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普通网站设计

普通网站设计

普通网站设计

普通网站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数据库;网站;JSP;JDBC

随着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信息网站及数据库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应用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信息网站和数据库的建设,既建设了信息资源,也提高了信息网络研究和开发的技术水平。尤其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高速网络的迅速普及,建设计算机科普网站有利于宣传计算机科普知识,加强人们对计算机的认识,使人们对计算机的发展有一定的了解,并对计算机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加以解决,正是认识到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为了推动计算机的广泛使用,给大家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以满足大家对计算机知识的了解,因此,迫切需要开发一个实用效率的计算机科普网站。

计算机科普网站的开发是为了使人们在使用计算机的同时能够了解计算机的相关知识,知道计算机的最新发展动态,同时对计算机硬件有一定的了解,以及在使用过程的出现的问题加以解决。以促进计算机的使用和发展,普及计算机相关知识。

计算机科普网站主要具备以下3个特点:为网友提供一个了解计算机知识的平台,能够得知计算机相关的最新动态,以及解决在使用计算机时遇到的相关问题。

1.网站开发关键技术介绍

本网站采用的开发模式为JSP(Java Server Pages)+MySQL,通过JDBC连接数据库,并用CSS样式来定义网站整体风格。并通过tomcat进行运行。

JSP是Sun公司推出的新一代网站开发语言,可以在Serverlet和JavaBean的支持下,完成功能强大的站点程序。MySQL是一个小型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由于其体积小、速度快、总体拥有成本低,尤其是开放源码这一特点,许多中小型网站为了降低网站总体拥有成本而选择了MySQL作为网站数据库。JDBC(Java Data Base Connectivity,java数据库连接)是一种用于执行SQL语句的Java API,可以为多种关系数据库提供统一访问,它由一组用Java语言编写的类和接口组成。JDBC为工具/数据库开发人员提供了一个标准的API,据此可以构建更高级的工具和接口,使数据库开发人员能够用纯 Java API 编写数据库应用程序。

为了存储网站上的各种信息,以及添加新信息。在Mysql上创建一个名为kepu的数据库,并在该数据库中创建科普留言表(bbs)动态数据存储表(news),管理员数据表(admin)。

科普留言表用于存放网站中游客的留言,包括留言编号、留言内容、回复内容、留言发表时间等信息,其中留言编号是主键。

动态数据存储表用于存放网站上的信息,包括信息类型、信息编号、信息名称、信息内容、发表日期等信息,其中主键是信息编号。

管理员数据表(admin)用于存放管理员的信息,包括用户编号、用户名、用户密码等,其中主键是用户编号。

2.网站功能具体分析

当用户登陆科普网站前台界面时,用户可以直接在主页查看科普网站的政策法规,也可以进入科普动态查看最新科普新闻,但不能修改相关信息,只有管理员可以进入后台管理对科普网站相关信息进行修改,用户还能进入科普试题,进行科普测验,在展览馆中有关于计算机软硬件的相关介绍,科普人物中还有对IT精英的介绍,用户进入科普留言版,无需注册就可以进行留言,还能对别人的留言进行回复。

3.功能模块设计

3.1网站首页设计

用户进入网站,首先看到的是网站首页。其功能主要有政策法规、科普动态、科普人物、科普试题、展览馆、科普留言等。

3.2政策法规

用户进入首页时,显示政策法规内容,用户可以点击政策法规的相关内容,还可以直接点击“查看更多”,可以查看更多的内容。

3.3科普动态

科普动态包括:科普新闻和科普技巧。

3.4科普留言

用户进入科普留言页面,可以发表新的留言,以及回复别人的留言。

3.5科普人物

用户查看科普人物是显示的是静态页面,主要用于介绍IT界的精英人士。

3.6科普试题

本界面采用静态页面,用户可以查看科普试题,还能对其进行解答,后面附有试题答案。

3.7展览馆

本界面采用静态页面,用户可以查看计算机硬件资料。

3.8管理员管理

当管理员登陆网站后台以后,可以对政策法规、科普动态、科普留言进行管理;还能够信息。

参考文献:

[1]李芝兴.Java程序设计之网络编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3

普通网站设计范文第2篇

现代意义的网络指的是用通信线路和通信设备将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多台自治计算机系统互相连接起来,按照共同的网络协议,共享硬件、软件,最终实现资源共享的系统。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网络是指专门用来进行气象科普教育和开展气象科技活动的现代网络系统。该网络的使用既是校园气象科普教育一种与时俱进的崭新手段,更是校园气象科普教育进入现代化发展的一个标志。

1 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网络的诞生与兴起

现代意义的网络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完善成熟于20世纪90年代。网络的诞生是人类继语言产生、文字发明、印刷术出现和无线电技术应用以后出现的人类信息传播史上的第五次革命。它的意义在于为人类各种信息传播提供最便捷、最迅速、最巨量的通道。这条信息传播通道的诞生问世,为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学等各领域的进步发展产生了非同凡响的作用与效益。

我国校园气象科普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气象站进入校园也有90多年的历史。但在20世纪90年代前,我国校园所使用运转的都是地面气象人工观测站。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种自动观测无线传输的地面气象自动观测仪器进入气象部门台站使用,并建立了业务性自动观测网。此后,我国便有学校将这种仪器引入校园,开展气象科普教育和气象科技活动,并组成校园气象科普教育和气象科技活动网络。

1.1 GLOBE计划在我国

1994年,当网络刚刚兴起的时候,该年4月22日,在全球范围内发起了一个旨在“有益于环境的全球性观测与学习计划”(简称GLOBE计划),该计划的核心是参与学校通过一套专用的观测设备,将当地所观测到的气温、温度、大气压、降水等气象要素,直接通过Internet网络,把数据发送到处理中心,为志愿者们对全球气候的研究提供具体的数据。1996年4月22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等四所学校率先加入该计划,到2000年4月,我国已经有56所学校成为GLOBE计划成员单位。GLOBE计划,给我国校园气象网络科普吹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

1.2 台北市校园气象台

饱受台风暴雨等气象灾害侵袭的台湾地区,受到GLOBE计划的启发,为了在中小学生中普及气象科学知识,从小培养学生防灾减灾意识,探究掌握大气变化规律,在台北市教育局的统一筹划下,于2003年12月在台北市教育局所辖的60所中小学内统一安装了地面气象自动观测仪器,并组成“台北市校园气象台”。2006年7月,桃园市也有21所学校建立了校园自动气象站,并与台北市共同连接成“台湾校园气象网”。这些密集的自动站,组成严密的天气监测网络,记录着台北市长期的气候变化,提供学校本位及在地性探索,并开展系列校园气象科普教育和气象科技活动,这是我国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网络诞生之始。

1.3 香港联校气象网

2004年,我国香港地区的学校,由新界翁佑中学牵头,组织了30多所中小学建立了校园气象自动站。到了2007年,在香港天文台和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物理系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又发起创立了“社区天气资讯网络”的香港Co-WIN天气网,参加成员有100多个。这是继“台湾校园气象台”后的第二张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网络。

1.4 中小学校园气象站

2005年10月,浙江省温州市第十四中学任咏夏老师为探索校园气象科普教育,前往香港天文台和新界翁佑中学访问学习,回来后筹备建立“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网络,并于2006年6月创建了“中小学校园气象站”网站。2010年,“中小学校园气象站”网迁址到浙江省岱山县秀山小学,由该校的网络管理员兼校园气象科普教育辅导员邱良川老师负责硬件的管理和信息维护。网站运转数年,每年都有数万点击率。这是我国第一个也是唯一由个人出资建立的一个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网络。

1.5 北京气象科普网

2007年年初,由北京市气象局牵头,在北京市海淀区8所中小学安装了校园气象自动站,后来逐渐扩展到十几所学校,并依照台湾、香港的模式把这些自动站的数据统一传输到“北京气象科普网”上,这是我国内地形成的第一个校园气象网。

1.6 岱山校园气象信息网

2007年年底,浙江省岱山县秀山小学红领巾气象站增添了一套气象自动站。自动站可以收集十多个气象要素,这些数据通过“校园气象信息网”同步传送到网上,为全校师生及其他气象爱好者研究气象提供了准确翔实的气象数据。

1.7 无锡校园气象网

2009年,江苏省无锡市教育局电化教育馆在创建“感知生长”和“感知中国”传感网络的同时,为了便于探究植物生长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在全市20多所中小学安装了气象自动站,并把各校的气象数据集中发送到“果实网”上供大家分享。

1.8 校园气象网

2011年7月,中国气象局公共服务中心为推进全国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为全国中小学的气象科普教育提供平台创设窗口,创办了“校园气象网”。这是我国第一个由国家政府部门设立的全国性的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网络。

1.9 中小学校园气象网

2012年5月,浙江省气象学会为推动全省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的迅速发展,以邱良川老师管理的“中小学校园气象站”为基础,改名为“中小学校园气象网”,作为于该月成立的“浙江省气象学会校园气象协会”的公网。这是我国首家省级单位政府部门设立的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网络。

2 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网络的分类与作用

我国迅速发展起来的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网络,就功能而言,大致可以分为观测、科普等各种不同类型,在校园气象科普教育中能够发挥各种不同的作用。

2.1 校园气象观测网

校园气象观测网是由数台自动气象观测仪器与上位计算机链接而成的网络。该网主要由具备自动气象仪器的学校,把自动气象站得到的气象要素,通过计算机的处理,并运用软件把数据通过记录、输送、存储、统计、整理等功能,实时地在网站上显示,它可以为课堂教学、科学探究、科技活动以及学习研究提供历史或实时测量数据。它的作用就是为成员单位存储和整理教学与科技活动所需要的历史气象要素数据和实时观测资料,如“台湾校园气象台”和香港“社区天气资讯网络”等,都具有这种功能作用。

2.2 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网

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网是一个独立的校园气象科普教育载体与平台。其不具备观测、记录气象要素的功能,但可将气象科普教育内容,展示在无限的空间,任意地方的任何一台计算机都可以翻开它的书页,浏览它的内容资料。它不但有常见的文字资料,还有图片、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它的作用就是为从事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的单位提供最新信息和深度探究的结果,交流各学校在校园气象科普领域所开展的经验与方法,如“校园气象网”“中小学校园气象网”等。

2.3 校园气象科普栏目

校园气象科普栏目是某学校或教育机构开辟在自己单位网页上的一个窗口。内记载本校或本单位气象科普教育的总体态势,目的是宣传、彰显本单位的发展状况和成绩,同时可以展示交流学校的教育成果和学生的科技作品,如浙江省岱山县秀山小学的校园气象信息网。

3 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网络的发展思路

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网络在校园气象科普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相对于传统的平面媒体来说,网络科普的一大特点是它的时效性。它没有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可以把即时发生的事件通过网络的,迅速传递到世界各地。特别是关系到人们生活与生命财产的气象灾害性事件,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气象信息站,随时了解当地乃至世界各地的天气情况,便于及时地安排工作与生活。在灾害性天气即将发生时,可以迅速作出应对措施。

目前我国的这种自动气象站分布还不平衡,人们对解读天气网站中气象信息的能力还有所局限,这就需要我们在这方面有所投入,加大气象科学技术普及的力度和速度。

其次,网络科普的另一个特点是传播的广泛性。据官方不完全统计,到2012年年底,我国现有网民5.64亿,其数量可以与电视观众相媲美,而网络信息涵盖量却是电视节目无法比拟的。特别是青少年人群的上网比例又远远高于普通的人群,而校园气象的科普又集中在青少年这一人群中。综上所述,我国现阶段的校园气象网络还远未达到普及。大力发展校园气象科普宣传的网站,让广大在校的青少年学生更多地了解气象知识,宣传和推广气象知识,还有待于有关部门进一步去开拓发展。

其三,网络科普有别于其他科普手段的最明显特点是互动参与。而这一特点也正好符合了当代广大青少年不愿意被动接受外来的信息、勇于个性张扬、积极表现的生理特征。通过网络的反馈和双边互动,能够及时地了解和掌握气象科普的成绩与效果。但目前具有互动功能的,能够举办参与性的知识竞赛、征文比赛、网络调查类的网站很少。如果能够增加一部分参与性、互动性强的网站,无疑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4 结束语

纵观我国校园气象站,其有着悠久的历史。网络气象站与时俱进,跟上了历史的潮流,在宣传和普及校园气象知识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目前所做的还仅仅是开始,发展的步子还不平衡,普及的面也还很不够,形式也不够丰富。这也给以后的工作留下了一个发展的空间,有待于我们去进一步努力填补。

参考文献

[1]任咏夏.浅谈校园气象科普平台的构建[C]//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论坛暨第十八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2011.

[2]董松乔.你也可以是气象权威:校园气象台与探究式学习[J].网络科技时代,2008(5):72-75.

普通网站设计范文第3篇

一、增强人大制度功能:人大在线的必要性

议会是现代民主社会的一个重要支柱,对于推进和增强民主意义非凡。从制度视角来看,议会制定法律,讨论并设立政治优先事项,分配资源,代表不同的选民和政党并且监督政府行政机关,是讨论公共政策和推进建立共识的一个主要论坛[2]。现代议会的功能是多样的,包括冲突解决、教育、立法、代表、监督、合法化等,其中立法、代表和监督普遍被认为是议会三大核心功能。那么,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议会与飞速发展的信息通讯技术(ITCs)又会呈现怎样的关系呢?换句话说,以因特网为代表的信息通讯技术,会给人大制度功能的发挥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议会事务研究专家科勒曼等指出,代议制民主的成功运作需要信息有效地、多维度地流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没有信息任何形式的民主都不可能存在。因此,数码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结合所产生的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必定给代议制民主的运作带来深刻的影响[3]。数码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够改变议会及其议员与公民、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方式(见表1)。

表1:信息通讯工具与沟通技术比较

具体来说,以因特网为代表的信息和通讯工具对代议制功能发挥的巨大潜力,主要是通过信息沟通、信息传播和信息管理三大过程产生的[4]。概括起来,议会的功能可以做如下理解(见表2)。

表2:议会的多重功能

针对议会的多重功能,信息沟通、信息传播和信息管理三大过程在不同程度都能影响着议会的每一个功能。比如,信息管理过程,对于立法和监督的功能就十分重要,而与代表功能则不甚相关。信息沟通过程对于代表功能尤其重要,信息传播过程对于教育功能则尤其关键。三大过程发挥作用的过程,能够整合用于议会功能运作相关的信息和通讯技术(见表3)。

表3:应用每个信息通讯技术过程的议会工具

此外,这三个过程能够自然地发生重叠并会卷入各种类型的行动者。这些行动者不仅包括议员和公民,还包括政党、议会党团、政府成员、文官、议会职员、压力集团以及其他相关组织。可以说,因特网以其可获得的信息的形式为代议制运作提供了大量财富,这些财富可以任意被获取而不是被简单予以管理。通过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栏、讨论组和电子论坛,因特网为公民、议会和政府间高水平互动建立了广阔的前景[5]。所以总体来说,我们可以认为,以因特网为代表的信息和通讯技术,为克服代议制运作的一些制度性约束和障碍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为电子民主的深入拓展奠定了强大的推动力和技术支撑。现代民主政治的运作,没有理由不将以因特网为主体的信息和通讯技术工具纳入创新建设范畴,议会上网实现全程在线,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在网络时代议会建立一个议会的网站虽然并不能解决民主的所有问题,但是否拥有一个独立的议会网站,是衡量议会能否充分发挥其多重功能的一个起码标准。对此,国内研究电子人大的学者也是有共鸣的,他们也指出电子人大的重点是“人大”形态的网络化,即互联网上的人大[6]。可见,实现人大在线已经是一项刻不容缓的民主政治建设要求。

二、数据获得方法

作为一个关于地方人大在线状况的初步研究,我们的实证研究只关心一个问题:即一个地方有无一个独立的人大网站?有则计为1,否则为0。我们分别考察了省级、地市级、市区县级的地方人大网站设置情况,并计算在线人大占地方人大总数的比重。我们采用如下的方法获得数据。首先,我们进入“政典网”(http://.cn/main/home/main.php)“全国各地人大机关”页面,那里分省列出全国各省、地级市、自治州、县、县级市和市辖区的名称。其中,有的地方名称处于高亮状况,即“政典网”提供的地方人大网站链接。对于这些高亮的地方,我们一一打开,确保它们能够把我们导引到目前正活跃的地方人大网站。我们的搜索表明,“政典网”提供的地方人大网页链接,绝大多数都能打开。对于这些地方,我们赋值为1;对于那些打不开链接的高亮地方,我们经过反复确认表明确实没有网站的赋值为0。对于那些在“政典网”上没有高亮的地方,我们利用百度和谷歌逐一进行关键词搜索,搜索的关键词一般为“XX地方(省、自治区、直辖市、地级市、盟、自治州、地区)、县、县级市或区人大网”。搜索发现有地方人大网站的赋值为1,否则为0。搜索于2012年3月2日到10日进行,共有五位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本科生参加了这项工作。

三、中国地方人大在线情况概貌

根据我们对搜索结果的统计,得如表4所示地方人大在线分布状况。省级人大普遍已经建立了自己的门户网站,只有例外,总体在线比重为96.77%。地市级人大层面,剔除4个直辖市,可以得到332个,在线人大总数253个,总体在线比重为76.20%,平均在线比重为71.73%。其中辽宁、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贵州7个省的地级市人大全部上网,在线率最低的省份仍是,全省没有一个地市级人大在线,其次是青海,只有1个地级人大实现了上网,在线比重为12.50%。区县级人大层面,得到人大总数2841,在线数为693,总体在线比重24.39%,平均在线比重28.48%。区县人大在线率最高省份是上海100%,最低省份为1.35%。

表4:中国地方人大在线情况统计概况

注:“在线”指人大机构有无一个独立的网站;省级1表示在线,0表示不在线;北京、天津、上海、重庆4个直辖市只统计其区县级人大情况。2012年3月2日~10日上网查询获得数据。

四、县级人大在线差异决定因素的解释

由上述描述统计可知,地市级人大在线情况相对比较乐观,目前平均在线率已达71.73%。我们将集中探讨县级人大的在线状况。通过表4可以发现,县级人大在线比重差异较大,最高的为100%,最低的为1.35%。那么如何解释这种差异呢?

总体来说,可以把影响人大是否在线的因素划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包括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网络普及程度、信息技术人才规模、受教育水平等,而内部因素包括上级领导对人大网站建设重视程度、上级人大网站建设质量等。为此,我们使用普通最小平方法多元回归模型(OLS)来进行分析,模型的分析单位为省级行政区,因变量为区县级人大在线率,用各省份中的在线区县人大数除以区县人大总数得出。纳入回归模型的自变量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人均GDP,即地方国内生产总值除以人口总数,我们可以假设,地方人均GDP越大,分配给人大的资金可能也会越多,一定程度上会促进人大信息化的建设。(2)网民普及率,即地方因特网用户数除以人口总户数。我们有理由期待,网民普及率越高的地方,网名对于一个人大网站建设的需求也会增大,人大网站建设的压力与动力也会增大。(3)在校生比重,即地方在校大学生除以总人口数,这个指标用来测量地方人口素质,我们假设地方人口素质越高,人大在线可能性也越高。(4)信息技术人员就业比重,即地方信息技术行业人员从业占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总数比。地方人大网站建设是一个信息化逐步推进的过程,客观上需要大量的信息技术人才,如果一个地方信息技术人才规模越大,则有理由假设该地方人大网站设置率也会越高。(5)人大网站质量指数。该指标来源于张光对中国省级人大门户网站建设的研究,该文从人大的代表、立法和监督三大功能(11项指标)和网站有无及活跃度等维度,对省级人大门户网站质量进行评估,从而得出了各省级人大网站质量的打分和排行(张光,2012)。我们姑且称这一评估结果为人大网站质量指数,该指数在作者的分析模型中是因变量,而在我们这里则是一个自变量,考察省级人大网站建设质量对于区县级人大在线是否会有影响。各变量描述性分析可参见表5。

表5:变量描述性分析

六个变量的二元相关分析(表6)表明,区县人大在线比重与网民普及率、信息行业从业比和省级人大网站质量指数呈正相关,且与网民普及率的相关系数为最高,与人均GDP和在校生比重无关。人均GDP与在校生比重相关系数高达0.825,为避免多重共线性需要分别进入模型。其他自变量的相关系数最高的为信息行业从业比与网民普及率0.606,属于在统计学检验规则的要求之内。

表6:变量相关分析

表7报告了我们的模型结果。三个模型的拟合优度均在0.500以上,表示引入的自变量能够解释区县级人大在线率近51%的差异。模型1中,引入网民普及率、信息技术人才从业比和省人大网站质量指数三个变量,网民普及率和省人大网站质量指数分别通过0.01和0.1显著水平检验。具体来说,网民普及率每增加一个标准差,区县级人大在线率就相应增加0.511个标准差;省人大网站质量指数每增加一个标准差,区县级人大在线率就相应增加0.262个标准差。模型2中加入自变量人均GDP,只有网民普及率和省人大网站质量指数分别通过0.05和0.1显著水平检验。模型3中将自变量人均GDP换成在校生比重,仍然是网民普及率和省人大网站质量指数分别通过0.01和0.1显著水平检验。因此,根据我们的模型结果显示,人均GDP、在校生比重、信息技术人才就业比几个自变量,对于因变量均没有影响。网民普及率和省人大网站质量指数在三个模型中均通过显著性检验,且方向为正。上述发现表明,目前区县级人大在线率的推动力主要来自于省级人大网站质量和网民普及率两方面,并且后者的影响程度要比前者高。省级人大网站质量越高,表明省级人大领导对人大网站建设越重视,对区县级人大网站建设会有相应的示范效应。而网民普及率,主要是来自于公共领域的压力,随着网民规模的增大,地方人大会越来越感受到不上网则难以与公民沟通的压力,而在网民规模很小的地方,这种压力很小。

表7:区县级人大在线率决定因素OLS回归模型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立足于人大的制度功能和互联网时代的要求,我们的研究表明,以因特网为代表的信息通讯技术,对于促进人大制度功能的发挥能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设置一个人大自己独立的网站,是网络时代充分发挥人大功能的基础性工作。以此我们考察了中国地方各级人大门户网站设置情况,发现从省级到地市级再到区县级人大在线比重逐级下降,区县级人大在线水平最低,差异也最大。我们因此针对区县级人大在线差异进行解释,回归模型表明网民普及率是影响因变量的最重要因素,这可能表明随着我国网络信息化的建设,以网络共有媒体为标志的公民社会不断发展,对于人大在线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某种程度上也表明人大在线的公民社会基础也越来越厚重。此外,省级人大网站质量指数也对因变量具有一定影响,这一点可能表明人大系统网站建设也存在上行下效的逻辑,省级人大网站质量越高,下级人大网站建设可参考的资源也就越多,人大在线的积极性也会越高。

以上两点发现对于现实社会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国家应进一步加大信息科技投入,提高全社会网络普及率,促进网络公民社会发展。人大系统要善于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加快电子人大建设,逐步实现人大全程在线化,在此基础上大力提升门户网站质量,以法治、透明、效率、回应、责任、民主的现代治理方式实现与公民的良性互动。

注释:

[1]UNDP. Empowering Parliaments through the Use of ICTs. UNDP,2006:5.

[2]UNDP. Practice Note:Parliamentary Development.UNDP. 2003:5.

[3]Coleman, S., J. A. Taylor, and W. Van de Donk. Parliament in the age of the Internet. Parliamentary Affairs. 1999,52(3): 365~370.

[4]Leston-Bandeira, Cristina. The Impact of the Internet on Parliaments:a Legislative Studies Framework. Parliamentary Affairs .2007,60 (4): 655-674.

[5]J.A..Taylor and Eleanor Burt. Parliaments on the Web:Learning through Innovation. Parliamentary Affairs. 1999,52(3):503~517.

[6]周成钢:《网络环境下“电子人大”建设探析》,载《人大研究》2009年第6期。

[7]国家统计局:《中国城市统计年鉴》,载《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年版。

[8]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网站: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2-1-16).http://.cn/.

普通网站设计范文第4篇

功能需求分析

基于网站需求分析,该网站需要实现以下基本功能:(l)阅读文章:根据rog号令的对象划分,分为管理部门模块、单位动态模块、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模块、社会公共场模块、培训机构模块;根据109号令的内容划分,分为方针政策模块、新闻中心模块、法律法规模块、消防标志模块、消防产品模块、火灾预防模块、火灾扑救模块、疏散逃生模块、自救互救模块;(2)搜索公告:提供站内一些公告性信息,附有搜索站内信息引擎;(3)资源下载:可以提供一些图文、表格等资料供会员下载学习;(4)互动交流:会员可以登录,给网站提建议或咨询一些问题;(5)友情链接:链接相关站点,便于浏览者可以学习更多知识,并提供本站的联系方式;(6)收发邮件:注册单位管理员与超级管理员之间互转信息,交流沟通的平台;(7)超级管理员管理:为管理员提供各类新闻、公告、图片的添加、更新、修改和删除功能及会员的管理功能;(8)注册单位管理员:为管理员提供掌握并修改本单位有关消防人员实际情况;(9)会员注册:为对消防安全教育有进一步需求的人。

总体设计

1开发平台

微软为了能使程序员创建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分布、具有Intemet功能、互用性的软件,推出了.NET框架。NET框架包括多种语言、多个类库和一个公用的执行平台。另外,NET框架还包括各种让程序员可以在Intemet和.NET商业服务器(如SQLServer20(X),ConunerceServe己以X〕和Biz-TalkServer等)上进行软件集成的协议。因此,与此前的任何一种平台相比,NET框架在软件集成方面都提供了最为丰富的功能,而且,使用.NET框架开发Intemet应用软件和开发桌面应用软件一样容易。

开发框架首先是整个开发框架的基础,即通用语言运行以及它所提供的一组基础类库;在开发技术方面,NET提供了全新的数据库访问技术以及网络应用开发技术和Windows编程技术WinForms;在开发语言方面,NET提供了VB,VC++,C#,Jse五pt等多种语言支持;而则是全面支持.NET的开发工具。

是一套完整的开发工具,用于生成ASPWeb应用程序、XMLWebserviees、桌面应用程序和移动应用程序等。,VisualC++.NET,VisualC#.NET和Vis-ualJ#.NET全都使用相同的集成开发环境(IDE),该环境允许它们共享工具并有助于创建混合语言解决方案。另外,这些语言利用了.NETF~ework框架的功能,此框架提供对简化ASPWeb应用程序和xMLWebserviees开发的关键技术的访问。

2权限设计

本网站权限分为四级:超级管理员(大队主管消防宣传教育培训人员)、注册单位管理员(各单位的消防责任人)、注册用户(各单位有关消防人员、普通公民)、普通浏览用户。

(l)超级管理员:是网站的维护者也是管理者,他可以进行对文章内容的添加、删除、编辑工作,实现上传文章、图片,还可以管理会员用户并以邮件形式联系各单位消防责任人。如图1所示。

(2)注册单位管理员:可以对本单位有关消防人员信息进行编辑,可以以邮件形式与超级管理员沟通交流并获取信息。如图2所示。

(3)注册会员:注册会员相对于普通浏览用户的优势在于能在留言板上留言,提出自己的建议、看法。如图3所示。

(4)普通浏览用户:能方便地在网站内浏览各类新闻、最新动态、消防安全知识等自身需要的相关信息并可以进行下载。尽可能地满足社会人员对消防知识的需求,达到普及消防知识的目的。如图4所示。

3系统模块设计

总体设计就是对整个网站系统的功能模块进行分析、确定,因为每个组织都是一个功能机构,都有各自不同功能。分析清楚各个模块的功能后,具体是由哪级用户使用的,都可以使用哪些功能。分层次将其归纳与整理,形成各层次的功能结构图;然后自上而下逐层归纳与整理,形成整个系统使用功能图。如图5所示。

详细设计网站首页界面的实现

普通网站设计范文第5篇

记 者:请问此次政府网站普查总体情况如何?

有关负责人:2015年3月份以来,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政府网站普查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我们组织开展了第一次全国政府网站普查,目前,普查工作已经基本结束。总体看,此次普查摸清了全国政府网站底数,提高了政府网站管理服务水平。比如广东、四川和税务总局等建立了技术检测、群众监督、绩效考核等“多管齐下”的监管模式;发展改革委、农业部、气象局等部门印发文件明确责任,完善流程,优化服务,提升了网站效能。在普查工作推动下,各级政府网站服务水平得到提升,政府网站有关内容媒体转载量明显上升。据统计,国务院各部门政府网站有关内容媒体转载量较2014年上升15%,省级政府门户网站上升13%,计划单列市和省会城市政府门户网站上升17.5%,各级政府网站社会公信力稳步提升。

记 者:通过此次普查,目前全国政府网站“四不”问题整改情况如何?

有关负责人:通过政府网站普查,群众反映强烈的“四不”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基本消除“僵尸” “睡眠”现象。全国政府网站信息不予更新、内容严重错误、咨询信件长期不回复、服务不实用等问题明显减少。整体来看,政府网站有以下几方面改进:信息更新更加及时。政府网站空白栏目数由普查前的平均每网站20个降至2.3个,降低88.5%;更新不及时栏目数由平均每网站15个降至5.5个,减少63.3%。内容准确性普遍提高。政府网站首页不可用率由普查前的12.8%降至3.6%,降低71.9%;链接不可用数由平均每网站196个降至23.4个,降低88.1%。普查前被频频曝光的严重错别字问题大幅减少;办事表格、材料清单、联系电话、收费标准等内容不准确问题由平均每网站17个降至2.3个,减少86.5%。互动回应情况明显改善。网上信箱等咨询渠道开通率由普查前的57%上升至85.3%,公开的回复信件数由平均每网站27件增加到110件,咨询类留言长期不回复的比例降至0.7%,一年内开展调查征集活动的次数由平均每网站不足1次增加到4次。办事功能不断完善。各地区、各部门积极开展网上办事事项梳理,着力提高服务信息实用性。因内容不齐全、指南不实用造成的“办事难” “办证难”问题有所减少。95%以上的政府门户网站规范了办事指南的基本要素,一些地方部门还依托政府网站探索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以“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为目标,优化服务流程,推动线上线下资源无缝连接,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

记 者:你们在此次普查过程中共发现多少个问题网站,对于问题网站是如何处理的?

有关负责人:2015年10至11月份,我们采取随机、等比例的策略组织开展了一次深度抽查,总的看,全国政府网站的抽查合格率为90.8%,但仍发现不合格网站421个,其中地方政府网站418个,部门垂直管理机构网站3个。83%的问题网站集中在县级以下,少数基层网站问题严重。为此,抽查的各地区、各部门网站合格率和不合格网站名单随《通报》予以公开,并要求相关地区和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进行整改。

此前,4至9月份,我们按《通知》要求定期开展了多轮随机抽查,系统扫描网站30余万站次,人工监测网站13000多个,既发现了一些漏报网站,也发现了一批问题网站。我们已印发正式通报5期,指出问题网站1650个,并对存在问题较多、工作落实不到位的有关地区和部门进行电话督促和约谈。同时,在中国政府网开设“我为政府网站找错”曝光台,持续接收网民投诉和举报。对普查范围内的政府网站,经核查相关问题属实的一律予以曝光。目前,通报曝光的相关网站问题已全部整改。

同时,各地区、各部门也按照《通知》要求开展抽查核查工作甚至采取逐个检查、交叉审查和现场督办等方式,对本地区、本系统政府网站进行抽查,对政府网站进行检查核查,并立即整改发现的有关问题。

记 者:此次普查共关停了多少网站?在关停过程中,是否有网站在集约化发展方面做出探索?

有关负责人:普查工作开始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对照普查要求,关停上移无力运维的政府网站,对同质同类、功能单一的政府网站进行归并整合,集约化程度有所提升。全国共关停政府网站16049个,占网站总数的19.1%。

在关停网站的过程中,一些地区和部门也对政府网站集约化作出了探索。如,安徽省推行市级以上集约化建设模式,省直部门整合了所属单位网站,形成 “1个政府门户+N个业务网”的新布局;16个市根据各自特点编制了集约化建设方案,县级部门、乡镇(街道办事处)网站于年底前上移至市级平台。贵州省搭建“中国・贵州政府门户网站云平台”,将政务信息公开,网上办事大厅以及旅游、交通、电子商务等数据在部门之间整合共享,并提出2017年完成省直部门、市(州)政府和县级政府门户网站的整体迁移,实现全省“一张网”的建设目标。海关总署构建了“海关大网站”系统,实现了46个直属海关、600多个隶属海关机构网站统一建设、统一管理。

记 者:此次普查还有没有发现其他问题?具体有哪些?

有关负责人:在全国政府网站建设管理水平大幅提升的同时,我们发现一些政府网站仍存在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主要是:

部分基层网站仍不合格,少数网站问题严重。此次抽查发现了421个不合格网站,少数基层网站问题严重。青海省格尔木市国土资源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莎车县人民政府网站空白栏目数超过20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石河子市供销合作社网首页多个栏目“开天窗”;山西省泽州县林业局、辽宁省建昌县教育局网站个别栏目7年未更新;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政府网站个别栏目5年未更新。国务院部门垂直管理机构网站中,国家统计局莆田调查队、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邮政管理局、阿里地区邮政管理局网站不合格。

个别地方检查走过场、整改不彻底。湖北省浠水县巴河镇政府网站“新闻动态”栏目近60条新闻属“旧稿新发”,部分时间为2015年6月的新闻实际上是6年前的信息;河南省许昌市魏都区西关办事处、海南省儋州市统计局网站因存在严重问题申请关停,其计划整改完成时间超过10年;黑龙江省林口县物价局、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自治区山南地区工业和信息化局等网站自查评分超过90分,而市级抽查发现问题较多,为不合格网站。

一些网站便捷性、实用性亟待提升。部分政府网站没有提供规范清晰的服务流程,缺少可供下载的必要表格和文件,尚未提供实用有效的申报、查询等办事服务;14.7%的网站互动功能缺失,缺少政府与公众有效的交流途径;还有一些政府网站结构混乱、页面繁多、不便使用,给公众查找政府信息、网上办事带来较大困难。