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好心情诗歌

好心情诗歌

好心情诗歌

好心情诗歌范文第1篇

一、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感知诗歌的人物形象

鉴赏诗歌首先应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人物形象,这是诗歌鉴赏的前提和基础。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应该从基础做起,从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开始,感知诗句的基本大意。将诗歌语言散文化,把握诗歌中人物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抓住诗句中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句子和词语。从诗歌的标题开始,了解诗人及其创造的背景,结合课下注释真正读懂诗歌的情感,将文字变换成人物和场景,以此进入诗歌创造的情景之中,感知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动作、表情和心理,和诗人进行情感交流和思想沟通,感知其个性、精神品质和道德境界。

例如,在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时,教师引导学生从读懂诗歌内容开始,理解基本的诗句,再由这些诗句描绘的场景想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这首诗歌描绘的就是诗人辞官归隐以后躬耕农田的场景,诗人早出晚归,种豆除草,“草盛豆苗稀”,尽管劳动很辛苦,但更多的是那种不违背我心的自由和畅快,展现的是一个远离尘世隐居山野的诗人形象,成为后人反复称颂的精神榜样。

二、抓住关键句子和词语,体会诗歌的情感之美

诗言志,歌咏情,诗歌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表达作者的情感,这是诗歌的灵魂,也是鉴赏诗歌最为关键的一步。只有真正把握情感,真正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才能更好地感知诗歌遣词造句、选用艺术手法的妙处。为此,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从情感出发,抓住关键词句,帮助学生快速抓住诗歌情感,理解诗歌情感内容。只有把握住诗歌的情感,才能抓住诗歌最为核心的内容,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景物描绘和表现手法的选用。诗歌的情感一般需要借助景物描绘感知。为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词句入手,找到更多表达情感的词语和句子,全面理解诗歌的丰富情感,感知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同时,诗歌的情感不仅是诗人的感情流露,还是诗人思想和品格的体现,感知诗歌的情感之美时,更要感知诗歌中诗人高尚的人格、良好的品格和崇高的精神,体会诗歌情感的崇、高、美。

例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是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诗歌。杜甫的诗歌很有现实意义,其作品严格遵循格律诗的韵律,表达的情感能够穿越时空,引发不同时代读者的情感共鸣。教学中先让学生找出诗歌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诗句:“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这些诗句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诗歌的最后几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 这几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对百姓的殷切和期盼,境界之崇高,胸襟之博大,也是诗人诗歌情感之美的最高境界。

三、由意象入手感知诗歌画面,欣赏诗歌的意境之美

中国古典诗歌最为擅长的就是将情感抒发与景物描绘融合在一起,做到情景交融。诗人不仅在诗歌中表达感情,还在诗歌中描绘画面,将读者带入一定的意境之中,以此感知诗歌描绘的画面之美、意境之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典型艺术表现,每一首诗歌都是一幅非常优美的画面,每一个诗人都是“丹青高手”,他们将情感融入画面的描绘之中,通过画面来更好地表达情感。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分析意象(景物)入手,找到诗歌中选用的相关意象,将其进行组合,通过想象,再造一幅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的动态画面或者场景,以此感知画面的客观特点和主观感受,真正进入诗歌创造的意境之中,感知诗歌的画面意境之美。

例如, 白居易的《忆江南》,欢快明丽,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的怀念。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诗句感知诗歌的画面意境之美。“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形成我们想象中的图画,绚丽耀眼,层次丰富,江南春景跃然眼前,诗情画意,引人入胜,从而将读者带进美丽的画卷之中,感知诗歌的意境之美。

总之,初中诗歌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与能力,让学生学会鉴赏诗歌,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高雅的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参考文献:

[1]石镇雄.论初中语文诗词鉴赏策略[J].新课程(中旬刊), 2012,(8).

好心情诗歌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诗情;诗言;声韵;诗意;人心

诗歌在文学中的地位是其它文体无法比拟的,在古代文章中,诗歌地位更是超出了文学的范畴,成为古代文人现实与理想的结合体,寄托着古代文人社会领域的理想和精神领域的理想。因此,现代人在鉴赏古代诗歌时会感到其内容孕大含深,贯微洞密。“人之文,《六经》首之。就《六经》言,《诗》又首之。何者?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上自圣贤,下至愚呆,微及豚鱼,幽及鬼神:群分而气同,形异而情一;未有声入而不应,情交而不感者。”就其丰富的内容来看,鉴赏诗歌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办得到的,却也有规律可循:顺其气,感其情。气为诗歌中的写景叙事,情为诗人的情趣与志向。

上面我已经陈述了诗歌的地位,学文之人都知道,诗歌在我们的文学中是第一的,一部《红楼梦》因内涵如诗,所以至小说巅峰,成为我国小说史上的一朵奇葩。何者?感人心而天下和平。人心散而天下乱,人心聚而天下盛。因此,诗歌教育担负着感化青年的重任,为培养新的民族素质服务,为凝聚民族的力量服务。知道了感人心是诗歌教育的目标,那么诗歌教学实践将如何进行就容易通晓了。

1.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情为第一,人类的情感好比“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相印和相通。理想高远,奋斗艰难时人们都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感慨;光阴似箭,白驹过隙时又都生出“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叹惜;情窦初开,思念恋人时也都能发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惆怅等等。

诗歌教学就是要唤起学生们沉睡的心灵,去寻找那份被遗忘的纯净的心灵领域,再在这片土地上耕种。“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此诗道出我们这个民族从不缺开拓的勇气,在茫茫荆棘中踏出一条通往心灵的诗歌小道。登东山而知故乡,登泰山而晓天下,叹乎!悲乎!

诗歌也中的情感也孕育着民族的品质。“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而知兵事之患;“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而知国破家亡之痛;“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而知袍泽兄弟之情等等。诗歌中的情感是民族情感的积淀,其容量是巨大的,与这个民族的历史长河一样浑厚,所以在体会诗歌情感时要注意诗歌的时代性与社会性。当然诗歌的情感是具有超越时代的性质,与今天我们的情感相通。而要读懂一首诗歌,就必须把握住这首诗歌的情感。

2. 感人心者,莫始乎言

言为心声,注重学生话语的问题,其实是在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干净的语言源于干净的心灵,污浊的话语源于丑陋的灵魂。看诗歌语言之纯朴真诚,看诗歌语言之高洁美丽,看诗歌语言之激越奔放。诗歌语言是苗,是诗歌情感的外在延伸。我们可以通过诗歌的语言去感受诗歌情感的喜怒哀乐。语言是情感沟通的桥梁,诗歌的语言因其饱含情感而句句感人。“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思念的愁绪才下了眉头,却上了心头,沉沉的,压弯了岁月的脊梁。

用诗歌的语言去教化学生,净化他们的心灵,是诗歌教育的目标之一。诗歌语言的美又受到诗歌情感的限制,不是所有人都能把离别相思的愁绪写得如李清照那样动人心魄的,也没有人可以如李白那样狂放豪迈,这都是由于诗人们情感和志向的自然流露,因此,最美的诗歌语言是满含真挚情感的语言。通过诗歌语言的分析是可以准确把握住诗歌情感的,所以认真细致地分析诗歌语言是我们通晓诗歌的途径之一。王之涣的《出塞》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学生在诗歌语言赏析这一环节上,若能看出诗歌中边城的荒凉辽阔景象,看出描写远川高山的语言作用是反衬玉门关地势险要,看出凄凉幽婉的羌笛之声吹出了戍边者的孤危和强烈的怨恨,并且还能看出“何须怨”在诗中是语,深沉含蓄地传达出戍边者的伟大情怀。诗歌语言与情感是一体的,一者是外在的,一者是内在的。

3. 感人心者,莫切乎声

诗歌富有音乐美,音乐美能够拨动我们僵硬的心灵世界,丰富我们的情感世界。李白的诗歌中很注重声乐的效果,“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扰。”以唱叹起调,感慨去日苦多,今日愁闷,为表达诗人人生不称意,欲归隐江湖的慨叹之情作铺垫。

诗歌,可以配乐诵之,唱之,以声摄人。在诗歌教学实践中,反复诵读诗歌是学生们体会诗歌情真,言美,义深的重要方法。琅琅读书声在我们的课堂上已经渐渐被淡化了,声在诗歌中的作用被忽视了,而我们离诗歌的本质也越来越远了。诗歌,因心有所动,而歌之,舞之。我国的诗歌在伟大诗人屈原之前,并没有留名的,在他之前出现的诗歌,我们无法确定诗歌创作者的详细情况。《诗经》中的诗歌都是以民间传唱的方式传承的,到孔子时,才收集整理成册的。我们可以从我国最早的诗歌创作模式中得出,诗歌首先是以歌唱的模式出现的,所以诗歌在声韵上有自己的本质规律,虽然今天我们流行的新诗形式,已经不在有着严格的韵律要求,但是诵读上的意义押韵还是要有的,也就是说诗歌的音乐美还是要具备的。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提倡诵读是极其重要的,我们不可以把诗歌诵读理解为简单的读一读,其实它是集诗情、诗言、诗韵和诗义于一体的模式,是我们学好诗歌的重要途径之一。“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诵读时要读出悲情、激越怆然和时光流逝的无奈叹惜。

4. 感人心者,莫深乎义

义者,社会之义,精神之义,民族之义,时代之义。诗言志,而人类的情感可以穿越时代,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诗歌的意义与作用也会发生变化。所以诗歌教育具有时代性,今天我们的诗歌教育在这一点上并不明确,所以造成诗歌教育的混乱局势,八十年代的诗歌发展趋势受到了阻碍,今天我们用物质去衡量一切,有人言:作诗者精神病也。人们认为写诗不可以当作饭来吃。社会按物欲爆炸的模式发展,是极其危险的。今天的人们很少为赚钱时缺少仁义和感情而忏悔,我们缺少了诗意的反思,在物欲中迷失者不计其数。人心乱了,是这个时代面临的最大问题,所以,从先凝聚民心是诗歌教育的根本,也是诗歌的时代使命,就如五四时期革命是诗歌的时代使命一样。

鲁迅因为发现了诗歌在德意志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所起的作用而弃医从文,今天的我们是为了金钱而弃文从商,并且忘记了商业成功后的回归,自古巨商官宦没有不爱养士人的。诗歌要感动人心,必须高举社会道义,构建时代人文,提高国民文化道德素质,凝聚民族力量,在国家软实力上发挥作用。莫让诗歌停留在作家的书架上,莫让诗歌停留在考试的分数上,这是所有语文教育工作者的理想。

参考文献

[1] 《唐诗宋词鉴赏辞典》,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崇文书局出版,2005年1月

[2] 《于丹〈论语〉心得》,中华书局出版,2007年2月

好心情诗歌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语文诗歌;教学模式;探索

在传统的诗歌教学课堂上,教师往往侧重于知识点的讲解,帮助学生应付考试,指导学生熟练背诵诗歌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实际上,这些教学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语文诗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诗歌的学习,带领学生探求诗歌所反映的时代背景,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并获得情感的升华和美的享受。要实现这样的教学任务,就需要从分析现存语文诗歌教学的问题入手,逐步摸索探索诗歌背景的教学模式。学生只有深入诗人的生活背景,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诗歌,并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一、营造学习氛围

在传统的语文诗歌教学课堂上,教师忽视了对于良好学习氛围的营造。实际上,要想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就需要透过诗歌的表面含义,来探索创作背景知识,并体会诗人丰富的人生际遇和内心世界。教师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展开联想的氛围。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又可以加深学生对于诗歌创作时代和背景的了解,体会诗歌创作的深层原因。

例如:教师在讲解《枫桥夜泊》这首诗歌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设施为学生播放一些关于水上夜景的视频和图片,也可以让学生听一段关于这一主题的歌曲。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活跃课堂氛围,培养起学生对诗歌学习的浓厚兴趣,同时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怀才不遇的抑郁心情,并引感的共鸣。

运用高科技设备辅助诗歌教学,可以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诗歌和音乐往往有着密切的关系,合适的背景音乐,可以发挥表达诗歌意境的功能。

二、关注时代背景

诗歌创作的背景,通常包括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人生经历等,而这二者又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在讲解古代诗歌时,进行充分的背景知识传授,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深入体察诗歌的主旨、核心内容以及诗歌背后所体现的心情。这对于增添学生对语文教学的兴趣、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许多诗歌创作于动乱时期。在这些特殊的历史时期中,战争频繁爆发,百姓被迫离开家乡,到处流浪。许多著名的诗人也由于历史事件的爆发,而被贬到遥远的地方,失去了官位和故乡的亲人。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影响下,诗人很容易联想到自己坎坷的遭遇,进而将家国的忧思寄托于诗词当中。

例如:《将进酒》就抒发了洒脱的感情。在讲解这首诗歌之前,教师要首先向学生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李白怀有一腔才华和报效祖国的热情,但是在那个黑暗的年代,政治腐败,读书人想要实现仕途的顺利,是十分困难的。李白曾经多次努力,但是终究没有机会,因此看透了时代的黑暗。这首诗歌的语言表面上十分欢快,但如果体察了创作背景,学生就会理解,这是作者洒脱心情的形象反映。如果学生不知道这样的诗歌背景,而直接进入诗歌本身的学习,就难以理解作者的心情,也难以领会到作者在经历了坎坷的遭遇之后,彻悟人生的心理状态。

三、教学联系生活

许多诗歌产生的年代比较久远,看似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没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但实际上,只要发挥联想,深入作者当时所处的境地,就可以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相似的场景,从而更好地体会诗人在创作时的心情。因此,在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将诗歌所描绘的场景与自己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并通过这样的思维迁移活动,来加深对诗歌的印象。

例如:教师在讲授关于思念故乡的一些诗歌时,可以让学生联想自己在外求学、远离家乡和父母时的心情,并让学生分享这些体会。这样的话题非常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调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积累,联系诗歌所描述的意境,可以将学生自己的思想与情感融汇到诗歌中去,强化诗歌学习的长期效果。

四、引发感情共鸣

所有的诗歌都会抒发一定的感情,体现作者一定层次的心灵世界。诗歌中简练的语言,往往蕴藏着深厚的情感,需要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探索和挖掘。有的诗歌会比较直接地体现出诗人的情感,但是有的诗歌蕴藏的感情比较深入,诗词的语言又比较委婉,这就需要进行更多的探索研究。如果只是单纯地学习诗歌本身,而不去体察诗人在诗歌中融入的心情,就达不到真正的学习目的。

要将对于情感的体验融进诗歌教学中,就要采用引发共鸣的教学策略。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诗歌中关键性的意象,如代表离别之情的柳枝、代表思念之情的月亮等,并引导学生将自己想象成诗人,从而深入到诗人的情感层面,升华情感境界。例如:在讲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时,教师可以指引学生设想作者的处境,并体会作者失意、思乡的心情。

五、结语

在语文教学体系中,诗歌教学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通过学习语言精练、意境深远的古代诗歌,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然而,如果不能深入诗歌的创作背景,详细考察诗歌所代表的时代特色、作者品格等,就无法真正理解诗歌的精神实质。因此,教师要设置专门的课堂时间,带领学生研究诗歌的背景内涵,从诗歌的语言中体会到诗人的心情和文化品格。转变诗歌教学模式,对于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于诗歌的印象,都有着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程启旺.共情技术在语文诗歌教学中的应用[J].文教资料,2011(12).

好心情诗歌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诗歌 教学 诗味

【中图分类号】G633.3

诗歌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虽说多年以来,诗歌教学倍受重视,但迄今为止,诗歌教学仍是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诗歌教学中仍普遍存在着“事半功半、事倍功半”的现象。不少教师在诗歌教学中,或者只作一些字词的解释,疏通一下句子的大意;或者只是自己念一念,再叫学生读一遍就完事,平淡如水,味同爵蜡;还有些教师虽然在讲解时有分析,有阐述,讲得头头是道,可索然寡味,引不起学生丝毫的兴趣;有些教师觉得诗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花的时间不少,可教学效果却很不理想,得不偿失,因此知难而退,不肯再下功夫了。近几年来,笔者在诗歌教学中作了一些粗浅的尝试,现就这一问题谈一些想法。

我认为,诗歌教学要根据诗歌的特点,引领学生深入领会和体味诗歌的意境,真正从诗歌中品出点“诗味”来。为此,教学诗歌时,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激发自己的热情,尽可能和诗人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诗歌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它凭借热情深入人心,没有热情就没有诗歌。同样,读诗的人如果没有热情,便不能感受、理解诗歌。下面以陆游的《书愤》为例,来体会一下如何感受诗歌的感情。

《书愤》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这时诗人已经62岁,从江西被罢官后在故乡山阴闲居。面对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不图光复中原,大好河山沦陷敌手,沦陷区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诗人慨叹朝中无人像诸葛亮那样“兴复汉室,还于f都”,而自己又被罢黜居家,“报国欲死无战场”,不禁悲愤袭上心头,于是写诗明志,以寄托自己的情思。整首诗回忆早年壮志,金戈铁马,秋风夜雪,宏图万里,豪情满胸;慨叹世事多艰,朝廷苟安,权奸误国,壮志难酬,身老家乡;抚今追昔,沉痛悲愤之情渗透于字里行间。全诗感慨而不伤感,悲愤但不悲观,激昂的声调中鸣响着悲怆的旋律。

诗人的悲愤之情让我们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诗人的报国之志让我们由衷的崇敬,诗人那种坚持不懈的爱国精神,更是激荡着我们的心灵。品读此诗,陆游就是我,我就是陆游,只有在诗歌中迷失自己,我们才能感受诗人炽热的感情,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意境。

二、用充沛的感情,创造性地阐释诗的形象和意境

诗歌是诗人心中燃烧的火焰,这种火焰发出热,发出光。我们不是诗人,但我们是在讲诗,我们的任务是用诗人心中燃烧的火焰去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焰,让诗歌“发出热,发出光”。

因此,我们必须更好地传达诗人的感情,用诗人的爱憎去唤起学生的爱憎,用诗人的欢乐和痛苦去感染学生。

我们的感情应随着诗歌感情的波动而波动,绝不能偏离诗歌的感情基调,更不能用与诗歌毫不相干的感情去影响甚至强加给学生。有的教师喜欢在讲诗的过程中穿插诗人的一些趣闻轶事来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的兴趣,虽然主观愿望是好的,但结果往往弄得学生哄堂大笑,冲淡甚至破坏了诗歌的情感氛围,这是我们在教学中力求避免的。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是诗歌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诗歌鉴赏要求通过我们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创造性地再现诗歌的形象和意境。所谓创造性,其含义有二:一是通过语言媒介再现诗歌的艺术形象,二是运用联想和想象,去丰富和补充诗歌的艺术形象。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没有联想和想象的丰富和补充,就不能再现诗歌的形象;另一方面,一切的丰富和补充都只能围绕诗歌的艺术形象进行。

三、抓住关键词句,挖掘诗歌的深厚内涵

诗歌的语言是最精炼的,往往一个字、一句话,最富表现力,最为精炼传神,包含着丰富而深厚的内涵。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叠词等往往都是诗歌的关键词。抓住诗眼对诗歌的炼字进行推敲,从而品味语言的隽美。

我们品味诗歌时,要抓住那些最传神的“诗眼”仔细揣摩。五言诗的“诗眼”一般出现在第三或第五字上,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诗眼”分别在两句的第五字上,“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每一句的“诗眼”都出现在第三字上。七言诗的“诗眼”位置则不太固定。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言“‘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只要注意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诗中的一个字或一句话的深刻内涵,学生就能深切感受诗歌的艺术形象,领略诗的意境。分析诗眼,就是要结合诗眼所在的整个诗句所表达的意境、形象或情理,来充分发掘其丰富的意蕴,把握其优美的艺术效果,推敲古诗炼字技巧,赏析古诗语言的隽永美。

四、重视朗读教学,营造诗歌的情感氛围

声情并茂的朗读,能准确传达出诗歌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从某种意义上说,诗歌教学的目标是依靠朗读实现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在诗歌朗读上狠下功夫,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提高朗读的效果,营造诗歌的情感氛围。

在教学《归去来兮辞》时,先播放鸟鸣水声、弥漫着田园气息的音乐为背景,鸟鸣婉转,音乐悠扬,这天籁的声响,令人仿佛置身于美妙的大自然中……然后朗读回顾借自然美景来抒发心志的《山居秋瞑》(王维),再以《山居秋瞑》中的世外桃源之美引出陶渊明,然后指导学生诵读鉴赏《归去来兮辞》,这样学生领悟诗歌的田园之美就水到渠成,这都得力于朗读教学营造的情境。朗读教学营造的情感氛围可使学生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感悟诗歌。

在指导学生诵读时,应适时地传授他们一些具体的诵读方法。比如,在韵味缓急方面,含有庄重、敬畏、谨慎、沉郁、悲哀、仁慈、疑惑等情味的文句,宜缓读;含有快活、确信、愤怒、惊愕、恐怖、怨恨等情味的文句,宜急读。在音调强弱方面,表示悲壮、快乐、斥责,或慷慨的文句,句子的头部应加强;表示不平、热忱或确信的文句,句子的尾部宜加强;表示庄重、满足或优美的文句,句子的中部宜加强。

同时,课堂诵读的形式要多样,可以交替使用自由读、齐读、指名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方式。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读激情,还可以组织诵读比赛。

参考文献:

[1] 潘必新. 论美育的使命[J]. 哲学研究. 2000(06)

好心情诗歌范文第5篇

一、诗歌在广告词创作中的运用

广告大师大卫,奥格威曾说“广告是词语的生涯”,广告效果的50%―75%来自广告的语言文字部分。几乎每件成功的广告作品,都离不开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的广告词。事实证明,能经受市场检验的广告词不应是纯粹技术性和说明性的文字,它还应该具备文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因此,最擅长语言美和意境美的诗歌,凭借其巨大的创作空间,高效的传播效果,在广告词中频频亮相,得到了日益广泛的运用。

(一)借用诗歌的语言美

诗歌化的广告词极力体现了诗歌的语言特色,即短小精悍,优美凝练,具有紧凑的节奏感和灵动的韵律感。诗歌的语言丰富多彩、种类繁多,每种形式都受到许多广告创作者的青睐。比如“好马配好鞍,好车配风帆”(蓄电池广告),“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汽车广告),这些广告都借用了对仗工整的古体诗词的语言形式。再比如“您的生产线,我们的运输线,连成一线,永远领先。永远领先,是你我的共同意愿”(运输物流业广告),这则广告则借用了开放直率的现代诗歌的语言,拉近了企业与客户的距离。兼具散文情趣和诗歌韵味的散文诗,也具备极强的感染力,能达到很好的传播效果,例如这则卫生和护理类的广告:“强生相信,在我们的身边,存在着些巨人,他们以巨大的爱做细小的事,让心灵获得慰藉,让创伤得到安抚,让人们得到关爱。强生,以医疗卫生和个人护理的经验和智慧,与这些巨人并肩,用爱,推动人与人的关爱。因爱而生,强生。”这些诗歌化的广告词都清新典雅、优美隽永,耐人寻味。

(二)营造诗歌的意境美

将诗歌运用于广告词中,讲求的不仅是音律的婉转优美,更追求物与情的和谐,意与境的统。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出:诗有三境:一日物境,二日情境,三日意境。意境则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景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是诗歌所追求的一种最高境界,其效果在借助语言符号所建构一个象征体系,暗示、引导读者的情感思维走向一个无限的世界,感受社会、自然、人生、宇宙的敞亮。现代广告不仅可以借助诗歌丰富而凝练的语言营造意境,还可以将诗歌与画面、音乐等视听符号有机结合,营造诗情画意的氛围。诗情画意是种心境,让心灵自由地、快乐地驰骋,给人无限的美好遐想,让人感到生活的无比美好。因为好的诗歌总是人的情愫最饱满之时,灵光闪现的神来之笔,它能用精炼的文字给人心灵极大的触动或震撼。同样,优质的诗化广告词也能让消费者过目难忘并细细品味甚至慢慢回味。例如,“发质动人,气质动心”(洗发水广告词),“风声、颂声,声声入耳;雅韵、酒韵、韵韵关情”(酒类广告词),这些典雅诗化的广告词,都给消费者留下了深刻并美好的印象,唤起了无数消费者的购物欲望。再比如上述的强生广告,散文诗般优美的文案,再加上温暖人心的画面(医护人员走访农村,医生鼓励病童,老师抚慰因打球受伤而哭泣的孩子的生活片断),悦耳动听的背景音乐(童音演唱),声画的有机结合让人们看到了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广告词更富深意,整个广告也更富有温情与感染力。

二、诗歌在广告词创作中的功用

诗歌反映社会生活,抒发人类情感,表达人生哲思,它是给人类的艺术宝库添上了浓抹重彩的笔。诗歌走入广告词中,也给广告作品注入了新的活力,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诗歌能加深消费者对广告的印象

大卫,奥格威说过:“消费者每天看的电视广告中,大部分没有在他们的记忆中留下一丝迹印,就像水从鸭子背上滑过一样。”在广告铺天盖地、无孔不入的时代,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无疑是广告的首要任务。而凝练优美的文字,跌宕起伏的音律,萦回往复的节奏,匠心独运、琅琅上口的诗歌更能让人印象深刻、记忆犹新。例如,“人头马一开,好事自然来”(酒品广告),简单而生动的诗歌语言让很多消费者很快记住了这则广告和它宣传的商品。而引用、修改些经典诗词也能另辟蹊径,加深人们的印象。心理学上认为,记忆与注意一样有很强选择性。凡是那些与人们头脑中原有的信号网络相容的信息,就能较顺利地被编入人的记忆库,被记忆下来。所谓“原来,的信号网络”,是指一个人的知识系统、观念系统与语言系统。它包括个人头脑中已有排列好的全部记忆。对广告创意来说,消费者原有的经验与语言内存是值得挖掘的。对人们耳熟能详的语言稍加变动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味王饮料的则广播广告的广告词:

“酸,才下眉头,甜,却上心头……

当我只能用相思守侯着你

品尝味王柠檬茶

正可将相聚的甜,小别的酸,

好好温习……”

恰当得运用古诗词并加以巧妙修改,使得该广告语新颖别致,清新而又富有情趣。听众既享受了美感,又加深了对于信息的印象。

(二)诗歌能唤起消费者的情感

诗是最擅长表现情感的,这是中外历代论诗者普遍信奉的共同信条。《虞书》说:“诗言志,歌永言。”《史记,滑稽列传》引孔子语:“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所谓“志”与“意”就含有现代语所谓的“情感”。而把该见解发挥得最透辟的是《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现代广告创意非常注重情感原理的运用,尤其对于那些具有浓厚情感色彩的广告主题,更是着力在创意表现中渲染感彩。因为只有感情上打动人心的广告创意,才能具有超常的吸引力。诗歌最易体现广告词的艺术性与亲和性,能令人触景生情,加深与广告主体的沟通交流。例如,戴比尔斯钻戒的经典广告词“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用一句凝练的诗将钻石坚韧的物理特性、珍贵的经济价值与忠贞不渝的爱情联系在起,唤起了消费者对真爱的无比向往,从而也激发了消费者购买钻石见证爱情的欲望。

(三)诗歌能引发消费者的联想

诗歌善于营造意境,而意境“就是特定的艺术形象和它所表现的艺术情趣、艺术气氛以及他们可能触发的丰富艺术联想与幻想的总和”。诗化广告词营造出的诗情画意是一种意境,也是一种心境,它能让心灵

自由地、快乐地驰骋,给人无限的美好遐想,让人感到生活的无比美好。借助丰富想象,人们可以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广告主题进行生动形象的理解和表现。如台湾左岸咖啡馆的一则广告的广告词:“我喜欢雨天,雨天没有人,整个巴黎都是我的,这是五月的下雨天,我在左岸咖啡馆。”在巴黎的左岸咖啡馆,咖啡不仅仅是黑色香醇的液体,而是一个深沉的文化积淀,是一份浓烈的浪漫气质。其幽幽的广告词,有种空灵的感应,就像弥漫着忧郁气质的浪漫诗歌:淡淡的阴郁,淡淡的优雅,淡淡的色彩,淡淡的心情。这则广告给了消费者无限的浪漫联想:在咖啡馆里,你也许面对自己,享受孤独带来的清明,你也许邂逅次短暂的爱情,同时你也阅读艺术和生活。别具一格的散文诗成功将左岸咖啡塑造成为 个有着艺术情结和忧郁气质的品牌。

(四)诗歌能增强消费者的心理认同

优秀的诗歌必诞生于人的情愫最饱满之时,必来自于灵光闪现的神来之笔,所以它最能触动人心、震撼人心、慰藉人心。广告词的诗歌化,也易让广告得到消费者的心理认同。广告词借助诗歌不仅能传达企业形象和商品特征,还能侧面传播时代价值理念,传递人间情感,重塑人们的生活方式,体现人们的自我价值,因此它让广告超越了商品本身,能够让消费者在精神文化与情感个性上找到共鸣。

比如三九胃泰的广告语“悠悠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三九胃泰的承诺”,直接套用了唐代诗人孟郊《游子吟》中的名句,不仅声明了把三九胃泰对患者的“承诺”,也突出了伟大的亲情,体现了孝敬父母的中华传统美德,更容易得到消费者在情感与文化上的认可。

再比如立群集团的广告词:“人生就像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让心灵去旅行……”散文诗般的广告词蕴藏着深刻的生活感恬和深邃的人生哲理,让人感觉如遇知音,自然不难获得消费者的认同与喜爱。

三、广告词诗歌化的冷思考

诗歌丰富了广告的色彩,但“诗歌化”只是广告创作的一种形式,一种方法,“诗歌化,并不是广告词创作的灵丹妙药,拙劣的诗歌不仅不能给广告添彩,而且还会使广告效果大打折扣。因此,笔者认为诗歌在广告词在运用过程当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真善美的统一

广告作为 种经济和文化活动,应该追求真善美的统,“真、善在向美的转化过程中,互为中介,即真转化为美,必须以善为中介,善转化为美,必须以真为中介。从而形成真善统一,协调一致的美”。只有在真与善的基础上,诗歌化的广告词才能给消费者以美感。换言之,在广告中,诗歌传达的信息必须是真实的、健康的、文明的,这样的广告才具有长久的号召力。有的用诗歌瞎编滥造、夸大其词,蒙蔽消费者;有的篡改经典,让经典庸俗化,比如 家在建商场在广告宣传中,用国歌歌词谐音做广告词――“钱近,钱进,钱进进”,这些哗众取宠的方式都违背了真、违背了善,反而会引起人们的反感。

(二)科学与艺术的统

优美的诗歌能增加广告作品的艺术性,但商业广告不仅仅是艺术,它也是 门科学的商业活动,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体。广告产品的确立、广告定位的确定,广告策略的制定、广告对象的选择、广告投放的施行等系列环节无不包含着丰富的科学内容。诗歌不是广告词创作的杀手锏,只有在科学分析与决策的前提下,诗歌的艺术气息才能给广告作品画龙点睛,离开了科学的定位与诉求,艺术也暗淡无光,再美的诗歌也于事无补。

(三)艺术美与实用美的统

在广告词创作的诗歌化浪潮风起云涌之际,有的广告作品摆弄漂亮的文字,营造朦胧的意象,为了诗化而诗化,商品和企业信息却不明确甚至为零。这样的广告也许会让消费者耳目一新,但诗情画意中却没有体现出广告的意图,让消费者不知所云。广告应该是艺术美与实用美的结合,广告设计作品的美,绝不是为美而美,而是要“得宜其中”,这样的作品才能实现商业与艺术的共赢。

相关期刊更多

信号处理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新闻爱好者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

铁道通信信号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