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销售人员绩效考核表

销售人员绩效考核表

销售人员绩效考核表

销售人员绩效考核表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A公司的销售人员情况,接着运用MBO、KPI、BSC,3600等工具设计了销售人员绩效考核体系。

【关键词】销售人员;绩效考核;方案设计

现代企业竞争最终取决于人才的竞争。A公司经历十几年市场的洗礼及锤炼,在总经理的带领下,不断的成熟、壮大。在公司发展的关键时期,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对企业的长期发展起重要的作用。销售人员的绩效考核体系对于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只有对销售人员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绩效考核,提高销售人员的积极性,才能保证公司的发展和目标的实现。销售人员的绩效考核体系设计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工作。由于行业背景、公司发展阶段和销售渠道等存在不同,各公司的销售人员的绩效考核体系差异很大。

1设计前公司销售人员绩效管理现状

1.1公司销售人员基本构成:从销售人员的基本情况来看,A公司销售人员的属于年轻型的居多,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充满了活力,有的是时间,但是缺少经验与引导,在业务的处理方法、与商场的关系处理、日常工作流程以及考核激励方面都要进行继续的培训和指导。从学历结构看,集中在高中、中专以及专科层次,具备有做销售人员的基本素质和知识储备,但还是需要进行专业的知识培训,尤其是实践经验。调查还进一步显示,销售人员在本公司的时间多比较短,这对于公司文化的认同以及对于公司的归属感方面还比较欠缺,另外人脉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积累。

1.2公司销售人员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从公司所提供的资料和在访谈中发现,公司对于销售人员缺少完善统一规范的绩效考核体系,与现代企业绩效管理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部分销售人员对公司的管理制度不满意,特别是绩效管理制度,原因是公司很难比较客观评价销售人员平时的工作表现,使得销售人员很难有培训、晋升的机会。公司对销售人员主要是考核销售结果,而对其他的指标不够重视。A公司对销售人员的考核中,销售计划完成率是计算销售代表奖金的主要指标。回款率是计算销售人员奖金的另一项指标。销售人员对所辖卖场费用产生不负担任何责任,为了完成销售计划率投入大量的终端费用,在销量提高的同时,成本花费得更多,使得公司实际利润受损。另外公司只是运用单纯销售业绩指标考核,也导致销售人员急功近利,忽视市场运作的基础工作,对销售工作的长期发展有负面作用。经理亲自去抓新市场开发和重要卖场和系统谈判,而少顾及下属业务能力的培养和团队凝聚力的建立,导致某些市场问题突显时,销售人员稳定性很差而全部走空。销售人员的考核针对销售计划的完成,所以有些销售人员为了完成销售目标,低价倾销。销售人员的业绩并不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努力程度,还要受企业对市场的支持,区域市场潜力等影响,但是南通A公司对销售人员的考核仅仅是结果考核,导致一些不能产生销售业绩但又很重要的工作(如晨会、填写销售日报表等),销售人员不愿意去做。另外,如果销售人员付出了很大努力,由于遇到市场上不可控因素而导致销售不到标而减少或扣除奖金,销售人员的积极性严重受挫。

1.3销售人员绩效管理问题的诊断:对于上述问题,笔者结合整个公司的绩效管理状况提出了诊断方案入表1所示。

2南通A公司销售人员绩效考核体系设计

2.1设计原则:

针对A公司出现的问题,在设计销售人员绩效考核体系时,首先遵循以下原则:

(1)可操作性。在考核过程中把销售人员的工作标准与组织目标联系起来,把通过工作分析得到的指标与考核范围联系起来,即明确工作要求数量和质量。考核结果可以体现销售人员的实际工作绩效水平。

(2)目的性。在进入考核期间,绩效考核体系能让销售人员至销售管理人员明了公司对他们的业绩期望,从而让他们根据目标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使两者更为协调,而非冲突。考核标准清晰地被规定,以便销售人员确切地知道公司对他们的期望是什么,定量和定性制定考核指标以期更客观评价销售人员工作表现。

(3)可接受性。绩效考核方案取得与该方案有关人员的支持或接受,保证方案真正实施。绩效考核系统易于被管理人员和销售代表理解和使用。

(4)收益性。用最少的指标控制最大的绩效结果的成本。

2.2设计思路:通过以下几个主要步骤完成体系设计工作:

通常在设计绩效指标时,我们首先分析企业的战略目标和阶段性(年度)目标,然后使用目标管理法(MBO)、平衡记分卡(BSC)等工具分解出企业要采取的行动,提取企业的核心衡量指标,将公司层面的绩效指标分解到部门,逐级分解到岗位,确保关键绩效指标对战略目标达成的支持。

2.3指标体系

(1)业绩指标体系——基于BSC的KPI体系:

平衡记分卡(BSC)是根据企业战略要求而精心设计的指标体系,使一种绩效管理的工具。它能清楚描绘企业价值形成的因果关系及价值创造的业务流程,全面涵盖创造股东长期价值的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学习与进步等四个维度。通过BSC的设计能迅速寻找到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经济利益价值驱动因素,结合销售人员岗位常规的考核指标和公司业务工作的重点指标,关键经济利益价值驱动因素的分解,初步选择出的关键绩效指标。根据公司情况,关键绩效指标的选择主要从短期重点工作相关性、考核难易程度、考核成本、系统实施难易程度等几个维度,对该公司的绩效指标库进行筛选,以确定绩效指标库中的绩效指标是否支持短期战略,支撑中长期的企业发展战略。笔者通过对公司销售人员的访谈,结合公司现阶段的主要目标,经过对指标的筛选测试、量化评估,在确定关键绩效指标时,以战略和年度目标的相关性来衡量和筛选指标,使选出的指标符合自身企业的特点,并支撑企业长期的战略目标和短期的年度计划。根据以上关键绩效指标(KPI)的筛选方法,对A公司绩效指标库内的指标进行了一一量化比较,并辅以不同的权重,最终确定该公司销售人员的绩效指标,

(2)素质指标体系:

主要考察销售人员的专业知识、心理素质、责任意识、行为表现,如出勤率、违纪率等等,同样采取打分的形式。

(3)能力指标体系:根据销售业务人员基本能力,我们设计了销售人员能力考核表4。

(4)销售人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对于上述三方面的指标,我们结合进一步的访谈分析,确定权重,得出考核结果。

2.4考核方式与流程:对于业绩的考核,来自于上级直接主管,对于素质与能力方面的考核,我们采用360考核方法,多角度的对于考评者进行考评,再通过反馈程序达到改变行为,提高绩效的目的。

销售人员绩效考核表范文第2篇

伊利公司主干销售部门由上到下的管理层级分别是大区总经理、销售管理部、各区域经理、一二三级城市经理、一二三级营销代表。本论文所要研究的销售人员包含有区域经理、城市经理和各级营销代表,不包括非销售管理部门的人员。

销售人员在公司业绩发展中是最主要的中坚力量,他们每天在基层直接与客户进行沟通和联系,对市场的把握和感知度都是最前沿的,能够准确地把握市场行情和发展变化趋势,尤其是在与客户的沟通中能得到客户对公司的反馈和改进意见,对企业的营销策略、生产计划和新产品研发很有意义。

一、伊利公司销售人员绩效考核现状

伊利公司销售人员的绩效考核主要是按照月度进行考核的,具体细化各项考核指标,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定量指标,第二类是定性指标。

定量考核包括考核销售人员的销售业绩,如销售额达成、销售同比增长率、利润额、市场占有率和客户订单数量;除此之外,还要考核销售人员的销售行动,如销售人员每月平均拜访客户的次数、每次访问所用时间、每月是否督促客户按照销售节奏下单、每月消化公司强制性要求发货的品项数量是否达成、每月对新上市产品的销量达成的升值空间激励、客户投诉情况等。

定性指标主要考核那些无法直接利用数据计算分析评价的指标,反映考核结果需要对考核对象进行客观描述和分析。伊利公司定性考核主要考核一些软性指标,可以更加全面衡量一名销售人员的工作业绩。如考核城市区内销售人员的学习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工作热情、创新能力、对企业的忠诚度等,还要考核销售人员对公司产品的了解程度、平时对待会议的态度、工作是否规范。

定性指标也会存在着诸多问题和不足,如:没有从战略的高度正确看待绩效考核,认为绩效考核是如何约束员工,是员工加薪晋升的方式;对员工的日常工作不能进行比较准确的评价和考核,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不够系统和完善。大部分企业对销售人员的考核不能很好的落实。所以,企业应该根据客观情况,研究出一套可以适应大多数销售人员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本文正是基于这一原因以伊利公司销售人员为研究对象,研究销售人员绩效管理体系的相关问题。

二、伊利公司现阶段销售人员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对绩效考核的认识不足。通过对伊利公司销售人员的调查,我们发现,销售人员对绩效考核制度完全了解的人数仅占2%,而对绩效考核制度不太了解的人数占到了54%,调查人员中有43%的销售人员对绩效考核制度基本了解,甚至有1%的销售人员对绩效考核制度完全不了解。

缺乏绩效考核的培训。与伊利公司的销售员工访谈中了解到,销售人员入职前的培训中并不包括绩效考核的内容。公司培训部门只重视培养销售人员对公司的认同感、对产品的熟悉度,以及销售的工作能力,而对于销售人员绩效考核的内容,并未涉及,大多数员工是入职后在同事或者部门方案中才有了解,而且了解地并不深入。大部门销售人员也是因为公司考核中对员工的工资水平有印象,所以比较偏重自己的绩效工资的多少,对绩效考核关注度并不太高。

缺乏对绩效考核反馈的执行力。在伊利的绩效考核制度中,对于绩效考核反馈有正式的书面规定:直接上级在每月的20号左右应与员工进行绩效面谈,反馈本月绩效考核的结果并提出改进建议,每月25号员工与其直接上级向公司人事部门上交面谈访问表。人事部门每月都会整理员工的面谈访问表,私下与很多员工沟通发现实际上很多时候员工与直接上级并未进行面谈,上交的访问表只是在走流程,管理层对绩效考核的重视显然不足,绩效考核制度的执行并为完全贯彻,绩效考核的反馈执行不足,未能充分发挥绩效考核反馈的积极作用。

绩效考核缺少员工申诉渠道。伊利公司在绩效考核过程中没有意识到销售人员的个人发展及其心理需要的重要性。销售人员应该与公司建立起心理信赖关系,将公司看作发挥自我才能的舞台,从而更加有效地实现自我价值。然而传统的绩效管理方式忽视对员工的职业发展提供积极有效的指导和帮助。企业当前的绩效考核体系没有意识到申诉渠道建设对绩效考核制度的积极影响。

三、伊利公司销售人员绩效考核改进对策

完善绩效考核培训体系。定期组织销售人员绩效考核的培训,通过培训,令员工清晰的认识到绩效考核的意义与目的、责任主客体、绩效考核的设定方法、绩效考核方法、绩效结果的运用等一系列问题。企业必须把这种培训覆盖到全体营销人员,增强培训效率,通常需要请外部专业的培训机构来进行培训,在培训中要实施模拟目标设定、绩效考核、绩效谈话等活动,使用模拟形式和分组讨论,促使员工快速熟悉相关流程。此外令企业主管掌握评估、鼓励、促进、聆听、说服等能力,事先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培训方式在控制不必要的错误方面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营造出良好的绩效沟通氛围。有效的绩效沟通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传播企业的优秀文化,而良好的企业文化又能够促使沟通尽可能地达到最佳效果,进而提升企业的管理绩效。伊利公司应深刻认识到有效的绩效沟通与反馈在减少对考核公正性的质疑、提升员工工作士气、持续促进员工工作绩效、保证绩效考核公正性等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树立销售人员的绩效沟通与反馈的观念,增强各级管理者与下属的绩效考核的沟通与反馈意识,不仅有利于增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也有利于解除员工的不满情绪,建立和谐的员工关系和上下级关系;还有利于使员工感受到企业对其的重视,提升团队士气;更有利于各级人员就企业绩效目标考核达成共识。

增强绩效考核信息的透明度和公平性,完善合理的业绩指标与标准化的考核标准。在定位好明确的市场发展策略和清晰的销售人员工作职能以后,需要有针对性的设计与之匹配的绩效考核指标。如果公司的目的是让销售人员以自己的能力、技巧、方法和手段来完成既定的销售额,考核指标就可以简单的定位销售额、销售数量。而如果公司的目的是维持与客户长久的合作共赢关系,那客户满意度、投诉率等指标就需要加入到考核范围内。为了更公平地对比销售人员之间的工作成绩和个人努力程度,对于不同的目标市场需要制定标准化的业绩衡量标准,不能一概而论,因为企业在各个区域市场上采取的营销方式和策略各不相同,比如对于成熟市场要求达成销售额度为主,而对于新开发的市场则要求管道建设为主。

销售人员绩效考核表范文第3篇

绩效考核的结果导向误区

企业在绩效考核上的结果导向主要体现在:财务数字,比如销售量、销售额、利润额、市场份额等指标,而对于如何达成这些数字则并不进行考核。那么,企业追求财务数字有错吗?没有错。问题不在于企业是否追求财务数字,而在于企业用什么样的态度来追求。所谓结果导向有三个含义:一是以财务数字为核心,二是追求短时间内的财务数字,三是对如何达到这些数字毫不关心。企业在绩效考核上的结果导向误区就是:对结果的认识表面化,对结果的态度短视化。

误区一:对结果的认识表面化。

现在一提到结果,企业都会直接将其与销售有关的一系列财务数字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了“财务数字就是结果”的观念。这种认识把结果简单化了。一家企业会把销售额达到5亿元作为绩效考核的指标,这是一个明显的财务数字,是一个结果,但是对于新产品的推广、产品的铺货率、品牌的知名度、冲流货次数的多少等指标,它们就不能作为结果被考核了吗?事实上,把这些指标纳入到结果考核中,将会对最终的财务数字结果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由此可见,“结果”其实是综合性的概念,最终结果是“结果”,阶段性结果也是“结果”。目前在食品企业中实施的HACCP认证,其实就是一套非常好的阶段性结果考核体系,它在食品生产过程中通过对关键控制点有效的预防措施和监控手段,使危害因素降到最小程度,从而确保产品的优异品质。如果不重视阶段性结果,企业就会丧失动态调整的机会,很多问题会被掩盖,成为危机爆发的“火药桶”。所以,企业在开展绩效考核时,一定要把阶段性结果和最终结果整合起来,对阶段性结果的考核实质上就是对过程的考核,就是对行为的激励。

误区二:对结果的态度短视化。

很多企业在进行绩效考核时,往往只盯着当年的财务数字指标,要求销售人员竭尽全力完成,对于其他过程指标都可以不考虑,仿佛只要今天吃饱了饭,至于明天能不能吃饱饭,能不能吃上好菜,都可以先放在一边,到时候再说。可这种考核的结果却会造成一种“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局面,销售人员为了能完成指标,拿到可观的奖金,往往会“不择手段”,滥用返利、怂恿或默许经销商冲货、空头许 诺、不切实际地压货等,最终产生市场秩序混乱、渠道库存积压、经销商和批发商一片怨言等严重的“后遗症”,使得企业失去了业绩持续成长的基础。

企业看重财务数字指标是没有错的,但如果不顾未来的成长而透支市场的果实,只会给企业带来致命的打击,盲目追求当年财务数字而导致一夜间消失的企业实在是太多了。

为什么要激励行为而非结果?我们可以试着问一下自己:到底谁能决定最终结果?影响最终结果的因素又有多少?事实上,我们真正能掌控的只能是自己的行为,只能是过程,至于最终结果如何,也只能“成事在天”了。因此,企业必须要跳出对“结果”的认识误区,从过程、从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对结果的绩效考核。

绩效考核的战略导向

绩效考核与企业的战略方向和规划密切相关,可以说,企业战略要得以正确有效地执行,必须通过绩效考核来加以引导,相反,如果绩效考核要发挥作用,就必须充分体现出战略规划的要求。具体而言,这种关联表现在政策导向和资源支持两个方面,如果未能将绩效考核与战略规划有效联系起来,将根本无法起到应有的效果。

现在有不少企业习惯于这种做法:一方面,绩效考核的仅仅是财务指标,另一方面,又不断要求销售人员重视对市场基础工作的建设。这个时候企业老总就会发现自己处于一种很尴尬的境地,如果销售人员的业绩稍有下滑,便会遭到老总严厉的批评,而一旦销售人员忙于应付销售指标的压力,随之老总就会发现市场基础工作陷入放任状态。这种情况往往成为企业老总心中的一种痛。

政策导向:

企业在进行绩效考核时,必须将考核指标纳入到企业针对销售人员的相关政策之中,重点包括:薪酬政策、奖励政策、绩效政策、经销政策等,要让销售人员明确知道企业的总体原则和方针。企业如果希望依靠推出新产品来提升业绩,那么就必须将新产品推广纳入到公司绩效考核政策之中;而企业如果希望通过稳定市场价格体系来提高经销商的积极性和销售业绩,那么就必须将价格管理纳入到绩效考核政策中;其他亦然。没有政策引导,光喊口号是没有用的。

资源支持:

另一方面,政策导向还要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资源投入,否则绩效考核也容易流于一种形式。比如说,企业在销售政策中设立了产品铺货率的考核指标,但如果没有在区域市场增加销售人员和铺货费用,或者没有为经销商提供费用补贴,那么这项考核指标等于白设。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销售人员不可能在缺乏资源的情况下开展工作,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是行不通的。

绩效考核的层次性

目前企业在绩效考核中还存在一种问题,就是在设置绩效考核指标时缺乏层次性,这也是由结果导向引发出来的。所谓绩效考核的层次性,是指企业中不同级别职位的销售人员,在承担绩效考核方面的责任性质和范围是不同的,越高级的职位所承担的绩效考核指标越倾向于最终结果,越下级的职位所承担的绩效考核指标则越倾向于过程。比如总经理考核销售部经理,可能主要就是销售额指标,但销售部经理考核区域经理和销售代表,除了销售额指标之外,还必须考核新产品推广、产品铺货率、冲流货和客情关系等过程指标。

企业的问题就在于,不管职位高低和承担责任的性质和范围,一律以最终结果作为考核指标,表面上看起来是对考核指标进行了层层分解,但这种形式却忽略了绩效考核指标对不同职位的针对性。越上层的职位倾向于最终结果考核,是因为只有他们才具有利用各种资源来影响结果的能力,但他们却无法直接掌控一线操作过程;越下层的职位倾向于过程考核,是因为他们在利用资源方面缺乏影响力,而只能通过实际的操作来掌控业务运作的过程。因此,绩效考核指标必须体现出对不同层级职位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角色不能发生错位,如果一个人对某件事情不具备足够的影响力,你再如何去考核他、激励他,也不能产生良好的结果。

另外,绩效考核的层次性还体现在考核政策的上下一致,尽管不同层级的考核指标各有侧重,但有一点非常关键:为了确保某些关键业务能够执行到位,对某些过程指标的考核政策可以贯穿上下各层级,以避免有的主管不重视而造成下级销售人员难以有效执行。假设企业针对销售代表的考核政策是提高产品的铺货率,如果针对区域经理没有铺货率的考核,那么区域经理就很可能对铺货工作不以为然,从而导致销售代表也无法有效进行铺货,而一旦将铺货率指标纳入到区域经理的考核政策之中,他才会真正对这项工作重视起来。因此,绩效考核政策必须确保销售人员的行为上下一致。

绩效考核的KPI体系

KPI是关键绩效指标的英文缩写,这种绩效考核体系是一种非常实效、易于操作的体系。之所以要设立KPI,主要在于企业往往不能把握绩效考核指标的“度”,要么是考核指标单一,只考核财务指标,要么就是矫枉过正,考核指标一大套,多得让人眼晕。两种极端的方式都不可取。企业既要设定明确的考核指标,又不能对销售人员职责范围内的所有事项进行考核,同时还要考虑操作上的便利性,因此,通过设立KPI,可以让销售人员将80%的注意力放在推动营销战略有效实施的核心环节,使绩效考核更富有针对性。

企业要构建针对销售人员的KPI体系,必须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KPI必须来源于企业的营销策略规划。

KPI必须对企业营销策略目标和规划进行转化,抓住其中的关键业务环节,通过KPI直接表现出来,一一对应。假如关键业务是新产品拓展,那么对新产品推广的考核必然是KPI指标之一;而假如关键业务是深度分销,那么对铺货率和助销的考核又必须成为KPI指标。为了充分体现绩效考核指标的关键性,KPI最好控制在五个以内,重点突出,利于操作。

KPI必须将过程与最终结果联结起来。

设立KPI时,不能仅仅考虑最终的财务数字指标,而必须通过对关键业务环节的分析,设立相对应的KPI,使销售业务过程能够有效推动销售目标的实现。一般而言,销售额都是直接的最终财务指标,但仅仅考核它是不够的,因为无法有效引导销售人员的合理行为。如果对新产品推广进行考核,那么销售人员必然关注新产品推广成效,或者对铺货率进行考核,则销售人员必然努力推动产品进入更广泛的渠道。这些工作,其实都将直接导致销售额的增加,一旦将过程与结果联结起来,产生的推动力将起到倍增的效应。

KPI必须根据不同层级进行分解。

在对整个销售团队的绩效考核中,KPI的设立必须要体现出对不同层级的针对性,然后在此基础上对KPI层层分解。比如,对整个销售团队设立的KPI包括:销售额、费用率、新产品推广、铺货率、助销、冲流货等,那么在具体的分解中,销售部经理应以销售额和费用率为KPI,区域经理应以销售额、铺货率、新产品推广和冲流货为KPI,而销售代表则应以销售额、铺货率和助销为KPI,这样各级销售人员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承担起对业绩的推动作用,对销售人员的激励作用也就越明显。

KPI必须进行动态监控和分析。

与营销计划的执行一样,KPI在执行中也必须按照“P-D-C-A”的循环对各项考核指标进行监控和分析,绩效考核并不仅仅是体现销售人员的业绩贡献,更重要的还在于对销售人员工作效率的推动,不断改善工作方式和成效,因此KPI不应该成为静态的数据,而应该采取动态的方式来引导销售人员的行为。

绩效考核的执行——目标卡

绩效考核不仅仅要在设立的时候考虑过程导向和对行为的激励,在执行的时候也必须切实地加以推动,绩效考核的运用应该是“活”的而不是“死”的。企业必须树立对绩效考核的正确认识,它不只是一种政策,而更是一种体系,它不只是静态地反映销售人员的贡献,更重要的是引导和激励销售人员的行为,由此必须依靠有效的执行来推动。

根据KPI体系的特点,在绩效考核执行时采取“目标卡”的形式比较有效。“目标卡”的实质是将绩效考核变成双向互动的过程,而非单向的“自上而下”,我们可以将它视作一份经双方协商签订的“协议书”。它的推行将消除销售人员对绩效考核的对立情绪,因为它真正体现了改善销售人员工作效率的特性,而不单纯是一种压力。

“目标卡”的运用方式:

“目标卡”是在每个销售人员与他的上司或者下属之间建立一种定期(一般为月度)的追踪检讨体系,要求每个主管都必须与他的下属共同协商确定下个月的销售目标或指标,并用书面形式表现出来。即便公司已经制定了较高的目标任务,每个主管也应该帮助下属进行分析,并且尽量合理地进行分解。一旦目标卡的内容确定之后,每个主管还应该为下属提供支持和激励,定期(每周和每月)对目标卡的执行情况进行检讨,及时解决销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要让下属觉得上司对自己不闻不问。通过目标卡的执行,要在销售人员之间形成一种积极主动的氛围,而非完全依靠单方面命令来执行目标。

“目标卡”的主要内容:

销售人员绩效考核表范文第4篇

前不久,受一个人力资源同行朋友所托,与他们公司分管营销的老总就目前销售团队管理面临的问题做了一次交流。

这家公司已经成立十多年了,销售副总是一直跟随老板从一线销售代表提拔起来的,销售管理的经历、经验都很丰富。多年来,销售副总对销售人员的考核与激励,一直采用的是销售收入提成制——刚开始是一刀切的提点设置,后来为了刺激公司销售收入目标的达成、多条产品线的发展,还有针对性地采取了分段提成制、不同产品设置不同提点等,来激励销售人员完成目标销售额。

但随着这几年行业竞争的加剧,销售副总明显感觉到自己的团队管理出了问题:

营销经理工作热情不高,很多管理工作没有做到位;

销售代表执行力越来越差,公司制定的营销政策很难下达到渠道经销商、终端门店、消费者;

销售人员的业绩增长情况普遍疲软,连行业的平均增长水平都达不到。

于是,他把这些问题反映给了老板。老板是个急性子,一听销售人员业绩在下降,马上就找来笔者这个做人力资源经理的朋友,要他尽快协助销售副总优化销售人员的绩效考核工作。

朋友觉得问题很棘手,于是向笔者求援,希望笔者能和销售副总做个充分的沟通,帮助公司厘清管理改善的思路。

一见面,销售副总就直奔主题:现在销售团队执行力如此低下,您有何高见?

我告诉他这一切的问题其实都是出自于他这个管理者,为了便于他理解,我用了“问题都在第一排,根子全在主席台”的俗语来形象比喻。

有效的管理者和无效的管理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能够通过目标、组织、计划、协调、控制等管理手段来保证有效地执行,进而来保证团队、组织目标的达成。

当营销团队的执行力低下的时候,销售副总在营销决策时就必须解决好“有效执行”这个问题,不仅仅在于让员工知道怎么做,更在于怎样才能做到位。

这样沟通下来,销售副总有所感悟。朋友适时因势利导,抛出了销售队伍出现的问题该怎么解决?考核有没有问题,要怎么纠正?于是,笔者又将销售团队管理常见的问题倾囊端出,供他们参考。

不能仅用考核来代替销售团队管理

首先,有些营销管理者把“底薪+提成”视为销售人员团队管理的法宝,数年如一日不动摇。

而在笔者看来,营销队伍的“底薪+提成”,就是个体户的“集中营”。为什么需要组织、为什么需要管理?这是因为我们有共同的目标、有分工、有职责、有长期与短期的工作计划,需要大量的协调、培训、沟通,还需要过程的检查与结果的考核。

所以团队管理一定是目标、组织、计划、协调、控制的集成体系,团队出了问题要看各个环节有没有问题,而不是眼睛只盯着控制的一种管理工具——绩效考核。

我们都知道,绩效管理除了绩效考核这个环节外,还有绩效计划、绩效辅导、考核结果应用等环节。“底薪+提成”是对销售人员绩效完成情况控制的一个维度:考核与结果应用。即使是整个的绩效管理,它本身也只是衡量、改善组织与个人业绩的管理方法与工具之一,其价值在于促进组织和个人业绩目标的达成。

其次,要清楚地认识到管理是有前提,有结构、有因果、成体系的。目标管理不明确、组织分工不清晰合理、计划不具备可操作性,就会导致后续的协调成本大、控制手段失效。

比如,有些公司在目标管理都没有厘清的情况下,就开始急匆匆地推行绩效考核,显然忽视了管理的前提、因果、结构关系,当团队成员连自己的工作目标都不明确,我们还考核什么?

又如,有些公司职责划分不明确,包括职能职责以及虚拟的矩阵式的项目职责都不明确,就急于通过考核要结果,这明显就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要清楚组织管理的问题是要先于绩效考核的。

对考核的问题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有的企业领导者,一听销售人员的绩效不好,马上想到的是考核设计出了问题,人力资源部应该承担责任,这是一种典型的惯性思维:遇到问题,不是面对现状、解决问题;而是推脱问题,转移责任。

优秀的管理者则是要持续地围绕业务问题来提供解决方案。公司的老板显然对这个问题也没有足够的重视。要知道,涉及到员工利益的问题都是大问题。

考核,就涉及到了员工利益的分配。必须引起公司老板及各级管理者的高度重视。那么,如何解决老板对绩效考核重视程度不高的问题呢?

没有参与,就没有重视;没有参与,更不会有执行。所以,在面对考核问题时,我们可以先成立一个跨职能的组织,比如公司的绩效薪酬管理委员会,或者绩效考核项目小组。

组织的主要成员可以做如下设置:

组长——老板;

执行组长——人力资源管理负责人;

成员——销售经理、财务经理,可视需要邀请1-2名优秀的销售代表参与。

同时,明确各岗位成员的职责,如组长的职责就是审批项目工作计划、审批公司销售人员的绩效薪酬方案、审批绩效工资的发放;执行组长的职责,就是制定项目推进计划、编制绩效薪酬方案;成员里面财务经理的职责,就是统计财务指标的数据、给出建议指标的目标值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成立绩效考核的项目组后,一定要制定详细的工作开展计划,计划中的每项工作要责任到人、明确完成时间。

一个好的绩效考核项目计划中的关键事件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组织问题调研与分析。项目成员一定要走访销售办事处、访谈销售经理、访问几个重要的经销商、几个典型的销售代表,坐在办公室是没法制定出有效的方案的,问题一定是在一线的现场;

召开项目启动会,公布项目计划;

设计各岗位层级考核指标及说明;

通过项目小组的沟通会确定各指标的目标值;

由人力资源部门牵头,会同财务部门确定激励措施;

组织销售团队培训,理解、消化公司的考核方案。

销售人员绩效考核表范文第5篇

然而,当人力资源部把管理干部的年终考核结果呈报上来时,林明大吃一惊!销售部经理只有2.8分,这意味着他“不胜任”!

虽然满腹狐疑,但白纸黑字,考核项目齐全、考核流程合理,不能轻易否定人力资源部的工作成果。不过,他觉得里面一定有猫腻儿。

其实,营销副总裁与销售部经理的矛盾由来已久,营销副总裁一直想挤走销售部经理,只是没有恰当的机会。而从360度绩效考核下手,是他合情合理地废掉销售部经理的最佳选择。

为此,营销副总裁依仗位高权重,在企业内部拉帮结派,还经常走访大客户,并利用企业的营销政策去“交人”,拉拢外部大客户。

年终“大考”启动前夕,营销副总宴请了企业里的那些“死党”,并亲自登门拜访了那些参与考核的外部大客户。结果,他们都应约成为向销售部经理打“黑枪”的“”,并使销售经理最终“中枪”,一切都不显山不露水。

心术不正者如何“钻空子”

在企业里,员工之间的冲突越来越隐蔽化。并且,隐蔽程度与冲突各方的职位、职级、文化程度、工作阅历等因素相关。尽管表面上风平浪静,但在冲突各方的内心深处却常常暗潮汹涌。冲突各方都在等待时机,待到关键时刻再出手“一招制敌”。正因如此,年终“大考”常常成为上级“修理”下级的最好时机。绩效考核虽然强调公平、公正、公开,但对于任何一套绩效考核方案,总是可以从中找到漏洞与不足。

那么,360度绩效考核怎么就成了“整人”工具呢?问题主要出现在两方面:

第一,匿名评估为“乱评”提供了可乘之机。

在很多企业里,参与考核的评估者人选常常由人力资源部提交,由被考核人的直接上级核定并批准。或者,直接由人力资源部选择与核定参与评估人员。于是,就有可能出现A公司中的那一幕,“敌对分子”混入考核评估队伍,对被考核人“打冷枪”、“下黑手”,结果考核负效应显现。

另外,在评估过程中,除了上级对下级的评估无法保密之外,其他评估常常采取匿名的方式,需要严格维护评估人的匿名权与评估结果的保密性。研究表明,在匿名评估的方式下,人们往往愿意提供更为真实的信息。但是,这也为别有用心的人创造了抹黑、陷害、打击、报复的机会,匿名评估可以让他们更加肆无忌惮。因此,不仅为心术不正者提供了小题大做、无中生有、搬弄是非的空间,也增加了为“对手”戴高帽、穿小鞋的机会。

正如杰克·韦尔奇在他的自传中所谈到的那样:就像任何需要同事间评估的措施一样,360度反馈工具实施久了就会走样。员工会互相说好话,最终大家皆大欢喜,所有人的评分结果都会很好。要不,就走向另外一个极端,有些人为泄私愤,会借机对同事的职业声誉进行恶意中伤。因此,无论作为受评人还是评估者,许多经理都对参与360度反馈深感忧虑。

其实,360度考核完全可以由被评估人提名,提供能够为其工作表现做出有意义反馈的评估者,并经过人力资源部、直接上级核定即可。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被“人为恶评”。我们所熟知的摩根士丹利公司在操作360度绩效考核时,就要求被评估者列出意向评估人的名单,而不是完全由企业指派员工对其进行绩效考核。

第二,“一切用数字说话”埋没了综合素养。

很多企业认为,营销人员的可评价指标比较清晰,并且容易数据化。所以,只需进行业绩指标考核即可,没必要进行360度绩效考核。这种观念存在偏颇,仅凭指标、数据说话,既不利于员工健康发展,也不利于企业培养与选拔经营管理人才。合格的营销管理人才,不仅仅是业绩好、贡献大,还包括个人职业素养、市场运作与营销能力、管理和领导能力、商业技能、团队合作精神等诸多方面。所以,对营销人员考核结合定性评估与评价显得尤为必要。

即便一些企业采取了360度绩效考核,也常常会认为数字才是最直接、最显而易见的结果。于是,在绩效考核方案上,对每个考核项目均采取评分制,包括本应定性评估的考核项目。被考核者得分通常在1-5分之间,而低于3分者将面临停岗、待岗甚至下岗的命运。这样操作,考核结果就会受到以下三方面因素影响:一是考核项目设置是否合理;二是考核项目分值设置是否合理;三是考核项目权重是否合理。这也就会给那些心术不正的考核参与者随意打分制造了机会。如果每一个参与者、每一个考核项目都给低分,即便再优秀的被考核者,最终也必然会因“低分”而被考核成“低能儿”。

酌情考量怎么操作更合理

在企业里,没有必要针对每个岗位、每名员工都实施360度绩效考核。并且,也未必每次都采取360度绩效考核。比如A公司,对于销售绩效考核,下述情况更适合于开展360度绩效考核:

第一,针对销售经理、销售主管等中基层管理人员的考核,或者对拟提拔为销售经理、销售主管职位的基层销售人员考核。

第二,360度绩效考核更适合于年终考核,而不适合于月度、季度或年中考核。这可以理解为“在正确的时间,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这也是绩效考核的指导思想。

在具体操作中,销售绩效考核可分成两个部分:

一是业绩考核,可以数字化,进行量值考评。诸如,对销售经理的考核,可从销售额、利润额、销售增长率等方面指标进行考核。显然,这有赖于财务部门提供的相关统计数据,而不是360度绩效考核。

二是采取定性化评估,以“述职”与“述能”为核心,可通过360度绩效考核来操作。对于定性评估项目,常常因行业、企业与岗位而异,但基本评估项目与内容可进行提炼(如表1)。

这样,绩效考核就以定量化的业绩指标为核心,以定性化的“述职”与“述能”作为辅助,最大程度减少绩效考核中的“印象分”、“关系分”,降低“考评水分”。要认识到,销售绩效考核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销售业绩是工作能力、质量与成果最直接、最有效的体现。所以,在进行综合评定销售人员的工作绩效时,还是应以销售业绩为主,而通过360度考核所获得的定性评估结果为辅,或者仅作为参考用于评价销售人员的素质与能力。如果一定要赋予权重的话,销售业绩应占有60%-70%的权重,其他部分为定性评估所占的权重。

严肃考核的纪律与责任

在开展360度绩效考核之前,企业还要启动必要的管理程序,以防参与者在考核过程中或者弄虚作假。

第一,签订《考核承诺书》。为承诺真实地、客观地反馈被考核人的实际工作绩效,参与评估人员须在《考核承诺书》上签字,承诺不计关系、不计私利、不计恩怨,客观、公平、公正、如实地填写考核评估表。

第二,签订《考核责任书》。参与评估是一种责任,既要对企业负责,又要对被考核人负责,更要对自己负责。员工在签订《考核责任书》后,那些在评估考核中弄虚作假或者故意歪曲事实的员工将受到处分。

第三,开展教育培训会。这是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纳入企业职业素养教育体系。比如,在绩效考核前,由人力资源部召集并组织教育培训会。培训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如何正确填写评估表,以及填写的注意事项;二是评估过程中的职业道德等内容。

第四,采取关系回避制。比如,在工作中,曾发生过尖锐矛盾或者有着密切裙带关系者,退出评估,由其他同事代替,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故意“说好话”与“说坏话”的两个极端。

建立申诉机制评估考核结果

不能仅仅凭借第一次的绩效考核结果,就决定员工的去与留,或者奖与罚。管理者要在与被考核人进行绩效反馈面谈时,征求被考核人的意见,询问其是否认同这一考核结果。如果被考核人觉得考核“有误”,即对自己做出了不公平、不公正、不客观的评估,那么,可以进行绩效考核申诉。

比如,有的企业这样操作:人力资源部在制度、流程、文化上明确了申诉机制,如果被考核人对考评结果有异议,可在考核结果反馈后的3个工作日内填写《考核申诉表》,越级向上级提出书面申诉。上级要认真对待,对申诉事宜进行复核处理。如果上级未及时响应处理,或者投诉人对处理结果不满意,员工可以向人力资源部提出二次申诉,人力资源部对申诉资料进行调查,将调查结果和处理意见报考评小组(委员会)。经考评小组(委员会)评议后,确定维持原评议结果或调整原评议结果。需要注意的是,有些企业的绩效考评小组没有很好履行处理申诉的职责,主要有三方面原因:员工主动放弃申诉;考评小组成员接受高层授意,拒绝受理申诉;考评小组人员构成不合理,或者缺乏合理的工作机制。

A公司销售部经理作为管理干部,就可以越级向企业老板林明直接申诉,但一定要在申诉书中写得有理有据。同时,销售经理要提交《年度述职报告》、《自我评估意见书》。

在接到上述材料后,企业可以考虑分两个环节来操作,并最终给出考核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