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有关汉字的来历

有关汉字的来历

有关汉字的来历

有关汉字的来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汉字;视觉艺术;文化;书法

汉字的发展是伴随着中华的民族历史发展起来的,所以我们也可以将其看作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开端史,汉字具有集形象、声音、辞义三者于一体的特征,这一特点在世界文字之林也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汉字是中华名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若要谈论汉字,就不能不提到她的艺术魅力,本文将从汉字艺术的发展探讨其魅力所在。

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汉字经历了从图画到定型,由甲骨文、金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隶、楷、行、草,各种形体逐渐形成。

甲骨文开启了我们汉字文明早期的艺术篇章,跟随历史的车轮,我们的汉字又迎来了华丽的艺术盛宴,那就是与甲骨相比毫不逊色的金文。在雍容华贵的青铜器铸写文字,汉字在成长的过程中过了一段奢侈华丽的日子。

金文在青铜上的华丽到秦统一开始没落,而与其辉映的“石刻文字”成为了金文的后续,殷周时期铁还没有产生,所以铭文都用铜铸,自春秋之际铁器面世,石刻文字便凭借比“青铜器”更普遍也容易得到的这种优势而风起云涌,记事在文字载体不断变换的后来,石刻都没有被淘汰,也随着文字的发展,展现属于汉字的独特艺术魅力。

汉字初显规范从秦始皇统一六国“书同文”政策开始,将秦国固有的篆文形体进行省略删改,同时吸收民间的一下俗字体,加以规范,就形成了新的自己小篆。而成就小篆的人,李斯可是功不可没。小篆的字给人的反角是没有棱角和锋芒,但是又有不失自己的格调和锋芒,在我国书法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堪称开创先河。在“书同文”的过程中,命令李斯创立小篆后,也采纳了程邈整理的隶书。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隶书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简帛书体是写在竹简和缯帛上的民间书体,在中国简帛文字是起源很早,发现和兴盛很晚的特殊载体方法。简帛的使用时间,大约在春秋晚期至魏晋时期,这个时代,跨越了战国、秦、西汉、新莽、东汉、三国、晋等七个历史时期,长达1000多年。在纸张未发明之前,竹简和缯帛是记录文字的主要载体,简帛书体已经日渐引起广大学者、专家、书法艺术家的重视,其艺术审美价值也被许多人所认识。

到了汉朝,文字载体因为纸张的出现而一统天下,直到今天,纸在记录文字的所有材料中,仍占据主导地位,纸不仅克服了以前文字载体以较大的质量承载较少的文字的缺陷,更是最大限度的营造了文字书写的美学塑造空间,纸和字的完美结合,为汉字艺术发展拉开了最隆重华丽的空间。唐代墨迹流传至今者也比前代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宝贵的书法作品。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当书法的载体与书写方式都稳定下来以后,中国的汉字艺术被古今中外的书法家们推向高潮,建立起了最独特的汉字艺术殿堂,一直到近代,汉字的艺术魅力非其他文字可以比拟的,而随着汉字艺术的发展与变迁,其书写方式、材料及表现手法都出现了新的争鸣,这些争鸣虽然有些并不一定正确,但对于汉字艺术的发展无疑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曾经有人提出废弃汉字,改用拼音文字,我不否认拼音文字也有它一定的优点,本文也不再从汉字的实用角度来谈,就从艺术角度上,拼音字母组合是无法达到汉字横、竖、撇、点、捺、折、勾组合的艺术形态,在中国书法家的笔下,汉字不仅仅是文字,还是美妙的图画,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演变的艺术历程,到我们今天所欣赏到了汉字艺术盛宴,更不是别的文字可以比拟的。

综上可知,汉字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形体的演变,载体的变化,书写工具的不同,所以我们再来看汉字艺术,不得不被他沉淀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所折服。在汉字艺术发展的这场文化盛宴里,我们享受了先辈们留下的灿烂遗产。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攀升,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了解、学习我们的汉字、我们的文化艺术,使其焕发更为蓬勃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有关汉字的来历范文第2篇

本文围绕着东亚文化圈与汉字这一论题,再次强调汉字在东亚文化圈中的作用。

汉字虽然是语言学领域的概念,但它将渗透到历史﹑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其它各个广泛领域里。汉字作为传递文化信息的主要载体,以古代中国的中原地区为核心,传播到朝鲜﹑日本﹑越南等边缘国家,形成了所谓的东亚文化圈,又在这些国家的文字系统中以多样而复杂的语言形式发展下去。

一、东亚文化圈

(一)东亚文化圈的概念

文化圈理论是德国的格雷布(1887年~1934年)与奥地利学者施密特(1868年~1954年)提出来的。根据他们的叙述,文化圈大概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①世界上存在若干个文化圈,每个文化圈都包含一定的物质以及精神文化的共有成分在内;

②文化圈由核心(文化源地)和边缘(文化收容区)这两个要素构成;

③核心影响边缘,边缘反过来作用于核心,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和诸多要素的影响,核心与边缘的位置有可能会置换;

中国复旦大学姜义华教授称文化圈是一种‘文明系统’,系统中的诸多国家享有基本共同的传统文化属性﹑文化特征﹑但它并不排斥现代性之下的普世性和多元性,所以在强调同质性的同时,也不能完全否认它的异质性。

东亚文化圈即属于地域概念,也属于语言概念和文化概念。它包括曾受汉字文化和传统儒教文化影响的亚洲东部一些国家。东亚文化圈的地理范畴以古代中国的中原地区为中心,其边缘地区包括越南﹑日本﹑韩国、朝鲜等地区。东亚文化圈不是由单纯的政治或者军事力量而形成,而是以地理环境为优先条件,在诸多因素的作用下,接受相关文化的过程中形成的产物。

(二)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

东亚文化圈是世界文化圈中历史最悠久的一种,大概有着五千年的历史,经历了起源﹑形成﹑发展﹑中衰以及裂变、兴起等阶段。它的形成与发展以及演变过程也是以深厚的历史﹑政治﹑文化等背景为基础。

东亚文化圈起源于中国的华夏文化,后来渐渐扩展到周边国家,并与其他文化交融到一起。它的核心文化是中国文化,边缘文化是越南﹑日本﹑韩国、北朝鲜等地区的文化。东亚文化圈的发展过程既是中国文化不断向周边扩展和被接受的过程,也是其他地区的文化影响中国文化,并不断深化和丰富整个东亚文化圈的过程。

19世纪中期,西方文明给东亚文化圈带来剧烈的冲击,作为核心地区的中国以及边缘地区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时的日本迅速地摆脱了边缘地区的位置,通过吸取西方文明主义的道路以和实施野蛮的军事手段,慢慢站到了核心地位。华强教授指出,东亚文化圈在近生的两次裂变均是由日本的侵略行为所造成的。第一次裂变是日本侵占琉球﹑台湾和吞并朝鲜半岛而导致的,第二次裂变是日本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而引起的。持续了将近半个世纪的战争给东亚文化带来了莫大的物质以及精神损失。在战争结束后的和平年代里,经过两次重大裂变之后的东亚文化圈发生巨大变化,它需要建立一个崭新的东亚共同体。

二、东亚文化圈与汉字

谈到东亚文化圈,不得不提起汉字。因为尽管东亚文化圈里有汉字﹑儒教﹑佛教﹑律令等诸多共同要素,但汉字始终作为文化积淀﹑传承和交流的主要载体,承担着不可欠缺的历史任务。它在东亚地区所担当的主要功能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从古代中国的儒教与佛教传播到边缘地区,到人们解读和精通这些儒教和佛教书籍,都是要靠汉字作为载体;

第二﹑边缘地区为了建立自己的语言文字体系,借用大量汉字来标记本土语言,并把它融入到自己的文字系统里;

第三﹑日本和韩国等地区在接受西方文明的过程中,也是借用大量汉字来翻译或创造一些新文化用语;

第四﹑在现代社会里,汉字仍然在东西方以及东亚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媒介功能。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产业链交流,首先就需要进行大量专业用语的翻译工作。

第五﹑另外,从提高人们的知识度,完善教育制度的角度来讲,仍有必要在东亚各地区坚持汉字教育。

汉字在东亚地区的文化交流中起着如此非凡的作用,与它自身的特点是分不开的。如上所述,汉字属于自源文字,夏商之际(大约在公元前17世纪前后)就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文字系统,源头是河南安阳古代殷都的甲骨文。特有的方块字形是汉字最突出的个性之一,它的每一个音节都具有独立的意义,使人们很快就能记住并适应汉字。而且汉字的形﹑声﹑义三者在方块字中形成一种完美的结合,造字方法非常独特。汉字除了这些构形方面的优点,还具有超越空间和时间限制的特点。这些都为汉字负载丰富的文化信息,铺垫了良好的基础。每一个汉字都是广义文化意义的全息码,它积淀着无文字时代的文明信息,又蕴含着有文字时期文明进化的韵律,体现了多维的价值。东亚文化圈的复兴之路也是实现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的道路。这条路虽然比较坎坷,但有了汉字这一强有力的武器,就见到了一线灿烂的光明一样,它的前途也是无量的。

每个文化都有它自己的历史阶段和发展过程,‘东亚文化圈’也应遵循这个原理。‘东亚文化圈’一度崛起﹑发展,又由于各种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出现过裂变时期。随着“东亚文化圈”的发展和变迁,汉字也在东亚各地区有了不同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东亚文化圈与汉字是两个密不可分的存在。

本文主要以韩日两国为对比研究对象,考察汉字在这两个国家的传播、接受以及应用与发展情况。笔者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对韩日两国的汉字传播阶段、接受形式以及相关文字政策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三、汉字在东亚地区的传播与接受

汉字作为记录汉语语素音节表意性的书写体符号,给东亚各地区文字系统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不菲的贡献。在韩国和日本等地区处于无文字时期的时候,汉字作为东亚地区的通用文字长期借用下去,并充当着标记各民族语言的作用。权强在自己的研究论著中阐述古代东亚世界的定义时,特别强调了汉字的作用。他称“古代东亚世界是指以中国的汉字作为媒介,接受儒教、佛教和律令等几个要素的东亚地区,其中包括韩国和日本。”汉字传播时期,东亚各地区的书面语和口头语还处于互相分 离的状态,只有皇族、贵族以及官僚等少数阶层才能获得接触和学习汉字的机会。由于崇拜先进、发达的中国文化,汉字很快就成了文化传播的媒介,之后又成为了东亚各地区的通用文字。

汉字的传播不仅体现了文化的优越性和文字的可普及性,还体现了当时的政治权力关系。围绕着中国王朝的权威以及以古代中国的册封关系为中心的东亚世界里,中国往往是东亚各地区争先想靠近的对象。有关东亚地区汉字传播的研究中,除了汉字作为文字记录语言的功能和它的文化传播功能以外,还要注意到历史、政治以及外交等诸多因素对汉字传播的影响。汉字的传播与其说是为了实现它的语言记录功能,不如说最初是为了实现它的文化传播以及政治外交功能。

东亚地区的汉字接受形式大致分为汉字的借用与仿造。借用是指通过借音、借义以及音义兼借等方式,用汉字标记本土语言的方法,主要有音义兼借、音读现象以及训读现象等。仿造是指根据汉字的形态以及制造方法创造出汉字式文字,主要有孳乳仿造和变异仿造等。孳乳仿造是指通过根据原有汉字的形态或者偏旁部首创造出新汉字的方法,来补充旧汉字的新旧混用方式。变异仿造是指通过重新创造出新汉字的方法,来区分新旧汉字的方式。

梁重海指出,汉字的接受过程主要有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改变汉字的形态,按部就班地使用原有汉字。第二个阶段是创造出新的汉字。第三个阶段是改变汉字的形态或减少汉字的结构,创造出崭新的音节文字。第四个阶段是创造出完全不同的文字系统。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汉字与东亚各地区之间的接触是在悠久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分析东亚各地区的汉字传播与使用问题,如语音变化、词汇与语法、应用等现象是考察东亚各国国语史和发展过程的重要线索。汉字虽然属于语言学领域的概念,可它广泛地渗透在历史、经济、政治以及社会与文化等诸多领域里。数www.dylw.net千年来,汉字作为传播文化信息的重要媒介,以古代中国的中原地区为核心,逐渐传播到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以及越南等周边地区,并形成所谓的东亚文化圈,之后又在东亚各地区的文字系统里不断地发展成新的文字形态。汉字在东亚各国的应用与发展并不是很顺坦,越南和北朝鲜现在已经彻底废除了汉字的使用,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字系统,而韩国和日本也正在有意识地限制汉字的使用。韩日两国都具有符合本国实情的汉字标记法和使用方法,这些地区仍然在使用着汉字。韩国虽然在日常生活和官方正式场合中彻底废除了汉字标记,但在人名和道路标识等领域里还保留着汉字标记法。日本是受中国文化和汉字影响最深的一个国家,它通过颁布当用汉字表和常用汉字表等一系列汉字相关政策,使日本人至今还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地应用着汉字。

至今为止,东亚各地区各自实施了截然不同的汉字相关政策,其过程中也陆陆续续出现过汉字废除论、汉字限制论、汉字简化论等不同的论点,汉字在一些国家也渐渐失去了踪影。如果我们不顾一切,极端地废除或扼杀汉字的适当应用,东亚各地区之间的相互交流就会出现‘断层现象’。为了维护共同文化圈的持续发展,也为了实现经济一体化,各地区应该客观地接受汉字的实用性和功能,为汉字今后更好的发展未来而做出最大的努力。

健全而强有力的经济发展,需要规范化的汉字应用和正确的汉字相关政策,同时还要具备有能效应用汉字编码的环境。为了阐明怎样有效应用汉字,并促进国际化交流的研究课题,我们不仅要探讨汉字编码以及汉字字体的统一等一系列新的问题,而且还要在充分掌握东亚各地区汉字应用的共性与个性的基础之下,吸取相互的经验教训,摸索符合时展的正确方向。

我们不仅要从历史的角度去考察东亚各国的汉字传播与使用情况,发掘它们的共性和个性,还应考虑到东亚地区的繁荣昌盛,彻底研究和分析汉字在各国的政治、经济、历史以及文化等领域中要起的作用和责任,并确立出崭新的课题和解决方向。汉字是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当中所创造出来的的宝贵文化,它可以客观而正确地记录人类历史与文化,同时也肩负着继承和发展灿烂文化的重要责任。汉字的应用,必须要完全符合新文化、新语言的发展规律,只有这样汉字的存在价值和地位才会更加巩固和完善。

特别注释:本论文为中国2010年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研究成果,是得到国家留学基金资助而完成的。

注释:

冯天瑜(2003).汉字文化圈论略《中华文化论坛》.第2期 50页

胡礼忠、汪伟民(2004).东亚文化圈:传承,裂变与重构.《国际观察》 第2期 70页

胡礼忠、汪伟民(2004).东亚文化圈:传承,裂变与重构.《国际观察》 第2期 77页

権強(2004).古代日本·朝鮮における文字世界の形成.東京大学博士論文1页

(1987).韓日兩民族? 漢字漢文? 受容? 發展? ?? 比較硏究.《CHEJU UNIVERSITY JOURNAL》,Vol.25 No.1 14-15页

参考文献:

张公瑾.《文化语言学发凡》.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

汪大昌.《语言与文化》.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赵峰.《汉字学概论》.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9年

何九盈、胡双宝、张猛.《汉字文化大观》.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

凌加杰.《汉字现代化之路》.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年

马曼曼(2008).中西文字文化传承功能之比较研究.湖北大学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 硕士学位论文

刘伟(2009).汉字和汉语的关系.南开大学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 硕士学位论文

宋之贤(2003).论汉﹑韩﹑日语言循环影响与规律.北京大学 外国语学院东语系亚非语言文学专业 博士学位论文

陈辉(2006).论早期东亚与欧洲的语言接触.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 博士学位论文

尹铁超(2010).论文字在文明演进中的地位和作用.东北师范大学 世界史专业 博士学位论文

俞新天(1996).东亚文化研究的意义.社会科学,第10期

周有光(2000).中国和汉字文化圈.群言,第1期

周有光(2000).朝鲜文化的历史演变.群言,第2期

周有光(2000).日本文化的历史演变.群言,第3 期

周有光(2000).越南文化的历史演变.群言,第4期

许征(2000).汉字的产生、演变与发展.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期

周有光(2000).汉字文化向邻国的传播.教师博览,第5期

史继忠(2001).论汉字文化圈.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期

李虎(2002).论汉字在东亚文化圈形成中的作用及影响.东疆学刊,第4期

冯天瑜(2003).汉字文化圈论略.中华文化论坛,第2期

孔刃非(2004).汉字起源观念的文化审思.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3月

胡礼忠、汪伟民(2004).东亚文化圈:传承、裂变与重构.国际观察,第2期

许孝梅(2004).“汉字文化圈”浅析.胜利油田党校学报,第4期

胡礼忠、汪伟民(2004).东亚文化圈:传承,裂变与重构.国际观察,第2期

林龙飞(2006).东亚汉字文化圈及其形成论析.东南亚纵横,第8期

有关汉字的来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汉字文化;遭受冲击;原因;历史眼光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汉字是我们引以为豪的文字。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其它三种文字,即埃及圣书、美洲的玛雅文和印度梵文都先后退出历史舞台进入历史博物馆。尽管梵文仍被一些学者研究,但已不再可能像汉字那样在当代社会得到广泛应用。汉字发展至今已成为社会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这充分证明“东方魔块”汉字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既然汉字的生命力如此强大,怎么会遭受冲击呢?从本质上讲,汉字文化遭受冲击是传统文明与现代科技文明交锋的结果。那么,具体来讲有哪些原因呢?

1.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高速公路的畅通意味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作为这个时代科技发展的见证者,享受着科技带来的便利。键盘、鼠标的使用使大家书写更加方便快捷,但同时也渐渐淡化人们的书写意识、削弱大家的书写能力。人们不知道某个字的具体写法,只需要敲出拼音就可以把它打出来。久而久之,人们就离不开键盘这个拐杖,成为依附键盘的“字痴”。这对个人来讲是何其悲哀,于汉字文明的发展又将是多么大的阻碍和威胁。

2.日益加快的社会生活节奏。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要想顺利应付社会生活就必须“以快应快”。于是,跟随“快餐文化”的脚步,以键盘、手机等为主导的“书写文化”成为人们应对快节奏的良剂。从古代的鸿雁传书到近代的书信往来再到现代的邮信传递,历史的车轮飞快前进。时至今日,邮件、短信已作为主要沟通媒介登上历史舞台。人们已然不能容忍书写工作报告、家书的慢速度、低效率及其带来的一系列繁琐流程,于是放下纸笔、敲起键盘成为大家共同的选择。

3.大众顺应社会潮流的心理。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动物,受社会影响又影响社会,或大或小或好或坏。互联网、电脑等科技文明的大潮奔涌而来,给部分人带来极大便利。大众渐渐意识到社会在大潮的影响下不断进步,加入这股社会潮流成为大家的共同心理。

汉字文化遭受冲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面对这一既成事实,我们又该如何端正自己的态度呢?本文认为我们应该用历史眼光看待汉字文化遭受的冲击,即明确汉字文化遭受的冲击是短暂有限的,其发展是长久无限的。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汉字文化在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中起着根本性的载体作用。走过几千年文明征程的中国曾遭过外族的统治、列强的殖民,但都不曾阻断中华文明,这主要得益于汉字文化的存在。历史事实反复证明,民族文字与民族的兴衰存亡息息相关。本国的语言文字意味着民族的文化认同感,是民族与尊严的象征,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无形力量。

追溯历史的车轮,我们辗转到古代。我国封建社会主要由汉族所统治,但也出现了元、清两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就拿元朝来说,它是蒙古族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大一统帝国。作为盛极一时的大帝国,元朝却过早地被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运动。究其原因,元朝亡于统治集团与被统治地区存在文化差异。元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汉化应该是历史的必然。但由于忽必烈推行汉法不彻底,元朝在汉化道路上走得很艰难。文化差异的存在导致文化认同感低,民族矛盾加剧,使元朝成为了一个短命王朝。以汉字文化为主导的被统治地区不但没有抛弃汉族的文明,反而凭借汉字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在蒙汉的文化争锋对决中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

到了近代,中国开始遭受列强的侵略和殖民。整个近代史就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屈辱史,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列强对我国的侵略除了军事侵略、经济掠夺、政治压迫,更主要的是文化摧残。列强把侵略重点放在文化领域,让国人学习外国文字、语言,目的就是要通过文化这种无形力量来颠覆中国人民的文化认同感,削弱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但中华文化的重要成果―汉字文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受列强文化摧残的影响较小,是国人强大的精神支撑和依托,并最终以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激励国民觉醒、崛起、拼搏!

历史的车轮飞快前进,步入现当代的快车道。汉字作为世界上仅有的具有象形字源特征的文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但自新文化运动开始,汉字蒙受了许多诸如“汉字落后论”“汉字难学论”的非议。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取消汉字,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化方向”仍是当时的主流声音。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对话日益增多。西方社会通过各种方式、手段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竭力打压汉字作为世界语言应该发挥的作用。一路走来,汉字文化冲击屡见不鲜,但这都是暂时有限的,汉字的发展才是长久无限的。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各国间的沟通贸易日益增多,随之而来的是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政治地位提高。而各国为了加强与中国的经济交流和政治合作,十分注重汉字文化的学习。文化年的举办、孔子学院的创立等都证明汉字文化的重要地位,更说明汉字文化与中华民族的兴盛息息相关。

从古代到近代再到现当代,历史以铁的事实告诉我们:汉字文化遭受的冲击是短暂有限的,其发展是长久无限的。历史眼光才是看待汉字文化的正确态度。作为华夏儿女,我们应该树立汉字文化自信,为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顽强生命力而自豪!

参考书目:

[1]《元朝史》[M],韩儒林,人民出版社,1986

[2]《现代文化的冲击波》[M],周有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3]《汉字文化学概论》[M],王继洪,学林出版社

有关汉字的来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汉字;当用汉字;假名

最初的日本作为岛国和周边国家没有任何交集,遗世独立在太平洋西海岸,古代他们只有语言交流没有文字。他们的文字的发生发展和中国的汉字休戚相关。当时的他们经常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偷偷上岸,潜入住户,于暗处窥视当地人们的生活起居,骚扰当地居民,所以被当地人称做“倭寇”,不过他们也在暗处模仿当地人的口型,慢慢的学会了一些中国日常生活用品的发音,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称谓,互相打招呼等日常用语。但一直没有文字出现。从日本出土的文物中可以看出,公元一世纪中国的汉字才开始传入日本,那时日本人才知道世上有汉字,是否真正理解就不清楚了,因为在奈良时代史部及其他部门,凡是跟文字有关的工作都由秦、汉时期流落到日本的中国人及其后裔担当,在汉字经百济传入日本之前,日本还没有自己的文字。也就是说汉字是日本人最先接触的语言文字。

随着隋、唐时期大量的汉字以及大量的典籍传入日本,日本人开始学习直接使用汉字。从太安万吕写的《古事记》序文来看,水平很高,几乎与当时的中国汉文水平相差无几。一些流入日本的中国人及其后裔中,一些能文善写的人被作为特殊人才选入史部、文部等部门,来管理王室的文书、家谱、财产等,有的还被列入中下等贵族。当时汉文以经成为上层社会通用的书段,也就是直接运用了中国的汉字,不过当时还不能算是日本文字。随着日本人和中国人接触越来越多,日本官方曾经19次派遣“遣隋使”“遣唐使”来中国学习。中国也曾经派遣很多人东渡日本,传播中国的文化,著名的双目失明的鉴真和尚就曾经冒着生命危险,历经多年的努力,在晚年终于东渡日本成功,在那里传经布道,很受日本人民欢迎与爱戴,至今鉴真髙僧的名字在日本民间还在美美地流传。他为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很大贡献。

那些遣唐使们回国后,仿照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建筑等对本国进行重大改革,历史上著名的“大化改新”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现在还保存完好的一些古建筑物如京都的金阁寺、银阁寺以及一些古老的庭院景观等,都是效仿隋唐时期西安古建筑。走在京都的古建筑群中,犹同回到我国隋唐时期的长安街头。日本僧人空海从唐朝回国后,编写了著名的《篆隶万象名义》,这是日本人自己编写的第一步汉文字典,对研究我国的古代文字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公元四世纪的时候,“大和”朝廷官方开始使用我国的汉文。

公元五世纪,日本人创造了用汉字来表音符号的书写日语的方法,历史上被称作万葉假名,这与以往不同,。从此结束了日本没有文字的历史。

到了九世纪中旬以后,有了两种文字,一是汉文,二是平假名。当时宫廷女人常年抄写《万叶集》,万葉假名的汉字都有固定的字音,她们写着写着就无形中简略了汉字,自创了一种符号,长年累月也就成了平假名。所以自古以来就有平假名为女人书写体之说。

当时的《竹取物语》、 《古今和歌集》、《伊势物语》、《枕草子》、《源氏物语》等均是无标点符号也没有汉字的“平假名”文字。这个时期,有男女文字势不两立之势。后来又取汉字的偏旁自首创造假名文字,跟汉字一起结合使用,这就是日本文字。延用至今。

平假名主要是用来书写、记事,而片假名主要是僧人用来记录佛经用语及外来语的。

日本语的当用汉字里除了直接借用了中国的汉字外,还根据汉文的音、形、义的特点,创建了自己的文字。例如 (畑、辻 、櫻),人们称之为“和”字。日本文字中有汉字、和字、平假名、片假名。目前,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西方文化也随之进入了日本的文化市场,罗马字表音非常流行。从我们引进的日方设备来看,外部包装全是英文商标、罗马标音等。

虽然中日两国语言都使用汉字,而且有许多字同、义同的词汇,但由于语言文化的背景不同造成的语言表象、思维不同,人们头脑中产生的表象活动也不同。随着我国汉字的音、形、义的变化,日本民族也在吸收、消化汉字过程中对汉字的音、形、义既有所保留又有所变化。

日语中的当用汉字读音分为两种:音读和训读,音读是模仿汉语的发音,而与中国的原义相对应的日本语的固有发音被称作训读。例如,“山”字,音读为 “さん”,而训读为“やま”。

音读又被分成两种,一种受我国隋唐时期长江中下游一带当地发音的影响,叫“吴音”。另一种是受隋唐时期长安一带发音影响的读音,被称作汉音。例如“男女”在日语里就有两种发音,吴音读作“なんにょ”,汉音读作“だんじょ”。“人间”吴音读作“にんげん”,汉音读作“じんかん”。当然也有吴音和汉音发音一致的,例如“水”都读作“すい”。再有就是唐音,是模拟宋、元、明、清时代的汉语发音,统称为唐音,但应用不广。

假名文字是由清音、浊音、半浊音组成,清音统称为“五十音图”。“五十音图中”多有重复,实际上只有47个字,目前使用的只有45个字。另外还有一个拨音“ん”,二十个浊音,五个半浊音。假名文字总数为七十三个。

日本政府一直实行简体,太平洋战争前,文部省发展国语调查会只允许约150个字实行简体,战后在声明制定当用汉字的同时发表131个汉字实施简体,政府的文书和教科书开始用简体,另外报纸、杂志也实用简体。

日本一直在限制使用汉字,《古事集》限制使用1600字,《万葉集》限制2600字,明治以后限制在3000字,但没能成功。1981年10月,由内阁告示“当用汉字选1945个字。

日本一直想完全脱离汉字的束缚,形成完全独立的民族特色语言文字,但从中日两国文字的历史发展渊源来看,脱离汉字独立存在是不可能的。

总之,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虽然在交往的历史长河中会有波折,或大或小,但它改变不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两国人民希望彼此之间的友谊,就像两国的文字的发展史一样休戚相关、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有关汉字的来历范文第5篇

有外国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有“三宝”:长城、兵马俑和汉字。长城是伟大建设力量的象征,兵马俑是伟大组织能力的象征,汉字是伟大传统文化的象征。

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

汉字是世界文明史上目前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记录中国历史的最直观符号。漫长的历史进程和长期与外来文化的接触融合,但从未对汉字文化造成毁灭性的改变与被异质文化同化的中断,可以说是创造了一个奇迹。感受汉字的魅力,其实就是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汉语汉字至少从先秦就不停向四方蔓延,汉唐为盛,以致作为一种“汉字文化圈”现象成为学者们孜孜不倦解读研究的课题。

毋庸置疑,“汉字文化圈”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汉字的使用。历史上,日本、朝鲜、越南都使用汉字,阅读汉籍经典(文言文),并以此作为通往上层社会的通行证。而且,这几个国家许多保存至今的历史典籍都是用汉字和文言文书写的。普通民众使用的语言文字,则是借用汉字元素与本国语言相结合而创制的各种文字。

日本学者川本皓嗣在北京大学演讲时曾提到:“东亚的所谓汉字文化圈或者说儒教文化圈有时会与西方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以来的拉丁语文化圈相提并论。但二者之间有三大不同。第一,把拉丁语作为公用语的罗马帝国早在公元4世纪前后就已经开始衰落,不再是欧洲的中心势力了。与此相反,在东亚一直到19世纪中叶中国一直占统治地位。第二,与欧洲会拉丁语的知识分子的数量相比,东亚会汉文的文化人要多得多。第三,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其结果在欧洲不仅仅使用书面语言(或者神圣语言)的拉丁语,同时使用本国语言,如意大利语、法语、英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德语等,依靠这些语言进行的各国间的交流也相当活跃。可是在东亚,作为文言文的汉文尽管各地的发音和读法有异,但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以它为通用的公用语。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交流来看,基本上是从中国这个中心向周边国家进行单向辐射的。而且各国语言之间极端缺乏交流的状态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这在世界上也是史无前例的。”

这实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有趣现象。为什么汉字能“活”下来?其原因固然复杂,而仅从汉字本身推究,想必与汉字的特点和优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人类文字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与世界上其他文字对比,汉字独树一帜。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印度的哈拉本文字……虽然我们今天从博物馆和遗址中能够欣赏到这些古老文字的残片遗迹,但它们都是已经“死去了”的文字。而汉字作为人类四大古代文明中惟一延续下来、不曾中断的文字,至今仍在继续使用。

“汉字文化”畅行东南亚

腓尼基人发明的22个字母,经东罗马帝国发展为拉丁语,再经西罗马帝国发展为希腊语,然后经过漫长的中世纪直至文艺复兴,在欧洲遍地开花,形成各自国家不同的语言文字。而汉字则恰恰相反,不仅在中国本土得到统一和发展,而且传播到周边许多国家,在东亚和东南亚形成了广大的“汉字文化圈”。今天,在日本、韩国乃至东南亚的一些国家看到大街小巷和商号店铺触目皆是方块汉字。

另据汉语言专家介绍,由于汉字是表意文字,每一个汉字都有其特有而丰富的含义,这是刻板而枯燥的拼音文字所不可比拟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个汉字就是一部大书,就是我们的祖先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经验总结。而且,由于汉字具有规律性和科学性,不仅在中国本土南腔北调、方言丛生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文字进行交流,而且就是在东亚和东南亚各国之间,甚至在正式的外交场合,彼此语言不通,毋须通过翻译,仅用汉字“笔谈”就能互相交流和沟通。

在世界文字之林中,中国的汉字用一个个方块字培育了几千年古老的文化,维系了一个统一的大国的存在,而且是强有力的、自成系统的。中国大陆向海外移民是形成“汉字文化圈”的重要因素和途径。近代以来,华人漂洋过海下南洋谋生计求发展,甚或到美洲做劳工。他们的足迹到哪里,也就把汉字文化带到了那里。

在马来西亚,华人关于“是华人就得学汉语”的观念根深蒂固。这也是大多数华人华侨让子女学习汉语的文化心理动因或精神动力。两岸关系研究员、马来西亚大学中文系教授杨建民曾呼吁华裔社群负起文化责任,协助华裔子弟建立对自己文化根源的认知,进而超越自己的文化认同,做个世界的公民,扮演最好的“公共外交”文化大使。

尽管朝鲜和越南都先后进行了文字改革,但汉字文化的影响至深且巨。现在,朝鲜语、越南语和日本语词汇的6成以上都是由古汉语派生出的汉字词组成的。韩国于1991年和1994年在汉城先后两次举行了“汉字优于拼音文字”的国际汉字学术研讨会,并且成立了“国际汉字振兴协议会”。韩国政府还规定中学生要认识1800个常用汉字,作为必修教育。前总统金大中说:“韩国的各种历史古典文章和史料仍以中国汉字书写,如无视汉字,将难以理解我们的古典文化和历史传统。”2005年2月9日,韩国政府宣布,在所有公务文件和交通标识等领域,全面恢复使用汉字和汉字标记,规定将目前完全使用韩国文字的公务文件改为韩汉两种文字并用。

在越南,以著名法学家范维义为代表的10多位专家越南教育部,建议在中小学开设汉语必修课。日本在一些小学提倡诵读《论语》。而日文中的当用汉字还有1000多个,日本每年都要举办汉字检定考试,受测人数已过200万。

中国字的世界脚步

回望千年历史,汉字曾经对中国周边国家的文化产生过巨大影响。今天,它再次在世界掀起一股中国热。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都首尔挂牌。2012年12月,第七届全球孔子学院大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全球108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余位中外大学校长和孔子学院院长聚集在这里交流办学经验。汉字跨越千山万水、打破千年时间的阻隔,悄然将中国文化带到了世界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