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海燕阅读理解

海燕阅读理解

海燕阅读理解

海燕阅读理解范文第1篇

1.从兴趣入手,找好课堂教学的切入

我们每个人从事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兴趣所引起的,有了动机、兴趣才能去从事各种活动,从而达到一定的目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化剂,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与学习活动中起着巨大的推动和内驱作用。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我们的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烈,容易被新奇的事物吸引。这就要先在学生面前揭示出一种新的东西,激发起他们的好奇感。这种情感越能抓住学生的心,他们就越迫切地想要知道、思考和理解。教学活动的参与率也越高。这就需要我们要找好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引起他们对于学习内容的好奇感,从而神情专注、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在《海燕》的课堂教学中,我用了这样一个开场白:“同学们,认识海燕吗?你对海燕了解有多少,说给大家听一听。”于是,大家争着把自己掌握的有关海燕的知识说给同学听。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本来的预设是让学生先学习海燕,再来学习海燕的勇敢形象。但让学生读一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时,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喜欢的却是海燕的勇敢形象这一段,因为学生喜欢想象。于是,我临时改变了教学方法,重新整合教材,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引导他们先学习海燕勇敢形象这一段。这是一种想象的美。“作者为什么会想象自己也变成海燕勇敢形象呢?”学生们各抒己见,这时,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的参与率也很高,课堂效率也提高了,我轻而易举地上完了这篇课文。

2.注重多读感悟,品味语言,进行自主地阅读获取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味情感,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受到熏陶,再自由地进行阅读。如在引导阅读《圆明园的毁灭》时,先让学生选择文中最生动、最感人的语句进行自由品读,然后交流共同欣赏,有位学生选择的语句是:“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该生读得声情并茂。教师顺势启发:刚才这位同学读时注意到了声调有高有低,语气有轻有重,速度有快有慢,现在再请他读一遍,其他同学注意听,他读时表情怎样,哪轻哪重……再想他为什么要这样读。该生再读后,教师并不急于让其他学生评价而是让他们学着也开口读读这句话。结果学生以微笑的表情读出了对圆明园绝妙景色的欣喜,“金碧辉煌”重读出殿堂的光彩华丽雄伟壮观;“玲珑剔透”轻读出亭台楼阁的小巧奇妙、景色宜人;“热闹街市”高声快读出“买卖街”的欢快;“田园风光”低语缓读出流连山乡村野的舒畅。最后,教师又安排男女生交替读。至此学生在对词语的揣摩、比较中领悟圆明园景色的千姿百态、万种风情;另一方面学生在错落有致,或高亢放读,或浅唱低吟中自主地获取语言的“意义与情味”,自由地表达感受。

3.激发兴趣,提供自主阅读的氛围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欲望,只是要有一个感兴趣的话题,需要有一个表达的机会。只要我们教师创设出这样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学习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都能带着轻松愉悦的情绪,进入学习状态,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根据课文内容,加入自己的合理想象,自由组合,分角色编成课本剧表演。然后让学生对表演的质量进行评论,提出优缺点。从表演中学生受到启发,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本的兴趣,然后因势利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再次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这种创设氛围,既能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4.阅读伙伴自己挑

海燕阅读理解范文第2篇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的标题是什么?

生:《海燕》。

师:课文中只写海燕吗?

生:不是。

师:还写了什么?

生:家乡的小燕子。

师:为什么要写家乡的小燕子呢?

生1:家乡的小燕子漂亮。

生2:家乡的小燕子在春天的美景中飞翔。

生3:家乡的小燕子和作者的关系很好。

生4:家乡的小燕子在家里住。

生5:家乡的小燕子会给人们带来好运。

……

师:联系整篇课文分析,作者主要想表达什么?

生1:想家。

生2:对家乡的思念。

师:作者仅仅是思念家乡吗?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再分析一下。

生1:祖国。

生2:乡愁

师:从课文中的那些句段可以体现呢?

生1:见了它们,游子们能不引起了,至少是轻烟似的,一缕两缕的乡愁么?

生2:啊,乡愁呀,如轻烟似的乡愁呀!

师:本文主要表达的是乡愁,但作者为什么要写海燕?

生:作者是看到海燕才想起对家乡小燕子的思念。

师:先看到还是先思念。

生:先看到后思念。

师:那课文为什么先写家乡的小燕子,后写海上的燕子?

生1:倒叙的写作手法。

生2:表达对祖国、家乡的思念之切。

生3:表达对祖国、家乡的思念的程度之深。

(此时,全班想起了热烈的掌声,洋溢在每个同学的脸上,我的心里也美滋滋的,好似有是什么东西在心里沸腾!)

这样让学生把自己回答的内容归纳整理就自然能说出本文的主要内容了。找准了切入点关系到学生的阅读兴趣,关系到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找准了切入点关系到抓住一个点而带动全篇,四两拨千斤,关系到单刀直进入课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找准了切入点能将读悟、想象有机地融合,将教学过程走实,让学生语文知识和情感体验逐步提升,在读说的训练中简简单单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对于一个初一的学生来说,认识事物有一个心理过程,它表现为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这一过程不可颠倒,记忆、思维和想象都必须建立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之上,没有感觉和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都将是空中楼阁。整体感知实际上就是阅读者对作品的感觉和知觉,是阅读欣赏的基础。这一过程是非常复杂的,需要老师恰当地引导和鼓励才得以实施,逐渐培养其这方面的能力。就需要老师在语文教学整体感知文章的过程中,应选择一个恰当的切入点,确定解决课文一至几个方面的关键问题,以此带动学生进入生动活泼的阅读活动中,让学生思维的触角深入到课文的每一个角落,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怎样才能有效地找准阅读教学中整体感知切入点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紧抓文本,找准突破口

任何文章中的字词句都不是任意的堆叠,而是按一定的逻辑顺序组织起来的有机整体。创作过程中运用的各种表现手法、写作手法、修辞手法的运用都不是作者心血来潮,随时兴起,信手拈来的。这些手法的运用都是用来为文章的中心服务的。字、词、句、篇是文章的“目”,中心就是把这个“目”带动起来的“纲”。所以,要整体感知课文就得抓住课文的思路、中心,这样才能纲举目张,带动起整个教学过程。

整体感知是阅读教学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这一环节完成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到整个阅读教学的成败。不同的课文可以运用不同的方法创设情境,从而提高学生阅读文本,提取信息,不断寻找自己所需答案的有效方法。从“长文短教,短文长上”的方法得知,有效地找准阅读教学中整体感知切入点可以用“长文抓题眼、线索,短文分析内容、结构”的方法。让学生接受文本,分析文本。

二、关注学生,生成课堂

新课程倡导我们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与我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教师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主体,他们有着不同的知识、经验、思想。不同的思维在交流中碰撞,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多变性、丰富性和复杂性,也使得教师对教学过程难以预料,这就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生成课堂。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凭借已有的学习经验,对教师组织的学习活动或教材的重点、难点形成不同的理解。即生成对问题理解的多种解读方式,而有些解读显然超出了老师预想的结果,从而迫使教师选择其中可以利用或不利用的教学资源。如果教师能够凭借自己的独特的判断,应用自己的教学智慧“随机应变”“当机立断”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和利用,就能够生成非常有价值的且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资源。

在课堂教学中,不同个体的行为、思想会发生相互作用,可能生成一种全新的教学资源。这种资源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因为这种资源来自于课堂本身,具有鲜活性,是学生参与的结果。对于学生来说有着亲近感,参与性强、感受深,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利用这种意外生成的教学资源,睿智地进行处理,冷静地思考,巧妙地捕捉其中的“亮点”资源,并灵活地调整教学进程,使课堂在不断的“生成”中绽放美丽,呈现精彩。

海燕阅读理解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多元解读 品读文字 人物分析 意象分析

初中语文是一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课程,作品解读能力是学生重要的语文素养。纵观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不少作品比较抽象,它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解读能力,才能读懂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多元解读是一种灵活的阅读策略,对提升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能力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如何在阅读课堂渗透多元解读策略?

一、重视语言文字品读,提升解读能力

语言文字是文学作品的基本组成元素,也是传递作者内心情感的重要符号。但是语言文字并非单纯粹的符合集合,而是一种艺术加工。优美、流畅的语言文字更能凸显文学作品的艺术性、情感性。挖掘语言文字是解读文学作品的基础环节,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师应当重视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方面解读文学作品,以提升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如《海燕》一课,在解读文本时,我们发现“风紧紧抱着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在此句中,作者通过外在环境的描写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风怎么会“抱”呢?还能将巨浪“甩”出,把翡翠“摔”了,这是应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意在将人的性格和行为赋予了狂风,又如“恶狠狠”突出了风的猖狂气焰。通过解读语言文字,学生由环境联想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就能逐渐深入课文。又如,“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到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的,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此句以对比手法,将企鹅与海燕进行对比,以此反衬出海燕非凡的勇气和威猛的形象。可以说,作者在作品中多次用到了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展现出了海燕立体、具体的形象。但是整篇文章仍是以海燕为寄托,表现作者渴望无产阶级革命的早日到来的强烈愿望。因而,教师在对于这类文学作品分析时,应当引导学生对其中的词句进行重点解析,以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作品中蕴藏的作者思想感情,从而启发学生能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思考。

二、重视人物形象分析,提升解读能力

人物描写是文学作品的重要题材,作者会借助人物的生活经历、内心情感来表达出作者自己的情绪。文学作品的人物类型大抵可以分为三类:语象、形象和意象。鉴于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人物分析时,也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入手。由于初中语文教材描述人物形象的作品比较多,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深入分析,达到对作品的理解,又提升解读能力。

如文学作品《孔乙己》,该篇小说通过详细描述孔乙己的生活状态,展示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而孔乙己的性格又是社会的产物,是悲剧性人物,但课文却用看似诙谐的方法进行描述,用意何在?它其实要表达作者对当时社会制度的抨击。在解读文本时,我们发现孔乙己是一个好吃懒做、迂腐死要面子的低级知识分子形象,但孔乙己也具有质朴善良的一面。人物形象是复杂的,教师应该让学生深入文本去感受孔乙己的多重性格。如其中孔乙己写“茴”字的情节,从文章描写孔乙己的神态动作就能够感受到孔乙己的可爱和可悲。但人物的性格离不开初会大环境,这也是解读本作品的关键,孔乙己生活的时代正是科e制度盛行的时代,封建文化和教育对下层知识分子是严重的毒害,知识分子悲剧的人生就是科举制度造成。

三、重视作品意象分析,提升解读能力

所谓意象是指表意之象,文学作品中经常会有作者利用自然界某个事物表达某个情感,或者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寄托于某个事物,以此达到与读者共鸣。作品意象分析需要读者结合语言文字展开想象,通过想象去丰富作品的情感。因此,在培养学生的作品解读能力时,意象分析也是重要的策略,教师要抓住作品巧妙渗透解读策略,从而有效提升学生鉴赏作品的能力。

如《白杨礼赞》一课,白杨树就属于自然意象,作者借助了白杨这一意象展现了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团结、上进的斗争意志。仔细分析这篇文章,作者通过描写黄土高原交代了白杨树恶劣的生存环境,同时通过对白杨树叶、躯干、枝三个方面描写出了白杨不屈不挠的意志。干,写出其高大正直;枝,写出其团结向上;叶,写出其顽强不屈;色,写出其平凡朴实,从而映射出了共产党正直、倔强的品质。作品意象分析对初中生来说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教师要巧妙紧扣教材进行策略渗透,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学作品解读能力。

总之,作品解读能力是初中生重要的语文素养,影响着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速度的发展。想提升学生的作品解读能力,需要教师把握文学作品的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有效通过多种渠道渗透作品解读能力,使学生扎实感受作品解读的趣味,并在多元解读中理解作品,发展语文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春娥.“多元解读”,切实提高学生阅读能力[J]. 陕西教育(教学版),2016(Z2).

海燕阅读理解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文;阅读;朗读;写作

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学会知识,学会生活,陶冶情操,增长见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则直接决定其语文能力的高低。发展学生阅读能力,有助于促成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利于提升语文学习的效率与效果。然而,目前很多老师仅将阅读能力的培养等同于文本分析,缺乏情感投入,而学生又将阅读等同于消遣阅读,缺乏深层阅读,从而导致学生阅读能力普遍较低。因此,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了在初中语文中有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措施,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对文本的感悟与理解,提升阅读水平。

一、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朗读能将将文本中平面苍白的语言转化立体生动的声音,有利于让学生深刻感悟作者在字里行间中所流露的思想感情。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应以读为本,以读为先,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感知文本大意,理解写作意图。

(一)教师范读,声情并茂

教师应声情并茂地示范朗读,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感悟文本的情感基调,方有利于增强学生自行朗读的效果。如在《海燕》的教学中,我先低沉缓缓的语调读出压抑地暴风雨来临前的气氛,再用高昂地基调读出海燕低飞高翔的姿态,然后用鄙夷蔑视地语气读出群鸟的卑鄙怯懦的丑态,最后用饱满地激情读出海燕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通过我抑扬顿挫地朗读,学生不禁对海燕的英勇无畏佩服不已,从而在自行朗读时,也能做到声情并茂。

(二)角色朗读,入情入境

朗读的过程就是学生对文本不断认识的过程,而分角色地朗读,更能通过角色效应,让学生入情入境,体会语言之精妙,感悟文本之情感,从而爱上朗读,爱上阅读。如在《小溪流的歌》的教学中,我就让学生分组分角色交换扮演小溪流、枯树桩、桔黄的草、乌鸦、小河、大江、泥沙、沉船、海洋等角色来朗读课文,通过将书中抽象的文字形象化,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角色的心理位置,很容易就感角色之所感,领略到小溪流勇往直前、永不停留、奋斗不息的精神。

二、引导品读,授之以渔

阅读就是与文本不断交流的过程,而朗读通常只能从整体上表面上感悟文本情感,缺乏深入地思考与理解,往往无法领悟文本深意。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阅读能力的关键是提升分析理解文本思想内容的能力,所以教师应授之以渔,引导学生以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深入品读文本。

(一)联系法

文本中的字、词、句、段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皆处在作者所创造的语境之中,若能懂得联系前后左右的内容去分析理解,就能够真正理解作者所写的深意,从而能够有效避免误读,尽快把握文意,提升阅读质量。如《故乡》中写道,“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单从字面理解,“路”仅指行走之路,而联系全文语境来看,“路”则意指为人生之路。又如在对闺土进行人物分析时,若能联系全文语境,对描写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语句进行比较分析,就能品读出沧桑岁月与生活带给闰土的变化。

(二)质疑法

正所谓“学源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法就是让学生在不断地设疑与释疑的过程中深入品读文本,并得以激活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如在《孔乙己》的教学中,我就以课文多次写到的笑,引出问题,:为什么短衣帮会对不幸的孔乙己嘲笑取乐?是因为缺乏同情心吗?难道短衣帮生来就缺乏同情心吗?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学生很快意识到是当时社会的封建的制度与思想造就了一群麻木不仁的群众,可谓真正读懂了文意。

三、课外兼读,拓宽视野

古人云:“不观千剑无以识器,不操百曲无以知音。”同样,学生阅读能力养成不能单靠有限的课堂时间,而应延伸课堂,鼓励学生兼读课外读物,博览群书,拓宽视野,方能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为提高与发展阅读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不过,由于身处的社会环境与网络环境复杂,初中生虽普遍有课外阅读的兴趣,但所选择的书目的低龄化、通俗化现象严重,普遍以漫画、武打、玄幻、言情为主,走马观花,囫囵吞枣,空有阅读数量,而无阅读品位,致使课外阅读缺乏实效,更对提高阅读能力缺乏帮助。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选择适宜的课外读物,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阅读能力,或可根据教材内容推荐课外读物,如学完《范进中举》后,可推荐学生看《儒林外史》,学完《读》,可推荐学生看原著,或根据学生兴趣推荐课外读物,如具有科幻性质的《驴皮记》、《海底两万里》等。

四、读写结合,以写促读

好的作文源于阅读的积累,而阅读的成果则可通过作文展示。因此,透过作文,尤其是针对阅读所作之文,教师可了解学生阅读状况、阅读水平,进而衡量出学生的阅读能力,而写作的过程亦是经由浅层阅读,然后深层思考,最后再诉诸笔端的创造过程。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应注重读写结合,以写促读,以读促写,让创造的成就感迁移到阅读活动中,从而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与阅读能力,带动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首先,教师可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从作文入手,或仿写,或续写,或改写,以激起学生阅读教材的主动性积极性,如在学了《春》后,就可让学生仿写《夏》、《秋》等,通过仿写,有助于揣摩与把握作者的行文风格,促进对课文和写作两方面的感悟。其次,教师可结合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让学生自由发挥写读后感、随笔,或写命题作文,如在学生读完《水浒传》后,就可让学生以“我最喜欢的水浒英雄”为题进行写作。

总之,阅读是学习的源头活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从“以读为本、引导品读、课外兼读、读写结合”等四个方面出发,让学生乐于阅读,深入阅读,勤于阅读,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缕缕书香成为明灯,指引学生前行。当然,阅读能力的提高并非一蹴而就,尚须持之以恒,慢慢积累,方能“腹有诗书气自华”,并在不断求知、反复思考的过程中逐步提升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冯艳萍.初中语文自主阅读能力的激发与培养[J].学生之友,2011(13)

海燕阅读理解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有效教学 方法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02-01

一、初中语文老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初中语文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积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语文的知识面特别广,语文的学习需要进行广泛的阅读,因此,老师需要不断的充实自己,扩大自己的知识量,将自己现有的知识串成一个网络体系,在讲授知识的时候,按照知识结构向学生讲解,条例清晰,学生也便于学习,提高了课堂效率。只有老师在不断的学习和总结中,把繁杂的知识进行梳理,化繁为简,才能在有限的课堂上把知识全面且有条理的传递给学生,达到高效率的课堂学习。

例如在讲授《海燕》一文时,老师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只是在课堂上起着引导的作用,老师针对课文向学生提出问题,且提出的问题是由浅入深,一环扣一环的。

(一)首先老师先让学生对作者和作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将课程导入。老师先让学生对课文的注释进行了解,然后对注释中的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自行解答。学生通过注释了解到海燕是一种鸟类,《海燕》的原名叫《海燕之歌》。老师又对问题进行拓展,提问高尔基的自传三部曲是什么,学生通过查阅注释给出了答案。老师又近一步提问作者的写作背景,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注释给出了答案。

(二)学生对课文的基础知识有了建构后,老师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行朗读课文,找出生僻的字词,提出问题,老师再将问题加以补充。在学生进行朗读的时候,老师起到了引导的作用,老师让学生把不认识的字词用比标注出来,还有学生在朗读课文时认为哪些字词是要重点掌握的,标注出来。在同学们朗读完毕后,老师进行提问,让学生说出课文学习的难点。

(三)在学生对《海燕》这篇课文的基础知识和写作背景都了解的前提下,老师主动引导学生进行课文的精读,对课文的形象进行分析。老师又通过设置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精读课文。老师让学生分析海燕的形象,以及塑造海燕形象的方法。学生在精读课文的过程中,老师不忘引导学生要养成边读边记的好习惯,提高学习的效率。学生通过精读给出了答案,海燕的形象是勇敢、乐观的,作者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体现出海燕的品质。

二、老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开展丰富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老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问题的设置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在课程的讲授时可以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通过音乐和视频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集中,老师要避免填鸭式的灌输,使教学手段多元化,避免教学手段的单一。

例如在学习《冰心诗四首》时,老师可以组织班级分组,然后进行朗读比赛,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学生便可以带着自己的情感进行学习。在学习《皇帝的新装》一文时,学生可以自行的进行话剧的排练,学生自己参与到话剧的表演中,这样,学生可以直接体验到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在把握课文主题的基础上,让学生描写四季的美景,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老师在课文的讲授中,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理论与时间相结合,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而且还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培养语文的人性化、生活化学习

现在,国家、学校、教育部门都在积极推进新课改背景下语文的教学,但是,核心还是体现在学生身上,因此,老师要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上积极与老师进行互动。老师应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课堂学习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实现语文学习的生活化。

例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时,学生可以分成小组,以小组的形式讲述自己童年时代的乐园,这样,在结合自身实际的基础上,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会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学生在学习《孔乙己》这篇课文时,因为科举制度距离我们的年代比较久远,因此,老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创设情境,在情境中进行教学,让学生对科举制度的弊端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从而更能深刻的理解文章的内涵,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学生在学习《白杨礼赞》这篇课文时,老师可以带领学生亲近大自然,在公园中仰视高耸而笔直的白杨树,使学生对白杨树的高耸发出感叹,在进行课文的学习时便能与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四、老师在语文课堂上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

探索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的体验和时间,自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的阅读,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注重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在思维的发散和整合中,形成知识体系,从而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例如在学习《三峡》一文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在掌握课文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对外延问题进行探讨,如三峡是一个什么样的工程,这一工程的建成对我国有什么作用,建设三峡工程对当地的环境有何影响等等问题进行探讨,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掌握课文的基础上扩大知识面,锻炼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也能使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

五、结语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老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开展丰富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引导学生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培养语文的人性化、生活化学习,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改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施航飞. 初中语文教学质量低下的原因探究[J]. 才智,2010,14:

130-132.

[2]初中语文教学质量低下的原因探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3:120-168.

[3]朱清华.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分析[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11:44-46.

相关期刊更多

海燕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大连市委宣传部

海洋学研究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农业灾害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