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真正的英雄

真正的英雄

真正的英雄范文第1篇

他在昏暗的屋子里踌躇,窗外的风猎猎作响,墙上如豆的灯火不停跳跃,隐约可见他的眼睛精芒闪烁,墙上的影子疲惫而坚毅。

皱眉,转身,凝视着丞相:大人,此一去,凶多吉少,生死由命,成败在天。吾自幼与武帝交好,自当竭力而为,为报武帝之恩。若事不成,吾死不足惜,但匈奴为汉之大患,必除!

窗外的星空壮丽灿烂,他知道,这或许是他最后一次欣赏了。他不知道此番行程后还能否欣赏着美丽的星空。死亡,也许是他的归程。但为大汉,义不容辞。

阴霾长空,风声呜咽,乐队击筑声凄凉悲伤,飘向天际,空气寂静得有些可怕。素衣白冠,他与百余位随从手捧酒杯。前来送行的官员道:诸位皆为汉之栋梁,吾皇将汉之重担托付与诸位,愿此去,不负众望,至此,恳请诸位与某共进一杯。

仰头,一饮而下,杯碎,转身登车,只留下一袭固执的身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雄浑的歌声回荡在长安城外,夕阳下,林间暮鸦悲鸣哀切。

牢狱中,他手带牢铐。墙上仍有血斑,周边散布着数十只残肢,地上有着成堆的肉沫,散发着刺鼻的气味。

“哐当,哐当”几声过后连,两名狱卒掩口捂鼻而入,将其押至一大帐前。

他被人摁住双腿归于单于前。他目含怒火,似欲吞人,死死盯着单于。单于步于其前,道:寡人近日听闻乳所作所为,也可算一好汉,也担当起“英雄”二字,何不投我匈奴,享一世荣华富贵,何乐而不为?

沉默,他没说话,神态冰冷。

单于自认有机可乘,再道:汉气数已断,天下本应为我匈奴所有,汝也并非愚钝,识时务者为俊杰。

还未等到单于说完,一口血沫便喷向单于。

单于眼中带有恼怒,更多的是惊愕。周围卫士冲上来围住他,他毫无惧色,面容癫狂。歇斯里地的大喊:吾生为汉人,死亦为汉魂,食君禄,忠君事,又怎为一时荣华,败尽千世汉名。

单于面色狰狞:来人,把这汉狗给寡人拖下去。

真正的英雄范文第2篇

1、在痛苦中我们认识到了一个意义深远的道理:未来的道路并不平坦,整个人类前进的历史是与一切艰难险阻斗争的历史。

2、我们今天所说的远远不够表达我们内心的真实情感,言语在我们的不幸面前显得如此软弱无力:它们根本无法寄托我们对你们深深爱着的、同时也是我们所敬佩的英勇献身的人们的哀思。

3、孜孜不倦:勤勉,不知道疲倦。

4、今天的荒漠就是太空和人类知识没有达到的疆域。有时,我们会感到想达到外星球还力不从心。但我们必须重新振作起来,忍受着磨难,不断前进。

5、梦寐以求:睡梦中都想着寻找,形容迫切希望着。

6、在那个不幸的时刻,我们的兴奋变成了战栗。我们等待着,注视着,想弄清所发生的一切。

7、我们所能找到的惟一安慰是,我们在心里知道飞得那样高那样自豪的你们,现在在星际之外找到了上帝许诺以不朽生命的归宿。

8、美国上下极为震惊,现场观众惊愕万分、痛哭失声,各地下半旗致哀,华盛顿大教堂响起了哀悼的钟声。

9、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颂赞的语言,而在于他们始终以高度的事业心、自尊心和锲而不舍地对神奇而美妙的宇宙进行探索的责任感,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至献出生命。

10、老老少少都在诉说自己的悲哀,都为我们的宇航员感到骄傲。()阴霾笼罩着整个国家,我们走出家门,手拉着手,互相安慰。

11、细雨霏霏的英国伦敦,人们的心情晦暗得像恶劣的天气一样。

12、人类将继续向太空进军,不断确立新的目标,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真正的英雄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孔子;文化;英雄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B

一、英雄形象的整合与想象

孔子是一个道义上的英雄。在影片《孔子》的一开始,季府的人欲杀小奴,孔子对子路等弟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孔子赞成子路的做法。孔子对公山大人说:“道不同,不相为谋。”这句话告诉我们英雄总有着较高的品位。

在为漆思弓请命时,孔子对君上说:“以礼杀人,则非礼也。”影片给我们新奇感的是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文武双全的英雄形象。比如影片告诉我们:孔子也有过人的箭术。

文化英雄的力量在强大的政治权利面前有时也显得微不足道,但难能可贵的是一个真正的文化英雄恰如鲁迅所说的“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为此,英雄白有英雄的价值理念和操守。孔子是一个载“道”的文化英雄,当孔子以智慧不无轻松地说服鲁国众大臣废除活人陪葬制度,从而挽救一个活人的生命时,英雄的价值在影片中得到第一次集中的展现,孔子的拔刀相助与草莽英雄不同的是,孔子用智取胜,从而给我们带来了一种亲近感和可敬感。当孔子的治国理念在鲁国并没得到重视的时候,孔子的学生颜回劝老师道:“老师您不是说过,‘一个人如果改变不了世界,那就改变自己的内心好了’。”弟子这句劝慰的话饶有兴味。弟子的这句话深度切合儒家知识分子“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观念,对于这种中国文人士大夫惯有的“穷则独善其身”的操守显然还不是一个“英雄”所应具备的境界,英雄有着对大义和责任的担当,真正的英雄是“上下求索”“义无反顾”的,为追求真理和正义,英雄是不怕山高路远,也不畏惧斗争和牺牲的。中国几千年来的英雄文化似乎早就给了英雄这样的价值定性。中国几千年来的“英雄演义”也都贯穿着这样的价值诉求。“正义感和勇气,是神话叙事中每个英雄都不可缺少的品质和人格,也正因此,孔子才有了不同于普通人的英雄魅力和人格力量。”不管影片是否尊重了史诗,影片毕竟向我们展示了孔子的政治和军事才能,齐鲁会盟,孔子当着齐鲁两位国君,面对对方提出“加盟作战”的无理要求,孔子针锋相对地向齐国提出归还齐国曾经占领鲁国的汶上三城的要求,从而维护了鲁国和鲁国国君的威严。这时的孔子在政治和军事会盟,在剑拔弩张的利益场中表现出自己的机智和胆略。从历史互文本的角度来说,这有点类似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在朝廷上机智勇敢应对秦王以维护赵国威严的情节模式。孔子临危不惧且运筹帷幄,这充分展示了孔子的胆略和智慧,孔子是一个文化巨人,在影片中他以理念和仁政救国,是文化上的英雄。“尽管银幕孔子最终未能实现‘礼乐仁和的梦想’,却仍以对于国家合法性象征的两次‘周礼’跪拜,完成了一部自出生、受难到重生的‘国家主义’英雄史诗。”同样,面对季桓子和公孙狃的威胁,孔子丝毫没有畏惧,这是孔子不同于一般文化人之处。在处理鲁国“三都”问题上,面对对方的强大攻势,孔子毫不畏惧,为鼓舞士气,他不顾身后乱箭在高空飞舞,不顾生命危险,一个人站在城楼高处使劲击鼓,孔子展现给我们的举动表明:他不是一个文弱书生。

二、文化英雄与英雄文化

孔子代表着中国文化精神的半壁江山。孔子身上有一股像诗人屈原那样的求索进取的入世精神和对国家忠心耿耿的赤诚之心。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孔子的故事为我们读书人指出了一条重获“英雄性”的道路,那就是对国家民族大任的勇敢担当,在求索的过程中不怕任重道远的英雄精神,并且“位卑未敢忘忧国”。后来,中国传统儒家文人的主流价值取向与孔子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志向远大,意志坚毅,不倦求索,积极入世,这是孔子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孔子无疑是一个文化英雄,在《孔子》中,孔子不仅仅局限为一个文化英雄,他还参与鲁国国政且辅助君上,卓有成效,孔子不愧是位有胆略,有气魄,有智慧的政治家,从影片对孔子的塑造来看,英雄的价值理念也是英雄主义价值观的表征之一,这样的价值观所导引而出的人物的行动正是孔子一生的写照。我们观看《孔子》,便是追索中国英雄精神的文化源头。

真正的英雄范文第4篇

解读虚荣,是因为现如今,不但越来越多的人爱慕虚荣,而且还理直气壮起来,堂而皇之起来。

据说有一个长相普通的女子,为了做美容手术,竟然要求父亲卖肾去换得手术费用。

这不是哪个人的荒唐,而是社会的悲哀。

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抛弃了儒家传统思想,不以虚荣为耻,反以虚荣为荣,还说什么虚荣是上进心的代名词,说什么虚荣是不服输的表现。

高级的虚荣

赫耳墨斯是希腊神话中的商业和信息之神。有一次,他想知道自己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这个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会对他更尊重些,于是问道:“这个多少钱?”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饶头,白送。”

赫耳墨斯的虚荣,就是高级的虚荣。

低级的虚荣

莫泊桑小说《项链》里的主人公,那个被虚荣心毁掉一生的美丽女人,叫玛蒂尔德。她想要在一个盛大晚会上展示自己的美丽。为了能够吸引别人的眼球,她向富女友借了华丽的首饰来掩盖自己的寒酸。而她万万没想到,在她尽情享受追捧时,借来的那条昂贵项链丢了。她开始了痛苦的还债生涯。整整十年!

玛蒂尔德的虚荣,就是低级的虚荣。

来自野心的虚荣

有人倾服,有人崇拜的虚荣,是来自野心的高级虚荣,它表现为对声望荣耀的希冀。

拥有高级虚荣的人,有野心、有激情、很冲动、很狂热。有欲者必有所为。他们追求领土扩张、权力巅峰、成名成家,总想出人头地。

苏联诗人库普里扬诺夫有一首非常著名的短诗《虚荣心真没落》:“一个死人,每天夜里,都把墓石稍稍抬起,用手摸摸,墓石上自己的名字,是否已变得模糊。”

他们所欲求的东西,莫过于名不副实的荣誉;所畏惧的东西,莫过于突如其来的羞辱。他们最大的后遗症是失去平常心,做出贻笑天下的荒唐事情。

源于自卑的虚荣

有实力的人,物质上的繁荣、精神上的光荣,什么都拥有,还要虚荣干什么?只有那些没实力的人,内心深处是强烈的自卑情绪,只能用谎言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其实这样已经是一种心理缺陷。

适当的虚荣是可以理解的,可没有节制的虚荣却是前进路上的陷阱,一但掉下去,真的是无底深渊。

他们有的被金钱迷住双眼,失去清醒的头脑,为了物质出卖自己,选择错误的婚姻。

有的不正经过日子,有钱不花在刀刃上,盲目追求高消费,结果不但“面子”争不回来,还会债台高筑。

虚荣是人生的毒药

虚荣是人类的一记暗伤,是人类割不掉的盲肠。患轻,累及一时;患重,痛苦一生。

太爱慕虚荣,不是为自己增光,而是为自己添累。

爱慕虚荣的初衷是怕别人看不起自己这个人,虚荣的过程是要别人把自己当成个人,虚荣的结果是别人厌恶你太把自己当个人。

虚荣是人生的毒药,它腐蚀着你的现在,更会毁了你的未来。

拒绝虚荣是一个人改变自我不能不走的第一步。

虚荣非荣

虚荣是人类主观的幻觉,永远成不了真正的光荣。

虚荣是披着戏装的将军,永远成不了真正的英雄。

虚荣是化妆舞会的假面,永远成不了真正的表情。

跳一支虚荣的假面舞,谁不惆怅那散场后的落寞。

真正的英雄范文第5篇

关键词:《儿女英雄传》;幕后英雄;安学海

中图分类号:I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2-0036-01

《儿女英雄传》这部小说是清代后期创作的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其创作思想包裹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是以忠孝节义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其次是返璞归真的世俗人情观。①这部小说是清代满族文学家文康所著,是满族文学库存中一部十分重要的创作,在中国小说史上也享有持久的地位。

小说以何、安二家冤案为由展开情节,何玉凤(化名十三妹)之父为人所害,她立志复仇,遁迹江湖。安骥之父安学海亦为人所陷,安骥携金往救,落难于能仁寺,为何玉凤搭救,并为安骥与同时落难于能仁寺的村女张金凤联姻。安学海后来得救,而何玉凤之杀父仇人已前死,何玉凤也被说服嫁给安骥,二女相夫,终使安骥探花及第,位极人臣。

文康生活在一个特殊的时代,封建社会在风雨中摇摇欲坠,面临倾塌的边缘,作为一个具有爱国情怀的文人,他只能寄希望于出现一群英雄儿女来挽救这即将面临死亡的国家。所以在小说中文康塑造了这样一些有儿女情怀的英雄,有英雄气概的儿女。那么在文康的眼中究竟何谓英雄?侠骨只有辅之以柔情,才算功德圆满:“殊不知有了英雄至性,才成就得儿女心肠;有了儿女真情,才作得出英雄事业。”侠义的英雄义气与浪漫的儿女柔情合二为一,才能称为真正的英雄。

毫无疑问,小说的主人公是十三妹与安骥,故事也以他们一步步的成长展开。在故事的开始,十三妹和安骥都算不上文康眼中的英雄。十三妹拥有男子的英雄气概,她除暴安良、救困苦之人于水火,但是却没有儿女柔情;安骥拥有儿女柔情,尊礼重道,孝敬父母,但是面对困境却只是如小女子般哭哭啼啼,毫无男子的英雄气概。但是,最终十三妹和安骥都成长为了文康认为的真正的英雄,既拥有儿女真情,又做出了英雄事业。这伟大的成长,是在安学海一步步的指引下完成的。

大部分的人对安学海是持否定态度的,就如同评价《儿女英雄传》是一部宣扬封建传统伦理纲常的小说一样,认为安学海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卫道者。他醉心于名利,自己在仕途上不能飞黄腾达,就把希望转移到儿子身上,对儿子施以严格的纲常名教,以期有朝一日飞黄腾达。

作为一个生活在封建社会,从出生之日起就接受封建礼教教育,并且精通四书五经的读书人。不可避免的,他的身上会深深植入封建礼教的种子,这颗种子随着她的成长而成长,遍布全身的每一寸,深入骨髓。但是从文康的角度来看,安学海这样的人,却正是可以挽救岌岌可危的清朝国家的人。

安学海是一名儒学大师,他是文康心目中理想形象的化身,是道德的英雄。他知识渊博,见多识广,学问超群;他忠于君主,是忠义节操的坚持者;他热爱自己的家庭,有着浓厚的家庭感念;他对人信义仁厚,为寻故人之女,不惜辞掉官职,不辞路途遥远,找到十三妹;他清廉高洁,不愿与其他官员同流合污,以致遭人陷害。②安学海身上具有一个醇儒身上所有的特质,他也是文康心中最完美的人物。正是在安学海的指引下,安骥这个一遇到事情就会举足无措,只会哭哭啼啼的小儿女,一点一点的变得坚强,变得具有男子气概,终于考取功名,成就了自己的理想,成为了真正的“千里马”。

安学海并没有高调地去指导十三妹和安骥应该怎样做才是正确的,才是符合他们人生轨迹的。他只是在不经意间给以一些意见,以一个贤德先生的身份,对他们稍加指点,让他们自己去寻找自己该走的路,成就了两个儿女英雄。

安学海以自己的道德力量感召了家人、亲友,践行了修身齐家的道德理想。他为了建立一个妇贤子孝,美满和睦的家庭,可谓用心良苦。也正是在安学海的努力下,他实现了俗世中最圆满的幸福。③

可以说,文康在安学海的身上倾注了自己更多的感情,那似乎就是文康自己的写照,自己的梦想。他想通过自己的力量来改变所有不合常规的事情,皇帝应该是贤德仁明,朝臣应该是清正廉明,社会应该是经验有序,家庭应该是和睦美满,女子应该相夫教子,男子就应该建功立业。但是现实的残酷却让文康无计可施,只能在安学海这个人物上继续美好的希望,他也希望在现实中也有这么个人,将一切都引入正轨,是一切都符合法度,符合礼教,这样万事万物才会有礼有据的进行,大清朝就会重现往日的兴盛。

注释:

①刘晓曦.创作思想中的人情观[J].安徽文学. 2010年(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