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应届毕业生实习自我总结

应届毕业生实习自我总结

应届毕业生实习自我总结

应届毕业生实习自我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闻专业;就业现状;思考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6-0150-03

一、引 言

财经传媒热及大众媒体的“经济化”,使经济新闻及传媒人才走俏。财经院校依托经济管理学科的优势,寻求经济管理学科与新闻学之间的契合点,开设新闻专业培养经济新闻与传媒经营管理人才。我校新闻专业(经济新闻方向)自2005年招生以来,到目前为止已有3届毕业生,2009届有毕业生50人,2010届有毕业生96人,2011届有毕业生95人。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分析新闻专业三届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探讨新闻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及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就业现状分析

(一)就业总体情况

依据表1的统计数据分析,毕业生就业呈现以下特点:第一,三届毕业生就业的总体情况较好,总就业率高,但呈逐年下降趋势。2009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为100%,2010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为98%,2011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为96%。说明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加,新闻专业的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第二,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集中在企业,部分学生进入国企和三资企业,且呈逐年增长趋势,更多的毕业生进入一般中小企业。2009届毕业生进入企业的人数占本届学生总数的68%,其中进入国企和三资企业的比例分别为8%和4%;2010届毕业生进入企业的人数占本届学生总数的59%,其中进入国企和三资企业的比例分别为14%和4%;2011届毕业生进入企业的人数占本届学生总数的82%,其中进入国企和三资企业的比例分别为15%和7%。这与国家的政策导向基本相符,“各地将进一步畅通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城乡基层、中西部就业的渠道,使高校毕业生真正‘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1”第三,部分学生升学和出国;少部分学生进入机关和事业单位。为响应国家有关部门的号召,部分学生进入部队、国家基层项目、地方基层项目和城镇社区就业。

表1 新闻专业(经济新闻方向)2009届至2011届毕业生就业去向统计表

注:表1、表2、表3、表4统计数据均以毕业年度为截止时间

(二)毕业生进入媒体就业情况

表2 2009届至2011届毕业生进入媒体就业情况统计表

从表2可以看出,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较低。真正进入媒体就业的学生较少,三届毕业生中进入财经媒体的学生仅有2名,多数学生进入其他行业。2009届毕业生进入媒体的人数占本届学生总数的30%,2010届毕业生进入媒体的人数占本届学生总数的10%,2011届毕业生进入媒体的人数占本届学生总数的16%。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我校新闻专业(经济新闻方向)的培养目标是: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备系统的新闻理论与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熟悉中外新闻法规、宣传政策,掌握系统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能在新闻、出版、网络媒体以及宣传系统、各类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及其他相关部门从事财经媒体与大众媒体的新闻采编、传媒经营管理、大型企业集团及公司媒介策划及公关等工作的专门人才。这表明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学生的最终就业方向存在着一定的出入。

从学生工作人员几年的统计结果我们发现,虽然进入媒体就业的学生数量少,但进入媒体就业的层次普遍较高,如新华社、人民日报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江苏人民出版社、江苏省广播电视集团、海南广播电视总台、证券日报社、新华报业集团、苏州日报社等部级、省级、地市级媒体。怎样将两个看似矛盾的问题分析清楚,合理定位新闻专业(经济新闻方向)的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问题,是一项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

(三)毕业生考研情况

表3 2009届至2011届毕业生考研情况统计表

从表3可以看出,第一,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不高。2009届毕业生考取的人数占本届学生总数的6%,2010届毕业生考取的人数占本届学生总数的14%,2011届毕业生考取的人数占本届学生总数的6%。第二,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学校层次较高,基本都是985和211高校。调查发现,受学校国际化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影响,有考研、出国意向的学生较多,但由于长三角总体就业形势向好,真正读研和出国人数比例不高,大多数学生选择先就业。

(四)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情况

表4 2009届至2011届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统计表

从表4可以看出:多数毕业生就业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就业人数分别占各届毕业生总数的54%、69%、74%,少部分毕业生回原籍就业。这与招生生源情况相关,江苏省生源占多数,省外生源相对较少。由于江苏地处经济发达的长三角,江苏生源基本在本省就业,省外部分生源毕业后留在江苏,多数学生回到生源地所在省份。

三、思 考

大学生就业一直是个难题。据统计,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预计“十二五”期间年均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700万人。未来5至10 年,是中国就业形势最为严峻的时期1。在这样的情况下,财经院校新闻专业应如何加强自身建设,提升学生的实际竞争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顺利就业、理想就业,是我们亟需要解决的问题。

1.全面依托财经大学开办新闻专业的有利因素,充分挖掘资源,搭建教育、实践与就业平台,坚定专业发展信心。虽然我校开办新闻专业的时间不长,学科建设与发展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我校新闻专业发展与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独特优势。

一是固有经济类管理类专业师资的强劲依托。我校为江苏唯一财经本科类综合院校,在全国财经类高校中有一定知名度,经济、管理法学、文学等学科齐全,师资力量较为雄厚,这是我校财经新闻专业发展的最大优势。

二是经济地理环境优势。作为东部发达地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南京已形成现代商业体系,商业文化发达,经济信息繁富灵敏。这为我校财经新闻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易于培养大学生的现代经济意识,同时也为毕业生提供了较广的就业市场。

三是新闻事业发达。江苏新闻事业发展历史悠久,尤其是南京新闻事业处在全国领先水平,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十分发达,网络媒体、手机报、手机电视、数字电视等新媒体发展也十分迅速。新闻事业的发达,为我校新闻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现实支撑,这些媒体可为本专业的学生提供大量的实习机会,也可定期邀请具有丰富媒体经验的新闻业界人士来院指导教学、开办讲座。四是与著名高校新闻院系为邻便于加强交流。与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著名高校的新闻院系紧密相邻,为专业交流提供了便利,也可聘请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新闻传播学院高水平教师担任一些新闻专业的课程。这些优势的存在,早已在7年多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到了证实,学生进入新华社、人民日报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就业更是最好的证明。学校应更好地抓住“十二五”发展机遇,立足江苏、放眼全国,挖掘各种有利资源,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转变就业观念,进一步加强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在传统媒体越来越趋于饱和的情况下,新闻类专业学生进入媒体的机会愈来愈少,但并不意味着传媒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在减弱,反而随着新媒体产业的迅猛发展,社会上各行各业对传媒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从市场需求看,现代企业的需求日益明显,尤其是对既有经济学科、管理学科知识背景,又有媒介素养的传媒人才需求较大。据智联招聘、前程无忧、传媒英才网等招聘网站的统计,企业目前的传媒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新闻发言人,新闻宣传总监、新闻主管、媒体关系专员、媒介谈判员、新闻摄像、文化宣传员等岗位2。这为经济新闻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就统计数据来看,我校新闻专业部分学生进入苏宁电器股份有限公司、金鹰国际商贸集团(中国)有限公司、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限责任公司、南京蕴淘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集团从事品牌策划、产品推广工作,但人数相对较少,更多的毕业生进入企业从事与传媒无关的岗位。这不符合我校对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随着就业趋势的多元化,一方面,我们要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不仅关注传统媒体,更要与时俱进,关注全社会对传媒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高校作为培养、塑造人的地方,不仅要为传统媒体培养高层次人才,更要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合格的具有媒介素养的现代传媒经营管理人才和媒介策划及公关人才3。从学校的长远发展考虑,学校还要加强对学生考研、出国的引导,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发展空间,提高学校的办学层次。

3.推进通识教育改革,拓展学生知识结构,实现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有机融合。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具有远大眼光、融通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全面发展的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而不仅仅是某一专业领域的专精型人才。成功的通识教育在拓宽学生知识面、锻炼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质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对于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有着重要影响。美国新闻教育评议会认为:“从事新闻事业必须在社会科学,以及文学、语言、艺术以及自然科学方面奠定下深厚的基础,了解专业道德及新闻事业的历史发展及传统。学校新闻教育四分之一时间传授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制造广播电视节目以及有关媒介发展、传播法律与舆论等专业知识,但四分之三时间将用在认识你所生存的世界上。4”财经院校新闻专业应结合自身的特点与实际,构建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加强经济管理类学科知识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融通,提高学生跨学科、跨文化的理解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和人生发展奠定良好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基础,培养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4.加强职业发展教育,引导学生依据社会需要、自身性格、能力和兴趣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合理规划未来。高校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方面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如何给予学生科学、系统的职业咨询与指导,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职业定位,提升职业决策能力与职业素质,从而使学生能够科学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未来的职业选择,最终实现人与职业的最优结合和个人的全面发展是学校须认真探讨地课题。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将职业发展教育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全过程,对于激发学生发展的自主性和学习的自觉性,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大学一年级引导学生通过社团活动、公共课程、他人咨询和各种测评工具等认识、开发个体的兴趣和潜能来进行自我探索;二年级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招聘活动、实习、兼职、生涯任务访谈等活动了解、探索各种职业,拓展职业生涯视野;三年级引导学生通过与专业人士探讨自己的职业观点、探索具体的公司和职位要求,进一步明确职业倾向,培养职业要求的有关能力;四年级引导学生通过了解就业政策和搜集各种就业信息,提高求职技能,寻找适当的工作机会,并做出职业生涯的决定。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是人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加强职业发展教育,对深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学生自主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建设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是拓展和深化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丰富的第二课堂,要坚持课程引领和实践锤炼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衔接,按照三商(智商、情商、灵商)并举、五能(外语、计算机、沟通、协作、专业技能)并重、四学会(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的要求,结合新闻专业的实际,突出学生的写作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在新闻专业一年级学生中开展认知性社会实践,通过各类调研活动,感知社会、了解社会,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知识内化于自身的社会体验,获得认知性经验。在二年级学生中开展课程性社会实践。以新闻专业课程体系为核心,在实践中更多地融入课程要素,强化课程实训、实习、实验等实践环节,帮助学生掌握课程知识。如组织学生进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扬子晚报》、江苏电视台、《南京日报》、《金陵晚报》、House365网站等知名媒体实习,提升、拓展学生的专业素质。在三年级学生中开展职业性社会实践。实践过程突出强调职业实践性,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如顶岗实习,以提高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实现毕业与就业的零过渡。还要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通过办好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艺术节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白天亮.促就业,任务艰巨希望大——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信长星[N].人民日报,2012-02-24.

[2] 黎妙娟,范以锦.新闻专业毕业生除了媒体还可去哪儿?——媒体低就业率背景下的新闻教育出路[J].中国记者,2011(11).

[3] 李程骅,李平.论经济新闻人才培养的路径创新[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6(4).

应届毕业生实习自我总结范文第2篇

应届毕业生,即将毕业的学生。毕业生就业难是现如今的一个普遍现象,身处于当中的你是否也是如此苦恼呢?毕业生简历中的自我评价该如何写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应届生简历自我评价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帮助。

应届毕业生简历个性自我评价范文一:本人在大学期间认真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而且还涉猎部分课外的知识,开阔视野,增强知识面;与此同时,本人还积极参加社团及班集体的活动,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主动,能吃苦耐劳,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团体合作精神,能迅速地适应各种环境,为贵公司创造更好的利益。在实践期间,遇到不懂的问题,虚心请教各位前辈,总结自己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同时培养了吃苦耐劳、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性格乐观开朗,做事勤快,认真,踏实,为人随和,好相处,爱学习,高中当过两年班长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 。熟练使用CAD Office 喜欢户外运动,爬山,打乒乓球,篮球,骑山地自行车外出旅游等。

应届毕业生简历个性自我评价范文二:为人诚恳、热心,性格乐观,待人友善;个性随和谦虚、自信、自律;积极创新,善于沟通,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快速适应新的环境,对工作抱有极大的热情和责任心。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熟练掌握模电、数电、单片机等基础知识,能熟练运用Protel、Altium Designer等电路图绘制软件及Proteus、Multisim等仿真软件;并熟悉Keil、ICC、IAR等编程软件;能够用51单片机、AVR、MSP430、ARM等芯片制作控制电路。

在生活方面,能吃苦耐劳,对生活充满激情,乐与助人,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为人诚恳、做事仔细认真,责任心强。对自己要求严格,学习能力较强,而且能自觉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对室内设计行业有着浓厚的兴趣,有自己的想法与创意。时间观念强,具备优秀的职业素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应届毕业生简历个性自我评价范文三:本人性格开朗,待人真诚,对工作有上进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团结精神,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善于沟通、协调有较强的组织能力与团队精神;活泼开朗、乐观上进、有爱心并善于施教并行;上进心强、勤于学习能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综合素质。

擅长效果图制作,绘画平面、立面。在设计上有着敏锐潮流触角和创新精神, 对室内设计行业十分热爱,为人诚恳,热爱运动,性格开朗,积极进取,具有吃苦耐劳的坚韧性格,具有与人合作的团结精神。本人责任心强,工作踏实勤奋,适应能力强,具有团队精神和集体观念,做人做事认真负责。善于动脑,乐与助人,性格平和!工作负责,而且能自觉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

应届毕业生实习自我总结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专业关联性 原因与对策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是国家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过程中最初始、最重要的一环,在促进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的基础上,能否贯彻“学以致用、人尽其才”原则,最大限度地实现专业对口或提高就业与专业的关联性,直接关系到国力的科学发展。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迈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开始从“精英就业”向“大众化就业”过渡,国家也开始施行“以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毕业生就业开始以市场为基础,实行自主择业。由于毕业生数量的激增,国家所能提供的有效就业岗位没有显著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出现了困难。一些专业特别是一些长线专业的毕业生为及时实现就业以及其他方面的因素影响,其择业时所考虑的主要因素已不仅仅是学用一致了,其结果是毕业生就业与专业关联性日渐减弱。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与所学专业的关联现状

1.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在择业时不强求专业对口。“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高校毕业生离开“象牙塔”步入社会就业,是其人生的巨大转折,面临人生就业的抉择, 当代大学生关注更多的是能否能顺利实现就业,就业能否促使其个性的发展和自身价值的实现,而对于所从事的职业是否专业对口则越来越不成为大多毕业生在就业、择业时的强求了。据对广西4所高校1566名2006届毕业生问卷调查显示:被调查毕业生在确定工作单位时首要考虑的三个因素,一是否“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与晋升”,占57.57%;二是否能提供好的“工资水平及福利”,占52.05%;三考虑“就业地域”,占36.44%。仅有6.49%的被调查毕业生择业时强调专业必须对口就业,42.72%的被调查者认为只要所学专业与就业岗位相关即可,超过50%的被调查毕业生则表示只要实现就业,专业是否对口就无所谓了。

2.大学生兼职、实习岗位与其专业的关联度较低,选择学用一致的机会和空间不大。兼职、实习是大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提高自己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重要通道,也是大学生就业的“热身赛”。因此,选择与本专业一致或相关的岗位进行兼职、实习是在校大学生的“理想”选择。但现实中,大学生的兼职、实习岗位与其所学专业的关联度较低,兼职、实习难以学以致用。据国内的人力资源服务商前程无忧网对全国1800家提供的2007年暑期兼职机会的企业和10663名参加2007年暑期兼职和实习的大学生展开的调查显示:1800家企业提供了7578个兼职实习机会,明确学历要求的不足5%,对专业或资历作出要求的仅有2.7%。对于10663位参加暑期兼职、实习的大学生中只有153位运用到专业学科知识,占1.4%,涉及专业的前三位依次是设计、计算机编程和教育类专业。由此可见,大学生兼职、实习的机会日益增多和透明,但岗位与其专业关联度很低,毕业生兼职、实习通道中,选择学用一致的机会和空间不大。

3.毕业生就业人数逐年大幅度增加,学非所用的比例相对较大。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毕业生人生价值得以实现和生活得以保障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高校毕业生能否充分就业,关系到改革开放稳定的大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也关系到高等教育的科学、健康发展。为此,各级党委、政府,高校都为促进毕业生就业倾注了全力,在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大幅度增加的同时,实现了就业率的基本稳定和就业人数的大幅度增加。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发现:毕业生学非所用、人不能尽其才的比例相当大。原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全国“现在的本科毕业生就业后,80%从事的都不是原专业的工作”。由此可以看出,全国每年毕业的几百万本科毕业生中,仅有20%的已就业本科毕业生实现了学用一致。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与专业关联度不高的原因

1.供求总量失衡的基本格局让毕业生很难实现大多数专业对口就业。近几年来,我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基本保持在1000万左右,上年结转1400万下岗失业人员,社会新增就业岗位基本稳定在每年900万个,社会当年能够提供就业岗位总数约1100万个(新增+自然减员),缺口约1300万人。同时,根据人劳部连续几年对全国103个城市就业市场抽样表明,需求专科及以上学历的岗位约占总岗位的22%,即近几年来明确接收高校毕业生的岗位每年不足250万个。而同期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大幅度增加:从2003年的212万、2008年的559万,一路攀升至2009年的611万,即当前明确接收高校毕业生的岗位不足2008年、2009年毕业生总数的一半,供求严重失衡,而且这种供求总量失衡的基本格局将在相当长时间里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其势必导致毕业生选择专业对口的就业岗位相当困难。

2.历届毕业生未能按时就业总量逐年增加,给应届毕业生以沉重的心理压力,专业对口就业成为理想。2003~2007年这5年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数量增加了一倍多,而全国就业率每年基本维持在71%左右,也就是说每年有约30%的应届毕业生不能按时就业,随着每年毕业生总量的大幅度提高,致使每年未能实现就业的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如2006年未按时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总数突破百万大关,2007届毕业生截至9月1日就业统计,尚有144万毕业生未按时实现就业。面对每年遗留下的如此巨大的待就业毕业生和每年都要走出“象牙塔”的巨量应届毕业生,大多毕业生都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只好“慌不择食”地就业,专业对口就业的想法被暂时抛到九霄云外了。据对广西某艺术院校170名2004届、340名2005届艺术类本科毕业生问卷调查表明,面对越来越多的师兄、师姐无法顺利实现就业的现状,毕业生已不追求专业与工作的对口,逐步接受了与专业不对口的工作。数据显示,2004届和2005届毕业生择业时,愿意从事与所学专业不一致工作的人数远大于完全一致的人数,两者幅差分别为32.05%和41.11%。

3.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大量毕业生扎堆就业,给毕业生选择专业对口的岗位增加了难度。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毕业生就业日益困难。其突出原因就是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表现为东中西部区域性就业矛盾、城乡就业矛盾、客观需求与现实编制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存在,使毕业生就业过分集中在岗位有限的东部和大中城市,集中在需求人数日益减少的国家公务员岗位竞岗,毕业生在此就业环境下实现专业对口就业,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而有着巨大就业潜力的广大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基层,却很难吸引到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所急需的专业毕业生,人才缺乏的问题仍然难以解决。面对结构性就业矛盾,毕业生要实现专业对口就业难度相当大的。

4.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缺乏与就业市场紧密对接的机制,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出现错位。当前,由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就业市场的关联度不高,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出现错位,有些高校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上,没有充分考虑到社会的需求和发展前景,而是采取“因师资设置专业”“发展容易上马的专业”,盲目地追求大而全,甚至赶时髦,一哄而上,设置了一些不强不特、趋同趋热的专业,导致大学生就业的总量矛盾和专业矛盾并存,就业市场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比如,一些文史类和管理类师资限制少、投资低,成为最易办的专业,一些高校便在近几年的学科调整中,争先恐后设立了许多文史类、管理类专业;不少工科高校开设文秘、新闻、管理类的“小文科”专业,医科院校开设普通外语专业等。其结果使得这些专业的毕业生人数众多,社会需求却渐趋饱和,造成就业紧张,找工作都特别困难,何谈实现专业对口就业。

5.部分高校毕业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不能适应岗位的需要。2006年,据对广西柳州市、南宁市200家民营企业进行调研表明,83.42%的被调查民营企业认为大学毕业生的能力不能马上为企业带来效益,所学知识与岗位需要脱节,所学不能致用。再据同期沈阳人才市场调查显示:60%的企业反映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后,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且多数学生不能将所学知识转化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与此同时,30%被调查毕业生反映其在校学习的知识离市场需求较远,30%认为所学知识陈旧,要想掌握更前沿的知识,还得自己通过上网、看书、到企业实习、听讲座等方式来补充。

三、提升就业与专业关联度的办法和措施

1.成立“经济发展和专业设置委员会”,探索适应地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建议成立由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等相关部门专家组成的“经济发展和专业设置委员会”并长期发挥作用,瞄准地域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走向,科学地分析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总体需要以及区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对人才的特殊需求,加强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高层次人才的近期、中期、远期需求趋势分析预测,指导高校调整专业课程及前瞻性地设置专业,积极探索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毕业生专业与就业关联度的提高。

应届毕业生实习自我总结范文第4篇

11月1日,昌吉州人事人才服务中心将带着该地区400余个工作岗位奔赴内地,在四川、陕西、兰州等内地高校网罗各种急需高层次人才。

用人单位招聘忙

记者了解到,挑选2008届优秀毕业生的并非昌吉一个地区。包括广汇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苏宁电器新疆分公司在内的大企业都在招兵买马。从今年9月份开始,2008届应届毕业生已经全面进入实习阶段,提前进入了职场。面对用人单位对2008届毕业生的需求,新疆太学、新疆农业大学、新疆财经大学、石河子大学等高校已经开始对2008届毕业生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以备战职场。新疆高校的就业指导课包括就业政策、就业形式分析、简历填写、模拟面试等内容。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疆内的大部分高校2008届毕业生已经开始行走职场,他们在各个人才交流会上拿着自己的简历寻找实习机会。由于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工作,他们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

“你既然学的是英语专业,怎么能找出纳的工作呢?”在11月的一场人才交流大会上,很多毕业生的求职简历被新疆人才市场的工作人员做了修改。

“随着乌昌一体化的发展,各种技能性、研发性和管理人才紧缺的矛盾非常突出,所以我们决定提前挑选2008届应届毕业生。”昌吉州人事人才服务中心市场科科长刘永平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该州产业结构调整和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加大,重点项目落户昌吉、大型企业集团进驻昌吉投资,使该州用人单位对各类人才特别是中高层次人才需求量也随之增大。

新疆用人单位青睐“空降兵”

记者了解到,这个招聘团将去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兰州大学等重点高校举办招聘会,用人单位包括该州的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玛纳斯县澳洋科技有限公司、屯河水泥、工贸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仅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就需要应届毕业研究生数十名。随着近年来技术性和研发性人才的吃香,这些招聘岗位的薪酬会高于往年。

“之所以会舍近求远地到内地大规模招聘,和新疆高校毕业生中对口专业太少有直接关系”。刘永平告诉记者,本次招聘岗位中,机电一体化、热能动力、生物工程、工民建、采矿等专业需求占主要地位,在新疆这些专业的毕业生数量较少,在新疆本地能源人才紧缺的同时,他们更不愿意到地州工作,因此该州只有转战内地招聘。

苏宁电器新疆分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冯萍告诉记者,依照该公司总部对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的招聘需求,今年该公司已经在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开展招聘工作,计划提供十余个营销、连锁店岗位。这些08届毕业生在实习期间的月薪均上千元,享受正式员工的福利。

新疆广汇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仅2008届矿产和能源专业的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人数就达1700余人。一些在国内知名度很高的诸如中兴通讯、宝洁公司等大公司也向2008届毕业生开展了网上招聘。

应届毕业生实习自我总结范文第5篇

本文主要分析了南京城市职业学院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和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现状,发现金融专业毕业生由于自身素质低、社会传统观念影响、人才培养时缺乏针对性等原因导致缺乏就业竞争力,提出通过提高毕业生自身素质、加大考证力度、创造良好就业环境、开展针对性人才培养模式等措施,提高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

金融专业;毕业生;人才培养

一、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一)毕业生薪酬待遇调查数据统计,毕业生工资待遇方面,我系金融专业毕业生刚入职时工资待遇和其他专业持平。金融专业毕业生入职时平均月收入(包括工资、奖金、现金福利等)3000元。其中,2013届毕业生入职时月工资约为2000元,2014年、2015年毕业生入职时月工资约为2500元。可见,近三年毕业生入职时月收入有所增加。

(二)毕业生就业稳定性调查数据统计,毕业生就业稳定方面,就转岗情况看,2015届毕业生低于前两届毕业生,因为2015届毕业生刚踏入社会工作,仍处在学习阶段。2014届、2013届毕业生由于工作时间长,升职转岗的机会较多,2013届毕业生转岗率达56%。就离职情况看,2015届毕业生离职率35%,高于2013届毕业生26%的离职率。因为应届毕业生定位缺乏理性思考、过分强调专业对口。

(三)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专业对口率是指本专业毕业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的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比例。调查数据统计,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方面,近三年我系金融专业就业专业对口率呈现一个稳步上升的趋势,2013届是52.28%,2014届是67.57%,2015届是59.70%。

(四)毕业生就业岗位分布(1)就业结构方面,近三年来共有136名毕业生就业,其中25人在金融机构就业,60人在其他行业从事金融岗位工作,51人在其他行业从事和金融无关的工作。(2)就业岗位方面,近3年毕业生中从事金融营销岗位51人,占就业人数的38%;从事金融客服岗位4人,占就业人数的3%;从事金融业务操作岗位23人,占就业人数的17%;从事金融其他岗位7人,占就业人数的5%。但还有一小部分毕业生未从事金融行业工作,占就业人数的37%。

二、用人单位人才需求情况

(一)市场需求现状1、金融机构需求近年来,用人单位招聘员工在制定招聘标准时自主性较大,往往与毕业生实际情况不符。一些用人单位招聘时提高录用门槛,盲目追求高学历,看学历聘人。证券公司、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在招聘时,要求应聘人员必须是本科以上学历。对于我系毕业生来说,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必须进修拿到本科文凭后才符合应聘条件。针对金融机构发放的15份调查问卷数据统计发现,银行招聘要求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高职毕业生只能通过外包服务公司进入银行工作,往往从事大堂经理、前台柜员等岗位。证券公司招聘大多要求应聘者学历为本科及本科以上,过去三年招聘中,高职毕业生仅占录用人数的20%。相对来说,保险公司招聘对应聘者学历要求最低,基本只要求学历为大专或本科。但过去三年,保险公司正式录用的金融专业高职毕业生也不多,仅占25%左右。因为保险公司进入门槛低,但保险推销业务难度大,能坚持工作的毕业生少。2、中小企业需求调查数据统计,相比较金融机构而言,私营企业对高职毕业生需求量较大。需求量在30人以上的企业占29.8%,15-30人的占5.4%,5-15人的占19.4%,5人以下的占45.4%。调查结果反映,81.2%的用人单位认为将来高职毕业生仍有很大的需求市场。大家持有积极态度的原因主要有:第一,从事基层岗位注重经验而不是学位,金融专业高职毕业生能够胜任;第二,部分岗位聘用金融专业高职毕业生,可以节省劳动力成本;第三,需求高职毕业生的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大部分,所以需求前景较好。

(二)岗位设置现状调查数据统计,20%的调查公司认为理财规划师、证券公司客户经理、银行柜员、金融营销、电话营销等岗位市场需求量大。其中,理财规划师和金融营销是招聘企业需求量最大的2个岗位。

三、影响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原因

(一)毕业生自身素质较低1、自主学习能力差我系金融专业学生除了需要进一步提高专业认识外,还需加强学习能力培养。因为金融专业主要学习金融、保险、证券、财务等知识,对于大多数学生是新知识,与高中知识学习方式有很大不同。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学习专业知识,课外还需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掌握更多课外知识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我系大多数学生高中学习死记硬背,缺乏自主性,导致专业学习不主动,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最终直接影响专业技能掌握。部分学生满足书本知识学习,不愿探索新的学习方法,缺乏实践技能培训。2、自身定位不准确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我系金融专业大部分学生“职业教育”概念模糊,缺乏准确定位。例如,存在两类学生:一类学生始终存有“学历本位”概念,总是认为自己学历低,就业能力差,缺乏就业竞争力,与本科生相比没有优势,不受用人单位青睐,缺乏信心。另一类学生好高骛远,盲目自大,眼高手低。盲目应聘好的工作,看不上一般工作。这类学生不从实际出发,自身定位不准确,盲目攀比,延误最佳择业时机。因此,我系金融专业部分毕业生对自身定位和就业形势缺乏准确认识,忽视自身特点和优势,无法正确判断社会形势和就业形势,在认识上存在片面性、局限性,这非常不利于他们顺利就业。3、实习、求职中遇困难退缩根据我系金融专业实习单位信息反馈,实习生在实习、求职时出现服务意识缺乏,遇到困难退缩的现象。主要由于“就业观”、“择业观”不成熟导致,表现为择业期望高、幻想多、忽视自身能力。我系金融专业毕业生对工作岗位挑剔,害怕吃苦,不愿从事基层岗位,欠缺锻炼意识。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普遍缺乏自我牺牲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缺乏。同时,我系金融专业部分毕业生过分依赖父母和学校帮助联系工作,缺乏主动求职意识,害怕走入社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一些毕业生缺乏面试技巧,平时不注重锻炼语言表达能力,面试时表达不清,不能发挥自身优势,在求职时无法突显自己,不能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二)用人单位存在“学历热”现象近几年高等教育飞速发展,高职金融专业教育已经形成独特特点,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虽然国家重视职业教育,但由于传统观念影响,存在不认可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低的情况。我国社会评价体系存在缺陷,评价机制不完善,导致一些用人单位过分注重学历,忽视专业能力,造成人才浪费。虽然教育部反复强调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但仍有相当多的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只关注应聘者的学历,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只有少数用人单位愿意招聘高职毕业生。这种现象常常导致人才和资源浪费,加剧了就业矛盾,增加了企业的成本。

(三)我系人才培养方式还需改善1、人才培养缺乏针对性近几年,国际金融机构不断入驻、国内金融机构迅速扩张,加大人才的需求。各个金融岗位不仅需要高水平的综合性金融人才,还需要技能过硬的基层工作人员。前者依靠普通高等教育培养,本科及本科以上学生完成。后者依靠高职高专教育培养,培养应用型人才。我系在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时,已经考虑这个情况。在培养模式上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但存在人才培养缺乏针对性问题,我系金融专业的学生就业方向主要面向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其他企业的金融岗位。这些就业岗位同属于金融专业就业方向,但所需的专业技能存在差别。我系目前没有区分培养,统一培养带来的问题是学生虽然掌握所有岗位的专业技能,但技能不精,在与别的毕业生就业竞争时缺乏优势。2、师资队伍薄弱我系金融专业教师队伍薄弱,在梯队结构、年龄结构、人数结构上还不尽合理。,更重要的是,一些老师缺乏实际行业经验,不能根据金融企业对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制定实践教学计划,不能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内容,不能准确指导实践教学,不能满足行业用人单位需求。这些情况导致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脱节,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阻碍我系金融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四、提升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措施

(一)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1、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当今社会,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通过培养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来增强就业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第一,毕业生要有相对广泛的知识,其中包括扎实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在校大学生除了以学习为主外,应当参与社会实践。因此,我系金融专业在人才培养时,应根据社会的需要,加大组织各种实践,如寒暑假社会实践、专业课程实践、专业实习实践等。毕业生应从自身专业出发,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适应社会需求。第二,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协调能力在日常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毕业生需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注意锻炼。工作中,经常与各种职业、各种性格的人交往,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是成功的关键。有些毕业生缺乏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为人比较内向,不能适应社会。为了减少这种情况的出现,我系金融专业在人才培养时,不仅要注重专业教育,也应该注重人际交往和沟通协调能力的培养。应积极组织各项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在活动中不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完善与他人之间的关系。2、积极组织考证考试当今社会竞争激烈,毕业生要想脱颖而出,找到满意的工作,必须从根本上认识自己,提高自身素质,完善自我。毕业生体现自己专业能力的必备材料是各种专业证书,而且金融专业有些岗位需要从业资格,如证券公司相关岗位需要证券从业资格、保险公司相关岗位需要保险从业资格、银行相关岗位需要银行从业资格等。但由于我系金融专业学生学情特点,如专业知识掌握薄弱、缺乏学习自主性等,导致考证成功率低、参与性差。在人才培养中,我系金融专业应统一组织学生参加考证考试,并针对各项考试,安排考证培训,提高考证通过率和参与性,最终提高就业竞争力。

(二)创造良好就业环境1、加大专业宣传力度我系金融专业应积极宣传专业,转变用人单位观念,收集毕业生信息反馈,为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由于传统观念影响,社会上普遍存在职业教育是“次等教育”的看法,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停留在较低阶段。为了让用人单位和企业正确了解我系金融专业教育的定位,我系应加强专业教育的宣传力度,让用人单位充分认识到,我系金融专业培养学生有明确的职业性,是按照一线工作岗位或岗位群进行专业教育,培养实用性、职业性的应用人才。2、加强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为保障毕业生顺利就业,我系金融专业应充分利用就业信息平台,及时更新就业信息,将用人单位对人才和岗位的需求及时传递给毕业生。首先,在系就业网站企业招聘信息,招聘信息需经过严格的审查和筛选,保证信息的准确性。第二,就业工作管理人员应收集各种招聘信息,经过筛选、整理后传递给毕业生。第三,金融专业教师们可以通过QQ群、微信等信息互动平台对毕业生进行针对性辅导,切实帮助毕业生解决就业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给出专业的意见。

(三)提供专业化培养1、根据行业特点培养人才我系金融专业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根据社会需求培养学生。以培养一线基层岗位来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依据课程标准进行教学改革。满足行业需求是我系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努力开展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是我系目标。因此,在进行课程设置时,教研室应该大量开展调研,根据用人单位需求,牢牢把握最新行业动态,设置适应行业、用人单位的课程。与此同时,实时关注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实现人才培养与就业需求有机结合。2、根据岗位需求进行课程改革我系金融专业课程建设应以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为标准。人才培养方案中基础课和专业课应围绕实际岗位需求,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学习领域应基于岗位需求来设置课程,课程教学过程应采用真实岗位任务驱动方法,突出专业实践能力和素质培养。从人才培养方案到课程体系建设都必须有相关的能力目标与之对应。而且这种能力要求既包括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知识和态度,又包括实际岗位工作所必需的技能。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真正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3、制定针对性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我系金融专业应该明确自身定位,制定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由于金融企业人才需求的特殊性,如单一单位需求量小,因此无法针对某一金融企业实行订单式培养。但我系金融专业可以根据金融岗位的特性,采取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同类型用人单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例如针对银行,制定银行所需岗位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证券公司,制定证券公司所需岗位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保险公司,制定保险公司所需岗位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可以在有限的3年学习时间内,有针对性的学习岗位技能,在对接企业进行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上岗就业。同时,制定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使我系金融专业教学与金融企业用人标准和工作要求有机结合,解决人才培养与金融企业标准、需求相脱节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吴夕晖.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与探索[J].中国证券期货,2012(10).

[2]彭兴菊.高职高专院校金融专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9).

[3]陈飞飞.以就业为导向的金融专业课程设置的探索[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

[4]傅剑.基于胜任力模艰的火学生就业能力培育研究[J].经济论坛,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