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真正的高贵

真正的高贵

真正的高贵范文第1篇

在对待富贵的态度上,二人都认为:“富有与尊贵是天地间的常理,是人人都想得到的,都主张用正当的方法获得,不贪求不正当的富贵”。然而,《诘难》作者却又说了下面这段话:“崇高莫大于富贵。富则所欲得以有财聚人,贵则人顺己以行义天下,此皆先王所重,天之自然,不得相外也”。作者认为,崇高没有比富贵再高的了。富有就能使愿望满足,以便拥有财物聚集民众;尊贵能使人顺从自己,以便在天下推行自己的主张,这二者都是前代君王所珍重的,关系到全社会,不应该排斥它。这段论述富有与尊贵效应的话,《诘难》作者把富贵看得如此崇高,如此神通广大,是在宣扬富贵“至高无尚论”,“君王特有论”。因为富有与尊贵是关系全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大问题,连老百姓都是梦寐以求的事情,又何止是君王的专利呢?再说按照惯例,富有了还想富有,没有满足的时候,凭富有的财物,“聚集来的民众”是皆从利来,又皆从利往的乌合之众,这些人只能同富贵,不能同患难。尊贵也不能完全“使别人顺从自己”,如果恃尊贵推行自己的主张“强迫别人服从”,岂不成了压制民主,一人说了算的强权政治了吗?岂不变成了“富有了一切都有”、“尊贵了一切都尊贵”的“一点论”、“一言堂”了吗?因此,围绕富有与尊贵,《答难》作者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意见。

1.守法为贵,自食为富怎样才算富贵?富贵的标准是什么?《答难》在回答这个问题时这样说:“奉法循理,不世网,以无罪自尊,以不仕为逸。游心乎道义,偃息乎卑室,恬无,而神气条达,岂须荣华,然后乃贵哉!”“耕而为食,蚕而为衣,衣食周身则余天下财,犹渴者饮河,快然以足,不羡洪流,岂待积敛,然后乃富哉!”这是在说,奉公守法,自由行动,把没有罪过,不入仕为官,不依赖荣耀显赫,不居华屋和精神上的愉悦为尊贵;把种田吃饭,养蚕穿衣视为富有;把衣食满足后的财富视为多余,好像口渴的人饮少量的水就自我满足,不羡慕大江大河一样,哪里是依靠囤积敛财,然后才为富有的呢?这段把“奉公守法,行动自由;种田养蚕,衣食自足。不赖荣耀,精神愉悦;不积敛财,自我满足”视为富贵。实际上是讲了“守法为贵,自食为富”这个主题。遵纪守法,自食其力,身居陋室,不追求荣耀显赫,是因为:“君子之用心若此,盖将以名位为赘瘤,资产为尘土也,安用富贵乎”。这是说具有崇高理想、高尚品德的人,把名誉、地位视为赘物毒瘤,把钱财视为灰尘、污垢,怎么会看重富贵呢?这些人之所以不看重富贵,因为他们能做到:“不以荣华肆志,不以隐约趋俗,混乎于万物并行,不可宠辱,此真有富贵者也”。这是说不因荣耀显赫而放肆情性,不因退隐俭约而随顺庸俗,与自然的万物一样,不加以宠爱与屈辱,这才是真正拥有富贵啊!这些话是在说,身居高位,荣耀显赫之时,要保持谦虚谨慎、廉洁高效,诚恳务实的作风;离职隐退后,保持晚节,不随波逐流。对人对事要和自然界的万物一样,不宠不辱,一视同仁,欢渡晚年。这才是真正拥有富贵。这样把廉洁高效,求真务实,高尚情操和真正拥有富贵溶为一体的论述,折射出作者正直的人格魅力和纯洁的心灵!另外,上述中的“奉法循理,不世网,以无罪自尊,以不仕为逸,游心乎道义,偃息乎卑室”。是道家清虚远世,消极悲观的低调用语,但他们这种奉公守法,淡泊名利的行为准则,才是真正拥有富贵或富贵的含金量最高的真谛。

2.欢乐是富贵的象征 《答难》作者在论述富贵时说:“(若)以大和为至乐,则荣华不足顾也;以恬为至味,则酒色不足钦也。苟得意有地,俗之所乐,皆粪土耳,何足恋哉?”这是说,如果把身体与精神的和谐当做最大的快乐,那么,荣华富贵便不值得一顾。如果把清净淡泊当做最大的滋味,那么,美酒女色便不值得渴求了。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故得志,非轩 冕也;有志乐者,非充屈也,得失无以累之耳”。这就是说,志向得到满足,不是拥有高官的名衔;享受最佳快乐的人,不是欢愉有失节制,而是世间的是非得失,不要累及自己的身体。这种视欢乐为富贵的最大养生理念,是作者一贯的主张和追求,是他热爱大自然脱离官场,隐遁山林,侪身平民的直接原因。最后,作者引用了《老子》“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的一句名言,从而提示出作者内心深层对欢乐和谐,富贵双赢的渴求,给富贵的评判又添上了浓重的一笔。

现代养生认为,欢乐是心情愉悦的外在表现,心情愉悦又是人体脏腑功能和谐运转的反映,人体脏腑功能又决定人的健康状态。因此,欢乐是健康、是富贵的象征,欢乐是长寿的基石。欢乐和谐越来越被养生实践所认同。也只有欢乐和谐的环境,人们才享有健康长寿。

真正的高贵范文第2篇

TVB(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艺人王祖蓝,成功主持了《铁甲无敌奖门人》,后加入《荃加福禄寿》,并带火了这个节目,最近他又来内助阵湖南卫视的《百变大咖秀》,因模仿秀技艺高超而名气大爆。然而王祖蓝是个身高只有162厘米,长相平平,既无背景也无资历的人,对于他的成功,有人认为他是幸运儿,总会遇到贵人,其实不然,跟王祖蓝合作的汪明荃说:“人人都说蓝仔有贵人缘,其实最大的贵人就是他自己,他懂得怎么为自己增值。”

在没有上天赋予的种种幸运时,自己低下头来做自己最大的贵人,默默地为自己增值增光,而不是一味地求助于所谓的贵人,这真的让人意外。自己做自己最大的贵人,达条道路上,会有更大的困难和更多的艰辛吧?确实如此。

王祖蓝无疑是个乐观幽默的人,他的出身和经历却并不逗乐好玩。他来自底层,父亲只是一名水泥车司机,正在他长身体的时候,全家人经常吃最便宜的鱼粉,这似乎影响了他的身高。更艰难的是,王祖蓝刚进演艺学校的第二年,父亲就患癌去世了,养家糊口的重担一下子落在他的肩上。他不想辍学,还想当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在困厄中,他相信只有“品学”这两个字才能拯救他的未来。他一边在专业课上孜孜以求,一边靠配音和去剧组打工来补贴家用,总是在外忙到凌晨才能回家,却不是一头倒到床上便睡着了,而是不忘学习,坚持啃上两个小时的书本才允许自己休息。如此辛苦好像并没有把自己当成“贵人”对待,但很少有人天生就是“贵人”吧?“贵人”的养成更多的是像珍珠的形成,血肉里放着泪水、磨砺、坚韧、不屈和自强,才最终能够金贵起来。王祖蓝说:“我为什么长不到170公分?是因为我长身体的那阵子都用来打工和啃书了,时间都放在长智慧了。”我们不必调侃王祖蓝“浓缩的都是精华”,倒可以动情地发现,王祖蓝的用心用力处竟然全在“长智慧”上,而智慧的得来是多么缓慢和不易,许多年轻人正 看到智慧得来的漫长和煎熬,才一个转身,避重就轻,一味求助于外,如身外之物、身外的贵人和机会等,却不知道让自己最终能够金贵起来的首先是内在,是智慧,是人生经过的故人和故事。从这一点上看,王祖蓝确实是自己最大的贵人。

自己做自己最大的“贵人”,并不是要实现当前人们常说的“高富帅”,而是应有另一种出于自尊、自信、自强的解释:高在学识,富在精神,帅在行动。王祖蓝从一开始就做到这一点了,看似他将自己放得很低,但放得无比踏实,一步一个脚印地为自己增值增光。刚开始他给电影配音,不管工作量有多大,都坚持每次只收6000港元,结果不少导演都慕名前来找他合作。这些导演看似是王祖蓝的贵人,其实还是王祖蓝自己“尊贵”自己的结果,是靠自己难得的实力、品质、精神将对方吸引过来,进行愉快而长久的合作。“贵人”哪里是高高在上、唯我独尊的人呢?王祖蓝在最低处也尊己,而朝高处做人,这正是“贵人”的做法啊。

正因为勤快努力,王祖蓝不但让自己成了“一级荣誉生”,而且没有让家里的任何一个孩子辍学。学成后,他到TVB毛遂自荐,面对对方对他外在形象的犹豫不定,他不卑不亢地进行说服:“观众们也需要心理安慰,我一出场,他们肯定很有成就感,觉得自己好英俊。另外,录用了我,还能把其他男艺人衬托得更加伟岸!”结果果,TVB顺利录用了王祖蓝,不久高层又看中他的潜力,让他做了《铁甲无敌奖门人》的主持。你看,总是王祖蓝先把自己当成了“贵人”,对方也才承认他的宝贵乃至不可或缺。有人要嗵会说,这些难道不是王祖蓝“自我矮化”带来的幸运吗?我们不必争论“贵人”是否就是“高大全”的人,我们只需要承认王祖蓝真实、真诚、真心,对自己有准确定位,能在最低处懂自己、懂他人、懂人生就足够了,这样的智慧难道是人人都具备的吗?

真正的高贵范文第3篇

问题在于什么是“贵族”?“贵族(aristocrats)”在古希腊语中是“最优秀的(aristos)”一词的派生词,意为贤人、大德。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都把贵族定义为道德高尚、情趣高雅和(最后才是)富裕尊贵的人;而对那些富裕尊贵但道德低下者,古希腊人并不称之为贵族,而是称之为寡头(oligarchs)。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看来,贵族与寡头之别就在于:前者维护社会正义,而后者只谋一己私利。

社会不公的受害者要求公正,这是不奇怪的。但倘若一个社会里只有不公正的受害者才要求公正,这个社会还可救药吗?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之有“贵族”,有为不幸者呐喊的幸运者,实为社稷之福,兆民之庆。

古今中外,但凡尚有活力的社会都能看到这种情况:如俄国的十二月党人,出身贵胄之家而甘为平等理想受苦赴难;痛斥传统的虚无主义者克鲁泡特金公爵和珍爱传统的保守主义者列・托尔斯泰伯爵,主张虽殊而对黑暗现实的抨击如一,出身类同而道德文章的浩然正气更似。在我国,清末出身官宦之家而为共和民主奋斗、民国时出身富贵之门而投身工农革命者,更是史不绝书。这些先贤,无论其“主义”如何,都已超脱了既得利益的藩篱,表现了一种高贵的精神,也就是柏拉图意义上的贵族精神,它是一个社会的精神脊梁,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精华。

真正的高贵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张三丰 贵州平越 福泉山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05.041

前些年,在一次张三丰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一些国外专家学者对张三丰是否到过贵州平越(今福泉市)福泉山修真持怀疑态度。认为“《明史•张三丰传》未载张三丰到过贵州平越,到平越的依据仅是明万历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载张三丰谪戍平越卫,水遁取批文一事,封建迷信,十分荒诞是不可取信的。张三丰在平越福泉山,没有明代官方(地方志)记载,资料是清代以后才大量出现的,张三丰到平越可能为后人杜撰,不是事实。……”当时感觉很是好笑,既然是研究张三丰的专家学者,应该是熟知历史,博学多闻,却如此孤漏寡闻,少见多怪。同时也感到对张三丰的研究还存在一些盲区,特别是一些史料掌握不多,局限性大,不免产生武断。

照这些专家学者的话,研究张三丰,张三丰是仙人,世上没有神仙,岂不是封建迷信了。研究老子,老子也是神仙,也是研究封建迷信,研究张三丰,研究老子,研究道教还有什么意义。历史不等于封建迷信,中国的历史是与宗教分不开的,研究张三丰,要以科学的态度,以历史和文化为基点,取其精华,古为今用。张三丰不仅是我国道教著名人物,武当道派的创始人,他所创立的太极拳,今天世界上已有150余个国家,1q5亿人学太极拳,开展太极健身运动,张三丰在世界的影响,中国难得有几个古人能超过他。

张三丰到平越在福泉山修真一事,先是明嘉靖时期金氏作《仙师外传》提到张三丰在福建作刑曹吏,因犯人越狱获罪,充军贵州平越卫。这一说法为后世部分作者引用,包括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曹学铨的《贵州文物志》、清康熙田雯的《黔书―高真观记》等。《仙师外传》,世传金氏作于嘉靖间,实际上不是作于嘉靖间,因为《仙师外传》中有张三丰来福泉山幻化显形,救活他亲手种植已经枯死五年的桂花树(即回生桂),此事发生在万历十八年(1591),所以,金氏作《仙师外传》时间应在万历十八年后。

万历二十四年(1597),平越新镇道守王恩民得云南巡抚陈用宾捐俸倡修,云南通省官员和黔国公沐昌祚等捐金大修福泉山,以纪念张三丰成仙离平越二百周年。同时王恩民又捐俸令新镇道驻都匀司理李珏、平越卫学博狄烟、丁时良与福泉山住持僧圆澄共同整理张三丰在福泉山高真观留下的丹经诗诀、诗词歌赋、对联题额,收集了前人今人题咏,高真观所有建筑匾额对联及近年异事等汇集成《张仙遗事》,以福泉山之名刊刻行世。《张仙遗事》是全国第一部张三丰专著,书中明确提出张三丰是至云南晤弟子沈万三,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返襄汉途经平越,见平越福泉山山形奇绝,遂于高真观后隙地筑亭“昼则闭户静坐,夜则朝礼北斗”“朝真礼斗,候诏飞升”,于建文元年(1399)正月十四日仙成离去,即世传张三丰“武当山得道,福泉山成仙”。平越人将每年的正月十四当作张三丰成仙节来庆祝,六百年从未间断,一直到解放前才停止。

《张仙遗事》是官方与学者僧人合著,应该是可信的。另据《沈氏族谱》载,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始祖沈万三与张三丰一道,在平越卫福泉山修练,次年病故,寿88岁,葬于福泉山。百年后,弘治元年(1488)回禄大修福泉山,十年(1498)其五世孙沈延礼与子沈溥,女沈琼莲至平越福泉山下,将沈万三骨赅迁回长洲周庄,葬于银子浜,亦可佐证张三丰不是充军到平越卫的。

明成化间《平越卫志》、天启间奚荣先《平越府志》20卷、清康熙二年(1663)道守徐宏业聘钱邦岂编纂的《平越府志》20卷已佚失,许多张三丰在平越的资料不可寻觅,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地方志是官方修纂的,现保存的贵州明清、民国所有的《贵州通志》都有张三丰在平越福泉山修真的记载。贵州现存最早的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嘉靖《贵州通志》、万历《贵州通志》、万历贵州巡抚郭子章《黔记》、万历曹学铨《贵州文物志》等这些官方的地方志和私家著作是在张三丰仙成离平越百年至两百年间成书的,都提到张三丰在福泉山修真。张三丰在平越的这些历史记载,应该是可信的。下面列出贵州最早的两部方志中有关张三丰的记载:

一、弘治《贵州图经新志》

贵州宣慰使司儒学教授、叶榆赵瓒编集,四川省峨眉县儒学教谕郡人易弦同编,程番府儒学生员郡人王佐同校,弘治十四年(1501)成书。

卷十二 《平越卫军民指挥使司》

「寺观

高真观,在卫城西南福泉山上,洪武二十二年卫指挥张信建。

「人物

张信,本卫人,居家孝友,W官忠勤,好礼下士,为时所许,后以功封隆平侯。

「仙释

张仙人,不知何许人,以洪武间来寓高真观。与指挥张信善,教信以葬地曰:远远长龙自北来,脉流城右建僧台;前峰凹处堪为V,若葬真泉步玉阶。已而别信,曰武当山再会。信恳留,闭之室中。未久,寂然不知其所往。后信以功封隆平侯,监修武当宫观,果再会其人焉。

注:《贵州图经新志》成书时,张三丰仙成离平越才百零二年,虽然比较简约,但张三丰于明洪武间在福泉山高真观修真是不争的事实。明成化间贵州有《贵州图经》,后世称《旧志》,平越有《平越卫志》,成书时间距张三丰离平越才六七十年,有些见过张仙人的平越人还在世,资料应该要详细些。可惜两部方志均佚失。

二、嘉靖《贵州通志》

贵州按察司副使 谢东山删正,贵州宣慰司训导张道编集,嘉靖三十四年(1555)成书。

《平越卫军民指挥使司》

「寺观

高真观:在卫治南福泉山上,洪武二十二年(1389)指挥张信建。层台突起,下控曲江,后有张仙浴澡处,因名福泉楼。弘治戊申(1487年)重建。

贵州总兵杨仁诗:

真玄奇观枕崇岗,

L日登临喜欲狂。

拜斗亭前山似画,

浴仙池内水如汤。

隆平虎变风流远,

嘉靖龙飞景运昌。

落落壮怀增感慨,

倚天长剑吐寒光。

郡人刘良贵诗:

石乱溪中水,天空郭外山。

高飞鸟倦,洞古伏犀间。

极目临穷攘,狂歌动笑颜。

断桥梅影瘦,人立画图间。

「宫楼

礼斗亭:在高真观内,乃仙人张三丰礼斗处也。

铜仁知府魏文相诗:

仙真胜迹古城隈,

礼斗亭空罩碧笞。

云散玉泉龙已化,

风清松谷鹤重来。

大还岁月浑无恙,

瀹谢乾坤任灰劫。

我欲志机学蝉蜕,

丹岩倚栏独徘徊。

兵备副使赵之屏诗:

飞湍正抱游仙台,

松秋闲云日日来。

老我百年还海岳,

梦君几时到蓬莱。

钟声初断僧归竹,

酒兴半狂月上梅。

急送子规新舌软,

边城岁暮起人哀。

「坊表

隆平侯坊:在城南门,为隆平侯张信建。

郧国公坊:在城南一里,为隆平侯、郧国公张信建。

「丘墓

隆平侯母墓:羽士张三丰点葬,在城南一里,即张信之母也。

「人物

张信:本卫人,居家孝友,W官忠勤,好礼下士,为时所重,后以功封隆平侯。

「仙释

张三丰,不知何许人,以洪武间来寓高真观,与指挥张信善,卜以吉地于城南月山寺右,曰此地葬后必有封侯之贵,世禄之荣。后信果以奇功封隆平侯,奉命监修武当山。偶逢三丰,顷尔莫之所往。遗有本卫地脉诗五首。

远远长龙自北来,

脉流城右建僧台。

前峰凹处堪为V,

若葬真泉步玉阶。

原注:此即隆平侯张信葬母处,有验。

离却蟠龙二里余,

其形宛若下江猪。

肘后尾前堪作穴,

角间姓者佩金鱼。

原注:此即参议杨遵葬祖处(即建文时平越卫指挥杨宦),有验。

飞凤投江穴在头,

龙泉虎嶂两朝流。

东隅宾列连峰秀,

阴穴阳居万里侯。

原注:此即犀牛洞隆平侯葬父处,有验。

金峰挂帐锦峰堆,

帐下清流三复归。

识此这条沟上穴,

女殷男贵秉权威。

不前不后只于中,

也没堆峦也没峰。

坦坦四阳平落地,

若能葬此位三公。

原注:以上两穴至今未有识之者。

「题咏

王木(正德时人)福泉楼

夜树高寒报早秋,

灯前儒腐动新愁。

频年作客江湖者,

莫上荆南百尺楼。

赵之屏(嘉靖兵备副使)高真观

山寒石欲坠,雪冷路何频。

破洞穿迂谷,扪萝度绝嶙。

夷居伏圣主,久客弃吾亲。

岁暮情空切,天涯得近春。

张三丰仙成离平越两百年的万历时期,史料逐渐丰富,由于张三丰的名气越来越大,越来越被朝廷重视和民众熟悉。贵州官方对张三丰的重视,平越人对张三丰爱护,这一时期的官方和私家著作对张仙有了更详细的了解和认识。对张三丰到福泉山修真出现了两种说法,一是以平越福泉山《张仙遗事》、万历《贵州通志》、贵州巡抚郭子章《黔记》为主的张三丰是从云南回襄汉途经平越,见福泉山山形奇绝,于高真观后筑亭礼斗,仙成离平越的。另一种是金氏的《仙师外传》、沈德符《万历野获编》、曹学铨《贵州文物志》为主的说张三丰是因犯人劫狱获罪充军平越的。两种说法均为后世引用,我们认同第一种说法,即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从云南回襄汉,途经平越,见福泉山山形奇绝,气灵境幽,遂于高真观后隙地筑茅为亭,昼则闭户静坐,夜则朝礼北斗,朝真礼斗,修诏飞升,于建文元年(1399)仙成离平越,不知所终。其后的万历、天启、崇祯三朝的官方通志和私家著述,说明了张三丰“武当山得道,福泉山成仙”。

真正的高贵范文第5篇

其实这一点也不希奇,因为西方所崇尚的贵族精神不是爆发户精神,它从不同平民的精神对立,更不意味着养尊处优、悠闲奢华的生活,而是一种以荣誉、责任、勇气、自律等一系列价值为核心的先锋精神。

富与贵不是一回事

世界著名的贵族学校要实行如此严格和艰苦的军事化训练,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律精神。真正的贵族一定是富于自制力,一定是有强大精神力量的,而这种精神力量需要从小加以培养。

伊顿公学也确实用这种方式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的人物,比如打败拿破仑的那个威灵顿将军,就是伊顿公学的高材生。威灵顿是世界军事史上非常有名的人物,他在和拿破仑进行决战的时候,曾经留下过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当时他冒着炮火在前线观察敌情,他的参谋人员多次劝他早点撤下去,因为前线太危险,可是威灵顿就是不动,参谋人员只好问他,您万一阵亡了有什么遗言?威灵顿头也不回地说,“告诉他们,我的遗言就是像我一样站在这里。”

我们现在大部分中国人所理解的贵族生活就是住别墅、买宾利车、打高尔夫,就是挥金如土、花天酒地,就是对人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实际上,这不是贵族精神,这是暴发户精神。在我们中国人的概念中,贵族学校就应该享受贵族般的条件,有贵族样的生活。

但是英国贵族学校的学生睡的是硬板床,吃的是粗茶淡饭,每天还要经过非常艰苦严格的训练,这甚至比平民学校还要辛苦。在大多数中国人的意识里,富与贵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区别。但事实上这是两回事儿。富是物质的,贵是精神的。

贵族精神,首先就意味着这个人要自制,要克己,要奉献自己,服务国家。英国的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毫无疑问是贵族。

英国皇室把他们送到陆军军官学校去进行学习。毕业后,哈里王子还被派到阿富汗前线,做一名机。英国皇室知道哈里王子身份的高贵,也知道前线的危险。但是他们公认为国家奉献自己、承担风险是贵族的本职,或者说是本分所在,是理所当然的。

英国二战的时候有一张照片流传得非常广,当时的英国国王爱德华到伦敦的贫民窟进行视察,他站在一个东倒西歪的房子门口,对里面一贫如洗的老太太说:“请问我可以进来吗?”这体现了对底层人的一种尊重,而真正的贵族是懂得尊重别人的。

1910年10月28日,一位83岁高龄的老人,为了拯救备受煎熬一生的灵魂,决意把所有的家产分给穷人,随后他离开自己辽阔的庄园出走了,带着聂赫留朵夫式的忏悔,最终像流浪汉一样死在一个荒芜的小车站……他就是俄国伟大的作家托尔斯泰。多年后,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在评价托尔斯泰时这样感慨道:“这种没有光彩的卑微的最后命运无损他的伟大……如果他不是为我们这些人去承受苦难,那么列夫・托尔斯泰就不可能像今天这样属于全人类……”

这几位主人公尽管命运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贵族。

贵族代表了尊严和品行

西方直到十八世纪,贵族依然是主流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直到今天,英国仍然保留着贵族的爵位、封号。(中国的贵族阶层早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就整体消失了。)当西方的贵族社会转入到平民社会之后,资产阶级并没有掀起否定、批判贵族文化的精神浪潮,相反的,把自己的子女送到贵族学校去学习,买贵族的纹饰、徽章,买贵族的头衔,想全方位继承贵族的衣钵。我国著名报人储安平在《英国采风录》中说过,英国的贵族制度之所以能延续至今,是因为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英国的老百姓普遍认为,贵族精神代表了一种尊严,一种高超的品行。

西方中世纪的战争好多跟中国春秋战争非常相似,战场上是对手,下了战场仍然还是朋友。所以那个时候的好多战争,在今天看来就有点像小孩子过家家一样。

公元前1135年,英国国王亨利一世去世了,他的外甥斯蒂芬和他的外孙亨利二世都认为自己有权继承英国王位。斯蒂芬本身在英国,就捷足先登,抢先登上了王位;亨利二世在欧洲大陆,听到这个消息后愤愤不平,在欧洲大陆组织了一支雇佣军前来攻打斯蒂芬。那个时候亨利二世很年轻,经验不足,出兵的时候没有很好的筹划,所以大兵千里迢迢开到了英伦三岛,一上岸就发现钱已花光了,没粮食了。

怎么办呢?这个时候亨利二世做出了一个咱们中国人绝对想不到的选择,给对手斯蒂芬写了封求援信,说我出征准备不周,没了粮草,您能不能给我点接济,让我把这些雇佣军遣散回欧洲。斯蒂芬居然慷慨解囊,给了亨利二世一笔钱。可后来亨利二世竟然第二次发动了同样的战争来争夺王位。

人家当初接济你,你现在又杀回来了,这在中国人看来是忘恩负义。欧洲的贵族认为对手的宽容是理所当然的,该竞争的还是要接着竞争。所以过了几年之后,亨利二世再次率领大军,卷土重来。这时他年龄大了羽翼已丰,所以在战场上打败了斯蒂芬。虽然他取得了胜利,但结果却很有意思。他和斯蒂芬签订了一个条约,就是这王位还是由斯蒂芬来做,把亨利二世立为太子,一旦斯蒂芬百年之后,由亨利二世来继承王位。

在一般人眼中,好不容易打赢了,却只得了接班人的名义,好像不值得。按照中国皇位争夺,非杀个你死我活不可。另外还有一场战争也非常有戏剧性。

英国爱德华三世两个儿子兰开斯特公爵和约克公爵的后代,他们都对英国王位感兴趣,于是两个家族间发起了一场内战。战争的结局竟然是不打不成交,两大家族后来打出了感情,互通了婚姻,兰开斯特家族的亨利七世娶了约克家族的伊丽莎白。联姻之后,约克和兰开斯特两大家族宣告合并,开创了都铎王朝。

在欧洲的政治中,有一个特殊传统,就是一个国王,即使是被从王位上下来,也会受到必要的礼遇,这也是骑士精神的一种体现。所以在欧洲的权力斗争中,很少有像中国那种斩草除根的想法。

要竞争更要有风度

欧洲的贵族宁可承担养虎为患的后果也不愿意丧失自己的风度。1688年时候,威廉三世攻打詹姆斯二世。威廉三世是詹姆斯二世的女婿,但他觉得这个王位应该是属于自己的,所以从詹姆斯二世手中夺取了英国王位,把自己的岳父给俘虏了。他把自己的岳父关在靠近海边的一座城堡里,同时在城堡靠海那一侧给他留了一条小船。詹姆斯二世心领神会,就坐着这条小船逃到了欧洲。

第二年,詹姆斯二世组织了一支雇佣军想重新夺回自己的王位。这时威廉三世正在组织和法国进行一场战争,他一看自己岳父卷土重来,不得不腾出一只手来对付自己的岳父。最后虽把詹姆斯二世打跑了,但在英法战争中却遭到惨败。

正如荷兰史学家约翰・赫伊津哈所说的,“火药的传入虽然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但是中世纪骑士所体现的,并且被理想化的骑士精神,却在近代西方文化中得以保留”。这种骑士精神实际上就是贵族精神的一部分,它作为一种道德理想,对西方人的民族性格有着长久的影响。

西方进入平民社会之后,贵族之间网开一面的传统在高层政治中还依然得以保留。比如在美国南北战争中,南方军即将面临失败,军官中有人提议化整为零分散到老百姓家里,进入山区打游击战。但当时南军最高统帅罗伯特・李将军却不同意,他说:“战争是军人的职业,我们要是这样做,就等于把战争的责任推给了无辜的老百姓。我虽然算不上一个优秀的军人,但我绝不会同意这样做,如果能用自己的生命换来南方老百姓的安宁,我宁愿作为战争犯被处死。”

他的对手是大家熟知的林肯,林肯总统同样表现出宽宏大量的贵族风度。本来他确实应该按照军法对罗伯特・李进行处置,但是他认为南北之间的仇恨宜解不宜结,所以他对李将军说,您也到了退休年龄了,就告老还乡吧。于是,李将军就以这种方式光荣退休,回到自己的庄园,撰写回忆录去了。

贵族精神有很多还不为我们所理解,比方说,贵族精神当中的低调。洛克菲勒帝国,那个小洛克菲勒在上大学的时候,过的是贫穷的生活,自己烫裤子,自己缝纽扣,不抽烟,不喝酒,不随便到剧院去看电影,和他爸爸一样,把每一笔开支都记在小本子上。这些人看起来很节约,但是并不小气,因为在面向社会进行捐赠的时候,都非常慷慨。比如咱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比尔・盖茨,后来把他名下所有的财产全都捐给了社会。看既节约又慷慨,这也是贵族精神非常可取的一部分。

这种精神,从一个角度来看是慷慨,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解读,也可以说是一种担当精神,一种社会责任感。所以在今天西方社会的主流意识当中,最让我们感动的就是这种无处不在的担当精神。

比如西方的航海业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当一艘船遇到危险要沉没的时候,船长肯定是最后一个离开的,或有的船长干脆选择和船一起沉没,这就是从贵族精神延续下来的一种承担精神。

在电影《泰坦尼克号》中,船即将沉没的时候,船长走进了船长室,选择了和船共存亡,这就是一种担当精神。

这是对贵族精神的最好的诠释,它告诉我们,有一种死比平凡的生更伟大。

贵族精神的实质

储安平在其《英国采风录》中记述了他对英国贵族和贵族社会的观察,他说:“凡是一个真正的贵族绅士,他们都看不起金钱……英国人以为一个真正的贵族绅士是一个真正高贵的人,正直、不偏私、不畏难、甚至能为了他人而牺牲自己,他不仅仅是一个有荣誉的、而且是一个有良知的人。”用当年法国政治学家托克维尔的话来说:贵族精神的实质是荣誉。

贵族精神跟物质条件,有的时候可以说没有什么关系。就像当年张爱玲所说的,旧上海公寓里的那个电梯工,一定要衣冠楚楚,领带打得整整齐齐,才肯出来给顾客开电梯,这也体现了一种贵族风度。还比如许纪霖教授所说的,有一个下岗的三轮车夫,靠自己蹬三轮车的微薄收入,养活了几十个孤儿,一个一个送他们去上学,我们也可以说,这个人具有一定的贵族精神。所以说,贵族精神说离我们远也远,说离我们近也很近,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精神贵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