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看云识天气导学案

看云识天气导学案

看云识天气导学案

看云识天气导学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案;《云雀的心愿》;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7-218-01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清课文条理,理解课文内容。

方法与过程:学会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方法,指导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良好意识和行为,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重点、难点:

1、根据地点的变换,体会小云雀心情的变化,激发学生的情感;

2、知道森林的作用,感受森林的重要性。

设计理念 :本单元共3课,展现了环境优美的自然风光,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重在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云雀的心愿》一文向我们提出了重在体现保护坏境的这一迫切问题,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一、揭示课题

1、(板书:心愿)大家有什么心愿吗?

2、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愿,就连我们的小云雀都有一个心愿。同学们想不想听听它的心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0课《云雀的心愿》请大家打开书,先自由读课文的最后两段。云雀的心愿是什么呢?

3、通过课前的预习,我们知道了小云雀和云雀妈妈都飞到了哪些地方?(沙漠---大河---森林)

(1)小云雀和云雀妈妈飞呀飞,它们最先来到了什么地方?如果狂风吹来,沙漠上会出现什么情景?

自由读第1--4自然段。边读边用笔划出相关句子。

“漫天飞舞”是什么样子?能想象一下吗?(看图)能读好这个词吗?(指名读,齐读)一齐读好课文中的这句话。

师:看到这漫天飞舞的黄沙小云雀是怎么说的?(课件出示句子)能读出埋怨的语气吗?自己试试!点名读,

师:这里的风沙真讨厌!可你们知道吗?这里原来是茂密的森林,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状况呢?(指名说。森林被乱砍滥伐,没有森林,土地就失去了保护…)

师:谁能学着云雀妈妈的样子心疼地说说这一原因?(读一读)

师:听了妈妈的话你觉得森林重要吗?为什么?(指名说,并出示词语:可以保土)

师:老师请两位同学再读一读小云雀和妈妈的对话。(分角色朗读)

小结:漫天飞舞的黄沙令人讨厌,人们的乱砍滥伐森林,使土地变成沙漠更让人心疼。森林实在太重要了,因为森林是可以保土的呀!

二、学习5――10自然段

1、过渡:为了避免风沙的侵扰,他们又往前飞呀飞,飞到了一条大河的上空,他们又看到了什么景象呢?(观看图)

2、指名说。师述:是啊!浑黄的河水像脱缰的野马,咆哮着向下游冲去。一些村庄淹没在洪水之中。这样的洪水给了你怎样的感觉。(可怕、凶猛)

那老师请大家自由读读这段话,相信你一定能把这样的语气读出来。(读给同桌听,指名读,齐读)

3、这么凶猛的洪水,使小云雀不由得挨紧了妈妈,害怕地说――(生读)。妈妈叹了一口气说――(生读)。

4、云雀妈妈为什么会叹气呢?学生谈原因。

拓展:是啊,这里原来是一片茂密的森林,由于人类缺乏环保意识,毫无节制乱砍滥伐,最终,茂密的森林变成了贫瘠的沙漠(贴沙漠图),洪水泛滥成灾(贴洪水图),人类最终受到了大自然的严重惩罚。下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放洪水视频)

5、森林就是森林,为什么称它为水库呢?

请同学们默读第10自然段,想想从云雀妈妈的解释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交流。(森林可以蓄水,树冠,苔藓、枯枝败叶,土壤)

森林可以怎样蓄水呢?(指名说)

6、把你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好吗?(齐读)

7、师:如果没有森林水库,许多地区将发生水灾,大面积的农田、村庄也都会淹没在洪水之中,看来森林实在太重要了。让我们再次来读读这段话,体会一下森林的重要性。

8、小云雀和妈妈飞过沙漠时遇到漫天飞舞的黄沙,飞过大河时见到泛滥成灾的河水,这其中的主要原因都是因为没有森林的保护。

三、学习11――13自然段

1、师:他们飞呀飞呀,觉得又累又热,便飞回到森林休息了。咦?这儿怎么这样凉快啊?指名说。(原来有了森林……)

2、(出示句子)――齐读13节。森林郁郁葱葱,多么像空调器。难怪小云雀会说:“――。”(生说)

3、小结:有了森林,就像空调一样还可以调节气温,这回小云雀又深刻体会到森林的重要性。

四、总结全文

1、整篇课文学完了,我们通过跟着小云雀旅行知道了森林的重要性,让我们再来齐读14自然段吧!

2、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说说“云雀的心愿”是什么呢?(让沙漠变成绿洲)这除了是小云雀的心愿也是云雀妈妈的心愿,更是我们大家的心愿。

3、森林实在太重要了,看到这些人在乱砍滥伐森林,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人们乱砍滥伐,世界森林面积严重减少。

看云识天气导学案范文第2篇

苏云,广受长影人爱戴的杰出电影事业家。值今年七月他逝世五周年之际,本刊特发表华克导演的文章,以表达人们对他的深切怀念。

一位资深的电影艺术家曾感慨地对我说:“在电影厂,如果你能摊上一位既懂行又在行的好领导,那就是你当导演的福分。他不仅能成就你拍出好影片,还会让你干起来特别舒心。”这句话,让我联想起赵丹1978年弥留前发出的呼唤。他以自己多年来的创作坎坷和沉痛教训,希望引领电影事业发展的操盘手们既懂行又在行,关心爱护艺术家们创造性的劳动,热心提供宽松环境,鼓励他们大胆创新。特别是在新时期党中央提出改善党的领导,提高执政能力之时,我们回顾以往政治思潮起伏年代的创作经历,不禁对那些把舵清醒、监制开明并爱护艺术家个性的电影开拓者们满怀敬意。而在被誉为新中国电影摇篮的长春电影制片厂,曾在困难时期受命并长期担任厂长的苏云,便是被主创人员和职工们公认的杰出电影事业家,是值得我们深深怀念的领导人。遗憾的是,在他2005年7月30日驾鹤归西、永离影坛时,我作为他诲育的晚辈未临悼别现场,于今在沉痛的追思中,脑海不由得闪现出这位引领创作跋涉者的一幅幅难忘影像。

近年来,千百万观众通过央视《电影传奇》,重新感受到长影作为新中国电影摇篮的昔日辉煌。一部部打动人心并影响几代人成长的影片,像《桥》《中华女儿》《光芒万丈》《白毛女》《钢铁战士》《神秘的旅伴》《平原游击队》《》《上甘岭》等,以其真实的时代面貌和纯朴感人的艺术特色,开创了我国电影事业新的画廊。而在奠基者中,身经抗战洗礼的八路军文艺战士苏云,名列其间。

1947年10月他23岁时,即受命随“西北电影工学队”,带着“延安电影团”在战火中拍下的珍贵胶片,由钟敬之、成荫带队,历经艰难跋涉,赶往东北兴山;在新中国电影开拓者之一袁牧之、陈波儿的带领下,参加了迎接新中国诞生的第一个电影基地――“东北电影制片厂”的创建。穿过东北解放战场的弹火硝烟,来到革命电影拓荒地的苏云,凭着对革命事业的满腔热情,投入拍摄《民主东北》等新闻纪录片、科教片及美术片的实践。他刻苦钻研,由不懂电影到熟悉电影,从摄影助手晋职为摄影科长。待1949年“东影”迁回长春,他以自己技术的专长,相继被任命为制作处、制片处副处长、技术处长并兼管洗印化工厂。1955年“东影”更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随着大量故事片的创作与投产,他作为厂技委会主任,在看“样片”、审“双片”及定“校正拷贝”的过程中,同艺术家们展开广泛探讨,全面提高素养,也因而从所谓“技术棒子”一转为深谙艺术三昧的内行。惟其如此,在长影为庆祝建国十周年拍出一大批献礼影片并迎来首次繁荣之后,时年36岁的苏云,以他年轻有为的实干业绩,被中共吉林省委任命为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副厂长。

忆往昔岁月峥嵘。回顾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历程,其间一大憾点,是随着国内政治运动的思潮起伏,电影业前进的航船往往处于颠簸摇摆之中。而作为国家电影制片厂策划创作与组织摄制的掌管者,在党的文艺政策与“左”的干涉纵横交错的境况下,往往陷入诸如题材样式、思想倾向抉择的困惑之中。特别在政治大潮来临时刻,他们能否头脑清醒地把舵,既坚定执行党的文艺方针和团结知识分子的政策,又力排错误干扰,保护艺术家的创作热情与艺术特色,就成为判别他们或有胆识跃向潮头、或是怯浪逃遁的分界了。

1960年,经过反右斗争的长影,一批执导过《上甘岭》《》《六号门》的党员艺术家如沙蒙、郭维、吕班等,因被错划为分子而备受伤痛。广大艺术和技术干部又由于厂主要领导违背创作规律,对艺术粗涉也心灰意冷。我正是这年10月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踏进长影门槛。目睹“”后厂院里出现的沉闷和饥色,也感受到不懂行、不在行的家长式指挥棒敲打引发的创伤和震荡。翌年喜见转机,连连召开知识界座谈会,平息人们对反右扩大化的怨气;还亲临“全国故事片创作会议”,重申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繁荣艺术的方针。为贯彻会议精神,长影党委两年两次召开扩大会,总结教训,并根据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改选党委。也就在这一时刻,一些“左派”人士对苏云入选党委委员发难,声称他在总结会上的发言,意在“为沙蒙、郭维等翻案”。而苏云据理辩驳,他说:“我讲的都是事实:为什么提出‘艺术家、技术家治厂’和‘组织创作集团’的某些上级领导一点责任不担,相安无事?而响应他们号召和受鼓动的导演却被扣上帽子?”因而他拒绝检讨,哪怕落选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这就是苏云的正气,他只认真理,不屑被诬或出局。后经省委和文化部领导对一些同志解劝,很快众望所归,苏云高票当选党委委员。转瞬至1963年9月,他又被文化部任命为长影代厂长,与新党委书记岳林搭班,全面挑起了主抓创作与制片生产的重担。

陪同视察长影(中为苏云,1962年)

履新之始,苏云首先把目光盯在如何点燃主创人员的创作热情和恢复长影的元气上。他深知,最困难的两年间长影之所以出片凋零,关键在于人心涣散,失去了凝聚力量。因此,他同岳林书记和艺术副厂长――当年“七月剧社”的师长,今日的剧作家兼搭档林杉商定,要尽快选一批剧本推导演拍戏,剧目一上,全厂的热情立刻会高涨。于是他不顾非议,批准调来摘帽、原《渡江侦察记》编剧沈默君,化名迟雨赶写剧本《自有后来人》(即《红灯记》前身),并安排导演于彦夫担纲执导。那时我刚到此剧组跟戏,对调沈写本的大胆决定感叹不已。与此同时,苏云还破格启用来自部队的年轻导演赵心水,答应他重启炉灶,再出外景,续拍半路夭折的惊险故事片《冰山上的来客》。结果一炮打响,片中雷振邦谱写的颇具新疆风情的插曲,至今仍在传唱。接着为体现百花齐放,迎来了戏剧界才子吴祖光,推动评剧《花为媒》改编电影,继影片《刘巧儿》《画中人》之后,再次让名角新凤霞、李忆兰在长影镜头中亮相。“”前观看过的现代豫剧《朝阳沟》,先期也被苏云等推上银幕。当年在长影拍过《花木兰》的常香玉,以豫剧院院长身份领班到现场。由山西作家马烽编剧、“二十二大明星”李亚林、金迪主演的《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曾以劈山引水的故事和崭新的时代风貌受到观众欢迎。三年之后,为让人探寻山乡发展的新貌,苏云支持导演苏里邀马烽新立创意,再写续集。之后安排中年导演尹一青加盟,抢拍外景。而我也在此时被调往该组,充当导演助手。年底影片完成,由乔羽写词、郭兰英演唱的插曲《人说山西好风光》,随着影片上映迅即轰动!――不难看出,在的正确引导与亲切关怀下,苏云为改善长影创作环境,推动新作问世并培育壮大队伍,凸显了他设计电影格局的前瞻睿智,和团结文艺界名流及量材用人方面的魄力与气度。

宽松环境之所以可贵,是因为它能调动艺术家们的创新想象和制作精品的积极性。此时的苏云,与分管艺术、剧本、生产的副厂长林杉、胡苏和袁小平等,在待人宽厚的班长岳林书记带领下,扫去往日横加干涉的阴影,以他们精通业务、礼贤下士之态,相互照应,配合默契,民主和谐之风蔚然形成。于是――

时至1964年,根据巴金小说《团圆》改编、由武兆堤执导的抗美援朝题材影片《英雄儿女》拍出后,它以王成的英勇形象感动了亿万观众。曾以拍《甲午风云》而闻名的导演林农,铆足劲把以解放长春为背景、肯定的话剧《兵临城下》拍成电影。此片气势宏大,情节生动,有功底很强的演员阵容。与其同时投拍的影片《独立大队》,导演王炎、摄影王启民精益求精,力攀形象塑造与黑白片摄影的高峰。在反右中落难的郭维导演,摘帽后刚要出山,有人却以他刻了一枚“历史将宣判我无罪”的印章而报告党委,扬言这是想“反攻倒算”,欲阻止他继续拍片。苏云对此不以为然,他相信郭维对党的感情和艺术才干,仍全力支持他拍出了马连良、张君秋、裘盛戎和李多奎等名家联袂主演的绝版京剧《铡美案》。待结束,长影党委为沙蒙、郭维和吕班等同志改正并恢复名誉后,人们再看这部影片,赞美与感叹声接连不断。由此,人们也感受到苏云善待艺术干部的大家风范和政治襟怀。就在当年秋,华北话剧会演拉幕于北京。苏云经与班子成员商量,迅速组织主创干部进京看戏,随之摄制了一批现代戏短片和反映农村现实生活的《青松岭》。加之1965年连续拍出广受称赞的《特快列车》《景颇姑娘》《节振国》《女跳水队员》和《三进山城》等,这一部部描绘沙场战士、煤铁员工、边疆民族亮丽形象和样式多姿多彩的作品,把长影创作推向了“”前的第二次繁荣。

实践表明,这一阶段繁荣局面的出现,在于本届党委敢于排除“左”的干扰,平复职工心中的沟坎,沿着党和指引的文艺方向,把一批卓有才华的艺术家重新推到创作前台。而作为主要推手的苏云,在浪涛席卷而来时,一些在反右中得到政治加分的人,将他列为长影文艺黑线的头牌代表,进行批判声讨,也就不令人感到奇怪了。

在长影,我对苏云厂长近距离的了解与熟悉,更多是在“”后期。当时他已被移居长影一宿舍集体公寓,我们算是楼上楼下的邻居。虽然我也曾去他家串门,希望听听他对“斗批改”的看法,但慑于那个年代的政治氛围,出于对各派群众的爱护,他从不轻易表达个人观点。党的“九大”之前,长影军宣队、工宣队为解放干部,组建厂革委会,拟定头一个要解放的,便是红小鬼出身的苏云。但是,由于他对所谓“为分子鸣冤叫屈”、“重用文艺黑线人物”等主要“错误”认识不上去,甚至对有些“事实”拒不认账更无悔意,搞得工、军宣队头头十分来气。他们没办法交差,只好找来几位老长影,组织拉帮队,先忆苦思甜,再上纲上线,这也没能让苏云回心转意。就在这当儿,与我同宿舍的赵文法去郭维家聊天,回来很晚,进屋他便对我说:“嘿,真叫人开眼!过去我瞅苏云根红苗壮很傲然,没想到在挺沙蒙、郭维申诉上这主儿有骨气,宁可不解放,硬是不服软!”我问怎么回事?他透露:“听说拉帮会上苏云没听劝,他说,1957年提出‘艺术家治厂’和‘改革体制’的,明明是省委宣传部某领导,还几次来厂鼓吹动员。结果,响应号召的成了,鼓吹动员的却一点责任不担,怎么能认定我赞同沙、郭向党组织申诉,就是为鸣冤呢?”是啊,在重大原则问题上敢于坚持己见,不肯随风就摆,这足见苏云对同志政治生命负责的正直品格与坦荡胸怀。

苏云、向隽殊结婚照(1953年)

众所周知,围绕封杀电影《创业》的那场斗争,曾在中国文艺舞台掀起了巨大波澜。直到1975年7月剧本作者张天民上书,亲自批示,斗争的余波也没有完。而后借“反击右倾翻案风”继续打压,让长影《创业》剧组一次次遇险。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曾对多部文艺作品提出严厉批评,惟独《创业》是他老人家保护的影片。在十年“”行将收尾的年月,随着邓小平的复出与整顿,电影《创业》的蒙难或脱罪,固有其深层背景,但就这一创作本身而言,曾参与策划与审查的人们,特别是长影领导苏云和岳林,都表达过对开掘石油会战题材的积极取向,并经历了长达三年的争辩。我是《创业》创作的参与者,是1971年折戟沉沙后,当时重返长影领导岗位的苏云和岳林根据《人民日报》发表的“工业学大庆”社论,及“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评论,选派赴大庆油田深入生活并组织剧本创作的先遣人员。他们的举措比抓大庆题材、下达拍片指示还早一年。在大庆干部和文艺积极分子的协助下,创作组经过大量收集素材,走访全国各大油田,由张天民执笔写出剧本初稿后,长影和大庆员工进行了广泛讨论。尽管根据各方建言,剧本曾做过多次修改,但在“如何表现阶级斗争”这个关键点上,把关层却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意见。

翻开当年我记的上万字的剧本讨论记录,长影领导苏云和大庆会战老指挥宋振明的发言格外显眼。苏云指出:“大庆精神的核心在哪里?我认为,就是周挺杉、华程代表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走中国自己工业发展的道路,通过会战拿油田,显示出中华民族的雄心壮志和自豪感。写阶级斗争,首先一个斗争方面就是反对苏修。现在剧本写苏修给我们的压力很不够。是否可以把冯超视为苏修搞工业那一套的代表人物,对华程、周挺杉形成很强的思想干扰。我想这样写对揭示主题、刻画人物会更有利。”宋振明与苏云不谋而合:“写找油、拿油这场斗争,就是写一种精神一种气;写人气、志气,还有豪气和壮气,更要写形势逼人,顶恶风上,为拿下大油田革命加拼命,干出大名堂。当时国际封锁中国,苏联强权要压服中国。我们打的就是一场政治仗、志气仗。”

然而就在剧本定稿前,长影和大庆具有审查决定权的军代表却亮出不同观点。一个说:“大庆会战如何写阶级斗争是个大问题。现在写的这两个敌人,不够分量。对冯超要加强政治上耍两面派的勾画,嘴脸要更加阴险。对田家根应联系其罪恶史,他的活动应出于对社会不满,恶意破坏会战。”另一个则与他遥相呼应,并提升了调门:“根据中央首长对拍大庆题材电影的指示和要求,现在我们必须以党的‘十大’精神来统帅剧本创作。从三条原则上看,冯超是搞修正主义的,搞分裂的,搞阴谋诡计的。这样,在出场安排上就该有变化:比如新中国成立前他是地下党,有过叛变,是叛徒、内奸。会战中他发展成野心家、两面派,还是党内走资派,是无产阶级下继续革命的对象。这样写,才能和现实斗争背景、和‘三要三不要’原则联系密切。”

令人痛心的是,当时政治风向由批“左”急转为批右,老干部的呼声难以与政治新秀抗衡。于是在政治高压与强制下,冯超摇身变成玉门的工贼、暗藏的内奸。而且为了表现他与会战指挥华程之间的斗争旗鼓相当,还把他提升为党委委员。呜呼,一部本来是塑造铁人形象、讴歌大庆精神的壮丽篇章,却让冯超丑角的黑斑玷污了《创业》的光亮,给这部赞颂时代英雄的影片带来无可弥补的硬伤。今天回头看,如果当年表现大庆会战题材,按苏云、宋振明的思路来揭示矛盾斗争,《创业》电影又何至于难以公映而遗憾地尘封呢?

邓小平抓整顿的1975年春,忽然有一天,我被厂副主任刘儒召去,让我停下手头工作,立即上“山”。他对我说:“《踏遍青山》剧本搞了一年半,编导跑了不少名山大川,到现在也没进展。地质部领导很着急,干脆招呼一批地质队的标兵、模范,来厂搞剧本会战。你在大庆好几年,熟悉勘探,所以叫你去挑担子。”我听明白后忙摇头说:“别,人家组里有著名的老导演和外请编剧,半路把我塞进去,多碍眼啊?”刘儒回答很干脆:“这是苏云定的,要你明天去小白楼报到,不许提困难!”

所谓的小白楼剧本会战,听各种发言,实际上是两种创作思路的争辩。其中多数人认为:剧本之所以难产,主要原因是“没有写好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只有把主人公――地质队新来的党委书记,写成敢揭敢批走资派的斗士,并挖出权威工程师的历史问题,把阶级敌人打翻在地,地质队的面貌才能焕然一新,找矿才能取得胜利。而地质学院一位董老师却力排众议,语出惊人:“如果仅仅靠斗垮走资派、挖出阶级敌人,地质队就能找出高品位矿床,革命和生产就能大变样,那剧本可真的有希望了!不过很可惜,我看谁也拿不出来现实生活中有这种典型。在座的有云南、辽宁地质队的模范、标兵,请问,你们找到富矿和稀有金属,都是靠打走资派、挖敌人搞出来的吗?――早就教导我们说: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试验,是建设伟大国家的三项法宝。写地质队不提找矿目标,不表现科技人员的攻关智慧和热情,单单强调反复辟,抓阶级斗争,我看剧本再照这个路子搞下去,只怕行不通!”双方争论好几天,骑虎难下。我只默默听会,一言没发。

就在这时,苏云和刘儒从董老师嘴里,听说我试编了一个故事,颇有新意。于是把我叫来,向观战的地质部领导汇报。因客人赶飞机,我只讲了故事梗概:“在云南边陲,乘车来地质队上任的新书记赵旷军,一路听司机小迷糊三吹六哨,说队里有人里通外国,窃取地质资料。被怀疑的秦工已被隔离审查,就等新官到来收拾他。而新书记抵达之后,并未开展批斗,而是抓住一桩‘火烧库房’的事故,发动群众,消除派性,并配合公安明察暗访。很快,他在推动全队以新科技手段探测镍矿的进程中,抓住了狐狸尾巴,让贼喊捉贼,诬陷秦工,并阴谋篡权及火灾中盗取情报的后勤坏头头孙魁原形毕露。接踵而来,便是恢复老队长职务,秦工再被重用,全队大干快上,迎来找到矿苗的欢呼声。”听了我的设想,双方领导当场肯定。之后,苏云和刘儒让我拽上老董,奔赴辽宁地质队,按这个思路补充生活,另写剧本。转眼20天过去,我们同原班子把两个不同构思的剧本交到厂务会,开启了长影厂“剧作打擂”的先例。

厂务会讨论结果,多数领导认为:原本修改仍强调打走资派,写地质队夺权,这既显得概念化,也不符合形势发展,后写的剧本侧重解放干部,大干快上,不仅触动感情,而且故事性强。因而苏云当众拍板,以后者为基础,吸纳各方意见再改一遍,力争尽快通过、投产。但是很不幸,就在全国各条战线全面整顿、国民经济初见起色的时刻,《论对资产阶级的全面》文章一发表,反击“右倾翻案”声势渐显,苏云等肯定的创作思路,很快被认为有否定""的嫌疑而被。无奈之下,老厂长只好动员我和董老师,另外思考方案;并派我们飞赴云南地质9队,重新开掘生活矿源。于是在一个月内,我们在四届人大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目标的鼓舞下,写出了一个在当年长征路上地质队和兄弟民族,利用现代化手段探查锌矿的剧本。而结果却再次令人懵懂。苏云透底说:“你们的构思虽有新创意、新主题,但老导演却认为它存在‘无冲突论’痕迹。他顾虑如果撇开现实的路线斗争来表现时代英雄,影片即使拍出来,电影局也不会发通过令。”天啊,处在政治斗争漩涡中,创作简直是翻烙饼!紧接着,“批邓与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突袭而来,《踏遍青山》剧组急剧转向,抛开我们两次提供的剧本雏形,滑稽地转了一个圈,又回到年初“会战”时的窘境。此时的苏云,眼巴巴看着已改为八个人参与的创作组,按照“反击右倾翻案”的主调把剧本定型。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盲目追风的人们不听苏云“追风会翻车”的劝告,实指望此片能配合“批邓”一炮打响,没想到内景还没拍完,揪出的礼花弹,便将这只“风筝”炸翻了!

与于蓝、于洋出访印尼(1960年代初)

回顾过往身影,我清晰地看到,苏云作为引领长影创作的主要操盘手,如果说在“”后期的艰难跋涉中,更多显示了他对形势观察冷静、政治理念坚定和勇于承担风险的特征,那么,在新时期把握电影作品成败的征途上,特别是在监管高层审查误判、阴晴难测的状态下,则突出展现了他基于丰厚素养的应对才智与抗压本领。突出之例,是他对老导演朱文顺所拍《刀光虎影》受到苛责的抗争,和我编导惊险片《诱捕之后》的两次“起死回生”。

1982年,随着我国电影创作回暖,广大观众不断发出对作品多样化的呼唤。就在这时,长影推出了几部表现历史斗争并具有惊险特色的故事片。然而这些影片还没出厂,便遭到审查官们的封杀与批判。这年春节前,文化部一位刚复职的副部长由电影局官员陪同,专程来长影视察创作进展。他们审阅了一些投拍剧本、待剪样片及部分完成片之后,在“清除精神污染”的驱动下,为校正创作方向,对《刀光虎影》《诱捕之后》等作品提出了严厉批评和责难,几乎叫停了四部影片。这不仅让全厂职工和创作人员感到压抑,也引发厂长苏云的不满。在苏云看来,像《刀光虎影》这类表现敌我对阵的情节剧,尽管拍了一点枪战和武打戏,甚至有些镜头打得不够真实,但也只是缺点;并不能因此就认定武打不可取,更不能因此就苛责创作存在倾向性弊端。他不赞成把艺术表现和思想倾向混为一谈。何况朱文顺是位卓有成就的老艺术家,拍过许多为观众喜闻乐见的情节片如《神秘的旅伴》《寂静的山林》《古刹钟声》及“”后执导的《两个小八路》,曾为长影票房做出过突出贡献。如今面对市场变化,怎么可以以个人审美好恶,轻易对作品加以责备与否定呢?因此经过争辩,他只让老导演剪下某些扎眼镜头,又建议对正面形象做一点修补,最终保护影片安然过关。

《诱捕之后》则经历了更多磨难。这部作品,根据发表在《人民日报》的小说《伍豪之剑》改编。主要内容,是表现1931年“五卅”惨案之后,山东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中共上海领导人派要员赴青岛查奸除叛。从摄制筹备到拿下外景,我遭遇了腰伤住院和抢季节的苦战。然而当我回到长春,在病榻上得知此剧被“枪毙”的消息时,立即向大夫要来纸笔,给苏云写了个短信,大意是:听说部长已把《诱》片示众,开刀问斩,让我惊叹!若有罪过何不听听被告申辩,再来宣判?故恳请尚方剑下留人,我要求与部长面谈!信送出后很快产生效应。当晚傍黑,苏厂长便派车把我接回长影,参加部长和主要创作干部的对话会。我拄拐杖来到办公楼前,恰与苏云碰面,他招呼我说:“华克,你的信,我看完便递给部长。你不论有什么意见,都可以在会上谈。”有他这句话,我顿时扫去不安,进入会议厅,单等申辩。

会一开始,我被推第一个发言。事先我已知道,这次整肃的目标,主要是电影为迎合市场,出现胡编乱造的现象。所以我坦率直言:“听说部长今天赠送我两顶帽子,一是反现实主义,又一是歪曲地下党形象,这让我有点想不通!”接着我理直气壮地列举事实:全剧的中心事件,取材于当年青岛处决叛徒的公案。主人公原型叫刘英,曾是红四方面军骨干,历史功绩见于档案。两位女主角原型,是我党有名的傅家姐妹。神父的原型有两个,一位是我党朋友董建吾,另一位是在西安事变中向我党传递情报的王神父……。我问:既然剧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都有真实依据,怎么能说它是反现实主义呢?我又申辩:此剧没有美化叛徒,而是对查奸除叛坚贞卫士的颂扬。老部长对我的辩言颇感错愕。他认为,作品即便来自生活真实,未必属于艺术真实。并表示像这样故弄玄虚的惊险片,要救活很难。

部长说“救活很难”,自然话有来头。直到春节后,苏云才向我透露:“部长临走时告诉我一个情况:前不久中央办公厅下发一个文件,指示今后凡涉及伍豪的文艺作品,一律停写停演。”这让我顿时傻眼!原来封杀的原因并非都在艺术上,而是涉及的形象。既然如此,影片还能有救吗?我心里正在发慌,苏厂长立刻帮我松绑,他说:“我建议你想一想,主干情节不动,看看有没有可能更改历史背景,跟上海特科这条线彻底脱钩?凡艺术创作,都允许虚构嘛!”他一语提醒,使我顿开茅塞。

全厂四部影片沦陷,苏云压力可见。而且在部长走后,长影人为了争气,喊出了“救死扶伤,实行革命人道主义”的口号。于是苏云拉来导演赵心水和周予,积极参加“抢救”,对我赶写出来的修改方案,一起会诊研究。我的方案要点是:根据史料把全剧背景由1931年改为1936年,即中共中央颁布“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之后;主人公由来自上海中央特科,改为由中共北方局从天津派遣;要员来青岛的任务,从原来单一的查奸除叛,改为为开展抗日武装斗争,清除隐患,挖出内奸。这一方案的产生,虽在背景上有较大改动,但主干情节并未伤筋动骨。而且,融入抗日色彩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已拍的样片绝大部分能用。

方案一经认定,马上有人提出,是否先向部长报送?苏云摇摇头:“不必。报上去一旦搁浅,摄制组怎么办?拍完再说,送审完成片!”我在“病”“压”交加下,同全组伙伴齐心协力,紧拍快赶,很快将影片制作完工,带着送审片赶到北京。为了求保险,先将它拿给电影局副局长、我的老学长胡启明看。他告知“改的挺好,票房不会少”之后,又特意安排中调部人员看片拿意见。正是在他的帮助下,正式审查原则上予以通过,但须按中调部意见,对5处不妥加以改动,才能发通过令。然而好景不长,就在我回厂完成修改、制作拷贝之际,突然接到苏云厂长从北京打来的电话,告诉我:“昨天老部长把我和电影局几位领导叫去,他说考虑再三,认为《诱捕之后》还是不能放行。”我急问:“为什么?中调部书面意见第一句话便是‘总的看,这部影片表现了我地工人员对敌的英勇斗争和坚贞不屈,作为一部故事片,可以演。’这意见我已经抄下来,交给厂里了。”苏云说:“我看的是复印件,这句话没见。怎么回事呀?……”

后来得知,问题出在电影局某部门复印上报时,把人家肯定影片的关键语覆盖了。作为中央部门的书面意见,他们可以不同意,不传达,但不能篡改。露出把柄,当然被动。因此,当苏云决然令我把完成拷贝送京后,局长们自知理亏,立即审看,并聪明地向部长递一纸片,上写:“《诱》片拷贝局已看过,该改的都改了。导演态度很好。请酌定。”部长无话可说,只好画圈。通过令拿到手我虽然心喜,但回想经历的磨难,又何尝不为再次“起死回生”捏一把汗?而到这部影片上映时,拷贝数已达218个,发行量可观。苏云更感欣慰的是,在上海召开电影创作会议期间,门外国泰电影院抢看的黑票由一元五涨到两元,多年少见!

就我国电影事业发展而言,新时期起步的十年,是电影人随着思想解放,荡涤“”的污泥浊水,创新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催生的十年。但同时,也是新旧文艺思想、不同美学主张起伏较量的阶段。在此阶段中,各种干扰不时迷蒙人的双眼。而作为电影制片厂的引导者,无疑要面对应该怎样独立思考,守护艺术家驰骋想象的创作空间的考验。恰恰在这方面,苏云以其卓越的真知、过人的胆识,在一些影片碰到挫折时,显示了他的定力和主见。

例如,1981年前后,长影如何面对争议很大、忽上忽下的知识分子题材剧本《人到中年》。当摄影师王启民最初把这部小说呈荐苏云时,他一口气读完,按捺不住激动说:“好看!”于是立刻将它交给剧本副厂长纪叶,请他判断。很快,两人一致认为这一力作切中时弊,体现了社会对当代知识分子窘境的同情与关爱,是感染力很强的好题材。然而,当他们主张将此剧列入投拍项目时,厂里的反对声浪叠叠涌来。班子成员中有人说:“不客气讲,这部小说的立意,简直就是在挑拨党和知识分子关系!”还有的说:“全篇充满了怨气、泄气和不满,长影决不能拍一个出气片!”更有一位老导演,出于好心和担心,拉住苏云相劝:“拍《苦恋》教训够大了,你头脑清醒清醒吧!小说、剧本我都看了,它过多描写伤痕,宣扬受难、压抑,如果你硬推它上马,会栽跟头的!”苏云反驳说:“这正是它的长处。不然,邓大人干吗强调解放‘臭老九’啊?”

但支持者在党委毕竟是少数。无奈,苏云直接找省委书记和宣传部长陈述。被否定后,又去北京请示文化部。可叹的是,尽管主管电影的副部长表态剧本没问题,但囿于投产权在省里,加之长影党委表决不同意,已筹拍的《人到中年》只能中途停息。直到1982年春,随着改革春风再次劲吹,苏云通过电影局协调,把半路丢掉版权的剧本重新要到,终于推动王启民、孙羽执导投拍,跃过了大浪扑面的寒潮。

会见美国电影演员派克(1990年代末)

翌年的电影创作会议在上海召开,当《人到中年》在锦江饭店首映时,与会者无不为作品的感人至深鼓掌喝彩。值得深思的是,世纪伟人邓小平在他的文选第三卷上,曾写下这样一段文字:“我们现在一方面是知识分子太少,另一方面有些地方中青年知识分子很难起作用。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包括改善他们的生活待遇问题,要下决心解决。《人到中年》这部电影值得一看,主要是教育我们这些老同志的,看看对我们这些人有好处。”读了这段教诲,不知当初那些反对者该作何感想?

在长影人和苏云共命运的交往中,一个被关注的人物便是他的夫人向隽殊。全厂职工都看得见,自从苏厂长披挂领衔,他的家基本上被戏称为“下班办公间”。平时,向大姐回家还没瞅见丈夫身影,找厂长、谈创作的造访敲门声便接连不断。特别在剧本投产的紧张阶段,新老导演遇难题,问意见,在厂里没排上号,往往无顾忌地闯进家里谈,让晚下班的苏云端不上碗。这种没时没晌的接待,苏云已习以为常,但作为长影翻译片的台柱演员向隽殊,却苦得连背台词都没地儿呆,也没时间练。她不仅为应酬要烹茶陪坐,还得在客人走后进厨房热饭。像这样非正常的日常生活,夫妇俩一挺就是三十年。无怪乎后来有人感叹:“苏云这套老八路作风,可惜没有传下去……”

1985年5月,即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电影家协会在北京召开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会上,苏云以其众望所归的声誉,高票当选新一届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成为引领电影界创新奋进的又一位开拓者。

时隔多年,当我来到北京再次见到苏云时,已是2004年中秋月圆。那天,我特意买了上好的月饼,赶至安定门外东河沿8号楼,去他家串门。大概他发现我是生平第一次给他“送礼”,因而觉得意外新鲜。落座之后,我打量他这幢格局颇显拥挤的房间,心里不禁一颤:一位在1938年便参加八路军太行剧团的老干部,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并为新中国电影事业做出优异贡献的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暮年竟享受这般狭陋的住房待遇,不可思议!而他笑呵呵地说:“不错啦。刚调来时,借住外单位的房比这还小。北京房挤,这还是影协帮我争取来的呢!”

说笑间,老厂长夫人向隽殊端来茶盘,于是进入阔别后的欢谈。我们一起回忆长影历年的巨变,感叹三十年前《创业》的蒙难。接着又说起《诱捕之后》的起死回生,还触发了对《踏遍青山》因赶“批邓风”而流产的深深遗憾。抚今忆昔,感慨万千。记得那天他曾意味深长地对我说:“制片厂要兴旺,关键是出作品。有好影片出厂,才能创造辉煌;拍的片子有生命力,才有长远影响,这个厂才有希望!”见他谈兴颇浓,因挂念他的身体我起身要走,苏云和夫人执意要留我吃饭,说是今天过节,难得邀我品尝一下他家的火锅美餐……

看云识天气导学案范文第3篇

郭建梅是谁?为什么这个名字在这些法律咨询帖里,反复被提起?也许你和我一样,第一次知道她是因为那则止痛广告一个中年女子走在冬目的乡间小路上,羊群在她的身后,远山迷蒙,寒气袭人。画面里传出这样的声音“公益律师这条路不好走,我却走了12年。”

提起公益律师,我相信普罗大众的认识可能只是帮人打官司不要钱。不能说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可是,只这样来认识公益律师,未免失之简单。事实上,作为中国第一代公益律师,时至今日,郭建梅已经在这条路上跋涉了15年。

儿时的经历,让她要强

1960年3月,郭建梅出生于河南滑县。双鱼座,A型血。“这样的人会很执著。”她如是说。

两岁时,她被从河南农村送到北京跟姥姥姥爷生活。3个人住在三里河一间十多平米的工厂宿舍里。姥姥从农村来到城市,白天做保姆,晚上带她顺着路灯的光亮捡破烂。她记得姥姥的背影迈着小脚,手里拿着捡来的垃圾,后背挺得笔直。姥爷是工人,下班后会给郭建梅带回些烂桃子,时至今日,烂桃子的味道都能唤起她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在院子里,从河南农村来的她,土气,不会说普通话,想跟其他孩子玩,别人都不带她。她还是喜欢跟着去。一次,她跟在后边,别人把门一关,夹住了她的手,血顺着门框流了下来。直到现在,她手上高一点的地方,就是当年被夹过的。最令她心痛的一幕发生在一个元宵节,小伙伴们提着各色灯笼走街串巷。姥爷给她买了一个粉红色的画着的灯笼,对她说,小梅啊,跟着他们去走走吧。她就提着灯笼跟在一群小孩的后面。有人发现她跟着,转身就把她的灯笼踢到地上烧着了。月亮底下,她的眼泪哗哗地流。当时觉得整个世界都毁灭了。

“这些受伤的经历,对孩子的成长也许不好,但这些确实影响了我的性格,特别要强,特别希望帮助弱势群体。”

8岁那年,姥姥把郭建梅送回了河南老家。上高中的时候,她立志考北大,并在床围子上写着:我一定要考上北大清华。后面连着画了10个感叹号。

1979年的高考,郭建梅以河南安阳地区第一名的成绩被北大法律系录取。

NGO论坛,重要的转折点

1983年北大毕业后,郭建梅进人司法部研究室工作。之后,她任职于全国妇联法律顾问处和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中国律师》杂志社。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开始步入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妇女权益的保护受到关注,《中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于1992年4月颁布。郭建梅曾参与了这部法律起草组的工作,并与人合著了《妇女权益保障法指南》。1994年,中国法律援助制度开始建立,弱势群体开始获得法律援助。

1995年,在《中国律师》杂志工作的郭建梅去采访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NGO论坛,那是她人生重要的转折点。

她到怀柔雁栖湖畔采访,本来只安排了一天的时间,但她被陌生的NGO议题迷住了,在那里待了十几天。在论坛上,有国外人士问中国有没有针对妇女的民间法律援助组织。没人能回答,当时的中国真没有。

大会上,她第一次听希拉里的演讲。主题是:Women's Rights are Hu-man Rights(妇女的权利就是人权)。那次大会,她觉得周围的人都跟她一样,“像找到了亲人”。

参加完大会3个月后,郭建梅便辞去了《中国律师》杂志社主编助理的工作,与北大老师一起,组建了北京大学法学院妇女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做起了针对女性的民间法律援助与研究工作,她成了中国第一代公益律师。大多数人都认为她这样做失之草率,在那个年代,辞掉铁饭碗还太过于惊世骇俗。中心最早获得的资金,是美国福特基金会捐助的3万美金。

郭建梅办的第一个案子就不顺利。一位来自江苏徐州的女士,因为儿子被当地公安人员打死,前往北京上访,没有讨到结果,自己又被一辆旅游大巴撞成重伤,全身多处骨折,一只眼球被摘除。尽管交管局认定她无过错,但肇事车所属的大型国企只赔偿了她3万元。她不服,向法院,但很快败诉,最后,她找到了郭建梅。

郭建梅写了8000多宇的词,她觉得写得很好,自己都感动了,胜诉的把握非常大。但结果是败诉。

接下来,是更多的败诉,一个接一个,似乎看不到什么光亮。一年之后,中心的4名专职律师走了两个。

经过摸索,郭建梅和她的团队确定了自己的方向。如果总是个案,又累又不容易出成绩,“浑身是铁也打不了几个钉”,她们开始选择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的案子,希望通过案子推动立法,惠及更大的人群。

她们打京城第一起性骚扰案,推动社会和公众对《妇女权益保障法》修正案的认识,她们打劳动争议纠纷案,倡导男女平等就业权;此外,她们还打了职场性别歧视、妇女的劳动权益、针对妇女的暴力、外来女工权益、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等等涉及妇女权益的重点和难点领域的案件,并通过多种形式进行立法倡导,大大扩展了受益人群。她们让贫弱女性感受到了法律和法律援助的力量。一个当事人曾说,北京大学法学院妇女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就像一盏灯,让她们看到了公平与正义的光亮,让她们在寒冷中感受到温暖,让前行的路不再黑暗。

顶着风,上了一个坡

就在郭建梅他们的路越走越敞亮时,郭建梅却感到身心俱疲,中心成立5周年的时候,她“抑郁”了。

压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外界的误解,一是办案的挫败和风险。

郭建梅的同班同学当时不少是法律界的知名人士,有的是成功的商业律师,有的在各个机构做领导,每次同学聚会,总有人忍不住问“建梅,你怎么还做公益律师啊?”更让她受不了的是有同学直接说:“你是不是没案源啊?要不你来我们所吧,一年给你俩案子,你就能收入20万。”还有人认为她做公益律师是为名,想炒作。

另一方面,案子也带来巨大压力,当事人说起冤屈来一个比一个惨,有的一见面就扑通跪倒,案情触及地方政府利益的则有当地官员不断找她谈话。“当时我觉得自己就像一个垃圾桶,天天接触大量的阴暗面。”

那段时间,她经常哭,对爱人刘震云说,不想再继续干这件事了。其实她很少跟刘震云说工作上的烦恼,但她实在有些撑不住了,她突然觉得自己和这个社会格格不入。

看着郭建梅心情不好,刘震云对女儿说,带着你妈妈去散散心,回来就好了。一家人去了千岛湖。从上海坐上船时,郭建梅就开始流眼泪。女儿在沙滩上弄了个沙雕,想让妈妈去看,跑过来把郭建梅挡在脸上的帽子拿开,看见她的眼泪在哗哗地流。

她去看心理医生,确诊为“中度偏重抑郁症加重度焦虑症”。有得过抑郁症的朋友告诉她,得了这个病,脸皮得厚。不要闷在心里不说,不要害怕别人知道自己得了这个病,得锻炼,一定要吃药。

吃药,自我调解。大半年过去了,她终于想

通了:她就是郭建梅,让她放下公益律师这摊子事儿,她绝对做不到。并且就在她默默付出的时候,她感觉既充实又满足,享受了莫大的快乐。

“别人不能理解我们精神体系的快乐、充实和有价值的东西。所以很多人见了我们觉得可怜,我的好朋友总说,建梅,我特心疼你。我听了以后特别不舒服,你心疼吗?我那么快乐。”郭建梅说自己现在就是铁板一块,外界说什么都再也进不了她的心。

40岁那年的元旦,郭建梅在日记本上写下进入不惑之年对自己的期望:迎来一种新的生命状态;呈现丰富多彩的自我;活得快乐。

现在,依然会有人问她,建梅啊,你怎么还在做这个呀?

她笑笑,她不在乎别人误解的眼神了,她会一直这样干下去,除非走不动了。走了十几年,她用一句话形容这个过程:我们拉着一辆沉重的车,顶着风,上了一个坡。

家,是永远安稳的后方

在许多得到过郭建梅帮助的姐妹看来,郭建梅是个很“侠气”的人,她看不得恃强凌弱,总是仗义直言,拔刀相助,似乎是那种性格很“粗”的人。其实不然,了解她的朋友都知道,她很温柔,有“女人”绵软柔弱的一面。

众所周知,郭建梅是作家刘震云的妻子。他们相识于大学时代,刘震云高她一届,读的是中文系,两人是河南老乡。初次见面,郭建梅对刘震云的印象并不是特别好:张嘴就是托尔斯泰普希金,感觉他很浮躁。可是随即,她发现刘震云是个特别善良的人。郭建梅的妈妈来北京看病,瘦弱的刘震云背着老人上楼下楼,深深地打动了郭建梅。

郭妈妈说,小梅啊,这个人真是好,你看他自己不舍得吃,一个肉包子都不尝,都给我们吃,他自己去吃馒头。1985年,郭建梅大学毕业两年后,妈妈病危。当时在司法部工作的郭建梅,很想干出一番事业后再结婚。郭妈妈却希望她和刘震云早日完婚。

于是,郭建梅和刘震云结婚了。他们的感情一直很好。刘震云没出名的时候,被退的稿子装了两个大纸箱子,刘震云很着急,炎热的夏天,脾气难免暴躁,郭建梅就在一旁帮他扇扇子,安慰他不要着急,慢慢来。

郭建梅当年决定辞职做NGO的时候,刘震云也是第一个支持,他说,只要你快乐就去做。生病那段时间,刘震云更是多方求医,甚至给崔永元打电话咨询,“脸皮一定要厚”这些心得,就是崔永元传授的。

做了这么多年公益律师,刘震云给了她很多支持,不管受了多少委屈,只要想到刘震云会一直站在她身旁,她就觉得特别安心。有一次聚会,郭建梅和刘震云都在,别人问刘震云,你觉得你老婆怎么样?刘震云很认真地说,我觉得她特别伟大。郭建梅十分感动,因为之前,刘震云从没正儿八经说过这样的话。

看云识天气导学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学设计;整合点;整合点诊断分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21-0058-04

目前,教师们希望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能激发学生兴趣并深入发展学生能力,但是,实践中却难以找到正确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思路和方法,往往盲目寻找资源,为了应用信息技术而被动应用,或者使用的技术手段和资源,却不知道应用得是否恰当、合理。本研究认为信息化教学设计要基于对学科本身教学目标、知识体系的深入掌握和对教学方法的创新过程。并以具体案例设计、分析的形式进行了实践论述。

一、基于整合点理论的教学设计方法

(一)整合点定义

整合点是指“在一节课的教与学过程中的某一步骤,如果常规手段支撑其实施不如信息技术手段支撑的好(在质量、效率方面),则这样的步骤称为整合点”。[1]

(二)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法

依据整合点理论,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从如下步骤进行教学设计[2]。

(1)教师完备自身知识结构并以此为基点进行初步教学设计,尤其关注教学目标设计。

(2)分析教学过程,看教学环节是否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

(3)选择恰当的信息技术支持环境和支持方式。

(4)集成资源,制作课件。

这个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线性的过程,是不断完善、优化教学设计的过程。

二、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

三、整合点分析

从学科教学设计入手,从教学目标环节开始,逐一对上篇信息化教学设计进行整合点分析,通过这样的分析,能够清晰地梳理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思路和方法,能够实现信息技术应用时机和效果的评价。

(一)教学目标分析

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上,本设计定位于“这种研究不是自然科学的研究,而是把语文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体现了学科之间的综合性学习”。将语文素养的培养紧紧作为核心目标。

授课教师根据教材的单元目标整体定位,恰当分析、确立本课教学目标,从作者的说明技巧着手,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并把重点放在通过快速阅读、概括各种云与天气的关系,引导学生分析并掌握本文的语言特点上,这是很恰当的。

(二)教学方法分析

教学中把握了淡化文体、关注个性化阅读的趋势,关注了语文教学的语言工具性特征,同时重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

注重学生的理解、分析和体会过程,重概括能力、比较能力的培养,轻知识的识记,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能够以课内所学促课外发展,引导学生建立一种非功利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应用合理、恰当。

(三)整合点诊断及解决方法分析

1.整合点1——营造能够将知识系统化的训练环境类

思路导航环节1,教师以鼓励学生发现的方式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并归纳信息,主要出发点是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提高学生阅读文本及提炼信息的能力,把握事物的特征。

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以信息集成模式使用幻灯片同时呈现4幅云的图片及特点列表(分别是晴天云简表和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在比较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体会列表格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帮助学生形成更加清晰的认识,既强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进行了思维训练,进而突破难点。

此处,教师首先以教学目标为指导,创设问题情境,然后恰当地选择幻灯片呈现的机会,或提问、或验证、或引发思考、或开辟角度。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得当。

2.整合点2——营造能够将知识系统化的训练环境类

思路导航环节,在辨识云的不同形态、运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说明云与天气的关系的时候,针对学生缺乏生活经验的情况,教师使用幻灯片呈现云的图片,形象地向学生展示了天空中各种云的不同形态。学生边欣赏云的图片边研究它们所代表的天气现象,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之后,幻灯片呈现云的分类图表(云的光彩简表),有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体系化的认识。使对云的分类有一定的认识,体会使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的好处。这样加深了对云与天气的关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分析语言特点,更易突破重难点。

3.整合点3——改变知识呈现形态类

品析语言环节1,教师选择一段平实的说明文让学生进行比较,在理解平实与生动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的同时,引导学生分析并概括出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以幻灯片同时呈现文字和配音朗读的形式引入一段对比文字,解决了其中术语较多读来拗口的问题,又使学生从听觉和视觉双重角度更好地理解文本,节省时间。

在比较中,本文生动的语言特点将体现得极为明显,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突破重难点。同时,使学生明白针对不同的写作对象要采取不同的语言风格。科普读物要面向大众,因而要通俗易懂。

4.整合点4——营造能够将知识系统化的训练环境类

品析语言环节,通过原稿文字与修改稿文字的对比,引导学生理解本文 “准确”的语言特点。教师以信息集成模式,在一张幻灯片上呈现一组句子,实现原句和修改句的比较。这相对于卷子上的习题更易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而且,学生对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的学习就不是死记硬背得来的,而是在分析理解中体会到的。

5.整合点5——激发兴趣类

在欣赏环节,以精彩纷呈的云的图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带动课外阅读。

6.整合点6——快速获取信息类

作业的设置分选做和必做两部分:必做部分意在巩固课堂所学,学会使用说明方法;选做部分意在将课堂内探究学习的兴趣引向课外,鼓励学生做一些更为深入的探究,既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在更广阔的学习中去发现解决更多的问题,将课上学到的方法自觉地运用到课外的学习中去。

四、结束语

本文以语文学科的一节整合课设计为例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行了深层次实践探索。通过运用整合点理论来设计教学,使授课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思路更清晰,应用方法和过程更能自控,使教学步骤设计行之有据。同时,根据整合点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科教学选择恰当的解决方法使每个环节信息技术应用更为灵活,又恰到好处。课堂实施后,学生反馈良好。成功避免了教学过程成为多媒体资源的展示,将大量信息直接呈现给学生,偏离了学科教学的本位,导致教学效率和效果低下等诸多问题。因此,希望本文的实践能为学科深层次整合提供案例观摩和方法指导。

参考文献:

[1] 钟绍春,李吉楠,张琢等.“整合点”诊断方法研究[J].中国信息技

术教育,2008,(2):15-18.

看云识天气导学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天气与气候 教学目标 重点 难点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c)-0099-01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分析天气、气候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熟悉天气符号,能看懂卫星云图和天气预报图。

(2)过程与方法:利用生活中描述天气气候的语言引导学生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引导学生举例说明天气、气候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用错误教学法加强学生对天气符号的记忆;以“争当天气预报员”的活动检验学生对天气符号的掌握情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用实验的方式告知学生风雨雷电就在我们身边,同时希望能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实验、尊重实验事实的科学素养;希望利用天气气候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2 教学重点与难点

2.1 教学重点

(1)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区别。

(2)学会阅读简单的卫星云图和天气预报图。

2.2 教学难点

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区别。

2.3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用实验让学生感悟大气现象;联系生活,使学生感知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并使知识易于理解;利用对比的方法,发现两个概念的区别;用活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检验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对地理事件的分析能力;用“错误教学法”加深学生的印象;总之调动学生的每一个感官参与课堂教学,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3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同学们,老师有疑问有困难,请大家帮帮我:平时我们都有晒衣服的经历,作为好奇的我想知道衣服中的水到哪去了?你能告诉我吗?

讲授新课。

3.1 神秘的大气

实验:触摸刚取出的冰冻的矿泉水瓶,五分钟后再次触摸,你发现了什么?空气中的水会让地球充满生机,它会诱发哪些大气现象?

讲解:地球的大气层有几百上千公里的垂直高度,从刚才的实验我们不难发现空气中有大量的水蒸气存在,只要我们提供一个让它冷却凝结的机会,雨、雪、冰雹等大气现象也就发生了。而它们正是与我们有密切联系的天气、气候的组成要素之一。

3.2 天气与气候

学生活动:阅读书中的文字完成。

(1)了解天气的概念,你能描述一下今天遵义的天气状况吗?生活中我们还会用哪些语言描述天气;(教师强调天气概念中的关键词:近地表、短时段、具体状态)。(2)了解气候的概念,我们常说贵州天无三日晴,你觉得它描述的是今天、明天、今年、明年还是……(3)填写表格,分析两个概念在时间和稳定性上的区别(教师明确:天气是短时段内的,具有多变性,气候是多年的,具有稳定性)。(4)根据概念分析下列话语哪些描述的是天气,哪些描述的又是气候:①风和日丽;②暴风骤雨;③四季如春;④阴转多云;⑤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教师要作简单的分析点评)。(5)天气气候会影响我们的衣食住行吗?你觉得沙尘暴天气、全球气候变暖与人类活动是否有关,请举例说明。(教师举一两个有名的例子,说明天气气候对国家命运的影响,说明人类活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讲解:天气、气候不仅影响我们的衣食住行,甚至影响国家的命运;而我们的不当行为也能诱发灾难天气,加速全球变暖的进程,因而我们要尊重自然,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过度:天气与气候都会影响人们的生活生产,哪种更难以捉摸?因而我们每天都关心一件事:天气预报。

3.3 天气预报

学生活动:(1)认识卫星云图:同学们看过天气预报,谁能告诉我卫星云图上哪种颜色是能可以运动的,它代表什么?(2)识别天气符号:呈现天气符号,让学生先猜天气符号;呈现大雨、小雨、暴雨、中雨、雷雨的天气符号,呈现大雪、中雪、小雪、雨夹雪、霜的天气符号,呈现大雾、中雾、小雾的天气符号,呈现浮尘、扬尘、沙尘暴、强沙尘暴的天气符号,引导学生观察他们的区别。(3)对学生易错的风的符号单独讲解:风干表示风向(在符号上添加风向箭头,并添加地理坐标),风尾表示风力,一节风尾表示2级风力,教师展示东北风七级的画法。让三到四名学生画出西北风三级。(4)在学生觉得容易时,使用“错误教学法”。首先让学生展示东北风8级、东南风9级、西南风11级、西北风12级、东风10级(学生多些效果好);其次给学生鼓励,强调不是因为答案正确而是因为积极动脑;最后给出答案。(5)完成书中的活动:根据图中的天气符号,你认为他们从事的活动恰当吗?(台风时海上捕鱼;霜冻时插秧;烈日当头时剧烈运动;沙尘暴时跳绳)

过度:同学们对天气符号掌握了吗?我们来检验一下如何?

学生活动:熟记了“天气符号”城市天气预报图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城市,天气预报。

相关期刊更多

励耘学刊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北京师范大学

云梦学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省教育厅

中国韵文学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