论法!

景 监 请卫鞅客卿论法。

商 鞅 遵命。诸位大人,卫鞅冒昧。国君之所以下令求贤,是为光复穆公之业,收复被三晋夺占的西河之地,以一改中原六国小视秦国之局面。自强于天下,中原六国逞强,而秦邦卑弱,是因为兵不强,国不富,天下不治。天下为何不治?是因为官不官,民不民,为官者对上曲意逢迎,对下搜刮民财;为民者,懒于耕稼,怠于作战。而目前大秦所用之法,乃几百年前陋章陈规。法不更新,陈陈相因,国家何以有生气,假如国家废除旧规,倡导农战,为此制定农战之法。凡是努力开荒,多打粮食,或者奋勇作战,多杀敌人者,都可因此而建功得爵。有了爵级,奴隶可以升为庶人,庶人可以升为官吏。官吏也因此可以加官晋爵;而于国不事农战,不得战功者,虽为王候大夫也不能得到利禄官封。废除子孙世袭萌封,统一律条法令,有不从王令,乱上制者,罪死不赦!(顿)假如举国以此戳力而为之,行一年,十年强;行十年,百年强!作一百年,千岁王者旺!

秦孝公 嗯,好,哈哈……(激动)列位,对卫鞅之法,待议无妨。列位,魏客卿制定的农战令,乃强国之本,此法很新,且颇具胆识。

商 鞅 是。

秦孝公 望列位认真研读此法,共议强秦之计。

商 鞅 准命。

【卫客卿发简 众臣看简后议论纷纷

公孙贾 老臣腐朽,只知日从东升,月从西降,性由天成,各得其所,这才分天地,成阴阳,存万物而立世界;这才树君上,辅群臣,统治万民而主政国家;这才治理,立法度分上下。试看天下诸侯各国,凡是以古法而治的,没有不太平的。要想易弦更张的,没有不出闹乱子的。单凭一人巧舌如簧地游说一番,就轻易改变一国之法度,那天下必乱。

商 鞅 公孙大人的意思是要我们效古法,循旧礼啦。请问,自从开天以来,经三皇五帝,夏禹殷商,我们该效哪一朝的古法,该循哪一代的旧礼呢?

公孙贾 ……

商 鞅 太傅。

公子虔 卫客卿。

商 鞅 您博学多才,读尽了天下多少文章,你一定知道,三皇五帝至今,有哪一代礼法是一成不变的?

公子虔 是啊,商汤、周武正是不拘古法而兴,殷周夏桀,乃是不改旧礼而亡。

商 鞅 公孙大人,我们该走哪条路呢?

祝 欢 那依你所说,国君若不照你意思实行变法,那国君就是殷商夏桀了?

秦孝公 嗯!

商 鞅 如果国君是殷商夏桀,怎会在此当庭论法?

公孙贾 卫客卿能担保你的变法之举一定成功?

商 鞅 呵,如果一件事连做都不去做,那么何以能得到成功呢?

祝 欢 我只知道卫客卿曾在魏国学悝之法。可是李悝的变法在魏国都没有能够成功,难道他的学生,跑到秦国来变法就一定能成吗?

商 鞅 李悝在魏文侯34年为相国实行变法。三年后,讨伐秦国就连连获胜,夺走了西河之地。二年后,又灭了中山国。魏国所以变法未能成功,是在李悝去世之后,魏武侯未能坚持变法到底所致。请问太祝官,难道对此缘由你竟一无所知?

公孙贾 国君,如果变法成功,能使秦国重振,老臣们死而无怨。但如果一旦变法不成呢?

甘 龙 国君,古法旧礼,都是一朝朝,一代代传下来的,国君继位不久,便贸然行事,那好比行车不循车道而行,必有复车之患呐!

商 鞅 国君……

众 国君……

祝 欢 国君……

秦孝公 太祝官?讲!

祝 欢 国君,上天早有联兆,臣不敢妄言。(跪下)

秦孝公 什么联兆?

祝 欢 君上登基那年,西天有怪星横空。起于上章,落于阏逢。……

秦孝公 此作何解?

祝 欢 天意难违。

公孙贾 天意难违。

甘 龙 天意难违(跪下)

商 鞅 居然连太祝官都难测?

秦考公 太傅!

公子虔 国君乃是上天授命,国君之意就是天意!

秦考公 赵博士!

赵 良 明智者总有先见之明,而平庸之人总是人云亦云。臣以为,国君还须采纳明智能之言。

众 臣 国君。

秦考公 ……我意已决景监宣诏!

景 监 在。

【灯暗。

第三幕 秦孝公7年—23年

一场 公子虔府邸

【灯起。

【公子虔府邸。

【公子虔正与太子驷讲习。

【马车声由远而近,外侍声:大良造卫鞅车驾到!士卒上。

士 卒 大良造卫鞅求见。

公子虔 不见!就说我卧病在床。

太子驷 太傅,卫鞅的所著所论对吗?

公子虔 卫鞅所论很是道理,说的是:明君治国,要让黎民百姓,先建立功劳后得富贵。国君绝不能以个人的恩惠乱施于人。因而教化行而法度成。这样,国君开大明臣忠君,自然国治而兵强!……说得对,说得对极了!

太子驷 太傅,想那卫鞅是斩断你左足的仇人,可太傅为什么对他的言论还要如此的叹服呢?

公子虔 为君子,不可因人而废言!今日之太子,乃明日之国君。臣身为太子太傅,责任重大,怎么能以小人之心濡染太子?

【商鞅上。

商 鞅 太子,太傅。卫鞅造次了。

公子虔 大良造光临寒宿有何贵干?

商 鞅 几次拜访,太傅大人都托病不见,……

公子虔 老臣是个罪人,有刑在身,自渐形秽,怎敢妄见你大良造?

商 鞅 鞅对太傅一向敬重,所以……

公子虔 所以什么?

商 鞅 当年宫廷变法之时,若没太傅大人鼎力相助,便没有我卫鞅的今日。

公子虔 承蒙大良造还记得。

商 鞅 鞅永远时刻在心。

公子虔 永远明刻在心?

商 鞅 当年,太傅大人以一足勋献以来,鞅时时为之忐忑,深感不安呐。

公子虔 深感不安?如果你是一心为了秦国变法革新,老臣既是失去一足,又便如何?如果老臣确实罪有应得,你大良造又何必忐忑不安?如果你来到秦国是为了尊官封土,如果你来到秦国,暗藏狼子野心,今日你即使你长跪不起,叩首如倒蒜,也不要指望我会被你这千千君子状所蒙闭。

商 鞅 卫鞅今日登门乃一片赤诚。卫鞅竟遭太傅大人如此诋毁,鞅还是希望太傅大人宽大为怀,希望太傅大人与卫鞅同心同德,平治天下!

公子虔 (勃然)住口!我公子虔乃秦国公族之后,秉忠以报秦国之君,涂肝脑以谢西垂之民。我与你同什么心?协什么力?平治谁家的天下?

商 鞅 (惊)难道我就不是秦国之臣吗?所建之功业,所得之天下就不是秦国之功业,秦国之天下吗?

公子虔 (冷冷地)有谁可知。

商 鞅 竟管太傅大人对鞅如此诋毁。鞅还是希望太傅大人以社稷为重,秦国的壮大指日可待,鞅愿意同太傅大人协手共进!告辞!

公子虔 不送!

【商鞅下,士率:送大良造。

【车马声去。

太子驷 太傅,请息怒啊。

公子虔 啊,不动怒,不动怒。可是叫我如何不怒!堂堂一国太傅!却被斩去一足,更何况在他初到秦国宫廷论法之时,要不是我,他的卫鞅之法能变成吗?现在说得轻巧!“什么既然已为大秦之法殉献一足,何不捐弃前嫌?”呸!他能使我这只脚再生吗?

太子驷 太傅,太傅,是太子少不更事,迁罪于太傅,太子向你陪礼。

公子虔 呵,使不得的!太子怎么能对下臣行此大礼!使不得,使不得!

【二人先后起身,车马声又至。

士卒甲 公孙贾、太祝官求见!

公子虔 不见!……不,啊,有请!

士 卒 请

【公孙贾、祝欢上。

公孙贾、祝欢 太子,太傅!

公子虔 是什么风把你们吹来了?

二 人 多年未见太傅,特来问安。

祝 欢 多年未见太子、太傅,不知道太傅大人近来身体可安好?

公子虔 行了,行了。有什么话就直说吧。

【公孙贾、祝欢面面相觑。

公孙贾 ……呃,不知太傅对近日国是可有耳闻?

公子虔 怎么,莫非两位还想断我右足不成?

祝 欢 呃,若让卫鞅在秦国横行无忌,断送的恐怕不只是太傅大人的右足了。

公子虔 哼,我杜门不出,国政不问,能触犯他哪条刑法?

祝 欢 可是,当年他斩去你左足之时,你又何曾犯禁呢?

太子驷 那是太傅代太子受过。

公孙贾 哼,我难道不是吗?不错,卫鞅东扩疆土极奇有功,可秦强他卫鞅也强啊。三年左庶长八年大良造,再此以继,卫鞅官职列候,封疆分土,秦国竟会是谁家之天下?

公子虔 依你们所见,该如何才是?

祝 欢 唯有依仗太傅,劝导于国君!

公子虔 劝他什么?劝他不该鼓励农战?劝他不该立军功之法?劝他不该编户籍,立伍什以利于国君操纵万民?劝他不该继续变法啊!……你们说呀?

祝 欢 劝国君要明察秋毫,洞晓不测之心,以免养虎遗患?

公子虔 啊,养虎遗患?就让我去说这些?

公孙贾 此话唯有德高望重之长者犯颜以谏,那国君方有醒悟之可能啊!

公子虔 如此说来,要断送我的不止是卫鞅啊!

公子虔 卫鞅不过斩我左足,(高声)可你们却要送我去斩首!

公孙贾 哼,太傅大人此乃关系社稷存亡之大事!太傅居然毫不动心!

公子虔 哦嗬?好一个国之忠臣!那既然如此,你们为什么不去杀卫鞅?你们为什么不在国君面前坦言相陈,去直谏、哭谏、乃至尸谏?既是秦国忠臣,为什么不去带兵打仗啊!攻占魏国城池啊?为什么不去争功请赏,那爵位和奉禄怎么都给卫鞅夺去了?你们在国君面前出了什么谋,画了什么策?强秦之计可有你们一份?这也算得是秦国的忠臣吗?若是依靠你们这批忠臣哼,秦国,秦国何日才能强盛啊?(老泪纵横)

公孙贾 太傅请息怒!

公子虔 哦,我这是怒啊?!这我是悲哀之至!养虎遗患!要不是养了你们这几头驴,国君能养虎吗?

公孙贾、祝欢 我等不肖,可是那卫鞅……

公子虔 (怒斥)滚!你,你这头驴!

【公孙贾、祝欢仓惶下。

太子驷 太傅,太傅你今日之所言所为,令太子不解。

公子虔 一国三公九卿,百官万民。你知道谁是忠臣贤士,谁居叵测之心?否则国君操一国之柄,何以落得孤家寡人?

太子驷 那卫鞅与他们相比,谁算得是忠臣呢?

公子虔 持才者傲君,无能者逢迎,仁义者乱法,邪恶者殃民。这都是君之所患,国之所害。

太子驷 若是以太傅这样所言,这天底下岂不是就没有好人了?那太子我,今后要用谁呢?

公子虔 好坏,无非是因利害而分。利则用之,害则除之。奉天时,顺潮流,识时务,知善恶。善于因其势而立倒,这才是君王御人之术。

太子驷 那卫鞅哪?卫鞅我是该用还是该除?

公子虔 国君信赖,大势已成,除,则国乱而民不安;不除,社稷为患,还没到那一天,就看谁活得长!

第三幕

三场 杜平

士 卒 魏王拜见秦国群。

【魏王拜见国君。

【魏护兵过场。

【灯起。

【秦杜平。黄昏。

【孟兰皋上。

【尸佼上。

孟兰皋 哦,尸先生。

尸 佼 兰皋!准备得怎么样了?

孟兰皋 魏大王已在东门樗里下榻,随行的还有一十八名美女啊!

尸 佼 哦!魏王向秦国君献美女?秦国何时有过此等风光?变法仅仅四年,便取得如此功效。

孟兰皋 大良造功不可没!

尸 佼 若不是当众斩了虔公子的腿,削去了太祝官的须发,革了公孙贾的职,秦国怎么能有今天?!兰皋啊,可见仁义是不足以治天下的。唯有政令必行,法纪严明,才可以强国,才可以无往而不胜!

【士 卒 秦国君、魏国君驾到

商 鞅 请大良造卫鞅拜见二位君上。

魏 王 卫鞅,大良造!……呵呵,厉害!真厉害!就是他马陵之战背后捅了我一刀,使我腹背受敌,首尾不能相顾啊!啊呀,真是不可小看啊!秦王拾我所弃之才,委以重用,慧眼过人,慧眼过人!

商 鞅 魏王此话怕是说得太晚了吧。

魏 王 哦不,也许还不算太晚。秦王,如你能将卫鞅还赠于我,我将封他为魏相国,如何?大良造太委屈他了。

商 鞅 “士为知已者死!”当年我在魏国,为魏国君视同草芥,是秦王君收留了我,让我在这里纵横驰骋,大展宏图。我将在此为秦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秦 王 魏国君,掂其斤两,重乎?轻乎?

魏 王 才高位重者,须妨傲君呐,……戏言,戏言。大良造今天可是大喜的日子,还不向君王贺喜啊!

商 鞅 臣不知喜从何来?

秦 王 寡人承蒙魏国君美意,与魏国君之义女,结为连理,今日……

商 鞅 国君,西河之地广沃千里,万不可因美女置江山于不顾呀!

景 监 国君,韩夫人已恭侯多时,请二位君上到樗里下榻。

【景监陪秦孝公下。

秦 王 哼!

商 鞅 韩夫人是何人?

魏 王 乃韩女也!秦国纵然有你,又能奈何于我?

商 鞅 当年你没有杀掉卫鞅,今天你以为区区一韩女就能置我于死地?

魏 王 大良造,你就好好辅佐你的秦国君吧!(下)

【士 卒 送大王

【韩女与秦王仪仗走过,商鞅预感到了危机。

【孟兰皋上。霹雳雷声

孟兰皋 先生!

商 鞅 发生了什么事?

孟兰皋 东门樗里上百农夫来为大良造送伞盖。

商 鞅 为什么?

孟兰皋 今日前来的农夫都是来对变法表示赞美的。自先生变法以来民俗大变,势逢日上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他们一定要来见你,以表示对你的感激之情啊!

商 鞅 啊,不见!

孟兰皋 你这是?

商 鞅 哦,来来来。是的,今日的律法使他们得到了益处,他们来此赞美;明日的律法要是对他们有所损害呢?去告诉他们;法律是无情的,该得的就是他们该得,无须称颂。

孟兰皋 学生明白,噢,对了先生,门外有一老妇人在此等候了数日,他让我把这马鞅亲手交到你手里。

商 鞅 马鞅?是姬娘?快快有请!快快有请!

【尸佼引姬娘上。

商 鞅 姬娘!

姬 娘 亥儿!

商 鞅 姬娘!

姬 娘 (颤抖地)亥儿!

商 鞅 姬娘!(急至姬娘面前,紧紧抱住,泪水盈盈)

姬 娘 果然是你啊!哈哈哈……

商 鞅 姬娘啊,你怎会到此啊!

姬 娘 十几年了!姬娘虽剜去了双目,可我这颗不死之心,却时时盼望着那一天呐!那年,我就听说了魏国出了个卫鞅,他去到秦国推行变法。奴隶们可以多打粮食而建功,多杀敌人而得爵。西河一带,到处都在传诵说,秦国的太子犯了法,太师、大臣们都被处刑,从此秦国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呀!没想到,就在今春你卫鞅,不,大良造率领五万人马,大战少梁,我姬娘竟成了秦国的隶民啊……

商 鞅 姬娘(双膝跪地)是亥儿不孝,未能报答姬娘的养育之恩!

尸 佼 大良造,大良造快快请起。若被外人看见,不明事理,恐怕有失国体!

商 鞅 先生。

尸 佼 在。

商 鞅 随我一同拜见国君。

尸 佼 大良造是想……

商 鞅 请国君开恩,赦免母亲罪奴之身,随儿归都,共享荣华!

尸 佼 此事怕有不妥。

商 鞅 为何?

尸 佼 大良造今军爵律已诏布天下,欲赦亲父母为奴隶者,需归爵两级,这爵你是归还是不归?

商 鞅 自然依法行事。

尸 佼 若是依法归爵。你的爵位就在五大夫、甘龙之下若是如此新法将更难推行!

商 鞅 可我怎能看着母亲生活受苦啊!

姬 娘 不!大良造我不是你的亲生之母。

商 鞅 姬娘。

姬 娘 你不必为一小奴去夺爵赎身。

孟兰皋 如此声明大义之母,请受孟兰皋一拜!

尸 佼 老人家,大良造说过,为天下而治天下,岂能私天下之利?公私之度,存亡之本。

商 鞅 ……

姬 娘 公私之度,存亡之本,“为天下而治天下……”亥儿,这是你说的啊?

商 鞅 正是。

姬 娘 (顿)你这大德之心是从何得来?

商 鞅 是姬娘的乳汁哺育了亥儿。

姬 娘 姬娘心满意足了,我终于盼到这一天了。(下)

商鞅之子范文第2篇

1、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粉身碎骨,永不相负。 --商鞅

2、怯于邑斗,而勇于寇战。 --商鞅 《商君书》

3、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 --商鞅 《商君书》

4、吾闻穷巷多怪,曲学多辩。愚者之笑,智者哀焉;狂夫之乐,贤者丧焉。拘世以议,寡人不之疑矣。(我听说从偏僻小巷走出来的人爱少见多怪,学识浅陋的人多喜欢诡辩,愚昧的人所讥笑的事,正是聪明人所感到悲哀的事。狂妄的人高兴的事,正是有才能的人所担忧的。那些拘泥于世俗偏见的议论言词,我不再因它们而疑惑了。) --商鞅 《商君书·更法》

5、圣人为民法,必使之明白易知,愚智遍在之。 --商鞅 《商君书》

6、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 --商鞅 《商君书》

7、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鞅 《商君书》

8、背法而冶,此任重道远而无马牛,济大川而无舡辑也。 --商鞅 《商君书》

9、"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商鞅 《商君书》"

10、疑行无成,疑事无功。 --商鞅 《商君书》

11、圣人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 --商鞅 《商君书》

商鞅的资料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

《商君列传》

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译:

做事犹豫,疑虑,便不会成功。一个人的操行过于标新立异出类拔萃,就一定会遭到世人的攻击。愚蠢的人往往在事情都成功之时,还是迷惑不解的,聪明智慧之人,常在事情还未发生就已预见,从而取得成功。对于老百姓不论做什么事,在开头之时不能和他们商量,而只能在办成以后和他们共享成果。讲究最高道德和一般世俗的人是不能合群的,要干大事业的人不能去征求那些大众的意见,圣人只要能使国家富强,就不必效法古代典章,只要能使百姓得利,就不必遵循旧时礼教。

统治贵族反对商鞅变法。

甘龙曰:"不然,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公曰:"善。"

译:

大夫甘龙说:"不对,按照旧章来治理,才能使官员熟悉规章而百姓安定不乱。"公孙鞅说:"普通人只知道安于旧有的习俗,学者往往被自己的见识所困扰。这两种人,让他们做官守法可以,但不能和他们商讨旧法之外的开创大业。聪明的人制订法规政策,愚笨的人只会被人牵制;贤德的人因时而变,无能的人才死守成法。"秦孝公说:"说得好!"

《刑公子虔》 新法推行了一年,秦人很多反对的,到国都说新法不方便的人数以千计。正在这时太子触犯了新法。卫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推行,是因为上层人触犯它。"将依新法处罚太子。但是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又不能施以刑罚,于是就处罚了监督他行为的老师公子虔处劓刑(割掉鼻子),以墨刑(脸上刺字)处罚了给他传授知识的老师公孙贾。第二天,秦国人就都遵照新法执行了。

说来商鞅还真是胆大,如此对待太子。这也为太子登基后要杀他埋下祸根。

《俘虏公子n(áng)》

秦孝公派商鞅进攻魏河西,魏派公子昂迎战。两军对峙时,商鞅派使者送信给公子昂,说:"我当初与公子相处的很快乐,如今你我成了敌对两国的将领,不忍心相互攻击,我可以与公子当面相见,订立盟约,痛痛快快地喝几杯然后各自撤兵,让秦魏两国相安无事".公子昂欣然赴会,却被商鞅埋伏的甲士俘虏,商鞅趁机攻击魏军,魏军大败。魏惠王被迫献河西部分土地求和,秦封商鞅为商君。

哈哈,商鞅是否有点无耻啊。

商鞅有本奇书《商君书》,里面记录个改革的详细内容,其中提到了愚民五术。

《商君书*弱民》

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以刑治,民则乐用。

译:

人民地位卑弱就会崇尚爵位,怯弱就会尊敬官吏;贫穷就重视赏赐。朝廷用刑法统治人民,人民就乐为的用;

1、愚民:统一思想,让让他们不知道对错之分,只知道跟着走。

2、弱民:国强民弱,治国之道,务在弱民。

3、疲民:为民寻事,疲于奔命,使民无瑕顾及他事。

4、辱民:一无自尊自信;二唆之相互检举揭发,终日生活于恐惧氛围中。

5、贫民:除了生活必须,剥夺余银余财;人穷志短。五皆不灵,杀之。

是否有点可恶啊,先秦诸子百家都或多或少有点愚民思想的,孔孟也有。

还有一个中国人的户籍标签,从二千多年一直被贴到现在,最早也是商鞅贴上的。限制人民随意迁徙,方便管理,制造阶级,让人民努力争取更高的地位。在秦国其实有两条路,一是种地,一是打仗。所有的赏赐爵位都是和作战时杀多少人来评判的,难怪秦人虎狼之师无人可挡。

商鞅最后的结局大家也都知道,车裂了。但是他的思想却一直流传下来了。

商鞅之子范文第3篇

本文从西方经济学的视角分析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对秦王朝的崛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西方经济学、博弈理论等视角,分析了商鞅变法的内容、政策影响等内容。希望能借此使人们对商鞅变法有更全面的理解。

关键词:

西方经济学;商鞅变法;政策影响

秦国之所以能具备统一六国的强大国力,与商鞅变法密不可分。秦孝公继位之后,任用商鞅进行变法。本文从西方经济学的视角分析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影响。前人的研究主要从历史学、法学的角度研究商鞅变法,或者从传统经济学的角度对商鞅变法进行分析。本文从西方经济学的视角分析和研究商鞅变法,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在战国时期,各个国家之间出现剧烈纷争,每个国家都希望自己能够更强大,进而能够在国家之间的战争中占据一定的优势地位。在秦国之前,魏国、楚国等都已经进行了变法。在商鞅变法之前,秦国并不是一个军事、经济实力特别强大的国家,秦孝公励精图治,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朝的国力大大增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废井田、开阡陌、建立郡县制、奖励军功等。商鞅在推出变法政策之前,为了提高政府法令的信誉,通过“南门立木”的办法,提高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

井田法兴起于中国的商朝,在西周时期,井田法已经比较成熟,井田法实际上是一种土地公有制度。由于在西周时期实行贵族治国,因此井田法也就是土地的贵族所有制。贵族将土地分成纵横规律的块状,像汉字的“井”字,因此称为井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农业生产中出现了耕牛、铁器等生产工具,使得农业生产率大大提高。在这种情况下,集体劳动已变得不再必要,以个人家庭为单位的家庭劳动,已经可以作为社会生产的基本单位。周朝的贵族或个人,有时会去开垦井田以外的土地,称为“私田”。贵族或者个人开垦出来的“私田”,其收益完全归贵族或个人所有,而耕种井田,其收益不完全归贵族或耕种者所有。因此不管是贵族还是耕种者,都没有积极性去耕种井田,而更多的愿意去耕种私田。在夏商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个体劳动生产力低,农业生产主要依靠集体劳动,这是井田制产生的经济基础。当生产力提高之后,集体劳动被个体劳动所取代,从而产生了井田制瓦解的经济基础。开垦私田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在周代原本劳动力都是归周天子所有。为了能够有更多的劳动力为自己开垦私田,很多周朝的贵族将原本属于周天子的人口隐匿在自己家中。这些隐匿的人口以及开垦的私田,使得周朝的贵族不再完全依赖于周天子的册封,而是拥有自己的土地和人口,这是封建地主形成的雏形。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因为在商鞅推行变法的时候,秦国的井田制已经不是完全的公有制,已经出现了很多封建地主的萌芽,商鞅因势利导,承认土地私有。商鞅变法通过废除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大大促进了封建地主以及农民生产劳动的积极性,增加了农业收入,为秦国的国力增强奠定了经济基础。另外商鞅变法还打破大家庭、实施小家庭生产制。在商鞅变法中规定:如果一个家庭有两个成年的儿子,那么这两个成年的儿子需要分别建立户口,不可以生活在一个户籍下。商鞅变法的这一举措,增加了社会中农户的数量,有利于农业税赋的征收。商鞅变法还废除了周朝以来一直实行的世卿世禄制度。在世卿世禄制度下,贵族子弟可以不经过任何努力,自然而然地成为贵族和社会的统治阶层。在这种僵化的、以血统为基础的制度下,平民没有向上的机会,因此也就缺乏向上努力的动力和积极性。商鞅变法废除了这种世卿世禄制度,转而采用二十级军功制。在新制度下凡是立有军功的人,政府会给予相应的奖赏,以及爵位的提升,军功越多,爵位越高。传统的贵族子弟,如果没有军功,那么就不再享有显赫的社会地位。商鞅变法的这一举措,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底层平民的作战积极性,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为秦国崛起为一个军事大国发挥了重要作用。

商鞅之子范文第4篇

【英文摘要】proper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shangyang's obscurant thought in the circle of scholars because it had profoundly affected culture,thought and politics throughout the history of china's feudal societies.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pecific contents,motives and purpose contained in shangyang's obscurant thought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politics and political ideology of the ruling class during the qi and han dynasties.

【关 键 词】商鞅/愚民思想/目的/内容/影响

shangyang/obscurant thought/purpose/content/influence

商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在秦国实行的变法,使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为秦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www.133229.Com因此,长期以来,商鞅变法一直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但是,在学术界,人们在研究商鞅变法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所带来的影响时,往往偏重于分析变法中所实施的某些具体措施的得失,而忽视了隐藏在这些措施背后、并与其息息相联的、且同样是其变法内容的政治主张——愚民思想。事实上,商鞅的愚民思想与商鞅变法这一历史事件本身一样,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化都产生过长远而又深刻的影响,应当引起学术界的重视。本文拟就对商鞅提出愚民思想的动机和目的、商鞅愚民思想的具体内容、以及其对秦汉时期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和策略所产生的影响等方面的问题,作些初步的探讨。

一 商鞅提出愚民思想的动机和目的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大变革时代,与时代的政治形势相适应,这时在学术上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针对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各国的政治弊端,当时一些有作为的政治家、思想家就如何治理国家、统治人民等问题提出了许多主张和看法,“愚民”这一政治观点就是其中之一。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中,较早提出“愚民”观点的是老庄和管仲。老子曾公开倡言要用愚民政策来窒息人民的反抗思想和麻痹人民的斗志,他说“古之善为治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注:《道德经·六十五章》),他极力反对开发民智,要求从精神上、物质上杜绝一切能够激发民智和引起争端的措施。庄子则更是将老子的观点绝对化,他主张取消一切制度、规范和文化,认为只有“绝圣弃智”(注:《庄子·去箧》)社会才能安宁。管子也认为“君明、相信、五官肃、士廉、农愚、商工愿,则上下相体,而外内别也。”(注:《管子·君臣》)因此“昔者圣人之治人也,不贵其人博学也,欲其人知和同以听令也。”(注:《管子·法禁》)他主张“圣君任法而不任智,任数而不任说。”(注:《管子·任法》)其后,许多学派特别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如李悝、吴起、申不害、慎到等人,都在各自的学说中或多或少地流露出愚民的主张。但我认为,在春秋战国诸子中,商鞅和韩非子的愚民主张是最明确、最有系统的,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最大的,而韩非子的愚民思想实际上是对商鞅愚民思想的继承和进一步发挥,因此商鞅的愚民思想在先秦诸子愚民思潮中居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具有特殊的意义。

那么,商鞅为何要极力主张愚民之治呢?我们知道,作为新兴地主阶级代表的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的目的是为了帮助秦国富国强兵、完成统一大业,从这方面来讲,它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潮流的,也是与广大人民的愿望是一致的。但是,在当时,国家机器是被统治阶级所掌握的,是统治阶级用来镇压劳动人民的工具。因此,国家与人民的利益,从根本上讲,不是也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而在较大程度上只能是对立的。商鞅也充分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他认为:“民强国弱,民弱国强”(注:《商君书·弱民》),要想国家富强,就必须削弱人民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削减人民的抗异实力。不仅如此,商鞅还认为,一个君主,要想控制天下、战胜敌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首先必须制服自己境内的平民。所以他说:“昔能制天下者,必先制其民者也;能胜强敌,必先制其民者也。”(注:《商君书·画策》)“故有国之道,务在弱民。”(注:《商君书·弱民》)而弱民的根本手段则是使民“朴”,也就是愚民。他认为,人民“朴则弱,淫则强;弱则轨,淫则越志;弱则有用,越志则强。”(注:《商君书·弱民》)只有使广大人民愚昧无知、朴实忠厚,人民才不易结成强大的力量来对抗国家和君主,而只能是老老实实地听从统治阶级的任意摆布,这样国家就会容易治理,君主的地位也就会更加牢固。

另一方面,在商鞅所处的时代,国家的头等大事莫过于农业和战争,农业的发展是国家富强的根本途径,赢得战争的胜利则是战胜敌国最有效的手段,因此在商鞅变法的各项内容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重农战,而其它的内容和措施都是围绕着这一内容展开的,是为它服务的。所以,能否使广大人民重视农战,也就成为了商鞅变法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正因如此,商鞅说道:“圣人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注:《商君书·垦令》)为了使人民能够集中精力专心农战,商鞅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否使人民愚昧无知。在他看来:“愚农不知、不好学问则疾务农。”(注:《商君书·垦令》)一旦平民愚昧敦厚,他们就不会崇尚学问,不会被其智巧所迷惑,就会专心致志地按照君主的意志从事农战。所以,商鞅提出的愚民思想是与其最重要的变法内容——重农战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其目的是要人民摈弃杂念、归心于农战。

由上可知,商鞅之所以提出愚民的主张,无非就是为了使君主能够更好地统治和驱使人民,使人民专心从事农战,从而达到富国强兵、无敌于天下的目的。在《商君书·定分篇》中,商鞅指出:“民愚则易治也”,此一语,就直截了当地道出了他积极推行愚民之治的真谛所在。

二 商鞅愚民思想的内容及其实现愚民的具体措施

在商鞅变法的各项内容中,无处不体现出其愚民之治的思想,因此,商鞅愚民思想的内容是与商鞅变法中的各项措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商鞅愚民思想的内容及其实现愚民的具体措施,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去礼乐,尚法治。在儒家学派看来,礼乐是立国、治国的根本,所以孔子虽然生当“礼坏乐崩”的春秋末期,但仍向往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为国以礼”(注:《论语·先进》)的“礼治”;战国时期的荀子虽重视“法治”,但他把礼的地位抬得更高,提出了“治之经,礼与刑”(注:《荀子·成相》),既隆礼又重法的主张。商鞅的礼法观却完全不同于儒家,他认为“礼治”并不能达到使人们归心于农战的目的,而只会使人们更加巧伪、更加轻视法制,因此礼乐与法治是绝对对立的,所以靠德治是不可能治理好国家的,而必须将法制放在首位,加重刑罚,依法去民之巧伪智谀。他说:“重刑而连其罪,则褊急之民不斗,狠刚之民不讼,怠惰之民不游,费资之民不作,巧谀恶心之民无变也。”(注:《商君书·垦令》)主张除去礼乐,通过以重刑的手段来压抑人们的智慧、禁锢人们的头脑,使他们顺服于君主的淫威,俯首听命于君王。

为了使君主和上层统治者更加清楚和了解他的这一主张,商鞅还从历史的观点阐述了去礼乐、尚法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据《商君书·更法》和《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在秦国变法前夕曾同秦国的贵族代表甘龙、杜挚等就要不要“变法”、“更礼”等问题展开过一场辩论。甘龙认为,“圣人不易名而教,智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杜挚也说:“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注:《史记·商君列传》)而商鞅则认为,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加以改变,既不能复古,也不能保守。因此,他反驳说:“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王。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注:《史记·商君列传》)商鞅将人类以来的历史划分为“上世”、“中世”、“下世”和“今世”四个阶段,他认为在不同的阶段,社会形势和社会风气都不同,因而作为君主,在制定政策和法令时就不能效法古代、保守现状。在他看来,由于古时的民风厚朴,所以古时的君王“因事而制礼”,以德权就可以治理好天下,因此礼乐是当时的治国之本。而今世则是强国事兼并,弱国务力守,民风巧伪。在这种形势下,诸侯国君要想维持自己的统治和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就必须壮大国家的力量,实行“以力服人”的“霸道”,而不能像儒家那样讲什么“以德服人”的“王道”,不能以礼乐治国,而应以法制来治国。所以他说:“古之民朴以厚,今之民巧以伪。故效于古者,先德而治;效于今者,前刑而法。”(注:《商君书·开塞》)

二、禁《诗》《书》,贱学问。与儒家将《诗》《书》作为治国经典不同,商鞅认为《诗》《书》对于国家有百害而无一益,其唯一的作用就是扰乱、蛊惑民心,增长人们的智巧和力量,破坏国家法令制度的推行。因此,他将礼、乐、《诗》、《书》列于国家“六虱”之首,是“亡国之俗”(注:《商君书·靳令》)。他认为,一个国家如果好用《诗》《书》,人们就会把精力放在学习《诗》《书》上,最终必定会导致“上无使战,必贫至削”(注:《商君书·靳令》)的局面;相反,如果不用《诗》《书》,则“敌不敢至,虽至必却;兴兵而伐必取,按兵不伐必富”(注:《商君书·去强》),并且还会起到“民泽毕农,则国富”(注:《商君书·去强》)的效果。

如前所述,商鞅之所以提出愚民主张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想通过它来达到弱民的目的。在商鞅的心目中,人民“淫”是其所以强的重要原因,而他所说的“淫”就是指人们好学问、有知识、用智巧。关于这一点,商鞅在《商君书·外内篇》中,是讲得较清楚的,他说:“奚为淫道?为辩智者贵、游宦者任,文学私名显之谓也。”因此,为了弱民,就必须禁《诗》《书》、废学问,他认为“国去言民则朴,民朴则不淫”,(注:《商君书·农战》)只有这样,才能禁除人民的智巧,更好地削弱人民的抗异力量,增强国家的实力,达到“国必无敌”的效果。

那么,怎样才能使人们轻视学问、废弃《诗》《书》呢?商鞅认为,仅靠国家明令强制燔烧《诗》《书》是不够的,还必须要采取一些相应的策略和手段,让人们自觉地、心甘情愿地鄙视学问。为此商鞅提出:“无以外权爵任与官,则民不贵学问,又不贱农。民不贵学则愚,愚则无外交,无外交则勉农不偷;民不贱农则国家不殆。国家不殆,勉农而不偷,则草必垦矣。”(注:《商君书·垦令》)同时他还提出禁止儒生、大臣、诸大夫游学、游仕,闭塞人们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尽可能地让人民愚昧无知、不好学问,使他们专心务农。他说:“国之大臣、诸大夫,博闻、辩慧、游居之事皆无得为,无得居游于百县,则农民无所闻变、见方。农民无所闻变、见方,则智农无从离其故事,而愚农不知,不好学问。愚农不知,不好学问,则务疾农;智农无从离其故事,则草必垦矣。”(注:《商君书·垦令》)

三、废好恶、去享乐。商鞅根据其重视农战、弱民强国这一思想,进一步提出了要反对人们有所好恶的主张,因为在他看来,“政民之所恶,民弱;政民之所乐,民强。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民之所乐,民强;民强而强之,兵重弱。民之所乐,民强;民强而弱之,兵重强。”(注:《商君书·弱民》)人们一旦有好恶享乐之心,就必定会产生忧虑、思考,而人们在忧虑思考过程中,就必定会产生邪乱之心。他说:“夫民忧则思,思则出度;乐则淫,淫则生佚。”(注:《商君书·开塞》)因此,为了防止人们出现淫乱之心,更好地维护统治阶级的长久统治,商鞅认为,不仅必须要从精神上摒弃人民的喜怒哀乐,而且还要废除人民在物质上的享受。在他看来,音乐、歌舞、装饰品及人们的纵欲,不仅会造成物质上的浪费,更重要的是它还会导致人们的精力分散,不安心农战,使人们的智巧得以发展,甚至还会激发人民的反叛之心。所以他提出要使“声服无通于百县”,这样,人民就会“行作不顾,休居不听。休居不听,则气不淫;行作不顾,则意必一。意一而气不淫,则草必垦矣。”(注:《商君书·垦令》)在物质方面,他还提出要抬高物价,加重税收,使之十倍于成本,这样商贾之人就会减少,农民就不会过度地饮酒作乐,大臣官吏们也不会沉醉于吃喝玩乐之中,“商贾少,则上不费粟;民不能喜shì@①,则农不慢;大臣不荒饱,则国事不稽,主无过举。”(注:《商君书·垦令》)

商鞅一方面主张废除人民的好恶、享乐,另一方面,他又认为作为人君不可以不审好恶,他说,君主必须懂得和了解人民好恶的心理现象。他主张,因为人民好赏,所以就要用奖赏来引诱他们;因为人民恶刑,所以就要用刑罚来威逼他们。通过这种途径使人民在自己的好恶面前感到迷茫,不让人民去思考,使之愚味,使他们的所有行动都在统治者的指挥下去进行,从而达到其愚民强国的目的。

四、遗贤弃智,按功而赏。与废《诗》《书》、贱学问这一主张相联,商鞅还主张国君在任用官吏时要“任其功而不任其德”(注:《商君书·错法》),不能以贤智作为选拔官吏的标准,而应量功而任。他认为君主要达到使人民贱学问的目的,就必须要使“国以功授予爵”(注:《商君书·靳令》),而“不滥富贵其臣”,做到“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注:《商君书·画策》),更不能以精通《诗》《书》、擅长学问授官行爵。因为在他看来,如果以贤智作为授官的标准,那么人们就会纷纷放下自己手中的农活,不务耕战,崇《诗》《书》而尚学问,这样就达不到重农战、贱学问、使人们愚昧的目的。他在《商君书·农战》中说:“今境内之民及处官爵者,见朝廷之可以巧言辩说取官爵也”,官爵的授予失去了常规,结果“豪杰务学《诗》《书》,随从外权”,而这些人“进则曲主,退则思虑”,对国家极为不利。但“今上论材能智慧而任之,则智慧之人希主好恶,使官、制物,以适主心;是以官无常,国乱而不一,辩说之人而无法也”,如果长期下去,“则民务焉得无多,而地焉得无荒?”商鞅认为,凡是圣明的君主在治理国家时,都应当按功行赏,因为“凡民之所疾务农战不避死者,以求爵禄也”,一旦人们见到“为辩智者不贵、游宦者不任、文学私名不显”,那么“军士死节而农民不偷也。”但是,“今世君不然,释法而以智,背功而以誉”(注:《商君书·君臣》),结果造成了“军士不战而农民流徙”(注:《商君书·御盗》)的局面。所以,为了奖励军功,商鞅在变法过程中还重订军功爵二十级,斩得敌人甲士首级一颗,即赐爵一级,并按爵位高低授与种种特权,包括犯罪也可以减刑的特权(注:《秦律·游士律》),而把那些既无军功又不从事农作但却身居高官、享受荣华的所谓贤智之士,则称之为必须铲除的“奸民”。商鞅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们“喜农而乐战”,专心致力于农战,从而达到富国强兵和“无敌于天下”的目的。

五、一言、一教。商鞅所处的时代,正是战国纷争之际,这时各种阶级、阶层的思想家、政治家以及游说之士层出不穷;各种学派、各种理论应运而生。当时的各国诸侯,都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需要,对于这些理论加以选择运用。作为新兴地主阶级代表的商鞅,从其本阶级及秦国的利益出发,极力主张法家思想,而对于其它学派的理论则竭力排斥。他认为,一个国君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必须只能以一种理论作为指导思想,而不能使其它的学说掺杂于其中,更不能任用巧言辩说之徒,听任他们议论朝政。因为“说者成伍、烦言饰词而无用”(注:《商君书·农战》),相反它还会起到迷惑主心,扰乱民意的作用,使人们变得虚伪、浮华,而这种结果则正是与商鞅所提倡的“愚民”政策相悖违的。反之,如果国家除去巧言辩说,那么人们就会朴实而不放纵,就不会违背王令、触犯国禁。商鞅针对当时的情况指出:“今为国者多无要。朝廷之言治也,纷纷焉务相易也。是以其君hūn@②于说,其官乱于言,其民惰而不农。故其境内之民皆化而好辩、乐学,事商贾,为技艺,避农战。如此,则不远矣。国有事,则学民恶法,商民善化,技艺之民不用,故其国易破矣。”(注:《商君书·农战》)鉴于此,商鞅把他所认为是不利于农战的“礼、乐,《诗》、《书》,修善、孝弟,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说成是“六虱”,坚决反对“国以六虱授官予爵”,并让博闻、辩慧之类的人“不可以富贵,不可以评刑,不可以独立私议以陈其上。”(注:《商君书·约刑》)这实际上是用法家所主张的法令来统一思想,取缔其他各家学派,特别是儒家,由此而发展到“燔《诗》《书》而明法令”,要求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实行文化专制,借此实现其愚民的目的,更好地维护君王的统治。

三 商鞅愚民思想对秦汉政治思想文化的影响

商鞅的愚民思想是商鞅在春秋战国时期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它是新兴地主阶级必须建立统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和商鞅变法这一历史事件一样,它不仅对于此后的秦国,而且对于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特别是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文化都产生过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

商鞅之后,旨在愚民的法治思想经过韩非子的进一步发挥,完全成为了秦的指导思想。在秦统一中国后所推行的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措施中,都深深地留下着商鞅愚民思想的烙印。“挟书令”的颁布和禁止私学是对商鞅“一言、一教”主张的直接继承,“焚书坑儒”、“以吏为师”则是对商鞅“燔《诗》《书》而明法令”的进一步发展,残酷的刑法和暴政更是将商鞅“以刑去刑”愚民措施推向了极端。不可否认,商鞅的愚民思想和愚民措施在战国时期的秦国确实起到了打击阻挠变法的贵族、帮助秦国富国强兵、最终使秦国统一天下等积极作用,但是,在秦国的封建政权彻底确立以后,它对于整个社会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就越来越明显地凸现出来,即:不利于社会生产的进步、钳制了人们的思想、妨碍了文化的发展。而这正是后来在愚民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秦朝迅速被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所推翻的重要原因之一。

西汉建立后,新的封建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感到单靠法家思想是不足以维系其统治的,因而在继承秦制的同时,对统治阶级的指导思想进行了重新调整,经过汉初采用道、法结合的黄老思想作为短暂过渡后,到汉武帝时,终于接受董仲舒等人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就取代了法家思想而逐渐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在表面看来,从汉初“挟书令”的公开废除,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似乎汉代采取了一条不同于秦的思想文化政策,但如果仔细分析一下就会不难发现,商鞅、韩非等人的愚民思想其实是被汉代的统治者以一种更隐蔽、更高明的手段继承下来了。汉初废除“挟书令”,鼓励民间献书,容许各家各派可以自己讲学传授,是因为当时的统治者正处在对统治思想进行重新选择和调整之中,并非意味着对愚民思想的放弃。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则正好是秦愚民政策另一种形式的翻新,因为儒术的独尊实际上就意味着对儒家以外各家学派的压制,它对于人们思想禁锢的程度并不亚于秦代对《诗》《书》的简单焚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汉代愚民政策所取得的效果比秦代更佳(这也是以后的历代统治者在实施愚民政策时更多地采用汉代策略的原因之所在),只不过不同的是,“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引诱。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注:顾颉刚《汉代学术史·尊儒术而黜百家》)不管秦汉愚民政策的手段和结果如何,但商鞅愚民思想对秦汉统治者所产生的影响则是显而易见的。

综上所述,商鞅的愚民思想始终贯穿在他的各项变法措施之中,它不仅是商鞅变法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其变法能否顺利贯彻施行的一个重要保证。尤其不容忽视的是,它对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化所产生过的巨大影响。所以,深入地对商鞅愚民思想进行探讨,不仅对于我们更为全面地了解商鞅本人的政治主张有很大帮助,而且还对于我们进一步地研究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策略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字库未存字注释:

商鞅之子范文第5篇

法治创新

商鞅年轻时受李悝、吴起等法家人物影响,钻研法治,喜好创新。商鞅曾为魏国宰相公叔痤家臣,其改革思想和管理才能深受公叔痤器重。公叔痤病重时向魏惠王建议:“公孙鞅年少有奇才,日后可任用为相。”又对惠王说“王若不用公孙鞅,必杀之,勿令其出境。”公叔痤死后,魏惠王既没有重用公孙鞅,也没有加害公孙鞅。公孙鞅眼看在魏国没有出头之日,听说秦孝公招揽天下贤士,便投奔了秦国。通过秦孝公宠臣景监引荐面见秦孝公,向其提出了帝道、王道、霸道之策。秦孝公对霸道赞赏有加,不久便任命公孙鞅为左庶长,负责秦国变法图强大计。公孙鞅提出了三条改革之策:

一是连坐法。即一家有罪而九家连坐。二是奖励军功。官职和待遇的获得一律取决于军功,没有军功的贵族不能获得爵位,不能靠出身享受特权。三是重农抑末。根据秦国地广人稀的特点,鼓励开垦荒地,扩大耕种面积,发展农业生产。同时,还制定了优惠政策,吸引他国移民来秦国从事农业生产。

商鞅为了表示推进改革的决心和提高政府的公信力,他与改革团队策划了一个流传千古的“徙木立信”的故事。

一天早上,商鞅安排人在都城的南门竖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就赏十两黄金。”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却没有一个上去扛木头。商鞅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这时,人群中走出一个身材魁梧的大汉,将这根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刻赏给这位大汉五十两黄金。此事立刻成了特大新闻,并迅速轰动秦国。老百姓都说:“左庶长说话算数,值得我们信任。”

商鞅知道,他已经在民众中树立了威信,便立即颁布并实施了改革新法。由于新法的成功实施,秦国大治,国内生产力迅速发展,对外战争不断取得胜利。秦孝公十年,商鞅由左庶长晋升为大良造,相当于宰相兼将军的官职。

公元前350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又负责推行了第二次改革,主要有三项内容:

一是废井田、开阡陌。把宽阔的阡陌种上庄稼,还把划分疆界用的荒地、树林、沟地等开垦耕种。并且规定,谁开垦归谁所有,土地可以流转买卖。 二是建立郡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三是迁都咸阳。把国都从原来的栎阳迁移到渭河北面的咸阳,便于向东扩展。

经过两次改革,秦国政治清明、国力大增、秦民大悦、乡邑大治,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周天子派出使者送胙肉给秦孝公,封他为“方伯”,中原诸侯国也纷纷向秦国示好。

商鞅还奉秦孝公之命攻打魏国,商鞅利用与魏将公子原为好友之情谊,在和谈时将其生擒,并趁机大破魏军,迫使魏国交还先前夺走的河西之地。商鞅因此大功,秦孝公赏其商地15邑,封为“商君”,“商鞅”之称由此而来。

公元前338年,商鞅变法的坚定支持者秦孝公驾崩,商鞅的命运也由此发生了转折。秦孝公之后,惠文王即位,一些反对派纠集力量向商鞅发难。公子虔告商鞅谋反,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结果因不能出示证件,店家害怕“连坐”不敢留宿。商鞅被秦惠文王处以“车裂之刑”并诛灭九族。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不仅推动了秦国社会的发展,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徙木效应

商鞅的“徙木立信”不仅体现了诚信,而且是提高公信力的一种智慧和策略。

徙木立信之策影响深远,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成功案例。商鞅的“徙木立信”,也已演变为徙木效应。

战国时,有一个国家遭受邻国侵略,在危急时刻,国王大胆启用了一位年轻将领领兵出征,并安排一位宠臣做监军。在庄重的出征仪式上,这位监军却酒气熏熏、姗姗来迟。年轻统帅问行刑官道:“依据军法,迟到者该如何处置?”行刑官说:“依法应当斩首。”年轻统帅大声喊道:“来人,将迟到的监军拉下去,依法斩首,用他的人头祭旗!”监军的这颗人头,为严肃军纪、激励斗志、夺取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徙木效应是指为了推进改革,摒弃陋习,实施新规,提高公信力的行为。

当代启迪

商鞅的徙木效应作为我国古人的管理智慧,不仅影响历史,而且启迪后人,并且在当代弘扬光大。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烧伤创疡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商品储运与养护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仓储协会;全国商品养护科技情报站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