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看云识天气教案

看云识天气教案

看云识天气教案

看云识天气教案范文第1篇

活动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云的分类。初步懂得云和天气的关系。

能力目标:运用看云识天气的知识开展观察活动,提高观察、分析能力。在活动过程中提高信息技术能力。选择科学的方法,收集数据、制作成果报告并进行交流,形成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研究成果分析、展示活动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阅读、观察活动产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借助活动增强协作意识,分享合作学习的快乐。

信息素养目标:使用笔记本电脑与合作学校学生在“互联创未来”平台开展网络协作学习。能借助Office 2003、VCT等软件整理研究成果。

活动过程

(一)确定活动内容

提出问题:三校实验学生登录“互联创未来”平台,阅读《看云识天气》、《火烧云》等文章,提出自己的疑惑与问题。

协作互助:学生针对疑惑与问题互相回复,展开讨论,初步体现混合式学习的优势。

确定内容:师生共同提炼出“看云真的能识天气吗”、“怎样看云识天气”等问题作为研究主题,准备探究。

(二)做好活动准备

1.成立研究小组

分组: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行分组。

分工:小组内部推选组长、记录员、摄像员、资料员等,并确定小组名称、口号、标志。

龙口西小学分组样例――

第一小组:行云流水小组(组长:苏俊桦);第二小组:云游四海小组(组长:冯睿);第三小组:闲云野鹤小组(组长:温越胜);第四小组:腾云驾雾小组(组长:陈源广);第五小组:天高云淡小组(组长:刘潜)。

2.制订小组活动计划

(三)认真开展活动

1.观察、探究

(1)龙口西小学学生借助Google Earth跟踪“鲇鱼”(图略)。杨镇锴同学在Google Earth上截取“鲇鱼”卫星云图(图略)。小组讨论及访谈专家(图略)。

(2)增城实验小学细心地观察、讨论(图略)。

(3)柯木小学一丝不苟地记录、分析。

2.汇报、交流

(1)龙口西小学的汇报课: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总结汇报课,一看汇报,二看互动。展示交流中,学生你来我往,学会建议和评价,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才最精彩、最有意义(图略)。

(2)增城实验小学学生各抒己见时的大辩论。

(3)不同学校学生在网上分享、互动(图略)。

(4)三校学生探究结果的交流与观点碰撞。

3.制作、评价

(1)实验班级各小组根据探究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学习制作VCT作品。

(2)开展多元评价活动。

活动反思

在《看云识天气》项目实施中,我班的学生利用互联网、Google Earth等开展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跟踪鲇鱼”活动,兴趣浓厚,收获颇多。项目结束后,一些家长和我也感觉从中大受裨益――我们与学生一样都接受了解决劣构问题所带来的挑战。

鸢尾花(IRIS)团队负责人吴向东老师曾说过,劣构问题是教师事先难以预知的,是依靠学生生成与创造的。活动过程中,教师是促进者、支架设计者、鼓动家,而不是“圈套”设计者、“正确”答案引导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者。教师除了是经验丰富者和学生的学习伙伴之外,其实和学生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我带领外省教师合作开展《生物入侵》学习项目之初,对方也曾感到很难做,担心不知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这就是劣构问题带给我们的冲击。良构问题可以用好的传授式方法高效解决,但劣构问题只能靠探究――让学生自己去建构意义。学生未来面对的社会生活多表现为劣构的、不可琢磨的、变化着的现实。

《看云识天气》项目中,学生提出了不少问题。例如,他们迫切想知道台风“鲇鱼”会在哪里登陆,它会来广州搞破坏吗……所有问题之中,最具悬念的当属“‘鲇鱼’会在哪里登陆”,同时,它无疑也是典型的劣构问题,具有“不受课堂学习内容领域的限制,对其解决方法难以预料,很难有统一的答案”等特性。关于“鲇鱼”的登陆地点,世界最权威天气机构在网上公布的讯息都只是泛泛而谈,而且各有说法。如,2010年10月18日实时预测显示为:欧洲中心数值海南东部沿海、中央气象台琼州海峡一带、日本气象局珠江口一带、关岛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广东西部地区。

初看,“‘鲇鱼’会在哪里登陆”这种劣构问题的求解,简直让人一筹莫展。可是,一旦借助信息技术工具,事情就变得神奇了。在家长的指导下,很多孩子用Google Earth定时观察“鲇鱼”,截取其图片,并兴奋地将跟踪图片和观察日记拿到组内分享,各小组组员就“‘鲇鱼’会在哪里登陆”这个热门话题展开有趣的讨论。

学生在观察、截图、分析、交流、讨论时,教师在做什么呢?之前,我是一个如饥似渴的学习者和积极的组织者,虚心地请教各方面专家,了解如何下载、使用Google Earth;尽可能多地发动家长和孩子在家里用卫星云图或谷歌云图监视“鲇鱼”。其后,花了大量精力做指导:课堂演示、设计作业指引、班级QQ群“现场办公”(解答家长们在配合指导过程中出现的疑惑,向他们提出更细致的家中指导要求),此外还多次与其他协作教师联系。由于家校沟通顺畅,配合得力,我班三分之二的学生参与了截图、撰写活动日记。

诚然,气象变化莫测,不是单靠现代工具就能预测得百分之百准确的。即使天气专家通过气象卫星的资料,通过超强计算机来运算,也没有完全算准狡猾的“鲇鱼”的登陆地点。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开展《看云识天气》项目的意义和价值。美国学者David H. Jonassen指出,劣构问题的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和情境认知理论为基础。在真实的事件情境中,面对问题,学习者必须尽力寻求解决方法,通过构建问题和形成解决方法做出判断,无疑有助于学习者投入问题求解的高阶学习。不过,在学生开展劣构问题求解活动之前,教师也要不断学习,努力完成好组织者、资源提供者、促进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向学生提供完成任务可能需要的必要的资源。

看云识天气教案范文第2篇

在高中地理必修3课本中,整本教材所采用的基本都是案例分析法,在人教版、湘教版、鲁教版、中图版四个版本教材中,所采用的案例素材不尽相同,教学时可将四版本教材中某些案例素材整合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例如,新授“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内容,人教版采用我国的“西气东输工程”案例素材,鲁教版采用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案例素材,在人教版的“阅读”与“问题研究”中提到了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与西电东送工程。所以,在此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有三个案例素材可供选取与使用(实际应该有四个,其中我国的北煤南运工程在新授“能源资源的开发”时已提到,这里不再赘述),即我国的西气东输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和西电东送工程。可重点讨论、分析其中一个案例素材(如西气东输工程),思路大致如下:先介绍西气东输工程的概况(一线、二线的起止点,经过的省区、地形区、河流等);接着分析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我国能源的生产与消费的地区差异大、调整改善能源结构、今后我国油气资源的战略重点在西部);最后讨论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对能源输出地—西部地区的影响;对能源输入地—东部地区的影响;对沿线地区的影响;对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对环境的影响)。讨论分析西气东输这一案例素材后,剩下的两个案例素材可让学生用已经学会的分析思路去分析。所以,这部分教学的重点并不在内容本身,而是培养学生分析这一类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二、从生活体验中选取与使用案例素材

高中地理必修1(自然地理)是学生学习经常出现困难的部分,需要较好的空间思维,单纯讲解很容易使学生犯迷糊。从学生周围的生活现象与生活体验中提炼出一系列小问题作为案例素材,能够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以“大气的受热过程”为例,可通过一系列贴近学生生活体验的小问题,加深对该内容的理解。

第一组问题:①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大气中的云层和尘埃具有反光镜的作用,将投射在其上的太阳辐射的一部分反射回了宇宙空间。云层愈厚,云量愈多,反射愈强。)②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的原因?(当太阳辐射在大气中遇到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时,一部分能量便以这些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散射开。散射可以改变太阳辐射的方向,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在太阳辐射的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色光最容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在引导学生分析解决上述问题时可适时补充:太阳辐射到达大气上界,会经过包围地球的大气层最终到达地面,但是这部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比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少了些,原因是什么?除了大气吸收了一部分太阳辐射外,大气对太阳辐射还具有反射、散射作用。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和吸收(统称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第二组问题:离地面越远,海拔越高,气温越低的原因?(对流层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很少,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地面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学生在解答上述问题后应能理解以下内容:地面吸收了大部分太阳辐射而增温,在增温的同时以地面辐射的形式向外、向上传递热量,除一小部分地面辐射逃逸到宇宙空间外,大部分地面辐射被大气吸收,大气因此而增温,从这一过程发现:地面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第三组问题:①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的原因?(多云的夜晚大气逆辐射更强,大气的保温作用更强。)②为避免所种庄稼遭受霜冻危害,深秋的夜晚人们通常会在田间地头点燃柴草,这样做的原因何在?(点燃柴草产生的烟雾能有效地增加大气逆辐射,从而增强大气的保温作用,有效地防御霜冻。)③有雾的早晨一般为晴天的原因?(可采用倒推法:有雾温度低大气保温作用弱大气逆辐射少云量少晴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应理解以下内容: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以大气辐射的形式向外传递热量,传递热量的方向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而向下是主要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因其与地面辐射的方向相反),大气逆辐射把其从地面辐射得到的大部分热量又返还给了地面,有效地补偿了地面因向外辐射损失的热量,这种作用称为大气的保温作用。

三、从时事新闻中选取与使用案例素材

看云识天气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气象学;教学改革;高等农林院校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9-0341-02

Analysis on Reformations of Meteorology Course Teaching i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College

XIE Li ZHONG Ke-you HU Fei WU Li-ji

(College of Agriculture,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2)

Abstract Meteorology is a professional course of agronomy related specialty i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colleges.In the years of teaching practice,the teaching content were added or subtracted according to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goal and the social development.The multimedia technology,case teaching method,participative teaching method and discussion teaching method were applied.The teaching quality had been obviously improved through these reformations and practice.

Key words Meteorology; teaching reform;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college

气象学是研究地球大气中各种现象、状态、过程及其演变规律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科学[1]。气象学课程是高等农林院校农学类、资源环境类和生态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此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气象基础理论知识和气象观测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科学思维能力以及应用气象学知识分析解决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相关问题的能力。为提高高等农林院校气象学课程教学效果,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开展了大量的探索研究,并借鉴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2-6],逐渐形成了科学有效的教学体系,以适应现代高等农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1 教学内容的改革

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最为核心的内容,是解决教师想要教什么和学生会学到什么的问题。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在以系统性为主线的基础上,要突出重点,不能过度追求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应依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同时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对与专业课程紧密相关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而对课程中与专业课程联系不强的内容进行简化,真正做到因材施教[7-11]。

1.1 理论教学内容的改革

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气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已比较完善,目前我国高等农林院校气象学的参考教材《气象学》或《农业气象学》将课程内容划分为以下三大模块:一是农业气象要素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对农业生物生长发育和农业生产活动的作用;二是常见天气系统的形成及天气特征、灾害性天气的发生机理和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和防御对策;三是气候的形成和分类、气候变迁、中国的气候、农业气候的分布与区划及农业小气候的利用与调节等。其中,第1模块主要讲解辐射、温度、水分和大气运动等农业气象要素,上课学时最多,也是与其他专业课的主要结合点。由于农学相关专业的学生一般在开设气象学课程之前,已学习过植物生理学课程,因此笔者删减了该模块中光、温和水对植物生长发育的作用这部分内容;而根据学生的专业增加水稻与气象、园艺作物与气象、林业与气象、资源气象和环境气象等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紧密结合。在第2模块中,围绕影响广东的主要天气系统及农业气象灾害来展开,主要讲解台风、暴雨、低温冷害、干旱等,对其他内容进行了删减。在第3模块中,由于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有关气候变化的原因及其对农业的影响是科学研究的热点,在讲课时适当增加一些这方面最新的研究结果,既能增长学生的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1.2 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

气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多年来都是重理论而轻实践,学生感觉学而无用,严重地影响了教学效果。华南农业大学近年来加强了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气象学实验学时也大幅增加,约占总学时的1/3,个别专业还开设了7 d的教学实习。在校领导的支持下,2007年重建了校内气象观测场,按地面气象观测规范配置了常规观测仪器,可用于主要气象要素的观测试验;同时还配备了4套先进的自动气象观测站,可以让学生下载自动气象站数据并进行整理分析。这些基础建设为气象学试验内容的改革提供了物质保障。同时,广东省广州五山地面气象观测站紧邻华南农业大学,该站是我国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站之一,设备先进,种类齐全,对有课程实习的专业,选择该站作为校外实习地点,对学生了解当今气象科学的发展和研究手段以及相关知识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针对在气象学实验教学中长期存在的2个突出问题,即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和学习兴趣不浓,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改革探索。对光、温、水等主要气象要素的观测实验,依然是气象学实验的主要内容,经过多年的实践,逐渐形成了多媒体演示、实验室讲解和观测场练习的教学体系,并增加了学生在观测场的观测时间。为了提高学生应用气象学知识的能力,近几年增开了云天观测实验。在大尺度天气系统影响广州地区天气的整个过程中,结合气象云图和气象台专业的天气预报,完整、连续地开展云天观测教学,对于学生了解云的演变与天气变化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 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是要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探究创新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气象学是一门高度抽象化而且涉及面相当广的学科,要讲解的内容不仅多而且晦涩难懂,因此必须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1 制作多媒体课件

制作多媒体课件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方式,多媒体技术能集音像、图形、文本等诸多媒体的优点于一身,并能灵活、动态、有机地将各种媒体综合联接起来,具有集成性、实时性和交互性的特点,为抽象的理论课教学注入了强大的活力[12-13]。

华南农业大学自21世纪初开始建设多媒体教室,现在教室内一般都配有投影仪、多媒体电脑等教学设备,为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供了物质保障。笔者自2002年就开始使用Authorware软件制作气象学多媒体课件,经过多年的补充修改,已形成集文本、图片、动画、音频和视频于一体的课件,课件内容丰富,得到了学生的普遍好评。同时还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下载了大量的视频教学资料,如云和降水的形成、三圈环流的形成、副热带高压、台风等。在讲解抽象的大气现象时,使学生可以从屏幕上亲眼目睹此大气现象的发生、发展直至消亡的全过程,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2.2 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

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主要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而现代教学模式强调,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教学进程的控制者,同时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向导。由于气象学课程内容抽象,不好记、不易懂,许多学生忽略了这门课的学习,甚至有的学生认为根本没必要开设这门课,学习兴趣不高。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笔者在多年的课堂教学中,根据课程内容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2.2.1 参与教学法。参与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积极而又创造性地主动介入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从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其目的是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它能极大程度地唤醒、挖掘和提升学生的综合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能力提升[14]。气象与生活密切相关,让学生参与教学,可促进学生观察身边的气象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践,既能提高教学效果,又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笔者在教学中主要采取了2种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气象学的教学过程中。一种方式是让学生讲解课本中某些章节的内容,一般选择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且比较易懂的内容,如水汽凝结现象和降水、灾害性天气的形成、危害和防御等内容。学生在制作PPT时,要查找大量的课外知识;上台演示讲解时,还必须思维清晰、陈述清楚。因此,通过此种方式既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组织能力。另一种方式是在每次上课开始的5 min里,安排1~2位同学上台讲近7 d的天气特征及未来的天气变化,并简单介绍与之相关的气象名词。通过这种方式,既让学生熟悉了常见天气现象和天气变化过程,同时又可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

2.2.2 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利用案例作为教学媒介,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15]。案例教学法源于美国哈佛大学,最早应用于法学教育中,是美国、加拿大等国法学院最主要的教学方法,20世纪80年代初期被借鉴引入我国。大气运动和天气变化是抽象而具体的,对于非气象专业的农科大学生来说,要掌握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并应用于实践确实有难度。如果仅靠理论推导和讲解,最后学生可能仍然一知半解。笔者在讲解天气系统和天气过程时,以历史天气为案例,结合多媒体演示,将抽象的天气变化具体化,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通过师生问答、讨论等互动的教学过程,从而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加深学生对天气变化特征的理解。

由于天气变化日新月异,因此在应用案例教学法时,教师必须结合近期的天气特点收集案例,而不能一成不变。另外,专业不同学习目标也会有差异,应根据教学对象确定同一案例的分析深度和广度。

2.2.3 讨论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讨论学习训练学生自学能力、推理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师生共同参与。在这一教学过程中真正的主角是学生,学生通过对已掌握的知识进行重新分析、筛选与整合,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将其观点与其他人探讨、交流,得出一定的结论[4]。气候变化已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有关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及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却是科学家和政治家们争论的焦点。

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气候变化的事实、影响、原因及应对措施,布置学生提前观看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全球变暖惊天大骗局》《后天》《超强台风》《2012》等气候灾难片,并将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2个大组,其中正方的观点是近代气候变化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而反方的观点是近代气候变化主要是自然变化的结果,与人类活动没有关系。课前双方在组内进行讨论,查找文献,收集论据;课堂上由正、反两方进行辩论,通过这一教学方式,既能让学生全面掌握气候变化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又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农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不断涌现;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高等教育研究的深入,多媒体技术成为现代教学技术的主

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受到大家的喜爱。这些都要求高校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改革才能见成效。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总结、探索和创新的过程,只有通过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

4 参考文献

[1] 包云轩.气象学[M].2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2] 姚渝丽,白景刚,历艳志,等.农业气象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03(5):31-32.

[3] 王健.以《农业气象学》为例探讨多媒体教学[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4(6):37-40.

[4] 郭淑云,林国智,王宏,等.农业气象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5(7):126-127.

[5] 姜会飞,梁俊华,丁谊.农业气象开放试验教学的探索[J].试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6):664-666.

[6] 姚运生,马尧.农业气象多媒体教学[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6, 15(3):56-58.

[7] 崔日鲜.高校非农业气象专业《农业气象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0(4):33-34.

[8] 白雅梅,鲁萍,孙彦坤.农业气象教学实习改革与实践[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70-72.

[9] 赵兰枝.《农业气象学》试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2(2):66-67.

[10] 黄秀英.气象课堂多媒体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实践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1):65-66.

[11] 郭亚娜.案例教学法在航海气象与海洋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考试周刊,2011(64):194-195.

[12] 徐国栋,王利青.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1(4):75-77.

[13] 王红玲,张军.多媒体课堂教学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6(8):274-275.

看云识天气教案范文第4篇

蓝印花布,顾名思义,花布上主要是蓝色,像天空一样的蓝色。每当看到它,身心便仿佛融化在典雅的蓝里。布料上点缀着许许多多白色花纹图案,就像朵朵白云。因此,我总爱叫它“蓝天白云”。不过,白云的形状要多么奇特才能构成如此壮丽的天空啊!白色图案经过翻折、旋转,布满了整块布料,有的组成含苞待放的花朵,有的汇成奔腾不息的河流,还有的是一些随心所欲的即兴创作,甚至看不出来印的是什么。欣赏着蓝印花布,仿佛在读一首清新明丽的诗词,在听一首活泼欢快的歌曲,在喝一杯香气浓郁的清茶……

小时候,我喜欢看奶奶做蓝印花布。奶奶把一匹长长的布铺在桌子上,一手固定着镂空花板,另一只手把蓼蓝草染料不停地涂在布上。蓝色染料慢慢渗进洁白的布料里,她的一举一动也渗入我的心里。然后,她再把布料放进染缸里染,一股热腾腾、湿漉漉、混合着板蓝根味道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我立刻捂着鼻子远远跑开,可奶奶没有走开,仍在那里忙活着。等气味淡了些,我忙跑过去问奶奶为什么不走开,奶奶说:“我习惯这种味道了。只有这样染,染出来的布才好看。苦尽甘来呀。”奶奶把布从染缸中拿出来,晾到高高的架子上,阳光洒在那一排排布匹上,淡淡的蓝色已经融进白布里,甚至在慢慢地流动、交融,布面已经十分漂亮了!“蓝印花布现在做好了吧?”我急切地问。“还没呢,要染六七次才行。做任何事都不是一次就能成功的啊。”奶奶一脸期待地看着蓝布,古铜色的脸上满了快乐的神情……经过这样反复染色,蓝印花布终于做好了!我凑上去仔细看,布面上好像印着一位老奶奶抱着孙女的图案,原来奶奶将她对我的爱做成了蓝印花布啊!

蓝印花布不仅是实惠的生活用品,而且是美观的装饰品,还拥有美好的寓意。现在,我对它又有了新的认识:布料上丰富多彩的图案来源于日常生活,行云流水般的意境表达了人们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蓝印花布的制作过程,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坚持不懈的精神。蓝印花布里,更饱含着我童年的快乐和奶奶对我的爱,美好的回忆和亲情会永远留存在一匹匹蓝印花布中,成为人生的“装饰品”。愿这“蓝天白云”一直陪伴着我们……

教师点评

看云识天气教案范文第5篇

笔者按其方式和内容,走进初中语文探究式学习,谈点拙见。

1自主的探究式

初中学生喜欢进行丰富而奇特的幻想,敢于大胆的想象和假设,在诸多方面表现探究的欲望,并对问题还有科学性的自主探究。

笔者讲解分析《滥竽充数》这则寓言的寓意后,结合当前的社会实际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鼓励学生大胆地说,七嘴八舌的说,人人都发表自己的见解。笔者根据学生所说的归纳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

(1)齐宣王之父听竽等,南郭先生为何能冒假?

(2)齐宣王一改其父听竽必“三百人”为“一人”,南郭先生能混下去吗?

(3)南郭先生无法混下去又说明了说明什么?其结果?

学生围绕以上三个问题主动参与、合作、探究问题的答案,笔者把学生的答案归纳如下:

(1)齐宣王之父喜欢听三百人吹竽,为南郭先生冒假吹竽创造了条件;他搞平均主义,使得不学无术的南郭先生能混下去,这说明必须打破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才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才能识别真假。

(2)其子齐宣王一改其父吃“大锅饭”的做法,致使南郭先生逃之夭夭,这就表明大胆改革,才能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

(3)南郭先生由混而逃,说明不学无术者,必然为时代所淘汰。其结果,或是南郭先生勤奋苦练后成为一个乐手,或是南郭先生……

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教导下自主探究人文科学问题-社会体制改革,自主解决问题,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讨论且探究结论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的创新精神。

2问题的探究式

在教学中巧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好的问题情景,能起到一石击起千层浪的效果,它能点燃学生发现问题的灵感和热情。

笔者教学《看云识天气》时,首先讲《三国演义》赤壁之战中的“万事具备,只欠东风”的故事给学生听,设置诸葛亮是为何借东风的问题情景,接着让学生自读课文两遍,笔者和学生共同提出问题。

(1)诸葛亮是人还是神?其根据是什么?

(2)云和天气变化的规律?

(3)有的学生提出现在天气预报有时为何不准的问题。

(4)有的学生提出何去何从?如何征服恶劣天气等一系列问题。

以上问题让学生自行探究,笔者点拨后,把学生答案进行分析归纳,寻出较为正确的答案,且启发学生有的题目的答案不止一个,如第⑶⑷题。学完这篇文章后,布置一个作业,在课外一周内练习看云识天气,试着根据天空的云彩形状判断一下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把结果写教师后墙的黑板语文学习栏里,看谁预报的准。

这样问题的探究式,既注重阐释科学道理使得学生了解大自然秘密,产生探究自然界的气象和气候现象、规律,探究自然科学的兴趣,这样问题的探究式,能使得学生立足课本拓展、延伸内容、突出兼容性,进而引导学生对问题积极探索、主动参与、合作和实践训练学生问题探究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3科研的探究式

科研的探究式,笔者认为是指导学生学完课文后,指导和帮助学生研究文章,收集资料。在此基础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行跨学科交叉学科的探究而获得能力的一种方法。

笔者讲解分析竺可桢《向沙漠进军》(语文教材第四册)一文后指导学生阅读《沙尘暴十袭京城》等有关环保类文章,拓展知识面,收集有关资料,了解进年来北方地区沙尘暴肆的情况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跨学科研究加强环保意识的能力。再根据学生探究的成果在班上交流并归纳:

(1)何谓“沙尘暴”?

(2)“沙尘暴”形成的主要原因?

(3)今年来“沙尘暴”袭击了我国哪些省市?造成了怎样的危害?(经济损失和人类的健康危害?)

(4)如何抵御和防治“沙尘暴”为有效途径,怎么样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5)评价本地区的环保现状及其对策?

学生对以上的第⑴⑵⑶个问题在探究时有争议,但争议不大,而对第⑷⑸个问题的议论可谓轰轰烈烈,针对某地的情况都有自己的治理方案,课堂上气氛热烈,轻松愉快,学生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最后,作者小结,师生互动,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和共同提高。

这样拓展科研探究式教学,能够让学生在跨学科中更多地获取寻觅知识的方式和渠道,并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提高学生的科研探究能力。同时也能让学生学会在交叉学科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共同合作,共同提高的“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科研探究式教学。

4写作训练中的探究式

探究式写作不像一般写作,只是简单记录日常生活经历和对一些问题的浅显认识,而是以整个世界和社会作为研究对象,不是一般性的探究客观事物的特征,性质和规律问题。所以在写作内容上的广度,深度和思维更高一层的探究式训练。

笔者讲完第四册第二单元后,布置学生作文,写有关环保类的文章,题目自拟,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村庄,我们必须认识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我们必须与自己和睦相处,共同发展,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这次写作训练探究式的作文,从整体上看,作文水平有所提高。笔者在讲评作文的课堂上归纳;有的学生主要探究由于人类过度活动会造成环境问题的严重现实;有的学生提出了治风,治沙,治水和保护动植物的有效途径;有的学生还提出了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问题;还有一部分的学生从深层次探究,有的学生认识到在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上,人类必须与自然环境共生存的;有的学生认识到,人类必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有的学生认识到,人类必须与自然和睦共处,共同发展,且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关期刊更多

励耘学刊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北京师范大学

云梦学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省教育厅

中国韵文学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