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看云识天气课文

看云识天气课文

看云识天气课文

看云识天气课文范文第1篇

一节新课程目标下理想课堂的探索课 阳店一中     建启超 近日,听了镇一中李永谋老师的一节语文课《看云识天气》,听后感触颇深,深受启发,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创新,就在于对新课程目标下的理想课堂的探索与尝试。 创设温馨的教学环境,轻松完成教学任务。上课铃声响后,李老师走进教室,师生相互问好之后,李老师直接走到学生中间,用亲切温和的语调以贴近生活的天气现象引出了课题——《看云识天气》。这一动一语,一下子和学生贴近了许多,为后进的教学奠定了宽松自如、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整个课堂李老师在讲台上只讲了5分钟,其余的时间均在学生中间启发、诱导、点拨、讲解)这节课的教学任务也就在这样的氛围中轻松愉快地完成了。新课程目标下的理想课堂就应该是让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的怀抱,平等、民主、安全、愉悦是她最显眼的标志。 创设问题情境,增强了学生参与意识。本篇课文的内容分析均在李老师的点拨,学生的主动参与活动中进行。李老师在吃透教材、驾驭教材的基础上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精心设计提问,让学生去读、去思、去议、去讲,思源于疑,思源于问,学生通过读、思产生疑问,又通过问、议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精神,探究发现的能力,直到问题得到解决(整个课堂的教学任务均由学生上讲台讲解完成)学生获得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参与到课堂中去。新课程目标下的理想课堂就应该是教师在上课时设计出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想知道而没有完全领悟、欲言而又无言时,抛出你的问题,充分激发学生探究未知领域。 焕发生命活力,发现美丽图景。这节课,李老师的板书只写了“看云识天气”、“结构”、“晴”、“阴雨”四个词共10个字,把课文的主脉、框架呈现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上讲台边讲解,边板书,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卷云等四种形态云的出现将是晴朗的天气,卷层云等的四种形态云的出现将是阴雨天气等内容分别详尽而规范地书写在黑板上,给人以简洁明白,一目了然的感觉。新课程目标下的理想课堂就应该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出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陶行知先生提倡:处处是创新之地,天天是创新之时,人人是创新之人。只要广大的语文教师实施创新教育,展示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语文教学就会出现全新的气象和崭新的面貌。     

看云识天气课文范文第2篇

一、情景教学,导语先行

熟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语如同一块磁石,深深地吸引学生,能水到渠成地把学生引人课堂情景,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角,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于漪老师说:“课的开始,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见,设计一个良好的导语,对于整堂课的“定音”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如我在教学杜甫的《石壕吏》时,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在导语上对杜甫的生平、抱负先作一番介绍,特别指出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诗歌的成就是与时代给他的熏陶分不开的。杜甫生活的时代是唐代封建社会大动荡大变化的时代。安史之乱前,杜甫政治上很不得意;安史之乱爆发,给民族和人民带来了空前沉重的灾难,也给他带来了长期流离转徙的痛苦。这就迫使他有机会接触到广泛的社会现实,接触到广大的贫苦人民,使他能更深切地体会到民族的危机和人民的苦难。杜甫的一生是忧国忧民的一生。通过导语的介绍,为学生理解诗句作了铺垫,这样,诗中所体现出的诗人关注民间疾苦,关心百姓生活,忧国忧民之情有了较深刻的理解。

二、多媒体教学,激发兴趣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种自觉能动的心理状态,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多媒体是创设这种情境的最佳途径。多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声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学生学习过程便成了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 如我在教学《看云识天气》一课时,鉴于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对云的观察很少,只凭对课文内容的阅读和体会,学生对云的认识还是不深刻。而借助电教媒体创设意境,进行情境教学,便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于是我制作了各种姿态、变化无常的云链接在自己的课件上,配上优美的音乐,为学生提供丰富而直观的多媒体资料。我先让学生自己阅读了解课文,初步感知云。然后给学生们展示云的精彩图片,同学们顿时兴致盎然。大屏幕上显示了各种各样的云,在学生看多媒体的同时,我提示课文的内容:“看云识天气,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学生的感官和思想都被美丽多变的云吸引了,注意力自然高度集中。我又分别显示出“卷云” 、“卷积云”、“积云”、“高积云” ……,学生可以直观的得出云的形状“像羽毛,像绫沙,像……”,再从课文学到知识:“这种云出现,天气情况是……”。这种教学方式直观,形象,学生们象亲眼看到色彩逼真的天气,这样就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拨动了学生的心弦,荡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

三、巧设悬念,激发情感

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常会看到一些电视或报刊书籍的预告,它往往只是给你展现几个精彩的镜头或者扣人心弦的片断描写,可就那么一瞬间就把你的兴趣和注意力牢牢地抓住了,以至于产生非看不可的愿望。联想到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很浓,常有厌学的情绪,其实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同是一位站在讲台上的艺术家,如果能恰如其分地运用设置悬念的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学生不就成了兴致浓厚的观众了吗?我在日常教学中,经常会给学生适时的设置悬念。例如: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在讲新课前“抛砖引玉”、先把文章的魅力、事情的高潮、结果之中某个突出的片断或者与文章有关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不由自主产生追根问底的愿望, ……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如教学《智取生辰纲》《蜡烛》都可以用这种方法。

四、故事吸引,情境感染

看云识天气课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方法

课堂导入作为一节课的开始环节,在整节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这一环节设计得巧妙、得当,就能消除学生在课外产生的杂念,使学生注意力迅速集中,从而饶有兴趣地投入新知识的学习和探索中。本人从事初中语文教育事业多年,对课堂导入的方法和途径也进行了诸多探索和实践,现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和体会,对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的有效方法做几点粗浅的分析和探讨。

一、巧妙设置课堂疑问,激发学生强烈探索动机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讶开始的。”的确,疑问,是促使学生展开一切学习活动和学习行为的源动力,有了强烈的疑问心理,学生才会对新知识投以饱满的情绪和热情。而且,初中阶段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果我们依据学生这一心理设计出具有启发意义和趣味性质的问题,就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顺利实现新课的过渡。所以,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我们可针对具体课文内容,设计出与其相关的悬念性问题,如此,便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动机,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比如,在学习《看云识天气》这篇课文时,上课一开始,我面对全班学生说道:“同学们,你们在平日生活中有没有听说过这些谚语‘天上扫帚云,三天雨降临’‘早晨棉絮云,午后必雨淋’‘老云结了驾,不阴也要下’‘乌云接日头,半夜雨不愁’……这些谚语充分说明了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我们通过看云就能知道天气情况。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解读这大自然的文字、天气的招牌――漂浮的云彩来预知天气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会告诉你问题的答案。”这样,我通过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巧妙设置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趣味问题,有利于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使学生迅速投入本节课的学习活动中。

二、创设丰富教学情境,渲染浓郁的教学气氛

通过多年教学研究和实践,我发现,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也是进行良好课堂导入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学情境,即教师根据具体教学目标,创设与教学内容情感相适应的氛围或场所,它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所以,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我们可在上课一开始,就创设出与教学内容情感相符的情境氛围,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新课知识的学习中。

比如,在学习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这篇课文时,我并没有上来直接给学生讲解这篇课文的相关知识点,而是利用录音机为学生播放了由毛阿敏演唱的《烛光里的妈妈》这首歌,当毛阿敏响亮、深情的嗓音响彻整个教室时,我发现,有的学生眼角湿润了,且露出了悲伤、感动的深情,这样,当我们正式学习这篇文章时,学生也都能投以最真诚的热情,并真切感受到文章所赞颂的真挚而深沉的母爱。由此可见,我通过引入背景音乐,为学生创设了丰富的情感教学情境,渲染了浓郁的课堂教学气氛,学生也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这篇课文的学习中。

综上所述,虽然课堂导入不是教学的主要环节,在时间上也只有短短的几分钟时间,但是它的作用我们却不能小觑,它甚至对一节课的成败起着主要的决定作用。所以,广大语文教师应该极其重视这一教学环节,并深入探索和研究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的课堂导入策略,从而起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教学效果。

看云识天气课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猜想 学习期待期 知识结构 读写结合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5-029-01

当代著名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老师在甘肃兰州给老师们上了一堂示范课,具体是给初二的学生讲授高三的一堂语文课。上课一开始,魏老师让同学们猜猜今天要上哪一课,没等老师说完,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猜不着。”魏老师耐心地说:“你们没去猜,怎么就说猜不着呢?请大家打开目录看看,一共有几课?”同学们齐声答道:“二十一课。”魏老师说:“那猜21遍就猜中了,怎么猜不中?”再问学生能否猜中?同学们都说:“能。”经过二个同学的猜测,猜中今天要上第一课。魏老师的导入仅仅用了一个“猜”字就拉近了陌生的师生间的距离,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心。

“猜”, 从心理学角度看,是一项思维活动,是学生有方向的猜测和推理,包含了理性的思考和直觉的判断;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看,猜想应是学生有效学习的良好准备,它包含了学生从事新的学习或实践的知识准备、积极动机和良好情感。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水平的提高。

首先,猜想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期待

“学习期待”是指接受者在某种外部和内部因素刺激下产生的对下一次学习活动的期待,它是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属于元认知范畴。具有正确期待心理的学生,往往表现为学习主动、思维活跃,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缺少或很少具有正确期待心理的学生,则表现为学习被动,视学习为负担和苦差事,因而学习热情不够,缺少内驱力,一般不易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猜想”即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主动地对学习活动产生一定的预想。预想的结果急需通达解决验证的心理状态,是主动地思考,是积极地探究。

其次,猜想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猜想是否有价值, 最终要接受实践的验证。人类天生就有好问求解的能力,通过猜想,学生会形成迫切的求证期待,此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其进行细心地验证。学生通过验证,如果发现猜想是错误的,他会立即调整思路,重新分析,甚至再猜想,再验证。这种猜想、验证的过程就是反思和批判的过程,就是不断学习把握自我理解程度,整合自身知识结构,调整判断与学习目标距离的过程。

《看云识天气》讲的就是通过观测天上的云来预测天气。学生们对云非常熟悉,几乎天天看到,可是要准确地把天上的云描绘出来,什么样的云预示什么样的天气,却是不容易的。学生猜读的内容大多很模糊,说明知识经验中有关云的知识还处于零散状态。通过猜读对比学生才明白,原来云分很多种类,每个类型又有不同的特点,且预示着不同的天气情况。后来有的学生还根据观察,自己总结出了关于“看云识天气”的谚语。又如《落日的幻觉》一课,通过猜读和对比,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这一自然规律。这样,通过猜想,学生不自觉中对已有知识进行了总结和提高。

再次,猜想能有效地架设起读写桥梁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始终是“想说爱你不容易”。诚然,作文在于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古人对作文素材积累的形象概括。然而“积累”是漫长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坚持,这对于学生来说可变性太大。这也是目前写作教学效果不大的重要原因。猜想能帮助学生将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起来,在阅读中开拓思路,在不自觉中积累素材,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为读写架起了通达的桥梁。

教读《中国石拱桥》一文,先让学生看着教学挂图思考:如果是你,你要用怎样的方法才能说明赵州桥的特点呢?学生思维积极,议论纷纷;教读《故宫博物院》,让学生先读一段,然后把书合起来,想想下面该怎样写才好?学生踊跃发言,意见不一。最后结合课文,学生知道,《中国石拱桥》重点运用数字说明,且通过和卢沟桥的对比,较好地突显了赵州桥的独特特点;而《故宫博物院》只有按空间顺序说明才会条理更清晰;教学《斑羚飞渡》,读完前七段后,让学生合上书,思考:猜猜这群斑羚怎样才能渡过山崖?如果你是作者,你将怎么帮助它们渡过难关?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有的说乘上氢气球飘过去,有的说用木板搭成桥走过去……当打开书再读时,学生才明白,它们是用牺牲一半的办法,来保护种群的。讨论之后学生得出结论:想象要切合实际,要依据事物的特点。同时,学生也为斑羚的聪明壮举而深深感动。

这种通过看题猜想――读文验证――比较异同的阅读方法,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课堂的兴趣,激发了探究的欲望,同时也在“猜想”与“文本”之间的反差比较中潜移默化地指导了学生的写作。

牛顿有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明和发现”,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大胆地运用猜想,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使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这种方法应该走进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课堂。

[ 参 考 文 献 ]

[1] 谭卫群.致力于鼓舞人心的课堂――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断想[J].中学语文教学,2004(05).

[2] 马江龙.猜读――培养语文综合能力的一把金钥匙[J].语文教学之友,2010(10).

[3] 栾成勇.让阅读成为学生个性释放的过程――对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12).

看云识天气课文范文第5篇

一、教材中与科学知识有关的课文分类

1、介绍动物的成长或独特习性的课文。如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松树金龟子》详尽的说明了松树金龟子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包括婚恋、发音、繁衍等知识。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介绍自然科学知识的课文。比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中涉及到花儿呈现各种色彩的原因;《看云识天气》介绍各种云的形成以及如何通过看云掌握天气变化情况;《山市》展现了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奇特的自然现象。

3、证明某种科学理论。譬如《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说明了沙漠中出现“海市蜃楼”和“鸣沙”现象的原理;《斜塔上的实验》证明了自由落体定律的正确性。

4、阐释人与自然的关系。如《苏州园林》告诉人们在设计建造园林时要追求自然之趣,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而《幽径悲剧》则从一株古藤萝被砍告诉人们要善待一草一木。《明天不封阳台》也从一只受伤的鸽子得到救治说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共同发展的道理。

5、介绍宇宙天文知识。如《宇宙里有些什么》以生动的语言说明了宇宙里有些什么和宇宙的特征,在介绍“宇宙之大、宇宙之奇、宇宙之美”的同时,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对神奇的宇宙世界的热爱,对未知的科学世界的向往。《两小儿辩日》中涉及到不同时间段太阳到地球的距离,以及“大气折射”“直射”“斜射”等科学常识。

这些课文既丰富了学生的科学知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以及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科学知识

面对教材中如此众多的科学常识,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如何教学呢?在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

1、用好多媒体技术。由于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的特点,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学生带入积极思维状态,使他们对上课内容充满好奇感,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对教学有关动物成长或习性的课文有着出人意料甚至锦上添花的作用。

例如我在教《松鼠》这篇课文时,我先播放中央台“动物世界”栏目里有关松鼠的视频。真实的画面、动听的音乐,再加上主持人充满磁性的嗓音和抑扬顿挫的语调,这样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松鼠的许多生活习性,而且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兴趣,继而也提高课堂效率。

2、与科学老师协调,同步教学。教材中有些科学常识比较复杂抽象,在我们语文课堂中没有必要去细细揣摩,这样既耗费时间,又弃长就短,得不偿失。不如与科学课堂结合起来,必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教学《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时,解释花儿呈现各种色彩的原因,我们往往只能流于表面,学生也只是半懂不懂的。其实可以让物理老师提前上“光的折射”这一环节,难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这样不仅使课堂容量大大增加,而且两门学科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3、布置作业,提前观察。对于教学一些比较贴近现实的科学常识时,完全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去体验,独立解决问题。比如教学《看云识天气》时,学生对那些可以看见却很难言表的天气变化有些束手无策。我就提前一个星期布置作业,让学生每天通过观察云彩来预测天气,然后再与电视上的天气预报互相印证,找出其中的规律。

相关期刊更多

励耘学刊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北京师范大学

云梦学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省教育厅

中国韵文学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