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好心情原创文学

好心情原创文学

好心情原创文学

好心情原创文学范文第1篇

一、激发兴趣,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丰富的创新内涵,在现代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改变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方法。小学生天真、好奇,爱对各种事物提出问题,小学语文教师要抓住孩子的特点,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乐趣,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进程。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迸发创新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教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设疑法、情境法、游戏法、导语法、活动法等,每种方法都有不同的效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灵活运用,认真挖掘语文教材中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最终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兴趣,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另外,教学中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敢想敢问,创设自由空间。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民主的教学气氛有利于学生减轻学习负担与精神负担,易于进入自由、自在、自觉的精神状态,使学生在教师热爱、尊重和期待中保持好奇之心,激发探究兴趣,激起创造欲望,激活创新意识,从而敢想、敢问,敢争辩,敢发表自己的见解,唤醒创新意识,有利于激发进一步的创造热情。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在自己探求新知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与教师自身思维的灵活性和丰富性密切相关。因此,教师自身的思维也应具有创新性,并以创新者的身份投入到设置的课堂情境中去,为学生提供敢想善思的创新性的良好情境。例如,教学《草原》一课时,我让学生根据课文中对草原的描写:“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创作一幅图画。学生边读课文边蘸绿色颜料作画,课堂气氛活跃。他们通过颜色的“涂抹”体会到小丘线条的“柔美”,通过色彩的浓淡“渲染”了草原的“翠流”。在此基础上,我以生动的教学语言形象地描绘草原的美景。学生完全陶醉于草原的美丽之中,处于积极、兴奋的状态。这时,我提问:“你能根据图画,想象出羊群在草原的美吗?用比喻描述。”这时学生已有创作的欲望,思维活跃。有的学生说:“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就像天空中漂浮的朵朵白云。”有的同学说:“羊儿在悠闲散步,像在大海中扬起了点点白帆……”这种情境使学生获得的不仅是课文中词的形象,而且感受到草原的美,渲染了气氛,激发了情感,丰富了语言能力,发展了创造性思维,培养了阅读能力。

三、结合教材特点,丰富学生的创新想象

想象是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善于创新,就必须善于想象。可见只有丰富学生的想象特别是创新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因此,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课堂中自由翱翔。在教学《穷人》一课时,我让学生续写“桑娜一家和西蒙的孩子”,许多学生写出了富有创造性的文章,其中一位学生联系列夫托尔斯泰所生活的年代,说桑娜一家含辛茹苦地把西蒙的两个孩子养大,并且节衣缩食送他们上了学。后来,两个孩子长大后,跟随列宁参加了十月革命,英勇善战,成了将军,他们不忘桑娜妈妈一家的养育之恩,把桑娜一家接到城里,使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另外,还可以结合课文插图、文中标点、关键词语、课文结尾、课文空白处等方面让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使他们的思维更加发散活跃。

四、注重课堂评价方式,鼓励创新思维

首先,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属于不成熟的个体,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也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应帮助学生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要有一种创新的态度。教师对发展中的个体要以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进行多元化的发展的评价,从客观上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比如:教学中常见的“插嘴”,可理解为学生的不遵守纪律,也可理解为学生思维快的表现,这就要看学生的动机是什么,再下结论。

另外,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因此,教师应对学生的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老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自信心,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教师应及时用“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语言表示对学生的关注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赞许。

好心情原创文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情景教学 语文课堂 有效运用

建构主义认为:情境教学指的是模拟现实环境,使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到现实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并根据对问题的分析,得出问题的解决方法,使学习效果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反映。①

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语文课堂情境教学的含义:语文课堂是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教学原则、教学规律、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教学效果,从课堂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到上升理性认知,使学生接受课堂所学知识,让学生积极投入到语文课堂学习中。

1 情境教学实施在语文课堂的可行性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在教师与学生的帮助下,利用相关学习资源以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②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在不同课堂教学中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依据学生的认知心理,就可实现教学效果优化目的。③

语文课堂的特点使它具有实施情境教学的可行性。语文课堂教学主体要从生活中索取,事物的时间、地点、故事情节、语言背景材料、意识形态变化,必须要实事求是,按照事物客观规律的发展,不违背情境教学的原则。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客体,是注重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变化,学生的言谈举止。一个好的情境创设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是不可忽视的,情境的创设在课堂上一定要有教师与学生积极主动去寻求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融入到课堂上去,使枯燥语文课堂变得生动,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积极主动学习。

2 有效进行情境创设的原则

2.1 合理原则

创设情境教学法一定要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合理的情境创设是要把语文课堂的思想让学生有所认同,作家的作品、名人的名篇,这些内容题材都源于生活中真实的记录与写照。情境教学法创设必须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而且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求更加贴近现实。

2.2 导向原则

情境教学法创设离不开学生的价值观,学生的价值观念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师知识的传授,教师教学的目标、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的导向都取决于自身引导的创设,学生学习的能力与应变能力应该跟随教师的语言、动作、神态去思考问题。教学过程中有效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最主要的是这节课堂教学重点与难点的把握,学生学到了什么,得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怎样的技能,这些都是在教学情境中把握的原则。根据学生的能力创设情境,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氛围,有的学生反应较快,有的学生反应较慢,因人制宜正确的引导,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创设情境教学时一定要从学生中找到平衡点,让学生都能够接受语文课堂的学习氛围。

2.3 多样原则

情境教学法的创设应以教师教学设计为出发点,根据语文课堂的特点可以采取多种方法(提问式、互动式、联想式、启发式等)提高课堂学习氛围,更直接的让学生有所认同,让视觉的信息传递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中。语文理论知识的讲授原本较为无味,在情境教学的情况下,把语文课堂的方式由复杂的局面转化为简单的局面,有多重方式结合形成一条主线才能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2.4 趣味原则

情境教学创设要有趣味性,引导学生激发兴趣。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让语文课堂产生兴趣呢?首先,教师要创设好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到哪一个位置去做什么事情,这件事情产生的影响是什么;其次,教师遇到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时简单化,举例子说明,情景与语言交融,让学生更直观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最后,创设情境要从生活感觉中来,语文课堂创设情境一定要有趣味,有了趣味才能更懂得学习。

3 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方式

教师创设的情境通常包括有生活展现的情境、图画再现的情境、实物演示的情境、动作展现的情境、音乐渲染的情境、言语描述的情境。创设教学情境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3.1 提问方式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学则需疑,疑则需奇。有问题才会有疑问,有疑问才能产生好奇,其实在学习过程中,每个人都会遇到问题的,教师授课的主体是学生,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都会遇到许多不明白的东西。教师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想象都是一种创设情境的课堂教学有效实施的过程。对于教师提出的这些问题,学生不仅仅要问,而且先要想,经过一番思考后再答,效果会更好。对待任何知识,我们都要持一种怀疑的态度,可以大胆地否定,然后经过辨别、思考,用自己的脑子想一想到底是对还是错,最后,真理自然而然就会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认真思考并提出质疑。④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富有想象精神的人往往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如何合理的有效提问,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有效的创设情境,抓住文章主要矛盾,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心存疑问,渴望答案,进而在求知过程中得到解答。

3.2 引导方式式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课堂是以学生作为主体的课堂,形成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师从什么样的角度出发,如何合理引导创设课堂情境,这就要求教师要为他们营造一定的环境,鼓励他们积极主动的去思考探索,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有时候教材内容自身就具备一定的灵活性,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通过艺术引导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起学生的想象空间,从而使学生主动而迅速的理解课文,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这种方法首先需要老师对文本深入了解,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然后再向学生展示,以教师的感情激“学生的情感”。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读书要入境始与亲。”所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悟文意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知道,情境源于生活,是生活的再现。引导学生在课堂去发散想象力,感知文章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走出文本,在情境中学习,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引领学生在情境中感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产生学习欲望,在老师的引导下,在轻松欢快的情境中,对学习本节课程目的、内容、意义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3.3 多媒体方式创设视听课堂情境

多媒体课件将语言、影像和声音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使教学真正实现了调动起学生各种感官,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相应的课堂活动中去,在活动中获取知识,训练技能。比如在给学生讲授诗歌时,引入徐志摩的《偶然》这一首诗,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映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如何理解这首诗的内涵呢?

首先,教师要把诗人的形象概括出来,即一个文弱的戴着金边眼镜的书生,有点浪漫忧郁的气质,似乎和他对爱情的执着追求有点不相符合,倒是和他诗歌中所流露出来的深层的情感特征有着某种程度的契合。

其次,教师要把握诗歌张力结构的理论。诗歌本身就存在一种内部力量对抗对立的统一,课堂上理论的阐述无疑是枯燥的,学生的认知程度有大小,能力有浅深,在讲授诗歌内容时,诗意内容课堂感性化,诗意结构课堂理性化,张力对峙,形成层次与结构鲜明。

最后,在这首徐志摩的爱情诗中,对爱情的描写比较委婉含蓄,因为徐志摩自己特殊的情感体验与切身的经历体现着一种真实的美。两句诗引出多种不同方式的问题,把文学和情感结合在一起来讲,给学生新鲜的感觉,也增强了趣味性。

4 语文课中开展情境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语文课堂创设教学情境,学生是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本节课所学知识的问题,在课堂上交流问题,使问题及时得到有效解决。这就要求教师应该随时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去改进,不断去完善。语文课堂的创设情境教学法一定要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在教学过程中多积累问题,注意问题存在哪些方面,才能更好的完善教师与学生之间教与学的情境互动。

(1)教师教学专业技能应该不断强化,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不断学习,积累更多学科知识的储备。每一学科都有自身的特点,语文课堂一直都误被认为灌输式的教学,在创设情境教学过程中,课堂学习的内容都是一种感情传播,教师细心的讲授知识、学生用心的聆听、遇到问题耐心的解说,用一颗永恒的心坚持不懈的追求真理,这样才能达到在课堂上中创设情境的需要。

(2)情境的创设离不开教师与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创设情境,必须根据实际需要,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忽视了教学内容,尊重教学规律,科学合理教学环节,才能使情境教学法得到更大的发挥。

(3)新课程下的教学是教师、学生在一定课堂情境中,借助文本交往互动、平等对话的过程。⑤情境教学促进了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融入课堂学习中就是情景教学主要思想。无论教学过程中怎样安排教学环节设置,教学情境不应该盲目追求情感诉求,教师与学生都应该保持一种彼此真挚的默契。

总之,语文课堂的实施情境教学,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教师遵循教学规律,在教学环节上多思考,与同学科教师多交流探讨学习,最终达到让学生独立学习的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目的等创设良好的情境,让学生学习语文的观念在情境教学法中得到改善和提高。

注释

①③李吉林.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② 毛新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材.教法,1999.

好心情原创文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原生态教育;教学环节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1-0021-03

“原生态教育”是指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自觉的学习需求、主动的探索精神及原始表达欲望的学习状态,它是学生原始生命创造力的自然释放。新一轮课程改革正是关注了这一点,它不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构建开放的评价体系,而且有更多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技术走进课堂,既丰富了教学,增添了情趣,又拓展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由于有的教师不能很好地解读课改,只是一味盲目追求课堂的花哨,无选择的花样编排,使的课堂成了一堂技巧手段的表演,而学生无疑成了单一的观众,造成了教学实效性与本真性的缺失。

新课改不是对原先教育方式的全盘摒弃与废除,而是结合当今教育实际,对教育教学方法及思想的改进与发展,以求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法渗透,依托原生态

新的课改,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教师更新教学思想与观念,运用全新的先进的教学方法进行大胆的教学尝试与改革。

“教”是为了更好的“学”,“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只要能达到更好的学的目标,那就是成功的教法。而原生态课要求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师不但要尊重学生个性认知及学习的差异,还要尊重不同学生的实际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需要,并能够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发展水平的不同,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不同类型和水平的题目,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灵活机智地应变教学中的“意外”,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学习同一教学内容时都有不同层次的收获。

由此看来,只有充分依托学生心理的不同及认知规律,确定出合理的教学教法,才能更好的展示与优化课堂教学的成果。

二、学情渗透,发掘原生态

学情就是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何特点、学习方法怎样、习惯怎样、兴趣如何等。对学情充分的了解和把握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学习与交流的活动过程,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取更多更有价值的知识,从而不断的积累知识,提升认识,提高能力。但是不同的学习个体具有不同的接受能力,因此,对于学情的了解与把握,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就是因材施教。

孔子在教学中曾经有如此的经历:

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孔子成功地实行“因材施教”,其基础就在于对学情充分的了解与把握。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在整个的教学过程当中,他充分注重了“学习主体”的原知性,根据学生不同的原始习惯与学习本能,施于不同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原生基本能力的基础上发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然而,当今的教育者,在不断课改的大潮中,虽然及时的学习更新了教育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但在对于备课方面还存在比较偏颇的观念。只是一味的准备教材,了解教材,而不去关注教育主体的个性差异,真实功底,把整个班级看作是一个单一的个体施教,从而脱离了教学主体,脱离了教育实际与真实性。当然教育的结果也就大打折扣。

可见,成功的教育离不开对学情的关注,只有在课堂教学前充分了解学情,挖掘其原始思维及反馈本能,全面把握学生的原始认知水平及学习行为习惯,才能更好的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语言渗透,感悟原生态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际的工具,人们用语言来彼此交流思想、进行沟通、抒发感受、互传信号,同时也用来进行思维。虽然表现的形式各不相同,诸如:普通语言、哑语、手语、旗语、灯语等,但都是人类生活所必需的。

语文作为一门国文课,作为专门研究语言的学科,课堂教学就更离不开语言了。

课堂教学中有了语言,也就有了语言的规范与约束。新的教改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上以师为主导,以生为主体;以教材为基础,以发散为导向,充分挖掘拓展学生的潜力与水平。但在实际教学实践活动中,有些教师往往只注重了教材,而忽略了学生的自觉思维及语言表达意识,这不但大大压制了学生们的主动思维活动积极性,而且把语文教学教条化、僵硬化,使得本来应该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堂变得死气沉沉,毫无生气,同时也阻碍了学生自觉思维及语言表达意识的进步与发展。

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晓之以情,动之以理, 都必须以真实的语言作为桥梁。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精辟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运用语言表达很自然的把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并开启心智,陶冶情操,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更好的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捕捉知识信息的同时,也会衍生抒发内心自然感受与观点的欲望,并且与教师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交流与沟通。真空的交流与沟通,不但能够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课堂教学内容,而且充分激发出学生自觉主动原始学习意识的萌动,从而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了思维能力,拓展了想象能力,更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与信任指数。

由此看来,只有在语言交流的真空状态下,对语言的标准毫无限制,只要是积极向上、思想健康、不违背仁义道德的发言,就可以畅所欲言,教学活动才能取得更佳的效果与收获,师生之间才能更原始的、更信任的对话,从而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去感悟谛听发自内心深处的声音。同时也实现了教育的真实性原则。

四、情感渗透,回归原生态

教育在语言教育交流的同时,实际上也是情与情、心与心的教育交流过程。

语文更是一门充满人类文明、人性原始情感、人文精神和智慧火花的学科。一堂语文课,如果只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没有情感的交流与渗透,忽视了教学主体情感因素及原始情感真实性,就会导致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只能是虎头蛇尾、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从而使语文教学沦为形式化、表面化,最终只成为一场教师的作秀表演。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在语文课中渗透情感,让学生用原始情感与心态去感受与悟出语文学科的真谛呢?

情感不仅是指学生学习热情、学习欲望及要求,更体现在学生内心原始的情感涌动反应以及与文章产生的情感共鸣。在课堂上让学生始终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饱满的激情和原始本真的情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是学习取得高效的重要保证。

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既是学生与作者真实情感、作品主题灵魂交流的过程,更是学生与老师内心情感交流的过程。在这个交流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知识积累、情感阅历、认知水平的欠缺,往往不能达到教师的要求与满足,从而导致一部分教师不理智的大包大揽,倾囊而出,学生虽坐享其成,但并没有起到真正的教学效果。这样的课堂教学在学生很快就会成为过眼烟云,毫无印迹。

当今的教学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那就应该充分显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我们不妨放开手脚,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真正的用自己的心灵与情感去感受文章的真谛与灵魂。让学生不是用语言去说话,而是用心灵去感应作者的心声,从而用情感抒发自己内心本真的感悟,赤诚地展示出自己的原始心态,这才是学生真正发自内心的对文章的消化理解。虽然可能有些粗糙,但足以拓展提高学生的内在能力与素质。所以,在课堂中只有真正的摆脱学生想象的羁绊,渗透其内心的情感,让学生的心态回归原始,才能更有效的提高其综合素质能力。

五、迁移渗透,拓展原生态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反三的过程就是让学生通过从原始知识中求得新的认知及进步,发散求异认知,促进创新的过程。著名诗人苏轼有两句诗,也讲到运用发散求异思维的道理:“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意思是:如果一个人写诗时,思维仅仅局限于眼前的文题,而不能在此文题上发散开去,那么他将是一个不合格且没有创造力的诗人。其实,只要是学习创作都需要运用发散求异思维,才能有所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而要想创新就必须以原始认知为基础,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迁移,

在语文教学中恰当的运用迁移策略,不但能使学生灵活的掌握及运用知识,而且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从而完成学习语文的一般过程:模仿――变化――创新。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迁移策略,实质上就是对学生原始认知理解思维的一个拓展,正是有了迁移的实施,学生打开了想象的翅膀,冲破了固有的思维定势,拓展了原始心理认知的局限,开启了创新思维。

我们的教学不只是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教学应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及特征和知识的逻辑结构,科学的运用迁移规律,通过教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引导,让学生自觉的从原始认知及思维定势中跳出来,并获得新的认知,从而更新认识结构。

六、主题渗透,升华原生态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文章的主题探究学习是十分必要的,但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拓展主题教学,不能再像过去一样,达到完全统一的认识,从而绑架了学生们的认识能力及认知、观点。

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主题探究的教学,要求我们通过开放教材、开放课堂,开放认知,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主动性,张扬学生个性,让学生自己从文章当中发掘出新的主题意义,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

学生个体之间也存在很大差异,由于他们具备的阅历、情感、表达等方面的不同,造成了他们对文章主题的认知及理解的不同,此时,我们不能只简单的加以扼杀,把所谓的标准凌驾于他们,这样只能是约束了他们的认识,局限了他们的思维,降低了教学效益,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自主拓展主题的权力,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认知,总结归纳,讨论集中,经历学生自觉主动的思维碰撞和语言的整合规范过程,从而寻求更深入地理解、体验和感悟,尽可能获取认知的深化和情感的升华。

好心情原创文学范文第4篇

1.引领大学生爱祖国、爱首都的价值取向。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强化和个性的张扬日趋突出,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这就要求转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理念,因势利导,开辟新的适应学生成长阶段特点和时代特点的教育载体。通过创作以“北京精神”为内容的动漫作品,表现出对价值取向、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的非正式约束功能,能对大学生思想加以正确引导,使学生调整行为习惯,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和是非观念;在形式上,原创动漫作品包括动画、漫画等多种艺术表现方式,又能够有效扩大思想素质教育的覆盖面。

2.培养大学生爱创新、懂传承的开拓精神。原创动漫作品鼓励学生自主创造,从构思、设计到策划、创作、传播,每个环节都体现了创新的原动力、原发性和突破性。既是青年学生对自身文化修养和专业技能的巩固和应用,更是展现他们青春才情、敏锐视角和激扬动力,彰显主体精神和人文观照的过程,是对既有的领悟和再创造,也是对自身的检验和发展,因而往往能够带来全新的感受。学生通过创作以“北京精神”为内容的动漫作品,可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促进其与所学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创新精神和求实精神,使学生体验从构思到实践的完整过程,增强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

3.构建大学生能包容、乐助人的心理状态。原创动漫作品创作强调大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全身心投入,不仅在创造中锻炼、提高了专业技巧,而且能够塑造健全心理结构和完美的人格。各学校通过开展不同层次、不同规模、不同覆盖面的原创动漫作品展示,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作积极性,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审美观,遵循美的规律塑造自己,形成平衡和谐的心理结构,全面提升人生态度、意志品质、审美境界和心理状态,使思想修养、文化素质、科学素养和艺术涵养相互提高、相得益彰,最终实现人格的自我塑造和自我完善。

4.健全大学生讲道德、守诚信的人生态度。以“北京精神”为内容的学生原创动漫作品可以引导大学生有效调节心理状态,保持身心愉悦,是大学生抒怀、相互沟通的重要平台,可以有效化解消极情绪,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大学生意志、人格、品格的完善,培养积极健康的良好心态,促进大学生和谐成长。

5鼓舞大学生走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列。大学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通过创作以“北京精神”为内容的动漫作品,尽情释放创作激情,生动形象地传播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和“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志愿服务理念。使大学生主动走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前列,争当诚实守信的模范、奉献社会的模范、促进和谐的模范,用高尚的道德行为推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为开创社会文明新风发挥积极作用。

二、弘扬“北京精神”原创动漫作品,个体带动群体,促进大学生思想素质全面提高

1.“北京精神”引入动漫大赛,呼唤主体意识回归。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的“弘扬北京精神,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大学生》杯动漫大赛,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市委十届十次会议精神,推动首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生动载体,它不仅是一项动画、漫画创作和制作的比赛,更是推进首都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抓手。大赛已经举办了四届,发挥大学生文化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富有责任感的优势,引导大学生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引领社会文明风尚之先;参赛作者在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这个创作主题之下,践行和诠释北京精神,尽情展示才华、想象力和创造力,尽情释放创作激情,以独特视角和艺术表现手法生动形象地传播着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和城市的文明生活理念。参赛的各高校大学生们通过比赛,不但巩固了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在设计过程中,通过听讲座、查阅资料、走进社区,企业,参与志愿服务等活动,大大提高了他们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比较全面的了解了“北京精神”的深刻含义,他们创作的优秀作品,又通过相关网站、报刊、展板和画册等形式传播出去,使得广大高校大学生和首都人民都受到了一次极好的“北京精神”教育。

2.“北京精神”引入主题教育,促进校园文化创新。主题教育,是指高校开展增强团员意识主题教育活动,对于共青团组织进一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中国梦重要思想,切实加强新世纪新阶段团的建设,全面提高团员队伍整体素质,充分发挥广大团员的模范作用,带领广大青年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贡献力量具有重大意义。主题教育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有专题讲座,主题班会,演讲、征文、绘画、歌咏、文体、娱乐等专项活动,给了同学们最大的创意灵感,同学们学会从所在学校和北京市特有的艺术文化和时尚背景出发进行创作,这个过程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创意能力,又深入了解了什么是“北京精神”,大家也都意识到把“北京精神”和专业创作有序结合是非常可行的教育措施。

好心情原创文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 情境创设 原则 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0-0152-01

一、创设数学教学情境的原则

(一)德育性原则

教书育人一直被教师视为光荣的职责,而新课程更加强调要加强新时期学生的思想品德方面教育的针对性以及实效性,新课程中有许多在教学中表现德育的案例。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展示教材是传授德育的良好平台。例如,在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中有一道题目:“1998年在长江流域中国遭遇了历史上极罕见的特大洪水,如果你负责援救100万灾民,该怎样计算救灾所需要的帐篷、食物及用水的数量?”这样的题目能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增强思维的同时,更好地培养了学生关心国家前途的意识,也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二)互动性原则

在新课程标准中有特别提到数学教学其实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加入到自主学习的情景以及氛围中来。例如:有人在如何判定相似三角形这节课上这样设计:在上课一开始,询问: 老师的手里有一个三角形,为了布置教室, 我们还需要很多个这样大小的三角形,你们能帮老师画吗?大家想想看可以怎样画?问题一出来,同学们个个忙碌起来,不停地思索并且动手,有的还一起讨论。这样能使同学们自主研究探索和合作解决问题,从而逐渐形成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良好风气,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也会有更加良好的课堂氛围。

(三)切实性原则

新课程同时也更加关注学生自己的生活和独特的发展,积极促进学生在社会认知、表达情感、选择态度与学习技能等多方面的和谐发展。所以,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能够为课堂上的教学埋下好的伏笔的问题情境就可以快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自主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

(四)直观性原则

创设较为直观的问题情境能帮助解决好数学中的高度抽象性与学生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性两者间的矛盾。先从具体达到抽象,再从抽象回归具体,这是一般认识的过程,但是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够强,所以在理解某些概念或者理论的时候有一定的难度,这要求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尽量从生动的直观开始讲起,再解决抽象的问题。经过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一般思维总是从具体问题开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再发展,而其进程的核心是要有恰当的问题,即使没有复杂的问题,只要从学生一经掌握的知识出发,再帮助学生找出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在新旧知识间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关系,就能实现认知迁移, 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新知不新”的奥妙,也为一些探究性活动指明了方向,建构出整节教材的研究性学习脉络。

二、创设情境的类型

(一)悬念情境

悬念往往产生于学生急于解决问题,但如果用已有的知识与方法却无法正确解决的时候,这种引导可以激发出学生的求知动机。悬念设置也有时间顺序,如,悬念若设置于课头,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产生非知不可惑的感觉;若悬念设置于课尾, 就有了欲知后事如何,那就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从而使学生觉得余味无穷,激起其继续学习的热情。

(二)幽默情境

幽默常常被认为是教学的作料品。教师讲课生动有趣、说话幽默诙谐使学生时不时地发出会心的笑声,那么,师生相处就会融洽,学生们就懂得亲其师而信其道。幽默既能使学生们身心放松,更加有效地吸收老师上课的精华,又使他们觉得课堂不再枯燥,从而喜欢上老师,喜欢上上课。

(三)应用情境

此情境就是将书本中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让提出的问题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此类情境能够帮助学生们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勇于发现问题,善于捕捉信息。这样不但能加深学生们对本课的印象,更加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结语

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能够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在实际教学中,遵循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利益悬念、实际问题及数学典故来进行有效情境的创设,使问题情境的教学作用得到应有的发挥,从而实现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仲金花.创设情境,道而弗牵.教育革新,2008(01).

[2]刘荣杰.略谈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宁夏教育科研,2007(03).

相关期刊更多

信号处理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新闻爱好者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

铁道通信信号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